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多注意一点美文
当年,复旦大学礼聘夏丐尊先生讲授哲学,夏先生第一次进教室,就板书到:“夏丐(mian)尊,不是夏丐尊,是教书先生,不是叫化子。”原来有些书报一再把他的名字误刊作“夏丐尊”,让夏先生耿耿于怀。
我的名字简单好认,但也有被误刊的经历。有次,某杂志刊载我一篇小文,却把我的名字写作“姜月生”,我很生气。父母煞费苦心给我起名,一姓一名,每字九笔,很有寓意,怎么能擅改呢?等到该刊给我寄来稿费单,其附注上居然写着:“第六期搞费”,我大怒:自己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报酬当是“稿费”,却无缘无故变成了“搞费”。“搞”什么呢?搞恶作剧,还是搞笑?虽然知道这是杂志社的无心之失,但却把我“搞”得很不开心。
其实只要经办人员多注意一点,这些误字讹字都是很容易避免的。人际交往中的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如果漫不经心,轻者惹人讪笑,重者甚至让人切齿。为什么不多注意一点呢?这只需要一点点细心就足够了。
一次,我国某省代表团出访国外,会见某华裔科学家,有位代表团的成员随口问老科学家:“您‘爱人’身体还好吧。”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爱人(lover)”代称配偶,但稍微了解一些英文常识,就会知道,外国人常用“lover(爱人)”一词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概念。老科学家一听这问候,勃然大怒,觉得这话实在是无中生有。经过好一番解释,才知道是一场误会。但是,尴尬是可想而知的。再比如,今年4月9日,著名歌手蔡琴身着红裙来到江南某城的体育场,为即将举行的个人演唱会造势。主持人再三邀请蔡琴人坐沙发,都被蔡琴拒绝。原因很简单,蔡琴觉得,女性着裙不便坐在软沙发上,那样有损个人形象。仅这一点,就可见公众人物对细节的重视,也可反观此位主持人对些许小问题的忽略。其实,这些文化礼仪常识大家都了解,只是不注意罢了,一不留心,就产生了误会、尴尬。
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人际交往,推而广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有“多注意一点”的态度。司机载客行车,医生执刀手术,司法人员断案,科研人员实验……那真的是手下有人命关天,手下有财产万千。稍有不慎或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无法估量的损失。
日常生活中,只要您“多注意一点”,或许就能给生活带来快乐,给生命带来保障,给生产带来安全,给生意带来财源,甚至给生存带来和谐,给人民百姓带来幸福安康。如此利人利己之事,只需要“多注意一点”,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
其实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以下是 小编为你整理的生活中的艺术的美文,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一留白,是指艺术家在书画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坐船上独自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而正是这一“空白”,有力地衬托出了江面特有的空旷浩渺、寒意袭人的气氛,这反而更加集中地刻画出了渔翁凝神贯注于一线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余地。这就是留白的魅力。
书画艺术讲究留白,人生也需要留白。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而如果想生存和生活得更好些,就得凡事都留有余地。
一个人思考越少,话就越多。而言多必失,也易伤人。我们只要略作观察,就会发现,在与人相处时,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是愿意充当听众角色者。生活的经验是,没有人乐与话多者深交。
不过,有的人却偏爱卖弄小聪明,在与人交谈时无故频抢他人话头,甚至为了撑面子,而喜欢在人前说大话狠话过头话——全是些只为“过把嘴瘾”而不中用的话。俗话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通常,话少之人,他的话都比较有分量。雄鸡一声天下白,而麻雀不停不休地叽叽喳喳却只会惹人厌。是的,人在许多时候,还是少说为贵,沉默是金。
人生总是忙闲交替着的,但遇事时得悠着点,只有从容应对,才能不乱方寸。可有的人对事太过于执着,甚至拼着命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于是就带来了不良后果。还是黄炎培先生说得好:“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法国人甚至认为,慢就是美。正确的态度应是,凡事来时,如无事时镇定、理性,不选择逃避,努力把事做好;事情终究是会过去的,但不要事情过去了,还将其放在心上,而是要清空一下心,了心自了事,还心里一片海阔天空,正所谓“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
心,不要总是被事塞得满满当当的。
一个人在为工作而谋,为前程而谋时,保持几分淡定尤为重要。刻意追求辉煌的人,往往不能如愿,而乐意过平常生活的人,却能获得幸福。面对很实在的生活,虚荣心不要太重, 欲望不宜太多,期望值不可太高,以免将来无法兑现而徒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慨。
莫扎特从不考虑永恒,所以能够永恒。人生短暂,人生不易,故要学会释然,舍弃虚伪,舍弃无聊,舍弃浮躁,放下身体和心灵的负累, 尤其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里,要让脚步停下来等一等灵魂,让心海风恬浪静,让淡然心寄水云间,本色人生一样灿烂。
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能放大世界。流水不争先,止乎当止,行之当行。正如星云大师所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一个人如果能参透荣枯之事,心境半佛半仙,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便是世间自在人了。
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常用“三两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表现手法。人生留白,何尝不是一种以少胜多的智慧!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二艺术在常总是十分高雅而不可及的,其实它可以是一首歌、一次展览、一段经历……有艺术的生活就有欢乐,就有美。
生活处处有艺术,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当我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时,妈妈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弦乐培训班,当我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一个慈祥的老爷爷递给我一把奇怪的东西,接着一个大哥哥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拿,还告诉我这把奇怪的东西叫“二胡”,从此,我的二胡学习生涯便开始了,刚开始还真是十分的“新鲜”
那时候,只知道新奇,根本不知道学习弦乐的艰辛,每天一放学回家就拿起二胡,拉着弓,内外弦地拉换,觉得很有趣,可学了一段时间,新鲜瘾过了,我便尝到了学二胡的“艰辛”
先是找音很困难,因为二胡没有像笛子、古筝那样有个固定的音准,所以只能靠耳朵来找音调,在音准问题上是需要学者下许多工夫。接着,我天生就是个慢性子,对快弓的掌握十分吃力,一练几个小时还得不到什么见效。为此,我常常是边哭边学,再加上小孩子贪玩,可练二胡常常是好几个小时,练完了还得做作业,哪还有什么时间玩。那时,我对二胡还真是厌倦至极,还想过放弃,可每次还是坚持下来了。练了几年,上了轨,也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其实练二胡也是有技巧的,我也终于感受到了音乐、艺术带给我的“乐趣”
随着学习二胡等级的升高,曲子也越来越有难度。可是,我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厌倦,而是从中寻找乐趣。其实有没有学会固然重要,但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更重要。当我开心时,我用音乐表达我的欢乐,当我悲伤时,我也用音乐来发泻、表达,将我的感情融入二胡,这也许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吧!学二胡,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学二胡,不仅仅让我有了这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使我收获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良好的心理状态。至今,我已经逐步学会如何良好把握和调解心理,使钉在面临重大事件前不会惊慌失措、紧张而导致没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不仅这样,学一门乐器,还使我的乐感有了提高,陶冶情操。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的生活中也飘满了艺术的芳香。
有了艺术,生活才有美,有了生活,也才有艺术。生活处处都是艺术,不需要刻意发现。自然产生美,自然才有艺术。
生活中的艺术美文篇三“人人都是艺术家”——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波伊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离我们既远又很近,琴棋书画是艺术,品茶是艺术,其实生活同样也是一门艺术。生活是柴米油盐,五味杂陈,吃饭、步行、工作、学习,在生活中感悟艺术,才会使得这些日常琐事不再单调。人们应该懂得享受生活,培养兴趣,修养身心,因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精粹,它给生活增添了别样的精彩。
伴随着音符成长
每个人对艺术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性”、“孤僻”、“高雅”。上世纪八十年代,头顶爆炸发型,下身着灯笼裤,肩扛收音机就是潮流的艺术。据那个年代的人回忆:“走街串巷开着录音机,两个小喇叭里放着各种流行歌曲,一人骑摩托,一人坐在后面扛着录音机,到哪里都是浪荡不羁的样子就是时髦的青年。”一直以来,那些披肩长发,留着大胡子的人都被视为艺术家,因为在常人眼里艺术家都是“不正常”的存在,他们的思想价值观都异于常人。那么,来看看大家怎么说艺术。
人文学院大二学生韦某说:“艺术就是静下心来感受生活,我们并没有大师一样的视觉和听觉去发现集大成的艺术,但是我们可以以微小的视角去体会,听歌、看电影就是离生活化的艺术最近的路。”
一名从事乐器教学的老师说:“当我想逃离社会上纷繁的人情世故时,能让我安静下来并思考的是弹琴。从事教学的这些年,我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艺术的殿堂并懂得去欣赏它的美,他们在言行举止上和没有接触过艺术的孩子比起来显得更有韵味,我想让艺术的意义融入他们的生活,教会他们人生的道理。”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艺术人生》的谈话节目,该节目的宗旨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节目里的嘉宾们都是生活中平凡的人,正是因为艺术充实了他们 的人生,他们的生命里闪烁着绚丽的光,长久的积淀成就了不平凡的普通人。
曾问过很多同学怎么看待艺术,觉得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吗,如果存在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着?一部分人认为艺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却说不出它以怎样的形式存在。而大多数人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听歌、看电影就是生活中的艺术。当然还有少部分的同学认为艺术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没有具体的符号存在于大脑里。有些在普通人眼里很怪异的言行,或是常人看不懂的作品,也许就是艺术家们眼中的艺术。
人文学院12级张某,新闻系文艺范儿。非艺术生的她从小学习古筝并过了十级,在她看来古筝与她的生活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 年幼时一股“特长班风暴”席卷了张某所在的那个城市,她的父母认为让女孩从小学习点艺术的东西能培养女孩子文静的性格,于是带着年幼的她进入了乐器店。因为父亲在她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就教她唐诗宋词,虽然年幼的她不懂得音律的变化,但这样的熏陶能让她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化。在乐器店里,她对古筝一见倾心。“那时候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只觉得那个乐器能发出悠扬的音调很美妙,很想去琢磨。”张某这样说。
对古筝发自内心的喜爱加上勤于练习,她很快就从古筝班脱颖而出。十五岁那年她参加了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获得了贵州赛区古筝组一等奖,“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看着很多选手都自信满满的在后台准备,自己在一边手足无措很是自卑。幸运的是上台后就忘 了那是比赛,当成是平时练习,很从容的完成了曲子的演奏。”凭着优异的成绩,她成功的进入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据她说,那是她第一次一个人去到北京,看着别人弹着自己平日再熟悉不过的曲子,听着不一样的演绎,发现自己那点芝麻大的本事真的不算什么。在决赛中她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她感慨道:“虽然会有不服气,但是这会化成动力激励着我在未来的路上刻苦学习,我还太弱小。”古筝对她来说就像旅途中的风景,是一场心灵的洗礼,用心去聆听,美丽却不是终点。
在同龄人中最接近艺术的就是那些从小学习艺术,并为了自己梦想与前途走上艺术道路的他们——艺术生。李梦涵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艺术学院11级音乐系音乐表演专业。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那时候很听话,父母让学就认真学,十岁考过钢琴十级,接着学习琵琶。她从一开始的服从学习到后来的厌恶甚至是讨厌弹琴,虽然心里的感觉不断发生变化,但整个过程她依然坚持着,直到后来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弹琴时会开始想念那些琴键、那些音符和那些旋律。十八岁的她选择艺考,凭着扎实的功底考上了音乐系,在原来学习过的曲目基础上她开始学会加入自己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按照乐谱准确无误的弹奏,音乐里融入了她对生活的想法对人生的感悟。
“任何乐器的学习都没法速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李梦涵这样说道。练琴在她生活中充当的角色,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想喝水一样。她说,常人眼中已经非常厉害的她,现在还会偶尔练习上七、八个小时。十七年来与乐器为伴,她学会了耐心,用时间和经历亲身感悟到,付出便会有收获。快要毕业的她没有想过立马奔向社会这个大浪潮,也不想参加乐团,而是准备考研,想继续学习深造。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当名老师是她在小不过的梦想,“弹着琴教小孩们唱歌是我能想到的小幸福。”被问道是否真的喜欢弹琴,梦涵只是淡淡的回答:“习惯了吧。”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她的生活,没什么特别但不可或缺。
艺术于张某和梦涵而言,有着不同的定义,但相同的是艺术丰富了她们的生活,给她们的生活以新鲜的思考,在重复的旋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校园中的艺术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艺术团、诗词社等社团的存在给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在我校新校区,原本灰溜溜的井盖,都被画上了不同的图案“鸟叔”、“百事图标”、“流氓兔”成了可爱的装点图。有同学这样说:“这并不会影响到公共环境,反而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体现,让这个校园更有生机,同学们的生活也会多点阳光。”在他们眼中,艺术使生活充满了乐趣,不是他们触摸不到的高度。
每年的十佳歌手比赛都会吸引到很多同学去当观众,入场券也是相当紧张,这样的比赛使拥有歌唱天赋和爱好的同学能够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也让对音乐感兴趣喜欢倾听的同学借此机会感受不同的音乐文化。管理学院赵同学这样说:“我是十佳歌手比赛的忠实粉丝,每 次得到票的时候都很兴奋,高中能听听耳机里传出的音乐就很满足,现在能有机会融入那个氛围,感受选手们用演唱的方式诠释对不同歌曲的理解。”校园艺术就是能让同学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艺术本身熏陶着心灵。
去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到我校,中央芭蕾舞团演员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同学们不仅欣赏到了唯美的舞蹈,还感受到了高雅艺术对心灵的感染,也了解到一些芭蕾舞的历史和艺术。“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那些女生不仅身材很好,气质也很好,真的很遗憾没有从小接触艺术。”人文学院小高在观
第三篇:生活中应注意的几类合同
生活中应注意的几类合同
一、口头合同
口头合同无法举证,当时约定的内容。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签订应当要使用书面的形式,不能采用其他形式。这就是所说的口说无凭。
二、工伤保险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根据劳动法规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或者采用欺诈,胁迫手段签订的合同是无效的。
劳动法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三、一边倒合同
合同内容严重失衡,导致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或上诉上院,获得利益保护。
四、抵押合同
抵押合同就是务工者把证件、财物抵押给用工单位,并在合同中
写明。
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对违法以上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
五、签定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
其中劳动者应特别注意的条款:
1、工作时间
2、工资报酬
3、休息休假
4、社会保险
第四篇:直视生活中的沉默美文
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但是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
有的时候,朋友们聚餐,点了龙虾、鱼翅、燕窝等,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房间里的大象”,是一个英语谚语,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用《房间里的大象》的作者泽鲁巴维尔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节目现场站着一头大象。
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和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害怕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头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好在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不良现象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住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抬起脚,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第五篇:再婚生活中必须注意的三大问题
再婚生活中必须注意的三大问题
那末,再婚夫妻(包括一方再婚一方初婚,也包括双方都是再婚)婚后相处的三大杀手即三大忌讳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禁忌和前妻或是前夫的来往。
不管什么原因,再婚夫妻都要严格杜绝或是尽可能杜绝与前妻前夫的往来。任何形式的往来,都是对对方的情感伤害。可以当着妻子或是丈夫的面打电话.真是万不得已,也要邀上你现在的妻子或是丈夫一同谈事.第二,禁忌夫妻在财产和经济上的同床不同心。
既然结为夫妻,你们的一生的亲近将是无人超越的,包括儿女和父母,所以,再婚夫妻在收入和经济上,在房产上,在一切收入上,都要对对方开诚布公,事事透明,商量着来。而且事事皆要以夫妻双方的共同利益为至上。
如果你也揣,我也藏,你给你的孩子收藏,我给我的孩子保管,一是这样既害了孩子_越发让他不上进不自立;二是伤了对方的心,丈夫或妻子是陪你一生的人,你把一点大病垫付金养老金给了孩子,而不是考虑你们的晚年,久而久之,必将因彼此的两心三意,最终分道扬镳。
既然你对再婚的丈夫或是妻子不信任,劝你干脆一直独身好了。不必要再生这样的闲气.第三,也是最难的一件,也是最关键的一样,那就是对于的孩子问题。
对方带到新的家庭的孩子,做为继父或是继母,你既要接受他,也决不可放纵他。记着,你是长辈,他们只是晚辈.他们必须懂得尊重长辈.他们都要明白,只有你们夫妻才是这个家的永远的长久的主人。儿女在这个家里,只是暂时的。而且,儿女,还须靠你们去抚养,做为儿女,他们必得接受你做为新的长辈的出现.你虽不必敌视继子女,但也不必有意地去讨好他们.因为这样反而助长他们不正确的气焰.做为生父或是生母的一方,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明白一个铁定的事实:——孩子,我现在的丈夫或是妻子,是我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儿女长大以后最终会离开父母的家,建立自己的小家。而我现在的妻子或丈夫,却会永远陪伴着我,照顾我,一直到老。到病重。所以,我们的家最终是属于我们夫妻两个人的,儿女只是过客.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对于我,我现在的妻子或是丈夫对于我生命的重要性和亲密程度,决不会亚于你这个亲生的孩子。你还要对孩子坚定地说明:“孩子,我现在的妻子或是丈夫,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之一!而且他或她永远是这个家的主人,做为儿女,你们在这个家,只是待到十八岁之前.你们就要走出去,自己去建立自己的家.所以,不管你爱不爱我的妻子或是丈夫,你也不能伤害他她.因为,他她才是这个家的主人,如果,将来你还想再踏进这个家,而且受到另一个主人的欢迎和爱.你还要告诉你的儿女——在今后的日子里,如果你不肯接受现在的继父或是继母,或是言行表现出不尊重我现在的妻子或丈夫,伤了继父继母的心,那末,你最终也必将会失去你的父亲或是母亲的爱。因为命运已经把我们重新组合并扭结成最亲爱的人。你还要告诉你的儿女,说你爱你现在的丈夫或是妻子,你的生命从此将离开不她(他).所以,任何人也休想破坏.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唯有夫妻才是永远的最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人。父母会离开儿女老去,儿女也会组成自己的家庭独立生活,离开你。只有夫妻,不管是再婚还是初婚,才是唯一能够与你日夜相伴,与你长相厮守,你你一生一世形影相随的人。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和取代。血缘也不行。
所以,做为儿女,不管是怎么想的,他们也必须得接受和尊敬你再婚的丈夫或是再婚的妻子:当然了,除了他们长大以后不想再回家.或者, 他到另一个家去找你的前妻或是前夫,找那个宁愿单身一世的生母或是单身一世的生父。不过,这种可能恐怕是不大有的。儿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为了他们不再婚,没有权利,要求父母只爱他一个.而且,做为儿女,如果他宁愿父母孤单一世,不想父母再婚,其实,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他想自己一个人去榨干单身父母的血汗和爱.这样的儿女一定是既残忍又自私的人,这样的儿女,其实,也不值得父母疼爱。你老时,他或她,也不会真的为你着想和付出。这些话,在你再婚前一定要说明.也一定要考虑到.除非你再婚的妻子或是丈夫不在乎这些.事实上,没有一个会不在乎的.除非他只是想和你生活一时而不是一世.这个问题,你迟早会面临和面对的,如果你不事先想好,你迟早得再次陷入困境,而你好不容易重组的婚姻,也将随之再次破裂。以后,你再想重组家庭,同样的问题你还得面对。否则,你将一世孤单,也永远不会有人真正爱你,和你生活一生,相守一世。
事实上,真正爱老人的孩子,反倒会为了父母的幸福而努力支持父母再婚的。(儿女不赞成父母再婚,只有两个原因:一是怕继父继母抢走对生父生母对自己的爱;二是怕继父继母享用生父生母的房产财产。这样的儿女其实心底是很狭隘,也很自私,更是没出息的)父母再婚后,有了对方的儿女即继子女的体贴,他或她对你的爱会更浓,感情必然更好,你们的婚姻也将更稳固,这样,加上他们彼此相互照顾,做为儿女也才能专心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因为,这个社会发展,两代人不管是生父母还是继父母之间,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宜住在一起的.因为,孩子和老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在一起你来我往反倒惦记。住在一起反倒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矛盾。
当然,你宁愿一人抚养孩子,很可敬。你不在今天的议题。也不必来到这个空间看这样标题的文章。
你既然冲着这个标题来读这篇文章,那就足以说明,你仍旧渴望第二次婚姻,并且,你渴望第二次婚姻是完美的,长久的,幸福的,没有裂痕的,对不对? 好了,再婚夫妻,如果能把上面这三个问题处理好,一定会把新家营造得甜美幸福,使你忘却曾有剧痛和失败,和你的新伴侣一生一世,夫妻恩爱,相扶相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