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的迁怒让人讨厌美文
一个男人带着兄妹俩走在我面前,男孩大约9岁,女孩大约7岁。小男孩抬起头和他爸爸说话,不知道为什么却惹怒了爸爸,这个男人开始训斥小男孩。接下来的一幕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当父亲停止训斥小男孩时,男孩转向他的妹妹并打了她。
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以及周围很多人也经常这样做:有人让我们生气,我们却迁怒于其他人。一个让人尴尬但难以忽略的事实浮出水面:我的言行是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是件很无聊的事。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我突然找到了答案:母亲。
还是个小孩时,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想让母亲高兴。成人后,我试图向别人证实我很成功,因为在内心深处,我相信成功会让母亲更爱我。我知道这种说法有些疯狂,但是,就像前面故事里的那个小男孩一样,我们会因为想转移对父亲的怨气而去打妹妹,这样的举动虽不正常,却是我们的日常行为。
事实上,我们不必这样做,仅仅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已经大有裨益了。
如果你对员工生气,不要马上表现出愤怒,而是想想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我并不是鼓励你压抑自己的感觉,不要假装不生气或不失望。相反,你要问自己生气或失望的原因。当然,答案可能是某位员工是个笨蛋。但是通常,当你考虑得越深入,你就越会觉得有更多的人让你生气。
今天早上醒来时,我发现有一大堆事情要做,我甚至感觉在开始做事之前就已经落后于他人。这时,我5岁的儿子丹尼尔走了进来,我马上感到不自在,很想告诉他不要打扰我。
我突然想到了那个对儿子大吼大叫的男人,那个被爸爸斥责之后转而攻击妹妹的男孩。我可不想有这样的恶性循环,事实上,我不只是自己很烦恼。因此,我深吸一口气,给了丹尼尔一个微笑。恶性循环中止,我得到了什么奖励?可以想象,当然是来自丹尼尔的拥抱、微笑,还有甜蜜的吻。
第二篇:你是讨厌工作,还是讨厌自己美文
前两天,一个做老师的同事找我抱怨,这次考试他们班的平均分全年级最低,不及格的人数全年级最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牢骚,比如教师生存压力太大,薪资水平不如校门口卖鸡蛋灌饼的,等等。同事说,真讨厌这份工作。
我抬头问了一句,你会做鸡蛋灌饼吗?
她瞪大了眼睛说,我怎么可能会?再说那得凌晨4点起来和面,我可受不了。
我还没劝好同事,这周末,表弟又光荣下岗。他本是一家游戏公司的设计员,全公司目前最大的项目就是争取代理韩国某热门游戏。结果在与同行竞争时,表弟及其团队败下阵来,被老板痛骂一顿。表弟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辞职了。“我真讨厌这份工作。”他坐在咖啡馆明晃晃的玻璃窗下,吐槽了一个下午。
这当真是干一行骂一行,干一行恨一行。可是,为什么我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我曾在一家外企做过几个月的主管助理,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我每天顺着人流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下车,踉踉跄跄地跟在那些妆容精致的职场精英身后,走进金碧辉煌的高档写字楼里。那时候,我觉得这是我这辈子最喜欢的工作。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在外企,没人在意你的英语、計算机水平是不是全年级第一,公司日常琐事一大堆,大家更重视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开始我干得特别起劲,可就在我的主管出差了,我需要独立处理部门中突发事件的时候,我栽了大跟头。年轻的我太单纯幼稚,没学会审时度势、圆融周到,导致我和公司运输部的主管产生了矛盾。恶劣的影响一直没有从我心底消除,我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每一次去运输部都尴尬得抬不起头。
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讨厌这份工作了。我不喜欢它总加班;我也不喜欢它总翻译外文资料;我也处不好和同事的关系,她们谈论的都是各大奢侈品牌每一季的限量款,还有各国经典小吃和必备手伴,而那时候,我连手伴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最终还是向主管提出了辞职。她颇为意外,说:“你挺踏实的。慢慢学嘛,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干得好的。”
可我还是狼狈地辞职了。当时我的理由是,我不喜欢那份工作,那份工作不适合我,外企饭碗不稳定。我心安理得地去当了老师,可是我又真心喜欢这份稳定了吗?
朝七晚五的生活年复一年,层出不穷的理念日新月异,稍不留神就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新浪潮。还有各级评选、平均分排队、绩效奖金分档,所有的一切都在比较,我的心也越来越焦虑。
最终,我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写文章。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是横空出世,各大公众号纷纷转载,几个月的时间就有一二十篇的热文在网络流传,还幸运地成了签约作者,有机会出版合集和独本。
我觉得太幸运了,终于找到了自己最热爱的工作。我甚至想过辞职在家专心写小说。可是慢慢地,“蜜月期”过去了,我这种行文风格的关注度开始下降,更多更优秀更有个性的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竞争压力空前加大,我度过了一段极其郁闷的瓶颈期。
于是我又觉得,其实自己也没那么喜欢写作。
年初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心理学专家,忍不住在饭桌上向她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特别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我总是从喜欢一份工作慢慢变成了讨厌和逃避,除了单纯的喜新厌旧,有没有一点其他的原因?
她问我,你是讨厌你的工作,还是讨厌工作中那个不怎么成功的你?
我忽然醍醐灌顶。世间万物都是你内心的投射。
在这个世上,我们总是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同事的学生平均分如果是全校第一,表弟的韩国项目如果顺利拿了下来,我如果天天都能写出爆文,那我们肯定会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吧。它给我们带来了成就感和自信心,证明了自我价值,再忙再累,至少我们也会很喜欢工作中优秀成功的自己。
我们真的讨厌现在的工作吗?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压力大,还是讨厌那个动不动就挨批、业绩总也上不去的自己呢?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太稳定,还是讨厌那个磨灭了斗志、不思进取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如果真的没有兴趣,大可以跳槽转行。但如果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实力不强,那么走到哪儿,干什么工作,都只会灰头土脸四处碰壁,最终变成了干一行骂一行,可是再怎么骂也不敢改行。
如果再让我回到过去,我想对那个翻译不出外文资料的自己说,别急着放弃,好好学习还来得及。也想对那个得罪了运输部主管的自己说,不要一蹶不振,要试着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喜欢的工作会因一时的不顺心而心生厌恶,可不喜欢的工作也会因勤奋努力、不断拼搏而逐渐熠熠生辉。
我们不是在讨厌工作,而是在讨厌那个不争气的自己。同样,我们也许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但依旧会感激那个永不言败的自己。
忽然想起作家张德芬说过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第三篇:别人讨厌你,并不是因为你不会说话美文
公司IT部的一个男同事哭丧着脸来找我诉苦,说自己一把年纪了还没个像样的女朋友,父母一直催促他早点结婚。这个八零后的大男孩人很好,也很随和,钱虽然赚的不多,但也不是硬伤。之前有过几个女朋友,最后都无疾而终。我其实有点不理解,这个世界上再穷再丑的人都有人爱,真的看不出他有什么找不到女朋友的理由。他总说是因为自己不会说话,不会主动追女孩,即使在朋友和媒人的帮助下,有了一点进展,见过几次面,姑娘那边又大多没了音讯。
他来找我,其实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一个女孩可可。可可是我的邻居,我知道她单身了很多年,一直盼望着一个爱她的人。可可是个安静的女孩,我觉得那些侃侃而谈的男孩并不适合她。所以,我把这个男同事介绍给了可可。见了几次面,他就很喜欢可可,但是可可却有点退缩。他还是觉得因为自己嘴笨,不会哄人,也不会讨女孩欢心。我不相信,起碼可可不是。
那天晚上,我专程到可可家去找她聊天,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可可跟我说,有一次,他开车带可可出去吃晚餐,因为正值下班的高峰,拥堵的车流和横冲直闯的行人让他变得很焦躁,他不停地按喇叭,嘴里不停地咒骂那些不守规矩的行人。好不容易到了餐厅,却发现已经排了很长的队。这一次,他更加不耐烦了,险些跟服务员吵起来。
我知道,他们不可能在一起了。
我想到上大学时一个很受欢迎的男同学。那时,并不流行沉默的美男子,大部分女生还是喜欢会讲笑话的男孩。但他却是个例外,沉默寡言,却总有人示爱。直到有一次我们一起做校刊,每次熬夜赶稿,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把凌乱的教室整理好。我猜想,他从不说要为你做什么,而是直接就做了。
比起语言,行为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品性。每次走在街上,看到男孩特意走到女孩的左边,只是为了挡在她和车流之间,我都觉得很温暖。
后来我又发现,原来这个男同事在公司里的人缘很差。整个公司除了个别人,比如我,几乎没有人愿意跟他聊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理由,自己遭到的排挤,得不到升迁,都是因为自己内向。
内向,原本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如今却成了一种缺陷,人们害怕承认自己的内向,反而努力地去伪装可以谈笑风生。
不善言谈或许会阻碍你结交很多朋友,但那些懂的人会始终留在你的身边。但如果你固执地认为自己是某一类人,你就会用这类人的标准界定自己的人生。而当你身上的某种特质被认为是缺陷时,你就会习惯性地躲避在这所谓的缺陷里,责怪它摧毁了你的生活。
一个人不被喜欢,需要一个理由。于是,你找到了那些“缺陷”,给了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便心安理得。然而,别人讨厌你,并非因为你不善言谈,而是因为你的修养不够。
第四篇:你的话让人想歪了的美文
话语是福,也是祸。谈话中,常常有人说话不经大脑,欠缺考虑。言论一出,或有歧义,或被认为有所影射,让人想歪,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恶果。
计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莱特兄弟,终生都未娶妻,他们年轻时,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感情经历。当时年轻的大莱特,喜欢上一个叫施奈德的美丽女孩。一天,大莱特鼓起勇气向她表白,女孩却说:“对不起,我不喜欢你,我觉得,我喜欢你弟弟比喜欢你多一些。”大莱特很失望,但是作为哥哥,还是把这句话告诉了小莱特。小莱特很兴奋,于是开始向施奈德大献殷勤,时间一长,施奈德觉得很奇怪,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小莱特说:“我哥哥说,你喜欢的不是他,是我。”施奈德哭笑不得,说:“是你哥哥想歪了,我那样说,只是找个理由拒绝你哥哥而已。”小莱特尴尬地知难而退,但是他心里清楚,都是施奈德话语表述不清,才闹成这样的误会。
施奈德为拒绝大莱特的求爱,借口说自己更喜欢小莱特一些。说出这样的话,自然就会让人以为她心中的恋人是小莱特。大莱特于是鼓励小莱特追求施奈德小姐。结果闹到最后,却造成了三个人的尴尬。我们平常说话,一定要学会把话的意思表达清楚、到位,特别是涉及到诸如感情等敏感话题,言为心声,话表心愿,如果你表意不清,让人误以为另有所指,难免会让人想歪。
一次,孙志和单位的同事一起,去敬老院慰问演出。演出中有个互动抽奖环节,孙志作为主持人,问上台抽奖的老人:“您老人家今年贵庚?”老人说“我今年88了”。孙志问:“那您是咱们敬老院年龄最大的老人嘛?”,老人回答:“不是,之前还有个90岁的,不过上个月去世了”。孙志点点头道,“所以现在轮到您了!”老人一听,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孙志的鼻子说:“你年纪不大,说话怎么这么损?”孙志赶忙解释说:“我是说您现在成为最年长的了。”但是老人还是生气,奖也不抽了,直接走下了台,孙志一人被丢在台上,尴尬不已。
孙志的这句“现在轮到您了”,很容易让老人想到轮到他“走”了,怎能不生气呢。在当时的特定谈话对象和前后语境中,很容易产生歧义。老人本来就忌讳,自然理解歪了,无意被当成了故意伤害,认为孙志说话太损,不尊重老人,最后搞得不欢而散。现实谈话中,我们要注重特定的交际语境,有些话在特定的情况和场合中,要避讳那些容易被想歪、有歧义或者意思上模棱两可的话,也就杜绝了让人想歪的漏洞。
郑丽是一家服装店的职员。一次一位身材发福的中年阿姨来店里买衣服,一次又一次的试穿,却始终找不到适合的款式。郑丽于是善意地提醒她说:“阿姨,您太胖了,这边恐怕没有适合您穿的衣服。”这位中年阿姨听完这话,顿时很不高兴。郑丽赶忙解释道:“阿姨,我没有别的意思,其实人老了,还是胖点好!”中年阿姨立马气不打一出来,嚷着说:“你是在歧视我还是讽刺我?变相骂我又老又胖吗?你要向我道歉,叫你们经理来!”郑丽感到很委屈,但还是在经理来了后,向中年阿姨赔了很久的不是,才平息了对方的怒气。
郑丽的两句话,前一句是想提醒阿姨去找一家合适的店,后一句是想告诉她胖没什么不好。但是用“胖”和“老”这样的词,形容这位阿姨,太过于直白和敏感,最后让这位阿姨想歪了。谈话中,指出别人的不足时要委婉得体,这样就不会让人往歪处想。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或者在一些工作场合,因为别人并不熟悉你的讲话方式,此时话语若是表达得过于直接,很容易让人想歪,引起误解。
歌手李代沫在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翻唱歌曲《我的歌声里》,构成了侵权行为,收到了原创作者所在音乐公司的律师函,李代沫为此困扰不堪。一次录制该节目时,担任导师的音乐人杨坤爱惜李代沫的才华,对他说:“因为你唱了这个歌,一夜之间让全中国人都知道这歌很好听。你在无意识的,帮作者传播了呢,她还要感谢你。”此话一出,引起网民的炮轰,纷纷说杨坤傲慢无知无版权意识,更有媒体人说:“杨坤在误导公众,是对音乐人维权行为的践踏,是不尊重原创作者。”面对舆论的巨大攻势,杨坤百般解释,说自己的原话是被电视台剪切造成误会,但是却改变不了形象大大受损的事实。
作为一个歌曲创作人,杨坤当然不会有意误导观众,为盗版者辩护。杨坤的本意,是想安慰李代沫,称赞他唱得好,借此鼓励他。却不知,这番言论,极容易让人歪想,引起误解。因为侵犯版权是法律问题,是原则问题,错就错了,毋庸质疑。谈话中,若我们谈话的内容,涉及到法律、政治等问题时,既是重大问题,也是原则性问题。面对这类问题,要小心谨慎,是不可以随意假设或妄加评论,以免让人想歪,造成误解,引起恶性的后果。
明代学者薛瑄说:“轻言弃谑最害事”我们在谈话时,要做到善于言辞,就要学会谨慎理智、考虑再三,不轻言弃谑,不信口开河,以免话语让人想歪,招致误解。
第五篇:天赋让你乐在其中美文
我儿子欧文大约7岁的时候,爱上了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东大街乐队,尤其爱乐队里那位魁梧的萨克斯演奏家克拉伦斯·克莱蒙斯。欧文决定要学着像克拉伦斯那样演奏萨克斯。我和老婆都为他的这种雄心壮志感到高兴又好玩。同样,我们也像一般家长那样满怀希望,希望自家孩子能有天分、成气候,甚至是个神童。我们送给欧文一支低音萨克斯作为圣诞礼物,还给他请了一位本地音乐家做老师。然后我们就祈求一切顺利,准备静候佳音。
7个月后,我对老婆建议说:如果欧文赞成的话,是时候终止他的萨克斯课程了。欧文果然同意,明显他也松了一口气——他不想主动提出终止上课,毕竟是他先提出来要买萨克斯的,但是7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他明白,虽然他很喜欢听克拉伦斯·克莱蒙斯潇洒的演奏,但他自己终究不是演奏萨克斯的那块料——老天没赋予他这种特别的天分。
我看出这一点并非因为欧文停止了练习,而是因为他只在伯伊老师规定的时间练习演奏:每周四天,放学后练半个钟头,周末再练一个钟头。欧文掌握了音阶与读谱——他的记忆力没问题,肺活量够用,手眼也能协调——但我们从未听到他摆脱乐谱即兴吹出一曲新调子,让自己也喜出望外一次。并且一旦规定的练习时间结束,他就马上把萨克斯放回盒子,跟喇叭摆在一起,直到下一次上课或者是下一次练习时才拿出来。
在我看来,我儿子跟萨克斯真的是玩不到一处;他永远都是在练习、排练,没有真正的演出时段。这样不成。如果你不能乐在其中,就不能成器,还是趁早探索其他领域,也许还有更高的天赋有待发掘,收获的乐趣也会更多。
天赋问题使得练习这回事完全失去了意义。如果你发现在某件事上你天赋异禀,你就会主动去做(不管是什么事),直到你手指流血,眼睛都要从眼眶里掉出来为止。即便没有人聽你演奏(或是读你写的东西、看你的表演),你每次的出手也都是一场炫技表演,因为你作为创作者会感到快乐,甚至是狂喜。这种说法适用于读书、写作,同样也适用于玩乐器、打球,或者跑马拉松。
如果你乐在其中,并且有这方面的天赋,那么我倡导的这种刻苦阅读和写作的模式——每天4~6个小时,天天如此——就不会显得太艰苦;事实上很可能你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如果你觉得需要某种许可,才可以这么畅快地读书、写作,我在此衷心赋予你这种权利,放手去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