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5 10: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篇: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2月31日批准的《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目 录

一、基础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效

(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构成

(四)面临的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行动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

(三)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

(四)提高城市碳汇能力

(五)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

(六)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四、重点行动和工作分工

(一)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二)优化能源结构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五)开展低碳示范建设

(六)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

(七)增加城市碳汇

(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

(九)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十)创新完善政府引导体制机制

五、实施步骤

(一)起步阶段

(二)攻坚阶段

(三)总结阶段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完善激励机制

(三)扩展国际合作

(四)强化宣传引导

2010年7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将天津市列为低碳城市试点之一。为扎实推进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发〔2007〕17号)、《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津政发〔2010〕14号)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础条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年均增长16.1%,2010年天津市生产总值9224.4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9∶54.6∶42.5优化调整为1.6∶52.4∶4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处于工业化后期。

(二)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效。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显著增加。2010年天津市能源消费总量681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加65%以上。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分别为58.1%、36.9%、5%。“十一五”期间,天津市能效水平持续提升,以能源消耗年均10.8%的增速支撑了全市经济年均16.1%的增长,2010年天津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0.826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05吨标准煤,分别比2005年下降21%和25%。

(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构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初步核算,2010年天津市温室气体净排放总量约1.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包含电力调入或调出所带来的二氧化碳间接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约占总量的95.5%、3%和1.4%。排放源中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和废弃物处理所占比例分别约为93.4%、3.3%、1.5%和1.7%。林业碳汇吸收量约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四)面临的挑战。一是调整优化难度较大。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工业结构中重工业约占83.7%。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入推进,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等大型重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重工业规模有所加大。二是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天津市能源需求总量继续增加,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随着节能边际成本增加,以及冶金、石化、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达产,节能降耗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能源结构调整潜力有限。受资源禀赋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制约,未来一段时间内,非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量大幅提升的难度很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努力探索特大型城市低碳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重点推动、循序渐进;坚持科技引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公众参与;坚持立足市情、统筹兼顾、务实求效。

(三)行动目标。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1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9%;服务业增加值占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达到23%。低碳城市理念纳入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规划;温室气体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促进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得到全社会认同;建设一批低碳示范试点;以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初步显现。

远期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降低45%以上。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低碳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将低碳发展纳入天津市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加快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高端产业链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冶金、电力、石化等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努力培育知识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居民低碳意识,合理引导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动居民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

(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以培育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太阳能和地热利用,积极支持和引导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开展新能源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壮大新能源产业;拓展天然气气源和应用领域,优化火电项目,提高热电联产比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继续实施燃煤锅炉改燃或拆除并网;继续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工业能效水平,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

(三)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开展产业、能源、建筑、交通、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园区、社区、小城镇低碳示范建设,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为全市低碳发展提供典范和经验;研究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引领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地方技术规范和标准,研究并推广低碳产品标识和认证;研究设立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低碳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提高城市碳汇能力。继续搞好“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因地制宜营造成片林地;加快实施道路、河流两侧绿色通道建设,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林业碳汇总量。加强对现有林地的管护,改造低效林和灌木林,培育适宜的林木种苗,增强林业碳汇能力。

(五)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根据《“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要求,逐步建立温室气体基础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动态及影响情况;编制完成天津市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推动完成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逐步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分解落实碳排放控制目标。

(六)创新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引导体制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编制实施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细化低碳发展目标任务;鼓励区县及产业功能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落实责任;成立低碳发展协调机制和专门机构,组织落实试点工作;完善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机制;研究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机制。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建立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碳交易市场体系;鼓励专业化公司参与低碳示范试点的建设和运营;创新能源产品价格机制,促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四、重点行动和工作分工

(一)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抢占低碳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90%以上。(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协作单位:市科委)

2.促进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化工、水泥、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强对冶金、电力、化工、石油石化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的节能监管,充分利用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手段,抓好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推动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环保局)

3.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巩固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商贸餐饮、旅游休闲、房地产、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的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创意产业、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服务外包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科委、市金融办、市民政局)

4.积极发展低碳农业。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农业高新技术为引领,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推广抗逆品种,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农村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力度。(牵头单位:市农委,协作单位:市水务局、市科委)

5.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群化、用地集约化的思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着力打造临港装备、南港石化、航空航天等十大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工业总体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两核两轴两带”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构筑滨海高端、环城高端、中部特色、北部休闲观光等四个农业功能区。(牵头单位:市规划局,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

(二)优化能源结构。

1.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蔡家堡、塘沽、东疆保税港区、沙井子及马棚口二期等沿海及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鼓励太阳能开发利用,推动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地热利用的推广力度;推进先进的地(水)源热泵、生物质能利用等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应用。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和功能区管委会)

2.提高天然气利用比例。巩固和稳定现有天然气供应,积极开拓新气源;完善天然气门站、管线、储气设施等配套工程;继续拓展天然气在居民燃气、汽车、电厂、供热等领域的应用,稳步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和使用量。到201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8%以上。(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供热办、市交通港口局)

3.调整优化火电项目。继续实施“上大压小”政策,结合电源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有序推进热电联产机组的建设,加快北疆电厂二期、南疆热电厂、北郊热电厂、北塘热电厂等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到2015年新增热电联产电力机组800至1000万千瓦,集中供热系统中热电联产比重达到40%以上。依托北疆电厂、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绿色煤电项目,大力发展超超临界、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IGCC)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

4.推进燃煤锅炉改燃或拆除并网工程。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逐步实现天津市供热锅炉改燃或热电联产替代;落实陈塘庄热电厂外迁和第一热电厂、永利电厂等小火电关停工程;继续推进10吨及以下单体燃煤锅炉改燃或拆除并网工程;推进和平区无燃煤区试点建设。(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环保局、和平区人民政府)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提高工业能效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严把项目能耗准入门槛,从源头防止高耗能低水平项目的建设;加大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支持力度,推进冶金、电力、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的技术升级改造;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能效水平。(牵头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协作单位:市科委)

2.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合理用能评估制度;以“平改坡”、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为重点,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制定政府机构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建设分项计量和远程传输数据采集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制度;启动农村地区低碳建筑试点工作;鼓励能源服务公司进入节能建筑改造市场。(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科委)

3.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探索紧凑型城市发展道路,促进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2、3、5、6、9号等线路,启动建设地铁4、7、10号及Z1、Z2、Z4、B2等线路;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增加运营车辆,优化公交线路,提高服务水平;开展机动车黄绿标管理,全面推行汽油车国Ⅳ以上、柴油车国Ⅲ以上排放标准;大力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开展港口能效考核和节能指标管理,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牵头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建设交通委,协作单位:市环保局、市科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公安交管局)

(四)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1.引导绿色出行方式。巩固自行车出行比例高的优势,完善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系统,营造良好的自行车、步行空间环境;增加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合理引导市民选择“自行车/步行+公交/地铁”的绿色出行模式。(牵头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协作单位:市规划局)

2.培养低碳消费习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媒体广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编写市民低碳行为导则和能源资源节约公约,发挥水、电等资源类消费品的价格杠杆作用,增强居民节约能源资源和低碳意识,引导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低碳消费为时尚的消费习惯。(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民政局)

(五)开展低碳示范建设。

1.低碳产业示范。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和新能源低碳产业试验区为依托,重点开展风力发电设备、绿色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发光二极管(LED)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低碳能源示范。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区太阳能、地热能和非常规水源热能应用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公共建筑推广光伏发电技术,扩展地(水)源热泵、地热井等地热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扩大使用规模,构建以太阳能、地热能和非常规水源热能利用为特色的低碳型能源利用体系。(牵头单位:保税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电力公司)

3.低碳建筑示范。

(1)低碳楼宇建设示范:以绿色建筑设计为基础,以“零碳排放”为目标,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低碳大楼示范工程。(牵头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绿色建筑认证示范:推进空港经济区办公区A地块和研发区B地块开展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认证工作,推广认证经验,鼓励其他园区或企业参与LEED认证,提升天津市绿色建筑水平。(牵头单位:保税区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4.低碳交通示范。在中新天津生态城构建以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化交通为主导的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人性化的绿色交通设施和环境,制定完善的交通管理政策,建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引导绿色出行,减少个体机动化交通。(牵头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5.低碳技术示范。

(1)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示范:联合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绿色煤电IGCC项目和大港油田,开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牵头单位: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2)智能电网示范: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配套工程为示范,探索研究区域智能电网构建技术,提高配电网对供需信息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能力。(牵头单位:市电力公司,协作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6.低碳园区示范。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家级低碳产业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以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为平台,组织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利用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开展低碳发展政策、体制、机制创新。(牵头单位:市开发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2)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低碳型宜居示范新城建设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现代服务等低碳产业;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智能电网,建设无燃煤区;永久性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倡导绿色出行方式。(牵头单位: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3)于家堡中心商务区:以低碳示范城镇建设为重点,以绿色建筑优化设计及低碳先进适用技术集成为支撑,通过低碳理念的城市环境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实现综合体内的全面低碳排放,建设局部区域“零碳排放”试点。(牵头单位: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4)滨海高新区:以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建立以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为主的节能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鼓励引导低碳节能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滨海高新区科技创新辐射作用。(牵头单位:滨海高新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5)空港经济区:以打造低碳经济先进区域为目标,大力引导低碳发展,建立低碳型能源利用体系,建设分布式能源站;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养低碳示范企业;优化能源管理制度,开展能源信息化管理,组建低碳节能联盟。(牵头单位:保税区管委会,协作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7.低碳社区示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以低碳技术为基础,分别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和南港生活区建设低碳社区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城市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的变革。(牵头单位: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市民政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开发区管委会)

8.低碳小城镇示范。以太阳能、地热能、浅层地能、工业余热等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为重点,在静海县大邱庄镇开展低碳小城镇示范建设,实现新城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安置区新建建筑100%为绿色建筑。(牵头单位:静海县人民政府,协作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六)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能力支撑体系。

1.建立低碳发展相关标准和评价制度。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建立具有天津特色,系统、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鼓励企业或相关机构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要求,研究制定天津市节能低碳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识并推动低碳产品认证。(牵头单位:市质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科委)

2.搭建自主创新平台。组建低碳城市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为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低碳技术研究所;研究设立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低碳领域相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牵头单位:市科委,协作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3.建立低碳服务体系。加大对企业低碳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等服务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服务作用;构建碳信息数据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和分析研究,为低碳发展服务。(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气象局,协作单位:市商务委、市科委)

(七)增加城市碳汇。

1.增加林业碳汇。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实施高速公路、河流两侧、农田林网、城市周边及村镇绿化建设工程。在蓟县、武清区等立地条件较好的西北和北部区域、地段,因地制宜营造成片林地,增加森林面积;强化道路、河流景观绿化建设,在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区县级道路、乡村公路、河流两侧实施造林绿化,内侧实施景观设计,形成较宽生态林带。2011至2015年累计造林4.9万公顷,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3%。(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协作单位: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市农委、市规划局、市建设交通委)

2.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加强现有林地管护,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加强对蓟县山区现有森林保护和工程区管护,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加强森林防火防御体系和林业病虫害预防体系建设;对低效林和灌木林进行健康和近自然经营,并补植改造;优化林木种苗建设,重点培育适合天津自然条件的抗性强、耐盐碱树种。(牵头单位:市林业局,协作单位:蓟县人民政府)

(八)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

1.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及时跟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进程,依托当前经济、产业、能源、森林、土地、环境、气象、海洋等监测、统计和管理体系,形成符合天津实际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市环保局)

2.编制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编制完成天津市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推动完成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

3.探索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以天津市温室气体清单为依据,分解落实碳排放控制目标,将控制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到各区县,研究并逐步建立区县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考核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市容园林委、市环保局、各区县人民政府)

(九)探索建立市场运作机制。

1.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体现地方工作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包括总量目标、配额管理、监测报告核查、交易、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要素的基本框架体系,有效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支撑体系建设,力争在2013年实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试运行,扎实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形成符合天津市社会经济特点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金融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统计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2.建立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积极开展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的自愿碳减排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配套的登记结算、信息发布、核证认证等制度,积极开发交易产品,完善交易服务,培育交易市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金融办、天津排放权交易所)

(十)创新完善政府引导体制机制。

1.编制实施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两方面,全面谋划“十二五”时期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细化目标任务,为建设低碳城市,完成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奠定基础。(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建设交通委、市气象局、市海洋局、市林业局、市农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法制办、市统计局)

2.研究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体系,落实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低碳发展的目标责任,评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披露考评信息,建立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机制。(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协作单位:市监察局)

3.完善促进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用好用足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加快制定出台促进天津市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通过建立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机制,适时予以调整和修订,保障和促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法制办)

五、实施步骤

(一)起步阶段(2011年至2012年6月)。正式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低碳发展氛围。重点工作包括:成立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天津市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完成天津市2005年和2010年温室气体清单,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示范建设,组建低碳城市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设立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等。

(二)攻坚阶段(2012年7月至2014年)。深入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沟通,不断总结实施成效和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部署,不断完善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工作举措和政策措施,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工作包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考核体系,编制各区县温室气体清单,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体系;制定完善一系列促进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政策法规实施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全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建立低碳发展标准与评价制度和低碳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低碳示范建设;增强低碳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

(三)总结阶段(2015年)。继续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建设进度,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价。重点工作包括:建立低碳发展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考核体系,总结评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低碳示范建设成果和经验,根据国家要求和天津市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天津市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组织推动试点工作开展,并加强与国家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国家相关要求。各区县和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二)完善激励机制。研究设立推进天津市低碳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低碳发展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宣传培训及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专业化公司参与示范试点的建设和运营,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利用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促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三)扩展国际合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按照天津市的统一部署,各区县、各部门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技术转让、交流对话等活动,充分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各种机制,增强国际先进低碳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拓宽对外合作范围和渠道。各区县、各部门要做好与市发展改革委的信息沟通工作,确保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保持一致。

(四)强化宣传引导。强化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对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的宣传,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的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举办针对政府部门、企业界、咨询机构和科研人员以及社区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培训研讨班等,提高对低碳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第二篇: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范文)

发改气候[2010]158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 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去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后,各地纷纷主动采取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一些省市还向我委申请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必要。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我委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试点范围

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经沟通和研究,我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三、具体任务

(一)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要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试点思路,发挥规划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二)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试点地区要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三)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试点地区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加强能力建设,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试点地区要举办面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活动,提高决策、执行等环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

四、工作要求

低碳试点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辖区内有试点城市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支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试点地区要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送我委。

我委将与试点地区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示范。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主题词:气候变化 低碳 试点 通知

第三篇:安徽省池州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长办公会送审稿) 2

安徽省池州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实施方案

(送审稿)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推进低碳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池州市已列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为着力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有关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条件

池州地处皖江南岸,人口160万,面积8272平方公里,下辖三县一区和九华山风景区。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池州市生产总值300.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476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1.7:35.9:42.4调整到2010年的15.2:46.6:38.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

快。

(二)生态环境优良

池州市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5%,各级自然保护区占到国土面积的13%,大气环境质量多年位居安徽省前两位。2010年4月初,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时赞誉,“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人也很热情”。

(三)碳排放强度下降

2010年池州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54.1万吨标准煤,万元GDP单耗1.177,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870.72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2.89吨/万元。在全市能源结构中,二氧化碳排放大部分来自于工业,主要耗能行业有建材、有色、化工、电力等,分别占能耗的34.5%、2.7%、6.5%、14.9%。

“十一五”期间,全市一次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9.5%,低于GDP年平均增长15.4%的增速,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7.44%。二产能源消费中,通过余热余压发电等节能技术手段,年产自供电量4.6亿千瓦,节约标煤1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万吨。

(四)低碳工作基础

一是成立了池州市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及市政府秘书长任副组长,加强对全市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领导。

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决定》、《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省住建厅、池州市政府合作共建池州低碳生态示范城市框架协议》、《池州市农业产业化41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等文件,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推进低碳发展。

三是积极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全市已建成“三结合”沼气池83534口,入户率达26%以上,建池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入户率位居全省首位,已建成了20个“千池乡镇”和464个“百池村”。30%的农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面积218万平方米。开展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工作,已有250余万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设计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已实施地源热泵应用面积25万平方米。

四是启动低碳相关研究。已开展低碳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森林土壤碳库估算、湿地碳汇、能源消耗碳足迹等基础性研究。联合池州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低碳技术研究平台,并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吸引高端人才进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研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树立全民低碳理念,集聚低碳人才,推进低碳生产,促进低碳消费,建设低碳社会,努力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借鉴和示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行动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工作机制,引导和指导社会经济务领域开展低碳建设。坚持重大项目低碳化、城乡开发生态化、目标考核差异化联动的调控导向,保障各领域低碳目标的实现。坚持产业低碳化升级、能源清洁化提升、农林增汇提质等行动,积极探索中部地区中小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明显提升,主要行业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低碳城市阶段性目标全面完成,成为中部地区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示范区。预计到2021年,全市将达碳排放峰值5641万吨二氧化碳。各具体目标如下:

1、碳排放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0%,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4.4%左右,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10年下降50%。

2、产业结构升级目标。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基本完成,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产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12.7%。

3、能源结构优化目标。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稳步提升;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和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工程逐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6.4%。

4、生态环境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0%,林木蓄积量达到2800万立方米,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公众低碳意识显著提高,低碳消费体系进一步完善,低碳产品的消费比重进一步提升;低碳建筑得到广泛推广,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进一步降低;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和资源化率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将低碳发展纳入池州市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产业空间布局和

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先进适用技术带动冶金、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等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改造。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合理引导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低碳生活方式,构建居民低碳消费模式。

(二)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沼气、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继续推进节能降耗,提高工业能效水平,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三)构建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开展产业、能源、建筑、交通、技术等重点领域和园区、社区、风景区低碳示范建设,编制全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细化低碳发展目标任务;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广低碳发展模式;设立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低碳项目、低碳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高农林碳汇。

(四)建立完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考核体系。建立温室气体基础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及时把握气候变化动态及影响情况;编制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区县碳排放控制指标分解和考核体系,分解落实碳排放控制目标。

四、重点行动

(一)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1415”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即:在“十二五”期间,突出培育一个首位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形成1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领军企业和5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

现代服务业。以商贸、绿色物流、现代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集聚化、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有形和无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商贸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健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咨询、动漫创意、人才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文化旅游业。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开发一批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完善旅游生态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创建杏花村国家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将池州市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二)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1、工业节能。围绕热电联产、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锅炉改造等方面,支持现有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推进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快淘汰高耗能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依法关闭淘汰落后企业。

2、建筑节能。一是发展节能型建筑,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到2015年,城镇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50%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100%,建设一批民用建筑实施节能65%标准的示范工程。二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鼓励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和集中供应生活热水的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及成套技术,在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促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利用地热资源,推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三是推广建筑节能材料、产品和技术。鼓励建筑生态设计和生态改造,推广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建筑保温绝热板系统、外墙保温及饰面系统、隔热水泥模板外墙系统及外墙、门窗和屋顶节能技术。

3、交通节能。一是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机动车严格执行国Ⅳ标准,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二是加快改变车辆用能结构。继续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加强机动车管理,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推广使用电动汽车。结合停车

场和加油站,建设充电设施体系。在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中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三是加速水运现代化建设。利用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扶持政策,推进老旧船舶拆解工作,推广船型标准化、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四是继续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运输专项行动。建立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常态化工作机制,督促运输企业发挥节能主体作用,加强能源消耗监测和统计,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指导,推广各项节能技术,促进试点企业总体能耗水平下降。五是推广公路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六是加强绿色出行设施建设。继续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创办的思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增加绿色出行自行车站点并扩大规模。

4、公共机构节能。完善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大公共机构节能监督力度,积极推进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大力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快推广节能灯的改造,在全市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

(三)推广使用非化石能源

在城区推广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城市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尽可能多地建设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支持鼓励企业和民众建设小型光伏电站。积极利用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

积极推进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源热泵技术,充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地热能。到2015年,浅层地热能应用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编制全市风电发展规划,在沿江有条件地区规划建设风电厂;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推广固化成型、沼气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秸秆气化、生物柴油等方式的生物质能利用,逐步改变农村燃料结构。到2015年,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20处,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20万户。

(四)建设低碳示范园区、低碳社区、低碳风景区 编制低碳园区实施方案。针对池州市园区发展特点,分别制定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区的低碳园区实施方案。结合产业聚集和园区建设,研究如何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园区生态环境,提升共用服务设施利用水平等,促进在产业聚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成本,实现园区发展的低碳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探索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有机结合,在示范基础上进行推广。

按照绿色、便捷、节能、低碳的要求,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制定低碳社区的建设、管理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选取具有一定基础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为主的社区,在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与

回收和社区绿化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制定实施方案,在社区中逐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在示范基础上进行推广。

制定低碳风景区建设实施方案。在景区建设方面引入低碳理念,从低碳风景区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分流方案、旅游产品种类、景区交通方式、游客行为约束等各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实施方案并推广全市,(五)增加农林碳汇

1、增加农业碳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猪、肥—沼—果、鱼、粮、油、菜”循环农业模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村沼气的应用和推广,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加快省柴灶、节能灶和节煤炉的升级换代。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推广使用炭基肥料,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提升农业种植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作物的固碳能力。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发挥升金湖、十八索等沿江和城市湿地的土壤固碳功能,增加土壤碳汇。

2、增加林业碳汇。巩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成果,推进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景观林、抑螺林建设。加强森林固碳能力的计量与监测,为林分改造和碳汇林的营造提供技术支撑。建立森林资源及生态状况年报制度,完善森林

生态状况动态监测。加强城郊绿化美化,建设一批公园、绿地、广场,建成绿色通道示范路段。加强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治理。以2010年为基准,到2015年森林碳汇增加1.5%,2020年森林碳汇增加5.2%。

(六)着力构建低碳社会

1、提高低碳意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它社会渠道进行低碳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做到“政府引导,加大投入,公众参与,联动发展”。

2、倡导低碳生活。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等非赢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3、加强低碳教育。研究制定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道德规范。加大对党员干部的低碳教育,将低碳知识列入各级党

委中心组学习范畴,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大中专学校、中小学教学内容,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低碳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开设低碳有关课程,科研机构开展低碳方面研究。在政府部门、企业、社区和农村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低碳教育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报告会或低碳技术交流会以及活动周、活动日、知识竞赛等。

(七)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1、支持低碳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2、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交流,引进和培养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低碳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制定低碳的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解决低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和推

动低碳发展以及低碳发展示范试点建设工作。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广泛参与低碳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大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各类监察执法的统筹协调力度,逐步将低碳发展的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二)制定专项规划

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明确低碳城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开展城乡规划的碳排放影响评价及低碳城乡规划相关研究,探索池州低碳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引。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低碳城市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项目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三)落实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行业指导,推动低碳发展。建立、健全和完善低碳发展评估和考核体系,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四)建立投入机制

鼓励各种性质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旨在促进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和实施产业化示范应用项目。在已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和现有切块资金中对低碳项目优先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低碳发展领域;积极

争取利用外国资本在我市投资低碳行业,促进外国政府和组织与我市企业开展低碳领域的资本与技术合作交流。

(五)营造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大力开展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活动,宣传国家、省、市低碳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举办高层次的“低碳发展”论坛和领导干部讲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把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六、工作安排

(一)全面起步阶段(2013年至2013年12月)。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和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低碳发展氛围。成立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池州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完成池州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设立池州市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等。

(二)广泛开展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落实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各项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完善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的工作举措和政策措施,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池州市碳排放指标分解和考核方案,全面开展低碳示范园区、低碳示范社区、低碳示范风景区建设。

(三)经验总结阶段(2015年)。对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价。

附表1 池州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目标

战略性

单位能源消

单位能源消费年份 总量(万tce)费二氧

GDP能化碳排

耗(tce/放量(万

万元)

t)

元)

比重

(t/万

增加值

排放量

上工业

源比重

氧化碳

值占规

一次能

(万hm)

2新兴产

GDP二

业增加

能源占

林面积

总蓄积量(万m3)

汇(万t/a)

非化石

碳汇森

活立木

森林碳2005 2010 2015 2020 209.62 515.43 1.72 4.26 2.89 2.31 1.45

8% 19.8% 30% 45%

1.6% 2.6% 6.4% 10%

45.4 46.6 47.3 49

2164 2570 2800 3200

451.28 463.20 470.16 487.06 354.11 870.72 1.177 681.80 1098.05 1534.05 2415.6

0.97 0.81 注:1.2015年GDP总量及人口总数依据《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2020年GDP总量及人口总数依据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规划;

2.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推荐值0.67 t/tce计算

3.2015年、2020年碳汇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数据来源于《池州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单位面积森林碳汇采用池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报告数据。

第四篇:《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0]1587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 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

去年11月国务院提出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后,各地纷纷主动采取行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少地方提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一些省市还向我委申请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非常必要。经国务院领导同意,我委将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积累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分类指导的工作经验,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

二、试点范围

根据地方申报情况,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经沟通和研究,我委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试点工作。

三、具体任务

(一)编制低碳发展规划。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要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试点思路,发挥规划综合引导作用,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增效、增加碳汇等工作结合起来,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

(二)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试点地区要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环保、新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低碳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探索有效的政府引导和经济激励政策,研究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落实。

(三)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试点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四)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试点地区要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建立完整的数据收集和核算系统,加强能力建设,提供机构和人员保障。

(五)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试点地区要举办面向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活动,提高决策、执行等环节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和自觉行动。

四、工作要求

低碳试点工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务求实效。试点地区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抓总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要负责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辖区内有试点城市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城市的支持和指导,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试点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坚决杜绝概念炒作和搞形象工程。试点地区要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于8月31日前报送我委。

我委将与试点地区发展改革部门建立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定期对试点进展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开展相关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示范。

特此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七月十九日

第五篇:国内低碳城市案例

新闻标题:

发布时间: 2010年4月14日 国内低碳城市案例 阅读次数:75默认字体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按照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

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8年1月28日,国家建设部与WWF以上海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从试点到现在,“低碳城市”迅速受到各地热捧。珠海、厦门、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苏州、无锡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目前“低碳”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张牌,各地的低碳城市实现路径在2010年将面临一个选择。

保定市:

2008年1月,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据悉,近年来保定市已形成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六大产业体系,新能源企业达160余家,“中国电谷”和“太阳能之城”享誉海内外。

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与此配套的《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草稿)也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保定市发改委联合制定完毕。这是首个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文本,它标志着保定城市发展步入了以能源节约、新能源推广

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模式。

2009年,保定市印制了《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告诉市民生活中应注意什么,怎样减少碳排放。比如,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

方式、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等。

深圳市:

2010年1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签订了“低碳城市”规划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已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在地方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当中,研究如何发

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

深圳的模式属于部市携手共建低碳生态示范市,深圳市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规划建设低碳产业、公共交通、绿色建筑、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深圳的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以“绿色建筑”为突破口。2010年深圳将制定两个新条例以形成低碳建筑体系:一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管理办法》,确定712万平方米示范项目安装可再生能源应用装置;二是《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建立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管

理制度。此外,也加快了低碳服务业的建设。

杭州市:

2009年12月28日,杭州召开建设低碳城市动员大会,29日,杭州市委全委会又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杭州如何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在《决定》中描摹得脉络

清晰。

其中,低碳经济——瞄准新能源产业;低碳建筑——节能精品建筑的目标是打造“百年建筑”;低碳交通——从公交车、出租车到免费单车、水上巴士、地铁,打造“五位一体”的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低碳生活——让生活摆脱碳依赖;低碳环境——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低碳社会——包括“绿色学校”节能计划、打造“低碳社区”、推行“绿色办公”等。

沈阳市:

2009年6月1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正式确定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沈阳高新园区为“生态城”示范项目,此项目于6月起正式启动,沈阳市成为我国唯一的“生态示范城”。

“生态示范城”项目的着眼点就是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在“沈阳生态示范城”项目中,联合国不是直接投入资金,而是对这一项目实施给予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宣传支持。这一项目的实施将对国家、辽宁省及沈阳当地的环保政策制定、环保投入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国家及辽宁省的支持下,为期3年的“沈阳生态示范城”项目将从企业、工业园区和区域城市3个层面开展。示范企业将全面推进低碳技术的实际应用;工业园区将科学组织企业间排放物的循环利用;区域城市将进一步细化各种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高资源

回收再利用水平。

广元市:

四川省广元市在灾后重建城市中率先提出了低碳重建的口号,并把推动低碳重建,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恢复发展的路径。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将为广元市量身打造一套低碳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引导广元市低碳经济的发

展。

广元市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规划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农副产品、电子机械板块和清洁能源板块;另一个是将低碳理念作为所有建设和

生产行动的指导思想,推动产业结构和产业运营低碳化。

下载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碳生活实施方案

    “倡导低碳生活,培育低碳一族”活动实施方案 倡导低碳行为、提升公民节能减排意识,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措施。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

    低碳城市-卢布尔雅那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战略

    低碳城市-卢布尔雅那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战略 1、说明 城市居民和其他定居点人群仍然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创始人,因为他们代表了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基础。与此同时,他们是空间,自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现状:未上马已脱缰 无一合格 在过去的一年里,“低碳城市”这4个字在中国远比全球变暖升温更快。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它独占10%的提案;将它敲入中文搜索引擎百......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

    “中国城市低碳行”报告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国家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城市......

    低碳城市及低碳产业论文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业:广告学姓名: 姜风学号: 1141046009 课程名称: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 低碳革命与生态文明课程论文 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的方向及......

    街道社区低碳试点实施方案

    街道低碳社区试点实施方案 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实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参加低碳大赛实施方案

    市一中参加“我的低碳创意大PK”活动实施方案 为迎接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低碳创意大PK”活动,同时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和发动青少年踊跃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

    《关于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北京

    《关于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批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云南、陕西、浙江、广东、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海南、四川、湖南、安徽、湖北、河南省(市)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