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极相遇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对于磁铁两极的相遇现象,大多数玩过磁铁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发现。这是两个幼儿园孩子关于磁铁相遇的感受:“磁铁能吸上,要是反着就不会吸上”;“磁铁正极对负极可以吸在一起,但是正极和正极不能吸在一起,如果正极和正极对一块儿两个头就会掉头”。可以发现学生有着很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就以此为基础直接引入“磁铁长龙”的游戏。初次的拼摆后会发现磁铁的两极不同才能吸引,相同的两极是不能吸引的。此时的提出问题与猜想就更加具体和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出4种两极相遇的情况,并请学生多次实验和记录。准确地描述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是实验的关键,并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同极相吸、异极相斥”的规律。最后的拓展可使学生对磁铁的这一性质掌握得更加深入和灵活。
【教学目标】
(1)进行磁铁磁极相接近的实验,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在比较、归纳中形成实验结论。
(3)主动发现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感受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没有颜色(或遮盖颜色)的磁铁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师:大家对于条形磁铁和它的两极已经熟悉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磁铁长龙”的游戏。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这里进行磁铁接龙,要把每两根磁铁牢牢地吸上,我们拖动第一根磁铁,后面的磁铁都能够跟着运动才行。
(学生代表进行活动,其他的同学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
师:看来,这个活动是有窍门的,谁来说说?
生1:不同的颜色才能吸上,相同的不能吸上。
师:你们说的颜色指的是磁铁的两极,磁铁的两极相接近会有几种接近的情况发生?
生1:相同的极和不同的极。
生2:S极和S极接近,N极和N极接近,S极和N 极接近。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情况记录下来。
师:当磁铁的两极相接近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例如S——S会发现“吸不上”,就把“吸不上”记录在后面。请大家准确地记录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和交流。)
师:当S极接近S极时,它们吸不上。是谁吸不上谁?
生1:一个吸不上另一个。
生2:两个都吸不上对方。
生3:然后它们都会跑开。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相互吸不上,就像互相都在向外推的现象称为“相互排斥”,这样是不是更贴切呢?N与N极接近也是这样吗?
生:也是相互排斥。
师:当N极接近S极时又是什么现象呢?
生1:吸在一起。
生2:不排斥了,吸在一起了。
师:也是一个吸引另一个,还是相互吸引呢?
生齐说:相互吸引。
师:当S极与N极相接近呢?
生:也是相互吸引。
师: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1:一个不同的和一个不同的能相吸起来,一个一样的和一个一样的不能相吸。
师:说的真好,不同的吸,相同的斥。谁还能说得更简单点儿。
师:我们还可以把相同的叫做同极,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
师:我们还可以再简单点,把不同极用“异”字表示,可以说成“异极相吸”。
师:跟着老师说一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磁极相接近,是同极还是异极?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是同极,会排斥。
师:再看这个磁铁已经没有名字了,它被吸在南极一端,它应该是?
生:吸在南极一端,应该是北极。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对磁铁的两极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了它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点,还能够运用这个特点把其他磁铁的名字找回来。关于磁铁的知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
【教学反思】
教学中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是教师需要抓牢的地方,吸不上、掉头等口头语言与正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相互”的描述是既准确又形象和便于学生理解的。理解到相互的排斥力和相互的吸引力对孩子今后掌握能量的上位概念具有支撑作用。同时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不断地练习和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
【总结点评】
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追问很多,引导也比较到位,这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训练。科学、准确的描述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本质,总结提升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要素。教学中可以在这两个环节放开些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提升和锻炼。最后的拓展环节也是反向思维能力训练的恰当时机,教师应尽量多地让每一名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判断。
第二篇:《相遇》教学设计
《相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第56~5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相遇求路程”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由于运动速度不同,方向不同,或起始时间不同等,增加了数量关系的复杂性和分析解题的难度。因此可以借助生活原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以便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下节课学习“相遇求时间”做好准备。
三、学情分析
行程问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教材从本节开始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
四、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学会解答已知两地的距离和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手机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其思考方法。难点:熟练的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六、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相遇问题
1、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遗址公园的两位工作人员张叔叔和王阿姨,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件事。请听他们的电话录音:
张叔叔:喂,王芳吗?我是小张,公园的历史画册做好了,我送给我你。王阿姨:太好了,正好我要到那边去开会,我去迎你,咱们8点同时出发,见面后再细说。
张叔叔:好,就这样。一会儿见。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张叔叔给王阿姨送画册,王阿姨去迎张叔叔。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当时的具体情况,认真观察,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生1:张叔叔和王阿姨两人同时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生
2、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50千米。
师:为了便于我们观察理解,把这条路线拉直,用一条线段表示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板书画图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汽车,两人一组,演示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边演示边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每人手里那一辆小汽车的图片,演示行驶的过程。学生汇报:
师:通过你们的演示,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始时是同时走的,方向是面对面的,也就是相对,可以说相向而行。结果是相遇。(演示)
师:你们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看懂情境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学生动手演示的过程,学生运用以后的生活经验,在同学演示的过程中,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从感性认识,抽象出相遇问题的特点、同时、相向、相遇。经历师生共同是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得慢,小轿车行驶得快,所以小轿车行程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师:这个发现非常好,看路线图,你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说说你的理由。生:根据两车的速度的信息进行估计,因为面包车的速度慢,所以轿车行的路程肯定超过一半,面包车行驶的速度慢,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近一些,估计相遇地点李村附近。
课件在情境图李村的位置用★标示出相遇点。师:在这条线段上,他们的相遇点会在哪呢? 生:靠近遗址公园。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面包车和小轿车共行驶了全程,也就是50千米。
师:你真细心,在线段图上哪段是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哪段是小轿车行驶的路程?
生:从遗址公园到相遇地点是面包车行驶的路程,从天桥到相遇地点是小轿车行驶的路程。
师板书线段图
师:刚才他发现的非常精确,从线段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包车和小轿车行驶的路程与全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
生:我还发现,小轿车和面包车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因为他们同时开车,相遇时,同时停车,所以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
(设计意图:在同伴合作演示的基础上,学生在此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基础,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知识。通过从实际的路线图,抽象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为列方程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构建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中交流自己的想法,自主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师:他们行驶的时间是相同的,那么经过几个小时相遇呢?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共同解决这个问题。把你们的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探究,解决经过几个小时相遇的问题。学生汇报:
生
1、我用的是方程的方法解决经过几小时相遇的问题。分析: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根据“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40x+60x=50
100x=50
x=0.5 答:经过0.5小时两车相遇。
师:这种方法,谁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生2:40x表示什么?60x表示什么?
生3: 40x表示面包车行驶的路程,60x表示小轿车行驶的路程。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轿车行驶的路程=50千米,所以列方程是40x+60x=50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4:用算术法,因为面包车和小轿车同时行驶,所以在1小时里它们一共行驶了(40+60)千米,也就是它们的速度和,行程的路程是50千米,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50÷(40+60)
=50÷100
=0.5(时)
师:我们用方程的方法和算术的方法解决了相遇的时间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了相遇的时间,看图,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相遇时面包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怎么解决面包车行驶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其他的叙述方法吗? 生: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 40×0.5=20(千米)生:小轿车行驶了多少千米:还可以有其的提问方法。相遇地点离天桥有多远? 60×0.5=30(千米)
师:通过计算验证了我们估计的相遇点,应该在李村附近。
总结:我们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了相遇中求之间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相遇问题的情况。你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吗?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也介绍了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应用新知,扩展练习
1、北京和呼和浩特相距660千米。一列火车从呼和浩特开出,每时行驶48千米,另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每时行驶72千米。两列火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几时相遇?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火车为情境的相遇问题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类型。)
2、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扩展。
(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需要多少天?
(2)要录入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录入100字,乙每分录入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需要用多长时间?
师:这个问题是相遇问题吗?能用今天我们学过的列方程的方程解决吗?
(设计意图: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展解决问题的层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果。)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很广泛,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
八、板书设计
相遇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40x+60x=50
100x=50
x=0.5 答:经过0.5小时两车相遇。
教师个人介绍:
姓名:许明明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7.4
民族:满
政治面貌:党员
籍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三家子镇
学历:
本科
毕业院校:鞍山师范学院
院
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2005、9~~2009、7
鞍山师范学院
在鞍山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我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拥有较雄厚的知识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注意加强师能方面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同时,我还注重自己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在工作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的能力。经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我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基本素质。¯
个人素质
为人谦虚谨慎,处事稳重踏实,能吃苦耐劳,有很强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综合能力强,有很强的责任心
¯
联系方式
地
址: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三家子镇小学 邮
编:114307
第三篇:《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钟村镇屏山小学 陈少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和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根据问题,自主探究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2)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验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磁铁两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分析:
学生前课已初步认识了磁铁具有吸引铁一类物体的性质(即磁性)、磁铁有两个磁极、两端的磁性最强等知识。本课继续指导学生探究磁铁的两极,认识磁铁指南北方向的性质和两极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实验中材料的选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等内容。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经历一年的科学课学习,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科学探究等学习科学的方法;逐渐养成了对科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习惯。
2、学生前面已经通过玩磁铁的观察实验探究,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磁性;知道了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对“磁性”、“磁极”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历和前面玩磁铁活动的学习,对磁铁能指方向和磁极间有相互作用已有所感知,本课时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猜测,再经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感性认识和猜测的正确性。
教学设计思路:
以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营造课堂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发学生建立假设 → 设计实验验证 → 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以小组探究活动形式进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感性的认识磁铁指南北方向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到收集、整理、归纳出规律,为后面的教学和制作打下基础。通过以下活动安排达成目标:
1、经历选用实验材料探究磁铁指南北方向的性质,磁极有南北之分,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2、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历反复多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也就是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发现规律”的活动过程。
3、通过播放录像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4、各组用多种方法找出无标识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条形磁铁两块、三个不同形状无标识的磁铁
学生:条形磁铁两个、水槽、泡沫圆盘、塑料圆柱筒、两个不同形状无标识的磁铁、蓝红贴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姓陈,左耳旁,右边一个东方的“东”字。虽然我的名字有一个“东”字,但我并不是来自东方,而是来自大石镇的南方,那叫钟村镇。你们认识钟村吗?有没有去过?有机会去玩玩,让陈老师当你们的导游。(先指出钟村的方位,再指出其余三个方位)。下面我们利用这四个方位玩一个小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
一、导入环节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听老人家说遥远的北方有这样一座城堡,里面藏着宝藏呢,但要想进去寻宝,必须得通过三关,取得三颗磁铁钥匙才能把门打开。同学们,你们有信心闯过这三关吗?好!我们有十个小组,比比看,哪个组最快闯过去。
2、(课件出示磁铁)
师:下面进入第一关。这一关可要取得两颗星以上才能通过的,大家要争取喔。(点击课件)这是什么?你有玩过吗?你对它了解多少?或者你还有些什么想知道的呢?(据回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主要来看看它的两个磁极还有些什么秘密。
二、探究环节
1、探究磁铁能指南北方向(1)(演示悬挂法)师:老师让这磁铁自由动起来,你们猜猜,它停下来后,两个磁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教师实验3次:①轻轻转动;②用力转动;③硬把它的转向东西方向)
师:是不是所有磁铁都这样呢?我们桌面的小磁铁又能不能指南北方向呢?请你们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点击课件出示记录表一)桌面上有……请你选择你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若用这里以外的材料的,请填写在其它材料这一栏上。为了让实验更科学,在动手之前我们还要考虑得周到一点。要像老师刚才那样实验3次以上,每个同学轮流做,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完成后面的结论,选择正确的打“√”。实验做完了,给自己组评一评,你们合作得怎么样,实验效果又是怎样的,在其中一项的后面括号里打“√”。还要注意不要向着磁铁说话,也不要碰水槽壁,不然磁铁不会静下来的。清楚吗?开始吧!(2)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上台汇报。
师:有结果了吗?哪个组愿意先上来说?(教师评价)有没有不同做法的?(让用另一种方法的小组上来汇报)我们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都一样,但为了节省资源和做起来更方便,还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理想。(点击课件)看来我们的结论都一致了(师生齐说,点击课件)
师: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磁铁的这一特性,并制作了指南针,为我们找方向。我们把指向北方的一端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向南方的一端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这就是磁铁的两极。(边说边板书)“北”的英文单词是“North”,“南”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标字母N,指南的一极标字母S。
师:刚才的实验做成功的小组举手。真棒!为你们组贴上一颗星。有拿到两颗星以上的小组举手。哇!所有小组都顺利闯过第一关,取得一颗磁铁钥匙啦。
2、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师:事不宜迟,马上进入第二关。第二关也是要夺得两颗星以上才能通过喔。(出示两块磁铁)一块磁铁有南北极,那两块磁铁分别都有南北两极,如果把它们放到一起,你猜会有些什么情况?看来把两块磁铁互相接近也有秘密哦。(点击课件)下面我们做实验找出它们的秘密来。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我们每种情况也做3次,每人轮流做,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完成结论以后也要为自己组做一个自我评价哦。把刚才的材料放好,取出①号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做吧。
(2)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上台汇报。
师:哪一组愿意上来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做法和结论一样的举手。真好!也为自己组加星。
师:磁铁的两极互相接近时,简单来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板书)。这一关夺到两颗星以上的小组举手。恭喜这些小组!顺利取得第二颗磁铁钥匙啦!暂时落后的小组也不要气馁,在第三关追回来。
三、拓展环节
1、给无标识的磁铁找南北极。(1)师:(出示无标识的条形和环形磁铁)我们生活当中会经常见到这两种磁铁,你能找出它们的南北极吗?谁想到好法子?(请几个学生说办法)到底这些办法可不可行?下面你们利用桌上所有的材料,试试看哪些办法是可行的。(2)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上台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适时评价。(4)(出示拱形磁铁)师:如果是这样形状的磁铁,你们也能找出它的南北极吗?课后大家可以再收集更多不同形状的磁铁,利用各种方法找出它们的南北极。
2、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磁铁有这么多的性质,那么它在生活中又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呢?(播放课件)在播放磁悬浮列车时,师:磁铁同极间的这种排斥力非常的巨大,聪明的人类利用这种排斥力,制作出这种磁悬浮列车,可以大大提高列车的速度,现在在上海已经有这种列车啦,我们有机会也去坐坐,感受一下。
四、总结环节
1、教师小结:同学们,大多数小组都顺利闯过三关,获得三颗磁铁钥匙,成功打开城堡大门进去寻宝啦!还没有成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其实这节课我们已寻到了另一种宝,同学们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大胆猜测、积极探究、找出事物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法宝呢!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好好运用这些法宝。
2、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开心吗?在开心的同时你还有些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发展性的课外作业
找各种形状的磁铁的南北极;磁铁小制作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份探究的热情延续到课后,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找出各种形状的磁铁,标出它们的南北极。另外,你还可以进行一些磁铁小发明、小创造,谁的创意好,我们还可以去申请专利呢。有了作品,记得带回来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哦。
第四篇:《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堂课抱着对科学课中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思考,对科学课堂中设计的探究活动的思考,对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思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如章鼎儿老师所说,我们的科学课可以这样上,也可以尝试着那样上,而要不要那样上的主要取决因素就是自己的学生,其次便是教材所需达成的目标。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从交流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等。1
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学情分析:
磁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不过对于教科书安排的第一个活动有不同的看法,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介入科学学习不久,就经历如此精细化的“探究”指导,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如此“精细”而“复杂”的指导,是不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他们根本不能承载,也没有必要这么早就承载和背负。三年级的孩子们还不习惯较长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更何况他们现在只有三上水平,于是我把目标放低,活动的步子放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经历我为他们设计的探究活动,希望他们通过有序的活动逐步认识到磁极的特点,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称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通过寻找不同形状的磁铁的磁极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任何磁铁都具有两个磁极。
3、两个磁极接近,有时互相排斥,有时互相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准备:
学生:2块没有标志的磁铁。记录纸、回形针。
教师: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摔断的磁铁、回形针、塑料板。
活动过程:
一、魔术引入,复习旧知
大家看到大屏幕,这是谁?刘谦,大家都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表演魔术的,老师也给你们表演下,想看吗?用布盖着,拉开布条,这是什么?然后将钢珠放在磁铁的一端,出现钢珠挂在上面的情景,再用布盖着,用力一吹,钢珠掉下来了,将布拉
开,钢珠不见了,去哪了?同学们,这是怎么了?然后演示将钢珠放在磁铁的中间部位怎么放,都挂不住,怎么回事?让同学们自己说,有可能是磁性消失了,也有可能是磁力的大小与它的位置有关。同学们,你们真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的两极,并板书课题。同学们:有时我也在想:条形磁铁各个部分的磁力都一样大吗?点击课件显示:条形磁铁各个部分的磁力都是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又会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说,好你来说:我觉得……..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猜猜看,你们小组讨论并记录情况,等大家完成了记录单,让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同学们,刚刚都是你们猜测的,但猜测终究是猜测,我们要怎样得出实验结论呢?用实验验证,你们都有什么好办法?出示课件,点击三次:出现磁铁上ABCDE五个部位,那你们说两端的两部分可以吸得住钢珠,旁边的吸不住,这样的还是比较粗糙的结果,那我们要怎样验证中间的BCD三部分磁力的的大小呢??
二、问题导出,揭示新知
1、揭示答案,提问:为什么两端会吸住,而当中不会吸住?
2、学生试着解释。
三、对比实验,探究磁极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的东西来进行检测中间部位磁力的大小。同学们真的很棒!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回形针,这种回形针的重量教轻,现在你们分组实验,看看哪几个地方的磁力
强,哪个地方弱?都可以挂几个回形针。点击ppt两下,出示条形磁铁ABCDE五个不同部分的回形针的各数,再点击一下ppt,大家看看实验步骤:有实验方案:
1.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
2.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点,一个接一个的轻轻的放回形针。
3.在记录纸上记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
大家都做好试验了吗?下面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点击ppt,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条形磁铁两端磁力最大,吸引的回形针最多。再点击ppt,说:我们把两端磁力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再点击ppt,一块磁铁的磁极有几个?再点击ppt,有两个。下面大家翻到课本,你们把课本69页最下面的齐读一遍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同学们:点击ppt,如果把两个磁铁的两极放在一起,你们说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家动手试一试,看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嗯!你来说,生1说:我觉得是有向两边的推力或者是吸引力。。。。点击ppt;两下,出示:好像有股力量往两边推。好像有股力量让它们接近。再点击ppt: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会推开呢?再点击ppt,往两边推叫做相互排斥,有股力量让他们靠近我们叫他们相互吸引。
再点击ppt出示
实验:把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将他们 相互接近,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我们实验一下看看是什么结果: 再点击ppt出示
实验步骤:
1、准备两块条形磁铁
2、在磁铁的两端标上A、B、C、D
3、分别让两块磁铁两端分别接触
4、用“←→”表示相互排斥,用“→←”表示相互吸引
5、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6、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大家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记录单完成了吗?发现了什么?
两个磁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其实磁铁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广泛,意义很大。下面我们来看下磁悬浮列车。同学们:既然作用重大,我们现在对磁铁的两级是否已经掌握,大家看到下面的填空题和判断题。
延伸:
1、如果是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它们有几个磁极?在哪里
呢?
2、如果把条形磁铁不小心摔成两段,那么它有几个磁极呢? 整理实验材料,下课。
板书: 磁铁的两极
条形磁铁的磁力两端强,中间弱。
2个磁极:相互吸引 相互排斥
第五篇: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北关小学
李莉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进一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会根据此数量关系解答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你们的坐姿告诉我,这节课你的表现一定非常出色,我想找个同学问问这是为什么呢?
师:哪位同学能估计老师找张欣然同学回答问题时一分钟能走多少米?
师:我一分钟大约走100米(我一分钟走150米我们叫它?——速度)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老师5分钟走多少米呢?
师:她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求哪个量(路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老师五分钟走500米,你是怎样算出来的(100×5=500米)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根据是什么?(生:因为速度×时间=路程)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旧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运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1)、看大屏幕:同时
相向
相遇
相距(2)、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几个数学名词的?
(3)、抽4组学生上讲台讲解演示(建议:每组两名学生比赛看哪组的表现最好?)
同时:同一时刻 相向:向同一个方向 相遇:见面了 相距:之间的距离
最后同桌两把这四个词连起来表演一次(相遇时问问各自走了多长时间)
(4)揭示课题:具有这样特点的行程问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齐读课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师:周末,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两人一起同行呢?
生:她们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到一起去
师:你的想法跟他们一样,请看(出示课本71页的情境图)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师: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米,淘气每分钟步行70米,笑笑每分钟步行50米(而且他们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
师:根据这些数学问题,你想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根据预习提出课本上的数学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2)、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
师:解决相遇问题,一般利用线段图来帮我们分析,那么你能不能把这条路线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A、抽一位学生在黑板展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B、针对同学的板演,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或你还需要补充什么?请你大胆发表你的见解。
如:840米表示什么呢?..........师: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你能找出解决这个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吗? 生: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
师:你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A、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抽两位学生共同板演,一人汇报,一人板演,下面完成的同学,同桌先交流你的解法)
B、他们的解法,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他们吗? C、下面同学提问,上面的同学回答,师注意引导。D、提问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也可以问)
第一、淘气走的路程为什么用70X,而笑笑的路程用50X来表示呢(因为路程=速度×时间,而他们走的时间都是X分,淘气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走70米,笑笑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所以淘气走的路程是70X米,笑笑走的路程是50X米。)
第二、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所以70X+50X=840 第三、讲解解方程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方程解决问题的未知数的解后面不能带单位。写上答语。
三、变式练习
如果淘气步行的速度是80米/分,笑笑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先想一想,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抽两名学生板演
2、提问式订正交流(师问问题:针对这道题的解法我问你答怎么样?)第一、改编后的这道题跟原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相同点:
1、路程没有变。
2、都是求相遇时间。
3、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没有变:淘气走的路程+笑笑的路程=840米
不同点:淘气和笑笑的速度变了
四、请举出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也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
1、小组先交流
2、全班交流
3、师小结:相遇问题的特点:两个人或两辆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他们各自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72页“练一练”第1题。(1)学生读题,审清题意。(2)分析比较本题中的两个问题与教材中例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完成第(1)小题,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4)完成第(2)小题,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解题思路。(5)反馈汇报。
六、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两个人或两辆车的速度乘相遇时间,等于两个人或两辆车各自所行的路程,路程之和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解方程。
2、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4、5题:用方程解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70x + 50x = 840 120x = 840 x = 7 答:出发后7分相遇。
(一)寓教与乐,感知重点
相遇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于题中关键字眼的理解,如果单纯的从题目出发
对这些字眼进行讲解,我想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差,但是缺少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讲体验过的知识能加深理解与感悟,为后续学习带来极好的知识铺垫,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自然地知识的运用也会更灵活与正确。在教学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同桌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车司机和乙车司机,在自己的课桌上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悦的演示过程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安排同桌小朋友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讲“合作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思维的火化不断地被点燃。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争论是多么的有价值。“应该离我近点,我的速度比你快。”“ 不应该在正中间相遇的,他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中间相遇肯定是不对的。”“我还没有说开始呢,你自己怎么就先开走了”。学们在体验该过程的时候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要生动许多、有趣许多,更真实而有效的过程为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正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合作学习,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为了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
(三)以图为导,学会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因此当我们进行了演示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用线段图表示刚才的题意。我们知道线段图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是我们理解和简化行程问题的好办法。多用这样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看根据例题所画的线段图,让同学们在没有文字提示的情况下看图理解题意,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得到了许多的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对比自己通过线段图所找的信息是否有误或者遗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好的线段图能很好的反映出题意,帮助理解题意,所以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也应该画线段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