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12:3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第一篇: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

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掌握数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与挖掘的课程。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在分析统计学实践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原则,指出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的要求,对《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想与模块架构的构建,并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实施。

统计学是借助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等手段,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2012年以后,人们迈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统计分析师是企业或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高等学校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的灌输与强化,更要不断提高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的能力,适应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具体要求。推进《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与优化是统计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构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的科学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立足学院学科建设和非统计类专业发展的实际,适应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农业经济管理七个专业的具体需求,合理确定实现途径与保障措施,科学制定教学体系。

(二)简易性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抓住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保障工作成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提供必备的土壤与养分。

(三)目标整合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院对七个专业的整体培养定位,不断体现和满足非统计类专业学生个体的需要,才会使培育学生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目标与专业的整体培养方案相匹配,趋于一致。

(四)互补原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或小实验之间必须互有逻辑,交叉互补,优化组合,这样统计模拟实习的整体效应才能凸显,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才能达到“1+1>2”的协同互补效果。

二、构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满足的具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锻炼学生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的能力。《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应达到以下教学要求与目的:(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数据,学会对数据的分类、制图、描述性统计等相关内容;(2)在本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掌握参数估计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会参数的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指出变量之间的差异性;(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内容,掌握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为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4)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会进行长期趋势与季节指数的求解,能够进行数据预测,以指导相关的生产或营销活动。

三、《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与模块架构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设想。

通过查阅与梳理国内外文献,在教研室同事的积极探讨与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想。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利用统计学理论与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具体设想如下所示:《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分为理论篇与实验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主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学习的能力;实验篇主要采用统计软件的方式,训练学生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与提出具体方案的技能。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模块架构。

1.“问题取向”的理论篇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理论篇实践教学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通过借助经济、管理、金融、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案例,切入统计学方面的相关问题,吸引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围绕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从统计学的视角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创新型应用。同时,在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引入知名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STATA等,透过软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帮助开启实验教学的大门。

2.“项目主导”的实验篇内容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验篇实践教学是指在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项目教学”的方式,促进高校学生在统计模拟实验中团队协作、团队分工、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提高。这种实践教学需要将统计模拟实验分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与个人的努力,执行项目的实施。具体的实验篇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为 EXCEL模拟实验,主要包括用EXCEL搜集和整理数据(实验一)、描述统计分析过程(实验二)、用EXCEL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实验三)、用 EXCEL进行方差分析(实验四)、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实验五)等;第二阶段为SPSS实验阶段,主要包括基本统计分析(实验一)、均数间的比较(实验二)、相关分析(实验三)、回归分析(实验四)、聚类分析(实验五)。

四、推动《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高效执行的保障措施

(一)引进先进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逐渐改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学生高度参与、师生共创优质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促使学生将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现象或管理活动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需要学生利用EXCEL收集与整理数据,通过SPSS软件挖掘与分析数据,为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课堂质量。

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高等学校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教学与操作演练的形式,不断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视频教学”“辩论式教学”“汇报式教学”等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将枯燥的统计学原理理论演绎成丰富多彩的“理论联系实际,展示手法多样”的优质课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各种教学形式中汲取《统计学原理》的知识精华与养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据挖掘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推理与预测的技能。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卓越教学团队。

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高质量的基石和关键是卓越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的不断优化与建设。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统计学原理专职教师仅有3名,统计模拟实验教学教师2名,并且隶属于不同的教研室,承担学院7个专业学生的课程,师资匮乏导致严重的师资比失调,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经管学院统计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急需优化与调整。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一方面要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达到强化师资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教师参与国内外访学与学术交流,多开展教学研讨会,培育卓越的教学团队。

(四)制定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保证实践教学高效实施。

《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的高效实施,一方面需要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加入管理学领域的控制要素,需要建立《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制度与流程,从教师授课、学生实验报告撰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各个方面把握。具体而言,“问题取向”的理论篇实践教学需要案例新颖,与知识点融合紧密;“项目主导”的实验篇实践教学要求实验项目科学合理,实验报告撰写要有规范要求,能够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遇到的各种领域的具体问题。

(五)整合软硬件资源,不断完善教学设备设施。

教学设备设施是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体系高效执行与实施的基本保障。高等学校在开展《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大学、学院、系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培养高素质具备统计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一方面,高等学校需要借助“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一省一校工程”等平台,进行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与软件企业合作,多引进知名的统计学软件与教程,促进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的整合,为《统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提供基本保障。

第二篇:统计学原理课程总结

统计学原理课程总结

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原始的统计工作即人们收集数据的原始形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作为一门科学,还是从17世纪开始的。英语中统计学家和统计员是同一个,但统计学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建立、发展和客观条件,统计科学则是统计工作经验、社会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融合、提炼、发展而来的一种边缘性学科。

在当代全球性经济环境的今天,随处可以获取大量的统计信息。最成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是那些能够理解和有效地运用这些统计信息的人。

在生产领域,由于现在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控制是统计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应用。许多统计质量控制图被用来控制某生产过程的产量。例如,假如一台机器被用来向容器中注入一种软飮料,灌装重量是12盎司。定期从容器中抽取样本,求出样本容器中飮料重量的平均数,若平均数描在质量控制图控制上限的上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多应该减少,如在控制下限的下面,则说明注入的飮料过少应该增加。为此质量控制图为生产过程时时处在“控制之中”提供了统计信息。

在经济领域,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们对将来的经济以及其他方面进行预测。在进行预测时,往往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例如,在预测通货膨胀率时,经济学家们就要用到生产者价格指数、失业率和生产利用能力等方面的统计信息,将这些统计信息输入到计算预测模型中,就可预测通货膨胀率指标。在社会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统计信息。例如,社会的人口总量;性别比;父辈与子辈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是否相关(代际关系);人口质量状况;社会环境(气候)状况;城市污染指数;人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等,同样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和评价。

除此之外,统计在医学、工程、地学、农业、工业、教育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行各业中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此同时,统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相信知识经济时代定是统计学一展风采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看,统计的重要性类似于军事情报,它常常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在许多国策的制定过程中,如实施计划生育、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等,统计数据的参考价值都是功不可没的。一位市长曾这样评价统计工作,他说,在市政府如果说排前三个重要的部门,统计部门应该算是一个。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结

接触和学习统计后,让我知道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统计是一门非常高深且富有魔力的学问,统计让我能更好的利用时间,帮我策划未来。我将学好这门学科与统计共成长。

第三篇:统计学课程论文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城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解决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必须深入社会最底层,关注农民关注农民工,关注需要关注的所有中国人。

关键词:中国社会

城镇

农村

差距 正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乡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小康和富裕水平,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穷者越来越穷,而富者越来越富。有人说,当下的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张面孔,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富有的人用自己的财产抬高了城市的物价,房价,他们毫不吝啬的购买各种奢侈品,而不富有的人在这样的高物价的城市拼命地奋斗,赚钱,一辈子也说不定买不上房子。而更不用说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了。

“在中国,财富的聚集程度很高,”波士顿咨询公司(北京)副总裁邓俊豪说,“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这些富有的群体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平均社会60%的财富被不到一个家庭所掌握了。那么其他99.5%的家庭需要去分摊不到40%的社会财富,可想而知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多么的严重。来自网上的资料:据BCG的调研显示,中国富有群体的性质和欧美的富有群体差别非常大。首先,中国富有群体持有的现金水平很高,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富人正变得更加富有。又据《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透露:中国富有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强化人们的不公感,引起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成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从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0,迅速扩大到目前的0.53左右。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上升,与国际比较,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接近了中等收入国家。目前,中国的贫富悬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持续扩大之势。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三是行业收入差距增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模型与估计框架

本文采用居民幸福感的计量模型来研究当今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对这一差距的影响因素。现将该模型定义为:

Happiness=β0+β1income+β2eating+β3housing+θ 其中happiness表示居民的幸福感,income表示收入,eating表示吃,housing表示住。很明显β

1、β

2、β3分别表示收入、吃和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比如说β1大于0就表示收入越多,则居民的幸福感越高。θ表示其他一系列影响因素,例如消费状况,精神生活享受,医疗教育卫生状况等。

四、数据统计描述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农民对生产资料、对土地的占有以集体所有的方式为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完全的占有,其中农民所不能够染指的“产权”来自两个部分,一是确立这一制度的社会性的整体力量,集中性的代表了城市的利益,农村的行政体系总是依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特定行政区划的行政等级体系之中,来自城市的行政中心保留了对农村土地的权利并且可能高屋建瓴的对农民的土地施加行政性的作用,这既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预期,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非市场性的城市权益积累进而带来耕地问题;二是集体所有制的混沌性产权在产权制度成本方面所损失的的部分,这些成本大多为乡村基层的效率低下、道德失控的行政性组织所消耗。从1990年—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居民收入这个绝对数上,而是彰显在收入的结构里。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党的16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齐奔富裕之路。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陪衬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缓慢,从而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下面的一些数据是对于这一状况的有力说明: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则达到8.6%,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 ①;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13.4%,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 ②。

由此可见,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

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乃是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简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大高于市民,而且在就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显然大大有失公平。

下表显示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90年到2010年的一个变化(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基本根源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根源”:

首先,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产业性根源。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是相交织着的,这使得农业生产既可获得大自然的恩赐,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其具体表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现主要是:农业生产周期长,使得其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农业生产难以逃避种种自然灾害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品重量大、产值低,保存费用高、风险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变现风险大;农业“无效成本”高(“无效成本”指自然灾害成本,农药与化肥流失成本,农业机具露天、大面积运转成本与农机具季节性闲置成本等)无法回收。凡此种种都会使农业生产者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古今中外无不如此,而现阶段我国尤为突出。例如,有资料显示:1985年至1992年,我国每百元粮食资金(按不变价格计算)生产的粮食由893公斤下降到570公斤,下降了36%;到1998年再下降到485公斤,比1985年下降了45.6%。③此种情况岂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其次,人地比例失调,是我国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资源性根源。由于 50 年代在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失误,造成人口过剩——尤其是农村人口过剩更加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农村人地比、劳地比严重过高(即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过大),从而人均、劳均的土地产品和农业收入难以提高。

第三,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等城市产业而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战略和相应的经济政策,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政策性根源。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全面大力发展工业及为工业服务的的交通、建筑、采矿等等经济部门,而相对地轻视农业部门;国家充分提供面向城市、市民的公共产品,保障职工、市民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等方面的需要,而极少向农村、农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使得农民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长期以来,国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了大量的纯收入,用于支持城市和工业建设;从信贷资金上来看,本来缺乏资金的农村却存在着资金流出,而资金富裕的城市却存在着资金流入;在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情况下,国家却依然坚持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等,无异于雪上加霜。

五、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下表显示了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描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0年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在我国,住房是农村居民第一需求。居民房屋主要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影响,居民房屋通常被作为反映当地经济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另一方面,在遭受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农村经济损失的大小与居民的住房情况密切相关。

下表显示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以上回归结果说明:

1.家庭收入对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极大。其实,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现代社会,只要中国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金钱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试想,在贫困的贵州山区,如果家庭没有足够支撑生活的收入,孩子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老人就得不到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整个家庭这台大机器也就无法运行!2.吃。并不是所有在意吃的人都是吃货,也许许多人并不知道甚至是无法想象,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依然有很多人吃不到米饭,得不到应有的营养补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吃,依然是中国农村居民衡量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

3.住。这个问题好像是今天的城乡居民所共同关心的最大的问题了。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有许多人居住在类似茅草房、土墙房的屋子里,住房条件极差。这个年代,特别是我们90后,见证了城市一栋栋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也见证了农村住房大体上没有任何改变悲哀局面。所以,有人说:当有一天中国人也想美国人一样以居住在农村为骄傲,那中国就真的发展啦!

六、结论与建议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总结

一、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二、税收失调

个税最大的功能除了“增加财政收入”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二次分配。因此,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与个税制度失效有很大的关系。

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四、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加剧

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五、非法暴富

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解决方法建议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促进农村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三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认真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的政策。四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以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2.完善分配制度,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在初次分配中,应该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但在再次分配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差别。通过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税收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杠杆,是治理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主要是应进一步完善税收结构,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比例,防止高收入阶层的偷税、漏税行为,要从源头上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征收和控制,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打破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因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中央转移资金向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额度,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引导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互补性经济技术合作,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从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制度、体制设置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是产生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分重要。这就要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特别是要打破或削弱行业的垄断,加大整顿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个人额外不合理收入,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中国的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中国劳动出版社

[2] 钟礼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热点透视

[3] 贺益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特征及缓解对策》学习园地

[4] 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5] 魏凤娟: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12)[6] 华民;王晓慧;

改变贫富差距的政策选择[J].新财经 2010年08期

第四篇:《统计学原理》教学总结

《统计学原理》教学总结

本课程定义多、定理(性质)多、公式多,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教与学确有一定的难度。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为本课程学习打好数学基础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课程,所以要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复习巩固一下,不要去追究那些严格的定义和解题技巧,学习时可以直接应用有关结论来解释和分析问题,在网上课程为大家提供了本课程常用公式。若数学基础好,本课程的学习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二)整体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并通过这些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规律性的表现。它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统计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将枯燥的数字变为人性化的信息。本课程各章自成体系,但又构成整个统计工作的流程,所以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三)社会性

统计学虽然是研究数量方面的,在社会科学中也不只有统计学是研究数量方面的,它所研究的数量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性。所有的统计数字总是与人们的利益有关,反映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统计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复杂的联系,各个单位所处的地位不同,条件各异,所以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研究,必须从实践出发,运用统计的方法,从各单位的变异中归纳概括出共同的、普遍性的特征。

(四)开放性

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要具有开放性。它可以根据各位学员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确定调查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学员学习观念转变“统计学原理”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且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员在进入电大开放教育学习之前所接受的学习都是理论性的学习,与“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有偏差,所以学员认为这种研究性学习不是太有意义。虽然在开课初都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但学员一时还难以接受。我们建议在对学员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也适当进行这种实践性学习意识的教育,并将这种观念运用到实践与理论结合课程的情境中去。

根据电大教学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多做练习题,掌握解题规律,勤于动笔,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经验,共同学习好这门课程。

第五篇:统计学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统计学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旨趣在于“教”和“学”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研究性的特征。本文分析了统计学原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统计学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

统计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其他学科提供搜集、整理数据、分析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如何搞好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概述

1.1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教学方法而言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是借鉴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学模式至少具有以下内涵:一个是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结合。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个学习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在教学科研氛围,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四是提供教师、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欲望;与强调知识传授和注重知识蓄积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模式体现了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为根本价值追求的教学模式[1]。

1.2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2.1 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设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讨论分析来验证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得到练,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和提高。

1.2.2 老师组织的开放性

包括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组织上的开放性。形式上,要求老师不要局限于讲台上,而是深入学生中间进行探讨和互动。内容上,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课题的设计等都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而问题的解决和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依赖教材、学校以外的知识和资源。

1.2.3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研究性教学模式十分强调实践。一方面,教学内容和实际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进展,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实际问题往往是学生课堂讨论问题,和开展研究的起源,研究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社会,鼓励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和意见[3]。统计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统计学原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很少给予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

2.2 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对学生专业背景的考虑

表现为沿用老教材闭门教学,无视工商管理、会计、营销、工业工程、经济学等各个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其实用性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失去了应用型学科的特色。

2.3 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与统计软件应用的结合力度不够

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须借助于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实现,所以如何使用这些软件与掌握统计理论同样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统计软件的应用被忽视。

2.4 教师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不足

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来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很少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难度,会出现“力不从心”,教学过程中的统计应用也只能是一些理论上的应用。

2.5 旧课程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现有的考试形式仍然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的要求,通过考试,学生们倾向于采取机械记忆如何申请。

基于以上问题考虑,现有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实施

3.1 教师提出研究型学习目标和要求

由教师根据教材建设问题的情况,为学生提供的基本资料,提出了研究的目标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情况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问题情境的创造应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获得更多的统计知识,体验更真实,统计更多的经验,提高统计能力。

3.2 学生研究性学习

要求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想法,自主地学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积极地去发现和再创造。问题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分析、讨论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方法,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3.3 老师引导

教师引导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在研究型教学中不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启发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听或记,而是在已经预习的基础上,把所要探讨的问题与教师的提示相结合,主动思考。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3.4 组讨论

各小组分组讨论,由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共同对所有的成果进行分析汇总,寻找规律,对知识进行提炼与总结,为下一步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3.5 社会调研

研究型教学模式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课堂,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课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后,围绕统计学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到一些典型区域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扩大思路,提高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调查结束后,形成调研报告,全班交流,组织答辩,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3.6 总结、巩固和提高

这一阶段既要对前5个阶段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进行总结,对学生在统计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能力、信念给予确认,对学生在学习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进步的理念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提炼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体验成功和探索创新,从而提炼和升华思维,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3.7 统计学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一个单独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从头到尾老师只有口头评价学生表现得很笼统,能使学生参与是锅的任务,只要参加了就行,这样,积极参与的学生会感到难以体现自身的成功与满足,从而失去了继续探究的热情。我们的做法是,教学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的表现经过量化纳入期末总评,最终分数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占50%,学习过程占50%。

经过几年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在课堂表现与课后任务的完成上都很努力,学生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我们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综合运用、科研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L.C.霍尔特,M.凯斯尔卡.教学样式: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8-308.[2]刘正峰.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法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3):79-83.[3]李昌新.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59-61.[责任编辑:汤静]

下载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学校统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计学原理》课程 学习指导(最终版)

    《统计学原理》课程 学习指导教师:教材主编教师:厦门大学黄良文教授、陈仁恩教授。主持教师:中央电大熊应进教授。责任教师:张裕民老师。任课教师:张裕民老师。 课程性质:经济类会......

    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五篇范文]

    摘要:该文在阐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

    关于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工作的技术应用......

    传统动画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动画原理是动画专业重要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学生对动画原理的熟练掌握是日后动画创作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现状,不同高校中存在着“重理论......

    “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微时代”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对微时代特征的研究,分析在微时代背景下实施网络营销实践课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以此为基础,从网络营销......

    印刷媒体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汇编)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依据印刷企业调研,基于岗位职责,分析岗......

    《统计学》实践教学探索论文(合集5篇)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统计调查、整理数据及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统计学》是一门如何搜集、分析与探索统计数据的方法论学......

    探究式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教学研究对象,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了解、资料查询、阅读、思考、研究、探讨、交流和听讲,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收集和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