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论文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阅读的主人,教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思路,或者说有一个基本的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这种学法指导教学流程可初步归纳为“七个字”,即读、思、议、品、评、联、练。
一、指导学生“读”
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是读。怎样读效果好,教师应对学生给予指导。就学生读的方式来看,有默读,有朗读;就组织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分角色读,有齐读;就体会内容读的要求来看,有带表情的读,有重、轻音区别之读。如此读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指导运用,并逐步使学生掌握读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教学小说节选、短篇小说适合于学生默读、自由读,因为小说课文篇幅较长,默读速度快,自由读可静心领会故事情节;教学诗歌、戏剧、散文,适合于朗读,有表情地读,分角色读,因为这些课文的内容富于情感,有利于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不断品味;教学有些议论文则应重视重轻音的区别之读。总之,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予重视。
二、教会学生“思”
“思”即思考问题。思考什么问题,怎样去思考,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方法技巧。一般来说,教学一篇课文,就学生阅读的整体要求来看,教师要教学生思中心,思艺术表现手法,思语文特色等。怎样思呢?这就要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比如,思记叙文的中心应把握故事情节思考,而故事情节的领会又应从地点的转移、时间的先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方面去把握;思议论文的中心,应把握标题并考虑结构是否采用了总分总的方式去思考;思说明文的中心,应把握说明对象的中心说明句,结合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去思考。思文章的表现手法,应逐步让学生掌握记叙文应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表现手法,议论文应用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基本论证方法,以及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作诠释等几种说明方法。思文章的语言特色,主要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变换特点、语言感情色彩等方面的领会。
教会学生思,不一定是在指导学生读后才教思,它靠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思的习惯和思的能力。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阅读一篇新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思,读后不免会感慨万千。
三、组织学生“议”
“议”,就是议论、讨论。学生初读了一篇新课文,教师组织学生2人一组或4人一组不等进行讨论,是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基本方法。议什么?就获取知识信息的角度讲,最只要的是议论文章的中心。怎么议?认识论的角度讲,还是要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议论。比如要明确文章的中心,首先得了解故事情节、段落大意,而要了解故事情节段落大意又必须把字面意思弄明白。总之,先议什么,后议什么,教师应组织有序。值得说明的是,每次讨论的中心问题不一定都由老师提出,有时启发学生提出,让学生把阅读中感受最深的内容提出来让大家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引导学生“品”
“品”,即品读、品析之意。品的要求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后深入领会其表现手法和语言妙处汲取精华。品析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给予指导。“引导”的含义是带领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所以,教师的这种引导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有时教师甚至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示范。品什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来决定品的重点。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意思构思匠心独运,不少语言精练含蓄包含丰富的意味,值得品析。
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讨:
(1)这篇小说用第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用我回忆20年前的口吻来写,而不用当时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3)开头两段先勾画江南小镇酒店格局和社会风俗,然后在写孔乙己出场的热闹场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如果改成“掏”、“付”意义有什么区别,等等。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激发学生“评”
“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评课文,是学生对课文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的评论可以是整体性的,也可以是课文的局部内容。所谓激发学生评,就是教师针对课文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去思考并发表见解。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值不值得同情,《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到底愚不愚,《范进中举》中的范进54岁能中举值不值得赞扬,菲利普夫妇是不是讲道理的人,等等。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疑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六、开导学生“联”
“联“的含义,包括联想和想象教学是课内外语文衔接能力培养训练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可谓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联想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根据课文中的有关事物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与之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想象则是根据课文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社会实践的现象、感觉等的再造想象。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是不够的,启发之后有时还需要开导。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一部乱蓬蓬的胡子、衣服又脏又破,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乞丐。学生如何对乞丐进行深层思考,这需要教师开导: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乞丐,他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懒,是自然灾害,是行骗,这些乞丐会不会消失,有没有治理乞丐的好办法,这些即是问题又有选择答案,会引起学生的思索,对于培养他们观察社会认识生活的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再举例说想象教学。针对孔《孔乙己》中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推论结局,教师可启发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并这样问学生:
(1)仍旧好吃懒做,悲哀地死去?
(2)遇到好心人,赡养他后半生?一改过去懒惰的行为,以手工生活为生计?
(3)他的断腿治好了,仍苦读经书,终于中举了?如此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可拓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大脑,使学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
七、布置学生“练”
“练”即练习、训练。如上文所说,阅读中的联想和想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训练,真正对知识的巩固、对实际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必须经常布置学生做好两个方面的练习。一是布置学生写,写阅读内容提要,写课文点评,写课文读后感,写阅读联想和想象作文等。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二是布置学生背。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记忆,而且要引导学生大量地背诵一些优美的文段、名言警句。因为知识是能力的源泉,“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背诵的目的是便于灵活运用。
以上这“八个字”的教学,重在突出学生学法的指导,有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七个字中的前三个“读”、“思”、“议”,重在指导学生会读课文,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取知识;后四个字“品”、“评”、“联”、“练”,是探究式的学习,则偏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和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第二篇:学生主体性地理教学论文
一、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适时引导和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责任。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而是积极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独立个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信任、平等和尊重的关系。只有构建在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才能切实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地理教师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理解能力都不相同,彼此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着独有的潜力与才能。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做到一视同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仅以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将时间还给学生。很多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非常少,仍然以满堂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已有的发现成果进行了解与验证,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启发。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时候,需要尊重和鼓励学生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地知识去认识和了解未知世界。
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将空间还给学生。传统高中地理采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缺乏创造性与自主性,失去了个体的独特性,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尊重学生自由思想的权利,让学生敢于展现自己,而且需要消除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一切阻碍,帮助学生摆脱体制化教学的桎梏,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时候,需要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利用地理学科独有的优势,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人类活动对生活环境影响”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大气温室效应、沙尘暴和雾霾天气等恶劣气候形成的原因,并与学生一起寻找可以有效解决的方法和措施。这样学生在学习相关地理知识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吸取经验教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增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治理意识。
高中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将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与放纵学生相等同,而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监督和有效约束,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个性。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主题,把握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确充分的展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做到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思想自由发展,才能真正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三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决定的作用”,把学生视为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领会、去感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丢掉枷锁,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如语文教学中,有的词不只一个义项,或不只一种用法,还有的词属于特殊用法。如“到底”有多种义项,A:一竿子插到底。B:这项改革到底成功了。C:你跟他到底是什么关系?D:到底是年青人干劲大。如果教师直言告诉,把学生当做容器,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系,领会其含义。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从而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启智、陶性、冶性、锤志”。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展开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分析课文、解决问题时,教师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以自学为主,通过读、圈、画、批、注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教师对重难点适时、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每个问题。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改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知识的多与少,先知与后知的差别,没有人格上的差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践证明,教师唯我独尊,搞师道尊严,采用高压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属品。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知识的传授,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师生之间的和谐,切不可认为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我塑造你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上,我们应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教师关心和信任学生,学生因而具有一种良好的心境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彼此心心相印,水乳交融,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学。教师种种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听得懂听不懂,反正从头到尾讲下来,不顾实际地讲课,这种“填鸭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方
法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学法,教师不但要把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更要把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师教导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诱导,学生边听边想,使教师的讲引起学生的联想、回忆、判断、推理,讲要讲得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学生觉得余音未绝。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军九校教导处
2009年下学期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在教学中始终认为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老师十分的不易,特别是经历了上海的学习和考察之后,更是觉得教师的观念应与时俱进,不能只用经验教学,要常教常新,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谈谈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能否学好某一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一门学科,因此,作为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又离不开教师的影响,一个教师的理念,学识,工作态度等对学生都有强烈的示范性。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1.注重课堂导入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注意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老师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一种吸引人的导入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每名学生带入学习中来.比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有理数按符号是怎样分类的?。。如果两个有理数相加,会有几种情况?。。你能画示意图解释算式的实际意义吗?”问题一出,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推进非常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火把理论,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讲课语言幽默和说话简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好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我在进行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经常出现合并不完全和漏项的问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看同类,并同类,最后检查漏同类.”又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有的学生对系数化1和移项变号不能正确区分,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乘积倍数除化1,遇到加减变号移。” 学生听完后,非常高兴,并能自觉地去使用,学习兴趣激增,效果显著。除了教学语言外,还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语音,语调及眼神等肢体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微妙的影响。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成为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课件,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爱你这个老师,进而就爱你的教的这一门课,因而老师要教好一门课,首先是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同学们和谐相处,同学们亲你、敬你的时候,学生对你的教学也就十分的感兴趣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师生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友好相待,用赏识、赞许、鼓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包括荒唐、可笑的问题,使学生愿意提出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精心地进行情境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对学生的人为关怀,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如在讲到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应用题时,有一个例题的未知数不明显,在对课堂预设时,觉得直接讲,不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于是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自编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感觉如何设未知数合适,这个问题是:“我们班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一天中午吃饭共花34元钱;2名男生和3名女生一天中午吃饭共花31元钱;假设每名男孩和每名女孩的花钱分别相同。求5名男孩和3名女孩一天中午能花多少钱?”问题一出,学生很兴奋,有试数的,有计算的,经过交流,学生自己找到设未知数的方法,并能解决同类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放手实践,自主合作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了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理念,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培养小讲师,代替老师给全班同学上课。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老师备课的辛苦,同时,也发现了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里面的许多疑问,从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质疑。做小师傅,“好”带“差”,让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学习小伙伴,实行阶段性评比,看哪个小组的帮助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哪个接受帮助的学生成绩进步最快,可以作为小老师去帮助下一名学生,这样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个最好的激励,这种做法使我们老师减轻了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友谊和责任心.另外,在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举出浅显的例子,或用身体语言现身说法,或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培养实践意识,加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持久。
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满足学生需要的服务,这种需要的满足,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这种满足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如,在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讲解法,后讲应用。还有些课时,一节课的内容学生消化不了,就应调为两课时。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是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志,在教学中,也只有找准了“学生需要”这根弦,教育教学才会产生魔力,把学生深深地吸引。真可谓“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总之,新课改以来,师生角色的转换,淡化了教师的权威角色,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以不懈地自我提高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护,要用研究的思维去理解教学,用研究的方法去改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在课堂中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中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我们知道,要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英语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就应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需要努力探索的问题。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当前,中学英语课在很多方面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如在目标上,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教法上,力求多样,并能从视听入手,进行听说训练,教学过程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等等。但仍然存在着不利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问题,如: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层次性,教学要求“齐步走”,致使部分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英语学习时就掉队,过早出现两级分化,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在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注重形式,学生参与的深度不够,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主体教育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真正体现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参与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
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知的对象。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动机、才能、智力)中,动机占三分之一。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知识传播的客体,也是掌握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提出适当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满足其主体成就感。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上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可以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是促其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从采用多种教法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有层次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传统教学媒体(如语言、教材、板书、实物、挂图、模型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电视、录音、电脑等)相结合,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尽量做到能听的让他们听,能看的让他们看,能摸的让他们摸,充分发挥多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适宜的情感能唤起相应的激情,人处于相应的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活动也是交际活动。交际中充满情感和乐趣,可以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和记单词的乏味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且主动投入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呢?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优点,当学生出现小错误,或者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开口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不要嫌他们“不聪明”、“耽误时间”,不要怪他们不能如教师所愿,而要引导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第三、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英语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的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按照中学英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可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到:(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人人都想要参与。(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都有机会展现自我。(3)交际活动要从培养交际意识逐步过渡到培养交际能力,教师要善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活动,使交际活动在模拟的或英语课堂教学本身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上《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这一课时,把整个课堂变成一个交际情景: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地上画地图,墙上画路标,多媒体演示问路背景,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自制道具,老师走入学生当中一起充当一个角色,学生自导自演,从学生单独讲演,到两人对话,到四人一组演小话剧,直至全班参与,整堂课气氛融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主体意识、对英语的浓厚兴趣、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都表露无疑。这就成功的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第四、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主体意识。
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这也是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体现,通过自评,让学生们能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树立信心。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努力改进。通过同学互评,能有效地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通过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这种师评、自评、他评的有效综合的评价体系,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让学生感受到学会的乐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其主体成就感,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得到满足。另外,教师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学生充满自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主体活动。第五、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增强课堂的主体性。
从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环境对学生的口语能力,乃至整体掌握一门外语的影响很大。为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外语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包括课堂小环境和课外大环境),以便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更快速、更高效地掌握一门外语。学生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应该营造一个有着浓厚外语氛围的校园环境,把校园变成一个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外语并且行之有效的快速提高外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