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六大谬论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六大谬论
正视历史事实 深化抗战研究——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李东朗
“游而不击”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确定反共方针后污蔑八路军、新四军的一种说辞。正视历史事实 深化抗战研究
——访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李东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共同谱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战史。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能正确评价这段历史的言论和观点,比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等。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李东朗。
以牺牲人数衡量抗战贡献 失之偏颇
《中国社会科学报》:7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有一种观点提出,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伤亡300多万兵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牺牲人数少,并以此判断双方在抗战中的贡献。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
李东朗:应该说,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和评判国共两党的抗战贡献,不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这么说?
李东朗: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将士都值得敬仰,中华民族应永远记住他们。但以牺牲人数评价抗战贡献,失之偏颇。作战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凡自己损失小而消灭敌人多的作战,其对战局的积极影响大,具有战略意义,贡献就大;而导致自己伤亡惨重甚至全军覆没的战役或战斗,其决策必然存在问题,对战争形势有着消极影响,绝不能简单地因其牺牲大而说它贡献大。当然,虽然也存在付出很大代价但有战略意义的作战,但这是特殊现象,是少数。因此,对战争贡献应做具体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不是与双方的战略战术也有关系?
李东朗:对。这就要说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不同特点。正面战场实行阵地战,在激烈战斗中伤亡可能就大,尤其是许多作战都是简单的硬防死守,结果在日军优势武器的进攻下,往往损失很大,甚至因为损失大而对战局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敌后战场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开敌人的优势,专门寻找敌人的劣势打,所以虽然也有重大牺牲,但总体上损失小,战果大。
另外,也要看到八路军、新四军的牺牲也很大,这是由敌后战场环境险恶、战争频仍造成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还有观点以共产党“牺牲的高级将领人数太少”来评判双方的贡献。
李东朗:有这种现象。我们要知道,由于国民党的严厉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编组时干部大都是“降职使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团长在红军时期多是师长甚至军长,无疑是高级将领,而在其后因国民党拒不同意中共扩大编制,所以许多八路军、新四军的将领也就享受不到将军的军衔。
据统计,国民党军队牺牲的将官有240多人,其中包括牺牲后被追授为少将的;八路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达640多人,新四军牺牲的团以上干部有300多人,还不包括东北抗联牺牲的高级将领。了解到抗战时期军衔制实行的实际情况,也就更清楚这种观点的偏颇了。“游而不击”论和“坐大”论 站不住脚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直以来,都存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游而不击”、“坐大”等言论。这些言论是怎么产生的?
李东朗:“游而不击”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确定反共方针后污蔑八路军、新四军的一种说辞。“坐大”论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攻击共产党的一种言论。但两者都站不住脚。
《中国社会科学报》:“游而不击”和“坐大”论不符合哪些历史事实?
李东朗:从情理和逻辑上讲,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大规模活动,特别是通过广泛的抗日游击战建立广大抗日根据地,是对日本占领秩序的破坏,更是对其掠夺占领区资源 “以战养战”战略的沉重打击,这是日军绝不能容忍的。在敌后存在和发展是极其艰苦卓绝的伟业,必须用战斗来完成。中共抗日武装只有坚决抗战并打退日军的“扫荡”,才能在敌后坚持和生存下来。也就是说,只有“抗”,方能“大”,坚持敌后抗战绝不是“游而不击”和“坐大”能实现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没有更多证据表明“游而不击”和“坐大”论站不住脚?
李东朗:中共武装英勇抗日的记述,不胜枚举。这里仅用日伪的记述和评论予以论证。
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副参谋长的武藤章大佐回忆,1938年秋,日本在华北占领区内的“治安恶化,每天都听到炸毁铁路的消息,连北平也受到威胁。尤其是共产党军队以山西省山区为根据地,向平汉线和津浦线之间、山东省山区地带,继而向冀东地区扩大组织,巧妙地开展游击战,在日军防守的缝隙中猖狂地扰乱治安”。所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的文件说:“剿匪的重心必须指向共产党。”1940年1月,即将卸任的日本首相阿部信行就中共抗日武装威胁日本占领区的情况说,共产党势力伸展到400多县,“共产党就是阻碍新中国(指伪政权)的发展,扰乱东亚新秩序的最大的元凶”。同年2月,河北省日本特务机关就管区内的治安状况称:“共产党八路军所取得的地盘,则占有保定道的全部、河北省80%的地区。如今,河北省成为中共独占的活跃舞台,这给扶植、建立新中央政权(即伪政权),带来致命的打击。”
1940年10月1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在《对华北方面共产党势力的观察》中指出:“共产党军队极为巧妙而又坚决地采用机动的游击战法,为我治安最大之癌。”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课高级参谋寒川吉溢大佐回忆说,在1944年秋,日本所侵占华北的400多个县中,139个县已经为中共收复,295个县只有县城和几个村庄仍为日本所控制,其余广大农村地区已经为中共所控制,只有7个县才几乎完全为日本控制。
1944年6月8日,汪伪官员江亢虎在《反共方案》的文章中哀叹:“事棘矣!寇深矣!八路军已弥漫华北,新四军已遍布江淮,京沪一带,均受威胁。”1945年3月25日,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陈公博也惊恐地对属下人员说:“现在共产党非常猖獗,新四军到处扰乱。”中共抗日力量积极作战,给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的事实,从日伪官员的惊恐描述中可见一斑。而这些绝不是“游而不击”、“坐大”所能够产生的。“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两说 并不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报》:过去我们一直说“八年抗战”,现在我们一般称为“十四年抗战”。您如何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表述?
李东朗:这主要涉及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表述。普遍认为,作为中国人民或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即战争史、专史或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应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一直在进行,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也一直持续不断。此即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论”。而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中国通史上的一个阶段的抗日战争史,即抗日战争时期,应以七七事变为起点。因为七七事变以前的对日抗战还不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国内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战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此即人们通常说的“八年抗战”。两说并不矛盾,而主要是从什么角度去考察中国抗日战争。
二是关于“抗日战争”概念的认识。有一种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国家行为,必须由唯一能代表国家的政府主持领导,以国家的武装力量为战斗主力,这是一切国与国之间战争的本质属性。用之去考察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年前的许多“抗战”不具有上述属性,因此就不属于中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持此观点者因此认为中国抗战从1937年7月起,到1945年8月止,是“八年抗战”。
但是,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认识:6年局部抗战和8年全民族抗战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的认识?
李东朗:症结在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众所周知,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实行“不抵抗主义”,其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直至七七事变后才决策抗日。而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多次由民众也包括国民党正规军反对日本侵略的抗战,如东北义勇军的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热河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热河抗日救国军抗战、绥远抗战等。也就是说,中国的抗日战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面抗战”的过程。这种不同于世界现代历史上国家之间战争的特殊性,引发了对中国抗日战争认识的不同。割裂两个战场、忽略敌后战场 有违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抗日战争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坚持的正面战场组成。但在两个战场关系的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李东朗:是的。这些误区表现在,一是割裂两个战场。近年来,我们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在一些人的认识中,仍存在突出一个战场而忽略甚至抹杀另外一个战场的现象。历史地看,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的中国战场,并使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对此,中共中央早在1943年7月2日发表的《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宣言》中指出:“整个中国战场上,六年来的作战,实际上是被划分为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因此,必须增强这两个战场互相援助的作用。”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论断了统一的中国抗战中两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突出和夸大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而忽略甚至贬抑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言论。一般观念上,大型战役引人注目,而游击战规模小,易忽略。但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游击战不能用一般的观念去看待。如八路军在华北的大规模游击战给予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迫使日军集中重兵防堵。1940年日本军方报告称:“日军在华北有九个师团和十二个旅团的强大兵力被钉死在那里。”“华北治安的症结所在,并非国民党政府,而是中共。”
据统计,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的比例,1938年是58.8%,1939年是62%,1940年是58%,1941年是75%,1942年是63%。这5年中,还一直抗击着全部伪军。1943年抗击侵华日军的58%,伪军的90%;1944年抗击侵华日军的64%,伪军的95%;1945年则抗击侵华日军的69%,伪军的95%。
相持阶段之后,经常有超过半数的侵华日军被牵制在敌后战场上。日军称:“中共游击战和地下工作非常巧妙”,日军被迫打“不分昼夜、连续不断,永无中止的战争”。由于遭受敌后军民的频繁打击和巨大威胁,日军就动用重兵疯狂“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1939年至1940年间,出动主力千人以上的大规模“扫荡”达109次,使用总兵力在50万人以上;1941年和1942年的“扫荡”,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达146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24次,总计使用兵力达83.9万余人;1943和1944年的“扫荡”,千人以上者177次,使用兵力66万多人,其中万人以上的大“扫荡”22次,使用兵力29.7万余人。
这些情况说明,敌后军民与日军不断的斗争中,在承受了巨大危险、牺牲和损失的同时,给日本侵略军造成重大伤亡,使其消耗巨大。这足以证明中国抗日游击战和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
继续为“攘外必先安内”辩护 欲盖弥彰
《中国社会科学报》:抗战期间,国民党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该政策辩护者认为,其具有合理性。您怎么评价这种观点?
李东朗: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大规模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的应对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
近年来,一种观点再度流行,即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有争取时间准备抗日的一面。而事实上,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使日本大规模侵略阴谋得逞,其不断对日妥协退让,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其集中力量“剿共”和剪除其他异己,不仅不能“安内”,而且极大地破坏了抗日所需的民族凝聚力,丧权辱国的《淞沪协定》、《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就是恶果;1933年的福建事变、1936年的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证明“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是错误的、行不通的。
最终,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之下,只能改弦更张,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从集合一切抗日力量方面来做抗日准备。不能否认国民党在这期间的一些抗日准备,但它与严重损害全国抗日局面形成的负面作用相比,微不足道。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合理性,实在是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还有一些声音认为,国民党军队并未有过片面抗战、消极抗战的行为。事实究竟如何?
李东朗: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宣称要“举全国力量”抗战,表现出抗日的积极性。但也应该看到,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虽然有发动全国民众抗日等内容,但国民党并没有真正实施这些条文。它把抗战胜利希望寄托在美英苏等大国干预日本上,没有通过发动民众战胜日本的信心,因此不愿也不能真正发动人民群众,结果只能是其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即片面抗战的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影响和阻碍中国潜在抗日优势的发挥,无疑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相持阶段,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抗日积极性发生很大变化,加之出现严重腐败,正面战场总体呈消极态势。1944年,在豫湘桂战役出现大溃败,日军在中美空军不断袭击下居然能以每天30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一直打到贵州独山。甚至国民党军方的《扫荡报》也批评说:“独山失守,表现了军方的无能。”这些情况,极大程度地损害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观感,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局。美式武器对中国战场的援助 杯水车薪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由此,一些声音认为,中国装备落后、不足以抵抗日军,整个抗战是靠美式武器打下来的。美式武器对中国战场有这么大贡献吗?
李东朗:首先,我们看美式武器到来之前中国战场的战况。抗战时期,中日国力、军力悬殊,这是日本敢于疯狂侵略中国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艰苦卓绝和必须实行“持久战”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就是依靠简陋的武器与强大而凶狠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并使之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四年半的独立抗战,使日军的精锐兵员与战略物资遭受严重消耗。
1941年2月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著名的“炉边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顶住了日本的进攻,歼灭了几十万日本军人,消耗了大量的日本军需”。
1941年出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称:1941年前后,日军的“老兵所剩无几,只有现役兵和年青的补充兵”,缺乏训练和装备的新兵员大量补充,导致日军总体战斗力明显下降。号称日本中国派遣军“王牌军”的第3师团与第13师团,1944年时“再无钢筋铁骨之威”,而“其他兵团的装备、战斗力等均较前明显降低。全军建制已感力不从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始终牵制着日本陆军的大部分兵力。比如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团,其中日本本土4个,朝鲜2个,中国35个(其中东北13个;不含20个旅团),太平洋战场10个,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兵力还不及中国战场的1/3。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美式武器进入中国战场后,呈现什么样的战况?
李东朗:中国抗日战争确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但国际援助在很长时期里杯水车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自1942年1月起对中国提供兵器弹药,但在4月日军攻陷缅甸,通过缅甸运输的通道断绝,中国只能通过“驼峰”航运得到美国援助,所得武器装备非常有限。美国对中国的大量武器援助,是在1945年1月下旬中印公路通车后,通过这条公路运入的。所以,所谓中国装备落后、不足以抵抗日军,整个抗战是靠美式武器打下来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中国战场仍抗击着约半数的日本陆军。战争结束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总兵力为1003783人,在中国战场的总兵力为1049706人,这还不包括战争结束前调到关东军的4个师团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抗击的日军。中国战场的日军仍略多于太平洋战场。
正因如此,美国总统罗斯福1945年1月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
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认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附文:国际学界对中国抗战研究很不够
史桂芳
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发表《出兵华北声明》,以“速战速决”解决中国问题。然而中国的艰苦抗战,打破了日军战略企图,使其“北进”苏联计划始终不能得逞。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以一国之力单独抗击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紧密配合,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大部,并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使其难以从中国战场拔出脚来,有力支持了反法西斯战场。据统计,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50余万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70%。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亿美元(1937年比值),无形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由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中国国家地位得以提升。1942年1月,美、英、苏、中、法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国际地位;1945年6月,中国作为展开反法西斯战争最早的国家,被列为《联合国宪章》的第一签字国;1943年中美、中英新约的签订,从法理上获得了与西方国家平等的地位。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中国人民近百年不懈奋斗的结果,更是中国坚持抗战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抗战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在西方主导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语境下,基本不提中国战场,对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原因,美国主要强调原子弹对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的作用,苏联史学界则重点讲述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打垮日本关东军的作用。西方史学界对中国抗战存在偏见。这既不利于客观认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也不利于清算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因此,中国学者更应从为人类正义、和平而战的角度,研究中国抗战,把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注重利用国内外资料研究中国战场在拖住日本陆军主力、消耗日军力量、粉碎日军战略计划中的作用,强调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给予应有的地位和评价。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声音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对二战中有所贡献的盟军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偏差。美国被视为全球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英国已经承认,支持它继续战斗下去的关键来自帝国和英联邦国家的贡献。中国依然是被遗忘的盟友,它的贡献随着亲历者的离世而渐渐被人淡忘。其战争的经历没有苏联悲惨,但同样是为了捍卫主权而进行的生死抗战。中国遭受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抗战死亡人数高达1500万—2000万人,难民人数有8000万—1亿人之多。
中国是同盟国中首个与轴心国交战的大国,更以贫弱之躯牵制80万日军。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中国早在1938年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那将给日本控制整个亚洲大陆提供有利条件,加速日本对东南亚的扩张。一个屈服的中国,也更有利于日本入侵英属印度。没有“中国的困境”——这个由于中国拒绝停止反抗造成的困境,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将更有可能实现。
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中跑龙套的小演员。
——摘编自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篇:正视中国抗日战争
正视中国抗日战争
标题:正视中国抗日战争 作者:孙三里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集团对世界人民进行了残酷的侵略,生灵涂炭,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日本却矢口否认败于中国,本文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对认识这一疑问能提出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反法西斯 军事 原因 和平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二周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二周年。但是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或许我们也产生“为何日本不承认败于与中国”的疑问,今天我写篇简短的文章,提出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概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侵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段时期,是我们常讲的中国抗日战争,主要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广州、武 1 汉的沦陷):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紧密联合抗日。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发挥了主要作用,组织了平津、太原、淞沪、徐州、武汉等一系列大会战,虽然最终以上城市相继沦陷,但29军痛击日军、平型关大捷、四行仓库800壮士、台儿庄大捷等事迹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战略物资向大西南地区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3年12月):广州、武汉沦陷后,随着日军战线的拉长,兵力不足。中国共产党部队挺进敌后建立根据地,严重威胁了敌人后方,日军补给困难,资源紧张。在正面基本停止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行动。将主要力量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期间,在正面战场,日军仍然进行了对南昌、随枣、长沙、滇西等地区的局部进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同时向美国、英国、荷兰宣战,中国摆脱了孤军奋战的不利处境。
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1月——1945年8月):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日本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逐渐在战争中凸显颓势。期间,虽然日本困兽犹斗,向豫湘桂等省发起疯狂进攻,但已是强弩之末。在欧洲,他的德国盟友已经陷入两面受敌的泥潭,自己在太平洋战争中海空力量丧失殆尽,节节败退,中国敌后根据地的迅速发展极大牵制、消耗 2 了日军。中国发起了局部反攻,收复了滇西、广西等地区。在美国逼近日本本土、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的大反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进行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取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中国以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间接降级损失5000亿元的惨重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各阶层人民不断努力的结果,是近百年以来的反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性胜利的战争。它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期间,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对世界人民进行了残酷的侵略,生灵涂炭,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对于打败日本方面,中国无疑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首先,作战时间说,中国从“九一八”算起,抗战14年,全面抗战8年,时间是最长的。美国、英国对日作战3年零八个月,苏联仅三个月。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经得起长期战争;而日本是小国,人少、资源少,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的持久战拖垮了日本。
抗战的前4年,中国面对了日本无后顾之忧、“一鼓作气”的全面进攻,以血肉之躯筑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条坚固防线,使得日军深陷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大部分 3 兵力被牵制在中国而无法脱身。如1938年秋,日本共有24个师团,其中的22.个半师团(还有半个师团在朝鲜,1个近卫师团在本国),也就是占日本总兵力的93%军队被牵制在中国。
虽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扩充兵力,将部分师团调往东南亚参加对美英的作战,但即使在战争最紧张的1944年,日本仍然有44个师团(当时日本约有100个师团)被牵制在中国。就像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的:“如果没有中国,会有多少日军抽出身来,向澳大利亚、印度侵略啊!”
三、日本不承认败于中国的原因
时至今日,日本官方都不承认在那场战争中被中国打败。具体原因,我想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和弱国地位,使得日本对中国持有蔑视的态度。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经历了仰视、平视、俯视三个阶段。汉唐时期,中国国力昌盛,东汉光武帝曾赐予日本“汉倭奴国金印”、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的鉴真高僧在日本讲学影响深远都表现了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敬仰;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因为台风为没有成功,打破了中国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明朝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一直到清末,日本对中国持平视态度;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日本变法图强,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直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击败中国,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五十 4 年,日本称中国为“支那”,意思是猪猡、下贱人,对中国采取的基本是俯视的眼光。
(二)从军事上说,客观上,中国歼灭日军数量和海空力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中国牵制了大量日军,但歼灭日军的数量有限,通常我们说日军在中国伤亡130万人,但是其中被中国人打死的日军只有40万人,在那个时代受伤的士兵75%是可以重新返回战场的。而日本在那场世界大战中约有185万人丧命,其中在菲律宾与美军的作战中战死52万人,在缅甸被英国打死18万人(其中有1万日军是被中国远征军打死的),在硫磺、冲绳岛战死约15万人,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中死去24万人,在中国东北被苏联打死约10万人,还有25万人在与美军在南太平洋的诸岛的争夺中死去。也就是说约有135万人死于美国人之手。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的20余艘航空母舰、19艘巡洋舰、11艘战列舰和几乎所有飞机都是被美国军队击沉或击落的,其海空力量必须的钢铁、石油补给线也是由美军切断的,所以很多日本人认为他们是被美国人打败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330万日军全部放下武器时,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只有70多万人。
在中国战场的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豫湘桂会战等一系列会战中,中国军队人数基本都超过日军的两倍,但却都以失败收场。中国的汉奸人 5 数众多,例如1940年,日本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仅投靠日军的国民党军队就达到了50万人;在八路军与日军作战取得胜利的百团大战中使得日军伤亡1万人、伪军伤亡4万人,“伪军”大多数皆是中国人。
以上客观事实,也是日军不承认败于“不争气”的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日本战犯审判的不彻底性
日本战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为期两年多的审判后,将广田弘毅、东条英机、土肥原贤
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武藤章七人判处绞刑,但宣布天皇无罪,对很多甲级战犯免于起诉,审判并不彻底。1951年,美国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转而扶植日本,日本的右翼势力抬头,重返政坛。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很多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扭曲美化侵略战争,更不承认被中国打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本文希望能对广大读者认清抗日战争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在新的形势下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已的贡献。
参考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抗日战争的细节》,魏风华,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作者简介:孙三里,男,汉族,1988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郸城县,2012年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现担任湖南省浏阳市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研究室科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电话:***;邮箱:1060261702@qq.com。
第三篇: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中共开始肯定国民党抗日贡献
今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68周年,今年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政府在举办各类庆祝活动时,除了强调一贯的爱国主义,也悄悄地因应时局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在对日关系上,纪念活动不忘突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一贯强调的“以史为鉴、面向 未来”;在两岸问题上,也对于国民党抗日的贡献给予应有的肯定。
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最主要的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伟大胜利—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
整个展览共分八大部分,包括“民族危机救亡兴起”、“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抗战灯塔中流砥柱”、“日军暴行惨绝人寰”、“浴血疆场民族壮歌”、“得道多助国际援
助”、“历史胜利巨大贡献”、“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尽管中日关系最近陷入了胶着的状态,据了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部分展出了胡 锦涛与小泉在雅加达会面握手的照片,“面向未来”的含义值得玩味。
位于卢沟桥附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进行三期陈列改造”为由,从今年3月28日到7月7日闭馆。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当局在2月就筹备了抗战胜利60周年展览,但是由于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最高当局要求配合新形势修改展览内容。
中共的史观一向把抗战胜利主要归功于共产党的牺牲与领导,国民党则是“消极抗战、积极剿匪”。今年由于国共关系在两岸局势发展中改善,中共也开始肯定国民党在正面战 场中的贡献,因而出现“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的展览主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昨天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讨论八年抗战的正面战场时表示,从前只强调国军一溃千里,就不能解释为何抗战能坚持八 年直到胜利。
他认为,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坚持了八年抗战没有对日本妥协,对此中国人民还一直给 予肯定。
第四篇:中国招商引资六大战略
中国招商引资六大战略
——作为“世界华商领袖年会”实践成果的中国招商引资理论
世界华人协会总干事 张雨轩
每届世界华商领袖年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投资家都纷纷讲述他们在大陆投资的要求和经历;有关政府官员介绍其招商引资的经验与教训。以此为基础,世界华商领袖年会形成了一套战略性极强的招商引资理论体系及作业文化,兹介绍如下。
一、产业规划战略
产业规划战略如一把刀,如果你握着刀刃的一面,最好的结果也会伤害你;如果你握着刀把的一面,最坏的结果也会保护你!产业规划就像是系衣服的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找对了,下面的扣子很容易找对;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下面的扣子全错,绝对没有对的道理。对也是错!在启动招商引资行动之前,地方政府首先要规划好当地的产业发展蓝图——产业发展走势,以及政府如何支持甚至扶持产业及其投资者。
产业规划之作用,一是保证招商引资能在当地自己长远发展需要的方向上展开,而不会引来没有前途的项目,甚至过一两年不得不花代价关停的项目。
二是给投资商一个姿态,任何投资者都不喜欢跟头脑糊涂的地方官员打交道,不喜欢跟没有见识的地方政府合作。
二、招商营销战略
为什么很多城市大量招商费用都浪费了,这些费用都浪费到哪里去了?没有清晰的目标客户,造成有限招商费用的大量浪费。其主要表现为:在不正确的时间、不正确的地点,以不正确的方式,向不相干的人说一些错话!你用同一种语言和不同国家的人说话,还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听明白? 有了针对自己需要的产业规划,接下来就要通过做投资者的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产业投资目标。从历届世界华商领袖年会我们发现,外商投资一般有六大心防,总结如下:
我为什么要来投资?
我为什么现在要来投资?
我为什么到你这儿来投资?
我到你这儿投资有什么好处?
假如我没有到你这儿投资,将会失去什么机会?
我怎么相信你所说的都是真的?
如何破解外商投资的六大心防(心理障碍)呢?
做投资者的工作,破解外商投资的六大心防,被称为“招商营销”。
招商营销,从战略层面来看,就是将一座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视为产品,来分析它的内外部环境,揭示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确定它的目标市场、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策划、改造、包装和行销的过程。
[招商营销的十大原理]
1、品牌策划原理:打造品牌的五项修炼;
2、城市定位原理: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
3、差异化原理:“卖城市”不是卖更好,而是卖不同;
4、“两划”原理:“策划”解决思想问题,“规划”解决组织问题;
5、“两抓”原理:软件启动硬件,软件决定硬件;
6、“两态”原理:静态的城市要赋予动态的内容;
7、系统工程原理:统筹兼顾,相互协调,平衡发展;
8、产业群原理:“经营产业”——政府的职能创新;
9、大局原理:开局—析局—创局—选局—动局—运局—进局—出局;
10、势策划原理:观势—识势—化势—借势—造势—运势—结势。
[招商运营的八大步骤] 1.招商准备→2.客户调查→3.接近客户→4.进入主题→5.招商说明→6.邀请考察→7.合作建议→8.缔结成交。每个步骤的具体工作如下:
招商准备:编制各项招商文件、宣传资料;客户调查:编制客户目录,锁定目标投资商;接近客户:使用巧妙而有效的方式与目标投资商取得联系;进入主题:反复联系,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招商说明:详细阐述能够满足投资商特殊需求的资源及配套政策;邀请考察:着重介绍投资环境,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以及成功案例;合作建议:编制合作建议书;缔结成交:签约、履行协议,跟进服务。
[错误开发的十大表现]
客户开发的过程,须极力避免以下错误开发的十大表现:
没有明确的目标客户;目标客户错位;向目标客户传递错误信息;向目标客户说一些废话;向目标客户传递混乱信息;与最重要的人没有说最重要的话;在不正确的场合向不相干的人说话;职能部和目标客户无法对接;招商人员违背客户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优惠政策不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
[招商引资的方法和艺术]
①特色吸引法;②优势放大法:③组合交易法;④五优聚合法;⑤满足需求法;⑤离岸跳跃法;⑦信用保险法;⑧市场交换法。
三、招商引税战略
招商引资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即招商营销);也要解决“投资质量”问题。对此,我们特别地提出了“招商引税”战略。招商引资是以一个经济区域能够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满足投资商特殊需求的营销过程。招商引税的本质,是要求政府一定要找到一只会下“金蛋”的鸡。
招商引税项目评审三公式
(1)在项目建成后产品质量达到设计能力的正常年份内,年利润总额与投资的比率,即为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投资利润率表明的是全部投资的获利能力,投资利润率高,意味着投资效果好。风险小,偿债能力强,企业收益有保障,政府税收也有保障。因此,这个指标往往成为银行贷款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
(2)投资利税率的计算方法: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是单位投资带来的平均利税,是项目的纯投入,反映了项目对政府财政的贡献,因此这个指标越高,说明对地方政府和国家的贡献越大。
(3)盈亏平衡点的计算方法:
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总固定费用/(单价-单位变动费用)。根据盈亏平衡的含义,可以得出项目在临界状态下四个方面的临界值,即:临界产量值、临界销售价格、临界单位变动费用、临界固定费用,这些指标对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
四、投资环境战略
一百多年前生物学者利比希发现,一株植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元素。如果一株植物具备了它生长的所有必要条件,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这株植物自己组织自己的生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这株植物的发展会自行组织得更好:一旦植物缺少了一种重要的元素,它的发展就会停顿下来,即使其它成份补充量再多也不行,它只有等到缺损元素得到补充后才会正常生长。
投资环境就是围绕着投资主体变化发展的,并是影响投资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跨国公司与中小外资不同,它要求有一个完善而稳定的投资环境,以保证其顺利而持续发展。反观中小资本,相对而言,其投资的短期倾向显著,对投资环境的要求主要是“优惠政策”,从各种“优惠政策”中求得急功近利。跨国公司所要求的投资,无疑还比中小资本要全面、系统、规范,因而标准也更高。
投资环境的十通标准
1、信息通:主要指城市信息通用系统是否连接,能否与国际市场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
2、市场通:衡量的指标有:(1)国民生产总值;(2)城市人口和辐射区域的人口数量;(3)按人口平均国民所得;(4)制造业产值。
3、法规通:当地市场开放程度、投资刺激、政治社会安定、政策连续性、法规健全程度以及国际惯例在当地的执行力度等。
4、配套通:指生产某产品“规模经济”的大小,以及产业上下游产品链的配套能力和实现产业集聚的能力。
5、资金通:衡量指标有:(1)准予外资股权拥有程度;(2)允许利润汇回的程度;(3)对本国资本和外国资本待遇的差别程度;(4)关税保护程度;(5)当地融资及国际结算难易程度;(6)汇率稳定程度。
6、人才通:主要指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力价格水平等,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建制是否完善。
7、物流通:指与当地水、陆、空交通条件直接相关的指数,以及物资通关的难易程度。
8、技术通:技术依托机构研发单位技术部门是否齐备。
9、服务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中介机构成熟,强化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和服务结果。
10、风水通:利用中国古代与“环境共存”的哲学,便于招商工作。
五、产业集群战略
产业集群就像是火锅,如果火锅里煲的是萝卜青菜,则这个产业集群的含金量就很低。
如果火锅里煲的是海参鲍鱼,则这个火锅的含金量就越高。产业集群的五项修炼——提升产业集群含金量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大项目——产业链——产业基地”的构架,一方面发挥旗舰企业的龙头作用,利用其已形成的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顺势而为,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新“缝合”,延展与扩充产业链;另一方面借助大项目,不仅获得了来自外部的资金和技术,还做大了产业,提升了城市品牌,巩固了行业领先优势。
“一个大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连起一条产业链,形成一片产业群,打造一个产业基地”。其中,能否引来大项目,引来多少大项目,引来多大的项目,这个才是关键。
实现产业集群战略的五项战略重点
第一:以扶持龙头公司为切入点,加快集群优化与升级。
规模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从目前现状来看,很多中小城市的主要产业已经达到一定的外部规模经济,但企业的个体规模仍然不足。这就会带来市场主体调集资源、拓展市场、实施创新能力的不足,同时还会带来“市场型”集群的一般性先天不足。因此,扶持龙头公司是中小城市优化集群网络结构、促进产业升极的重要切入点。
第二:以塑造强势品牌为突破点,提升集群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综合实力、科技水平、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企业的品牌就是城市的品牌。因此,实施品牌战略既是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更是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第三:以延伸产业链为增长点,扩大集群外部范围经济。
产业集群因其显著的集群效应和创新氛围,已形成一种产业资源。围绕主导产业适度延伸产业链,实施相关多元化。可充分利用这种产业资源,扩大集群的外部经济,这不仅可以实现效益的多极增长,还可为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第四:以投融资机制为着力点,增强集群资本运营能力。
资金实力不足是集群产业提升和品牌塑造的主要瓶颈。应着力实施资本运营战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产业集群注入更加强劲的资金支持。
第五:以修炼都市文化为创新点,实现全方位的集群文化创新。文化的修炼,是建设产业集群的重要内涵,必须以集群文化为核心,建设现代化、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和社会文化,从而在产业文化上领先世界,在都市文化上与国际接轨。
六、速度致胜战略
[飞船定律] 宇宙飞船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摆脱不了地心引力,掉下来;一种是飞出去,这取决于速度。不能高速成长,只能高速灭亡,不可能保持静止在半空中的状态。城市发展也是一样,如果达不到“环绕速度”,那么它只能掉下来。——牛根生 [“兔子化”理论] 大城市是骆驼,中小城市是兔子。骆驼有驼峰可以储存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可以15天不吃不喝,照样穿过沙漠到达目的地。但兔子不行,兔子必须每天找到吃的喝的,否则就会饿死渴死。因此,“速度”是兔子的生存法则。
让你的城市跑得更快!
①速度促进营销;②速度提高收益;③速度降低风险;④速度提高士气;⑤速度支持管理;⑥速度塑造文化。
化衡量为动量——速度致胜的切入点
①领导者的大脑运作速度要快;②部门的合作配合要协调;③产品的技术要不断创新;④生产流水线要简约;⑤获取信息的渠道要畅通;⑥供应链相应周期要缩短。
第五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由衰而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的抗战诗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奇观,在世界反法西斯诗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在芦沟桥挑起战争,企图消灭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下,中国各阶级、阶层和集团,迅速行动起来,抗击日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就在“七七事变”的前一天,诗人艾青写了《复活的土地》一诗,以他惯有的抒情笔调,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复仇的欢快”。
诗人的预感,在第二天就应验了。这预感,也成了艾青及其他一些中国诗人“最大的创作雄心”的基调。
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出现并大量出现的都是反法西斯的短诗、抒情诗,真正起到了匕首、投枪的作用。接下来涌现出的一批长诗,以抒情长诗为主,这与中国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传统有关,如:艾青的《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袁永拍的《寄给顿河上的向日葵》、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等。
抗日战争时期,鉴于军事、政治上的原因,文艺界客观上分成国统区、上海“孤岛”与沧陷区、解放区等不同区域的几支队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其区域的差异性、创作水平的不平衡性较大、也较复杂。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表现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幼稚的欢欣,纵览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少国家的反法西斯诗歌,都有这样几个共性,中国抗战诗歌也不例外。
其一,来源于战争,服务于战争。诗人田间在1938年创作的街头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被张贴在城市、乡村、车站、通衢,直接起到了“动员民众,打击敌人”的作用。
其二,反法西斯的总主题,爱国主义的主旋律。陈辉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涌现出来的有才华的年轻诗人,他的诗以战斗生活为内容,以理想主义为基调,既刚健朴实又瑰丽浑厚。他在《为祖国而歌》一诗中,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誓死保卫祖国,与日本法西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祖国啊,/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不会滴一滴眼泪,/我高兴,/因为啊,/我——/你大手大脚的儿子,/你的守卫者,/他的生命,/给你留下了一首/无比崇高的‘赞美词’。”
在1944年反扫荡斗争中,陈辉壮烈牺牲,年仅24岁,终于以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最后、最壮丽的诗篇。
其三,题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是百花齐放,色彩斑斓。艾青、田间、臧克家 的创作都进入了繁荣期,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极富特色、极有光彩的“三人行”。艾青狂热地追求着太阳与光明。在3年多时间里,他写了近百首短诗,写了《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等长诗,出版了《北方》、《旷野》等诗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当时诗坛的佼佼者。田间被闻一多称作“时代的鼓手”,他的诗没有“弦外之音”,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鼓舞你爱,鼓
战争是人发动的,也是人制止的。战争既摧残人,也磨炼了人。战争激化了一切矛盾,撕去了所有的伪装,将人置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因而最能显示出人的崇高、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只有以人为中心,从历史的角度和历史的规模思考当代人类的命运和责任,深入人生与人性,正确处理自我与人类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方能使中国的战争文学特别是诗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