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该淡化的必须淡化情感散文
人的一生总在老了才放弃了激情和努力,放慢了脚步,因为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奈便才坦然了。一生不管你平凡还是伟大,总有这么几个元素围绕着你,如缘分、关系、相逢、感情、真诚、梦想、脚步、执着、成长、琐碎、心情、信念、精彩、曾经、幸福、快乐、真情、时间、健康等,这些元素一直在被我们经历和利用,但我们似乎总不被它们认可,当我们真正认识它们时我们老了,人生就是这样。
有些缘分,在悲喜中聚散。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生中的缘分,亲情、爱情、有情中的人。但我们最终在身边的有几个,特别是爱情,有缘人我们不会珍惜,我们总在缘分面前后悔。
有些关系,在岁月中淡漠。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脉络,当你老了,和你还保留着的关系还有多少?俗话说“人走茶凉”,使我们悲伤,因为我们总会忘记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会感动而不会感恩。
有些相逢,在冷落中渐远。人生就是生死离别的过程。人生的各种相逢是人生的幸事,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相逢多在“冷落”中消失,我们拥抱过的人我们握过手的人渐渐消失在我们情感的荒漠的远方,相逢使得我们怀念而伤感。
有些感情,在忽视中变淡。维系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情感或感情。有些感情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却忽视,因为忽视而淡漠了,当我们老了才感到后悔,后悔是遗憾啊。如父母之感情,如爱情。当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总在忽视中淡化一种形式上的关爱,形式往往是一种孝敬的表达。婚姻中的爱情,忽视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多数分离的婚姻都是后悔的。
有些真诚,在敷衍中消失。真诚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种品格。但我们在做事做人对待某种事物上却敷衍着,多是成败在于我们敷衍了真诚,得到真诚的报复。
有些梦想,在翱翔中折翅。谁都有过梦想,因为梦想一生在“翱翔”。翱翔往往是艰苦的艰难的。我们多数人因为折翅而放弃了梦想,所以我们总在“怀才不遇”中结束了生命。
有些希望,在失败中破灭。希望总会失望,希望使得我们奋斗,生活中的每一个希望都会有失败,失败使得我们把应该实现的希望也破灭了,这是人生的悲哀。
有些脚步,在坎坷中蹉跎;“当我们站在峰顶,我们看到星辰闪烁。”但攀登的路是坎坷的,没有一条登峰的路是平坦的,更何况人生的路。所谓的蹉跎就是放慢了脚步,时间不等我们,因为生命很短尤其是有限美好时光的那段生命。
有些执着,在挫伤中搁浅;梦想和希望的追逐和实现需要执着,挫伤累加会导致我们的执着的船搁浅,那些优秀的人不是这样。
有些成长,在经历中收获。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懂得,成长就是经历,经历使我们成熟,使得我们丰富阅历,这是收获。人生到死其实不是多少财富,是经验的收获。
有些琐碎,在日常里烦恼。琐碎就像豆子一堆,压成饼就出发亮的油。人生的事是琐碎的,人生虽然说是很短暂,但走过人生是漫长的。我们的烦恼来自于琐碎,因为烦恼我们抑郁我们消极,我们感叹人生痛苦而赶不到人生的快乐。克服了这种心态的人是优秀的。
有些心情,在喜忧中经历;人其实获得就是一种心情,心情决定我们的精神,喜和忧交替,就像日月的交替,完成了一个个轮回。
有些信念,在前行中坚定。信念是一种精神状态,没有信念就没有执着。我们前行,学会坚定这是积极的人生。信念是意志的蛋白质。
有些精彩,在平凡中绽放。我们一生的苦闷就是不懂的什么是平凡,人人都是平凡的但人生的每一个精彩都是在平凡中绽放的,保尔柯察金那句话精彩的诠释了平凡和精彩:
有些曾经,在遗忘中洒脱。这里感悟到的曾经,是我们经历过的苦难,悲痛、悔恨、无奈等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而潇洒。
有些幸福,在知足中领略。学会知足心才常乐。有句名言:只想一二,不思七八。什么意思?就是人生七有八九是不随心的,只有一二是值得高兴的事,我们为什么常想那八九来的?想又有什么意义?!
有些快乐,在给予中获得;这是人生的真谛,给人玫瑰手有余香。不信你试试,做件好事心理是快乐的,安慰的。
有些真情,在细节中感动。这里不多说只说一句:你用他或她马上就要永远离开你的心态对待你的亲人有情人,那么你会很慈善的对待他们:你用你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心态对待自己,你会慈善的对待每一件事。这就是真情。
有些时候,在简单中幸福。越复杂越劳累,简单的生活是生命的真谛,放下既得自在,看透就是彼岸。幸福就在此中。
有些时候,在忽视健康中缩短生命。生命是最重要的,健康是保证生命的根本因素。乱用药,不良饮食,酗酒吸烟甚至吸毒,淡化休息,不会排出压力,精神消极等等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患上各种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等都来自于自身的免疫力低下,懂得健康最重要!
我们应该先学会淡化,该淡化的必须淡化不该淡化的不能淡化。真善美爱不能淡化,名利欲望该淡化点就要淡化,人生中的丑恶仇视虚伪等应该淡化,懂得,只有正能量才是人生的意义。
(闫立明)
第二篇:淡化教学总结
从在网上开儿童阅读课到现在有一年半了,受朋友所托写一篇我对阅读课的看法和上课的思路。
我的网络阅读课开始于和朋友的聊天。在此之前,因为想给淡子找几个读伴,我在线下带着四个孩子一起读。朋友知道后就介绍了几个孩子在2013年暑假和我一起在网上阅读。我们在网上共读了两本书:《毛毛》、《山居岁月》。经过暑假的试课,在2013年下半年,我正式在网上开了阅读课。因为到目前为止所有阅读课都是我一个人在操作,似乎可以看作是我自己私人定制的阅读课吧。
2013年下半年我开了两个班:小说阅读与写作,绘本鉴赏与写作。其中小说阅读与写作是收的五六年级的孩子。绘本鉴赏与写作收的是三四年级的孩子。2013小说阅读与写作班,我们共读了《橡树上的逃亡》、《小鹿斑比》、《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小说与电影)、《夏洛的网》(小说与电影)、《山居岁月》、《兔之眼》、《地心游记》、《蓝色海豚岛》。这期的阅读是一周交流一周写作。在写作上,同学们改编过三只小猪、写过直接的广告、编过故事类的软广告、看图写故事、写人物对话。本期我的想法是写读交叉进行,在阅读上不求读透一本书,达到习惯交流、了解读一本小说有很多角度的目的。在最后一节课上,我们结合共读的小说总结了读小说的各种角度,孩子们的总结是非常好的。在写作上,我没有强行要求孩子们写,但有大部分孩子完成了写的任务,尝到了自由写作的乐趣。
2013年绘本鉴赏与写作班是我第一次尝试带孩子用鉴赏的方式读绘本。因为我的教学经验还不足,步子快了点,有些同学跟着很吃力。有个别同学没找到感觉。不过,也有几个同学进入了鉴赏的领域。有一个在上课前已不碰绘本的同学最让我意外,她吸收得最多,而且认真完成了我布置的线下自己分析一本绘本的任务。这里是她当时的分析:这是她后来又做的一次分析:这个班,我也安排了写作计划,但因为同学们写的动力不足,没有安计划完成。最后四节课全是阅读了。第一学期的尝试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1.孩子们在网上交流是可行的,而且大多数孩子有交流的欲望,也愿意思考。2.孩子们因为在学校写的作业太多,对于笔头作业不同程度有抵触。能获得写作冲动的孩子是少数。
3.绘本鉴赏的教学在小学是可行的,只是需要改进方法。
4.不能指每孩子在每次课上有好的表现,因为阅读是有偏好的,有些孩子遇到不太喜欢的书参与度就会小些。
在2014年的寒假,我给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开了四次神话课和四次定格动画。定格动画是游戏了,主要还是神话内容。在开课前,我请同学们阅读世界神话,很厚的一本。我不知道他们读了多少,因为我上课基本不讲书中的内容。孩子们当时有上当的感觉吗?我讲课的内容是:神话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解读神话。有没有神呢?自己选择吧。读神话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因为和孩子们读的内容有关但又没一一对应地聊。
鉴于上学期的情况,我在2014年上半年的课程安排中去掉了写作。想以阅读带动写作思考,而不是要求孩子们练手。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是练手,阅读是练眼,眼高手低是正常的。如果不能练手,先练眼好了。在2014年上半年,中、高级阅读班都读小说了。
针对高年级的同学,我选择了:《威斯汀游戏》、《永远讲不完的童话》、《诺贝尔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绿山墙的安妮》、《鲁滨逊漂流记》、《城南旧事》(小说和电影)、《一个孩子的诗园》部分译文比较。
因为同学们都习惯了阅读与交流,所以本期针对不同的书,我们增加了交流的内容,一本书会交流两次。从交流的情况看:《威斯汀游戏》是一本不容易看懂的书,需要帮孩子们疏理情节和启发孩子们做人物心理分析;《永远讲不完的童话》是一本不容易理解的书,有翻译上的问题,还因为故事本身寓意很深,这本书需要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去解读,最后贯通;《诺贝尔获得者与儿童的对话》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枯燥了点,不太适合共读;《绿山墙的安妮》是女生喜欢的书,大家很容易接受,也能受到安妮的感染;《城南旧事》一书结合电影读是非常好的,上学期虽然我们做过小说与电影的对比,但这次我们做得更深入,增加了电影语言和小说语言比较的内容,这本书从各方面说都适合共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并不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书,但我觉得有必要介绍给孩子们,读这本书时,我强调了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的阅读;最后诗歌译文对比是非常好玩的,诗短小,容易在课堂上操作,因为是开放对比,大家兴致也很高,我强调了诗的节奏、音律、用词、意境等方面的对比。针对中年级的同学,我选择了:《石桥》、《人鸦》、《吹小号的天鹅》、《蓝色的海豚岛》、《一群老鼠的童话》、《尼姆的老鼠》、《神奇的谎言》。
因为这是第一次带中年级的孩子读小说,所以目标和第一次带高年级孩子读小说一样:习惯交流、学着提问。本期阅读的书目对个别同学来说难了点。我发现中年级的一些同学在理解故事人物、情节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还不能很好联系自己生活经验进行阅读理解。针对这群孩子,我还是标准高了些。家长们开始几周也显得非常不适应,比孩子还不适应,磨合了一学期,有几个孩子还是没适应。这也让我对中年级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认识,为后期教学积累了经验。《石桥》是一本很薄的书,是我们读的第一本书,故事简单,但涉及的问题很大:独立、种族、国家、仇恨、儿童……和孩子们讨论这么大的问题是一个挑战。《人鸦》这个故事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了,不过,这本书中也有一些很让人困扰难题,难度肯定是有的。《吹小号的天鹅》这本书有趣多了,孩子们在讨论这本书时放得要开些了。《蓝色的海豚岛》这本书是有些难的,但孩子们还是能分析得很清楚,让我有些意外。《一群老鼠的童话》涉及的问题深了些,我在有些问题上给孩子们提供了点历史背景。《尼姆的老鼠》有点厚,不过孩子们还是读下来了,除了对一些问题的交流,我还利用这本书对比了人物分析和人物介绍的区别。《神奇的谎言》是一本在写作上很独特的书,在讨论情节、人物的基础上,我们还讨论了一些写作方法。
2014年上期,我们除了读小说,我尝试在高级班安排了了每次课前由同学分享诗词和介绍一本书的环节,想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同学们自己去接近诗词和学着分析一本书。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在中级班,我只安排了诗词分享。这些安排现在看来是非常好的。对于诗词的分享,我请同学们自己选诗,家长协助查阅资料,分享时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有的同学做得好,有的同学对资料的文字依赖较多。2014年上期的教学有得有失,不管如何,我对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对自己要做的事更有明确了。在2014年下期开班时,我多开了一个中级阅读班和一个绘本赏析班。
因为高级班的同学都上六年级或初中了,于是我选了《道德经》、《霍比特人》和《魔戒》。选择《道德经》,是因为我觉得这么大的孩子应该接触这类书了,关于此书的阅读,我写过一个小结:选《霍比特人》和《魔戒》是因为我自己刚好有兴趣,而且我认为这些孩子应该体验一下读这种厚书的感觉了。对于《霍比特人》是一本什么书,我写过一篇博文:《魔戒》算是鸿篇巨著了,书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多。为了带孩子们读这本书,我读了两个版本的译文,查阅了很多资料。对于这本书的交流,我发现越到后面孩子们越活跃。读这样的书一定要给孩子们留足阅读的时间。时间不够的人是不可能跟读的。虽然我在暑假前就告诉了孩子们,但还是有两三个同学后来的阅读进度跟不上。不过,通过带孩子们阅读此书,我感觉到选一本书花时间认真读清楚真的很有必要。我还意识到读《道德经》这类书如果结合别的书一起读,更有利于理解。
下期,我考虑读《论语》、《射雕英雄传》和古诗。《论语》不全部带读完,我想达到三个目的:了解孔子、了解《论语》是怎样一本书、了解怎么读。《射雕英雄传》这本书其实是有争议的,因为它被归在娱乐休闲类书中。我选此书也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武侠小说其实也可聊出不少东西,尝试一下吧。
第三篇:淡化宗教氛围心得体会
关于淡化宗教氛围的几点思考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加之宗教本身所具有的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特殊复杂性等特点,从而新疆农村的宗教问题仍然突出,淡化宗教氛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一名南疆基层干部,结合基层工作情况,谈几点想法。
首先,要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农村人口中有90%以上是少数民族群众,普遍信仰宗教,如何淡化宗教氛围,需要干部去宣传、引导、做工作,而宗教本身又具有民族性,准确把握、正确区分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行为是做好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淡化宗教氛围的第一步。一是要加强干部对民族宗教政策、《宗教事务条例》等宗教事务的学习,对宗教行为和非法宗教行为做到明确的界定;二是要加强对干部自身的管理,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管理,要对自身严格要求,做到不信教,不传教,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科学思想武装自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思想上不松懈,在群众中积极发挥模范示范作用。
其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目前农村宗教管理工作存在着:个别少数民族干部对宗教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或者不敢管,不愿管;两项制度“走过场”;以及对宗教人士的管
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为重要,只有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才能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靠拢党组织,摆脱宗教的影响和束缚。一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管理,抓紧宗教理论政策的学习,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村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将“三管一负责”的责任直接落实到人头,同时严格执行落实“两项制度”的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对各级干部落实“两项制度”的工作情况实行每月通报,形成人人敢于管理宗教的氛围;二是发挥“四老”人员、十户长的带头作用,要坚决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做好信教群众的引导工作,尤其是对身边的留大胡须、穿奇装异服等人群采取措施和积极教育,转化其思想,淡化宗教氛围,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三是整合力量,加强乡、村两级联动,做到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不留死角,全面规范宗教活动、淡化宗教氛围。
再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开展淡化宗教氛围活动的重要意义,把此项活动作为服务全乡工作大局、加强平安乡镇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及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按照 “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要求,制定具体管理淡化宗教氛围活动的办法,严格措施和要求,并将开展淡化宗教氛围活动内容纳入年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转变作风做好宣传引导。要结合“长治久安大宣教”、“万名干部大走访”和“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 作风服务群众”等活动,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到村组、农户家中,开展淡化宗教氛围的宣传教育。按照“四清楚、四掌握”的要求掌握相关信息,与农牧民群众交流对宗教的认识、宗教氛围浓厚给家庭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等,使群众认识到村里宗教氛围浓厚带来的危害性,从而引导群众不穿宗教色彩明显的衣服,不参与宗教活动,并自觉引导孩子、学生远离宗教;在校园中开展淡化宗教氛围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教师学生不要穿戴宗教氛围浓厚的服饰,并邀请统战、宗教人士、辖区内在少数民族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带头用丰富的理论和真实感人的事例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讲解非法宗教活动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家庭和亲属带来的危害性,使其深刻认识到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民族宗教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淡化宗教氛围,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是规范管理宗教事务。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和“两项制度”的落实,淡化宗教氛围。建立健乡、村、寺三级宗教管理网络,依法加强对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宗教事务的管理,进一步做好爱国宗教人士继承人的培养和爱国宗教人士带培塔里甫工作,使宗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切实掌
握村级宗教基本情况,对本乡境内的蒙面纱妇女、大胡须、穿吉里巴普服人员、懂经人员、历年处理过的宗教人士、组团朝觐、零散朝觐人员等摸清底数,及时掌握动态。并对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及其他异常情况实行日报制度,以上人员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信息分析及舆情反馈工作,及时排查和解决矛盾纠纷。
最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宗教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淡化宗教氛围,就要进一步丰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到文化先行,思想先行,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开展科技、文化、知识下乡,集体婚礼等活动,有效发挥“农家”书屋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作用。
如今广大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长,逐渐向富裕生活迈进,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和享受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但由于乡镇文化中心闲置“农家”书屋等问题;加之许多民间民俗活动也在不经意间被淡化,从而使得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枯燥,一些赌博、酗酒、打架斗殴等不健康的行为很容易蔓延开来,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建集图书阅览、远程教育、科技推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进一步加强村级阵地的管理和使用,开展关于宣传教育淡化宗教氛围的各项学习活动、知识竞赛、文体娱乐
活动等,宣传党在农村的惠民政策,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强组织、增活力,凝心聚气,解放思想,积极引导追求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深入民心。
第四篇:淡化自己,突出学生
淡化自己突出学生
永川区何埂镇何埂小学李方珍
2009年11月20日,我有幸到重庆参加了“二十年·回眸记忆中的精彩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亲历了名师们演绎精彩课堂的动人场面。我不仅赞叹名师深厚的内功、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被张学伟老师执教《林海》时,让学生扮演老师到台前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一幕深深地触动了。从教16年来,我听过不少名师的课,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亲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众目睽睽之下的名师也有被学生抢饭碗的时候”——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的舞台。
说到“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我不禁地想起了2009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我因感冒,嗓子沙哑,刚走上讲台说了几句话,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说:“老师,我来讲,你休息!”“我讲生字。”“我教朗读。”„„附和声响成一片。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会心地点点头,当了两节课学生——一节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一节是讲评练习册。
学生为什么敢把我哄下台呢?这得益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时时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处处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常常把课堂作为学生的T型台,让学生抛头露面,展示风采。
“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你看,不管是久经考验、拥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洋思中学,还是风靡一时、教室里三面都是黑板的杜郎口中学;不管是开创成功教育模式的刘京海,还是创建情境教育模式的李吉林„„他们之所以能课改成功,轰动全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淡化自己,突出学生。其中,最典型的恐怕要数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他不仅身兼多职,而且每年外出开会4个月以上,可他的学生不论是成绩还是能力都很好。
我们在教学中到底怎样做才能让“淡化自己,突出学生”的课堂熠熠生辉,朴实高效呢?
首先,授之以法,形成习惯,练就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于2009年9月对我校四至六年级586名学生开展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走访和随堂听课三种形式,从学习内容知晓率、学习兴趣、课前准备、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学习方法、质疑问难、课堂笔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注意听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这两个方面做得稍好。课前经常准备好学习用具的占62.12%,很少准备的只占4.1%;经常注意听老师反复强调的学生占54.10%,有时注意听的学生占42.15%,只有3.75%的学生从来不注意听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可另外几个方面经常做得好的学生却不足35%,最少的只有百分之几。如,“课堂上一直专心听讲,从来不与同学讲话或做小动作”这一项,经常是的学生只有9.39%,而且这9.39%的学生正好是阅读能力拔尖的学生。经常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只占7.51%,有时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占79.18%,一直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占13.31%。巧合的是这13.31%与经常不按时完成语文家庭作业的学生人数相当。
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课堂学习习惯对课堂效率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授之以法,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淡化师者,突出学生的重要前提,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我和同事们经过探究实践、反思总结,应重点教给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搜集资料、捕捉信息的方法: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具体如下:
1.学习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利用字理,分析字形;方法多样,巧解字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2.学习课文:精读课文,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悟中升华。一读正字音,读顺词语,读通句子,读熟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二读了解课文大意,明白主要内容。三读感悟精华,多种方法读,多种形式悟,悟字词意思,悟句子含义,悟课文主旨,悟人物情感。四读品味赏析,一品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二品文章的谋篇布局或写作特点,三品人物精神品质或形象特点。五读积累运用,拓展思维。此外老师还要教给学生略读课文、诗歌,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会读一篇文章,而且会读一类文章,使其具备自学能力,更好的运用于阅读实践中。
3.搜集资料:勤查字典、正确使用网络、广泛阅读课外书。
4.课堂听讲:一听老师讲课,二听同学发言,三听组员交流,四听小组汇报。
5.课堂笔记:一记学习重难点,二记学习疑点,三记板书,四记心得体会。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把以上每种学习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细化,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规程,再经过长久的训练使之固化,养成习惯,提升能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才可展,大胆地彰显自己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完成教学中的角色蜕变,由前台到幕后,由主演变导演,淡化自己,突出学生。
其次,构建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特色
目前,虽然很多语文教师都接受了新课程理念,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离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差。通过两个多月的随堂听课,我发现不少阅读教学课仍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只有几只“领头羊”“撑市面”,其他学生不闻不问,仿佛木偶一般,常常如“赶鸭子上架”。特别是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半数学生读课文不通顺、不连贯,更不用说读得有感情了。一提到关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时,学生不是低头不语,就是昂头立脖,茫然地看着老师,宛如一口缸,只等老师往里装。就其原因是这些老师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随意性太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师只有根据自身的特长确立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并形成相关的变式,才能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在特色鲜明的课堂里,学生的心是安稳的,学生的行动是自主的,他知道自己该做哪些事儿,不该做哪些事儿。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直面三个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课堂实际,其中,课堂实际来自于学生实际与教师实际的综合。每一个教学模式的建构和运用都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到第一位,而不是从教师“教”的需要出发,坚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
第三,具化评价,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调查,我还发现老师们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但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为学生建立档案袋,更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建立实效的系统性的评价,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
这里所说的评价与教学模式中的评价各有侧重,这儿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教学模式中的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近一年的摸索,我建立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评价表》。评价要素有“课前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听讲、发言提问、课堂笔记、课堂作业”这几个方面。在六个评价要素中,每个行为能坚持五天表现优秀就可以存入“课堂好习惯银行”,如果六个评价要素连续五天都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获得一张“课堂好习惯银行存储套卡”,并被评为“星级好习惯好少年”,连续六次被评为“星级好习惯好少年”的学生就有资格参加竞选“好习惯金星少年”,并获得奖品。评价时间为每周一次小评,六周一次小结,每学期一次总结。评价形式有自评、组评、全班评、任课教师评。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全班学生办了以“课堂好习惯”为主题的手抄报,举行了以“课堂好习惯”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好习惯”主题班队活动。
将教学模式中的评价与此处的评价有机结合,就能对学生的三维目标进行有效监测。而且这种具有系统化层次性的长效评价,并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有效与否做出鉴定,划定相应的等级,更重要的是使教学活动的价值达到最大。通过
评价活动,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有效调节,还为教师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教师要真正做到淡化自己,突出学生,就要摆正心态,走下神坛,变换角色,走下讲台。“淡化自己,突出学生”时刻提醒我们:一节课不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是看在老师的点拨指引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多少的过程。
第五篇:淡化“自我中心意识”之我见
淡化“自我中心意识”之我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的文化知识,强健的身体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换言之,除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外,当今的人才还要具备一个极为重要但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素质心理健康。也有人称之为“情商”。在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已较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诸多心理问题中,“自我中心意识”是存在于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在群体中,如果这种不健康的意识任其发展、膨胀、蔓延,势必会影响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根据教育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我中心意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形象地说,就如同一个人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球体的球心部位,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围绕“我”来进行,“我”是中心,“我”就是行为的出发点和基准点。勿庸置疑,对于任何人来说,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必不可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和尺度。但很显然,“自我中心意识”与这两者间是有着性质上的差异的。一般说来,“自我中心意识”带有自私、自利、狭隘、偏激、本位主义等极端个人化的色彩。由于凡事都要从“我”出发,认识事物只局限于“我”的视角,因而,“自我中心意识”是“盲目自尊”、“自负”的代名词,是主观意识畸型发展的一种病态心理。
“自我中心意识”强的中小学生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①习惯性地漠视他人(甚至包括父母)的存在,不善于理解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
我们常会看到有些孩子缺乏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意识。比如,父母和师长带着病痛为其操劳,而他们却视而不见(因其他情况有逆反心理者不在此之列);也有的孩子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伸手向父母讨吃讲穿,令人遗憾的是因受“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也舍得尽量满足孩子,哪怕是力所不能及。久而久之,孩子便有了养尊处优的心理,无法理解别人,更不懂自己对别人应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
②自我表现意识极强,对自己的荣誉表现出异常的关心。
有的孩子天资较好,课上表现极为活跃,口里喊着“我、我、我!”甚至站起来跑到老师面前争夺每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本来爱动脑善思考是件大好事,可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孩子潜意识里的“我”。往往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才是最优秀的,也必须是最优秀的,别人不会也不应该超过自己。
③有些学生还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别人而大为光火,整日郁郁寡欢,一厥不振,甚至还会产生敌视或过分自责的心理。
比如有这样两名女同学,参加进入中学的第一次文艺汇演,因素质不全面而落选,她们竟然痛哭不止,随即以拒绝参加演出对老师进行要胁。笔者立即针对其思想根源,讲清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机会难得,来日方长”、“不以成败论英雄”等道理,两名女生才似懂非懂地改变了想法。这件事反映出许多孩子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浓厚,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自尊变成了虚荣心。还有一名二年级的男同学,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无奈家境贫寒,无法满足其买高档山地车的要求。他竟用刀割破了同学的山地车胎。理由是“他们有的,我没有,我心里不平衡。”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大。如果不注意对他们进行敏锐的观察、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致使他们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锁,难以健康成长,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自我中心意识”形成的土壤与要源何在?
首先,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里,父辈、祖
辈的关爱与呵护指向十分集中,孩子们生活在一个“爱的焦点”上,从而产生视角的“盲区”,很难从自己的角度处理好与他人之间关系。
其次,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亦不容忽视,如书刊文章和影视中虚构的超现实人物与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的泛滥等对
孩子的危害甚大。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外的内容不健康、格调低下的连环画册、卡通图片流入地我国书刊市场,尤其日本的系列连环画册问题严重,销售量最大。书中充满了恩、怨、情、仇等凶杀暴力和男女间不适宜的描写,应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么,淡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认为,消除“自我中心意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尊心、坚定的自信心,并正确处理自身与群体间的关系,摆正自己应处的位置,增强协作意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决非旨在压制孩子的个性,扼杀他们的进取欲望。因为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看,“诸葛亮式的谦虚”、“大家闺秀”等闭锁的保守思想已不能完全顺应时代的需要。善于适当地表现自我,敢于客观地肯定自我,这两者均有着无可替代的社会意义。所以,淡化“自我中心意识”说到底,关键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一、注意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人,感情基础最深厚,因而,父母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比如,可以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和过分的帮教,引导孩子自己学会料理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照顾老人等,让他们通过实践学会关心师长,逐渐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从关心他人中体味到快乐。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助于消除其依赖性,提高自理能力。
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切忌从“望子成龙”的愿望出发,感情用事,处理问题简单化,以避免教育的随意性和情绪化,力求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在不同阶段,我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这样的暗示和建议:
主沉浮,放长击远(学习成绩优异者)
1、学习作风:
严肃认真但不偏激、僵死;细致谨慎但不板刻;开放活跃但不失之无度。自信果敢但不傲慢、浮躁。
2、学习习惯:“经常站在高处四下望”,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包括心理意志、知识结构两大方面)有全局观念,要明确各科的长短、优劣;每科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心中有数。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彻底消除优越意识。谦和待人,为自己的进一步成长创造有益的环境。
4、绝对配合并尊重所有的课任教师: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应该是:
谦逊、诚恳、热情、积极。必须记住:任何课任老师都高于我们目前的水平。
5、确定更高的目标:我们十分清楚目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因此要有决心杀出重围,寻求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只要刻苦努力,不成功,亦无悔。
6、培养学习的“头脑”,用“心”去学习: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课上活动是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有效的途径。对基础知识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在基本内容绝对熟练的前提下,多在高、精、尖的问题上下死功夫。
众多强手,逐鹿撕杀,你会笑到最后吗?(学习成绩较好但仍有很大提高的余地者)1、客观的分析:
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理意识两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
2、聪明的“学法”:试着去观察,我们与所谓的“尖子”生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差距真的那么大吗?这种差距究竟是什么? 努力程度?注意力的品质?学习习惯还是意志
品格?
3、理性的学法:
学会发现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时常坐下崐来,认真冷静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现状与既定的目标有无偏差?如何调整?
4、做些什么:
其实,就基本知识的“量”而言,我们已和“顶尖者”相差无几了。但是,“质”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也就是说,“尖子”们的知识点已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我们可能在许多不被人所注意的地方存在着细微的差距,没有达到相当的深、透的程度,往往反应也不够迅速。这就提醒我们,知识点的联系性要强(包括偶然的联系、必然的联系、因果联系和条件式的联系等),把知识结成一张网,牵动网上的一个结点,就会直接或间接联系到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结点。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熟练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性,才能形成灵活多变的能力,从而具备与“高手”一决高下的真正实力。
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切不可用“马虎,没认真”等词语来搪塞。一定要找出导致问题的纯知识性的原因所在。一旦弄清,就地消灭祸患。
切记,千万不要忽略老师对练习做总结时所加的“闲言碎崐语”。一定要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时常冷静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现状与前进方向有无偏差,同时研究自己各科课程的强弱、优劣所在。瞄准各科的考试卷来学习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在力所不能及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这是一个较为实际的办法。
5、增强学习的条理性:
宏观上,了解各科的现状;微观上,要从细致入微的角度分析查找每一学科问题的具体部位,对症下药。
6、积极的态度:
敢于正视自己学习、心理方面的欠缺,将其明朗化。忌疾讳医、热衷于隐士生活或许会给你带来安全感,但是,你也许因此就此销声匿迹,榜上无名。
7、切记:
缺乏学习技巧和学习战略,只能事倍功半。高手角逐,你会输得很惨。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学习要点,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竖立合理而又坚定的自信心,一年的时间对于准备中考决战,是绰绰有余的。
请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写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包括部分双差生)
1、相信自己:
成绩方面较差,这是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一无是处,更不是毫无出路,我们有的是时间,我们有的是信心,我们更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人们大力支持。请你努力思考,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长处和独到的优点,而这些,常常在别人看来是你独有的。
2、一定要坚持:
也许你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切莫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无论你将来身居何处,你会发现,再少量的知识也都是非常宝贵的。
3、向别人学习:
有很多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在你身边,观察和模仿这些同学,或许会给你一定的启发。4、条条大路通罗马:
根据本身的特点,给自己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掌握一些学科的学识,学会一种实用技能,说不定你就可以籍此进入某些专门的学校深造,如职大、中等专业学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和职业学校。要知道,许多颇有成就的人也是大器晚成的。
经过分类进行的思想工作,各类学生都觉得自己有了切合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差生们,自信心大大增强了。
无论怎样,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学生有了进步(尤其学习成绩有提高),便不失机地大加赞扬、褒奖,满口溢美之辞;学生出现了问题,就毫不放松地“ 轰炸 ”,直到问题得以“解决”。实际上,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体会到成绩和不足同样是成长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而无须大惊小怪。
(2)避免盲目地与他人攀比。孩子的智商和素质不尽一致,未来的生活道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要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估价自己,强求一律或勉强地横向对比,只会造成孩子自尊的盲目性和性格的扭曲。
(3)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周围事物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家长教师要密切注意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还可以开展一些体现集体力量的文体活动,如合唱比赛、排球赛、拨河、接力跑等等,通过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总之,我们要正确区分“自我中心意识”和学生的个性之间的区别,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负”、“自私自利”等弱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地发展个性和特长,更好地完成所面临的任务。因为我们的下一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世纪,对于“集体主义观念”,我们应有新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展自我,以积极的心态,投身于社会,真正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