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就业导向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论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学生 综合素质 构成要素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四、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培训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非常频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只适合在一定狭窄的职业领域里工作,他们应该有较强的就业弹性。”这种弹性素质的主要特征为: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和潜通性。因此,职业素质它既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技术性的职业素质,也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是人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形成“零距离”上岗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第二篇: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语文:课改要素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然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体现这一职教特色。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内容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进行论述,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多年来备受冷落。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的功能在不断下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轻视了职教语文在学生就业中应起的作用。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转变教学观念,融入职教特点
目前.大多数职校语文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类似.沿袭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转变教学观念是语文课改的前提。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的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可见.21世纪的人才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人才。为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此外.也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
树立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语文教育本身就担负着德育功能.中职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尤其要强化进入中职校的学生道德素养普遍不高.自控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而.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是必须的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要介绍朱自清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在讲《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应结合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革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虽然语文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语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跳出语文是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一)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组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质疑问难,创设研究氛围开展研究型学习.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深挖教材,设计研究话题“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重要的是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要提炼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感兴趣的话题.把教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索研究。
拓宽视野.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研究结果,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的研究实践,要让学生消除对研究性学习的神秘感。体会到研究无所不在.人人皆可进行研究。
精选课题,突出职教特色中职教育以职前教育为主.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准备。各门学科的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个大局。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应紧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选择研究课题。(二)运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生源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同时。各专业之间、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无法兼顾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进一步掌握知识,没有学会知识。不但影响了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从目前职业学校课程开设制定的方案来看.语文往往从昔日普通高中的“老大哥”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学生往往无法跟上课程进度,容易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制定切合实际的适应不同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开展语文学科因材施教活动。
制定切合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恰肖与否.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存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以我校为例.由于专业的多样性.每位语文教师都承担了至少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学乍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而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就能极大地改善“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科学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第一.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发掘出他们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教师能对症下药。第二.提问有层次第二.分层次设计课内和课外的活动训练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要有层次第四.评价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评价.那低层次的学生就很难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冈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层次有区别地进行。
扩展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就业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渗透,对教学内容进行“选用”与“扩展”.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社会接触.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左右他们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冈此.口语表达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1)开设普通话课程.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2)开设演讲课,着重强化学生演讲思路、演讲思维、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3)开展实用口才训练,让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说话的要求和技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要求展开针对性训练。
提高文字书写能力一手好字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片中职生走人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太差.字写得不仅不规范、不美观,令人无法辨识,而且写字速度也很慢,错字、别字多。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这既可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又可为他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必备的能力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出发.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课程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第三篇: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论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无论在院校数量还是办学规模上,都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态势。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由数量扩张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的急需。同时,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需要,在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做出应有的努力。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所应有的服务性质,而且更突出地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力、学性质所决定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首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顺利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是否给他们以“留得住、用得上”的较高评价,成为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围绕就业办学,也是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民众当前实际利益和长远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
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反对“以文凭为导向”。在这里所说的“以文凭为导向”,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较为单一地强调专业培养计划在课程设置、内容等各方面的学科性、系统性、完整性,当然也就必然附之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全部的培养过程注重追求学生能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而取得毕业资格,与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缺乏有机的融合;三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学部门与实施就业指导的学生工作部门的相互脱节。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加大了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过单纯地从就业抓就业是远远不够的。现提出以下问题,以更深人全面地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一、决定就业率的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拓就业渠道、抓好就业指导、建立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和关系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影响就业率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当用人单位认识到我们的毕业生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时,在人才“供”与“求”的关系上,学院就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几年向厦门灿坤公司输送的高质量人才,在取得好评后,企业每年主动上门优选录用毕业生,这就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系。在此,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人才质量。
质量高,就业率就逐年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生源也更加充足,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蚤要靠教改的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而适时推进,做到常改常新。
较长时间来,高职教改在突出实践教学、实现课程综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普遍认为,已很难挖掘出再进一步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空间。如果不开拓新的思路,深化教改将陷入困境。在此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
高职教育说到底是就业教育。从目前职业人才市场的实际出发,国家公布了数控等四个专业技术岗位紧缺人才情况。如果对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做一番认真研究,那就是必须完全打破原有的“几段式”模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让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服从于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这时,原来意义上的“课程”连同所谓体系的完整性将被突破,服从于学生能够取得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确实根据社会需求来办学
学校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学校离开了社会需求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社会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来自学生个人的需要这两者有时统一,有时并不协调所以对“热门专业”也就有多种解释,很多人愿意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有大的实际需求,比如“会计电算化”;而很紧缺的专业又没有人愿意读。比如“焊接”、“铸造”。学校的目标应当主要瞄准来自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对应于此开设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和办学规模。由于人才一培养要有较长的周期很多学校已采取大类专业招生,适当时候在调查基础上对社会需要的预测实行专门化培养方向,这是个好办法。
学校要每年进行一次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作为常规工作来抓,把专业办活。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自己的专业取向。
四、积极尝试“订单式”培养
学生能不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不;是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学校如同工业企业的批量生产,就这么几种产品,而且产品规格相同,很难满足具体单位的需要。一些学校尝试“订单-式”培养,由用人单位提出所需人才在知识、技能、素养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最后用人单位接收合格的毕业生二有时学生毕业后学校还要跟踪“服务”。这种方式对企业和学生都大有收益,使得“以就业为导向”十分具体化。“订单式”培养需要有校、企两方的积极性。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很难愿意对两三年以后的事付出辛苦和代价,反倒外企要好得多。因此,不妨可以试行“半订单式”培养,亦即在培养中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所选学生的培养方案,甚至提前进岗,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包头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就有不小比例的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学业,很具推广价值。
五、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
就业教育包括职业(专业)选择指导、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培养等。就业教育的相当大部分应当通过日常教学和培养全过程来实现,而不只是依靠就业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顺利就业负担责任。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专业)的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学生大多不了解职业(专业),学校也无法对共年后某个职业岗位人才的供需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做出就业承诺。但对大体的形势还是可以预测的,也可以向学生、家长进行有关介绍,提供他们有价值的就职信息。一些高等院校适时向社会举办“开放日”,欢迎学生和家长来校参观、咨询.届时向他们介绍专业性质、办学条件、近年就业情况和社会职业需求,为学生更为理性地选择职业(专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将要从事的职业实际,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和情感。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十分重视科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职业规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职业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将它们融人具体的培养过程之中。
六、重视对己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的倾向。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则将办学资源较多地用于职业培训,与之相比差别很大。
“以就业为导向”不单是要培养新的建设者,还要满足社会上凡需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或转岗人员的要求,实施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这对于高职院校,有着很大的服务空间。
国家和地方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紧缺人才的职业(专业),起到导向作用。院校也应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调动培训资源,经常地公开“我能在职业培训上做些什么”,供有关民众选择。培训目的和学习科目应十分具体,时间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如果与企业紧密结合,成为它的培训基地,就再好不过了。
七、毕业生跟踪调查要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做
各院校都已经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但这项工作基本都是以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为主来做,其不足是不易更敏感地触及培养方案中的缺陷,调查结果需要“二传”至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系部,难免折扣。
所以,主张由教学管理部门为主,各系部和学生工作部门协同,来进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各方面的适应程度列人调查范围,使教学与就业的关系更为紧密。
总之,在就业导向下,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而这正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第四篇:关于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
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试图通过借鉴国际上几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就业导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应达到四个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他还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教育与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特别强调,“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必须合一”。他的这种大职业教育主义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实际上,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要完成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的使命与任务关键在于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何谓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学界尚无定论,但至少有两个方面大家已经达成共识.即人才培养总体上应包括两个方面,“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依据制定的适应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实施综合培养过程的总和。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等方面。从培养目标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制度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制度已经形成体系并趋于完善。从培养过程看,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整体上是较好的.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层次,自国家教育部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位、办学指导思想的明晰,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教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改革继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一大批省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
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预测和专家论证,以致专业雷同现象相当严重。事实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l169所(2008年教育部公布具备招生资格的学校).却普遍存在“千校一面”现象.不少职业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或特色专业大类。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灵活,不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不自觉的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隔阻于课堂之外.以致课程内容与市场、生产脱节。第三,在教学实施方面。沿用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不少教材也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体系化和完整性,忽视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结合职业和岗位的能力培养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迫切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纵观国际现代职业教育。当前流行且影响较大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
美国的“合作教育”。其实施办法大致是:学生自入学起授业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学校的教学以2个月左右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于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主要特点: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教学时间分配大致分为l:l;合作专业范围逐渐扩展等。
德国的“双元”制。“双元”是指企业和职业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工厂、企业的学徒工.很多大企业里一般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同时又在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目前,德国的这种“双元”制做法主要发展为三种形态,即叠加式(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一体式(理论和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交叉型(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英国的“三明治”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三段,即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1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2年或3年的课程.然后到企业工作实践1年,即“l+2+1”或“1+3+1”培养计划。
日本的“产学合作”制。日本的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与产业界在办学上的合作、科研上的委托、人事上的交流、资金上的资助等方面。其合作方式主要有:一是学校接受产业界的投资后,便按照产业界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对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二是企业与学校在人员上互相交流、互相兼职,接受学校教师前来实践锻炼,派员工进学校进修;三是企业委托学校搞研究项目。通过合作,结合二者的优点,形成优势互补。澳大利亚的“TAFE”。“rAFE”全称是TechnicalandFur.t}lerEducation.译成中文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之意,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技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TAFE学院的前身是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最早的技术学院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优势和特点:学制短,学费低,以卜2年的证书和文凭课程为主.也有几周、几个月到半年不等的短期培训:灵活性强,部分课程可与大学学位课程转换和衔接;重实用.很多TAFE课程在设置上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在内容上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最新的技术要求;在教学中不断追求精益求精,以实用技能和专业训练为教学重点,从而使课程和教学质量得到完全保障。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模拟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基本培养结构是:第1学年基础课;第2学年专业课;第3学年第1学期学习应用性课程,第2学期做项目设计。校企双方通过围绕着具体的、实际的生产项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这种产学结合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导向,并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教材、组织教学,在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习国际上这些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启示我们,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由行政型向校企合作型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一个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在职业学校成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的专业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与撤消前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做好市场预测和相关专业设置、撤消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证,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市场灵敏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挥棒,形成深度校企合作的专业整合模式。
其次.在课程建设方面。为了改变课程建设、课程内容与市场、生产脱节的局面,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建立有企业方参加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教学大纲和培训大纲,确立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的内容、时间等。这样做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在课程建设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充实进课程内容。在改革课程结构方面,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改变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推行“2+1”式的工学结合模式。既可以借鉴“双元”制中的交叉型,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交叉进行.也可以借鉴英国“三明治”模式。只要是立足于学生能力培养,不必拘泥于一两种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结构。
第三.在教学改革方面。深化校本教材建设,可以邀请企方专家参加。进行校本教研。针对教师,建立一种的以学校为中心并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校本培训模式。这种校本培训模式.有利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从而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最新的技术要求。同时,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制。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层次的产学结合模式,通过围绕着具体的、实际的生产项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互补共荣”。
第四,在实现途径方面。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订单式”培养形式,进一步尝试工培结合、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模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实现途径,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推进“集团化”办学。让市场调节对集团化办学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使集团化办学成为资源共享、功能齐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实体。通过集团化办学,促使职业院校主动应对社会、行业对技术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促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指向归位于就业教育。
第五篇:就业导向下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浅析
就业导向下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浅析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理念。但是,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实际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很难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文章就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如何做好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了讨论,其中以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讨论对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畜牧兽医;中职教育;教学;就业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个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为培养适应农村的高素质劳动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但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是成绩不理想、不想念书的那一部分学生。与此同时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就读学生越来越少。具体体现在:
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各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教学还是在传统的课室里施教,只是比过去增加了多媒体教学;实践课在实训室进行,实习内容通常是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理论课老师按教材讲,很少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以后实习和工作中是否用得着;实习指导老师只是教学生如何按照程序规范操作,实操技能的传授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未能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理论知识教育,造成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脱节。
2.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的实践性教学必须强调,加强实训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人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使人人都具备动脑、动手能力。但中职学校在实训方面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二、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畜牧兽医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课上用“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法是不可行的。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动脑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向,学生是主体,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主动地活动才能完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运用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通过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愿学习,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能力。如我在教学《畜禽营养与饲料》中“畜禽日粮配合”一节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典型的饲料配方,并引导学生分析配方中各营养物质的含量与营养价值,然后讲解饲料配方的原则、要求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配出科学合理的畜禽日粮,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畜禽日粮配方,然后在班内评比,看谁的配方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以做来教,学生用做来学”这种教学方式即为“做中学”,直接的意思是基于动手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职业学校尤其是畜牧兽医专业能力培养上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养殖实习场、兽医门诊部,以实习教学模式为主,以示范操作在先,然后由学生实作。如讲家畜运动系统中“骨和骨骼”一节时,我利用骨标本、挂图将各骨的构造特点、位置关系及骨构成骨骼的有关知识讲明之后,又出示畜体骨架模型,让学生整体观察,并启发学生思考局部器官与整体形态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本地常见家畜牛或猪的全身骨骼图,以加深对畜体整体形态的印象。课后要求学生采集、制做标本,进一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解剖实习时,尽量采用新鲜正常的动物标本,边讲边做,或师生同做,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3.面向社会,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据调查,农村基层很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养殖专业大户,由于经营者不懂养殖技术,不按常规防疫,一旦出现流行病就束手无策,有的血本无归;另外,大部分饲料和兽药营销人员对疾病的诊疗技术都很欠缺,有的甚至连肌注、皮下注射都不会,更不用说静脉注射了。所以,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动手操作的技能人才是基层养殖场以及兽药厂和饲料厂最需要、最欢迎的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曙晖.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1,(5).[2]郑育宏.探究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3]洪明军.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过程的社会化――QQ农场得到的教学启示[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