第一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上交教案[范文模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学目标]
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赏析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课前准备]:布置预习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查找阅读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长任上的作为。
2、查找阅读其他人回忆蔡先生的文章。(前2点重点在春风化雨的人格影响)
3、查找阅读蔡先生做北大校长时的中国历史概况。
4、查找阅读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后3点重点在兼容并包的内涵和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能为另一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冯友兰是如何评价蔡元培先生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读文章,思考,文章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追问: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
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略。(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也可见教学参考)
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 参考: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
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
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口语表达或者写作]根据这一见面的场景,能否补充一下第一件事所叙述的见面场景,用描写的方法,写出那种“气象”。
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
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正是本色和精神。
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 参考:
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8、[口语表达或者写作]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
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 参考: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得和与人同。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与入。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理解了蔡先生的“春风化雨”,这节课我们再来理解他的“兼容并包”。
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
1、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
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思考讨论:
(1)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专制与落后)
(2)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民主与科学)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
(3)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五四运动是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4)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大师层出)
5、通过讨论,我们更明白这样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
4、那么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兼容并包”和先前的那种细腻婉转的“春风化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三、总结
最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蔡元培真正是“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心、身全都在体现这一点。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功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作业
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为例,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800字的写人记事散文,题目自拟。
行知中学
孟雅婷
第二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品读法、提问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体会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北大未名湖畔,静静地伫立着一座铜像,他便是北大老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是因为知识渊博还是人格伟大?《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是一篇记人散文,作者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蔡先生的学生,我们看他是怎样来写蔡先生的。
二、整体阅读,思考:
1、“我”所认识的蔡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近代、现代的最大的教育家。教育有两大端: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2、作为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现代究竟有着怎样的贡献? ——从一九一七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运动的主将
3、蔡先生对中国近代、现代的贡献是有什么来决定的?
——最后一段
将课文分成“春风化雨,兼容并包”两大部分,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三、阅读、体会:
1、读第一段,“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这是我从和他直接接触的感受中所得的结论,作者写了他和蔡先生接触的哪几件事?
——写作者与蔡元培的三次接触。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交。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起的情景。研读:
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交。总体面貌怎样? ———蔼然仁者、慈祥诚恳
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先写入门前的景象,怎样?
——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亲切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受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怎样理解“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身为校长一心为办教育,不为官,展现质朴、平易的形象。去校长室开证明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受: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以他的地位之尊,写他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具体化。第三次接触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起的情景。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也没有、不惊动、也不惊动,和留学生对蔡先生的热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中年教育工作者的话(侧面描写),座无虚席的场面描写,不约而同地站起来的细节描写(通过学生们自发的敬仰,展现其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写出了蔡先生的仁者风度。小结:这一部分是以细腻的描述、主观的感受为主来写人叙事、勾画形象的。
依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依然是没有随从,但学生的热情与尊重却没有因为先生不摆校长架子而减弱。一个中年教育工作者的话,一个座无虚席的场面描写,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描写,一段“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的精彩演讲,将蔡先生蔼然仁者的仁者风度汉字演绎至极致。这一部分的笔力集中到蔡元培日常的言谈举止,从生活的层面落实蔡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
重点记叙的事情简要概括为:
坐过道——开证明——要“手指”
2、在“春风化雨”这一部分中,叙与议是怎样分布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坐过道:
“我从这位新校长身边走过,觉得他的精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使我心里一阵舒服。
我想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蔡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使我受到了一次春风化雨之教,这就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言都有效。”
——通过议论:点品质
文中写到“这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都重要”“春风化雨”什么意思?怎样理解“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比什么都重要”
——教育者的一举一动都显示自身的精神境界,自然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影响人,自然更有教育之效。“言传不如身教”身教就是一种不言之教。这里突出蔡先生的精神气质。
开证明:
“我进去和退出这一段时间内没有看见第二个人,当时我想,蔡先生以校长之尊,不要校长排场,也不摆校长架子。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蔡先生在几分钟之内不但解决了我的问题,也把我引到了这个境界的大门口。”
——通过议论:挖精神 要“手指”:
“后来我的学习深入了一步,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内容也逐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我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句成语把它总括起来,这句成语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你怎么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含义?学术高明,道德高尚
“极高明而道中庸”语出《中膺》,意思是说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极高明”指蔡元培先生道德文章的高度,“道中庸”指蔡元培先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作者用“极高明而道中庸”准确地概括出蔡元培先生“春风化雨”的精神境界。
我很欣赏宋朝道学家程明道的一首诗,诗说:“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口已红。万物好观皆自得,四时住兴与人同。道通无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这里诗的第一、二句姓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现代的人谁也没有见过程明道,但是他的学生们所形容的话是有记录的,我是把这些记录和我心目中的蔡先生相比较而说上边那句话的,相信不会有大错。”
——通过议论,析境界
3、归纳——叙议结合的作用
揭示实质,加深对记叙事物的认识;可以激发联想,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可以画龙点睛,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
忌目的不明,乱发议论;忌叙议脱节,空发议论;忌不能深入,泛泛而论。
4、以上是写蔡先生的言谈举止,第二部分写什么?写了哪几件事?能用书中的一语句来概 括吗?
——蔡先生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作者从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改变北大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用切中时弊来评价其作用)
——对于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使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你对兼容并包择师标准的理解:不论政见,不管资历,唯才是举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先生是这个运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为学术而学术”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是否矛盾? ——前者是针对当时的学生为求官而读北大而提出来的,后者是探索救国之路、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
5、读最后两段,理解“兼容并包并不难,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
——兼容并包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举措,春风化雨则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起作用而形成的自然流露。
“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段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开头
(1段)春风化雨(2-9段)
兼容并包(10—22段)结尾
(24段)
不可交换,2-9段是作者亲眼所见,紧扣题目“我所认识的”;“兼容并包”是一种思想,而“春风化雨”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更难得。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可成为大教育家,正所谓“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6、课文的首尾两段都写到“中国最大的教育家”但文中所写之事有些“小”?体会作者选材特点
——选取对教育的贡献,此所谓事业之大。本文所表现的是蔡先生的人格之大,选取普通而意义深远的小事,于细小、平凡中表现“极高明而道中庸” 首尾两段从结构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更严谨
内容上:强调他对教育做出的贡献和近代教育史上无人能及的崇高地位,表现作者的敬仰
总结:本文的风格(平实而细腻)与平实质朴中体会其中的诚挚、深远。提起北大,就会想到蔡元培,提起中国教育,就不能忘了蔡元培。后人“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林语堂《想念蔡元培先生》,怀念着这位教育大家。
第三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新)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执教:陶静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和圈划,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通过细节品读,感受蔡元培先生“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段落的品读和圈划,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抢答导入
1、蔡孑民是谁?孑民是他的?他的字是?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称他的号?(古人称呼他人有严格的规范,依照尊重程度依次应为号、字、名,即号至尊,字次之,名最次。礼仪之邦崇尚礼仪,所以,称呼他人一般是有号一般称号,无号方称字;若直接叫人家的名字,应该是傲慢无礼的,只有对仇人、小辈才可能直呼其名。)
2、蔡元培在文中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冯友兰当时的身份是什么?
3、学生是怎样评价这位北大校长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二、初读课文,把握思路
1、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作者认为其“最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23段)
2、文章哪些部分在讲前者,哪些部分在讲后者? 2-9段 春风化雨 10-22段 兼容并包
三、精读课文,理解“春风化雨”
1、作者在本文中更推崇蔡先生的哪一方面?为什么?
(引导朗读第23段。)
2、“春风化雨”太难了,作者主要写了几件事情来表现的? 明确:
(1)过道初逢——蔼然仁者,慈祥诚恳(1917年)(2)求见办证——超乎事务,萧然物外(1918年)
(3)纽约接待——书生本色,慈祥诚恳,言语风趣(1922年)
3、通过这3件事情,谈谈你所理解的“春风化雨”。提示:(1)不言之教(2)身教(3)言传身教
通过第9段“极高明而道中庸”来加强对春风化雨的理解。补充材料:
介绍作家冯友兰:(PPT显示)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在学术上,他是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解: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所以他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高明是指最高的精神境界,中庸是指这种精神境界的实现并不离乎人伦日用,他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教师总结: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在平凡中彰显的极高的人生境界)从文章中我们可见“春风化雨”的作用,是出于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在平凡中彰显的极高的人生境界,这关乎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更难。但是,蔡元培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而且树立了一个光辉的人格典范。这是一种“无言之教”,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更不是所谓量化教育能做到的。
哲学家冯友兰曾自题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PPT显示)其女宗璞解释:上联是他学术活动的方向,下联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为什么蔡先生会对作者有如此深刻的影响?正是春风化雨,在平凡中彰显的极高的人生境界,把冯友兰引进这个境界的大门口,影响了作者的一生。
四、分析课文,把握写法
1、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业绩和事迹可谓超然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以小见大
2、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也运用了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 提示:《回忆鲁迅先生》等
3、以小见大的手法我们也会用,但却很难达到冯友兰的效果。从课文中我们学习下作者具体是如何写一件件“小”事的。
①细节描写(重点分析第三段,两个“虚掩”,两次“亲切”,四个“没有”,引导学生找到第5段的细节——“没有……也没有,不惊动……也不惊动”)②叙议结合(重在分析第9段,明确叙议结合的作用——叙生活小事,彰显人物人格之大,平凡之中见深远;而议论则将先生的精神上升到哲学层面,恰当地点 出来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③侧面烘托(如第6段和第7段)④详略得当(从整体上分析)
四、课堂总结
1、内容:赞美蔡先生“春风化雨”的崇高精神境界。
2、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平凡之中见深远: ① 细节描写 ② 叙议结合 ③侧面烘托 ④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所认识的某某老师》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案——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感知人物
1、你了解蔡元培先生吗?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1、交流蔡元培先生的事迹,(学生对蔡先生的了解可能是肤浅的,这不要紧,只要初步了解人物的生平、学业、事业、人格即可。)
2、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1、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为此后学生能层层深入地理解蔡先生的品格精神作铺垫。
2、抓住关键句,迅速切入本课的重要内容,朗读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文章通过哪些事例来展示蔡先生作为教育家的风采的?
3、要求:
学生圈划,品味,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挑选印象最深的来谈,不必面面俱到)
1、学生散读课文。
2、学生圈划、品味。
3、挑选印象最深的描述来把握人物形象。
人格之大:
第一印象:初识即感受蔡先生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气象。
第二印象:作者为办证明求见蔡先生。感受到先生的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第三印象:作者作为接待委员会成员在纽约接待蔡先生,再现先生的书生本色。
第四印象:蔡先生为留学的北大学生演讲,极写先生的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语言格调。
第三、第四印象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中年教育工作者的一句话,北大学生的一个整齐动作都是侧面描写。
事业之大:
改变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
以能者为师:不论派别,不分老幼。
领导新文化运动:突出主流方向。
采用散点式的阅读赏析方式,为的是放开学生的思维。这实际上是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圈划、概括、赏析、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蔡先生的大教育家风采。
深入文本 梳理结构
1、上述材料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梳理本文的结构
2、“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是两大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
1、学生浏览文章,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作者抓住“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两大端来组织材料。
开头(第1自然段)
春风化雨(第2至9自然段)
兼容并包(第10至第22自然段)
第23自然段小结前两端
结尾(第24自然段)
2、不可以交换顺序。
理由:第2自然段到第9自然段从亲眼所见写起,紧扣题目中“我所认识的”一语;“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举措,一种制度。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更难得。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正所谓“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作者赞美的正是蔡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此环节由品读文章“写什么”开始转向探究“如何写”。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和结构安排严谨有序,体现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和驾驭能力,可资借鉴。梳理结构也是对主旨的更深刻的认识过程。深入文本
探究写法
1、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其业绩和事迹可谓超然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在表现“春风雨化”和“兼容并包”的教育两大端时,文章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3、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为何要议论?(可与雨果的《巴尔扎克之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作比较)。
齐读第9自然段,理解“极高明而道中庸”内涵。
1、蔡先生一生事业之大,广为人知,本文着力要表现的是先生的人格精神。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这是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
2、叙生活小事,彰显人物人格之大,平凡之中见深远。而议论则将先生的精神上升到哲学层面,这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的独到之处。
3、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无声”的高尚境界。文学艺术美在独特。以平凡小事写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以小见大,并以恰当的议论升华主题,抓住这两点便是把握了该文的精华。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用叙议结合方式来表达情感时水到渠成地解决的!
总结全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主旨与写法两方面谈。赞美蔡先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以平凡小事写人的内在精神品格。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此环节很传统,稍嫌呆板,但必不可少:让学生明白此课所得。
布置作业用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写一个你尊敬的人。完成作业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内涵;探究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摄取片断品味平实而细腻的如茶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篇文章分几部分来写?表现了怎样的蔡元培先生的什么特点?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意思
1.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蔡元培的四次接触,这一部分的笔力集中到蔡元培日常的言谈举止,从生活的层面表现了蔡元培先生“春风化雨”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主要写了蔡先生如何把北大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特点。
2.(1)以小见大,平凡之中见深远;(2)叙议结合,以恰当的议论升华主题。通过这两种写法表现了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3.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其高明的东西需要通过中庸来体现,即极高明的境界并不非要在多高的地位上获得,而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便可达到。体现的是超越境界与现实态度的统一。
1、冯友兰: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等。
2、蔡孑民先生的两大特点:春风化雨(人格魅力),兼容并包(教育理论)
3、春风化雨:
(1)初见蔡先生:不言之教,高然仁者,慈祥诚恳(正面描写)(2)请先生开证明:身教。超乎事外,萧然物外。(正面描写)(3)聆听先生演讲:言传。慈祥诚恳,风趣幽默。(侧面描写)
4、兼容并包:
(1)不论政治,只要某一个专业的贡献上有地位就可以担任老师。(2)老、中、青年教师的兼容并包。
让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从死气沉沉变得生气勃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5、蔡孑民先生的形象:一介寒儒,书生本色。
第五篇:《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
本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明白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而是如何以小见大,议论与叙述有何关联。
对的理解如下:
本文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春风化雨”,二是“”兼容并包。
第一部分记叙了三件事,以第一件最为简略模糊,非身临其境,无以体会。可暂且放过。
后两件事反映出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欲理解之,有数途径焉。
一是品读作者强调的语言(3-4节),进入当时的场景。
如“没有…没有”,凡七处(其中2处在第5节,此点重复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似)。以见其平实,并见其本色。理解了这一点,则第一件事便可明了,处校长室风范若此,则处过道之中,必然益加蔼然慈祥,不言自明,此谓“不言之教”。
又如“亲切”,凡两处。此对普通一学子的态度。再加以自然流转的语言动作,见其蔼然之外的“办事从容不迫,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
二是品读当时人们的反应(第7节)。
“一进”“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
三是品读蔡先生的发言(第7节)。
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最大的教育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这既是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感受后得到的必然的结论。我们感受他的人格,也必然应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四,以上三途径是就文本而言,另有一途径也足以帮助我们体会蔡先生的魅力,就是比较的方法。如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人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有地位的人的比较,行为的不同,即是人格精神的不同。这是对文本拓展的部分,可以参考,也可以不采用。但比较的方法确实是很好的方法,蔡先生的人格正是在比较里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在比较中使人印象深刻。
“兼容并包”部分必须围绕“大教育家”这个基点。同时又必须记得是在“贞下起元”的大背景下,如此的“兼容并包”更见其伟大的人格。
此一部分比较详尽,可以略读而详评。略读如下:
一是理清“兼容并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措施为: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二是明白“兼容并包”带来的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详评如下:
一,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
二,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比如长辫子的守旧分子和激进的民主者。
三,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
四,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五,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最后理解“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关系。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要之,如此,真可谓“大教育家”,如此之后的比较,知道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
以上分析很罗嗦,却是出自真我的阅读感受。以下过程设计,则简略一些。
[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内容,所以预习就比较重要。(如有比较好的资料,请大家共享吧,我暂时提不出具体的,网上可查到蔡元培传记,但一般是购买信息,其他有可靠的资料有点短缺,记得在六中的时候读过一本各种人物回忆性的书,也想不到名字了。网上查阅到的最好有出处,不至于弄假当真。)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查找阅读蔡先生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在北大校长任上的作为。
2、查找阅读其他人回忆蔡先生的。(前2点重点在春风化雨的人格影响)
3、查找阅读蔡先生做北大校长时的中国历史概况。
4、查找阅读蔡先生主持下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
5、如果可能的话,再看一下现在的北大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后3点重点在兼容并包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冯友兰是如何评价蔡元培先生的?
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
2、朗读,思考,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
追问: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
(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
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
略。(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也可见教学参考)
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
“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
参考: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
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
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
[课堂口语表达或者是短时间的写作]根据这一见面的场景,能否补充一下第一件事所叙述的见面场景,用描写的方法,写出那种“气象”。
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
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正是本色和精神。
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
参考:
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
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
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
8、[口语表达或者写作]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
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
参考:学生生活中应有这样的体验,我说的主要是相反的。可以在对比中感受蔡先生的魅力影响。例子不具体举了,得罪领导还了得,哈哈。
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
参考: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得和与人同。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与入。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如欲深入理解,则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志向和业绩。就本文则必须分析下一部分)
三、总结
蔡先生的“极高明”究竟还有哪些体现呢,请听下回分解。
同学们回去后可以看一下这样一则材料《世上已无蔡元培》。这篇可以到网上查阅,如有条件可以打印出来。
(这则材料仅供对比和参考用。如有更好,请大家补充啊。)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理解了蔡先生的“春风化雨”,这节课我们再来理解他的“兼容并包”。
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
二、文本阅读与理解、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
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
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
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
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思考讨论:
(1)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专制与落后)
(2)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民主与科学)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
(3)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五四运动是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4)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大师层出)
(5)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与当时的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没有大师,没有声音)
4、通过讨论,我们更明白这样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
4、那么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兼容并包”和先前的那种细腻婉转的“春风化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
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
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
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
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
三、总结
最后我们便可以明白,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的蔡元培真正是“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心、身全都在体现这一点。这是他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功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师已矣,不恨古人不见我,恨我辈晚生一百年。(哈哈,我生于1980年,晚生112年,言整数耳。此一总结顺理成章,只为参考。)
四、作业
单元学习活动之三
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为例,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800字的写人记事散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