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人买履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释义,理解一词多义和通假,了解倒装句。
过程和方法:
1、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文。
2、能够复述文章故事。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
领悟作品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导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郑人买履》这篇课文(出示课件)
二.知作者、了解作者生平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从资料书找到其出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出示课件明确生平及《韩非子》这本书的概况及影响。
三.读故事,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既然作者如此著名,他的作品又影响这么深远,那么我们共有必要好好学习这篇文章了,下面我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一分钟之后,我会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朗诵课文、教师出示课件纠正读音和断句、教师范读,学习齐读)
四.质疑难,指导重点字词
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借助资料书尝试翻译课文。两分钟之后,教师提问部分学生起来翻译,课后教师指出课文重点字词,让学生记忆(笔记)
教师提问全体学生是否还有疑问,讨论、共同解决。最后教师引导,出示课件两句原文:
1、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学生集体翻译,教师提出疑问:
“为什么这句话的翻译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倒装句。
教师明确倒装句这种文言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指出以上两句分别属于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另外“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属于定语后置,学生笔记、了解感知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坐”和“反”字,通假现象,提问学生,教师出示课件明确。
第5课 郑人买履练习题
1、补全下面的课内片段。(1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返归取之。及返,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0分)
度()其足 .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宁()信度
3、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8分)
①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② 先自度其足().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5、翻译下列各句。(10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宁信度,无自信也。
6、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4分)
(1)通。
(2)通。
7、按要求填空。(5分)
《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是
9、《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分)
第二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故事内容,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过程与方法:
1、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将全文译为白话文。
2、结合图画,能讲郑人买履的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2、剖析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净化学生思想。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字义,将文言文译成通顺、完整的白话寓言故事;
2、理解两则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文中字、词、义,理解句子意思,把全文译成白话文。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浆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出示课件1)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好吗? 生:鞋
师:你们真聪明!那谁知道鞋在古代叫什么? 生: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板书课题)。
二、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履”指导书写:“第三笔要长一点,这双鞋才能盖住脚”“最后一笔是捺,和第三笔的撇相呼应,这样平衡,这双鞋穿起来才走得稳”学生写写练练,师巡视。板书“郑人买履”,“这个寓言故事是两千多年前法学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写的,韩非子大家了解多少?都可以说说。(出示课件2)郑人就是古时候郑国的一个人,那么从题目上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吗?(一个郑国人买鞋的故事)
三、质疑课题,读通课文。
1.故事如此普通,竟然会千古流传。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探究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质疑)看来,我们得好好读读寓言,把这些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我们先一读寓言,大家认为初读寓言应该读几遍?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回答)师肯定要求:不管几遍,只要把寓言读正确,流利,也就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寓言就可以了。听明白了吗?现在我们先一读寓言,开始。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
3.师检查一读情况: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师提出“度”的读音问题。大家看文中有几个“度”,分别读什么能辨别出来吗?(学生先交流读音)师告知读音规律: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动作”的时候,它读“duó”,在表示尺度的时候读“dù”,谁愿意读课文帮大家把这个字音区别开来?指名读书,检查读音和节奏,指导学生把书读正确。
四、理解寓意,读懂课文。
1.看来大家一读寓言做得很好,但是光把寓言读通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二读寓言,把书读懂,这是一篇文言文,不太好理解,大家现在做个选择题:你们让老师当服务员还是讲解员?讲解员就是一句一句讲解,帮助大家理解课文:服务员就是你们自己结合注释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举手示意,我这个服务员随叫随到。(学生回答)看来你们的自主意识很强呀,老师喜欢你们这样的学生。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寓言: 2.学生二读寓言,师巡视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3.交流汇报。你理解了哪一句,哪一个词,或发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和大家交流汇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信连老师在内我们这么多臭皮匠一定会赛过几个韩非子的。(出示课件3)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在交流汇报的同时指导朗读)交流回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之”的含义,(点击课件4)并指导学生说说寓言的大致含义。交流完毕再读寓言,师引导学生抓住寓言中的对话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不同理解。师:同学们,这则寓言故事虽然很短,但描写准确,生动,尤其是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得生动传神,并且给我们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几句人物语言的描写?对了,总共3句,我们先来看第一句怎么读?大家读的时候要结合全文去读。(1)第一处:“吾忘持度!”可用遗憾后悔的语气,也可用突然想起的语气,还可以用心急如焚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2)第二处:“何不试之以足?”可用好心提示的语气,也可用旁观嘲笑的语气,还可以用气愤责备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3)第三处:“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用执拗可笑的语气,可用傲慢无礼的语气,可用懊恼生气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四、三读寓言,表演再现。
1.大家都读懂了寓言,接下来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个寓言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你们可以选择讲故事给别人听,还可以几个同学组合,把这个故事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表演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言文说。下面就请同学们开始准备,待会儿我们来汇报,看看哪个同学故事讲得生动,哪组同学创作的课本剧最有创意,合作得最愉快!现在开始。1.学生活动,师巡回指导。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五、谈思说解,升华感悟。
师采访表演郑人的同学:这位郑人,请你从两千多年前回到21世纪,此时你最想对所有的人说些什么?(学生发言)那么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最想对这位郑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感受)同学们,郑人买履的故事许多人看了这篇寓言,大概都觉得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傻得实在有点可笑。但笑过以后仔细一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比如在生活中,有的同学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却让父母帮助做。在学习上,应该自己做的数学题,却不动脑而去抄袭同学的作业。相信习惯、理论、成规而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根据实际得出的体会与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许多场合、许多人身上。
最后,老师想用歌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和大家共勉:(出示课件5)歌德说得好:“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这句话是说,具体的现实永远高于理论的教条。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郑人买履》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它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的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教学目的、重难点、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新标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其中的人做事更荒唐。(此时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郑人买履)2、解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履”是什么意思吗?那就请你认真听一听这个谜语吧!“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在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在床前。”
(2)是啊!同学们真聪明!(在黑板上画一古代人穿的鞋的简笔画)(3)那么“郑人”指的又是谁呢?是郑州的人吗?(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古装人像)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⑴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⑵ 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3)指名读
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 宁nìng 度duó 度dù)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4)师示范读
同学们,你们愿意听老师读一读吗?边听边划出节奏。(教师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和节奏,正确停顿,突出重音)
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指明说一说。(5)齐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理解内容
⑴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师出示自学提示 1.结合注释;
2.反复朗读;
3.联系全文;
……
⑵ 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① 学生自学
② 小组交流
⑶ 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① 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②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③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④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⑷ 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⑸ 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① 不一样。谈出来
② 一样。再请同学讲一讲。
(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① 最终这个郑国人有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固执己见,太死板。)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篇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的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现代生活中,你听说过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 你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吗? 那么你应该怎么做呢?
(五)布置作业
? 抄写并背诵该寓言故事。(必做)? 扩写该寓言故事并讲给家人听。(选做)? 把这则寓言故事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选做)
七、板书设计
自度其足
忘操之
死搬硬套 郑人买履
反归取之
不信实际
不得履
第三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相信实际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重点:
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理解“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介绍寓言
1、同学们,咱们都学过那些寓言啊?
2、说了这么多,通过学习你们一定也了解了寓言中蕴含的道理的吧!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寓言书叫什么名字么?
(《伊索寓言》)
没错,就是《伊索寓言》。里面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有同学能说一说吗?
(如《农夫和蛇》)
那谁知道中国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又是什么呢?
《韩非子 外储说》是我国最早一部寓言故事集,我们学过的《自相矛盾》就是选自《韩非子》一书,而今天要学的《郑人买履》也同样出自这本书。
二 总体感知
1、板书课题:郑人买履、大家和我一起写“履”这个字(学生空书)
【意图:“履”为本课生字,空书生字帮助学生了解笔顺笔画】
追问:谁能说说这个字怎么写?(学生说识记方法,教师介绍字体结构,帮助记忆)
2、自读课文,不会的音节看注释、,读得通顺流利,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
(2)同桌两个人相互检查,互相提醒错误
(3)指名读(点评好坏,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匆匆忙忙的语气)
3、(出示PPT)大家看荧幕上的这几个词,谁来读一读
鞋 尺码 坐席 匆匆忙忙 宁愿
(说得很准确)
4、谁能看着屏幕上的提示简单说一说郑人买履的故事?
(一个郑国人想买双鞋,量了尺码后放在坐席上就匆匆忙忙去了市场。到了市场后发现忘了带尺码了,又匆匆忙忙回家去拿,等他再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得很好。)
过渡: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就是讲这么一个故事。
5、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没有买到鞋?
明确: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却因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而没有买到鞋的故事。
补充: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来进行概括。
三 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同学们,郑人如此买鞋,谁也没见过,你们想想这个人匆匆忙忙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匆匆忙忙才忘记了拿量好的尺码)
那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匆匆忙忙的时候?能用“匆匆忙忙”造句么?
(学生造句:我早上起晚了,收拾了一下书包编匆匆忙忙地走向学校。)
2、加入你就是买鞋的人,碰到一个人匆匆忙忙的买鞋却因没带尺码而回时,你会怎么做?
A、叫住,劝他试鞋。
B、不理他,继续做生意。
C、……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鼓励学生好的点子,引导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3、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鞋而得到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时,你会想什么?
4、这则寓言故事读后,你知道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了么?
(只相信尺码而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
5、你们想想作者韩非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四、介绍作者,加深理解
过渡:让我们看看作者的生平。
1、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学问很高。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益衰弱,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多次向韩王上书,希望变法图强——改变一切不符合社会现实的,不起作用的管理方法。但是韩王却不理不睬,依旧按照从书本中学到的老旧方法来治理国家,而不考虑社会现状。于是韩非就写了《郑人买履》来讽刺当时的韩王。
这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的背景知识,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吧?
【明确: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
2、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你就是博学的韩非,你想要劝谏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经过考虑你决定向韩王讲郑人买履的故事,如果成功了你就能拯救自己的国家。
【设计意图:在此复述课文,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五、同类比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再来看几则关于郑人的寓言:
郑人逃暑 郑人爱鱼
1、读了这几则关于郑人的寓言,郑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郑人问什么在寓言中就这么愚蠢呢?自己回家查查资料。
第四篇:《郑人买履》教学设计(定稿)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归纳方法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不少的寓言故事,知道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用简短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把你知道的寓言故事和它告诉给我们的道理简单地说一说。
生1:我知道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它告诉我们„„ 生2::我知道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它告诉我们„„
2、师:看来,同学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还掌握得挺牢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板题,强调“履”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郑人买履”。)
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生:郑国人买鞋。
师:你是怎么知道“履”的意思就是“鞋子”的呢? 生:从书上的解释中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学习!参照注释理解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板书:参照注释理解。)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做什么呢? 生:要多读几遍。
师: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朗读。并将之与“参照注释,理解”共括为“方法”。)
二、初读课文 1.初步感知。
1(1)师:很好,今天我们就用你们自己归纳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给难读的字标上拼音,并试着划出文中的停顿。(播放录音)
(2)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模仿录音中的朗读,看着大屏幕自己读一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出示全文)(3)汇报:
①师: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不错!声音很洪亮,尤其是文中的这个多音字“度”,你读得很准确。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出示全文,三个“度”字用红色字体强调。)你能带着大家读一读吗?(出示句子,生带读含“度”的三个句子。)②师:谢谢你!老师想问你:你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在预习课文时,通过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在“先自度其足”中这个字的意思是量长短,所以读“duó”,在“吾忘持度”和“宁信度”中,它们的意思都是指量好的尺码,所以都应该读dù。师:非常棒!判断准确,表述清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③师:(出示全文)还有谁来读一读?(生读)不错!字正腔圆。
④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想读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4)师: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这些深奥难懂的文字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在读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自学课文,理解内容。
1、自学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读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大意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2、议一议: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3、想一想:这则寓言对你有什么启发?
按照要求,开始学习吧!(学生朗读理解,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汇报第一个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谁先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读懂了哪些字、词呢?
生1:我读懂了“置”的意思是放。生2:我读懂了“操”的意思是拿、持。„„
师:那你们还读懂了哪些句子?
生3:我读懂了第一句,它的意思是有个郑国人要买鞋。
生4:我读懂的是第2句。它的意思是: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真不错。还有谁给我们汇报一下?
生5:我读懂的是人曰:“何不试之以足?”,它的意思是: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说:
生6:我懂的是这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汇报第二个问题:质疑,解疑,突破重难点。
师:那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生质疑,解疑。
1、生1:我知道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就是韩非子吗? 师:有谁给他解答一下?
生1:韩非子是一个人名,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是《韩非子》,共五十五篇,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我们今天所学的就是其中一篇。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不愧是“阅读之星”!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1:老师,在句子“置之其坐”中是“坐下”的坐,可在译文中怎么变成“座位”的座了呢?在“反归取之”中是“反正的”反,在译文中却变成了“返回”的反,这是为什么呢? 师:有谁给他们解答一下?(没人举手)
师:它们都是通假字,“坐”通“座”,它的意思是座位。“反”通“返”,它的意思是返回。(出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生:课文中多次出现了“之”字,它们的是什么意思呢?
师:有同学知道吗?那老师来给大家讲讲吧!(对着大屏幕讲解“之”的不同用法)
3、巩固课文内容
师:刚刚我们一起配合,理解了课文内容。有一个叫“小马虎”的同学,他学习了这则寓言后,就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其中,有几个句子他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他错在哪儿呢?
①师:第一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座,至之市而忘操之。他是这样理解的:(播放录音“有个姓郑的人要买鞋,先自己量了一下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口袋里,就到集市上去了。”)错在哪儿呢?
②继续纠正第二句。“宁信度,无自信也”他是这样说的,(播放录音:“宁可信尺码,我对自己没有自信。”)正确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师:大家能够非常准确地指出“小马虎”的错误,说明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4、讲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分角色讲一讲这个故事,比比哪组讲得好。
师:哪个小组来讲讲这个故事?咱们请一个小组来交流,其它的同学认真听。(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生分角色讲故事。(出示全文)
5、拓展、指导朗读
师:讲的不错!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卖鞋的老板,一个顾客站在你的鞋摊前想买鞋,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1:客官,整个集市上,就数我们店里的鞋款式最多。您瞧瞧!生2:这面料、这做工,简直没话说!
生3:这鞋不仅质量好,价格也很便宜,我给您挑一双试试吧!师:这个郑国人把鞋拿在手上,左看右看,却说了一句——生齐答:吾忘持度!你觉得他会怎样说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他会——地说:“吾忘持度!”)生1:他会惊讶地说:“吾忘持度!” 生2:他会着急地说:“吾忘持度!” 生1:他会恍然大悟地说:“吾忘持度!”
师:好极了!哪两位同学来演一演这位郑国人买鞋时的情景? 生进行情景表演。(出示插图)
师:(出示问题)于是这个郑国人匆匆忙忙回家去取尺码,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他没有买到鞋。这时,周围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生1:这个人真是奇怪啊!他不会用脚试试吗? 生2:这个人没长脑子吗?真是太笨了!
生3:我从见过谁这样买鞋的。还有什么比自己的脚更准确的? 生4:这个人跑来跑去,结果还是没买到鞋,真是好笑!如果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我会充满了疑惑。
师:那你带着疑惑来读一读这个问句。(出示句子)师:当时就在人群中的你,还会觉得怎样? 生2:我会觉得惊讶。
师:那你惊讶地问一问?(生读句子)(根据生的朗读情况给“何不”加着重号)师:除了惊讶,还会怎样? 生3:我还会觉得奇怪。师:带着这样的语气读读!师:还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生4:还会觉得不可思议。师:那你读出不可思议来!
师:听到别人这样问,这个郑国人是怎样回答的?(全班齐答——(出示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师板书: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买鞋的老板再劝他买,他会不会改变主意呢?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宁)(“宁”加着重号)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顽固的人。师:那你能读出他的顽固吗? 师:很好!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2: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倔强的人。师:那你倔强地读读这句话!(生读)师:老师听出了这个郑国人的倔强。生2: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呆板的人。师:那你读读!(生读)师:确实呆板啊!
师: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这两句对话,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出示对话)哪个小组先来试试? 师:不错!读出了人物的特点!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哪个小组再来试试?小组表演读。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这样吧,请全班女同学问,男同学来回答,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三、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1)师:这位郑国人宁可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买鞋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笑谈。谁能给他提点建议,告诉他今后应该怎么做?
(投影出现一个很疑惑的郑人图片,并配上语言:我应该怎么办呢?)生1:做事情要动脑筋,应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生2:我想告诉他,今后要尊重一些应该有的规律,不能够墨守成规。生3: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灵活处理。
(2)师:从这个郑国人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生2: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遇事要灵活处理。生3: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多动脑筋思考。(3)揭示寓意。
师:(出示句子)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灵活办事。)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板书:寓意:多动脑筋,灵活办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4)列举事例。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还有很多类似“郑人买履”之类的事例,你发现了吗? 汇报:
生1:有的同学家庭作业本不带回家,就不做家庭作业。
生2:教室门关了,有的同学进教室拿东西,从窗户爬进去,又从窗户爬出来。生3:有个别同学不带餐具,就干脆不吃饭。
生4:我们以前学过得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那个在刻记号的地方找剑,也是同样的道理。
生5:我还知道《削足适履》的故事,有个人把自己的脚削了去穿小了的鞋,也是这样的道理。
四、试背课文
师: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篇幅短小,但精炼的语言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此,也就显得韵味十足。伴随着这古典的音乐,让我们把文言文的韵律美,再次呈现出来。(出示插图,同时,古筝音乐响起。)请同学们试着背一背课文,不能背的可以看书。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7(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自己归纳的方法(手指板书),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学,多归纳,找出更多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的学习更有趣,更快乐!也希望我们都能从寓言中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2)布置作业
1、背诵寓言《郑人买履》。
2、将《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3、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第五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3、背诵两则寓言。
4、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听过,不过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两则文言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文学常识: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课文解析: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履:鞋子。欲:想要。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反:同“返”,返回。
四、提问:
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
五、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学生朗读这则寓言。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宰相,他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了《吕氏春秋》这部著作。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这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三、课文解析:
1、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翻译课文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则寓言寓意的分析上。补充课下注释如下: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契:用刀子雕刻。
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从:依照,按照。
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讨论课后作业第一题。
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但类似这样的,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有的,他就相信,本本没有写但实际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趔,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合理化,行动就要碰壁。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一无所获。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4、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这两则寓言。
3、作《学习提要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