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
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者。
亚里斯多德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知识渊博、著述丰厚。他对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生物、物理、心理等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学》《修辞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
《诗学》第一章:‚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1、摹仿对象
‚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性格几乎脱不出这些特性,人的性格因善与恶相区别),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是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正如画家所做的那样:珀鲁格诺托斯描绘的人物比一般人好,泡宋的人物比一般人差,而狄俄努西俄斯的人物则形同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否弃了传统的摹仿自然(现实)的那种含混的表达,另一方面肯定了艺术摹仿对象的真实性,将艺术的摹仿引向与社会人生的关联上,更为关注的是艺术中所展现的现实的人的性格、情感、命运、遭际与行动,从而赋予艺术摹仿以更为深刻的人学韵味。
2、摹仿的方式 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他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
摹仿对象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艺术家所采取的摹仿方式的不同,即摹仿方式(摹仿的原则)完全是由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面对三种事件,艺术家可以采取三种摹仿方式: 第一种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去摹仿;
第二种按照人们所说的或以为的样子去摹仿; 第三种是应该有的事,这类事不仅符合‚可然律‛或‚必然律‛,而且是可能发生的。
三种‚摹仿方式‛,大约可以分别对应于注重现实性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注重可能性、理想性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对于艺术形象都有着超越性要求,那就是都要求艺术形象超越现实的阀限、追求更为理想的诗意表达。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更强调形象的典型性,浪漫主义更强调形象的理想意义。
‚做诗的需要,作品应高于原型,以及一般人的观点。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生活中或许找不到如宙克西斯画中的人物,但这样画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
3、摹仿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强调摹仿是人的天性。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
‚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格律文显然是节奏的部分),所以,在诗的草创时期,那些在上述方面生性特别敏锐的人,通过点滴的积累,在即兴口占的基础上促成了诗的诞生。‛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作为人的一种本能,完全是出于人求知和获得快感的天性。
通过摹仿人可以获得一般的生活知识和有关认识、评价事物的能力的知识。当人获得这些知识时,人就可以在艺术欣赏中拥有更多获取快感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通过‚摹仿是人的天性‛这一猜想,看到摹仿艺术的产生与人类的求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一个逻辑链条: 天性、本能——创造——知识与能力提升——审美意识的发展——更好的创造
4、摹仿的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希罗多德的作品可以被改写成格律文,但仍然是一种历史,用不用格律不会改变这一点),而在于前者记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所谓‚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诗要表现的就是这种普遍性,虽然其中的人物都有名字。所谓‚具体事件‛指阿尔基比阿得斯做过或遭遇过的事。‛
为什么说诗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 摹仿艺术同样可以传达真理。诗人、艺术家的作品表现了某种‚普遍性‛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就达到了以特殊表现普遍、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悲剧是古希腊的一种重要的戏剧类型。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字面意思是‚山羊歌‛。
在‚山羊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悲剧在公元前534年正式成为狄俄尼索斯庆祭活动的一部分。
雅典酒神祭祀活动中的戏剧比赛盛况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戏剧中的荷马)和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第一,关于悲剧的定义。
《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涉及四方面核心内容: 悲剧的格调:严肃
悲剧的结构布局:完整、有一定长度 悲剧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行动 悲剧效果:怜悯、恐惧——疏泄
第二,关于悲剧摹仿的内容或情节。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构成情节的人的行动是悲剧表现的重点内容,而行动中的人相对而言则处于从属或次要的位置。
以情节为重心的现实依据:
希腊悲剧的内容大多是表现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
‚悲剧应包容使人惊异的内容……能引起惊异的事会给人快感‛。‚情节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分‛。
‚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
希腊悲剧以情节为重心的两大原因:
原因之一:与希腊人的人生观念直接相关——命运意识。亚里士多德谈论到悲剧时虽然未曾谈到‚命运‛的问题,但悲剧创作与演出的实际使他不得不把与‚命运‛的操控相关的人的‚行动‛作为悲剧摹仿的目的,而性格则只能是那‚附带‛表现的东西。
‚事件的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事实上,当代大多数悲剧诗人的作品缺少性格…… ‛
原因之二:
经典的希腊悲剧之所以这样执著于摹仿人的行动,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悲剧是在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庆祭仪式这样的重大场合演出的,因而必须表现那些与酒神所表征的命运观念相适应的‚重大‛题材,而神话题材与英雄故事等更带有象征意义的题材无疑是最恰当适用的和最有意义的。
第三,关于悲剧人物性格。
亚里士多德多有讨论,较集中地体现在《诗学》第15章。
‚关于性格的刻画,诗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性格应该好。我们说过,言论或行动若能显示人的抉择〈无论何种〉,即能表现性格。所以,如果抉择是好的,也就表明性格亦是好的。每一类人中都有自己的好人,妇人中有,奴隶中也有,虽然前者可能较位低劣,后者则更是十足的下贱。第二,性格应该适宜。人物可以具有男子汉的气概,但让女人表现男子般的勇敢或机敏却是不合适的。第三,性格应该相似,这一点与上文提及的性格应该好和适宜不同。第四,性格应该一致。即使被摹仿的人物本身性格不一致,而诗人又想表现这种性格,他仍应做到寓一致于不一致之中。‛
这段话包含三个意思:
(一)悲剧人物性格中的道德品性不应游离于情节之外,而应该通过人物有‚抉择‛意义的行动表现出来。
(二)性格应该‚适宜‛、‚相似‛,意味着性格塑造真实性的要求。
(三)性格应该‚一致‛,这是对悲剧人物性格的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的要求。
第四,关于悲剧的根源。
对于悲剧根源的分析直接关系到对于悲剧的本质的理解。‚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其次,不应表现坏人由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因为这与悲剧精神背道而驰,在哪一点上都不符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引起同情,也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再者,不应表现极恶的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此种安排可能会引起同情,却不能引发怜悯或恐惧,因为怜悯的对象是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而恐惧的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所以,此种构合不会引发怜悯或恐惧。‛
三个‚不应表现‛: ‚好人‛遭难 坏人‚走运‛ 坏人倒霉
那么,悲剧应该表现什么?
‚介于上述两种人之间还有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底浦斯、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达到悲剧的效果,必须选择那些发生在‚比一般人好‛又与‚我们一般人‛接近的人身上的事情,这些人由于犯了某种错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
悲剧的根源:好人犯错。——过失说 好人犯错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明知有错而有意去做,属于‚明知故犯‛; 第二种情况是无意犯错;
第三种情况是可能要犯错,但知道真相之后避免犯错。第五,关于悲剧的布局。
在结构(布局)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了两个方面: 一,情节必须具有整一性;
二,情节应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限制。第一个方面:情节的整一性
‚根据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因为有的事物虽然可能完整,却没有足够的长度。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
‚在诗里,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出情节组合精良的优秀的悲剧,应该犹如一个头、身、尾俱全,且各部分互相密切关联、配合得当的活的生命体。
启示:作品的生命力整体性地体现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与形式层面相互熔铸、相互统一之中。
第二个方面:情节应有相当的规模和一定的限制——‚有一定长度‛。首先,‚有一定长度‛是要求有‚适当的长度‛,这个要求直接关系到悲剧的效果
其次,‚有一定长度‛还是与戏剧演出相关的技术性要求。‚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卡斯特尔维屈罗——布瓦洛:‚三一律‛ 第六,关于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意在通过悲剧性的行动(情节)引发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让观众在情感的疏泄中获得心灵的净化(陶冶),使人的情绪或情感向积极方面转化。
‚诗人应该通过摹仿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怜悯的对象是遭受了不该遭受之不幸的人,而恐惧的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悲剧正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之情的产生和渲泄,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疏泄‛(‚净化‛)(kathasis)一词在希腊文中义涵丰富,既指医学意义上的‚净洗‛和‚渲泄‛,亦可指宗教意义上的‚净涤‛。
悲剧给人提供了一种无害的、公众乐于接受的、能够调节生理和心态的途径。悲剧之所以引发怜悯和恐惧,不是为了赞美、崇扬、也不是要消除这些情感,而是为了通过合理的激发、培养和疏导,使人们保持轻松、洁净、健康的心态。因而,‚净化‛的观念内在地包含了某种道德意义。
第二篇:写作第三讲
第三讲写作聚材
·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生成 ·聚材的途径·材料的积累
一、材料的含义1 一)材料与聚材
1.材料:指写作主体用以形成、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实现象和观念情感。2.聚材:指写作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和积累写作材料。·写作聚材有两种基本形式:平时积累和临时采集。
·写作聚材的途径主要有四个:观察、体验、阅读和感受。感受是聚材的核心。
(二)资料 资料:一般是指经过不同程度的整理加工后的材料;主要指书面材料,一般用在实用写作中。
(三)素材与题材
文艺创作中经常使用这两个概念。
1.素材:指写作主体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到的、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
2.题材:广义的题材指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或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农村题材、教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反腐倡廉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指某一具体的文艺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3.素材积累的意义
·素材是提炼题材的基础;素材是引发创作冲动的契机;素材是构思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
二、材料的分类
一)从聚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1.事实性材料与观念性材料(性质)2.真实性材料与艺术性材料(虚实)3.直接材料与间接材料(获得途径)
(二)从用材的角度看,常见的有: ·中心材料与背景材料 ·典型材料与一般材料 ·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
三、材料的生成
在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经过主体的认识和感受,转化为主体可用的写作材料。材料的生成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以心观物 ·感觉具体 ·有所发现 ·价值判断
(一)以心观物
1.描述:在与写作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写作主体在客体的触发下,通过联想和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积极地展开联想、想象、思维和情感活动,以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独到认识和独特感受,获得鲜活的写作材料。2.作用:“以心观物”是主体生成写作材料的基本手段。
3.注意事项 情感贯注 展开想象 理解移情 移情 1.描述
立普斯: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的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中去。费肖尔: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艺术家或诗人则把我们外射到或感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2.移情的原因
·客体的特征与主体的性格、情感、趣味、追求等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
·客体本身与主体过去的生活、情感、追求等有紧密的联系,或者是它们的一部分,或者是它们的见证物,或者与它们的见证物相近或相似。
(二)感觉具体
写作客体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具体而生动的,要想在文本中把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来,主体对它们的感知必须是具体而生动的。“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很多时候,感觉粗糙是材料生成的一大硬伤,文学创作尤其如此。
(三)有所发现
写作强调独创性,有所发现则是实现独创的重要基础。
“发现”就是见人之所未见,感人之所未感,悟人之所未悟。“独特”是“发现”的核心要求。
(四)价值判断
世间万象皆可入诗入文,关键看你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写作价值。“写作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写作的误区之一就是片面强调题材的重大和主旨的深刻,把很多可写的日常生活题材挡在了视线之外。
初学者可以适当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看看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取舍的,这往往有莫大的好处。
四、聚材的途径之一:观察
观察是主体认识和感受客体的基础,是其它聚材途径与手段的基础。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自觉的感知活动。[理解] ·观察离不开主体的有意注意。·观察需要主体积极开放五官。·深入的观察离不开积极的思维。·观察的结果要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1.人物观察、环境观察与场面观察(1)人物观察(2)环境观察(3)场面观察
2.科学观察、实用观察与审美观察(1)科学观察(2)实用观察(3)审美观察
(三)写作观察与审美观察
写作主体对生活的观察,首先是一种实用的、功利的观察,其次才是审美观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视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四)观察的基本要求
1.选好角度:空间,时间,认识 2.掌握思路
·环境:面→点→面 ·人物:表→里→表
·事物的特征:此→彼→此
·事物的发展:现在→过去→将来 3.开放五官 4.抓住特征 5.身心投人
6.全面、细致、深入。
五、聚材的途径之二:体验
观察是主体从自己的外部去认识客体,体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部去认识客体。观察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观察的延续和深入,是主体走进客体的必经途径。
(一)体验的含义
体验是主体通过自身的亲历亲为来获得对客体的真切认知的感知活动。[理解] ·体验强调的是主体亲自去做。·体验带有生理和心理实践的意味。
(二)体验的分类 1.直接体验
直接体验是指主体身体力行的体验。
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和记忆、联想心理机能等来实现的。2.间接体验
间接体验,心理学上称为“替代体验”,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验。
间接体验主要是通过主体的虚拟性想象来实现的,主要用于体验人物。间接体验也可以用来体验其它事物,如动物、植物。直接体验是间接体验的基础。
(三)体验的特点 1.真历与假想的统一 2.内省与外察的统一 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体验的意义
1.沟通主体与对象,是主体走进对象的必经途径。2.在主体把握人的内在丰富性方面无可替代。3.是主体写好人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
(五)体验的要求 物与环境的基本保证。1.真切 2.细腻 3.广泛 4.深刻
六、聚材的途径之三:感受
主体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聚材的核心。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由客体所引发的主体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在客体的刺激下所进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理解] ·感受不同于观察中的感知。·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感受与感知的区别
感知是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它是感觉器官对所受到的刺激的本能反应;感受是人的心理功能,它是由感知所触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其结果。通过感知,主体所获得的是客体的外在特征;通过感受,主体所获得的是对客体的心理反应,如主观评价、特定情感、情感变化等,它们已经超越了客体本身,进入了主体的内心世界,是客体的“心灵化”。
例:感受是主观的,因人因时而异
1.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2.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3.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4.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二)感受的内容
1.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把握
2.主体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客体的幻觉 3.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4.主体在客体作用下所产生的独特的内心活动 5.主体在外在事物作用下的情感体验 感受的类型
1.感知型感受和感想型感受
在具体的感受中,主体既可以侧重于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也可以偏重于自己的主观情感。前者是感知型感受,后者是感想型感受。2.投射型感受和感应型感受
感受是一个心物交流的过程,或移情于物,物我一体;或情因物起,物以情观。前者是投射型感受,后者是感应型感受。3.日常感受和审美感受
面对客体时,主体既可以“置身局内”、“生息相关”,又可以“超然物外”、“不计利害”。主体的态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一样。前者是日常感受,它是从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出发的感受;后者是审美感受,它并不掺杂实用的或功利的目的。
(四)感受的要求 1.敏锐 2.独特 3.丰富 4.深刻 5.强烈
(五)感受在写作中的作用 1.实现生活的心灵化 2.积累鲜活的写作材料 3.引发主体的写作冲动 4.贯穿主体写作的全过程 5.形成主体的不可代替的个性
(六)影响感受的因素
1.主体的思想、倾向和感情 2.主体的知识和阅历 3.主体的兴趣和修养
4.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认识 5.主体的先天禀赋
七、聚材的途径之四:阅读 参见教材。
注意:阅读也离不开主体的观察、体验和感受活动。
八、聚材途径的综合实例 醉汉(非马)
九、材料的积累
(一)积累的内容
主体积累的写作材料,大致包括“客观材料”和“主观材料”两个方面。
“客观材料”是在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材料,包括现实生活材料和书面材料。前者通过观察来获得,后者通过阅读来获得。
“主观材料”是由主体的心灵所生发的材料,它是主体对客观材料刺激的内在反应。主观材料通过体验或感受来获得。
要从写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所积累材料的内部构成,使之趋于合理。
(二)积累的方法 心记与笔记
“心记”是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不可缺少,因为只有那些能从主体的记忆层面上浮现出来的材料,才能真正被主体所用。
“笔记”是“心记”的补充,其优点是持久、准确,可以弥补“心记”的局限。2.笔记的要求
持之以恒,全面准确 3.笔记的方式
·摘录、索引、提纲、摘要、批注、札记、感言、观察笔记等(1)摘录
摘录是直接抄录文献资料的原文,如论述、论点、典型的材料、难得的数据等。
摘录文字的内容要完整准确,符合原意,不能断章取义。为了便于核对,摘录时还要写清材料的来源。为了便于分类和整理,还可以制作标题、注明类别等。
摘录一般用卡片或活页纸,每张卡片或活页纸上只记录一则材料,以便于资料的调配使用。(2)索引
索引指材料的来源,一般包括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译者、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号、期数、页码等。
摘录时注明的材料来源,其实就是索引。
如果手头有书,或资料暂时还用不着,或时间仓促等,可以只记录材料来源,以节约时间。(3)提纲
在阅读书籍或篇幅较长的论文时,对全文的总观点、每个部分和每个层次的分观点以及说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可以把它们依次排列出来,写一个能反映读物基本结构的提纲;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内容的提纲,如作品的情节提纲、人物提纲等。对于重要的书籍或论文,写提纲是经常采用的笔记方法。(4)摘要
摘要是在通晓原文的基础上,抓住原文的重点,删枝除叶后所写出的一段完整的话。注意:要需要准确无误地概括文献的内容,抓住关键要点,不要加进自己的看法。(5)批注
批注是在文献资料上作记号或批语。
对重要的著作进行反复、深入、具体的研读时,可以采用批注。
批注只适用于自己的书籍,且资料的使用不太方便,有时还需要对批注进行整理。(6)札记
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是将文献的有关内容与自己心得体会集合在一起来写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札记的目的多种多样,有时是探讨、商榷、争论,有时是引申发挥,有时是解惑、释疑、批谬、辩理,有时是仲裁、评判。
写札记,必须把文献的内容、要点吃透,然后融进自己的学识、经验、体会,或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7)感言
采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记述自己在材料搜集过程中的所感所惑,就是感言。
感言的写法很自由,或赞同,或商榷,或批评,或补充,或引申,或质疑;或记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记自己遇到的疑惑、难点、问题;或三言两语,或敷衍成篇。
感言对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比较系统的感言,可能加工成为一篇论文。8)观察笔记 我以观察为主,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晚上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
我们在开始写作(还没有发表你的处女作,你还没有发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象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茅盾论创作·创作的准备》
(三)让材料易于激活 以感受为中心积累材料。注意保持“写作期待”,经常使用材料。经常整理笔记、阅读材料,唤醒情感。
第三篇:第三讲心得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三次的干部培训已经结束了,第三次的培训是由外国语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姜老师带来的,虽然说培训时间不长,但可以说为我们这次的培训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在这几次的培训中,我们接受了老师学姐们的精心指导,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使我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做事的态度以及如何做人等方面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明确了我人生的意义和奋斗方向,更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大学生活,如何去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机会。我要适当分配好在学习中的空余时间,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带领我们学生工作更好的发展。下面我谈一下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思想素质培养。做到言行一致,敢于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负责,争做表率,树立好学生干部的形象。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也深刻的体会、反省,认识到了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将不断反省自己,以十分的热情和饱满的情绪去对待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效率,把工作尽快尽好的完成,不断的追求完美。我会牢记自己是一个学生干部,培养朴实的工作作风,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第二,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学会主动分析,迅速反应,工作严密,大胆创新。对于各项工作,我会尽量的安排好时间,有计划的完成,避免忙乱中出错,并在务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放开手脚,敢想敢做。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健康的身心,遇事冷静,做事要自信。合理配置时间,学会学习、工作和休息,学会协调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调整状态,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最后,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有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志,而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需要克服的障碍。在工作中,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将能充分发挥出全部人的潜在能力,更加高效的完成任务
同时,姜书记从“角色定位”“学生干部工作技巧”“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个大的方面,以她从事学生教育工作二十年的体会出发,告诉我们在大学里应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姜书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五项能力要求”和对学生干部的“十四点建议”让我感触颇深。同时,我自己也了解到学生干部应当具备的八种能力:
(一)科学决策能力。学生干部要有决策的魄力,通过科学的比较,全面的分析,进行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贯彻执行能力。学生干部要善于贯彻执行学校和学院决议和决定。要把上级的精神和意图根据本部门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计划贯彻下去,并做到全面准确,得当有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每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都要靠领导组织全员来实施。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本部门的目标同干部理事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合理组织各方力量,恰当使用各类人才,实现最终目标,取得良好效果。
(四)综合协调能力。作为学生干部,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与其合作共事。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感情因素,善于激发全局干部理事的热情,为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塑造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社会交往,使各种外在因素都能为本部门的工作开展服务,为本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五)选材用人能力。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都在于人。合理用人,因人施用也是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用人得当则事业兴,用人不当则事业衰。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不惟成绩、经验,把真正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去,并使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因人施用。每位干部理事不可能都是人才,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领导干部就要根据下属各自的特点,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六)处事应变能力。社会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领导干部不能抱“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因为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办法,光凭经验和老办法是无法应付的。必须认真了解新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争取最佳效果。
(七)开拓创新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味墨守成规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在旧有的基础上不断推创新,闯出新道路,开辟新领域,促进工作不断发展。
(八)学习、实践能力。这也是学生干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干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还在于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干部如果不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能力素质,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做不好既有的工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理论联系实际。即不仅要从书本中学,更要从实践中学。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用理论去研究、分析和总结,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总之,我从这次培训中,学到了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不断提高能力,努力、认真、有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争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更加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干部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向着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看齐。
第四篇:初中英语第三讲
力轩教育初中英语
一、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做句子的成分。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状语、定语和宾语补足语。
主语:主语是一句话的主体,表明说的是谁或是什么。主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常由名词、代词、数词、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等充当。
例如:1 I am a student.To keep a donkey is much easier than to keep a horse.Four and two is six.谓语:谓语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由动词充当。谓语有简单谓语和复合谓语之分。
(1)简单谓语:
1)They work hard.2)Mary likes her new bike.(2)复合谓语:
①由“情态动词+动词原形”构成的复合谓语。例如:
He may come today.②由“连系动词+表语”构成的复合谓语。例如:
1)My parents are both teachers.2)They all look fine.③主语与谓语一致。
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两方面必须保持一致。
表语:在连系动词后,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状态或特征的成分是表语。可作表语的有: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例如:
1)Wang’s father is a doctor.2)Who is there?---It’s me(I).3)He is always careless.4)The football match is on.5)All the pupils are on the playground now.宾语:及物动词涉及到的人或物,称为动词宾语。宾语一般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介词之后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名词、代词、数词常在句中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另外,动词不定式可作动词宾语;动名词和宾语从句也可用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例如:
1)---How many notebooks do you want?
---I want five.2)His sister is good at playing chess.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称为直接宾语;一个指人,称为间接宾语。此类动词如下:give,show,bring,pass,etc.有时可把间接宾语变成介词to 或for 的宾语,放在直接宾语后。如:
1)Our teacher told us an interesting story.2)I will buy some books for you.3)The sun gives light and warmth to us.宾语补语:在宾语后面补充说明宾语的动作、状态、特征的成分,称为宾语补语。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分词等可用作宾 1
力轩教育初中英语
语补语。例如:
1)We made him head of the group.2)I don’t believe the story true.3)Jim asked me to help him.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是定语。可作定语的有: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动词不定式、分词等。
定语有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之分:(1)形容词、代词、数词、名词等作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词之前作前置定语;(2)副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等放在被修饰词之后作后置定语;(3)修饰复合不定代词(如something,anything,everything,nothing)的形容词要放在后面作后置定语。例如:
(1)The red bike is mine.(2)She was thinking about a maths problem.(3)They cleaned their classroom.(4)The man from Beijing is my friend.状语:状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一般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原因、目的、条件、结果、让步、频度等意义。
(1)You are quiet right.(2)I arrived too late to catch the train.(3)Her mother usually goes out to do some shopping on Sundays.(4)He sat here reading a novel.
第五篇:第三讲关联词
新起点文化培训中心
第三讲关联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联词的种类吧。
(1)并列关系。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既„„又„„,不是„„而是„„,一边„„一边„„,又„„又„„,一会儿„„一会儿„„。
(2)递进关系。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不但(不仅)„„而且„„,不仅(不光)„„还„„
„„甚至„„,„„还„„,„„也„„。
(3)选择关系。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还是。
(4)转折关系。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虽然„„但是„„,尽管„„还是„„,„„却„„,„„否则„„。
(5)因果关系。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所以„„,既然„„就„„,这所以„„是因为,„„因此„„。
(6)假设关系。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如果„„就„„,即使„„也„„,哪怕„„也„„,要是„„就„„。
(7)条件关系。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只有(除非)„„才„„,只要„„就„„,无论„„都„„,不管„„总„„。
(8)取舍关系。
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一)关联词练习:
1、()不努力学习,我们()会落后。
2、我()喜欢语文,()喜欢数学。
3、关在“笼子”里的()动物,()游人。
4、()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物的一个奇迹,()吸引了许多游客。
5、王红()成绩优秀,()从来也不骄傲。
6、同学们知道,()现在好好学习,将来()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7、小杨很爱劳动,只要有空闲,他()打水()扫地。
8、()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9、开国大典那天,()群众把嗓子都喊哑了,()觉得不能充分
表达自己心里的兴奋和激动。
10、()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11、()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方法把人的头盖骨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
(二)成语填空
气象()()、风云()()、奇峰()()、()隐()现、()()驾雾、飘飘()()、白云()()、()()万变
有利()()、有机()()、有()有()、有()有()
有口()()、有()无()、有求()()、有志()()
风华()()、出类()()、才思()()、后生()()
文思()()、手不()()、笔下()()、力透()()
(三)小小神医。
1.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
2.六一节那天,我踏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
3.在美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使我的素描画进步很快。
4.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5.我们开会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四)轻松一刻。
1、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
了一声:“你真漂亮!”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
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言辞委婉、平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2、谁是冠军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
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得了冠军。”
二:阅读篇:
天才少年——比尔·盖茨
美国人比尔·盖茨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里,魔术般地把900美元变
成139个亿,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说,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将会改变整个世界。
盖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动。还是在婴儿时,他就喜欢让摇篮长时间不停地
晃动,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还是喜欢不停地摇晃,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
知的盖茨特征。他七八岁时,母亲担任社区服务工作,经常带他到学校里去给学生
讲解西雅图的历史,盖茨总是坐在前排极为专心地听讲,这时好动的习惯却一点儿
也找不到了。
盖茨从小志向远大。上四年级时,他就对自己的好友说:“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
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梦想成为人中豪杰。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概认真完成,就是花很长时间,也要尽力争第一。一次,老师让每人写一篇故事,不超过20页,他却写了100页。盖茨善于思考,喜欢创新。他觉得人人都应有自己的创造发明。
盖茨生于名门世家,但父母却不过度奢华。在母亲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饭、出游,包括孩子们的穿衣都弄得井井有条。家庭这种严谨、精细的作风自然而然也
影响了比尔·盖茨,使他养成节俭的习惯。
“时间”和“观念”是盖茨最注重的两个条件。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清楚地记下这
样一句座右铭:“机会加时间等于金钱。”自从他在中学就读后,便迷上了计算机,从此盖茨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阅读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妇孺皆知()秃丘()..
奢华()不解之缘()..
2.“这几乎成了美国妇孺皆知的盖茨特征”,联系上文,盖茨特征指的是
3.“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的橡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读了短文,你认为比尔·盖茨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5.从下面所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个,联系前后,加以想像并简要回答问题。
(1)当“苹果”电脑公司开发了“鼠标”这种新技术后,“微软”落后了。你认为
盖茨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6.亿万富翁盖茨,有一次和同事去开会,由于迟到了一会儿,找不到免费停车位,同事建议付12美元停到贵宾车位。你认为盖茨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二)放弃天堂的导盲犬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
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
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样,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主人想了想,同意了。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 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 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同学们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呢?(20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