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学》实践教学探索论文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统计调查、整理数据及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统计学》是一门如何搜集、分析与探索统计数据的方法论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列为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统计学》实践教学不是一个独立设置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括课程实验、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学年论文等环节,但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实践教学过程的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影响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巩固基本理论传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并指导学生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对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要求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机制。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论,严重制约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1.课程性质要求实践教学的开展。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方法论学科,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大数据。同时,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密切,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需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例如,统计调查和数据收集可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内容需要借助软件在实验室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学校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内容零星、分散和缺乏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应用流程没有系统的训练,教学过程不规范,只是提交几份实验报告而已。根据《统计学》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以课堂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校内外实训结合,教学课时占到30%左右,构建以课堂教学、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人才质量。传统的《统计学》课堂教学,很多统计思想和理论都有较强的数理性,教学效果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自己参与问题的确定、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完成调研报告,他们是整个统计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理论不懂的地方,学生也会自主学习或寻求教师的指导,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途径。
二、《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长期从事《统计学》课程教学经验和到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各方面要素与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总结《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不足。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多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大多为统计调查、数据整理、统计指标、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等理论性内容,占有了学生大多数的教学时间,教学案例较少,或者比较“陈旧”,同时与经济管理领域联系不紧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部分教师在指导思想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会应用,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统计分析方法较多,过少的实践教学难以使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清楚怎么应用这些分析方法,导致难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模块单一。实践教学模块是实践教学实施的组成部分和实施平台,部分应用型高校因条件有限,教学只能靠教堂演示,部分虽然建立了经管类实验室,但利用率很低,统计分析软件仅EXCEL加载统计分析工具,对于其他的统计分析软件较少涉及,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实践教学只做书本固定例题,忽视具体问题的应用,校外实践教学缺失,缺乏企业统计调研等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实践统计调查,没有真正深入一线,统计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空间有限。
三、《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深度整合,应多方位地把增加教学内容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投资学专业,进行市场调查是学生今后工作会遇到的问题,所以适当增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要求注重社会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将方法与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等问题相结合,这样可激发经管类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交叉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统计学》实践教学内容特点,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融合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可将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形象和生动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消除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帮助学生树立统计思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统计调查实践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校内开展实训,选择大众话题,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兼职、网购等。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调查对象的确定,样本的选择,问卷的设计,相关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数据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所有环节让学生来设计和完成,提升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另外,课堂外的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也是学生感知、观察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中,调查面临有哪些统计问题,形成研究小组,如何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撰写调查报告,这些完整的统计分析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实践水平。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和实践研究等科研小课题,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面对真实的案例和数据,他们自己分析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解决相关问题,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完整化。《统计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扩展要求考试考核方式的改变,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成绩考核体系中,适当增加实践权重,同时,考评指标要能合理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要利用实际调查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考核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传统的实验报告,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答辩和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考评可以根据积极性、上机操作熟练度、实验报告、教师评定和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实践考核以提高学生统计应用能力为目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证。首先,教师要求具有深厚的统计专业理论知识及熟悉经济管理实际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应用统计学理论进行实践教学;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像EXCEL,SPSS,EVIEWS,SAS等软件统计模块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完成上机操作;再次,教师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去相关企业单位调研、学习,把握市场经济的动态,可以参加经济管理相关的横向项目来提高实践水平;最后,多参加一些《统计学》课程教学研讨会、进修班等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现代统计分析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和准确,而且使实践教学由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生动。因此,实践教学应强化统计软件使用,通过上机进行数据输入、分析处理,结果的评价说明,结论获得,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平台,链接相关统计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统计学知识面,通过软件处理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构建合理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强、方法的更新和校内外实践平台能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统计现实案例,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只有提高《统计学》实践教学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从而提高学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士雍.对高等院校《统计学》教材建设的若干建议[J].统计研究,2004,(6):011.[2]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0):4-5.[3]张晓庆,赵鹏,黄剑桥.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4):134-136.[4]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29-230.[5]苏理云,叶志勇,肖枝洪,等.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19-221.
第二篇: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结合这些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统计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专业把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复杂,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繁琐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师生互动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以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佳,对统计思想缺乏感性认识,对统计实验参与度不高,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针对以上情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1-8]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普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以至于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单向被动式接收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获取信息与收集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自由平等和反对权威的意识逐渐增强;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激起了大学生主动过滤和处理数据的紧迫感;微信、微博、论坛等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交流、互相学习。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包括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领会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但初学者的最大困难正是学完不会用,原因是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式和计算上,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用醒目的标题给出。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9]尽管这种表达不一定确切,但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不愿上机实验导致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在理论课教学、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理论课教学部分:首先运用案例情景导入式开启一堂课。对要学习的统计方法设计一个生活化、普遍化、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源于实际问题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解决该案例。以分小组形式讨论该案例5分钟,之后各小组代表说明本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教师予以点评,借此引出要解决此问题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最后以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方法讲完之后,要加以实际运用,解决之前小组讨论的案例。对于课上给出的案例,不能只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方法确实有用,的确能解决一大类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将理论课教学、上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上机时机和上机内容优化选择,在理论课教学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组织一次上机实验。上机之前,提前两天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交流该案例的分析思路,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学生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法,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际演示如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正确解读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演示结束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同类型的案例,由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之后小组间进行案例分析汇报,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统计相关软件主要有Excel、SAS和SPSS等。Excel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其统计功能不够全面,但Excel有着强大的表处理功能、全面易用的函数功能,对于初学者易学易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指数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中大量计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SPSS软件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具有方便的数据接口和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非参数检验、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复杂的多因素统计交由SPSS来完成。Excel软件简单易于掌握,而SPSS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两者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学生自我练习和上机实验,又给应用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支持。但是不管应用哪种软件,都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方法以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并能准确解读计算结果。
四、由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是用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这只能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一次性期末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内实验、期中考试、课外实践等各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统计思想和方法。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通过上机合作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统计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闭卷考试、上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等。课外实践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一般在课程结束时以分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考试时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公式直接给出,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能够主动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两学期的试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既坚持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坚持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配套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无止境,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 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新课改运动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广阔视野不断探索。首先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要遵循美的原则,按美的规律的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要有意识的培养的学生创造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是个工具性学科,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可以说语文对于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提高作用。比如学生在做一道数学证明题时,如果他没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读的能力的话,他就会走弯路,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已知条件他不能够读透彻,那么他就很难做好。因此,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不仅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更是训练和培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课堂。目前进行的新课改运动是一场较彻底的教学改革运动。怎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只有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去探索,求得正确的回答,才可能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真正的、坚实的一步。
1激发学生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那么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操作(包括作业),他总是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研究、探索,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对此门课程发生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某门课程产生了兴趣,他才愿意去学、去接受知识并钻研之。只有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由被动地、不情愿地学习变为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并且还会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很好地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引入课文之前可以用相似的乐曲开篇,以诉说方式引起学生联想。在教学中,有许多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如讲《荷塘月色》前,先给学生听一段《思乡曲》,让《思乡曲》的旋律跳跃在学生的耳畔,使学生沉浸到一个寂寞、感慨万千的环境中,营造出与《荷塘月色》相应的气氛。然后通过朗读可以“声入心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朗读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理解课文中朱自清是怎样描写心情、环境的。此外,还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适当开设欣赏课,提高鉴赏能力,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喜爱诗歌的兴趣等多种方法。
2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美的原则,按照美的规律进行
要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美的三维结构:教学文本所蕴涵的美、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美和教学对象所感受的美。这三维结构又表现出复杂的审美关系:主要有教师从文本中感悟体验出的审美关系;学生自己对文本所感受体味出的审美关系;学生又以教师为中介间接认识理解的审美关系;学生从教师教学艺术手段中享受体验出的审美关系;教师又从学生的反馈反思中发现的审美关系等等。在这一系列的审美关系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既是美育的对象,又是美的接受者和感悟者,更是最终体现出美育效果的反应者和实践者。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美育功能,必须以育人为目的,从塑造人才出发,运用种种方法,采用种种途径,使广大学生真正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美、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真正成为美的精灵、美的化身,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激发美的火花,在行动实践中显示出美的光华!
3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要切实掌握字的形音义。汉字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它既是形体单位,也是读音单位(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写错字形,读错字音,都是在“字”这个单位上出了问题。我们如能切切实实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大有裨益。词语的误用常常也同字义(语素义)有关。语文教学要讲求科学性,讲清字的形音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与字词句教学未能落到实处有很大关系。
阅读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处于现代社会,不只要求人们读懂文章,而且要求很高的速度。可以设想,在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甲用一个小时读了一篇万把字的文章,而已只用了半个小时,那么可说乙比甲的效率要高出一倍。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举例说陆志韦先生当年教他们心理学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每天看报要用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不太好回答,因为这往往要根据当天事情的多少来定。可是陆先生说,应该每天看20分钟的报,要在这20分钟里把报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并指出这需要经过训练。这件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多元化思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形象和意义不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该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我国受“师道尊严”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在多数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具有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并向老师的结论质疑,敢于说“不”字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要受到斥责。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器,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缺乏富有个性的创造,一个个都是机械化的产物。黄全愈博士说:“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生长的环境……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学生答出与教师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应不应该算错呢?是该鼓励还是该指责呢?培养与扼杀仅一步之遥,稍不注意便会收到不同的效果。阅读教学中切忌教师跳出来将自己的想法见解和盘托出,这样学生会有依赖性,懒得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根本没有创造性可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任意驰骋的天空,发挥他们想象的舞台。我认为在教学中也不必将与课文有关的时代背景都要交代清楚,这样做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思维跳不出作者的“意图”框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名导演,起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应把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去理解、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
总之,任何事物都具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都有规律可行,也只有按规律去教,按规律去学,才能达到教师顺手、学生得法的目的。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兴趣并有意识地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思考、欣赏等方面的能力。要让学生会更喜爱我们的母语,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好地更有效地学好其他各门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我们中学语文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才会使素质教育的路越走越宽广!
第四篇:统计学案例教学论文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
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闫晓波。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建设问题[J].北方经贸,2002,(2):116~117.[2]胡嘉牧。案例教学法在统计探究学习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4,(1):53~54.[3]黄金梅。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6):69~71.
第五篇: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
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2]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1).[4]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