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考试

时间:2019-05-15 10: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经典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经典考试》。

第一篇:国学经典考试

一、单选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C)。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

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A.以意逆志

B.以己度人

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

B、先天善良本性

C、才能

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

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

C.自然科学

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的精神。

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诱导

D.有教无类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4、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正确

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正确

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正确

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正确

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正确

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正确

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正确

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正确

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确

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必须重视实践

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学记》

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A.途径、方法

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A.强调为人厚重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

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B.循序渐进

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A.修身

29、礼云:“欲不可纵,()不可满。”D.志 30、自天子以至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31、《中庸》是()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

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D.行与知

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广师说》

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格物

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A.哲学

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后天的学习

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A.教理

38、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 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适用

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家庭教育

42、黄宗羲认为()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

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则能尽人之性

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

45、黄宗羲大胆地对()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

46、孔子在()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占首位。B.道德教育

4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 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B.治民

51、孔子在()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B.政治

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的中和。B.主导与主体

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

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循序渐进原则

56、“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A.不要“重男轻女”

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滋长

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

59、“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D.不偏爱对待。60、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B.《传习录》 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C.传道授业解惑 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的思想。C.初本论 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D.以上皆非

64、王守仁是宋明()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篇:国学诵读考试(诗歌朗诵)

《妈妈的爱》

小时侯,妈妈的爱藏在怀抱里,抱着它,暖哄哄的。上学后。

妈妈的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的。离家后,妈妈的爱藏在相片里,看着它,笑呵呵的。啊!妈妈的爱。你无处不在,就在我身边。《我喜欢》 我喜欢春天的花朵,从冬天孕育,在春天诞生,释放出淡淡的幽香。我喜欢夏天的雨水,出其不意地从天而降,在炎热的夏天,带来沁人心房的清凉。我喜欢秋天的稻香,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走出房门呼吸新鲜空气,浓郁的稻香扑鼻而来。我喜欢冬天的阳光,在迷茫的晨雾中展开,在寒冷的冬天,添加了温暖、希望!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那是大树感恩大地对她的滋养 浪花在大海中翻腾歌唱 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 那时浪花对哺育塔的大海的颂扬 不要抱怨上苍给予你太多的坎坷与沧桑 也不要悲叹命运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体验生活的快乐,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 有人说——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也有人说——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德,它至高无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

感恩我的老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

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洒阳光让新苗茁壮

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 多少次满含着感动得泪花把未来畅想 学会感恩,就会虔诚的面对生活的挑战 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 感恩,是一种力量 感恩,是一种境界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她美丽、浪漫、令人无限向往。她使我精神爽,让我忘掉忧愁,不再彷徨迷茫。她促我快成长,让我奋斗、拼搏、奔向辉煌。从此行路匆忙,我快乐、豪放、总是热忱满腔。我充满了希望,我定会变得富有、幸福、强壮。我笑得很开朗,我和世界一起共享阳光。我彻底得解放,我自由地在蓝天碧海中翱翔。夜也变得闪亮,我把最壮美的诗篇向天宇传扬。明天将更加难忘,梦想已张开翅膀,我要驾驭她飞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枫树》 和七颗星星

世界小得象一条街的布景 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 省略了所有的往事 省略了问候

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 一切都已经结束

可你为什么还带着那块红头巾 看看吧,枫叶装饰的天空 多么晴朗,阳光 已移向最后一扇玻璃窗 巨大的屋顶后面 那七颗星星升起来 不再象一串成熟的葡萄 这是又一个秋天 当然,路灯就要亮了 我多想看看你的微笑 宽恕而冷漠 还有那平静的目光 路灯就要亮了

第三篇:国学经典考试答案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D)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B.《论语》

C.《学记》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A.《论语》B.《学记》

C.《尚书》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A.有教无类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A)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

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的精神。A.诲人不倦 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A.《论语》B.《荀子》 C.《孟子》D.《韩非子》

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A.《大学》

B.《论语》

C.《孟子》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

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D)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C)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A)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A)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D)。

A.循序渐进 B.启发性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C)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D)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导而弗牵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79.(B)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80.孔子主张(C),扩大了教育对象。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81.“乐”的起因是:(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

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B)A.安详

B.怨恨

C.愤懑

D.欢快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A)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B.教人民欣赏音乐 C.给人民带来快乐

D.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D)

A.《大学》

B.《易经》

C.《论语》D.《礼记》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C)

A.设置一个官僚机构安插冗员

B.拉近政府与百姓的距离 C.善民心,易风俗

D.提升国家形象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B)

A.禽兽

B.老百姓

C.君子

D.以上皆对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C)

A.调节人对安乐的享受

B.制定婚姻冠笄的礼仪 C.使人交往正常化

D.指导人们如何射乡食飨 88.先王用礼是为了(A)

A.节制人心

B.调和人生 C.推行国家政策

D.防止倾邪的行为 89.礼是用来(B)

A.协和感情

B.区别等级

C.使人亲近D.相互尊敬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A)

A.没有怨恨B.没有争斗C.没有穷困D.没有灾难

91.“明圣”的意思是(C)

A.制作礼乐的人

B.传授礼乐的人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D.在学术道德上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B)

A.发生饥荒

B.有伤世风C.产生疾病D.劳而无功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A)

A.提高内心的修养

B.了解民心所向 C.丰富精神生活

D.以上皆非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C)A.人生很平静,这是上天注定的

B.人生没有大起大落

C.人出生没有情欲,这是天赋予的本性

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C)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颛”通“专”,专门。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 “埽”通“扫”,扫除。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D.臧(cáng)于骨髓

“臧”通“藏”,收藏。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D)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 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A)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

D.人生的情欲是由上天注定的 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C)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

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B.“豫”同“预”。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

A.《论语》

B.《荀子》C.《春秋》

D.《中庸》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A)A.声音

B.声乐

C.歌曲

D.名声 98.乐是由(A)

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

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

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 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A)

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

.C人心向善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

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C)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A.严禁学术

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A)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D)A.校

B.庠

C.序

D.庠序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

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

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A《孝经》B《诗经》C《论语•公冶长》D《千字文》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 122、子曰:“好学近乎(C)”。

A.仁

B.智

C.知

D.勇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

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 124.有弗学,(B)

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

C.辨之弗明弗措也。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

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26.温故而知新,(D)。

A.敏而好学B.诲人不倦C.不耻下问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

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

128.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A.《中庸》B.《三字经》C.《弟子规》D.《诗经》 129.《中庸》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

C.《礼记》D.《四书》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B)的思想。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

131.(C)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

A.学习

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B)的中和。

A.学生—教师B.主导—主体C.学校—家庭 D.其它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A)的和谐。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

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

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C),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

A.学习

B.教育

C.学习和教育

D.其它 137.《中庸》继承了重视(B)的个别差异的思想。A.群体

B.主体

C.个体

D.其它

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A)。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B 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

B.优优:很多的忧愁。C.其人:指圣人。

D.凝聚:引申为成功。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

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141.大学之道,(A)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A.在明明德,在亲民,B.在名明德,在亲民,C.在明明德,在兴民,D.在明名德,在亲民,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A)。

A.谦

B.律

C.醒

D.查

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C)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奋

A.齐

B.律

C.醒

D.修 148.心诚求之,虽不中不(A)矣。

A.远

B.偏

C.责

D.负

149.汤之《盘铭》曰:“(A),日日新,又日新。” A.苟日新

B.近日新

C.今日新

D.再日新

150.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

A.格物

B.知物

C.其物

D.及物 151.自天子以至于(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

B.众人

C.草民

D.庶民

15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A)也。

A.必慎其独

B.必慎其慎 C.必独其慎 D.必独其独

153.是故君子有(A)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

B.知

C.彼

D.其 154.《大学》是(B)系统的经典论著。A.释

B.儒

C.道

D.法

155.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A)的过程。A.统一

B.矛盾

C.融合 D.发展

156.“修身,齐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经典?(C)A.《礼记》

B.《中庸》C.《大学》

D.《春秋》 157.《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A)。A.亲民

B.治民

C.为民

D.富民

158.从《大学》的“三纲领”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A)。A.政治目的B.经济目的 C.文化目的D.历史目的

159.《大学》原为《理记》的

17.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D)A.修身

B.传授治国之道

C.传授家族礼仪

D.为朝廷培养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C)

A.明人伦

B.明确伦理纲常

C.居敬

D.反省 19.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千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A)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0.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D)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1.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拨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 体现他主张的教学原则是(B)

A.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22.朱熹说:“人而不学,则无以知其所当知之理,无以能其所当为之事。学而不习,则虽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涩危殆,而不能以自安。习而不时,虽日习之而其功夫间断,一暴十寒,终不足以成其习之功矣”。他强调了(A)的教学原则。A.时习

B.笃行

C.博学与专精

D.勇猛奋发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C)A.不断努力

B.循序渐进

D.学习要有计划性

24.朱熹说:“徒明不行,则明无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已”。他强调的主要观点是(C)A.知的作用

B.行的重要性

C.知行并进

D.知与行的关系 25.《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

45.“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其中“详”的正确解释是(C)A.详细

B.仔细 C.(对别人要求)高

D.端详 46.种树者必(A)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A.培

B.赔

C.配

D.倍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D);同命而行,行其所服。A.钦

B.勤

C.清

D.亲

48.“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的正确解释是(B)

A.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不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B.人们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很多。

C.每个人都爱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对待,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一直都不多。

D.人们都一样爱孩子,从古到今,这种弊病不多见.49.兄弟不(A),则于侄不爱.A.睦

B.慕

C.牧

D.目

50.“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的最正确的解释是(C)A.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B.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C.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变成吝啬的情况。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

D.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好了。51.礼云:“欲不可纵,(D)不可满。” A.自

B.只

C.治

D志 52.宇宙可臻其极,(A)不知其穷。A.情性

B.清醒

C.情形

D.庆幸 53.颜之推是(A)朝代人。

A.北齐

B.北周C.宋

D.清

54.颜之推祖籍是现在的(D)省。

A.山西

B.陕西

C.江西

D.山东 55.将天下正大底(C.)去处置事,便公。A.事理

B.明理

C.道理

D.道与理 56.以自家(C)去处之,便私。

A.思意

B.司仪

C.私意

D.思议

57.蒙养弗端,长益(A)。

A.浮靡

B.富民

C.福民

D.抚民 58.“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此句说明读书的方法是(C)A.熟读B.精思

C.熟读与精思

D.泛观博取 59.“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说明孩子的教育(C)

A.应该严格

B.应该慈爱

C.应该严格与慈爱结合 D.应该因人而异。60.“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从教育的角度说明(D)

A.言教的重要性

B.身教的重要性

C.身教胜于言教

D.教育者的 人格魅力有利于言教 61.“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说明“孝仁礼义”等教育(D)A.应该从小开始

B.无所谓

C.一律从出生开始

D.根据外在环境和孩子自身条件,力求越早越好。62.“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C)A.偏爱“贤俊者”

B.偏爱“顽鲁者”

C.“贤俊者”与“顽鲁者”同等 D.不偏爱对待。63.“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体现出对孩子的“爱”应该(D)

A.偏宠

B.厚爱

C.溺爱

D.溺爱害人 64.“兄弟不睦,则于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说明家庭和睦对孩子待人处事的影响是(A)

A.重要B.不重要

C.不一定重要

D.没有关系 65.“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说明“风俗”传承中,卑者、幼者与尊者、长者之间的关系是(D)A.没有关系

B.卑者幼者影响尊者长者

C.相互影响

D.尊者长者影响卑者幼者 66.“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C)A.不一定重要

B.不重要C.重要

D.没有关系

67.“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B)

A.不要“重男轻女” B.不要怠慢女孩

C.优待女孩

D.女孩可以适当怠慢 68.“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说明对待不同辈行的长辈,正确的态度是(B)

A.分层对待

B.分长幼和辈行对待

C.同样对待

D.没有关系

69.“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说明的主要观点是(D)A.选择邻居的重要性

B.交友的重要性

C.墨子的交友之道

D.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70.“ 人有坎壈(lǎn),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与今天提倡的(C)观点相符。

A.从小学习

B.晚年学习比年轻学习更重要

C.终身学习

D.中年更要注重学习

71.“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与当今学校德育强调的(C)一致。A.尊重个性

B、道德教育

C.安全教育

D.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72.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朱子语类》是一部涉及(D)领域的重要著作。A.哲学B.历史C.文学D.政治、哲学、历史、文学 73.“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对“诚”的正确理解是(C)

A.不自己欺骗自己

B.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C.不自己欺骗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D.讲信誉 74.“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D)

A.尊重人

B.有礼貌

C.对人毕恭毕敬D.对人不怠慢,不纵情放荡自己 75、《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C)

A.个人修养

B.为人处事

C.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

D.都不是

76、《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

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

B、努力学习

C、关注名誉

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77、《进学解》的“进学”的含义是(B):

A、中进士

B、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C、进一不学习

D、要求进步

78、韩愈在《进学解》中论及了教学艺术,其中包括(C)等内容。

A.教

B.学

C.教和学

D.教学规律 7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B)A.贤者为师

B.闻道在先者为师

C.学高为师

D.能者为师 8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指的是(C)A.道德B.知识 C.儒家礼教、思想 D.抚民思想

1、梁启超的籍贯是(B)

A 广西

B 广东

C 浙江

D福建

2、在学与思的认知上,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观点相近的是(A)

A 王夫之

B梁启超

C顾炎武

D 黄宗羲

3、“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那一句(C)

A少年强则国强

B少年胜则国胜

C少年富则国富

D少年雄则国雄

4、黄宗羲被称为(B)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 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5、小疑则小(C)

A智

B聪

C悟

D愚

6、王夫之被世人称为(A)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7、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意思是(A)

A途径、方法

B道路

C修道

D道理

8、“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A滋润

B滋味

C滋长

D 滋补

9、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B)

A行愈远

B思愈远

C行愈高

D 思愈高

10、王夫之别号(A)

A一壶道人

B白石道人C亭林先生

D梨洲先生

11、顾炎武与黄宗羲和(D)同称明清三大学者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王夫之

12、王夫之的籍贯在(A)

A湖南

B湖北

C河南

D河北

13、在(B)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A《四书训义》

B《尚书引义》

C《习性诸论》

D《书院》

14、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双方

D家校

15、王夫之是明末清初(B)

A政治家

B思想家

C文学家

D活动家

16、“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语出(D)

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

17、顾炎武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A王夫之

B 梁启超

C黄宗羲

D康有为

18、黄宗羲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是(C)

A 自学

B 讲解

C 讨论

D探究

19、黄宗羲的籍贯在(B)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福建 20、“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D)之口 A 王夫之

B 顾炎武

C 谭嗣同

D黄宗羲

21、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A)

A 适用

B 背经

C 明理

D启智

22、黄宗羲大胆地对(D)进行了革新

A 教学目的 B 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内容

23、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A)

A培养人才B改变世风C 匡扶政治D传承知识

24、梁启超认为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是(C)A 正规的学校

B 和美的家庭

C.人生的苦难

D安定的社会

25、梁启超认为一个人要有成就,必须在(B)树立奋斗目标

A青年时代B儿童时代C中年时代D 出生之时

26、梁启超认为(B)是维护天下安定的公开利器 A 舆论

B 法律

C 报刊

D专制

27、为了培养新民,梁启超最为重视的教育活动是(C)A 私塾教育

B家庭教育 C 社会教育D特殊教育

28、梁启超说: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 B扩充军队

C对外修好

D学校教育

29、(A)倡导了“诗界”和“小说界”革命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30、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D)A 教可以代替学

B 学可以代替教

C 教比学重要

D 教是为了学

31、黄宗羲被学者尊称为(B)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 C亭林先生D余姚居士

32、梁启超被称作(D)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亭林先生D饮冰室主人

33、下列哪部是王夫之的著作(A)

A《习性诸论》 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

34、梁启超没有主办过下列哪种刊物(C)

A《时务报B《清议报》C《新华日报》D《新小说》

35、下列哪个不是梁启超的称呼(C)

A卓如

B任公

C 一壶道人

D 饮冰室主人

3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D)A特殊教育B社会教育C 学校教育 D 家庭教育

37、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到了(B)A美国

B日本

C新加坡

D马来西亚

38、黄宗羲和(B)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39、“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理解为(D)A勇士

B 战士

C人民

D人才

40、在对老师职责的看法上,与韩愈最为接近的是(D)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4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

A《广师说》

B《取士下》C《学校》 D《取士上》

42、黄宗羲认为(B)是成才的必然途径 A穷经

B致知

C适用

D独创

4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书院》和(C)A《广师说》

B《取士下》

C《习性诸论》

D《取士上》

44、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D)A只讲天理

B只讲人欲

C只讲天理,不讲人欲

D既讲天理,有讲人欲

45、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

A只重视学

B不重视实践

C只重视教

D必须重视实践

46、“学校,所以养士也。”中“士”意思是(D)

A 食客

B士兵

C学士

D有才能的人

47、语出《明夷待访录》的语句是(D)

A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B小疑则小悟

C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D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

48、、黄宗羲是(C)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A 明朝

B清朝

C明末清初

D元末明初

49、(C)不是黄宗羲的代表作

A《学校》B《取士下》C《习性诸论》D《取士上》 50、王夫之提出了(D)的教育理论。(对)A学与思分离

B知与行分离

C学与行分离

D知与行结合

51、“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D)的《习性诸论》

A梁启超

B 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2、(A)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3、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A 梁启超

B王夫之

C 谭嗣同

D 黄宗羲

55、“学非有碍于思”是说(C)

A 学对思有妨碍

B思对学有妨碍

C学对思并无妨碍

D思对学并无妨碍

二、多选题

1.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

A.《孟子》

B.《论语》

C.《学记》

D.《荀子》 2.下列话语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有(BC)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3.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A.不陵节而施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学不躐等 4.孟子施教的目标是培养(ABCD)的君子。A.明人伦

B.修身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5.孟子的教育内容是(AB)

A.人伦教育 B.道德教育C.权术教育

D.法律教育

6.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

A.为政以德

B.以礼治国

C.有教无类

D.事异则备变

7.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ABCD)A.注重“积”“渐”

B.闻、见、知、行结合C.“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D.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8.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BCD)三个部分。

A.生产劳动 B.道德教C.文化知识D.技能技巧培养 9.《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豫

时孙摩”原则包括(ABCD)

A.预防

B.适时

C.顺序

D.观摩 10.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ABCE)同等的地位。A.天

B.地

C.君

D.神

E.亲 11.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ABC)A.耳聪目明 B.血气和平

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12.研究乐可以提高内心修养,可以产生(ABCD)之心 A.平易

B.正直

C.慈爱

D.诚信

13.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D.以上都对

14.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主要针对文教政策提出了以下哪三点建议?(ABC)

A.罢百家以尊儒;

B.立大学以养士;

C.行贡举以选士;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5.君王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的根本明显?(ABCD)A.很谨慎地对待奉承天意之事

B.用修明的教育感化人民

C.辨证法度是否适宜,区别上下使有秩序

D.以上都正确

16.天下的道理除了君臣关系之理,还有(ABCD)。A.父子关系之理

B.夫妇关系之理 B.兄弟关系之理

C.朋友交往之理 17.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ABC)。A.智慧

B.仁爱

C.勇敢

D.道义 18.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ABCD).A.审问之

B.慎思之

C.明辨之

D.笃行之

19.伦理道德是(AB)

A.政治的核心B.教育的根本C.社会的风气D.教育的过程 20.《大学》强调的是(ABCD)的统一。A.知

B.情

C.意

D.行 21.《传习录》记录了王守仁精湛的教学艺术,正确的是(ABD)。

A.量力而精B.因材施教 C.知行合一 D.学贵自得

22.韩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实践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ACD)等著作中。A.《师说》

B.《张中丞传后叙》

C.《进学解》

D.《原毁》 23.韩愈关于教与学的主要观点是(ABC)A.勤学致知

B.广泛涉猎,刻苦钻研 C.不计毁誉,勤于治学

D.讨论辩难

2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

B.手勤

C.口勤

D.脑勤

25.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AD)

A.小学

B.中学

C.幼稚园

D.大学

26.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

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

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

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27.朱熹总结出六条“朱子读书法”。分别是(ABCD)A.循序渐进,熟读深思 B.虚心涵咏,切己体察

C.着紧用力

D.居敬持志

28.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宣扬性三品说,“三品”指(BCD)A.上中下三等人

B.上智之人

C.下愚之人

D.中庸之人

29.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ABCD)A.虚心务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

30.关于家庭教育,颜之推的主张是(ABCD)A.尽早施教,严格教育

B.注重环境习染

C.处理好家庭关系

D.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和注重道德教育

31.明清三大学者是(ABC)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张之洞

32.以下哪些是黄宗羲的教育思想(ABCD)

A.力学致知

B.学贵适用

C.学贵独创

D.穷经经士

33.王夫之的著作有(AB)

A.《习性诸论》

B.《书院》

C.《学校》

D.《取士上》

34.梁启超主办过的刊物有(ABCD)

A.《时务报》

B.《清议报》

C.《新民报》

D.《新小说》

3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

B.梨洲先生

C.一壶道人

D.饮冰室主人

36.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ABCD)

A.论性与习

B.论学与思

C.论知与行

D.论教与学

37.下列语句出自《习性诸论》的有(ABCD)A.习成而性与成也

B.学非有碍于思

C.行可兼知

D.善教者必有善学者

38.以下属于黄宗羲的著作有(ABC)

A.《学校》

B.《取士上》

C.《广师说》

D.《书院》

39.(B)和(C)开创了清初经学致用的学风。

A.王夫之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康有为 40.关于师德师风,黄宗羲对老师提出了哪些要求(ABC)A.真才实学

B.品行端正

C.身体力行

D.不干预

政治

三、判断题

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2.《论语》是“四书”之一。(√)3.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X)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X)

7.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X)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X)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11.我国

47.“读书,须有次序„„然后将全章反复抽绎玩味。”《朱子语类》)其中“玩味”的意思是探索体味。(√)48.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物欲之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49.朱熹继承了儒家关于笃行的思想,在教学上重视行的作用,而且强调知行并进。(√)

50.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51.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52.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53.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54.颜之推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55.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56.颜之推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57.颜之推认为人如果达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的程度,是早教的结果。(√)

58.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59.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60.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6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62.《名夷待访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

63.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64.“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65.王夫之提出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理论。(√)66.“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67.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6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69.“亡而存之,废而举之------”出自《少年中国说》(×)70.王夫之提出了“夫学以夫教,而学必非教”的教学原则。(√)71.“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72.“学非有碍于思”是说“学对思并无妨碍”(√)73.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合称明清三大学者。(√)7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7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习性诸论》和《书院》。(√)76.在知行认识上王夫之的观点和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点一致。(×)

77.“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解释为性是生理,天天

在生长形成。(√)

78.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79.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80.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第四篇:国学智慧-考试试题[模版]

国学智慧——与官员谈国学

一、单项选择

国学,是指以(A)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A 儒学 B 佛学 C 古文

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国学、研究国学,对提升个人修养,深刻认识(B),做好领导工作和指导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帮助。A 党史 B 历史 C 国家

诸子百家是指()时期出现的一些大思想家以及他们创立的学派。A 春秋 B 战国 C 春秋战国 答案:C

4、“尚贤”、“尚同”是哪一本书的基本政治纲领。A《道德经》 B 《墨子》 C 《史记》 答案:B

5、《楚辞》的代表作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伟大诗人之一。A 屈原 B 韩非子 C 荀子 答案:A

6、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著作是()。A 《素问》 B 《灵枢》 C 《皇帝内经》 答案:C

7、儒家思想的核心是()。A 仁 B 义 C 忠 答案:A

8、“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哪位的名言? A 孟子 B 荀子 C 孔子 答案:C

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于()。A 《中庸》 B 《孝经》 C《道德经》 答案:A

10、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11、(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1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13、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14、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15、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7、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1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

19、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C)

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

20.《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B)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

21.“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

22.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A.严禁学术

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

23.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A)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

24.“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对贤良策》

25、“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

26.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D)A.校

B.庠 C.序 D.庠序

27.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

2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

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

29.“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

30.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

3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C)A.《孝经》

B.《诗经》 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

32.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

33.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4.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5.“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C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36.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

37.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8.《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

3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二、多项选择 四书包括哪些? A 《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E《孔子》 答案:ABCD

2、五经除了《诗》《书》,还包括哪些? A 《易》 B 《礼》 C 《春秋》

D 《四库全书》 答案:ABC

。)

3、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 A 庄子 B 老子 C 孟子 D 孔子 答案:AB

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 A 申不害 B 商鞅 C 韩非子 D 孟子 答案:ABC

5、《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哪几种? A 风 B 乐 C 颂 D 曲

答案:AC

6、在表现手法上,《诗经》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 A 赞 B 赋 C 比 D 兴

答案:BCD

7、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A 慎独自修 B 忠恕宽容 C 至诚尽性 D 至真至诚 答案:ABC

8、我国封建社会朝廷组织的不同等级的科举考试有哪些? A 院试 B 乡试 C 会试 D 点试

答案:ABCD

判断题

1、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和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价值和基础。对

2、现存兵家著作有《皇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

3、“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水德、火德、金德。对

4、《诗三百》是在《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错

5、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为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其代表作为《孟子》。错

6、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确

7、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错误

8、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正确

9、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正确

10、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错误

11、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正确

12、《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正确

13、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错误

14、《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错误

15、榜眼是科举考试在殿试考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错

第五篇:2008级《国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

2008级《国学与传统文化》考试复习资料

主题1:

《中国传统文化导读》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摘编而来。《论语别裁》是关于儒家经典《论语》的一部完整的讲演录,对《论语》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解读。主题2:

讲到中国文化,可归纳为“三教九流”,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整体。其中,“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唐代以前指的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在唐代以后指的是儒家、道家和释家,而儒家又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流思想,体现儒家思想的“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则是古代读书人必诵书目。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之时,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思想。而释家则像百货店,虽然进去也可、不进去也可,但是社会还是需要它。墨家思想提倡“尚贤”、“尚同”、“兼爱”。“九流”则除了以上提到了“三教”外,还包括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和阴阳家。主题3: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礼教的社会,因此特别注重道德教化,以礼入法,法律的很多内容都以礼为基本依据;一旦法律与礼发生冲突,很多时候都是按照礼来办,法律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中国古代有“礼主刑辅”的说法,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明显且具有重大差异的区别之一。主题4: “三纲五常”代表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对维护古代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五伦”(“五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主题5:

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至战国时代成为诸子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后又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全部进程。朱熹指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的开场白即为“义与利”。

先秦儒家教导说,“义然后取”,“见利思义”,“见利不亏其义”,只是重义轻利,绝不是说不要利,毕竟“食色性也”。但后来理学家将此命题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则偏离了先秦儒家的宗旨。主题6:

德才之辨,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主流的观点,倾向于德主才辅,德优先于才。古时《资治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现今用人对德的重视一如既往,如蒙牛的用人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主题7: 中国古代极为注重“孝”这一品德,认为“孝”是一切品德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人修养的根本出发点与立足点。《孝经》中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论语》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而且在《论语·学而》、《论语·为政》等众多章节中不断提到“孝”,可见“孝”在人品中的地位绝非一般。有了对家庭长辈的孝,便可将其推广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变成一种大爱。主题8:

在“内明外用”的学养中,我们学习了“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以及“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特别强调了“八目”的重要性,指出“八目”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核心所在。主题9:

“人溺己溺,人饥己饥”是中国“公天下”的历史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百姓因为洪灾而被淹死了,但原因不在于洪灾,而在于作为地方官的我本人没有治理好水;百姓因为旱灾而被饿死了,但原因不在于旱灾,而在于作为地方官的我本人没有管理好粮食生产。这一切责任官员都要承担下来,不能找任何理由。所以,古代皇帝一遇到旱灾、洪灾造成百姓名不聊生,便发布“罪己诏”,根本原因也在于“万方有罪,罪在朕功”。主题10: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道德标准。其含义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为人处世没有原则、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其实是一种误解。主题11: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应当有所畏惧,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应当做到“君子不器”(样样都通,成为通才)、“周而不比”;应当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应当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真正实现在其位谋其政;应当注意努力达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人格修养;要有所“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人之言”;要“贫而无谄未若贫而乐,富而无骄未若富而好礼”,学会精益求精、不停留于自满;要学会“慎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做到“君子独处,守正不挠”;应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着想;要做到“见善如不及”,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他人的优点。主题12:

通过回忆“同仁共勉”来重温其中所包含的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国学经典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经典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学智慧全部课后考试答案

    《论语》与君子修为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 正确答案: √ 2《春秋》是根据历史改编的。 A、鲁国 B、燕国 C、赵国 D......

    国学

    了解国学。这里所说的“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内容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健康向上的道德元素、做人原则、处世态度、民族精神、价值取向和传统技艺,既有物质......

    国学

    国学、博学、活学、乐学 改革开放以来,在教师教育培养上,我们国家历来是十分重视的。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的教师队伍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都是合格的教师,针对教师队伍,我们还采......

    国学

    1.小孩子背书开场(暂定为《弟子规》) 2.成人礼 3.琴棋书画 4 三德歌(合唱) 5.太极拳 6.古诗词朗诵 7.青花瓷(舞蹈) 8. 跪羊图(手语) 9. 孝感动天(话剧) 10.茶艺(现场展示) 11.古筝演奏 12.谢幕......

    国学推广

    金教体通〔2011〕13号 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国学推广活动 各乡镇(金乡街道办、开发区)中心校,县直各学校: 为了弘扬金乡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传统国学教育,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国学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讲的是关于《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道睦,孝在中”的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家中有兄弟......

    国学心得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

    国学试题

    国学试题 音乐五线谱是于何时何地发明的?[十一世纪意大利] 一条计算机指令中规定其执行功能的部分称为什么。[操作码] 医院里做“CT”是指:[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 遗产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