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撰写教育技术论文及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如何撰写教育技术论文及教育技术的基本含义
一、教育技术论文的含义
教育技术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凡是针对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表达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就叫做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只限于在教育、教学领域里探讨规律、阐发真理;它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观察和分析带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经过反复实验和充分论证,从中得出新的发现和见解。
教育技术论文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又称为“科研论文”,也称为教育科研成果。
教育技术论文需要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果,所以又称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般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想、文章摘录、资料汇编,甚至一般的书评简价和综述都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
总结出一份优秀的教育学术论文,主要的因素有:①作者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研究的科学化问题;②作者的写作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需要研究者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素质。而后者,即写作方法与技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连成果总结的基本格工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楚,绝不可能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撰写教育技术论文必须以认真深入分析研究为基础,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性、雄辨的说服力。和其它的学术论文一样,教育技术论文必须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基本要素。
论点:就是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所要阐明的观点,也就是论述的中心,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必须用一定量的有说服力的材料为依据,才能使文章具有客观性,论据一般用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有了论点,有了论据,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进行说明,如何进行分析,使自己的论点为人所信服,使中心的推导符合严密的逻辑性,这就是论证过程中所应考虑的。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
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美国是教育技术开发应用最早,研究也最为深入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并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教育技术所下的定义才逐渐增加了软件的制作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同时,也开始了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来定义这一领域。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标志着人们对教育技术内涵的理解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标志着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成熟性。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的最科学的解释。
但是我们认为:94定义并不是不会再有变化的凝固了的东西。作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内涵的探讨还要继续下去,认识上也还将进一步深化。
2、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与前面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我们不难看出:从概念的涵盖范围、研究的层次以及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电化教育看成是游离教育技术以外的一个学科,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电化教育就是教育技术。
准确地说,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只是教育技术之中的一部分内容。
今天,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围的实际上看,应该称为教育技术,以较符合实际,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新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为了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在现时新阶段中要融洽、运用更多的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学写教的基本理论、现代方法论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就冠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称。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教育史上四次革命来分析:
第一次革命:专业教师的出现
第二次革命:文字体系的出现,使书写传授与口头传授并驾齐驱;
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书本学习;
第四次革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方式。于是,人们也就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目的:将其与传统的教育技术区别开来,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明确。
我们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其立意和出发点就在于让我们的学习与探讨更多地着眼于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学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上。
三、教育技术论文的特性
1、科学性(学术性)
教育技术论文的生命是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客观全面,要求作者不带有个人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教育技术论文的观点要正确,材料要真实可靠,不允许主观臆造,不允许用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更不允许根据假想去妄下断语。所以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推理要符合逻辑,要经得起他人的检验和论证。
2、理论性
教育技术论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甚至组成一个比较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总是要运用大量的材料或具体的事例,但这些材料或事例在论文中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富有逻辑关系的排列,对所征引的事实,都是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再给予理论表述,形成正确结论,使论文具有一定的论证性和说服力。
3、创造性
教育技术论文不论是解答现存的某个问题,还是综合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只有这样才会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才会在教育界引起反响。
创造性是衡量教育技术论文水平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论文的观点要深刻有新意,而不是简单重复模仿他人的东西。
4、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教育技术论文的文字要通顺,概念准确,通俗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进行开发设计、评价、运用、以实现对教育教学的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所谓最优的手段和方法,即:以最低廉的教育成本,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供最优的教学环境,以最适合的教学活动模式。钱学森在在讲到教学方法的革新时说:“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即电化教育,这就是用通信卫星,把一个教师的讲课用电视广播到全国的课堂,而课堂也不是传统的一大间教室。全国都成为一个大课堂了”。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要认识“信息”。
第二篇: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所以又称为“科研论文”,也称为教育科研成果。教育技术论文需要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成果,所以又称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般的读书笔记、心得感想、文章摘录、资料汇编,甚至一般的书评简价和综述都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
总结出一份优秀的教育学术论文,主要的因素有:①作者的知
识水平、理论素养,研究的科学化问题;②作者的写作问题。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需要研究者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研究素质。
而后者,即写作方法与技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连成果总结的基本格工和基本要求都搞不清楚,绝不可能撰写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撰写教育技术论文必须以认真深入分析研究为基础,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性、雄辨的说服力。和其它的学术论文一样,教育技术论文必须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基本要素。
论点:就是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所要阐明的观点,也就是论述的中心,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明确讲什么的问题。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必须用一定量的有说服力的材料为依据,才能使文章具有客观性,论据一般用理论和事例两方面的材料。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有了论点,有了论据,如何安排材料,如何进行说明,如何进行分析,使自己的论点为人所信服,使中心的推导符合严密的逻辑性,这就是论证过程中所应考虑的。
二、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技术(物化形态)和无形技术(智能形态)两大类。
有形技术: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物体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一直到计算机、卫星通讯等各种教育、教学媒体。
无形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技巧、方法和理论等。
美国是教育技术开发应用最早,研究也最为深入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并使用“教育技术“这个术语。70年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教育技术所下的定义才逐渐增加了软件的制作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同时,也开始了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来定义这一领域。
用系统方法来定义教育技术,标志着人们对教育技术内涵的理解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也标志着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成熟性。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给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教育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做出的最科学的解释。
但是我们认为:94定义并不是不会再有变化的凝固了的东西。作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人们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内涵的探讨还要继续下去,认识上也还将进一步深化。
2、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与前面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我们不难看出:从概念的涵盖范围、研究的层次以及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电化教育看成是游离教育技术以外的一个学科,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电化教育就是教育技术。
准确地说,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只是教育技术之中的一部分内容。
今天,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围的实际上看,应该称为教育技术,以较符合实际,亦有利与国际交流。
3、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发展以及新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为了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在现时新阶段中要融洽、运用更多的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学写教的基本理论、现代方法论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就冠以“现代教育技术”之称。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教育史上四次革命来分析:
第一次革命:专业教师的出现
第二次革命:文字体系的出现,使书写传授与口头传授并驾齐驱;
第三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了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书本学习;
第四次革命: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的发明,使教育走上了多元化、现代化的道路,学生有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信息的获取方式。
于是,人们也就把第四次教育革命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教育技术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
主要目的:将其与传统的教育技术区别开来,使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明确。
我们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其立意和出发点就在于让我们的学习与探讨更多地着眼于那些
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学习资源和现代学与教的最新科学理论和方法上。
三、教育技术论文的特性
1、科学性(学术性)
教育技术论文的生命是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客观全面,要求作者不带有个人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教育技术论文的观点要正确,材料要真实可靠,不允许
主观臆造,不允许用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更不允许根据假想去妄下断语。所以认识事物要实事求是,推理要符合逻辑,要经得起他人的检验和论证。
2、理论性
教育技术论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甚至组成一个比较严密而完整的理论系统。
一篇教育技术论文总是要运用大量的材料或具体的事例,但这些材料或事例在论文中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而是富有逻辑关系的排列,对所征引的事实,都是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再给予理论表述,形成正确结论,使论文具有一定的论证性和说服力。
3、创造性
教育技术论文不论是解答现存的某个问题,还是综合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只有这样才会对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才会在教育界引起反响。
创造性是衡量教育技术论文水平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论文的观点要深刻有新意,而不是简单重复模仿他人的东西。
4、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教育技术论文的文字要通顺,概念准确,通俗易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具有生动活泼的文风。
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要有创见,也要讲究辞法,达到科学和文学,科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我们写出的教育技术论文不仅要让同行、专家能看懂,还应让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甚至广大的社会人士能看得懂。
四、教育技术论文的选题
一篇好的论文,先决条件是有好的选题。选题的目的就是发现问题,明确论文的主攻方向。这在论文撰写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选题的原则:
1、有一定价值
即看论题有无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所谓理论价值是指:是否对己有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充实或提高,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新的见解;是否建立了新的学说和理论。
所谓应用价值是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指导意义;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2、有新意
“新”是对于“旧”而言,有新意就是选定的论题有创造性,匠心独具。如果重复、汇集或模仿已知的论题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电化教育发展到今天,以电教媒体对教学是否有用,仅为证明电化教学的效益,电化教学优于常规教学等内容作为论题已不足取了。
所以,“新意”是指:确立的论题有探索性意义——论后的问题、观点过去从未有过;
有发展意义——论证的问题过去虽有过,但未深入;
有争鸣性意义——论证的问题,观点与别人研究不一致,或所持的观点与别人有歧义。
3、扬长避短
论题的选择还应注意选择那些自己有浓厚兴趣,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有强烈的研究欲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恰当发挥的论题。
五、教育技术论文的结构和写法
“文无实法”,不同种类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写法。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了一般的共同的结构形式。教育技术科研论文的结构也是如此,有相对稳定的形式。
论文一般是由序论(导言,结论),本论(正文),结论这三个主要部分及题目,摘要,参考资料、文献等次要部分组成。
1、题目(标题)
有人讲,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文章的眼睛就是它的题目,一篇论文,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是它的题目。
题目是点明题意,托出主题的,它是论文的高度概括。所以必须确切中肯,鲜明简练、醒目。
确切中肯:是指论文的题目应能准确地表达论文的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的范围和达到的深度。
鲜明简练:是指要用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组合,以概括全篇内容。
醒目:是指能引人注目,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
总之,要使人一看题目就能了解文章论述的中心问题并产生阅读全文的兴趣。
正文中各部分的小标题也应同样认真推敲确定。要注意使之与总题目相呼应,与各部分内容相呼应,有内在的逻辑性。
2、摘要
便于读者迅速了解全文概貌。(较长论文需要摘要。较短的论文不需要摘要)
要求文字简练,概括性强,重点突出。
使读者对论文的主要论点、主要结构,一目了然。
3、序论(导言、引言、前言)
序论是论文的行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问题的提出。阐述这一论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提出需要论证的问题(序论的核心部分)有时需要讲明论题的背景、成果、存在的问题,趋势和自己的认识。
(3)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
序论是文章的基调,反映文章的主旋律,应紧扣主题。
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绕圈子;也不要长谈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自吹自擂,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序论实际是全文的总纲。就一般情况而言,好的题目再加上好的序论,几乎就可以使人对论文的整体有一概括的了解。
4、正文(本论)
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论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是要展开论题,阐述作者的研究成果或观点。要求论据要充足可靠,论证要严谨逻辑性强。
根据论文的性质,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看法而肯定自己的观点;或针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难释难;或阐述课题研究成果。也就是对你自己的思想、观点见解在这一部分进行详尽的阐述和严密的论证。
正文部分如果内容较多,为求眉目清楚,往往要使用不同的序码分章节并冠以大小标题,加以显示。
5、结论
结论可以说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逻辑发展,全篇论文的精髓归宿,也是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结论就是对正文分析.论证基础上的综合,概括而提出的基本点。
也有的论文的结论不是规律性的概括,也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某种预见或展望,某种建议或措施。通过分析揭示规律,然后根据规律预言发展趋向,提出展望或今后探讨的问题;或对研究结果的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甚至提出促进或抑制的措施等。这类论文很具有指导性。
教育技术还是属于新生事物,文章的结论还是注意留有余地为好,因我们的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往往还不是终点。所以,我们的论文措辞要注意分寸,逻辑要严密,表达要中肯,确切。结论部分要注意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6、参考文献
由于论证的需要,常常需要参考一些文献、专著、资料或引用他人著作(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数据和研究成果等。这是正常的,但应在自己论文中标志出来,以示作者对别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防抄袭之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论文的信度,反映研究的水平,并给别人一些启发。
六、撰写教育技术论文的注意事项
(一)选准题目确定中心
有人说,教育技术论文的选题选得恰当,等于完成论文的一半工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对所要论述的对象,有了比较充分的考虑、理解,才能确定如何来论述它。
怎样才能选择准确的论文题目呢?
1、作者对研究的题目要有浓厚的兴趣,产生了研究的欲望。不感兴趣,强迫研究某一问题,是难以写出有质量的文章的。
2、选择的题目应该与发展教育技术理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密切关系。
3、选题还要考虑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总之,要把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离开二者的统一,不可能选出好的题目,也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二)广泛收集资料
初步选定题目后,还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中心,还得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要广泛收集、阅读资料。不管是历史的,现实的有关内容的论文,了解自己准备的问题现在已有了哪些文章,研究的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定论的角度、水准、主线。
(三)论据充分、翔实
写教育技术论文没有材料就构不成文章,也不会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来。尤其是占有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必须有自己的观点。用这个观点来统帅材料,既要钻进去研究,又要跳出来想一想。作者应以中心为主线,主动地利用材料来形成观点,说明观点。
(四)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作者用论点、论据、论证要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程序。用举证据、说理由、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从自己的证据推演出结论来。
论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有的先提出主要问题,然后从材料中找依据,进行正面或反面的论述,然后得出结论。
2、有的把论述的问题分几部分,先把它化成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加以综合,最后总结,突出主要问题。
3、有的论题有论辨性质,只要论述某一现象,某一规律,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论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文章就采用了几种方法论证。
总之,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这些方式都是为了让读者明确论述的主旨,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第三篇: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
[摘要]: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我国面临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我们伟大祖国以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伟大任务。这就对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广泛应用的今天,现在教育技术发展也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为培养适应新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出应用的贡献。
一,有关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组成完整的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全面的阐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由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而后定义所组成,并由此而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
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
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2.关于“什么是技术”讨论英文“技术”一词出
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1)技术要素的分类。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2)技术的结构。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械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综上所述,笔者
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
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酶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二,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1)教育技术学是应
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列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兢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
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经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三,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图略)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结合
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法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H.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A.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
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编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现在远程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1)准永久性分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他学生在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上的分离是远程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在(2)媒体与技术的作用。媒体与技术是远程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实现跨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文化心里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与技术是关键因
素,是远程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3)双向通信。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在教师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远程教育业是如此。因此,通信是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传统 课堂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和多向通信机制是面对面的,而远程教学中的双向通信机制主要是非面对面的。是基于一定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五、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西部教育事业的应用前景。(1)现今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技术相对东部地区,还有待发展。特别是西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文化差异、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技术十分落后。同时,现今的人力教育技术又不能及传送过去。所以发展远程教育技术十分的必要。但是由于现今我国网络技术还不能覆盖那些地区,所以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西部远程教育。(2)对于较发达的西部部分地区,可以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是建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双向电子通信等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具有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基于以上特征,我们可以更好的把东部先进的教育技术,及时地传送的西部需要的地区。(3)网络教育资源。已经被计算机网络覆盖全球的今天,网络技术也已经运用到现代教育技术当中。
第四篇:教育技术论文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龙头,以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喜爱。同时也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怎样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就成为教师的一大课题。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 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 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 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了教学软件。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动听的音乐……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也使学生对作家、作品、诗歌的风格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要想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好古诗,需要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语文课更精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 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我在上《美丽的公鸡》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段动画(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公鸡每天天不亮就打鸣催人早起。)然后提问:“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公鸡?学生答道”这是一只勤劳的公鸡。“”这是一只美丽的公鸡。“”这是一只能为人们做事的公鸡。“……这时我巧设悬念:以前这只公鸡是什么样的呢?接着播放前几自然段的动画,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为了讲明狐狸和乌鸦分别在哪里,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狐狸和乌鸦分别“送”回自己的家里。如果送错了位置,计算机就会说“我不是住在这里的,你再送我一次好吗?”如果送对了位置,计算机会说:“你真聪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尝到了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干枯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在学习《葡萄沟》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风情、新疆的葡萄、新疆的阴房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可录相上美丽的画面和通俗的解说,却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新疆,学生好像是一位游客,正随着导游游玩呢。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昂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怎样指导学生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的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后,适时地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画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的背景是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梅花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了。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我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在学生深入了解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后,我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我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音乐唱,歌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这节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课文《荷花》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涵在图画和 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景的美和情趣的美。
为了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生长美,我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花中的“冒”字设计了一幅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丛中冒出的情景动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动画并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同学们说出了“长出来”、“钻出来”“伸出来”“挤出来”……这时我再让同学们和作者的“冒”字做比较,说说这个“冒”子好在哪里?说明了什么?学生答道:“说明白荷花的生命力很顽强。”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欣赏课件仔细品味“冒”字,学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命之美。
语文课件中文字运用较多,如字词的教学、精美的语句、片段欣赏都离不开文字。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体;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字的颜色可以是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做衬托,文字的魅力尽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 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第五篇:教育技术应用论文
浅谈教育技术应用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郧县叶大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明军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关键字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历史教学
教师个性 学生个性
学科德育渗透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历史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个性提供了张扬的舞台。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学习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记忆度都超过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随时从网络上充实自己的个人素材库,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单纯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实现备课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一维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网络支持下的学科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
二、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如在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网时,我通常要求他们,利用D盘共享建立“资料市场”,调剂组际资料。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的时候,都会剔出大量无用的资料。如何使无用的资料得到再生利用,化废为宝是很有意义的。学生们把小组无用的资料存入D盘,在“资料市场”进行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料再利用。学生也在重新选择中学会合作的重要性,相互协作。
三、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历史课堂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如: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POWERPONIT,讲出自己的感受。其中雷震同学的《不能忘却的记忆》留给同学们深刻的反思。他在展示课件讲课的同时,还节选了《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四个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我们在震惊之余,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科整合的魅力他让一个孩子在信息化的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历史学科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信息化平台的创设,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变过去那种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寻未知,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质的养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知道怎样、从哪里获得感兴趣的知识,通过网络迅速实现知识的拓展、选择、归纳、凝炼,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不足的后顾之忧和某些教材知识的遗漏,实施个性化的教育。
四、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课堂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的心里,使得历史悠久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源源动力,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授八年级历史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中,我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两弹一星”及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史及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利用素材制成简单的POWERPOINT,通过教师机进行广播,使学生迅速实现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中学生形象地了解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受到了“两弹一星”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工作伙伴。它使得历史教师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教学的激情。它给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广阔空间,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进行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它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以大量的图文、声音、影像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利用学生认识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特点,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抽象的道德认知生动地、主动地走进学生心灵,传承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育学理论》、《十六大工作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