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理是怀疑的影子美文
这是一件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小事。不久前,一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给法国的小学生和上海的小学生先后出了下面这道完全一样的测试题: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
法国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是,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认为这道测试题根本没办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师的“糊涂”。显而易见,这些学生的回答是对的。上海小学生的回答情况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学认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岁。只有10%的同学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做出正确回答的同学竟然只有10%。
这位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很惊讶,两国的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他通过对上海这80%小学生的调查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坚信不移地认为:“老师平时教育我们,只有对问题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话,就连一分也得不到。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总是有标准答案的,不可能没办法做,也不可能没有答案。”
法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在总结这两次测试时引用了下面的几句话。
第一句话是笛卡尔说的:怀疑就是方法。第二句话是法拉第说的: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首要目标。第三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奇、疑虑开始的飞跃。
然后,他颇有感触地讲道:“应当教育孩子敬重老师,但更要教育孩子敬重真理。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没完没了的怀疑才是缺点。只有敢于怀疑,才能减少盲从。有怀疑的地方才有真理,真理是怀疑的影子。”
第二篇:相信大于怀疑美文
年轻的爸爸和9岁的儿子一起在放风筝。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一棵小树的树枝把风筝线紧紧地缠住了。
于是,爸爸取来了一架梯子,准备往上爬。
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儿子,说:“好,就让你来。”
儿子像机敏的小猴子,转眼就爬到梯子的上端,解开了缠在树枝上的风筝线,转过头来对着爸爸嘻嘻地笑。
儿子正要下来,爸爸制止了他:“等一等。”
儿子愣住了,望着爸爸,问:“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给你听,听完之后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加开心了,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着听爸爸讲故事。因为爸爸讲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的。
爸爸说:“有一天,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扶着自己的小孙子在地毯上做爬梯子的游戏,他鼓励小孙子勇敢地往上爬,同时安慰他说:‘有爷爷扶着,不用怕!’当小孙子刚刚爬上梯子,洛克菲勒便撒开了手,不再扶梯子。结果,小孙子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小孙子哭哭啼啼地站起来,问:‘爷爷,你为什么要骗我?’这时,洛克菲勒说:‘你看,连爷爷这样的亲人也靠不住,别人说的话就更不能全都相信了。’”
停了一会儿,爸爸说:“你从梯子上跳下来,好不好?我会接住你。”儿子一听,脸都吓白了,他说:“这么高,又没有地毯,怎么能行?”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只要跳这一次就行了,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我要给你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免得你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然而,儿子还是不敢跳。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完一、二、三,你就跳下来。”
咬紧牙关,闭上眼睛,忍着眼泪,无可奈何的儿子终于从梯子上跳了下来。他认为自己的身体将像一个南瓜一样,啪的一声摔成一团……
然而,爸爸的身体没移开,他的手也没缩回去,而是把跳下来的儿子紧紧抱在了怀中。
儿子虽然没有受伤,但是神情比刚才更加疑惑。他问:“爸爸,你为什么没走开?”
爸爸笑出声来,说:“我想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有时也是可以相信的,何况是爸爸呢?”
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了儿子的脸上。突然,儿子又问:“我还是不明白,那个狠心的洛克菲勒为什么要骗自己的小孙子呢?”
爸爸耐心地解释:“像洛克菲勒这样举世闻名的成功企业家,为了教育自己的孙子,不惜改变自己在孙子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如果把那架梯子看成是通向成功的阶梯,那么爬梯子就是在成功之路上向上攀登。洛克菲勒是要告诉孙子一个重要的道理:成功主要靠自己。当然,洛克菲勒知道,刚爬上梯子的小孙子即使掉在地毯上,也不可能真的被摔伤。”
不错,人生有时候要善于怀疑,但更多的时候要善于相信。
第三篇:科学是真理吗
科学是真理吗?
1.科学的局限
1.1 科学要借助常识来证明
几何三大公理,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都是用常识来证明的。1.1.1 几何三大公理
几何三大公理是几何的基础,其他几何定律都是由它们推理出来的。其中一条公理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这条公理不能证明,只能说,按照人类的常识看来,这条公理是正确的。这就是科学的局限,要靠常识来补救。
1.1.2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力为零时,原先静止者恒静止,原先运动者恒沿着直线作等速度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力为零,这个前提条件在地球上复杂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满足的。所以,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是不可证明的,只是大家根据常识,公认为正确的定律。事实上,后来牛顿第一定律被爱因斯坦推翻了。
1.2科学经常被后人推翻
1.2.1亚里士多德被伽利略推翻
如伽利略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说的,物体越重降落速度越快的理论。
1.2.2牛顿在宏观、高速的环境下,被爱因斯坦推翻
在地球上,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爱因斯坦说明,在接近光速运动的情况下,时间是相对的,就是相对论。这时,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就不成立了。1.2.3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在经受考验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超过光速的,但近期有科学家发现超光速,爱因斯坦的理论也在经受考验。爱因斯坦曾引入“宇宙常数”,后来被其他科学家证明是错误的,爱因斯坦自己也承认了错误。
1.3科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
以前,我看电视采访我国一位老科学家:他说科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就是大胆提出一个科学假设,然后小心地用实验或其他科学理论来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1.4 没有什么理论是100%正确的。
科学研究的方法:证伪法。意思是说:不管某种理论看起来多正确,但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该理论是错的,即证明该理论是伪的。如:某理论说乌鸦都是黑的,但人们只要找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可以证明这理论是错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什么理论是100%正确的。
即使像宇宙飞船,科学家也只能给出99.9….%的成功保证,不敢说100%成功。美国就发生过,宇宙飞船爆炸的惨案。
2人类研究科学的理性从哪里来?
2.1 常识可以证明科学吗?
几何三大公理,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都是用常识来证明的。
似乎大家都认为,在一些基本的数学方面,存在真理。如2+2=4,无论是否基督徒,都认为这是真理。著名的华人基督教牧师:唐崇荣牧师也拿这个例子,来证明真理的绝对性,来证明基督信仰是绝对真理。他说:2+2=4,这是绝对真理。2+2=5,或2+2=3,这些其他的答案都是错的。所以基督教不是排他,而是因为基督教是绝对真理。
我回忆起,2+2=4 是真理,这是在我小时候学加法时,通过数手指学会的。当时,我当然不会想到:为什么我相信,我数手指,2个手指再加2个手指,等于4个手指呢?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常识呀。那么现在我要问,常识是怎么建立的呢? 人类的常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常识可以证明真理呢?最近看了本哲学的入门书《苏菲的世界》,才明白了:原来人类的常识是从人类的理性来的。那么又要问了,人类的理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2.2人类的理性来自上帝
很多大哲学家也是基督徒,如康德、笛卡尔,都认为人类的理性,是上帝创造人类时,就放在人里面的。所以,人类才能用上帝赐予的理性,来研究科学。
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并不是主流。我国的儒家、佛家,也不是唯物主义。相反,有些基督教的大思想家,如圣奥古斯丁,被认为是很有成就的哲学家。
2.3 我国近代科学发展缓慢
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成就,在宋朝达到最高峰。但佛教在唐朝传入我国后,逐渐影响增大。如唐朝大诗人王维,被称为“诗佛”。记得有首古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是南朝(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的皇帝,信奉佛教,建造了很多寺庙,但南朝还是被灭了。
记得有个很有名的佛教故事,有首古诗:“明镜本非台,菩提亦非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首诗可以看到,佛教认为外界都是虚无,人对世界的看法,完全在乎人内心的感受,所谓境由心造。
这在哲学上,就叫“不可知论”了。“不可知”论者,认为人没有理性,或人的理性是不可靠的,是不能用理性来研究科学的。在这样的哲学影响下的人们,就不可能发展科学了。所以,宋朝之后,我国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
我国有句成语:“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物体,可以得到知识。结果,我国古代有位学者,要格竹子,就搬了个椅子,对着竹子看了很久。可想而知,他不可能得到什么知识。如果按现代科学,他应该做做实验,把竹子剖开看看,研究竹节是什么。科学是真理吗?
在牛顿的经典物理流行时,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也流行起来。人类很乐观,以为宇宙是一台大机器,人类的理论已经把宇宙研究透了,已经不需要上帝了。当时,只有两个小问题没有解决,被认为是当时灿烂的经典物理天空下的两朵小乌云。但在20世纪开始时,对这两朵小乌云的研究,导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推翻了经典物理。
现在的科学家比牛顿时代谦虚了很多,因为在宏观上,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不可穷尽、不可测的。科学家已经说明:宇宙大爆炸前的事情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围,是科学不能解释的。在微观上,科学有“测不准”原理,说明微小的粒子是科学不能测量的。就是说,现代科学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被堵死了。
有本很好的介绍基督教信仰和科学的书:《游子吟》(链接:在线阅读:http://.zip)。作者是里程博士,是一位华人科学家。他说:科学只能研究what,不能回答 how。科学可以发现宇宙的规律,发现宇宙是怎么运行的(what),但不能回答宇宙为什么是这样运行的(how)。
况且,科学只能研究物质。科学对于人类的感情,和灵界,也是无法研究的。总之,科学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接近真理,但科学绝不是真理。科学不是包医百病的,科学不是万能,科学更不是真理。什么是真理呢?
牛顿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花在《圣经》上的时间,比花在科学上的时间还多。他曾经拿着一个太阳系的行星模型,对朋友说,这个模型是被人制造出来的;牛顿接着说,模型尚且需要一位制造者,太阳系这么精美运行的系统,不是更需要一位创造者--上帝吗?
《圣经》记载了罗马总督彼拉多和主耶稣基督的对话,《圣经》【约翰福音18章37,38节】“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
在英文圣经里,真理是truth。在主耶稣基督受死、埋葬、复活、升天后。罗马总督彼拉多这句话:“真理是什么呢?”一直回荡在人类上空。彼拉多错过了真理,亲爱的同胞,您现在还要错过真理吗?
《圣经》【约翰福音14章6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上帝)那里去。”
主耶稣基督就是真理,您只要打开《圣经》,就可以看到主耶稣基督对您说话。在《圣经》中,主耶稣对您说,祂为了救您,甘愿从上帝的儿子降世为人,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主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了,战胜了死亡。在刚度过的复活节,我们都欢喜快乐地彼此问候说:主复活了!
我们每一位人,只要相信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就可以像主耶稣一样,胜过死亡,复活,得永生。我们相信主耶稣,就得到了通向上帝的道路,得到了真理,更宝贵的是:得到了永远的生命。亲爱的同胞,您认为主耶稣基督是真理吗?请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一下《圣经》(《圣经》灵修版链接,在线阅读:http:// 下载:http://www.xiexiebang.com/download/CUV-NIVv2.chm),看看主耶稣说的这句话:《圣经》【约翰福音14章6节】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这句话是否是真理?
愿主赐福您!
第四篇:爱是一个影子美文摘抄
那天上网和同学聊天时无意当中知道了初恋的他已有女朋友,心里酸酸的,更多的还是失落
面对他,我无语。
高二时我们是不错的朋友,他个子高高大大的,笑起来很阳光,脾气也好。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画画,相约爬山,分享好听的音乐,经常聊天,谈到得昏天黑 地,我记得有一次班里组织大家看电影,还是他骑着自行车带上我去看电影的。可把别的女孩羡慕死了。那时的日子多么美好呀!
高三那年,我们因为怕别人的流言,渐渐疏远了。我发现开始喜欢上了他,但理智告诉我不能谈情说爱,要努力学习。整整一年我们没在一起谈心,没说过一句 话。直到高考完。我考上一所离家不远的大学,他落榜了,复习。虽然是在新的学校有新的同学,但我还是会想念他。大一冬天元旦前夕,突然收到他的贺卡和信,信的开头直接称呼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还一直说非常想见到我。我们开始通信。
没有提到爱情。
第二年春天,他突然跑到我们学校,托老乡找到我,见面就说,一直没你的消息,我还以为你去了新加坡。我们学校当时有去新加坡留学的项目。他问我为什么 没去新加坡,我说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问题他问了好几遍。我们那天在学校转了半天,忘了说些什么了,只记得后来起风了,春天的风总是夹带着沙尘。后来我送他走,车开出去好远,他还一直冲着我挥手。
那天我没多说什么,心里却多了一份牵挂。
那年他被省城一所大学录取了。
大二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吃完晚饭,跑到离学校不远的邮局给他打电话,在去邮局的路上,心里忐忑不安,我喜欢暗恋他两年多了,今晚我就要向他表白了,而 在这之前,我已经给他写信,表明了我的感情。但一个多礼拜过去了,我没有收到他的回信,也没有他的电话。我等不下去了,因为我无法继续忍受他这种暧昧的态 度。给他打电话,他吞吞吐吐说不合适,还是继续做朋友。从邮局出来只感觉到透彻心肺刺骨的冷,一个女孩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孤独而无助。很多年过后,我都能 清晰地回想起那个晚上,心里隐隐约约还能感觉到那种痛啊。
自从那个晚上之后,我再也没和他联系过,虽然之后他来过一次信。我没看,一直搁在抽屉里,放寒假回家之前,整理东西时,烧了。
七年过去了,我们再也没联系过,也许自始至终都是我在自作多情吧。
因为他,我没在大学里谈过恋爱,还是一直默默地想着他。虽然无望。
好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还会想他。只是那个人渐渐模糊了,只剩下一个影子。
也会梦到他,梦里他对我视而不见,不理不睬。醒来时心里非常难受。
他曾经是我的梦想和全部,我喜欢他将近十年,连手都没牵过,突然有一天别的女孩拥有了他,会有些酸楚,有些失落,又能怎样?
我很羡慕那个女孩,不是嫉妒。
记得刚上班那年夏天,有一天黄昏时在大街上走着,看见一个身影特别像他,我呆在路边痴痴地看着那个人,看着那个背影渐渐远去。太阳慢慢沉了下去,城里灯火阑珊,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转眼那个人也不见了。
我突然领悟,那个人已经成为往事里的一个身影,一个姿势,一个表情,所有的点点滴滴开始淡忘,心中只留下一个影子,一个挥之不去,怎么也触摸不到的影子。
第五篇:真正的艺术是真理的表态
真正的艺术是真理的表态
An Interview with the Pianist and Educator Chen Hongkuan
陈宏宽是我在比赛间隙中采访的最后一位评委。
以前曾不止一次听过他的演奏,也看过别人对他的访谈,给我的印象是同样的严谨而充满哲理性。
我自知不善于做非常严谨而哲理的事,所以暗自希望这次的访谈能更轻松、随意些。
鲍蕙荞(以下简称“鲍”): 大家都知道,您参加过许多国际比赛,曾得过许多奖。对青年人参加国际比赛,始终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从您个人的体会来看,您对青年人参加国际比赛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陈宏宽(以下简称“陈”): 像郎朗这样的人就没有必要参加比赛了。(笑)因为他从小就显现了突出的才能。而我出生在台湾,没有人认识,也没有人认可我。唯一能让人来听我演奏的途径,就是参加比赛。我认为,参加比赛首先要自己准备好。这次“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我听到好几位选手第一轮都弹得很不错,但第二轮就没准备好。从这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准备可以担当比赛后的演出。
我在1982年参加过“盖扎•安达比赛”。这个比赛一共要准备6小时的曲目。第一轮是评委随意挑曲目让你弹,可以是一段独奏曲,也可以是一段协奏曲。第二轮是一个独奏会。这样的曲目量,每个选手都无法逃避。不论你认为比赛是否公平,这样的准备是你必须做的。
我在28岁时参加了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伊丽莎白王太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二轮后媒体把我排在前三位。当时我每天挺自在地看书、散步,两天就把作品背下来了。但是后来的比赛,由于组织工作的问题,一会儿让你上台,一会儿又不让你上台,搞得我精神都混乱了。最后我只得了第11名。当时我很抱怨组织工作的混乱。但是后来想想,这也是一种“经验”。不管你已经准备好了多少曲目,但比赛中一切都是可能发生的。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情况,你都必须做到自己的刚硬,能支撑。
这就是通过比赛,你可以得到的和必须准备好的。
鲍: 可以说,多次的国际比赛经验使你成长、成熟了。
陈: 一个人的艺术生涯大概会经历三个阶段:做徒弟的阶段――“漫游”的阶段――做师父的阶段。
参加比赛的选手,需要的不是作为“徒弟”的阶段,而必须想到,作为“徒弟”的阶段快要结束了,要开始自己的演奏生涯了。当然,也就是要开始“漫游”了。不过,作为“师父”还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作为青年钢琴家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不反对年轻人参加国际比赛。
鲍: 会不会因为过多参加比赛,使年轻人丧失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呢?
陈: 所有的艺术,都会以自己的艺术品味为主。所以评委有时会给自己不喜欢的选手打零分。即使有的选手已经非常完美了,评委也不会给满分。
有些大的国际比赛的第一名,也没有得到评委投票的半数。所以,有些大比赛,往往会变得有些“中性”。有些选手也正因为考虑到这点,就用了“中性”的弹法来不得罪评委。当然,有很多人过了比赛的阶段,会有很大变化,会有更多自己的个性。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为此用了很独特的计算方法,避免了评委给某些选手打零分,打低分。
有些最有争议的选手,其实也是最受人关注的。
鲍: 这次有一位没能进入决赛的选手,小时候是个神童,而且很年轻就得过大比赛的高奖了。
陈: 我知道你说的是沈文裕。他曾跟我上过十天课。
可能上帝是很公平的吧,沈文裕有很强、简直不可思议的一面;但是又有非常困难的另一面。他的音乐里缺少有关美学上的、比例方面的东西。他的脑子里没有这个语言。我讲的时候,他非常认真地听,但他听不懂。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来他的不懂。所以学了十天后,我就跟他说不要再浪费时间了。后来,在“深圳协奏曲比赛”的时候,我忽然又从他的比赛里听到了一些东西,我都快要流泪了。我没有想到我讲的一些东西他还记得!他的演奏完全变了一个人了!我在洗手间碰到他,告诉了他这些,他说:“陈老师,你要给我时间。”我听到这个话真的很感动。
但这次比赛的情况,我心里很难过。他的演奏是平面的,不是三维空间,而是一维空间。
钢琴演奏中,除了情感的表达,还有头脑的理性思考及创造力和灵感。这些因素中缺少了一个因素都不行,都会是明显的缺陷。
鲍: 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陈: 艺术上的发展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有人认为可以慢慢去发展,实际上超过某个年龄就不行了。人的左脑管科学,右脑管艺术,如果左脑的发展过分强烈,就会压制了另一半脑的发展。
国外曾有科学家做过这方面的试验,我看过文章的。一个孩子如果在十四五岁前过分地练技术,会导致这部分越来越发达,而抑制了右脑的发展。十四五岁前是可以调整的,但是十四五岁之后就没办法了。就算你再用同样的办法训练右脑,也长不起来了。这个人会对艺术方面毫无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天才儿童,二十多岁以后就没有发展了。
我在台湾光仁小学的时候,那是唯一有“音乐班”的学校。那里有很多神童,简直可以一把一把抓。(笑)但是很多人到中学十六七岁毕业后,就再也听不见了。
周广仁先生也说过“:很多天才儿童后来都不想弹琴了。”
我对此也很有感触,我想是他们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感到太乏味了。过去的音乐家每次上台都是不一样的情况,从来没有“百发百中”的。
我也曾对施坦威钢琴公司的人说过“:现在有的钢琴已经造得太完美了。而艺术家是总需要有挑战性、激发性的。”
鲍: 您讲的很有启发。但如果对已经过了大脑发展均衡的年龄极限,还有什么改变的好办法吗?
陈: 加拿大有一个自然保护区,不同年龄的音乐家、画家、作家都可以到那里去“泡”一段时间。不上课,但大家互相交流。
鲍: 需要付费吗?
陈: 要付,而且很贵。有的国家政府给艺术家去呆一个月。
沈文裕如果想去那里,我可以在加拿大帮他找赞助。
人的生命里有时是有一种机缘的。比如:生一场大病、手坏了,这些都会让你不断地认识到生命的另一面。
看到沈文裕现在的情况,我对他心疼得不得了。但是打击也许是件好事!
鲍: 沈文裕最近参加的一些大比赛都没有得奖。那天我也跟他谈了,希望他调整心态,以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承受这些。
陈: 我也很怕,看他有没有底蕴承受吧。
我的夫人采访过邓泰山,他的童年是很痛苦的,讲讲就掉眼泪了。
历史上哪个成功的人没有经历过痛苦的考验呢?
鲍: 许多事情必须本人去经历,无人可以替代。
陈: 上天的安排是件奇妙的事,无人可以替代!
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听过附小、附中和大学的入学考试。很多小孩考进附小时,非常天真,对音乐充满爱。到了高中时已开始恨弹琴,到了大学就只想着赚钱了。很多人已经没有对音乐的爱了。
我在台湾的中学,校庆40年时要我致词。我说自己在那里受到了最完美的教育。我们读一二年级时,必须学芭蕾舞;三四年级唱合唱;四年级我还学了小喇叭;五年级学打击乐;六年级学中胡。我在乐队、民乐队、鼓乐队、合唱队都呆过。(笑)学校一有活动,就派出去参加表演,还到菲律宾去表演过。我吹小号、圆号。
我不是神童、不是天才,在学校时钢琴也不出色。但我的小号是全台湾第一把交椅。(笑)我十二三岁时就吹了一首很难的小号协奏曲。我现在弹琴的“节奏”就是从学舞蹈、打击乐中来的,而“呼吸”就是从学管乐、歌唱中来的。
鲍: 您14岁时,怎么又想起学钢琴了呢?
陈: 我姐姐陈必先比我大8岁,我是根据条例出去的最后一个,中间隔了12年。我父亲希望我赶快考出去。
我当时是用小号考出去的,但德国方面认为我太小不适宜学小号。所以我姐姐就拼命教我钢琴。她当时已经得了“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对我非常严格。后来我考进汉诺威音乐学院。我起步太晚,要比别人多练好几倍的琴。
鲍: 你小时的志愿是学音乐吗?
陈: 我父亲是科学家,我七八岁时,父亲带我参观工厂,回家后我就能画出机器里外的结构。我父亲当时认为我是科技方面的天才儿童。我父亲的思想很先进,他反对小学生要把每个字抄15遍的做法。他说5遍就好了。他还当着大家的面说:“我儿子可以做到这样。”我当时觉得很丢脸。(笑)但他绝不是无理取闹,他认为如果抄15遍,小孩的头脑都弄死掉了。如果我考试得了九十多分,他会说:“何必要九十多分呢,70分就行了!”如果被子叠得很整齐,他也认为没必要。(笑)
我姐姐小时候怎么会学钢琴呢?因为有人送她一个小玩具钢琴,她会在上面自己弹出小曲调来。那时候,我爸爸的单位要送他去国外进修,结果我爸爸拿了那笔钱直接去买了一台钢琴,那台琴是美国兵留下来的,买的时候很贵。那些钱当时都可以买楼了,但他买了钢琴给一个4岁的小女孩。
鲍: 你14岁才开始正式学钢琴,那时有兴趣吗?
陈: 开始只是一种“任务感”。因为我出去学习是代表一个民族。当时中国人出去的很少,所以一举一动都被大家看在眼里。
但是到了16岁那年,有一天我忽然入境,感到了音乐的美妙。从那时起,我决定放弃科学,因为我感受到音乐可以将人带入一种不同的境界。
鲍: 您已经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几年了,对中国钢琴学生的情况一定也了解得相当多,您觉得中国的钢琴学生有什么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
陈: 有一些是社会性的问题。一家就一个孩子,全家人伺候一个人、期望也都在一个人身上。这样孩子的压力过大,根本没有机会体会生活中很多别的方面。
西方音乐的基础是“奉献”,不是“指挥”。但是国内学生常常是“以我为主”,不懂得“奉献”是更高一层的信念。不懂“奉献”就不能进入抽象世界,而这个抽象世界是以“爱”为核心的。不懂奉献、不懂爱也就很难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鲍: 是否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很容易面对比赛的得失?
陈: 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是16岁时,在全德钢琴比赛中得了第2名。17岁时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轮就没有通过。然后我留下来从头听到尾,做了很多笔记。我知道了别人的水平,准备到什么程度,也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之后我从来没有为比赛的失利而失落过。
鲍: 其实比赛不应该成为一个目的。对音乐的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陈: 是啊!一个人要想成功,面前可能会有一百零一个陷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陷进去就会爬不出来。
我为什么手受伤还能恢复,我想我和别人不同的是,我可以放弃钢琴。手受伤前,我的目标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手坏了以后,反倒让我了解了很多别的东西。我当时很心平气和,我想到:我是一个人,钢琴并不能代表我,艺术家不是“复制品”、不是“产品”。艺术家是一个“载体”,艺术是一个“过程”。
一个学生要走艺术的道路,一定要认清这条路和别的路有什么不同。做艺术家要生活严谨、没有享受,伦理道德要比别人更高出一筹。作钢琴家有太多的矛盾:又要练很多琴,又要学会生活。一个艺术家不懂真理,他的艺术就没有真理。
真正的艺术是真理的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