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与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时间:2019-05-15 10:13: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约瑟与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约瑟与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篇:李约瑟与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李约瑟难题中的语言学维度

李约瑟难题被提出之时,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的观点出发对它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一个国家的科技的发展也许会受到来自地理环境、文化特质、政治环境、经济形态等方面的制约。李约瑟自己也对这一难题的解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语言学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学科,在李约瑟的时代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今天,借助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解释,而这些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其实是相当古老的,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上。

李约瑟难题的两个阶段,在梁漱溟先生看来,似乎用一句话就能回答了。中国是一个文化早熟的国家,与此同义的一个词是“理性1早启”。由此形成的民族风尚就是“向上之心强”和“相与之情厚”2。在这种早熟的文化心理的支配下,中国人的心思聪明的使用就产生了偏向——因为中国人的理智被过早启迪的理性所压制了,所以中国人的心思大多被放到了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实践道德上,而不是将心思放在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上。“精神移用到人事上,于物则忽略。”3自然中国在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就落后于重视理智的西方了。

初看起来这种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十七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以及为什么很早就出现了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此之前远远领先于西方。其实这并不矛盾。中国在她的文化早期,理性并未取得完全的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宋朝以后,追求理性的儒家成为了社会的压倒性主流思想以后才是这样的。在此之前,尚有一个两者平衡的时期,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还存在着一种历史使命感,所以在技术上仍然有所重视和创新。

虽然这只是李约瑟难题的一种解释,此外还有从制度差异、经济学角度、气候角度甚至形而上学来解释这一难题。我认为,客观条件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是人们固有的追求,然而中国人却总是不往这个方向去思考;而上述从主观角度出发的解释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心态及其支配下的制度?

一、对思维的载体——语言的考察

20世纪伟大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名著《理解媒介》中写道:“媒介即讯息。”这看起来是一句难以理解的话。后来的尼尔·波兹曼提出了较为折衷4的观点:“媒介即隐喻。”“媒介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语言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媒介,必然也有这一特点,所以“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 1 梁先生的著作中,理智与理性有其不同于通常理解的意义。从梁对理性的英文翻译“impersonal feeling”,结合“理智、理性为心思作用之两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一句,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理解:理智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理性则是一种人的向上之心,它驱使人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发挥理智,而且这种驱动经常是不为一己私利的。2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理性——人类的特征”,三、中华民族精神所在。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十三章“文化早熟后之中国”,一、由此遂无科学。4 关于麦克卢汉与尼尔·波兹曼两人观点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的观点存在冲突之处。详细讨论两人的观点不是本文的任务,在这里只谈他们理论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较多的共同性,但是后者的说法较为温和。他认为媒介并不直接传递信息,而是在“暗示”。采用后者的说法可以缓和一下前者激进的提法可能招致的反对声。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5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在思维上的差异,是由两者在思考方式上使用的媒介的根本性差异所决定的。语言的差异决定了它所承载的文化被施加了不同的“隐喻”,因而人们的思路被引向了不同的方向,这也就是梁漱溟所说的心思不在此、理性早启的原因。“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施及他的思维力量,施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immanent)和构建性的(constitutiv)。”6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即使在天性和本质上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7,思维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和制约,朝着他所使用的那种语言所“偏好”的那种思维方式发展。在这一环境中,所有人对于一种他们共用的符号背后蕴藏的那个概念有着几乎相同的内心对应,即他们对于一个客观的、固定的存在,采取的是同一种主观方式以使之成为进行精神活动的质料。8洪堡特进一步指出:“由于在同一个民族中,影响着语言的是同一类型的主观性,可见,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9

二、汉语与西方语言的重大差异

两者在语言特性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字是“孤立语”,即以单个音节指示概念,而且这个音节和所指示的概念不会因它们在句子中处于不同位置而改变。而西方语言,包括梵语在内,都属于屈折语言,词语由音素组合而成,音素组合成的概念会因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改变。10汉字是通过辨认字形来确认其所指示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辨认一个图形的相似属性。另一方面,汉字的理解强调“模拟”这一过程,通过对一个图形的辨认,来使它在头脑中得到相应的概念。而以希腊语为代表的西方语言则大为不同。音素本身和指称的概念并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由于若干个字母的精确组合才使词对应某一个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像汉字对于字形潦草的许可,西方语言要求极高的精确性与确定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个演绎的过程。纯表音的文字在获得它的主观性的时候,经历着大量精确的抽象思维。汉字的理解则主要依赖对图像的处理,它的特征是更大的具象性。

三、语言差异对思维的影响之浅见

汉字具象与孤立的特点使得中国人可以在段时间内对事物取得直观的认识,因而有利于早期中国人的技术进步。然而中国的进步大多体现在“技术”上,而不是在“科学”上。前者偏重的是实用——这正是汉字字形在辨认上的优点,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人们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

语言意识在表述感性事物方面对清晰明确性的要求、在表述理性概念方面对纯粹的、非实体的限定性要求和分节音的明晰都是成正比关系的。11汉语没有走上西方语言这种具有高度规律的形式的道路,“智能力量就不得不在自身中寻找进一步飞跃的杠杆„„古典语体的 5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第一章“媒介即隐喻”。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四章“特殊精神力量的影响:文明、文化和教养(Bildung)”。7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这一过程也正是人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将组成自己思想的概念用分节音表达出来,使表象在获得真实的客观性的同时保持主观性,并且这种语言的分节音在听话者的头脑中也恰好对应着一个几乎相同的概念,从而为他人所理解的过程。8 之所以采用“几乎”一词,是为了说明各人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从宏观上来讲,这种细微的差异并不影响一种特定语言对人类思维的特定影响。9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八章“语言的一般性质和特点”。10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十三章“词的孤立、屈折和粘着”。11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十章“内在语言形式”。汉语具有独到的长处,那就是把重要的概念相互直接联系起来;这种语言在简朴之中包含着伟大,因为它仿佛摈弃了所有多余的次要关系。”12其实这再次解释了梁漱溟关于中国理性早启的观点,即西方人通过抽象而统一的规则完成的语言过程,中国人是通过“精神劳动”来完成的。然而这样的“精神劳动”不是在严格的形式规定下产生的,所以也不会循序渐进地由认识客观开始认识世界,而是“径直从心出发”13。在科技史上的表现就是中国在一开始取得了较快的进步,而终于因为语言不重视精神规律,故不足以推动人们的智能力量持续地在这一方面取得更多的进展,而是转向“向里用力之人生”。14

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难题的看法主要是与地理环境结合在一起看的。这一思考维度与语言学的维度显然是并行不悖的。但是语言的形成与何种因素,当然主要是指地理环境,具有联系,则是一个过于深奥晦涩的问题。其相互作用已经湮没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几乎不可为理性所探知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绝不是在宣扬语言有优劣之分,只是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大脑所收到的“隐喻”有所不同,因而将思想的重心摆在不同方面——因为有一点是我们所不能否认的:科技的进步与否并不是衡量一个文明进步与否的绝对标准。

参考文献: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

12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十七章“语言之间的主要差别:以语言构造原则的纯正程度为评判标准。” 1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十二章“人类文化之早熟”。14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十章“治道与治世”。

第二篇: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作者:于子臣)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科技与文明的进步无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是人类受自然影响少之又少,生活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

一浅议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的演进的整个过程,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进而到现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文明。人类正一步步的逐渐的支配着地球影响着地球同时也毁灭着地球。的确文明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这无限的好处却是建立在人类现阶段唯一的居住地地球的有限的承载力上。可以说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是地球母亲买单的过程,只怕有一天地球母亲买不起这个单了,到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某位宇航员曾说过在地球的各个大洲上都可看见缺失森林的地方。这样看来人类文明演进得到的好处是否就真的抵得上这样的代价?

二浅议科技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曾不止一次的幻想着科技可以进步到那一种境界。人类的所有知识可以全部储存进一个小小的芯片中,然后移植到人脑中,使人们可以轻易的拥有这些知识。但是科技真的进不到这种境界又会怎样呢?

我想真的到那一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度会阻碍甚至是使科技倒退,重度那就会接引发世界末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科技的昂贵性或是区域性社会的分级会使很多人享受不到这种服务,之后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游行,暴动,战争等。世界末日也就不远了。

就算不会这么严重,人们获得知识变得无比的轻松那谁又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呢?没人钻研科技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也绝不会是一件好事,后果诸君显而易见了吧。

科技的进步使得的人类的身体出了大脑以外全部都在退化,这种人类身体进退的不平衡性对于人类来说难道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身体机能正在以另人骇人惊闻的速度退化着,自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我们的双腿能被用到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徒步走遍中国这件在古人眼中在普通不过的事情,在现代人眼中却足以惊世骇俗了。

最值得悲哀的是,这些事在现代人眼中犹如视而不见。熟不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吗?医学的进步,退化着人类的免疫系统滋养出的却是超级病毒。

交通的进步退化着人类的行动能力。

。。。

难道这些还是警醒不了我们的双眼吗。

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如果把我们一个人扔在原始社会会怎样。而把一个原始人扔在那又会怎样。

我们的优越感无疑是我们的种族奴役着整个世界,但是细想一下,究竟是我们奴役着科技还是科技奴役着我们。

当有一天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身体支付不起科技进步的代价时,那一天可能就是我们的灾难日。

科技的进步文明的演进是必须的是不可阻挡的,因为这牵扯到利益也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我们所要思考的只是现下这种无节制的科技文明的进步为我们的未来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第三篇:《材料与文明进步》要点

材料与文明进步、科技创新的重要关联

主讲人:屈静江

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它也是构筑了我们的世界;材料是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所有科技进步工业的核心;新材料不断开发和有效地使用能力,是衡量社会技术水平和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尺度;材料主导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段,都是由材料来划分的。比如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公元前6000年,人类发明了火,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有了火,不仅可以热食、取暖、照明和驱兽,还可以烧制陶器。这是陶瓷材料发展的一次飞跃,瓷器(英译名为China)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对世界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陶器时代开启人类文明;青铜催生冶炼辉煌;到钢铁推动第一次产业革命;再到半导体硅材料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而石墨烯被认为是替代硅最有前途的材料,未来可能从“硅时代”进入“碳时代”。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材料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我们还是从材料的起源去追寻这迷人的世界。

陶器时代:陶器是人类最早不用大自然的现成材料而制成的器具。制陶技术是最古老的材料技术,是人类材料技术的发端。我国陶器的制造和使用大致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初期。陶器的出现与农业、定居生远古陶器 活的出现成为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新飞跃的重要标志,即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促进和丰富了原始人的经济生活,在陶器制作中,人类的审美智慧创造性地得 到了发挥。

我们的先民是首先发现了陶土用火烤一下,烤到某种程度陶土会变硬,变硬之后可以用来盛水,盛食物,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更重要一点,就是先人从火烤的经验知道了材料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知识,使我们以后发展材料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家都知道,陶器有很多缺点,缺点是什么呢,比较脆,一碰就摔碎了,所以陶器不能用来做农耕工具,也不能用来做武器防身。因而它激发了新材料研发,这个当时的新材料就是青铜器。

青铜时代:青铜采冶业是从石器加工和烧制陶器的生产实践中渐渐认识而产生的。人们在寻找石料和加工的过程中,逐步识别了自然铜与铜矿石。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距今约青铜编钟

5000年,商周为鼎盛期,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炼铜发现于中国的陕西姜寨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公元前4700年前冶炼的黄铜片及黄铜圆环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冶炼黄铜,标志着人类初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为青铜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如果铜里含了20%到30%的锡,它加到铜里面就有两种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作用就是把铜熔点从1100度降低到800度,这个温度在古时候可以用烧柴火就能达到这个温度,所以古人可以把青铜来熔化,来做成各种器具,而且青铜有其它的好处,它比较硬化,又能抗腐蚀,所以青铜在当时是一种最好的材料。青铜在商周的时候大量开发,最漂亮最精美的青铜器是在战国时期铸造的曾侯乙编钟,也是我国出土文物最多,重量最重,声音最全的一套编钟,凡是有机会听到、看到的人都认为这个编钟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材料不但可以改进人们生活,而且材料可以影响历史的发展,就以青铜为例,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当然秦朝战胜有很多原因,但是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在当时做的青铜器特别好,秦剑细而尖锐,而且它比其它六国制的剑要精致,剑的长度可做到一米左右,而其它国家只能铸出0.8米长,他的剑比对手长,就容易刺伤对方,别人很难刺到他,这是秦战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然剑长有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秦始皇的剑就是把很长的青铜剑,当时荆轲刺秦皇时,秦王一紧张,加上这剑因长没一下子拔出来,差一点被荆轲刺杀了,假如这次行刺成功了,也许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以材料器具对历史文化有着重要关联。以上讲了青铜器优点,但他缺点也很多,如不够坚韧,在很多地方像农耕器具、车轮车轴用青铜就不够坚硬,不能久耐用,所以激发了开创铁器时代。

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人类最早知道的铁是陨石中的铁,古人曾用这种天然铁制作刀刃和饰物,这是人类使用铁的最早情况。地球上的铁是少见的,所以铁的冶炼和

早期铁器

铁的制造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当人们在冶炼青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之后,铁器时代也就到来了。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距今3300年。因此大约在3000年前,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时代也叫做铸铁时代。铸铁就是在铁里面含有4%左右的碳,碳的用途可以把铁的熔点从1450度降低到1100度,这个温度很重要,这在当时以烧煤为燃料才可以烧到那么高的温度,所以纯铁是没有办法去熔炼,但是铸铁就可以很好地熔炼。在汉朝的时候有大量的铸铁(器)造出来,包括农耕工具,交通用的轮轴都做得很好,铁器发展是造就汉唐盛世的很大一个原因,可惜当时中国太过保守,太过自大,抑制了铁器的进一步开发。如果开发好的话,也许工业革命是发生 在中国而不是欧洲。这里讲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326年的时候,古希腊有名的一个皇帝叫亚历山大帝,他在印度河的河谷战役中,打败了印度王突罗,印度王被战败之后就呈献给亚历山大帝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装在一个黄金盆子里,而这个黄金盆子装的是一块刚开发出来的精铁,什么叫精铁,就是几乎近乎纯铁的那种铁,为什么这个铁珍贵呢?这个铁可以做宝剑,当时有这种精制的铁非常重要,所以它比黄金价格高很多。只可惜这精铁刚开发出来,否则,这战局谁胜谁负就难说了。

钢铁时代:钢铁作为基础金属材料,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大众材料。直到今天的人类生活中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生产力推动最强的材料应当是钢铁莫属。钢铁材料始于十八世纪英国工程师贝西默首创酸性转炉炼钢技术,使当时钢价降低了85%,世界钢铁产量从1850年的6万吨晋升到1900年的2800万吨(2014年钢产量14亿吨),大大促进了钢铁的工业化,颠覆了封建的生产方式,使大量由农业、手工业社会进步到工业社会。所以钢材料是人类材料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而钢铁材料的出现,人类终于要开始工业革命啦,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在欧洲英国首先成功地用低硫焦炭工艺大规模生产钢铁,而且当时蒸气机已经在欧洲被发明出来,但是蒸汽机的制造必须要用坚韧耐磨的钢铁,所以当时大规模廉价生产钢铁可以促使蒸汽机的开发,因为蒸汽机的开发解决了用机械动力取代人工劳力,成就了所谓工业革命,也开启了工业时代,所以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工程材料的第二次革命应当属于热压材料(塑料),是由美籍比利时化学家贝克兰发明的。1907年7月14日,他注册了第一个酚醛塑料的专利,塑料这种高分子聚合物它的强度仅仅是钢铁的50分之一,但是它集木材的轻便性,玻璃的透明性,陶瓷的耐腐蚀性,以及橡胶的弹性和韧性于一 身,所以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以外,大家所坐的椅子等等,还广泛地运用医疗器械、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建筑等各行各业。例:最新型的787民用客机,它中间的一半是复合材料,其基体是增强碳纤维都是高分子材料。目前全球塑料产量如果按照体积算已经超过钢铁了。

从陶、青铜、铁、到种类繁多的各种金属,材料的开发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也促进了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不过因为材料的缺陷也曾酿成人类历史上的大悲剧。近代第一个悲剧事件就是1912年发生的铁达尼号邮轮的沉没,该船的船身是钢铁做的,当时钢铁做得不够好,钢铁在低温时有脆性,所以当这船撞到冰山的时候船身就断裂了,造成船体很快沉没,一共死了1500人,而这1500人都是非常有钱的人,因为这是一艘非常豪华的邮轮。大家非常关注,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很多船容易断裂,都是因为铁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直到70年后的1980年,材料科学家才找到答案,就是早期做出的钢铁含有杂质硫黄硫,如果铁里面含了0.1%的硫,这个铁在低温时就有脆性,也就导致了历史上悲剧的发生。现在的钢铁,尤其好的钢铁,硫的含量必须在0.05%以下,这样低硫的钢铁韧性好。硫有什么问题呢,因为硫会偏折到铁的晶界上,使晶界脆化,所以当撞到坚硬物时这个铁就开始断裂了。

美国911事件,飞机撞到了非常坚固的世贸大楼,本来这飞机是不容易把大楼撞倒的,怎么倒了呢?因为飞机上有近1万加仑的油料,油料造成大火,油把建筑烧到差不多600度的高温,这使得大楼的钢筋开始软化,钢筋软化之后造成整个大楼的倒塌,这个惨剧造成3000人死亡,受伤超过6000人以上。美国联邦调查局下的结论就是这个大楼钢筋不耐高温,是高温导致钢筋软化造成此次大楼坍塌的主因,因此,以后欧美规定在盖高楼时,钢筋必须要在600度的时候要有相当于室温的一半以上的强度,这样的钢筋才能盖高楼。灾难造成的极端状况,让人类更清楚地认识到了材料的特性,科学家们开发新材料的努力也从未停息,材料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新材料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性能超群的新材料。主要为:先进的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能源材料、纳米材料、仿生材料、多孔材料等。新材料在日常生活、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上千亿次;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度,推力可增大20%;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关系材料和工业的关系,我举几个例子说明。我想大家都坐过喷射(气)飞机吧,喷射飞机动力来自涡轮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的核心部分是涡轮叶片,这个叶片要在1500度左右的高温下运转,它需要抗高温,耐高压。经过40年努力,在1980年美国才正式开发出非常好的双相镍基合金,这个镍基合金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高温材料,这个材料经过不同的工艺,做成等轴晶体、桩状晶体或单晶,就是因为有了这个高温材料,我们才可以坐上这种喷射飞机。但是这种镍基超高温合金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一个缺点就是它的比重过高,因为飞机发动机高速运转,叶片太重的话,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并且产生很大的噪音。在2009年时候,美国波音公司成功开发出一种新的轻型高温合金钛铝介合金,可以取代镍基合金在低温部分,高温部分还是镍基合金比较好。钛铝合金的好处就是它的比重是镍基合金的60%左右,如果一台飞机发动机上把一部分低温部分的叶片从镍基合金改为钛铝合金的话,发动机减重400磅,可降低噪音和废气50%以上。镍基合金是非常好的高温材料,但由于熔点不够高,1970年初,美国研发航天器发动机时就遇到了困难,要想成功发射,这需要有能够满足苛刻条件的新合金,科学家们用了三年时间,开发出了铱基新合金,铱基 合金的熔点很高,它的熔点是2450度,而且有很好抗氧化,这个铱基超合金,从1975年开始陆续用在各种美国的升空航天器上。其中美国卡西尼深空探测器在2004年升空七年后飞到了土星,也就是太阳系的第六颗行星,现在卡西尼号已经远离了太阳系,但是仍然把美好的电子信息传递到地球来,使我们了解太阳系的很多特质,而且可以研究宇宙的很多神秘现象。

每当我们谈论航空发动机耐高温材料时,就会想起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师昌绪院士。2010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颁给了这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五十年代就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部分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为使歼7飞机提高档次,到了1965年又自主设计并研制出了九孔空心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采用精铸气冷涡轮叶片的国家,仅比美国晚五年。而“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技术使我国喷气发动机一步跃上了两个台阶: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提高了涡轮工作温度。40多年来,应用于我国各类发动机热端部件,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他领导发明的低偏析合金技术,在高温合金和合金钢的研制生产中应用,潜艇桅杆用”无磁铬猛系高强度不锈钢“也是他的研究成果,作为无磁材料,其性能优于镍铬不锈钢,他倡导大飞机在“中长期规划”中立项,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碳纤维等学科的发展,2012年在他90多岁高龄时主动请缨组织协调统领碳纤维的研发,取得成功,实现了碳纤维材料国产化,为我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喷气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通常要承受1600-1800摄氐度的高温,同时还要承受300米/秒左右的风速,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空气压力,工作环境极其恶力。现代涡轮叶片 通常采用定向凝固的单晶材料制造,还要在内部开辟风冷通道,工艺极其复杂,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新型航空发动机叶片材料,是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陈国良院士为首的研究组经过二十年攻关成功研制并产业化生产,这种高性能高铌钛铝合金,密度约西方国家的镍基合金的一半,使部件有显著的减少重量的作用。最高耐高温能力2200+,用该材料制造新一代国产大推力WS-15发动机,以及正在研发能飞200吨级别,航程1.3万公里(不加油),飞翼式布局的轰-20大型远程隐身战略轰炸机上WS-18(长远WS-20)涡扇式发动机叶片,可减轻发动机重量,噪音小,提高发动机的推动比,高性能高铌钛铝合金可进一步提高涡轮叶片的耐高温能力,从而允许提高发动机进气口温度,进而增加发动机推力。

这里不仿介绍一下我国无机材料首席大师严冬生院士的部分新材料科研成果:2013年6月1日神舟十号升空,其“天线窗”的部件具有防热性能确保宇航员与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通讯。而“神舟”系列飞船天线窗所用的耐高温烧蚀材料,则是由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严冬生主持研制。这种独创的高温复相耐烧蚀复合材料,在1981就获国家重大发明奖一等奖。作为“神舟”系列飞船天线窗的框架材料仍在现役使用。严冬生带领团队还发明了金属—陶瓷过渡型复合材料,解决了火箭高速飞行进入大气层时,会因与大汽摩擦而损毁的难题,已成功应用于多种火箭发动机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他就带队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制闪烁晶体,并与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结下了友谊。1994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丁肇中主持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的L3探测器,准备采用新型锗酸铋(BEO)闪烁晶体做探

测器中的核心部件——电磁量能器,以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丁肇中所领衔的是当代国际科技界备受关注的一项举世瞩目的科学大工程,吸引了十余个国家的五百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他们希望借助对撞机能够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和物质 运动规律,提示物质的“能量之源”,并由此探索宇宙起源的奥秘。而这一实验中探测基本粒子的核心材料就是BEO晶体。闪烁晶体是一类用人工方法生长的晶体,在高能粒子的撞击下会把粒子的动能转变为光能。科学家根据仪器记录下的发光曲线,就能判定高能粒子的性质,从而发现新的粒子,可谓“粒子神探”。2003年底,当他拿到这一国际重大项目的“任务书”后,虽已经85岁高龄,仍亲自领导PWO晶体课题组进行攻关。并按合同将约5000根高质量的大尺寸PWO闪烁晶体成功按时交付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半年后的2008年9月20日,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正式运行,开启了人类提示宇宙起源的征程。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向全世界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的CMS和ATLAS两个对撞点的实验显示,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特性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消息传来,让95岁的严冬生十分欣喜,因为CMS探测器上的钨酸铅(PWO)闪烁晶体是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正是这种晶体,捕捉到了

大型强子对撞机 “上帝粒子”的踪迹。所以,丁肇中教授碰到同行就说:“谁要BGO晶体,就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新材料发展方向: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的发展需要新材料的支持。新材料的诞生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甚至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由此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不断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举个例子:金属玻璃:金属玻璃(又称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是采用现代冶金技术合成的一种比普通金属强度高两至三倍(其一根直径4毫米粗的合金丝可悬吊起3吨的重物),且具有高橡胶弹性与韧性,能像玻璃一样被塑形,具有自锐性和生物兼容性,浸在强酸、强碱性液体,仍能完全无损,具有接近陶瓷的硬度却在一定温度能像液体那样流动的新型合金材料。金属玻璃中的“玻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玻璃”,而是指这种材料的结构是一种玻璃态结构。用金属玻璃材料成功开发出太阳能电金属玻璃制品 池的伸展机构以及空间探测器磐压杆、舰艇镀膜、石油管道等领域,很有可能引发工程材料界的一次革命。目前市场份额中国超过美国,在过去的两三年来中国占全球份额的35%,美国才占20%,日本占18%,德国只占8%,这也说明,某些领域我们领先了。但大部分领域我们不如人家。材料研发美国最好,制备技术日本比美国强,我国的制备工艺相对落后,如何迎头追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材料的研发和制备工艺很重要,中国最缺的就是制备技术,日本的制备工艺水平相当高,在成本控制、杂质控制做得好;材料要越轻材质比重越小越好;材料制造对环境污染越低越好;材料制造的成本要越低越好(现在正在研发的3D打印技术可以降低材料消耗,降低能耗)。这里还是讲个小故事。

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有幸观看了央视《工匠精神》介绍导弹精确制导部件研磨师巩鹏。为他精湛的技能叫好,更为他耐住寂寞的坚守、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而感动。按央视介绍,由于导弹技术太高新太尖端,很多零部件的加工是无法通过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机床(磨床)来实现,必须由人工来打造。巩鹏研磨的这个零件,是导弹上的一个关键部件,它只有矿泉水瓶盖大小,但平面精度的要求却是机器都

无法完成的12级。12级意味着要细至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三,全凭人的手感,并且还要在这部件上用电钻打下直径0.2毫米小孔(直径0.2毫米,这是两根头发丝粗细的猪鬃),导弹上零件安装时最小的孔就是这么大。别看它小,稍有一丝 偏差,就会影响导弹打击的精确度。作为一个有着对这些工艺了解的我,在对他们工匠精神敬仰的同时,也为我国制备工艺、后加工工艺的落后而叹息和联想。而这些部件的技术工艺要求,我15年前就在日本进口的设备上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加工。(光通信陶瓷插芯平面精度和它是一样都是12,但孔直径只有0.125毫米,比他的小而难度更大)。当然,现在用3D打印技术就小菜一碟了,中国制造加油!

再举例: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去年,我们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如果不是李总理讲出来,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经成为陶瓷珠球笔芯

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一连串值得骄傲的数字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大量的圆珠笔的“珠球”却需要进口。真是造得出原子弹,做不出圆珠笔珠球蛋。实际上该“珠球”我在15年前也是用日本引进的做陶瓷插芯的研磨设备上做出了陶瓷“珠珠”,供应给日本最著名的文具品牌——斑马公司印尼工厂,并小批量供货。还是让我们关注新材料领域值得注意和发展,并未来极有可能形成宝塔形市场份额的纳米钢、碳纤维、石墨烯材料吧。

纳米钢: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纳米材料,广义上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超精细颗粒材料的总称。这一基本颗粒粒的总数量在整个材料的所有颗粒总数中占50%以上。1纳米等于10亿分之1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纳米钢 纳米钢是一种有纳米结构的钢。纳米钢在环境温度下具有很好的延展性,普通钢在环境温度下非常脆,也就是说,纳米钢拥有普通钢所没有的冷成型属性。纳米钢的强度为1800Mpa,普通钢为350Mpa,纳米钢强度是普通钢的四倍以上,硬度是普通钢的二倍。基于纳米结构形成机理,同时消除钢材的脆性,这种钢材使用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并避免了使用特殊的合金材料,纳米钢旨在使汽车等实现轻量化,从而保持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燃料消耗。

钢铁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的最重要的材料。2014年全球钢产量为14亿吨,而中国钢产量达8.2亿吨,占世界钢产量一半以上。我国的产钢结构以大众钢材为主,一些特种钢仍依赖进口。近年来,高楼大厦增多,建筑用钢聚增(北京鸟巢用钢4.2万吨,台北101大楼用钢9.7万吨),钢产量的增加,污染环境雾霾严重。2014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93亿吨(钢铁占了六分之

一、水泥六分之

一、发电三分之

一、汽车等其它三分之一)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开发和应用高性能纳米钢。如纳米钢实现产业化量产后,可减少钢产量50%,减排50%以上。

碳纤维:碳纤维是一种纤维状碳材料。它是一种强度比钢大、密度比铝小、比不锈钢还耐腐蚀、比耐热钢还耐高温、又能像铜那样导电,具有宝贵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的新型材料。是火箭、卫星、导弹、舰船等尖端武器装备必不可

少的战略基础材料。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在洲际(战略)导弹体和发动机壳体上,可大大减轻重量,提高导弹的射程和实击能力以及雷达吸波;A380等民航飞机机体、机翼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但轻巧,而且消耗动力少,推力大,噪音小;新一代战斗机使用了该材料,使战机具有超高音速巡航、超视距作战、高机动性和隐身等特性;碳纤维用于卫星、火箭、国际空间站等宇宙飞行器壳体、构架等部件,机械强度高,而且质量小而动力消耗少;碳纤维在舰艇上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减轻舰艇的结构重量,增加舰艇有效载荷,从而提高运送能力;而1999年北约科素沃战争中使用石墨炸弹破坏南联盟大部分电力供应,其原理就是产生了覆盖大范围地区的碳纤维云,这些导电性纤维致使供电系统短路,电力瘫痪;碳纤维在风力发电叶片上的应用,既减轻重量,又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因其耐腐蚀性出类拔萃,可任凭风吹雨打;用碳纤维制作电子计算机的磁盘,能提高计算机储存量和运算速度;碳纤维应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烟囱、塔结构、防御工事、人防工程等加固补强,具有密度小、耐久性好、耐腐蚀、应变能力强、施工工艺简便;碳纤维作为汽车、高速列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材料,最大优点在于重量轻、强度大、抗冲性高,因其重量相当于钢材的30%,硬度是钢材的10倍,车辆行驶轻和快,实现了轻量化;碳纤维运用在体育休闲领域中,像球杆、钓鱼竿、网球拍、羽毛球拍、自行车、滑雪板、帆船桅杆、航海船体等运动用品;还应用在日常用品,像音响、浴霸、风扇、取暖器、地热、家用电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碳纤维还将在压力容器、离心机转子管、医疗器械、钻井平台、海洋开发、新能源等领域不断拓展。鉴于碳纤维是多领域高技术的集成,它涉及到高分子聚合、纺织、传动、热工等多领域学科交叉,尤其是生产线设备技术难度大。全球高性能碳纤维 生产技术仍主要集中在日本东丽、美国赫氏、德国西格里集团等少量企业手中,占据着全球过半市场。我国虽然碳纤维的研发生产起步早,但一直在低端产品徘徊,产品不匀率高,毛丝多,力学性能上不去等困扰着生产企业。由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急需高性能碳纤维材料,倒逼我们奋起追赶,近年来成果丰硕。最近,江苏连云港市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千吨级T800原丝生产线投产。该生产线是在2012年投产的T700碳纤维生产线基础上改造而来。T800纤维是目前国际上能实现量产的最高强度碳纤维。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禁运材料。目前,国内有一些企业实现了T800碳纤维的小规模生产,例如江苏镇江的航科公司2012年建成国内首条T800生产线,年生产规模为25吨。作为21世纪的新材料,很多人把碳纤维看成是“改变全球现 存游戏格局”的潜力股。

石墨烯:石墨烯(Graphene)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石墨烯既是最薄的材料,也是最强韧的材料,断裂强度比最好的钢材还要高200倍。同时它又有很好的弹性,拉伸幅度能达到自身尺寸的20%。它是目前自然界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如果用一块面积1平方米的石墨烯做成吊床,本身重量不足1毫克便可以承受一只一千克重的猫。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石墨烯做防弹衣,官兵可刀枪不入。基至未来的太空电梯和太空电梯线缆都可用石墨烯为原料。手机用石墨烯动力电池后,冲一次电可用半年。电动汽车的普通电池充电通常需要13小时,而石墨烯动力锂电池在10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快速充电而且电池的性能会大大提高寿命更长。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中国在石墨烯研究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从生产角度看,作为石墨烯生产原料的石墨,在我国储能丰富,价格低廉。另外,批量化生产和大尺寸生产是阻碍石墨烯大规模商用的最主要因素。而我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已成功突破这两大 难题,制造成本已从5000元/克降至3元/克,解决了这种材料的量产难题。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造出了国内首片15英寸的单层石墨烯,并成功地将石墨烯透明电极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了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兆平研究员和他的团队,取得了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技术的重大突破。2014年7月他们通过和宁波一家企业合作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30吨石墨烯中试生产线并成功地通过了中试。从中试结果来看,不仅产品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产品销售价从每克5000元可以直降至每千克3000元,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率领贝特瑞、正泰集团、常州第六元素、亿阳集团等四家上市公司的代表参加了西班牙的石墨烯会议,并分别与意大利、瑞典代表团签订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为“石墨烯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战略打响了第一枪。此外,2015年3月2日全球首批3万部量产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该款手机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可接受官方预定,16G售价2499元。其核心技术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开发,开启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新时代。石墨烯列入“十三五”新材料规划,2016年将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爆发元年,石墨烯的春天很快会来临。

世界材料产业的产值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材料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支撑作用,新材料将同信息技术、新能源一起成为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

第四篇:科技与中国的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产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敏锐地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今天,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致使农业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而我们该如何利用人类文明的进步为自己服务呢?科技。然而,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科技发展农业呢?应该发展怎么样的农业呢?我认为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科技的道路,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农业突破性进展需要创新

关于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在此累述,农业创新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农业组织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有:(1)产业组织一体化。主要面向市场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支柱产业和名牌产业,集农业生产集约化、产品市场化组织为一体,有利于农业新技术渗透到生产加销售各个环节,形成有利于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经营制度;(2)分工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3)服务的社会化。农业集约化要求配套的服务、完备的体系,走有偿服务和企业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农业技术创新应围绕四个方面的技术重点进行组织联合攻关。一是生物工程技术,二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三是物理和化学控制技术,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另外,农民要知识化。应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民知识技术的提高上,进行大力投入。

二、二、农业长足发展需要可持续

(二)建立生态文明的农业技术体系

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既高产优质高效又可持久发展的持续集约化农业道路。具体而言,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技术方向:第一,运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第二,积极构建农业废弃物利用犁技术。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型技术。第四,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技术等。

(三)加强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根据我国的当前的现状和要求,我国的生态农业科技今后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1)生态环境友好型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突破。要实现以病虫草害控制,水肥调控,农业环境污染修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一步的开拓创新。(2)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突破。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模式缺少量化的技术参数与操作技术规程,各种农业技术之间的定量研究也相对缺乏。导致生态农业模式在实践上不容易推广应用,可操作性不强,产品不容易进行标准化认证。同时,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多集中在农户或农场尺度,往往追求“小而全”,这不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今后要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产业链构建以及关键接口技术的集成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我国未来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

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一次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展开,把目光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正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所面临的重大突出问题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因此,科技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科技发展好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之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更好!

第五篇: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姓名:吴君杰 学号:2120150373 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 联系方式:***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摘要:历史上中国的科技曾取得重大成就,然而到了现代却被西方国家甩的很远。在这鲜明的对比之中,儒家思想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封建王朝时代,儒家思想一家独大,对当时中国的各领域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却渐渐落后于大多西方先进国家,儒家文化却在其中扮演了阻碍科技发展的角色。

关键字:儒家;传统文化;中国科技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一、序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二、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概略

天文学方面,我国观察记录新星、太阳黑子、彗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是世界上最早、最多的。从殷朝到公元18世纪,中国共记录新星90颗。我国公元前613年有关彗星的记载比欧洲早600多年。在天体测量方面,战国石申的《天文》8卷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比希腊早200年。三国时陈卓画的星图已有恒星1 464颗,而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观测的恒星数为1022颗。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最早发现恒星位置移动现象,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的类似观点早近1000年。元代郭守敬于1280年编定《授时历》,与现代通用的公历—格里历一样精确,但早300年。

数学方面,十进位制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公元一世纪刘徽的《九章算术》引入的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比欧洲早1500多年。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为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多年。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在中医药方面,中医以其完整的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典籍闻名于世;中药学也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唐朝于659年修订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西方早835年;明代李时珍于1578年完成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在农学方面,中国早在公元6世纪就形成了即使从世界范围看也是卓越的耕作理论和耕作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水稻、茶叶、桑蚕等农业品种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包括《齐民要术》(北魏)、《农政全书》(明朝)在内的300多种农书。

水利和建筑方面,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公元前250年)、大运河(隋)等众多水利工程和《水经注》(北魏郦道元)等水利专著;有享誉世界的万里长城、古城西安、古城北京、赵州桥等。

中国古代瓷器也是世界有名的,直到19世纪,中国瓷器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英文“china”就是瓷器之意,可见中国瓷器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的丝绸近代以前也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机械制造方面,中国在黄帝时就制造出世界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元朝郭守敬于1276年改造制成简仪,领先欧洲300多年。中国在近代以前,机械制造领先世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列举了26项领先世界的机械制造发明。至于众人皆知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成就,对世界历史的进程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在此就不详述。

三、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秦始皇奠定了中国统一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和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最早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因此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早已与其它文化融合而不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独立存在了,唯独中国文化延绵五千年而从来未中断过,这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超稳定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全国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要由皇帝直接任免。秦始皇的最大功绩不仅在于他统一了六国,而且在于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

统一了文字,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文化根基,为统一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使中华民族能融为一体,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形成的粘合剂,没有统一的文字,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家。

统一了法律,使统一后的中国有了共同的政治纲领,为统一后的国家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法律保护统治者的权力,对人民实施剥削、管理和镇压,不允许反对意见出现。法律的统一形成了中央集权,使国家最高统治者可以以法律的形式实施自己的意志,巩固权力,维护现实制度。而没有统一的法律,就无法保证统一国家的政治稳定。

统一了度量衡,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经济发展基础,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度量衡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发展的衡量,都离不开度量衡这些基础经济单位。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就难以形成经济的统一发展。

统一了货币,使统一后的国家有了共同的贸易基础。货币是贸易的中介,有了货币才能加快贸易的发展。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贸易和交换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以保证贸易和交换的畅通和高效。贸易和交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统一了货币势必会加快经济的发展。而没有统一的货币就会限制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统一的文字、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货币,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延续两千多年的客观基础。在这两千多年中,有朝代的更替,有外来的侵略,也有内部的战争,但统一的国家没有被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了统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一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否则就没有中国的大一统,中国就可能会像欧洲一样,由几十个国家鼎立存在,分别讲几种语言,有不同的法律,文字也多样化。

2、雄汉盛唐时中国科技快速发展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出现了强秦、雄汉、盛唐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虽对人们的思想起了束缚作用,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靠的是集中所有劳动者的力量。万里长城很伟大,伟大在于它的工程巨大,没有亿万人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这一伟大工程的完成,归功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由于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国早在汉朝时代,就已经在冶铁、铸造、炼钢、纺织、制瓷、造船、简单机械制造、水力动力、造纸、水利与建筑等技术领域日臻成熟;已经大体形成了以农学、医学、天文学和算学四大学科为主体的实用科学体系,科学技术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3、历史上中国科学技术领先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曾在世界领先主要有五个原因。在这五个主要原因众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其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民族诞生在亚洲东方黄河长江流域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这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东临大海,南靠高山,西处沙漠,北是荒原。这里山水壮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国富民强,周围是一些远为落后的其他民族。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后,这里便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四合院”,受国外影响较小,可以安心搞国内建设。

其二是综合国力强。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东方的自然气候状况,使东方大规模灌溉设施成为农业首先条件。在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必须由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专制政权来组织成千上万人去完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可以完成筑长城、修运河这些靠大量劳动力来建设的工程。在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是无法完成的,当然这些国家也难以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

其三是地域广阔。中国地域面积和整个欧洲差不多,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虽然有当局的腐败、战争、灾害和不重视科学等,但仍会有个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别地区小环境相对稳定,具备科研的条件,也会有个别人在特定条件下孤立地进行发明,创造灿烂的科技文化。

其四是中华民族聪明、勤劳。中华民族一惯以聪明智慧、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良好的劳动者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其五是历史上各国经济发展相对孤立。在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材料靠就地取材,加工制造也在当地进行,消费也是为当地服务。这样,生产消费不受贸易的影响。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负面影响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里只有儒家思想“一枝独秀”,其他思想被扼杀了。

1、儒家思想抑制自我、因循守旧

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了儒学即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它取得了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其实儒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它产生的时间与佛教同时,汉武帝已经把儒学当成了治国纲领。这种思想世代遗传,虽然并未冠以“教”字,但它的影响和制约的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教规教义。因为儒家思想已是治国的基本策略,是各级学校的必备课程,是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大众的指导思想,是人的行为准则,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运行的法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粘合剂。它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侵蚀着社会每个成员的灵魂,就是空气中都飘浮着儒家思想的气味。它就像一把大伞,罩在中华大地之上,成为中国统治者的工具。社会精英埋头咬文嚼字,满脑子因循守旧,创造力日渐枯竭,温和懦弱、不愿冒险、害怕变革。孔子时代培养精英还上驾车和射箭课,后来连这些课程也被抛弃。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说过: “沾沾自喜、自我放纵、懦弱无能的社会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孔子最主要的思想之一是“克己复礼”,他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克制自己,恢复旧的礼制。“克己”就要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大众礼仪。而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统治者也正好利用了这一点,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法规,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顺民。不但如此,统治者还利用儒家的家族思想观念,一人“犯罪”灭其九族。在家族观念十分浓厚的中国,一个人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族中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不仅影响自己还会殃及家族,所以社会上每个成员都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不当会给家族带来灾难。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社会成员都学会遵规守矩,求得平稳,不敢多讲,不敢多想,也不敢有所创意。在这种思想的制约下,新的科学技术很难产生。

2、儒家思想重文轻理、重道轻器

政治至上导致学术上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这对科技发展也极为不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中心和重心在如何夺取天下和稳固统治,在社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也必然围绕这一目的。在诸子百家中,统治者最终挑选儒家思想作为自西汉武帝以后各朝代的统治思想,正是由于儒家思想重伦理道德的那一套很适合他们,中国传统文化最终逐渐形成重视伦理、经学、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科学,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重文轻理传统。结果,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熟读背诵儒家经典、考证注疏文献典籍、修身养性、文学创作和鉴赏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然科学有所关注时,往往关注形而上的“道”即宏观规律、事物总体特征以及其中蕴涵的道德、为人处世和政治哲理的启迪等的探求,轻视形而下的“器”即一事一物具体特性及其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作用研究,又形成重道轻器传统。这和西方科技的发展正相反。西方科技正是在重视数理化和重视对具体一事一物特性、功用的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西方科技到十八世纪爆发式发展,正是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尤其是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知识分子长期探求自然奥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的结果。而中国传统社会形成重文轻理、重道轻器的传统导致我们缺乏科技知识的积累。我们的科技一直到现在可以说仍然是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人为地加大了和西方的差距。这给我们追赶西方科技造成了极大困难,尤其在西方科技仍然日新月异的当今,除非我们付出比西方百倍的努力。因此,重文轻理、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发展。

3、儒家思想愚民统治、扼杀思想 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封建社会的政治至上还有一个对科技不利的就是愚民统治。要稳固家天下王朝的统治,必然导致愚民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愚民统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愚民统治的高度概括。而科技很容易揭开真相,是愚民统治的大敌,实行愚民统治必然排斥科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一切非官方的科技存在天生的恐惧,直接采取各种措施(如伦理的、法律的)加以禁止的原因正在于此。例如,《礼记·王制》中就规定:“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汉儒郑玄在注释这段话时,把战国著名工匠公输班(鲁班)就列为“作奇技奇器”应杀的典型人物。因此,政治至上导致愚民统治也是中国古代科技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4、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束缚自由

儒家提倡“重义轻利”,淡泊地对待钱财和物质享受,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则享之,没有也不强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罕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去也”等儒家言论都表明儒家对名利的淡薄。儒家看重伦理道德、淡薄金钱物质利益的思想,由于长期居统治地位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儒家思想补充、对知识分子影响巨大的道家,视物质享受为枷锁,认为追求物质享受会束缚人的精神自由。

四、总结

儒家思想曾为中国统一做出贡献。当它与专制独裁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统治工具,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去掉其“国家意识”的身份,儒家思想还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服务。儒家思想的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道德意识与文明进步、力行意识与实践品格等,今天仍没有失掉它的现实意义。

在权势社会的古代中国,儒家伦理价值的政治化是必然的;而在未来的智力社会中,儒家伦理价值的科学化也是必然的。从现代的立场看,历史上的儒家伦理价值政治化是消极的,而未来的儒家伦理价值科学化则是积极的。机械与车辆学院 吴君杰 2120150373

参考文献

[1]孙松滨.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能产生在中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1:1-10.[2]岳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J].学理论,2011,32:149-150.[3]沈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84-89.DOI:10.3321/j.issn:1671-7023.2005.05.018.[4]谢冬玲,黄理稳.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72-74.[5]刘鑫淼.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研究[J].学理论,2013,20:160-161.[6]王丽.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对抗与张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08:83-85+114.[7]周家洪.论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1-84.

下载李约瑟与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约瑟与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

    科技发展与社会环境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带......

    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实录青州市口埠初级中学孙成强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就拿电话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距现在也不过三十多年,那时的电话是摇把儿的,你要和谁通话,得像电影......

    科技发展与食品安全

    科技发展与食品安全 摘要:本文章主要探讨的是科技的发展对食品安全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当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食品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美味享受和安全......

    后李约瑟时代中国科技史的发展趋向论文

    李约瑟生前身后与中国人结下了不解这缘。昔人已乘黄鹤去,一代汉学大师李约瑟逝世有8年时间了,李约瑟的《中国科技技术史》撰著工程亦将全面告竣。于是,中国科技史界开始面对“......

    科技文明与人性分裂

    科技文明与人性分裂人性是和谐的,但科技文明的发展却是破坏人性和谐的。 现代文明所取得的每一进步,都伴随着人性的分裂。人工拒斥了自然,否定了自然、破坏了自然,人也就由和谐......

    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建筑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产业,生产效率低,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本文立足于我......

    中国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探索论文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探索科技发展战略是在较长时期内的科技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决策、步骤、部署、措施的高度概括,是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长远性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