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所不为的智慧美文
通常说来,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所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跟着别人做;要知道自己有所不为,则需要一些智慧;当众人都在做同一件有利可图之事而你偏偏不做时,那就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点勇气了。
今年是中国大学扩招第十年,在谈到扩招这一敏感问题时,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认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扩招是必要的,也是好事,但他也指出很多大学扩的都是过去的传统学科和热门专业,一些社会需要的专业却没有扩招,导致用人单位和所需人才仍然严重脱节。令人敬佩的是,在全国大学扩招成风的大环境下,中国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不扩招。因为朱清时清楚中科大的定位是培养高科技的科研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高低。不扩招并没有降低中科大的影响力,相反,它在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中,总是硕果累累。
在我们外行人看来,扩招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更多的学子走进大学校园,学杂费增加了,国家拨款或贷款增加了,大楼和其他基础设施也增加了。可是十年之后,当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疲于奔命的时候,当许多大学为偿还贷款东挪西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佩服朱清时有所不为的智慧。他赢得的不应是鄙视而是百分百的尊重。
随大流做善事固然好,即使做错了,也会有“法不治众”的定理保护你。还有最重要的一条,众人的选择未必是真理,但众人的选择一定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所不为,极有可能把自己置于众人的对立面,成为众矢之的。可是为什么朱清时和他任校长的中国科技大学坚持不扩招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他们更深层次地把握了高等教育的规律,他们听从了科学良心的召唤而没有被利益收买。
我想起了去年去世的两位文化界名人,林斤澜和丁聪。这两位老人的共同点是淡泊名利,他们在“反右”“文革”中的有所不为,让后人领略到了人性的光辉。很多“老运动员”都知道,有时揭发人就是自救。“反右”时,上头叫林斤澜揭发邓友梅、刘绍棠,他就是不表态。那个时候,没有揭发批判过别人的人是极少见的。“文革”中,林斤澜被批斗,他没有为自己患得患失,反而为批斗自己的两位女同事担心,害怕她们说错了话,惹麻烦。据作家陈四益介绍,“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丁聪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愿无中生有,也不愿落井下石,结果他自己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又有人强迫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的种种“劣迹”以作“诱导”。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逼他的人大感兴趣,催他赶快交代此人“坏”在哪里。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像林斤澜、丁聪二位,在鼓励告密的时代,在损人利己的时代,仍坚守做人的底线,才是真正的智者,是大无畏的勇者。
老子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有所不为者必然会失去权力、金钱、美色的眷顾,甚至会丢掉生命,但是他们捍卫了真理的尊严,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所以,只有他们才是笑到最后的人,只有他们才是社会道德的标杆,只有他们才是撑起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
第二篇:有所为,必有所不为美文
1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就必有所不为,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
2一般来说,如果较低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较高的需要就难以显现出来。一个还必须为生存而挣扎的人,我们无权责备他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仍要对他的所作所为负责。
如果把每个人的潜在需要的总和看作一个常量,那么,其中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比例便非常不同。物质需要所占比例越小,就越容易满足,精神需要也就越容易显现并成为主导的需要。相反,如果物质需要所占比例很大甚至覆盖全部,就难免欲壑难填永无满足之日了。
人的潜在需要结构的这种差异也就是人的素质的差异。姑且不论这种差异的成因,我们至少得到了一个尺度:在生存需要能够基本满足之后,是物质欲望仍占上风,继续膨胀,还是精神欲望开始上升,渐成主导,一个人的素质由此可以判定。
3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所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所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
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怎么重要的。对于我来说,不存在正业副业之分,凡是出自内心需要而做的事情都是我的正业。
我相信,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的禀赋和能力的基本性质是早已确定的,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一种最适合他的事业,一个最适合他的领域。当然,在实践中,他能否找到这个领域,从事这种事业,难免会受客观情势的制约。但是,自己应该有一种自觉,尽量缩短寻找的过程。在人生的一定阶段上,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
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但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和诱惑。
人一旦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所支配。所以人要尽早地学会选择,即学会取舍,知晓其中的奥妙。
第三篇:读书与智慧美文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篇1
借寒假之际我阅读了由著名作家大卫主编的《班主任推荐的100篇智慧美文》,本书精选著名作家或实力派作者面对日常生活或者命运而写下的精美的感悟文字,这些文章,有着溪水的清澈与月光的宁静,对生活有着极强的穿透力,需要读者深刻体会。
本书的100篇智慧美文分别由8个版块组成,一个个有关生活、学习、爱情等方方面面的小故事将其连接起来,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得到升华。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作者的哥哥在父母的逼迫下开始学习,但学习结果却不理想,而一旁玩耍的作者在没人监督的自由环境里,边玩边学,竟然学的比哥哥快。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和学不是矛盾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玩中学”是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人赞赏的教育教学方法,即让孩子在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和游戏中,边玩边学习,寓教于玩,寓教于乐,学玩结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探索世界、认识未来的主动积极型。因为孩子对玩有很大的兴趣,活动中完全处于主体地位,能充分地投入,积极地做出反应,这样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很容易接受和掌握玩中所接触的知识和事物;其次,在玩耍中,孩子和孩子、孩子和父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能与同伴、与父母充分地进行沟通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但是,不能过分突出了“玩”,产生影响孩子学习的'不良后果。这种精神也适合于我所教的学科:英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英语重在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课堂中的“玩”也要适当溶于其中,一味的死学、死记,虽然一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消失殆尽。
其中还有许多能敲开人心门的小故事,还需要我好好的消化,并将其真正的运用到我的班主任和英语的教育教学中去。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篇2
读书的人有两种,一种获得了思想的启发,变成一个智慧而快乐的人。一种丢掉了自己的思想,把自己变成一个生物内存。
读书对前者来说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他们通过读好书而倾听优秀的思想;他们也许无法和先贤谋面,但经由书籍和大师对话。
知识如果不成为人生的智慧,那么知识就只是一件装饰品。那些满嘴说得都是别人书里话的人,他们的作用不及于一张电脑存储卡。身体丑陋者需要一块遮羞布,而思想贫乏者,知识正是他们的遮羞布。一个人,再多的知识,如果不形成自己的智慧,那就仅仅是件可以炫耀的衣裳,智慧才是美丽的肉身。
每一次面对座座青冢,我们都会心生感叹,所有的有形,即便现在再坚固也终被时间毁灭,惟有精神、人类世代相承的优秀的思想永存,激励着人类前行。
有思想的'人被尊为智者,智慧的学说叫做哲学。许多人喜欢谈哲学,哲学在他们那里成了干瘪、抽象的概念,他们在概念的堆积和推理中寻求虚拟的快慰。
没错,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里被称为形而上学。但哲学之所以形而上,不仅仅因为它不研究具体的科学,更重要的是它是研究人类心灵的科学、是智慧之学。
我们的生活点滴中无不蕴含了哲学的踪迹,充满了智慧的火光。我们通过哲学思考去接近于人类的理性,获取智慧的快乐,实现人生的圆满,这正是哲学的意义。
但如果让我去比较读一本哲学书或者去倾听一位年迈农人的絮语,我更愿意去体会后者,实际上每个老人都是一本哲学书。学者的哲学溢于言表,而老人则用行为体现哲学。
子曰: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何以不逾矩,是因为他们参透了人生,谙熟了人生之道。何以随心所欲,因为那颗心已经皈依了造化,和造化合而为一。
经典读书与智慧美文 篇3
《小美文大智慧》一看见书名。我就饶有兴趣地捧起书来读。
这本书的文章很有哲理,满肚子的一些世间的大道理。让人看完一篇再一篇。这本书就像一位家长一般,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就拿《三只兔子不可追》来说吧!这篇文章讲的`三只兔子指少年时代,教室之外嬉戏玩耍;青年时代,校园之外名利富贵;中年时代,社会之上灯红酒绿。
我们只为学习,不要被其它的事物所吸引。只要挡住这三只兔子的诱惑,就行了。如果,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一天到晚贪玩,是没有什么好收获的。我有时考试前总是不复习,只是玩。结果考试,考得很差,脸上火辣辣的。现在我知道了我为何考差的原因,是因为我学习不是很专心,只想着玩才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它让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这本书的哲理对人生很有影响。读了这本书,一定会非常喜欢它的。
第四篇:智慧可以求生美文
在古希腊,处死囚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用绳绞死。一次,好恶作剧的国王派刽子手向囚徒们宣布:“国王陛下有令――让你们任意挑选一种死法。你们可以任意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绞死;如果说的是假话,就杀头。”
这样的法令真是太奇怪了。但囚徒们的命运操纵在国王的手里,反正都是一死,也就顾不得多想,就很随意地说一句话。结果,囚徒们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国王看到杀囚徒像玩游戏一样有趣,觉得十分开心。
在囚徒中,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方法时,他巧妙地对国王说:“你们要砍我的头!”
国王一听,顿时感到好为难。如果真的砍他的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要被绞死的;但如果要绞死他,那他说的“要砍我的头”便成了假话,而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但他说的又不是假话。他的话既不是真话,又不是假话,也就既不能绞死,又不能砍头。
国王无奈,只好挥挥手说:“放这个聪明人一条生路吧!”于是,国王那条奇怪的法令,只好马上宣告废除。
第五篇:竞赛的智慧美文
有男女两位选手,竞聘同一家酒店的销售部经理一职,老板为他们设置了三场竞赛。
第一场比赛的题目是:两个人各自承包一辆三轮车,当天营业额高的人胜出。
男人有些愕然,觉得老板存心偏向他,以体力应战,胜之不武。
他委婉地问:“这样做,对女选手会不会有些为难?”
老板笑着说:“竞争不分性别。如果不能在竞赛中忽视这条界线,那么,在工作中也会以性别为借口逃避责任,那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男人和女人走出会议室,各自得到一辆三轮车。
男人提醒女人:“地方是关键。”
然后就跨上三轮车走了。
地方是关键。这是男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取胜规则,他将心得与对手分享了。他想,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些,最后胜出也不算欺人。他选择的地方是城墙。城里人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太多,他们可以乘坐公交车、打的士,还可以步行,但城墙下的人呢?他们是来观光的,换言之,他们是来花钱的,用闲时间花闲钱追求闲情逸致,他们是最理想的消费者。而且城墙下消费者密集,还可以提高票价。
比赛结束了。黄昏时分,他们来到老板办公室,交上一天的营业额。男人一天赚了500多元,他非常骄傲,然而,他的目光很快就呆住了,女人交上的是800元。他惊讶地叫起来:“这不可能!你在什么地方拉客,竟然能赚这么多钱?”
女人微笑:“感谢你的提醒,地方最重要。所以,我将三轮车的后车厢当作悬挂广告的窗口,将一天的时段卖了1000元。代价是用200元雇了一位司机,替我蹬一天车子。”
努力推销固然是成功的第一准则,然而,胜利的关键在于创意。
第二场比赛的主题是拍卖。
男人和女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带到了一个拍卖现场。他们可以分十次拍卖自己身上的任何物品,拍卖额最高的人获胜。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男人拍出他的耐克帽、ZIPPO打火机、鳄鱼钱包,还有一条配套的皮带;女人则拍出了迪奥的墨镜、古琦手袋、白金项链,以及她最新款的超薄手机。叫价牌不断举起、放下,两人绞尽脑汁地在自己身上不断搜索新的卖点,仿佛是在玩寻宝游戏。
渐渐地,他们身上除了贴身衣物之外,已别无所有。到了这个时候,两个人的拍卖额势均力敌,而他们只剩下最后一次机会。两人对视了一眼,男人眼中有明显的羞愧,因为他想到自己最后的拍卖物,便有一种乘虚而入的羞愧。他愧疚地看了对手一眼,便毅然脱下身上的衬衫,交到拍卖师手中。他想,也许这是不公平的,女人终究是女人,她总不能也学自己赤膊上阵吧?然而这是比赛,即使利用对方的性别劣势是不光彩的,他也唯有孤注一掷。女人似乎丝毫不以为意,她走到台前,莞尔一笑,说:“我的最后一项拍卖内容是:谁愿与我共进晚餐?”结果她胜出了。
原来,所谓的性别劣势只要发挥得好,随时都可以化为优势。
在三场比赛中,男人已经输掉了两场。
按照三战两胜的惯例,他已经提前出局。
然而,他坚持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即便最终不能被录用,他也希望自己至少赢一次。老板同意了。圣诞节将至,酒店正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和推广创意,只要选手尽力推销,那么,无论谁胜谁负,他都是绝对的受益者。男人铆足了劲要赢这一局。即便不为成功,也要为荣誉而战。他使出浑身解数,设计了一系列的推广计划,包括组织大型演出、派发传单门票、设计情侣套餐等等,连厨房的酒水单都要一一过目,可谓从里到外的一次全新包装。
女人则策划了一次大型的鸡尾酒舞会,她与各种商业协会联系,并制定了一份名单,被邀请者全是本地的顶尖富豪与商业精英。邀请函上写着:请携眷参加,单身客人则可以在舞会现场挑选舞伴。
那天,酒店的客人很多,老板很开心。第二天,他请两位选手进入酒店的豪华包间,用杜松子酒和招牌甜点招待他们,他郑重地道谢后,开始公布他们的推销成绩:凡是用门票入场的便是男人的客人,共计258位;凡是持邀请函入场的便是女人的客人,只有86人。男人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自己招揽的人数是女人的整整三倍,胜负一目了然。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老板接下来宣布:持门票入场的客人消费总额是5600元,而鸡尾酒舞会的消费总额则高达16000元。
男人再次输掉比赛。
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比赛的规则不在于所吸引的客人的数量,而在于所吸引的客人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