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

时间:2019-05-15 10:2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一篇: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

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

摘要:“村改居、乡改办”是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步骤之一。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关键词: 村改居

乡改办

城乡一体化

共同繁荣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我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开发建设向纵深发展,大量失地农民转变了身份,融入城市生活,城乡结合部经济结构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中村”问题也日益突出,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影响到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加快全市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迫在眉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强。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5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4.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亿元,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亿元。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1372元,增收1483元。实现了“十二五”稳健起步和良好开局,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库尔勒市地处新疆中部,是自治区确定重点发展的3个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47个中等城市之一,在全疆发挥着承北启南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已具规模,作为连通南北疆和自治区向东出疆通道上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巩固,已列入自治区国家级交通枢纽重点市之一,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的地位已逐渐形成,城市辐射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这种区位条件不仅具有将来成长为一个更大城市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增强库尔勒市的发展活力,促进库尔勒市城市经济圈的形成。

(三)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综合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商贸物流网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和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流、物流、资金流持续集聚,发展基础良好。

(四)是人口持续增长。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发展规模快速扩张,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多元文化互动交融。全市城市人口规模(含常住流动人口)已达52.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阶段。

(五)是库尉一体化带动明显。“十一五”期间稳步推进了“库尉一体化”战略,中心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两年来开展的“村改居、乡改办”和城乡结合部社会建设等前期工作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些经验。

(六)是社会大局稳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维稳警钟长鸣,防范常态无形,教育持之以恒,打击绝不手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我市连续多年被自治区、自治州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蝉联自治区“平安市”。

从各方面来看,我市在地缘政治、综合实力、交通运输、城乡统筹等方面都已初步具备影响、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条件,城市品牌效应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而自治区推动南北疆协调均衡发展也需要培育打造次中心城市。因此,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既是我市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又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目前“村改居、乡改办”工作开展情况

库尔勒市“村改居、乡改办”工作涉及恰尔巴格乡、铁克其乡、西尼尔镇的22个村(社区),共有37974人、7.1万亩土地。“7·5”事件后,为加大城乡结合部整治力度,库尔勒市委将英下乡其朗巴格村也列入“村改居”范围。这样,在城市规划区内,有18个村面临撤村建居,初步统计参保缴费人数约23561人(不含0-15岁人员),其中:处于劳动年龄段的19213人,达到退休年龄的4348人,有集体土地2.2万余亩。铁克其乡又是典型的“城中乡”,8个村全部在城市总规之内,遗留问题很多,情况异常复杂。“村改居”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各地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实践,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此外,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资金投入量大、工作周期长,可以说,库尔勒市“村改居、乡改办”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

(一)出台了实施意见,确定工作目标。在内地和乌市考察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许多地方的经验教训,决定本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一村一策;依法办事、发扬民主;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通过反复研究政策法规,该市下发了《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村改居、乡改办”的意见》和9个配套文件,明确了“村改居、乡改办”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库尔勒市委先后召开了四次领导小组会议,认真研究讨论“村改居、乡改办”工作,并多次听取分管领导和部门的工作汇报,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明确指示,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摸底工作。搞好“村改居”工作,必须做好深入细致、全面详实的调查摸底、测算统计等前期工作,必须对每一村、每一组、每一户、每一人的情况做到底数清、身份明、数字准、内容详,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该市下发了《乡村人口详细情况调查统计表》、《农村土地调查统计表》、《村固定资产和集体经济收入调查统计表》等20类统计表格,深入重点村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录入和张榜公示,并在公示过程中,及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三)启动试点村社保缴费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和《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新政办〔2008〕140号)精神,该市多次向自治区、自治州劳动保障部门汇报和沟通、对接,在退休年龄、缴费基数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和支持。制定出台了《库尔勒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在上级部门支持下,该市将被征地农民的退休年龄确定为男60岁、女55岁;将政府、村集体、农民的分担比例确定为3:3:4;将缴费基数设为各年的上年度自治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70%、80%、90%、100%五档,由被征地农民根据个人经济条件选择其中一档缴费,一次性补缴满15年及以上的,依照自治区新政发〔2006〕59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发养老金。对于缴费困难的弱势群体,发挥各方面的帮扶作用,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2009年11月20日,试点村中恰其村启动农民社保缴费工作。因一、二版社保系统衔接的原因,截止到去年12月18日,参保缴费总人数为366人,农民个人缴费总额为379.75万元,财政配套资金545万元,缴费比率为18%。目前,此项工作仍在推进之中。

(四)试点村集体资产审计工作基本完成。按照“村改居”工作的要求和《农村集体资产审计条例》的规定,市农经局对中恰其村委会及四个村民小组共5个财务独立核算单位集体资产依法进行审计。此项工作已结束,形成了《财务审计报告》和《情况说明》,有关部门正在复核。同时,向村民进行了公示,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再进一步调查核实。其余各村集体资产审计正在进行当中。

(五)农民安置小区建设等稳步推进。结合“村改居”工作,我市加大了农民安置小区建设力度。由市城建集团在32#、83#、84#小区建设、铁克其乡政府在46#、62#建设、现代置业、万和置业在34#、新拓房产在45#、豪帅房产在43#、龙兴房产在46#、凌爵房产在54#、中博房产在59#小区建设的农民安置小区基本交付使用,近2000农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80㎡以上的新楼房居住,体会到“村改居”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

(六)积极争取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2009年5月,该市通过自治州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上报了将我市列为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请示。自治区发改委对库尔勒市申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8月上旬,自治区发改委、国土资源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均审议通过。自治区主要领导批准同意将库尔勒市列为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获准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于该市来说,无疑相当于获得一次体制创新、再创业和腾飞的机会,也将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的宏伟使命。该市通过主动请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方面,争取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以实际行动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打破城乡分离,促进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城乡社会互通融合、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七)了解农民思想动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我们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抓好“村改居”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不断增强宣传的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村改居”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与巴音郭楞日报社、库尔勒晚报社沟通,及时报道“村改居”工作最新动态。发放上千份宣传单、宣传手册,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村改居”的政策。通过开辟访谈节目、参与《新广行风热线》,解答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听取村民的真实想法和意愿,并向村民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工作,把“村改居”的好处及相关政策给群众讲明、讲透,为该市顺利实施“村改居”工作提供了保证,为全面开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中村”居民点开发改造问题。“城中村”居民点改造量大面广,资金投入非常大。拆迁难度较大的14#、15#、16#、18#、19#、27#、28#、30#、58#、35#、36#、37#、38#、58#、79#小区全部在“村改居”之列,这些小区一是农民自建房极为密集,大多为2-3层建筑;二是人口密度大,且流动人员多;三是消防设施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四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以上小区虽位于城市中心,开发潜力大,但补偿费用高,拆迁改造难度大。

(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被征地农民就业观念转变难,“等、靠、要”思想严重。普遍存在平均年龄偏大、无就业技能、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就业渠道过窄,创业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就业再就业。目前,我市城郊三乡一镇仅处于劳动年龄段的就有19213人。在当前城市居民存在着大量人员难以就业的现状下,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难度更大。在我市投资新建的各类企业招用人员中,大多数失地农民条件达不到标准和要求;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失地农民就业岗位的需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所需补贴资金缺口大。

(三)集体资产处置问题。对集体资产的处置是村民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各地经验来看,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是“村改居”工作中对集体资产进行处置的有效形式。对集体资产如何进行评估、重置、核实;股权设置种类及股值的大小如何确定;股权的性质如何规定;股份量化的比例怎样分配;股份分红与现行福利分配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非常复杂。同时,我市一些村与村、组与组之间债务关系复杂,相互之间三角债很多,不容易处理,有的村集体资产正在做银行抵押,不易分割。

四、相关的对策

“村改居、乡改办”是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步骤之一。按照州委第42次常委会的安排部署,在机构设置、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制定方案、确定试点、资金投入、政策咨询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定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一村一策;依法办事、发扬民主;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原则,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形成了“梯次结构、压茬进行、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我们全方位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宣传报道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进展和成效。集中印制了万余份汉、维两种文字的《被征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明细表》、《政策法规宣传手册》等宣传材料,及时发放到近郊三乡和村组,扩大宣传。采取农民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走访农户、村民座谈会、政策咨询会、印发知识问答等形式,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理解“村改居”政策的惠民之处,对村民最关心的问题进行重点解释,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性不断提高。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我们在近郊三乡举办了“村改居”工作政策法规培训班,分层次多次对乡村干部、相关站所和工作人员进行被征地农民政策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并就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工作开办了多期专题讲座,使村干部、工作人员全面系统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深刻理解政策,吃透文件精神,掌握政策要点。三乡根据实际,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执行水平和业务经办能力,确保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便利、快捷、高效。

(三)是全面启动参保缴费工作。2009年11月,我市在试点村铁克其乡中恰其村启动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工作,去年4月15日,在近郊三乡14个村全面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近郊三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狠抓落实。从2009年11月启动参保缴费截止到去年12 月31日,三乡14个村累计参保缴费人数共计5184人,参保率为37.3%。达到退休年龄人员共计2685人,已参保缴费2326人(其中男835人、女1491人),参保率为86.62%。两年来,市财政共补贴资金约8530万元。

(四)是启动“农转非”工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实施后,其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得到保障,为进一步推动“村改居”村民“农转非”工作,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在深入调研、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在铁克其乡中恰其村、沙南村率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工作,标志着全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我们积极协调市公安局、三乡辖区派出所和三乡政府,统一申请、统一报批,方便群众办理转户手续。已有150余人正式办理了“农转非”手续,238人办理了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手续,目前,这项工作仍在推进中。

(五)是推进安置就业工作。我们继续坚持“货币安置与新居建设相结合、置换新居与分类安置相结合、住宅安置与不动产经营相结合”的安置办法,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安置工作。目前,全市规划建设了17个农民安置小区和3个流动人口出租屋小区,建成了9个农民就业安置市场和2个乡级人力资源市场,铁克其乡上恰其市场和海力帕尔市场已投入运营,初见成效。上恰其市场招商已完成80%,商户入住率达到60%左右;铁克其乡海力帕尔市场招商已完成30%左右。加大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去年开发就业岗位8789个,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110人,新增城镇就业8263人,目前已在涉及“村改居、乡改办”的近郊三乡和远郊六乡设立了村级就业服务工作站,并招聘了64名村级就业服务协理员。

(六)是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去年实施棚户区改造12640户、107.44万平方米,完成6个安置小区建设。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以捆绑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00套、3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和道路建设征收面积共计138797平方米。共完成3600套廉租房建设任务,累计开工建设安居富民工程3840户,竣工3786户,完成安居富民工程3个示范点。各类保障性住房4793套,抗震防灾工程5690平方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以“统筹城乡发展年”为契机,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大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强化措施,逐项突破,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3、《强力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在中共库尔勒市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4、《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5、《库尔勒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汇报》;

6、《库尔勒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调查》;

第二篇: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可勇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攸县立足县情实际,以创新、务实的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要着力于城乡规划先行,以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一是科学规划全覆盖。坚持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打破原有城乡分割的规划模式,以统筹城乡资源、优化发展空间、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攸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编制了《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等10余个专业规划,并做到相互衔接、互相促进。二是以点带全面。以中心镇、中心村为节点,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完成了20个乡镇镇区和180个中心村的总体规划,建设了规范化社区(村)40个,抓好罗家坪、谭桥、新联等一批农村示范创建工程示范点,着力打造106国道和网朱公路沿线的示范带,推动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完善设施促对接。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实现共建共享。目前,全县95%的村、80%的组、6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单位面积公路密度、万人公路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第一。70%的镇用上了自来水,为5万余人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居民全部实现了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到组到户改造率达到90%,被评为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去年,全县共投入4000万元对19个乡镇镇区实施净化、美化、亮化工程,面貌焕然一新。

二、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产业发展是支撑。为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攸县以“两区一带”(攸州工业园区、酒埠江风景区和106百里经济长廊)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北部生态、中部农业、南部物流等六个功能区,努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多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为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推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围绕打造“百亿产值园区、百亿产值能源基地、百亿产值产业集群”的目标,通过加大投入、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基本形成以攸州工业园为龙头,网岭、新市、酒埠江、桃水、菜花坪等乡镇为补充的“一园多区”工业发展格局,园区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是推进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引导耕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去年,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2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2%,涉及农户6.8万户,占总农户的40%。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53个。促进了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60万亩优质稻、5万亩杂交制种、3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优质油茶林等具有区域板块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催生了武陵源油脂、万丰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三是推进农民向中心城镇集居。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减少农民、增加市民。近年来,攸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全县非农就业农村居民达10万余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8万人,在深圳的“的士”、长沙的“超市”、北京的“菜市”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群族”。全县每年有近2万人到城镇定居置业,成为推动城镇化的主力。通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2009年攸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98:1,城乡收入差距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三、倾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把社会事业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构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公共服务平台,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一是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大

力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全县学校总数由2000年的565所调减为现在的189所;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基本消除学校危房;为所有的中心完小开设了宽带网;从今年开始将用3年时间投入1亿元资金实现寄宿制学校全覆盖。二是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对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共增加病床300多张,所有病房均配置空调、电视机和卫生间。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为所有的卫生室添置了必备的医疗卫生设备,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建立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建立健全就业、医疗、救助等民生保障体系。在所有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实现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互联,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和农村五保救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对象33419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推行九项公共卫生服务,大力保障农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四、文明共建,促进社会进步一体化

按照“城乡文明共创共建”的思路,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推进社会进步一体化。一是生态共建。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基础上,实施东部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投入5亿元资金完成矿区环境污染治理任务。自2005年以来,已投入治理资金3亿元,矿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展“洁净攸县”大行动,彻底改变城乡卫生面貌,全县已实施“三清四改”8万多处,建成垃圾池2500多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广泛开展植树造林,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二是文化共享。建成12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85家农家书屋、80家乡村大舞台,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数字化电视改造,农村文化建设经验在全省推介。三是文明共创。总结提炼、大力宣传“三十条”和攸县精神,促进城乡居民更新观念,养

成文明习俗。坚持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大力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部级平安畅通县活动,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实现城乡共建美好家园、共促社会和谐、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共泉吉乡委 泉吉乡人民政府

2011年3月14日

尊敬的文占发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泉吉乡党委、政府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泉吉乡调研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下面我就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泉吉乡地处县境西部,东临伊克乌兰乡,西连吉尔孟乡,南濒青海湖,北至默勒河(大通河上游河段)与祁连县相望,年降水量在325-370毫米之间,全年平均气温-0.6-5.7℃,平均海拔3300米。乡机关驻新泉村,东距县城25公里,境内交通便利,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越境内。

全乡总面积1448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农业村),19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其中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334户,5331人,劳力2560人,有藏、汉、蒙、回、土、东乡等6个民族,藏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0%,与2008年相比人口增长3.09个百分点;劳动力增长42.14个百分点。

全乡可利用草场185.9万亩,其中冬春草场84.42万亩,夏秋草场101.49万亩;农作物耕地2595亩,退耕还林还草1892亩。全乡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经营各类牲畜18.9万头(只、匹)。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达6050.76元(其中,牧民人均收入达6521.63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368.13元),与2008年相比,增收37.95个百分点。

全乡党政机关干部职工29人,其中:乡党委、政府领导5人,司法所所长1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13人;委派会计1人;公益性岗位4人,见习岗位4人;大学生村官1人。

全乡有党支部7个,一类党支部4个;二类党支部3个。全乡共有党员199名,其中女党员32名,占16.2%;少数民族党员161名,其中藏族154名,蒙古族2名,其他民族3名,占70.7%;乡机关支部党员36名。

全乡现有学校2所,其中乡中心寄宿制完小1所,村寄宿制完小1所,全乡适龄儿童512名,已入学511人,入学率达99.8%。(其中,女251人,已入学250人,入学率99.6%),现有教职工40名,专职教师33名,女教师21名。其中,乡寄校教职工38名(专职教师31名,职工7名);鸟岛寄校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小教高级职称的有5名,小教一级职称的有12名,小教二级职称的2名,未评14名。

全乡现有藏传佛教寺院2座,驻寺**2名,现有民管会2个、成员12名,僧侣79名。两所寺院均已实现通电、通路;参加医保的僧人79名,占宗教人数的100%。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为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乡党委、政府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评估,把乡政府所在地新泉村作为建设重点,辐射至邻近村。

在全乡范围内来看,乡政府所在地新泉村发展步伐较快,条件较为成熟,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依托交通相对便利的315国道和青海湖旅游资源,今后发展餐饮、娱乐、住宿等二、三产业有较好的潜力。其次,积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周边行政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乡政府驻地城镇化建设水平偏低。多年来,乡政府驻地临街商铺等建筑得不到统一规划建设,临街破旧住宅拆除建设难度大,人行道、路灯、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建设整体水平低。近年来,针对新泉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和个体经营户相对集中的实际,依托国家项目,乡党委、政府把新泉村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来发展,重点规划乡政府驻地国道315线两侧街道商铺、人行道、绿化带、墙体粉刷、街道路灯、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街道两侧破旧商铺拆除重建工程已起动实施,今年共涉及拆除重建临街商铺23户,共计76间,5120平方米。其他规划项目正在申报立项。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在乡政府西侧集中修建游牧民定居小区,为实现城镇规划建设整齐划一,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农牧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乡政府所在地、鸟岛小集镇为重点,抓好了村镇化建设。2009年—2010年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进行集中居住,打造建设了“六个游牧民定居小区”工程,小区总面积达1.29万平方米。即:圣泉人家(原乡政府北侧)定居户9户,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西海骏区(原泉吉收购站院)定居户21户,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卓隆新区(环湖西路旅游区)定居户10户,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湖畔新居(切吉村、宁夏村、扎苏合村)定居户50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海心山居(泉吉加油站西冶合茂村定居点)定居户63户,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鸟岛新区(年乃索麻村)定居户45户,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截至目前,六个小区共有198户、1068人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共转移劳动力297人。危房改造项目从2009年开始,截止目前,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36户,总投资69.12万元。

通过项目住房建设,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但是目前,各小区住房还需要加强道路硬化、供排水、绿化、美化等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三)按照小城镇建设要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得到加强。针对泉吉乡驻地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突出的实际,乡政府将2010年作为泉吉乡“环境卫生整治年”,集中开展了临街商铺及周边环境卫生的规范治理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政府乡长、主管副乡长为副组长,乡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泉吉乡自开展小城镇建设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城镇面貌得到初步改善,从事商业活动者增多,临街商铺增加,但由于小城镇建设当中,还未涉及人行道和公路下水道规范建设、加之群众环保意识差、乱倒乱扔垃圾现象严重,街道两旁卫生脏乱差现象突出。为逐步改善这一突出问题,2010年乡党委、政府采取乡属各单位、乡驻地沿街店铺(菜铺、饭馆、商店、修理铺等)门前环境卫生责任三包、分片包干、垃圾定点清理等措施进行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2010年全乡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共组建股份制联合经营小组65个、230户,894人,劳动力459人,整合草场1.62万亩,牲畜2.68万只,暖棚106幢、1.32万平方米,集中管理种公羊765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新泉村绿源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宁夏村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等1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总数达441人,占农牧民总数的8.27%;带动农牧户310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23.24%,注册资金达868.19万元。并申请注册了瓦颜山、蓝木措、卡瓦刚日等商标,已形成了一些有注册品牌、带动性强、运作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60户集约化经营户总收入达999.58万元,总支出达379.56万元,共收益620.02万元,户均收益2.7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159.64元, 2009年牧区人均收入为5498.54元,与上年相比,集约化经营户2010年人均增收1661.1元,增收30.21%;2010年未参加集约化经营牧户人均纯收入为6158.36元,集约化经营户比未参加集约化经营牧户增收1001.28元,增收16.26%。

(五)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改善。十一五期间全乡项目建设得到显著增加,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善。水利工程:修建新泉村农田灌溉和河道主干渠道2.6公里,支干渠道2公里,渠道小型过桥21座;现已建成水利管道4条,全长92.6公里,供水点50处,土井225眼;户户通电工程:实现大电网通村覆盖率100%,实现全乡1个农业村全部通电,5个牧业村1077户牧民通电,户通电率为95.14%。道路建设:修建道路136公里,维修村级道路94公里,村级砂路6条,全长121.7公里,硬化村级道路13.7公里,使全乡村级道路通达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暖棚建设:新建暖棚541幢,有力地改善了群众的畜种养殖条件。扶贫项目建设:年乃索麻村、冶合茂村、扎苏合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完成总投资378.15万元,购买生产适龄母羊6529只、手扶拖拉机50辆、建设160平方米暖棚24幢、架设高压线5公里。草原生态治理工作得到加强,治理草场沙化20万亩、黑土滩10万亩、灭治毒杂草80万亩、灭治中华鼢鼠40万亩、灭治蝗虫30万亩、环湖生态种草10万亩。

(六)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结合全州第二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要求,将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针对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宁夏村和年乃索麻村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方案,方案突出牧户住房集中建设、垃圾清理、整治棚圈、建卫生厕所为重点,确定了住房建设标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重点区域。2010年宁夏村20幢、年乃索麻村43幢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住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

(七)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全面落实 “两免一补” 和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奖励扶助政策,有效减轻了全乡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就学压力,促进了全乡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二是“两基”成果巩固率达100%,完成了县对乡2010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目标责任。三是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扎实推进,2010年根据教育布局调整规划,总投资1132万元的乡寄小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修建工程由教学楼、学生宿舍和食堂三部分组成,共60间,总面积达6183平方米,工程计划于7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

(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本着爱民、惠民、为民的原则,全面落实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一是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认真落实,继续实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2010年发放计划生育奖补资金15万元。二是农牧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群众4930人,参合率达100%,参合金16.27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100%。三是新农保参保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全乡应参保3623人,实参保2472人,参保率81.12%,收取参保金31.9万元,发放金额19.32万元,涉及享受人员437人,对达到60周岁参保要求的农牧民群众及时足额发放了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四是困难群众救助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全乡共有低保户225户、479人,共发放低保金46.39万元;五保户26户、26人,共发放五保金2.89万元。发放救济面粉531袋。

(九)二、三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为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步伐,解放更多劳动力,我乡在发展二、三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资金上给予了扶持,全乡现有个体经营户217户(其中乡政府驻地183户,鸟岛集镇34户),从事个体经营者达238人,2010年经营性收入达242.89万元,上缴税金20.45万元。

三、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乡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由于人口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资金扶持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二是我乡小城镇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

三是我乡小城镇功能不完备,还处于简单的商品交换集合地,人口流动量还不够大,小城镇的“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专业人才欠缺,管理水平落后。加快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从事建设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规划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

五是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我乡农牧区劳动力由于语言障碍、劳动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困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非农产业岗位要求,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资金固定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在财政管理体制中,乡级财政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经费,基本上没有结余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上级政府应当建立固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将小城镇建设资金纳入财政统筹,按照逐年增加的原则,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是按照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全面加强乡级学前教育工作,经征求各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意见,拟计划在乡政府驻地修建幼儿园1所。

四是积极促进农牧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社,继续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集约使用草场、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积极争取乡政府驻地新泉村发展项目,通过实施临街商铺拆除重建、危房改造、砖厂扩建、以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为契机,建造蔬菜大棚和牛羊育肥基地,加大劳动力转移,带动小城镇规模化发展。

六是为亮化、美化、优化泉吉乡街道面貌。需要新建人行道2公里,预算投资210万元;墙体粉刷3640平方米,预算投资6.552万元;街面种植树木1200株,预算投资1.8万元;新建公共厕所2座,预算投资4.32万元;街道路灯40个,预算投资24万元;为加强街道及新泉村、游牧民集中点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购置洒水车1辆,预算投资12万元;垃圾装载机1辆,预算投资28万元。以上美化建设总投资97.672万元。

第四篇: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于对余庆、三圣两地新农村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考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由县农办牵头,建设局等部门8位同志组成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组,于2010年9月2日至5日分别对遵义市余庆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及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9月2日出发,下午对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工作在余庆县农办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分别对县城郊的龙溪镇、红军村新农村社区示范点、千秋榜新农村示范点和白泥镇的满溪村“黔北民居”示范点、赵家沟新村示范点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9月3日由余庆至成都,4日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进行考察,9月5日由成都返回独山。

(一)在余庆考察过程中,考察组一面听取该县新农办领导的情况介绍,一面深入创建点实地观摩与两个乡镇领导进行交流了解创建点的作法、取得的成效及经验并亲身感受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给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还与余庆县农办的领导进行了专题座谈,深入了解余庆县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建设示范及村庄整治推动

扎实有效。从干部的话语听出了县委、县政府的信心,从群众安居乐业的景像感受到群众通过创建活动真正得到了实惠,从新村的建设看到了余庆县的农村景象在突变,农民的居住环境在突变,农村经济发展在加快,农民在向小康方向阔步前进。同时,深感我县的差距。

(二)在三圣乡考察过程中,通过参观创建成果展示厅、观看情况简介光碟、查阅创建资料、实地观摩感受、听工作人员介绍等方式仔细了解三圣乡依托成都市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五朵金花”,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圣花乡”坐落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街道办事处,总面积达15000亩,涉及五个村(红砂村、幸福村、驸马村、万福村、江家堰村),全乡人口总数达3.2万人,是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配套的试验区。目前,三圣乡已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三圣乡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把握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三改”促“五化”。即:明晰

一是县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四在农家”专项资金400万元,以物化形式投入扶持农民。二是每年拿100万元贴息贷款优惠政策。凡创建点上建房农民均享受政府贴息优惠,属新建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两年2万元贷款,属原地改造住房户享受政府贴息一年1万元贷款;三是建房补助政策。2007年县委、县政府规定,凡按统一提供的黔北民居图纸集中15户、10户、5户以上建住房的农户,经验收合格,每户可享受5000元、4000元、3000元补助。四是房屋设计优惠政策。县建设部门针对农村实际,结合沼气改造、畜牧饲养等因素,设计6套房屋设计图交由乡镇无偿提供给农民建房使用。五是房屋宅基地审批优惠政策。在创建点上的建房农户,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减化手续或免除相关审批费用,尽可能给农户提供方便。同时,提供“社会赞助”和“群众自助”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持“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群众在创建中作为投入主体,直接投入资金和投工投劳。形成“领导、部门、乡镇、村和群众“四位一体”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三圣模式:

一是以“三改”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明晰农村产权,改革过去农村产权不清晰的状况。实施区域范围集体土地按照自然村界进行现状实测,将其所有权登记到11个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将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农户;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记载到组(注明各组台账面积)。通过确权、登记、颁证

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把分散经营转为规模经营,把土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组织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在此基础上,2004年,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三圣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村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五朵金花”:幸福梅林、东篱菊园、江家菜地、花香农居、荷塘月色等五个分景区。“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三圣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锦江区可整理臵换出集体建设用地指标3264亩,可集中使用、规模经营的农用地近1.7万亩。农用地租金每亩由1000元提升至3000元。

2、健全完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走集体化集约化道路。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股份化改造,成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进行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转经营、新型社区建设建设等。二是加大财政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同时将规划区域内各经济主体产生税收的区级

进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科学制定乡村及城郊建设发展规划,并与整个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开发,有序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加强对各部门资金、项目的统筹。注重资金项目的集中捆绑使用政策体系,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政策、资金、技术、业务培训等方面,特别是税费优惠上给予统筹扶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防止无序发展。

启示三:坚持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借鉴成都锦江区三圣乡成功经验,积极吸引多元投资,鼓励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一起上,国有、民营资本和外资多元投资乡村建设和发展旅游。提高乡村旅游经营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品质,推进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地方政府应减少审批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乡村发展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蓄水养鱼,扶持健康发展。

启示四:依托新农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打造旅游亮点。农家小院随处可见,农家饭菜各地都有,我县农居、农家饭菜特色不明。如何营造特色,打造亮点,是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借鉴三圣经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以具有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荷塘及畜禽渔养殖场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具有观光、采摘品尝、参观考

察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型农家乐,依托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自主参与作为主要特色,培育集种养、观赏、住宿、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利用农家庭院、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农家乐主题活动。

启示五:政府需要有强有力推进手段。如土地审批、建房审批等需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确保工作的推进。

第五篇: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洪绪镇党委、政府

近年来,洪绪镇把开展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整合村庄、节约土地、优化产业、促进增收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推进措施,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我镇共实施龙庄、西赵沟等4个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完成拆迁面积5.1万平方米,建成面积28万平方米;开工危房改造205户,完成任务的85.4%。

一、完善配套政策,着力构建激励保障新机制

为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我们落实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确保广大被拆迁户拆的明白、搬的放心、住的满意。一是落实土地挂钩政策。积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确保依法取得安置区用地指标。目前,龙庄安置区已建成住宅楼20栋,完成拆旧180户;赵沟安置区已建成住宅楼15栋,拆旧方案已上报市政府审批。二是完善资金筹集政策。采取政策支持一点、村级自筹一点、银行贷款一点、农户预付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镇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先后争取银行贷款1800多万元,确保了社区顺利建设。三是优化拆迁补偿政策。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研究出台了“两奖一补”、新房成本价上房等拆迁补偿政策,龙庄社区还主动为家庭塑料加工户安排生产场地,有力地调动了农民主动上房拆迁的积极性。

二、统筹城乡发展,倾力打造便民服务新平台

坚持用城市化的标准实施农村住房建设,主要推进“三个覆盖”。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社区覆盖。以打造精品社区为目标,大力加强硬化、绿化、亮化等“六化”投入,社区基本实现了“路、水、电和天然气、热力、排污、有线电视、电话、宽带”9个户户通。二是推进城市管理向社会覆盖。我们成立了城管洪绪中队,将管理触角向社区延伸,各社区成立了8-15人的专职保洁队,提高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三是推进便民服务网络向社区覆盖。龙庄社区和赵沟社区分别建成了5100平方米和42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办公、警务、超市等9大服务设施,赵沟社区还配套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使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各种公共服务。

三、注重产业融合,努力开辟富民增收新途径 实施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发展是目的。我们把优化产业、带动增收放在首位,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推进投资1.6亿元的“幸福龙庄”乡村游和投资10亿元的鲁南民族风情游乐园项目建设,目前乡村游婚庆中心部分已建成运营,风情游乐园已完成规划设计,全部运营后可新增就业1000多人。二是优化传统产业。以打造江北最大的塑料制品加工基地和鲁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对塑料制品加工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促进产业成规模化、集群化、基地化发展。三是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物业、卫生保洁、商业网点等社区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家门口创业就业岗位,加快农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的进程。

虽然我们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先进镇街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先进镇街经验,提升标杆,提振精神,激情干事,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我市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载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好“村改居、乡改办”工程,加快库尔勒城乡一体化进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