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组调查法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在小组调查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师在小组调查学习中承担的课堂组织者、调查咨询者、学习引导者、课程设计者和教学研究者的角色,并且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变化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小组调查法;教师角色;高职教师发展
一、引言
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和突出学生主体的背景下,笔者积极探索了在任务为向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成绩改进及英语应用能力提高方面的积极影响,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有效的学习方式。
Johnson兄弟于1975年提出了共学法,其基本做法是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指定的小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以确保共同的任务能够按时完成。如果有任何问题,小组成员可以用相互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如若再不能解决,可以寻求教师帮助。共学法为笔者的在设计课程实验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Sharan夫妇于1990年提出的小组调查法,从某种程度上说,跟共学法相类似。在小组调查法中,不同的学习小组获得不同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都是属于一个共同的话题。小组调查法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整个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异质小组,每个小组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同时在调查之后,需要进行班级汇报;
(二)小组成员之间要能够良好地协调,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三)在小组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分析评价等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强调交流和协商。在小组调查法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集体技能得到加强,个人责任受到了鼓励,每个人所要做的事情非常明确。小组调查法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班级汇报,小组讨论或者小组竞赛。它可以用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阅读前,阅读过程中和阅读后都可以适用。
笔者在实验过程中,根据Sharan夫妇建议,本选题把实验班级学生们组成他们自己的4-6人小组。在从整个班级都学习的单元中选出课题之后,各个小组再将课题分割成个人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并开展必需的活动以准备小组报告。最后,每个小组做一个汇报,可以是PPT或者其他一些形式,以向全班交流他们的发现。
在前期的研究中,笔者重点研究了小组调查法对学生的影响;但是,小组调查法对教师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而教师角色的变化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大部分的外语课堂中,教学还是讲解语言点和语法、练习、然后输出的模式,基本上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扮演的角色,即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或者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教材的教学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痛苦的,因为教师在辛苦授课,而学生似听非听,很少有积极的回应,甚至学生会在课堂上睡觉,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这样的课堂,学生也是痛苦的,因为很多学生觉得不能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者对所学的英语知识不感兴趣,认为上英语课是一种浪费;他们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各种不认真的行为,对此,他们会产生内疚感,久而久之,这种内疚感会变成麻木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将进一步挫伤学习兴趣,对学习英语极为不利。
从英语学习角度来看,笔者曾经在另一篇论文中用两个分离来描述这种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这种分离产生的结果是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之间隔阂,英语教和学效果都不佳,甚至英语学习一无所获。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给教师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首先,教师负面情绪积累。由于长时间处在这么“痛苦”的课堂,教师内心的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对教师上课状态影响较大,在情感上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教师知识得不到快速更新。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只是简单的重复一年前,或者是两年前的授课,而没有从课堂的交互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从学生身上没有得到新鲜的东西。教和学本来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自古就有教学相长。虽然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较差,但是他们和英语基础好,学习习惯好的同学一样有情感体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找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而只是一味看到缺点和不足,即使不是严格意义的失败,至少是一种遗憾。其次,教师能力不能提升。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时老师,而不是学生。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就像是一场独角戏。缺少了师生的积极互动,课堂就是静态的;静态的课堂就没有相应的挑战,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空间非常有限。
三、小组调查法的教师角色
在小组调查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地发挥,小组调查法也促进了教师角色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总体而言,在小组调查法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师在小组调查学习中承担的课程设计者、课堂组织者、调查咨询者、学习引导者和教学研究者和反思者的角色,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教材教学者、和学生管理者。
(一)课程的设计者
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英语教师必须首先做好课程设计。做好课程的设计表现为四个方面:小组的形成,话题的选择,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的组织。在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就要求能够把整个班级合理地分成几个异质小组,然后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分工。小组形成后,教师必须能够针对课文或者教材的内容,确定相应的话题。这个话题不应该太具体,而要宽泛些,并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时代性。教师的作用还表现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的组织上。在过程监督中,教师需要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分工,不能偷懒。同时要制定好评价方案,以及小组评分细则。
(二)课堂的组织者
在小组调查法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在课堂上用PPT展示小组的汇报,在汇报中练习和改进英语水平,并且找到不足之处。这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是活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具有很多不定的因素,所以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对于老师而言,小组汇报的话题和内容可能是不熟悉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便能够与学生俱进,与时俱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新知识的学习者。其次,在小组汇报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每组小组的时间,表现以及评论,使课堂不至于失去方向,也对教师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挑战。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更好的知识,以及更强的课堂组织能力,才能够使小组调查法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调查的咨询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在小组协商、制定和实施调查时,教师的角色就转化成了调查的咨询者了。小组成员在很多地方会存在问题,有些问题是小组协商解决不了的。这时候,教师要能够给小组指出正确的方向,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在调查过程中还会必然涉及到新的资料和知识的学习,教师要起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当某个小组不知道该如何调查时,教师还需要耐心地加以指导,把自己掌握的资源提供给学生。
(四)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
在小组调查法教学模式下,教学研究者和反思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所做的研究可能和教学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问题不一定来自于实际的教学中,也不一定能够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中。而在小组调查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客观上迫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反思者,从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Wallace(1991)提出了外语教师职能培养与发展的反思模式。根据这一模式,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并驾齐驱,二者相辅相成,成为教师实践与反思的源泉,这就充分肯定了外语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Poser(1989)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而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来增进其对教学现实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国内很多专家,比如甘正东(2000)也都认为反思性教学对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在小组调查法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教学日志等方法对学生及教学进行反思,去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师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小组调查法教学模式下,教师承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了课程设计者、课堂组织者、调查咨询者、学习引导者和教学研究者和反思者。而这些角色的变化,使教师意识到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最终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论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分析
学生姓名:4411 准考证号: 10875
初中英语专业
摘要:正确认识教师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 关键词:道德;教育;角色
Abstract: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moral education work Key Words: moral;education;role
前 言
一位教育家说过:“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创造,创造什么呢?我理解应该是创造学生完整的生命。有人说:“一个人经常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渐渐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人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对儿童的作用就像是国王一样伟大。”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操纵在老师手里,再从学校的教育职能来看:学校是公共教育机构,它与家庭中父母,亲人的作用不同,它的作用是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学校对道德教育的责任是不可让渡的,未成年人从6岁至18岁这一大段人生都在学校度过,这正是一个人生命急速成长的阶段,学校的环境好坏对他德性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有同辈的影响,老师的楷模,教师不管其主观上是否故意,客观上他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一、正确认识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
(一)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过程。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对学生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心理负担,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是有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使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要置身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成为与学生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总之,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民主,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能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小学教师扮演的角色
(一)角色一: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预设,有序组织和灵活调控,以自己的创造感唤醒学生的创造感,以自己的创造性行为激活学生的行为。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提高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
(二)角色二:群体研究的协作者 杨振宇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不可能。”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更要和学生同步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体会反馈给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供指导。
三、从教学内容的差异看教师角色定位
(一)课堂组织上要当好“导演” 目前,在德育教改的呼吁中,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已被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即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摘要:“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点拨。例如,在上法律基础课时,课文本身十分重要,把案例当剧本,更适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进而充分理解法律师生之间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指导同学们演好这场戏,进而充分理解法律条款。这样一来,课堂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首先必须认真读好课文,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喜好,自己往学、自己往演。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促进功能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出来了。师生对教材的理解达到了一致,形成了共振,创新也才可能实现。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导演呢?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师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认真思考和教材有关的主要新题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其次,要了解“演员”的实力,即学生的知识构成,亦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员”这一角色。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在了解学情时,可进行“换位思考”,即在思考新题目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位置放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放在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于教学对象-----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境,心得学生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猜测他们会如何确定教学目的、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式„„
在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选择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使学生共叫、共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只是起一个宏观布局的功能。即“导演”的功能,他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主,真正发挥“主人翁”功能的还是学生。
(二)课堂流程中当好“舵手”
创新教育下,德育教学中应贯彻“学生为主”,提倡“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题目、提出新题目,然后再分析新题目、解决新题目。教师在其中始终充当一个“舵手”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赐与方向指引和对教学过程的环节加以控制。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若要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新题目中得到锻炼和进步,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在思考、讨论新题目中得到锻炼和进步,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很关键。
那么,教师要做好“舵手”应做到哪两点呢?一是在实施德育教学中,教师首先正确熟练地把握《德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把握住德育教学的正确方向,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往正确方向引导,二是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并且把握学生干扰信息,由于老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课文理解的“共振”,保持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实在,在教学中对学生心态把握和了解也很重要。这样,有利于我们从总体进手,对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和引导。当前的德育教学,教师在其中始终只是名“舵手”,他只负责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方向发展;而船只的前进,则需学生自己划动船桨,朝着教师所指的方向前进。这既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新题目,从而锻炼进步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三)课堂质疑中当好“记者”
创新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在重视学生个体的基础上,在不违反教学要求的条件下,设计有意义的新题目向学生发问,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通过向学生提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非凡是从近几年日益兴起的话题作文来看,教师在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可以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开,这时教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教师通过“记者”这一角色的出色扮演,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功能。
那么,记者角色的扮演应注重哪些呢?首先,记者的扮演其实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发现新题目的环境,比如,在案例教学中就是提供案例背景。经过教师的投问,学生思维必然活跃,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而且情感和喜好也被激发起来了。分析案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发问过程中,应将新题目的着重点放在进步学生的熟悉能力上。比如,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材料是否充裕、选材是否精当,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熟悉能力起导向功能。
四、教师应该怎样做
(一)加强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同等
加强沟通和交流。课下和学生交流,和各种层次的各种性格尤其所谓的新题目学生交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掘他们的特长。即放下架子,贴近学生,经常真诚地和学生交流,主动地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既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熟悉到我只是“学长”,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又可以深刻地熟悉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课堂教学中以同等的身份发表见解和评议,而不把教师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尽量多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不要太看重他们答案的正误,关键是看学生对自己的见解是否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二)创设共同话题,因材施教
如可以辟出专门的教学或休闲时间对当今人们都关心的世界时势热门新题目进行探索,也可以是政治、军事、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的话题,最重要的是要创设学生既有喜好又有熟悉和探索价值的话题。
根据新大纲的教育理念,应把学生看成独特的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有着非富的个性,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喜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熟悉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着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发展。
五、结论
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是一件一挥而就的事情,德育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角色定位的重要,而从角色转换需要达到角色转换的实现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的。需要广大德育教育教学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在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下进行不断的创造和实践,探索各种更新更好的转换目标形式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德育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伟.高校教师与教育现代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2]陈桂兰.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导向作用[M].财政研究,2001.21(1);56-58 [3]徐文勇.谈谈教师人格在德育中的作用[M].高等理科教育,2001(1).46-52
第三篇:钢琴教学中练习法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钢琴作为“音乐之王”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钢琴学习当中。学习需要从小抓起,钢琴的学习当然也需要从小学起。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钢琴习惯,在钢琴生涯中才能长久发展。
关键词:钢琴;儿童;教学
钢琴有助于大脑的开发,培养手指灵活性,提高人的审美,培养气质,导致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学习钢琴,认为钢琴对孩子的智力以及未来有重要作用,从而进行盲目培养。盲目的选择,导致在孩子学习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钢琴学习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很重要,老师需要尽职尽责,而孩子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的促进钢琴学习。
一、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国民的物质生活愈来愈好,文化素质越来越高,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钢琴由于自身特有的优越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钢琴可以不依靠其他任何一种音乐器作为辅佐进行演奏,它可以单独完成一首乐曲的演奏,并且表达出乐曲中丰富的情感。钢琴拥有多种音色,音域宽广,能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现如今孩子家长都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特长的培养,钢琴的学习可以培养儿童自身修养与音乐文化素养、开发儿童智力、锻炼儿童忍耐力与自信心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儿童的整体学习能力、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所以愈来愈多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到钢琴学习中来。
二、钢琴教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看重,导致很多人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想要学习钢琴的人日渐增多,对钢琴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但并不是每一个在钢琴事业上稍有建树的人都可以成为钢琴老师。由于近年来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求过于供的现象,导致钢琴老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影响到学生钢琴道路的发展。
(二)教材内容有待提高
如今在钢琴教学中,注重的是对钢琴的训练。对钢琴的理论知识讲解少之又少,而且钢琴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如此培养的学生在钢琴事业上难以长久发展。而且在传授钢琴理论知识时,老师大多数使用的还是国外编排的教材,国内学者编排的知识几乎没有。国外编排的教材针对的是国外学生,它的内容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学习,从而阻碍了学生钢琴道路的发展。
(三)老师没有良好教学方法
在学习钢琴时,钢琴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很多钢琴教师思想观念老旧认为“严师出高徒”,在教学过程中严厉的对待每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学习钢琴有帮助,但是也会造成很多学生失去信心并产生抗拒的心理。所以钢琴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儿童对学习钢琴失去热情。
(四)家长的从众心理
很多家长看到了钢琴事业的发展前景,让自家孩子自小去学习钢琴。无论孩子对钢琴是否感兴趣,有没有天分,就擅自为孩子报名,这些家长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孩子在钢琴事业中就一定会有发展。但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兴趣与天赋,钢琴学习更是。在学习钢琴中如果没有天赋与兴趣,那么学习钢琴时感受到的都将会是痛苦,学习道路势必艰难,这样的钢琴学习不会长久,不仅浪费了时间与金钱,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其他孩子学习钢琴,自家孩子不能比别人差,也需要学习,擅自为孩子报名学习钢琴,从而导致学生在钢琴学习中无法取得优异成绩。
三、如何正确练习钢琴的策略分析
(一)养成良好读谱习惯
从开始学习钢琴开始,就需要准确的记住钢琴的高音区、低音区、和弦把位等,而且需要准确识别乐谱中的拍号、谱号、调号和音符的音名、唱名、音乐表情记号、专业术语,以及分清楚乐谱曲式结构等。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要对乐谱有一个准确且充分地了解,积极研究每一个作品的乐谱,对照乐谱不断进行严格认真地训练,直到对音乐作品完全熟悉。在研究乐谱时不断在其中发现作品的内在,发掘作家想要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情感。当然在选择作品时也要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律,先学习弹奏简单的,再学习弹奏困难的,形成良好的读谱习惯,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钢琴。有很多学生是从小开始学习钢琴,所以需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读谱习惯。如在学习“茉莉花”钢琴曲时,首先要分析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是否采用“A—B—A”三段式的曲式结构,还是与之稍有差别的其他曲式结构,进而可以研究乐曲的节奏与速度等,最后注意音色的处理与感情的表达。研究一首曲子可能一遍并不能有太大发现,不过没有关系,可以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的分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乐曲的研究也是同样道理,从小养成良好读谱习惯,从而促进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准确掌握重点难点
在练琴时,要保证弹奏的精准性与完全性。不同的乐曲都有其不同的重点与难点,往往学生也会在重点、难点处犯错误。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练琴时就是在不停的反复,毫无计划可言,如此在乐谱的重点、难点处弹得也差强人意,这样在整首乐曲的精准性与完整性上就会差很多。所以学生在进行钢琴训练时,需要单独把乐曲中的重点、难点拿出来单独练习,研究该怎样进行演奏。没有目的性的钢琴训练,不仅会丧失学生对钢琴的兴趣,还会导致其未来钢琴之路的发展。所以在进行乐谱重点、难点研究时,不仅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还会使其对钢琴学习充满热情。例如在学习车尔尼作品299no.1时,要重点掌握好以下几点:1.音与音之间要均匀清晰、具有颗粒性。从开始就要明确手指的变动,及其独立灵活性。2.1指从3、4指下方穿过,或者3、4指从1指上方跨过时,要迅速敏捷,音量、音质必须是一致的,不冒重音。同时避免手臂、手腕的上下乱动,将力量完全放松、自然垂落。3.3、4、5指要做到能独立自由的运动,尤其注意天生能力较弱的4指和5指的音响的平衡。以上三点即使练习的重点也是技术难点,如果能够在练习过程中将问题解决的好,相信在演奏时就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有一个由17位钢琴家参与完成的关于练琴的实验,实验内容是钢琴家们同一时间段练习同一首曲目然后打分,得分有高有低。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练习时间的长短、反复练习的次数以及在练习时他们正确弹奏的次数和得分的高低没有关系,影响分值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练习时弹奏错误的次数出现越多,演奏的得分就越低;二是练习时正确弹奏的比列越高,得分越高。研究人员从3位得分最高的钢琴家的练习视频分析得出:
1.练习过程中很早就合手练习;
2.在练习开始即加入音乐元素,和技术一起练习;
3.有目的的练习:练习时经常停下看谱,哼唱一下,有时还用笔记在乐谱上;
4.预防错误的发生:在错误发生前即停止或放慢节奏;
5.发生错误后马上停下来改正;
6.每一个错和错误的源头都是很清楚的找出、反复修正;
7.节奏在练习中有系统变化,例如慢速练习,然后加快、提速;
8.即前面我们提到的重难点练习。
要反复练习每个难点,一直练到演奏中不会出现任何错误,而且不是一遍正确的就可以了,而是反复验证,确保再也没有错误出现了才可以继续向下弹奏、练习。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练琴时需要耳朵、大脑、手、及其他身体部位同时工作并相互协调。尤其是需要大脑清晰地对自己进行指挥,做一名先知者。耳朵则需要认真倾听弹奏的乐句段落是否准确,做一名执行者,不断找出问题所在。并且在练习时精神集中,大脑保持冷静,冷静分析所练习的段落内容,这样才会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同样的习惯适用于儿童练琴,作为教师更应该意识到好的练琴习惯对琴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长久的发展。老师将练琴的规划与想法教给学生,帮助他们把握练琴的原则,合理安排练琴计划,明确目标,知道每天要做什么,进行什么样的训练,从而才会达到一个良好的练琴效果。例如,在正常上学期间,不能耽误学业,但是完成作业后再练琴时间可能会比较晚,影响邻居休息,所以练琴时间可以安排在放学后,在写作业之前安排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进行钢琴练习。在周末,可以上午两小时做基本练习,下午两个小时可针对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加强练习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儿童在学习钢琴时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系学习计划,切不可盲目的进行训练。从小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及基础,这样在以后的钢琴学习中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促使儿童在钢琴学习中有一个长久而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辰.幼儿钢琴教学中兴趣的提高和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分析[J].北方音乐,2016,(14):121.[2]秦亚洁.钢琴教学中的练习法教学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103-104.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对话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对话论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学生只有不断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与自己及他人的对话在,才能学会对话。
既是对话,就不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是在学生理解困难时架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并且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得出个性化的有创意的见解。
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情境,让对话走进心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对话教学正契合了这样的理念,它以心灵高度开放为起点,以彼此合作、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氛围,以师生相互唤起、点燃和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旨归,指向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
为了实现这种唤醒,我们必须首先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环境。新课标第一次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学生伙伴”,是创设、保护、发展这个“平等对话”环境的责任人。教师要胜任这一新角色,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老是当主角,必须有当配角的心理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自动、有创意地学习,不要一切包办,放心不下。教师在对话中应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要确立并保持倾听、包容、悦纳的对话心态。因为,对话教学的重要特征和特殊魅力就在于其动态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对话中,学生教师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由原来的单纯教师和学生变成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的过程被教;学生不仅仅被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过程在教。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共同构建,课堂中对话完全有机地融合为师生“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得以弱化和限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和提升,对话的信心才能得以增强,热情才能得以激发,也才能够真正从内心接纳对话。
二、提升自身丰厚、广博的专业素养,是对话教学的生命。
语文教学是 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材的处理,方案的设计,过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手段的采用,师生关系,学生评价等等,所有这些,并不单纯是教师的技巧训练和方法掌握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教学规律认识深浅程度的具体体现。因此,语文老师只有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学生特点,采用科学方法,才能在对话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首先应当具备全面,系统、扎实的本学科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跟语文教学更是密切相关。否则难以避免照本宣科、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
教师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和鼓励者,如何创设感情氛围,构建“感情场”呢?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课堂上,教师如果想利用凝聚在文本中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心灵,那就得视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调整好自身的语调、用词、姿态、心情等相关因素,自如地驾驭情感。这样,方能有效地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倘若教师缺乏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将成为语文的致命伤。当然,由于不同教师的审美个性不同,或崇尚朴实无华,或喜爱睿智幽默,或追求新颖别致等等,因此,教师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培养学生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容纳不同风格之类的博大胸怀。
三、利用教学调控手段,引导对话走向成功。
教学作为文化的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 1
互联结、互相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由建构。“自由建构”是针对 学生而言的,“价值引导”则是针对教师而言。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表现为几个方面:
第一,在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上作引导
新课标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要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和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然而眼下有不少对话课,老师对学生感知文本重视不够,学生对课文还没什么感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话”了。由于学生没有对文本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对话变成了游离于文本的讨论。这不符合语文教学实际需要,是走向另一个新误区。新课标“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有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对话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把“读”的任务放在课上。
第二,在设置问题和相机点拨上引导。
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设计问题时,教师首先应与教材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对话,再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学生的实际,形成能积极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提供合作契机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递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及时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走出表意,进入本质。
当学生遇到障碍,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作出针对性的反应和调整、或点拨、或补充、或再次阅读,或进一步思考,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运用情境、讨论、谈话等手段,从知识、技巧和能力等方面有效地提供帮助,开启思路。
教师预设问题,不能不顾及学生的体验感受。眼下有的语文课上,老师一下列出多道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就思考题,展开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课,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形式的教师主宰,学生很难自主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说了,也往往是对教师想法的猜测。
第三,在多元思维和积极评价上作引导。
对话的实质是通过主体的言说来实现思想的点燃,它不仅要求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言,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的,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他们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因此,教师要在思维上予以引导,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多元思维引导,就是鼓励引导学生对文本作个性化解读。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判断、生发,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独特感悟的创造性过程。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关于焦母为什么对刘兰芝如此怀恨的原因,除了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封建家长制外,是否有别的因素?通过积极的思维诱导,有的学生推测与恋子情结有关,因为焦母长期与儿子相依为命,眼看儿子的爱倾斜到媳妇身上,心理不平衡,为了把儿子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采取这一下策。有的学生推测可能是两人性情不合,还有的学生认为焦母不满意刘兰芝平民背景,要为儿子另择显贵女子,等等,这些充满个性解读的观点正是教师进行多元思想引导的结果。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保持清醒的意识,不应被纷繁的观象所蒙蔽,被众多的问题所混淆,以至无所适从,给予一律是“好”的评价,或任由学生是非不明,应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
题,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失时机地对思维的结果作出简要的评价,引领学生走向对话的纵深境界。
最后,要强调的是,作为教学理念的对话固然注重平等开放和动态生成,但绝不可缺少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否则,会导致能量的耗散、资源的浪费、效率的低下。所以,在强调学生自主性同时,不能弱化教师的引导性;在强调阅读理解的多元性同时,不能泛化文本内涵特定的指向性;在强调拓展阅读的数量同时,不能淡化文本语言的丰富性;在强调课堂讨论和交流必要性同时,不能虚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体验经历。否则,不但语文既有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还会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
前天,我在批阅同学的作文时,一篇《写在童年的记忆》里这样写到: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画家,把我最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画卷里。但是读小学五年级时,我的梦想被打了折扣。那天是一节数学课,我还沉浸在一篇优美的画作里,突然被一声尖叫惊醒:“上数学课还在画画,纯粹是调皮捣蛋。要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每天这样描描画画,还能靠画画吃饭吗?”一顿杂七杂八,将我骂了个狗血淋头,耳朵也被扯得红肿疼痛。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狠不能和孙悟空一样变成小虫子逃走。好不容易挨到放学回家,我将此事告诉了妈妈,希望能得到一丝安慰,谁知妈妈却非常严厉地说:“就是耳朵揪掉了也活该,谁教你不长进,只有好好学好文化课,考上名牌大学才是你唯一的出路。”我更加茫然。由此我联想到,课余十分钟我们玩小猫捉老鼠的游戏时被校长当众批评为疯赶打闹,课外活动时间看课外书被称为不务正业,看电视的权利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就连唱歌也只能小声地哼┉现在我觉得自己就像机器人,老师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家长要我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向着他们给我指的路――名牌大学奋进,从不敢越雷池半步。And,我的幻想!And,我的课外书和乒乓球们┉!
读完此文,我不禁愕然,掩卷长思,继尔拍案而执笔:这是个性的压抑,这是人性的摧残,新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我想用新的课改理念为教师角色进行定位:
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认识并认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做法。
2、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教师是反思的实践者。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积极地反思,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4、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特别校本课程,教师是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学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