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网络化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摘要: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民办高校教学应用网络化教育,既可整合利用其他高校充裕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师授课的内容,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网络化教育 应用
一、问题提出缘于当前教育发展的新态势
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现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受到了极大挑战,怎样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存和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逐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进而影响了教育。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融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于一体,集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媒体于一身,实现传播的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其向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转变。这为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网络化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本文主要对当前网络化教育在我国民办教育应用的意义、方法与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求教于方家。
大多数民办高校以“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为办学思想,这进一步说明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教育的目标。民办高校起步晚、起点低,学科教育的实力较弱。要适应社会需求,民办高校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而传统教育模式耗费需要的资金、人力较多,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而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学生所学知识局限于课本教材,被动地接受或控制信息资源。缺乏主动性;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交互式教育环境的引入,教育模式正逐渐发生变化。网络化教学得以逐步实现。将网络化教学引进到民办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真正实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应用网络化教育凸显的主要优势意义
网络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将其应用于现代教学模式中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此,网络化教育是一种多样化、开放化的教学模式。网络化教育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功能,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网络把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连成了一个“信息海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因特网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人们可通过链接等多种方式共享校内外、国内外的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民办院校的学生有机会在“信息海洋”中邀游,获取大量信息,然后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加工。这一过程可使他们判断、识别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基于网络,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讲课。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小民办高校任课教师资源和水平的局限性,享受到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网络化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完全开放,学生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教授学习内容,而是借助网络上的教学信息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进行间接的辅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等来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不受传统面对面教育方式的限制,从而随时获得所需知识,以喜欢的方式自主安排学习,这使得民办高校教学资源、数学设施相对不足的状况有所改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网络化教学下,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合作性或协作性的学习活动。网络课程可通过人机交互和网络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教与学的交互。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可通过自学进行网上交流,也可和同学进行互助学习。同学之间发表个人观点,分析评价他人看法,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让团队合作的效果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民办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易于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网络化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所改观,教师由知识的授予者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教学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所以,网络化教学是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前学习时的被动感和被支配感逐渐消失,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5 减少教育经费。网络化教学使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还节省了教育经费,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在网络上可以免费获取教育资源,既降低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教育效益。学生可把自学掌握的课程,如选修课或实践课放在网络教学中,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这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不但能节省教学资源,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网络化教育对教师教育素能规范的新标准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只有加强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和操作能力,教师才能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发或使用学习的平台,指导学生在网络学习模式中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因此,学校可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敏锐的信息判断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一些消极的、颓废的信息,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具有信息识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其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网络化教育的出现。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还应有较高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榜样。
网络化教学也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带来了影响。民办高校的学生入校后,思想压力较大,他们因没考上大学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种民办高校学生心头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难以消除。网络化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享受到和其他大学学生一样的待遇。通过E-mail、BBS等交流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资源间的交互更为方便。学生不但可听到重点大学教师的讲课,而且可以向专家请教问题,消除了民办高校学生的“等级阴影”,从而全力地学习。
总之,在网络信息资源飞速增长的情况下,网络已成为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阵地,教育将向社会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教学是今后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在民办高校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有着广阔的前景,要想真正发挥其巨大的潜在优势,还需社会各界,特别是身体力行的广大民办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真正把民办教育做大、做强、做好。
参考文献:
[1]卢红飚.论网络文化与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6):65.[2]朱二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高职论丛,2007,(1):57.[3]徐荻秋.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_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141.[4]缪旭红,网络教学模武的探讨[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2.[5]贾湘彬,钱巍.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老师[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9):22.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银达镇中心小学:兰立新
教育技术在国内又称电化教育。简言之,就是最新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或称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教育信息进行有效的摄取、存贮处理和传输,以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其中教育技术是最为显著的,它是现代科技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科技性和先导性决定着它有许多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而且这些优势和特点必将使之在未来教育中社会化。
首先,信息教育的产生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增添了现代思想、方法和手段。而更重要的是电化教育的产生,打破了教育的围墙。使教育趋于社会化,实现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信息教育技术拓宽了成才之道。由于广播、电视、卫星,计算机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学龄教育的限制被打破,使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渠道的教育活动能够在克服师资、校舍、教材不足的情况下,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科技发展,知识更新,要求人们不断地获取知识,即使一流的学者,也存在着知识更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身教育。”信息教育为人们快捷高效大容量地提供教育信息,适应了这一社会的需求。
其次,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媒体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拓展上为其优势的,在教学中起到开阔视野,拓宽听域,调节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它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实现着无限范围上的快慢变化,大小变化,动静变化,远近变化,时序变化等。如“延展”稍纵即逝的科学实验现象,“浓缩”缓慢进行的动物变态发育过程;把基本粒子显微于屏幕之上;将广褒宇宙呈现于方寸之间;使学生得以欣赏已退休多年老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华;使异域他乡的文化、科技、教育资料尽为我教学所用„„
信息教育的这一特点解决了教学上的诸多难题,使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这一特点,使世界变小,信息流通变快;这一特点,使教育的方法,手段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范围起着重要作用。
再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信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电化教育产生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信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具体说来,信息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合理组合教学媒体,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高了教育信息传递的密度,质量和效率;增加了教学的程序和操作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因材施教;开通反馈渠道,增强教学的可控性。
信息教育产生以来,一方面立足于学校教育的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则是以学校教育为依托,迅速把教育的实践领域扩大到社会,例如防“非典”期间,电视台的空中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很好的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有效的自学条件,这使得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教学系统。教师把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编成程序,制成课件,输入计算机贮存系统,计算机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调用不同的教材,并予以强化,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计算机终端,向有关的资料中心索取所需的学习资料。这种大范围内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只有现代化的信息教育手段才能实现。
总之,信息教育的实施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它使人们对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模式等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它必将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社会化的教育形式。
第三篇:论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科学学院 106班 曾建娴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例
曾建娴
教育科学学院106班
摘要: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好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其素质。而多媒体现已有效地应用于各科教学,对课堂教学起了巨大的作用,加快了教学改革进程。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效率、滥用、网络负面影响
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成就一件事,那么就必须要先准备好工具,冰冻的善用各种手段。教学也一样,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懂得运用一些教学手段。也就是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利用一些工具、媒体或者设备来承载、表达、传递教学信息,是介乎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多媒体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给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简单、枯燥的教学过程,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制高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育科学学院 106班 曾建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探究的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就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声、画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如在小学语文《小猪画画》的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小猪画画时一些的唯妙唯俏的动画,由此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激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演示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感受,能让学生从单纯静态的理论学习中跳跃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小猪画画》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并结合声音的特效,创造出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分别与小猪对话的情景,就会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更容易培养、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利于巩固知识,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巩固知识主要是记忆。记忆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识与回忆。充分利用投影教学,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识记”效果就会好,“保持”也越长久,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再识”与“回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总结性的文字,各种形式的课堂练习都可以在课前制成课件投影片,教学时根据需要投影出来。教师省去了在黑板上绘图和书写的时间,而学生可以加快感受知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科学学院 106班 曾建娴
无庸置疑,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教学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升,无疑,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与此同时,却又带来了另一种的负面影响。
一、多媒体滥用,不利于学生思考,丧失思维主动性。
师生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人”本教学内容,继由计算机一手包办,利用计算机大量存储的特点,一味增加授课内容,速度过快,导致学生难以吸收,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变成了大屏幕教材,例如在小学语文《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教学,如果一味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学生只有时间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却没有空间去思考,更不要说记录课堂笔记了,那么教学活动就成了过眼云烟,甚至会导致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如学生在网上避免不了游戏、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喧宾夺主只能适得其反,无法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有的魅力,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灵魂,使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基本技能,不管将来的多媒体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本身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多媒体还须慎用。这不单是教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灵活运用,也是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的体现。若能克其弊而扬其利,那么,这一种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出它该发挥的作用。
2011年12月10
教育科学学院 106班 曾建娴
☆☆☆参考文献☆☆☆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慎用》 作者:田宁(江西赣州·上犹县第三中学)☆《多媒体教学,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作者:王良(河北迁安·野鸡坨镇丁庄子中学)☆《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功效与缺点》
作者:王玉平(河北迁安·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浅谈多媒体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唐佳琳(江苏无锡·花园实验小学)
第四篇: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的赏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积极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开始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更加牢固的掌握。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特点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新时期,在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批改学生作业本的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鼓励的语言和评价,促使学生在了解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受到了关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赏识教育在应用过程中,还能够增加教师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心理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非常渴望教师的赞美和鼓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法,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更有助于教师将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模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应用赏识教育,能够通过语言及教学模式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拥有更高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不仅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来鼓励学生,还可以通过卡片、比赛等形式,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将自身的特长展示出来,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不断树立坚定的自信。这种教学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而新时期,在积极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认可,都能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还能够在班级同学面前获得教师奖励的大红花等。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树立起较强的自信心,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同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他人的赞美。
二、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应注重方式方法,应保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现阶段,应用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将课程学习内容同小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回忆自身的经历,从而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对其进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例如,在进行《我是男子汉》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大量收集小男子汉的成长故事,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赞美和表扬,并鼓励学生积极将自身生活中的实例讲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二)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赏识教育必须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还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判定,也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多重感官进行刺激,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3]。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法等多种模式。例如,在进行《亡羊补牢》一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进行成语比赛,通过努力尽量描述,让其他组成员猜,表现好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奖赏。在游戏环境下,学生能够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
(三)构建良好的学生关系
赏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构建起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既能够互相帮助,也能够在适当的竞争中互相进步。
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并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氛围,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予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促使其感受到教师的赞扬和同学之间的鼓励、帮助,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更好的表现。例如,在进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努力搜集资料,可以问长辈,也可以去图书馆等,并在课堂中将自身的资料展示出来,从而得到其他学生的肯定和教师的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更加积极主动。新时期,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积极实施了教学模式及理念的改革,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的。教师通过对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激励,促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了解学习中的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同时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定稿)
摘要:阐述传统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含义,并引用至现代教学中,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德育渗透;分层教学
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在教育行业中,很多教师、学者喜欢引用国内外教育界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教育界的发掘、推广却研究甚少。故此,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教师,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1“整体观念”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包含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1.2“整体观念”的课堂生态系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生态是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教师、学生、课程这三要素构成了课堂生态的主体结构,而教学便是将教师、学生、课程有机串联起来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媒介,进行正向和反向交流,通过进行“物质”(教学内容)、“能量”(情感、态度、信念等)转换和交流等,从而实现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1]。教学中的“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体现出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程序,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要备这些内容,更是要深入实践,备好实践环节,才能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例如,中药炮制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一些常见中药材按照规范进行炮制操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整体观念”来努力优化课堂生态系统。这一优化包含了微观教学环境———“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的优化以及宏观教学环境———学校环境(教室、实验室、实训中心)和社会环境(中药炮制饮片厂等实训基地)的优化。只有将微观教学环境和宏观教学环境均纳入到教学的整个环节中来,才能实现“天人合一”,教学的“整体观念”便充分体现出来,中药炮制学的课堂生态系统才能实现持续的良性动态平衡。
1.3以“整体观念”进行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生的前提是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但掌握专业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教好学生。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会分成各个章节,并包含了多个知识点,而每一次教学只能讲授很少的一部分。要把课讲好,不仅仅要备好每一章节的课,更要把整本教材进行通读,要把整本书甚至是延伸至教材外的许多知识点在脑中串联,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反哺于学生,才能够将知识行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这种巧妙拼接知识点的耦合与传导的备课方法便是贯彻了“整体观念”。以中药炮制学为例,中药炮制方法按炮制顺序分为净制、切制和炮制三大类,教学过程中又按照总论和分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总论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贯穿在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过程中。除此之外,分论中的每一味药材的炮制方法也进行了归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共性”炮制方法的教学,然后再对每一味药材的“个性”特点进行讲述,将学习的思路串联起来,从而便于学生找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出来。以白矾、石膏炮制方法为例,详见表1。
1.4“整体观念”的教学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
评判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可分为三等:下等唯材施教,纯属纸上谈兵;中等教用结合,传授一技之长;上等教书育人,方显德才兼授。德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营造氛围、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的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德育渗透本身就包含了“整体观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与德育灌输相比而言,德育渗透更顺乎自然,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2]。在传统中医药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将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平并重,采用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将德育的理念有机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味药材的教学,穿插一些古代医学家和中草药的故事,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2“辨证论治”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辨证论治”的含义及“辨证论教”的提出
“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又一基本观点。古人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吸纳当时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数学等知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模式,并力求把观察到的复杂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辨证”即是认证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经历代医家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一个有着浓厚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中医药理论体系[3]。在此,将“辨证论治”引入到教学中来,便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可以称之为“辨证论教”,即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2“辨证论教”即实现现代教学概念中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其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是认知教学,学校开设的“教学认知周”便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认知周”,就是指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周时间,通过带领本专业的学生去以后将会从事的岗位熟悉工作,从而使得新生能够对本专业迅速产生一种认识和认同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譬如像药学专业的学生将会被带至药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等一线实训基地去参与整个生产、销售活动。而对于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来说,即可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设定模块化方向,既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其次,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采用对证处理、分层教学的方式。譬如,在中药炮制学的实训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对于“炒法”这个简单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曾经在厨房有过烹饪经验的学生,铲刀运用得娴熟,知识点传授起来比较快,教学时只需要纠正其错误方式方法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从未运用过铲子的学生来讲,“炒法”这一个动作便需要不厌其烦指导,并让学生不停地反复练习,经过几次的实训课才能够达到与前者相同的教学效果。
2.3“辨证论教”即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讲授法、类比法等教学;而实验实训便需要采用示教法、任务驱动法等。中药炮制学的教学同样如此,理论教学的讲授和实验实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经过了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依旧璀璨夺目,对当今的各行各业均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显示了中医药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进一步探索,以使得中医药理论古为今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筑生.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2]高侠.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J].文教资料,2011(30):182-183.[3]朱盛山.中医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优势[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4):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