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能
立足学生实际,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高效能
——鲁甸县
2012年小学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交流研讨活动暨课堂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学习总结 茨院中心小学 阮殿举
2010年8月,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工程启动,我县六所学校参与了现代教育示范工程的建设工作。我市也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创建要求。我县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了高效课堂的建设,确定县一、二、三小为全县高效课堂示范基地学校,各乡镇中心小学为本乡镇高效课堂建设示范学校。各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有益探索,基地学校更是卓有成效。
高效课堂的实施,力图实现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更广泛应用;力图实现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真正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其成长的乐园;力图实现“唯知识”的传授,实现“重过程”的知识再建构;力图实现教学策略的多元化,改变单
一、枯燥的课堂手段。
一、从教学实践交流研讨活动中看——成果显著
县三小2011年开始招生,他们在艰难中起步,在夹缝中生存,结合本校实际创立了“导学案”预习法。课堂教学的效果起步于高效的预习,此预习法能实现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掌握,能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转变,能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此预习法不仅适用于城镇,更适用于农村学校,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县二小在尝试“15+25”课堂教学模式中初步建立了有效地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特别是其听课评课制度、学习制度、骨干教师引领培养
制度,更是长效开展,有效实施,为该校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精英人才。县一小立足课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工作,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产出有效。
此次活动中,基地学校六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交流课均充分体现了“导”为主轴、“学”为主体、“课文(或章节)”为主线,实现了三者有机统一。也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导促学”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高效展开。《鸟岛》的教学打破按顺序学习教学常规,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段落——鸟多(第三自然段),教师课件展示学路建议,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鸟蛋多”、“鸟窝多”的相关段落和语句;在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了“陆续”词义后,随堂用“陆续”说话;在充分朗读了含“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的基础上也练习说话,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建构。在《恐龙》一文的学习中,教师也重视学法引导,在学习了描写“雷龙”的语句,总结了“学路”之后,让学生用类似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描写其他恐龙的相关语句,实现了学习过程由“扶”到“放”的迁移,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学习能力。学习语文,离不开有效的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教师导得声情并茂。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自由读、配乐朗读、示范读等,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在读中理解词语运用的精妙。
在数学教学中,再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植树问题》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测→产生质疑→操作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猜测。在合理猜测环节,从实际生活出发,还原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产生了亲切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有效发掘了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目标清晰、明确。在操作试验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得出了“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找到“间距与总长”的关系,结论由学生总结得出,猜测得到验证。这样生成的知识,经得住时间的检验,牢固而久远,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怎样学习。
二、从课堂教学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看——课改长足进步 在15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交流展示中,各位教师各领风骚,个性张扬。
1、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实践运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都能很好的实践运用。“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进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的合作;对于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又能很好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动手操作的精益求精,收集整理数据的一丝不苟,学生学得活,也把知识学活了,不再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新课程倡导开发校本资源。许多教师在导入阶段,都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参与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涨,学习效果刻骨铭心。许多教师都能灵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掘身边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而非唯教材是尊。樱桃已经成为我县的一张名片,充分运用,可为自己的教学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2、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能制作课件,使用课件。课件的使用将枯燥无味课堂的变得丰富多彩;能将抽象的逻辑推理形象展现;能顺畅地实现从就知到新知建构。课件的运用有效增加了课堂容量,才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从而也实现了有效学习,高效课堂。自己制作的课件,凝集了个体或集体的智慧,劳动后得到的果实更香甜。
三、从整个教学交流活动中看——机遇与挑战并存
1、现代教学手段还没有全覆盖,任重而道远。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他们来自比较偏远的学校,教学手段还在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使用实物投影和直观教具。虽然如此,他们的教学也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以学习内容为主线,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怎样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如何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怎样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鉴于此,教育技术的培训,需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更多学习提高,尽快追赶上时代的步伐。现代教学媒体的普及更
应该向村完小倾斜,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现代科技的成果。
2、教学基本功的锤炼,非一日之功效,一蹴而就。
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粉笔字,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从参与教学交流的老师来看,没有几人能把粉笔字写得工工整整,多数教师都存在间架结构不合理、比例不均匀等问题,这样写出的字只能说看得明白,而无美感可言。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很多是无效的,特别在合作学习中,问题指向不明确,学生就不知所措,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因而教学提问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板书能把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的信息展示在黑板上,从而弥补教学之不足。好的板书能集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于一体。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的板书有的能反映教学过程的重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对板书的运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设计。
课时标题就是方向,就是目标。从人教版四(上)P99页的教学内容来看,有两位老师用“统计”作这一课时的标题,一位用“复式条形统计图”作标题,一位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做标题。不难发现,最后一个标题最指向清晰、准确。虽然各位老师对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成竹在胸,但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越准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学生的大脑中就能形成更加清晰的表象,进而内化形成自己独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也反映了备课的水准。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再次深刻地理解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用心工作,生活中到处都是教学资源,教材就在我们身边,正所谓“态度一变,方法无限”。只要我们具有“花苞心态”,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都是美丽的,而学生是最美的,我们要学会期待他们,赏识他们,关爱他们,相信他们。教师从事的工作是平凡的,然而也是高尚的,亿万儿童的素质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决定着他们的命运与未来,决定着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让我们每天问一问:假如我是学生,我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假如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我又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假如我是孩子的家长,我希望孩子从师于什么样的老师?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完美一些吧!
第二篇: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宁
“关注教”是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要表现,它“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教学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是“知识本位式”教学。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优化教学设计”受到了教师的高度关注。学生被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显现出来,但教师预设的问题过重,学生较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高级思维仍然没有得到体现。
深思自己多年来备课、课堂教学偏重于对“教”的钻研,而较少涉及于对“学”的探究。其实,教育的本质与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是“教”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 “学会”和“会学”。重视学生的“学”,也将带动教师的“教”,教学可以相长。个人在借助本次继续教育学习,结合课堂实践做了的一些实践探索,总结如下。
一、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
“以学设教,关注学情差异”,做好课前准备。备“教案”是着重备“学案”,关注学生的学情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所需,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
例如,对《观潮》一课的教学,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学生关注的更多是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当时就有学生提出大潮形成详细原因是什么,甚至有学生当堂提出要看视频。我也不是很了解,就搪塞过去。后来在组内公开课中,特意安排了这节课。10月2日去了浙江海宁盐官镇,当日下午1:45亲眼观看了钱塘大潮中的一线潮,回来把视频剪接融入了电子白板课件中,在板书上也对传统教案的板书进行了在设计,新板书的内容体现了课文的脉络和作者的观潮顺序,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视频的导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刻感受钱塘大潮壮观天下无的奇妙自然景象。
二、以学施教,关注学习过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教师先入为主,这是有待思考的,这样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和课堂思维能动性的激发是否有利?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已经养成了铃声响进课堂,接下来便是等待教师来,等待教师开口,等待教师提问,随后紧跟教师跑,过程中时刻揣摩教师意图,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的空间。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如何改变,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先学后教,培养自学能力
大胆让学生“先学”,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然“后教”,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大胆探索,确确实实把课堂放开,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
温故知新,巧铺垫。在教学古诗模块中,智慧的教师就是遵循了此条规律,由重新认知诗作者开始,了解他的诗词开始,顺其自然引入新诗的学习,学习中,以问启思,以题开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自助能力。教师则负责组织、引导、解疑。例如,我在教学小语四年级上册20课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分析学情时就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李白这位伟大的唐朝诗人,是学生熟知的,四年级学生但就课堂学习的累积,也不下三四首,课外链接,对于李白和他的诗作更是知晓不少。如果,单纯就诗论诗,直接教学本诗,显得过于传统。如果把这首诗放在“送别诗”范畴,让学生从探讨友情的角度,把李白放在被烤量的位置上,教学的价值可另当别论。学生不仅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绝妙绘景中,从词的考究方面,一“孤帆”,一“唯见”深知李白对故友(孟浩然)满怀的依依惜别之情,从“碧空尽、天际流”也体会到李白胸襟宽广,揽天地的气概。而且,李白对于“故人”之情可见一斑,《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何等豪情,如此深情,谁可比拟?“友情”在诗人那个年代是如此的被珍视,他们的笔下“友情”又是何等的风情万种。这样去引导,学生作何感想,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教过后,让学生是记住诗词内容,还是在学生心中留下“他们对友情的尊重”?
自主观察,寻找突破点。习作教学中,习作指导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传统的讲解式指导法,学生兴趣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抵触情绪,甚至有敷衍了事的现象发生。教训告诉我们要痛定思痛,不断调正思路,改变方法,对学情要充分预测,对设计要再三斟酌。因为教材只是样本,一个作文题,一个内容,一张图画很难引起学生构思的欲望,学生也很难找到突破口,很难抓住中心意思。大多数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结构,一种开头,一样的结尾。重复、呆板、无新意。例如在教学看图作文中,出示图画后,让学生尽量说出看到的,罗列起来;再说你根据图画想到的,如果能说出为什么也说出来,罗列起来;再让学生补充说,罗列起来。现在老师根据习作要求提出意见,指导学生自由组合材料。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降低了坡度,对于能力好的学生预留了发挥的空间。
2.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后,各组代表交流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分析问题的思路及形成的观点、存在的分歧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感悟体会,升华情感。
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围绕“中华为何不振”展开探究,各抒己见。然后把意见和想法梳理归纳:同样的街道租界地却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耀武扬威,因为“中华不振”;中国妇女被欺侮,却无处伸冤,因为“中华不振”;面对同胞被欺侮,国人却麻木不仁,因为 “中华不振”。所以,我们“周生”理解了伯父教导的“中华不振”,才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我想说的是,在理解人物或文章主旨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他们的活还是由他们来完成,不是吗?
三、以学评教,关注学生发展
“校本教研”主体是教学研究,就是课堂教学的探讨和实践。听评结合,推动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其中,在评价上,不可忽缺对学生课堂的反映进行思考,参与度、目标达成性、个性展示等多方面的信息加以分析,点评,以此来 “评教”。教师个性再鲜明,手段多丰富,设计再完美,不能代表学得多好。本学期,本校语文教研组共开电子白板校内公开课(每人一节)九节,校级交流三节,区内赛课两节,其中两节同课“我要的是葫芦”异构的课影响深刻。共性很明显,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点,同时也突出了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目的较明显,以生为本,方向没有错。我很欣慰,个人的粗浅认识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并付诸于行动,结果大家感受自知。
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然而这种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失去活力,而“以学定教”的教学尝试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成的精彩。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中,我们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要“主导型”教师为“指导型”教师,成为成功的“助学者”。但是不能过分单一地偏重于“关注教”或“关注学”,要“以学定教、教学相长”,最终达到“关注人”的发展目标。
写于2012年12月7日晚
第三篇:以学定教学习心得
“以学定教,课例研究”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以学定教”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内容,很好地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定教”,凸显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摆正了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就是很具代表性的观点。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学的内容来确定老师教的方式,以学生的基础决定教学的深度,以学生的学习规律探讨教学规律,而这些都是“以学定教”的表现。
一、“以学定教”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学定教”要求老师:
1.树立学生意识
树立学生意识即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采取人性化的方式和策略,把学生作为工作的起点、中心。
2.坚守价值信念
教师要适应学生,但是适应只是一种立场并不是目的。适应不是迁就,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必须体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3.善于周边促进
周边促进即教师要主动站在学生的周边,接受并走进学生的现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立场表达价值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中发生积极变化,实现自我超越。这是统一“学生意识”和“价值信念”的策略。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运用
“以学定教”给教师指明了科学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的教育教学中,“以学定教”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学习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充满欢笑,下面用具体的例子讲述“以学定教”在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话,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学得轻松,并且效果非常明显,心里也不会有什么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点,让学生以最好的心态进入学习知识的活动中去。这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并努力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感悟
1.以学生的差异来确定教师的教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但常常只限于对学生整体情况的考虑,却忽略了或者无暇顾及学生的个体情况,总是一厢情愿地把学生置 于同一起点上,这就是教师为什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了学生实际,在实施教学时却又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原因。这种行为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行为,是传统教学方式和狭隘教学观念的体现。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学生学习起点的不一致性,针对其中的差异因材施教,不落下一个学生。
2.给学生提供足够大的思考空间
思维就像一对翅膀,是需要空间来进行施展和发散的。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方法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脑能力。在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的同时,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学生思维水平之间的差异,获得了很宝贵的教学资源,为后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参考。
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中,采用“以学定教”,给学生越多的学习自主权,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热情就会越高,学习的潜能也就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尝试的平台,让他们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更多的经历和体验,使他们的知识水平获得提升的同时,性格也得到良好的塑造。“以学定教”使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学定教”可以帮助老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浅谈“以学定教”
浅谈“以学定教”
一、从思想上重视“以学定教”。
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以学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而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以教定教呢?那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
二、在课堂上落实“以学定教”。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具体做法:
(一)抛出针对性问题
例如上“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三个问题:
1、下饺子时,生的饺子是沉在水底的,而熟的饺子会浮出水面,这是为什么?
2、自家腌咸鸭蛋时,要吃咸点的就取下面点的鸭蛋,而要吃淡些的就取上面些的,这又是为什么?
3、潜水艇下潜时要向艇中灌入适量的水,而当灌入太多的水时,潜水艇又有沉底被水压坏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算是适量呢?
(二)课前小范围倾听
课前了解三、四个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大致了解学生能独自解答的地方与困难之处。
(三)课堂交流、适当点拨。
利用课堂交流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教学生,难的问题共同探讨,适当点拨。关注学生
1、能否去比较F浮与G物的大小关系,确定物体的浮与沉;
2、能否知道改变浮沉从改变F浮与G物大小关系着手,而改变F浮可以从ρ液与V排入手;
3、能否从ρ物与ρ液大小关系确定物体的浮与沉。
三、注意点
以学定教,不能以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变成“散放式”。而是在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教学大纲之间,构建一座座桥梁,这些桥梁可以是学生个体独自搭建的,也小组合力搭建,也可以是教师帮把手。
最后用第斯多惠的话做个结尾。“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五篇:以学定教读后感
以学定教,合作生成—读《崔其升杜郎口经验》的一点感悟和初步尝试 毕玉洁
在读名著做智慧型教师活动中,我精心研读了《崔其升杜郎口经验》,这次学习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很多感想,也对原来的一些理念重新进行梳理和反思。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尝试
一、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先看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理念追求:“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办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学校任务三方面要求:
(1)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生存等诸多能力;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目标的三个内容:
(1)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
(2)勇敢有为,探索创新的精神;
(3)团结合作,服务奉献的品质
在这其中,我对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共事,学会生存四项技能深有感触,因为这正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现在学生存在什么问题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独生子女所具有的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自负高傲,缺乏合作意识与分享意识的特点使他们不通世故,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种种困惑,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厌倦学习,不敢质疑”,这两大问题成为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大障碍,并有可能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
评。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针对自己所教的工科数学 特点及学情初步尝试了《以学定教,合作生成》教学方法的探究
先谈第一点认识:先学后教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以学定教是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建高效课堂而创设的。教育家沃得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为此每次高一接班第一节课,我都会发给学生一张我精心打印的一份“以学定教------自主预习的步骤与要求》引领学生贴在书皮的内页上指导自己每节课数学学习,上课时,进行小组交流互助式解答,然后问题呈现,师生有的放矢的共同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生成新课。
我们知道合作生成需要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小课堂大舞台,在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呈现以后,我引领学生新课旧上。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完善认知建构。下面我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一下:
(1)在交流中影响了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
(2)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了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
(3)在交流中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4)在交流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流通,在交流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的启发
我们知道推广杜郎口教学改革经验基础是学习,目的是发展,关键是改革,核心是创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中对于“教师怎样放 ” 学生怎样“活”,效果怎样“好” 等方面有待于我继续去探究尝试,争取高效课堂,魅力课堂,愿我们的教学行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