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发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论文
一、初中语文课上,学生的表现状况
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语文学习多被动性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在一堂初中语文课上,真正能够走在老师前头的学生是屈指可数的,大部分的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已,但仅仅只是跟着老师走。一般的学生都不会主动做课前预习,除非是老师安排了任务,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学生未能完成任务。其实,许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总是开小差;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听课,要不是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要不就是打瞌睡,与邻近的同学讲小话,甚至课上吃东西,传纸条等等搞些小动作;有些学生是在听课,可是呢,脑袋从不思考问题,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有任何质疑;有些学生忙于抄笔记,结果抄来抄去都忘记了自己在听些什么,要么就是根本不理解不知道老师在说些什么,常常是得不偿失。为了减轻这种情况,语文老师有必要做出一些积极地相应。
二、分析学生表现出着这些行为的原因
1.教师因素。
作为“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的老师,根据新课标语文教育的要求,老师应该是随时做好与时俱进是的准备,只是在名利的诱惑下,有些地方学校,地方机构更多的是注重应试成绩的结果,更多的是忽略掉了这些教育。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传统教学方法,坚持老师为主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老师注重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有些老师甚至是顽固到底,不容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老师甚至对学生指出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在名利的诱惑下,很多老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对教学过程睁眼闭眼。即使有新想法的老师也没有勇气去实施,一来是害怕得不到成果,二来是学校根本就不支持这些冒险的想法。
2.学生因素。
学生本身对语文的热情不高,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更加是越来越没有兴趣。有些想要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由于生性胆小,加上课堂气氛不高,也就不敢随便举手发言,害怕自己说错了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很容易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不正确,大家都认为语文考试反正是考课外的知识多,所以语文课不听也是无关紧要的,考试照样也可以考高分。因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的听讲。还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欠佳,老是在上课不听,下课赶工,上甲课做乙课的作业。有些学生本身基础差,听课比较吃力,因此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是不错的了。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合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
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不歧视,不侮辱,不打骂这些学生,相反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2.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堂里,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语文课是很丰富多彩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而教学方法。像培养兴趣教学法革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等等。语文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提问”,提问在教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巧妙地提问对帮助教与学的顺利进行起着推动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调动主动性,有益教学。提问应当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之和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它应当做到:
(1)提问要紧扣课文,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2)提问的难易要适度。提的问题过浅,不能促使学生思考,反而使他们感到乏味而降低学习兴趣;提问过深,学生难以回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3)提问要有启发性、艺术性、灵活多样性。
总之,教学方法是教好任何一科的必要条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工具学科,教学方法应更突出。随着教育部门的重视,教师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也要求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教给学生创新,辅助学生去开拓新的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发学生的大脑。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合作,相互辅助,共同创造和谐的班集体。
3.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里,老师一直是出于中心地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权利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权。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需要通过他们主动学习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和提高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信息单项交流向师生多维互动的转变;由教学按照统一模式向教学追求个性化的转变。
4.做好课前预习。
人常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其它学科的数倍,只靠课堂的几十分钟进行阅读是根本不行的,因而课外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来进行有效地预习呢?
必须加强预习指导。预习前,教师必须指出预习的范围、目的、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目标明确,胸中有数。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调查研究,进行个别辅导,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预习中的困难,及时给予解决,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进行具体的帮助。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应该要求学生运用规范的阅读符号做好标记或写出批注。
第二篇: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的研究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侯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的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但是,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于对教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取向给教育实践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其主体性发挥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压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其中,自主学习便走上了教育理论的前台。
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而提倡数学自主学习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是数学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终身学习的要求。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学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教师应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落实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研究教师的“教”到研究学生的“学”的转变。
由于我校近年生源质量不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迫使教师和学生陷入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兴校为关键,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科研服务于教学,在教学中从事科研,相互促进。经过以上论证,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的研究》。希望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实现学生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和由传授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动机、方法,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基本做到自主学习,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从而真正的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研究现状
对于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在国外有很多教育理论家也做过相应的研究。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
马斯络先生也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己任的人本化教育家,他也是关注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不仅因为提出“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而备受推崇,更因为她还是一位深入教育改革实践的著名专家而引起广泛关注,学习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可以领略她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关注程度。叶澜教授一直坚持“主体教育论”这一观念,她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且富有成效的。
由国内外的教育家的理论实践可以感受到: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必需的基本能力,受到不同时期的国内外专家同行的认可,这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从各地的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单科教学中实验“自主学习”,它的教育理念不能渗透到全部的常规教学中,因而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完整体系。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准备在对他人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学习、继承、应用的基础上,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得到“主体教育论”的理论支持和指引,与上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是密切联系的。
本课题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继承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索并研究如何培养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
因此,我们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期望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力求探索出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统一的教与学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评价模式,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此指导我校的常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借鉴国内外与自主学习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应试学习状态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转变教师教育状态下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导致课堂低效的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可控因子与不可控因子。
2、研究学生的高效学习方式。
3、研究预习设计与预习指导方法。
4、研究课堂分层作业设计与反馈方法。
5、研究分学科课堂科学记忆方法。
6、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7、研究高效备课、作业批改和学生辅导的方法。
8、研究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于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课堂文化。
9、课堂反思案例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5年3月——2015年12月,共分为五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1、课堂摸底,了解我校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找出问题,归纳原因。
2、播放杜郎口等中学的课堂实录,对照自己找差距,找问题。
3、组织教师学习取经。
4、开展课题实施研讨会。
5、开展教学反思。
第二阶段:初步探索实践阶段(2015年5月—2012年6月)
1、课题组成员开展实验教学,撰写案例分析,在校园进行交流。
2、组织青年教师上课题研讨课,在研讨课中体现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新理念。
3、组织课题组成员召开座谈会,切实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提供财力和智力支持。
4、初步形成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5、组织老师谈体会,谈感想,撰写初步研究心得体会。第三阶段:实践阶段(2015年8月—2015年9月)
1、课题组成员运用新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和研究,并及时评课、总结、改进、调整。
2、成立实验班级,每个年级设几个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班。
3、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跟踪对比分析,查找新问题,探索解决途径。
4、课题组成员不断总结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定期交流,改进不足。
5、开展高效课堂模式教学研讨课。
6、开展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校级示范课,初步总结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应用。
7、制订修改课堂效率测量工具和课堂观察量表,组织开展人人上达标课活动,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1、查漏补缺,对新模式教学中的细节进行调整。2、总结经验报告。
3、搞好课题结题工作,撰写结题报告,展示课题成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通过实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理想课堂”活动,促进老师们围绕各自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效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改变作业布置方式、授课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影响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措施,进行落实,从而寻找到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研究计划的具体落实。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对所有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3、组织培训研究人员。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了解课题实施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会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实施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帮助老师认清课题实施意义,明确各自的工作与任务。
4、对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观性与真实性。
5、对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题研究人员要深入课堂,参加班级活动,组织好交流、讨论,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6、课题研究成员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课题研究会,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课题研究目标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专业学习制度、经费投入、使用与管理制度、成果处理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制定对课题主研人员的考核激励措施。
8、增强成果意识。课题研究人员一定要认真总结在课题实验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案例或教育叙事,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结合随笔的撰写和月工作点评制度,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交流研讨会,进一步交流经验,提出问题,推动课题实施工作向深层次发展。教科室要认真组织好论文交流和整理,争取有研究文章在区级以上报刊发表。
9、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部门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第四阶段:2015年11月-2015年12月,成果初步运用,提交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首先要在教学工作的实践当中发现问题,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或措施,再通过实验或实践进行验证,若发现新问题再按此步骤开展研究,如此循环,直至解决所有问题为止。这时,我们就可以对所研究的课题成果进行总结。通过书写随笔和论文的方式提炼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自主学习方式。
七、本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形式
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论文集、结题报告。
八、本研究课题的研究条件分析
本课题以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为理论指导,引领课题组开展基础性的工作,同时其它学校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本课题组应该继承、借鉴和应用的。
围绕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我省有的学校也已经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开展过相关研究实验,并且有多篇文章发表。实验成果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的认可,普遍反映“自主学习”是非常实用,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一种方式。
因此,依据我校情况,本课题组认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一项专题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是可行的,如将自主学习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引入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去,必将发挥更大的功效。本课题的研究本身就是来自教学实践,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所以研究时间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九、参考文献
1、《数学大世界》2010年3期 徐光辉《浅谈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2、《语数外学习》2012年7期 金玉芳《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3、《快乐阅读》2012年20期 李秀梅《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要让学生主动提问并解答、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并检查、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才会不断地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呢?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把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亲自去感受文本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选取的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篇目,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其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很强。而且文章的选取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以学生完全能够读通、读懂。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所以教师应该甩开臂膀、大胆放手,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亲自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和文本展开对话。通过对话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学生也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而且为深入解读文本打好了基础。所以只有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并解答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感受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放弃自己设计问题而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教材内容主动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时刻要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语文教学的中心,把问的权利赋予学生。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问,要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这样做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唤起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把学生真正地调动起来主动去求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对于难以理解的难点和没有涉及的重点问题,教师应以点拨启发为主,绝不能一股脑儿地把答案抛给学生。学生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自己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而且还能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甚至是备课中的空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有利于形成一个真正的主动学习的和谐集体,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并检查
长期以来,形成这样一种固定的模式:学完一课后教师就这一课的内容给学生们布置相同的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如果学生做出来的与老师的要求相符合或相近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且经常会出现因学生的层次不同而照抄作业的现象。如果把课后作业的内容及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决定,甚至把交作业的时间也让他们来把握,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从而用个性化的作业来弥补学习中的漏洞而且也避免了指令性作业中重复机械的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设计作业,当然要掌握该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甚至翻阅资料、反复斟酌,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完成作业后,不妨让学生自己分组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检查与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过程。
四、让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完一课后,就把这一课内容的内在联系挖掘出来,构建出知识网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没有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全盘照搬,其巩固复习的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把构建知识网络、巩固复习的任务交给学生,一课学完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自己理清知识点,明确重难点,明确薄弱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把“厚书读薄”,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网络,而且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弥补。更为重要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会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总之,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才会不断地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情飞扬
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和云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小鹰学飞》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为了让学生读得的更有感情,我让学生结合体育课刚跑完几圈的感觉来读,孩子把自己跑步的感受和小鹰努力飞行的感受相结合,读懂了小鹰。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要有耐心,目标要专一,不能没有主见,要有自己的思想。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她说老师平时教我们不要固执,要及时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次怎么又不让听别人的话了。她的回答激起千层浪,我及时让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青蛙看海》一
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青蛙和松鼠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一起去看海的决心。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赏识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 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 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 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 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 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
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陈秀连
【内容摘要】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师生感情美、导语设计美以及教学方法美等方面来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字】激发兴趣 语文 提高语文成绩
参加工作,特别是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便一直思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除了看文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外,我还深深得感受到,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在课堂上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⑴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下面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师生感情美,是激发兴趣的基础。
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喜欢你。正所谓爱屋及乌,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愿学、乐学、勤学哪门学科,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一)形象美。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得从外观开始,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看起来得体大方,因为在这一点上,任何人也都一样,首先得赏心悦目,应该说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⑵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切忌不修边幅,穿着怪异,因为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精神足。情绪是会感染人的,教师在走进教室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埋下了成功的一笔。
(三)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充分尊重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觉得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我始终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充分的尊重,才能打心里喜欢,学生才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状态。为了更融洽师生情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下了课后,并不急着回办公室,而是在课室和学生聊天,拉家常,问一下近来的学习状况,平时和什么人来往,对老师讲的课有什么建议等等,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的。记得我所带的班级有这么几位学生,我刚接手时语文成绩就没有试过及格,上课调皮捣蛋,从不交作业,也不会尊重老师。于是我就在上课时用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当他们站起来时,我是微笑着的,有时他们回答不出来,我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而是循循善诱,不断地给提示,直到他们回答出来为止,当他们回答出来时,我便适时赞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他们学习有进步时,我不但在班上表扬他们,我还打电话给他们的家长,让家长也表扬他们,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时的眼睛是跟着老师在转的,并且炯炯有神。在升中毕业会考上,语文成绩还排到了班里的前列。正因为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任何一位学生,不偏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⑶我充分鼓励和信任我的学生,肯定他们的不同能力所具有的价值,对任何一位学生的“勤问”和“勤思”,我都及时予以赞扬,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能在语文课堂上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注重及时发掘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正是课堂上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使学生乐于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之前我发现学生不爱上语文课,渐渐的我发现上课时学生的闪亮的眼睛越来越多。也正因为这样,我所担任的两个班在升中毕业会考中的语文成绩终于摆脱了倒数的命运。
二、导语设计美,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深深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并非易事,这就要在教学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其中一个便是导入语的设计。因为导语设计得好,可以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我记得我在讲授《春》这一课时,是这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上课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伴着优美的音乐,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另一篇描
写春天的短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繁花锦簇的春天中,然后请学生回忆并大声回答描写春天的优美诗句,通过这两件事的引导,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整一节课课堂气氛都很欢快活跃。又如我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在上课时,我先放了江涛的同名音乐,然后再看了愚公,智叟等漫画式的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心理学指出,情绪和情感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习的情绪后,让学生自觉自愿地配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语文成绩。而在学习《台阶》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老实厚道的父亲经过漫长的准备,付出了艰辛的漏洞,终于造成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但此时他的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为了实现一个在我们看来并不宏大的愿望,这位父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位父亲是怎样付出把新屋建起来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台阶》的故事,这样的一段导语,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渴望了解课文的心理来培养其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美,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但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是相同的。⑷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承担一门学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因为中学生的持续性和忍耐力比成年人低下,他们更不可能持续不断地重复欣赏某一事物而不厌倦。他们的学习已经重复了多年,每天重复五六次以上,单调的学习生活已经使他们厌烦,特别是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本来就有放弃学习的打算,假如教师还不改变教学方法,天天千篇一律,学生真的会对听课完全失去兴趣。所以,要使学生在一段学习时间内始终保持学习兴趣,教师不能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大功夫。因此,想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朗读法。在讲授诗歌时我采用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式,有时个别读,有时齐读,有时默读,有时自由读,有时分小组读,有时分男女生读。而后两种方式我会采用竞赛的形式,当一组在读时,其他组的人就听他们读的时候有没有读错字,如错一字
扣10分,还要注意感情和节奏到不到位,酌情进行打分,最后在期末进行总评,等到他们读的时候,就避免了同样的错误,提高字音的积累能力。据我的观察,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
(二)情景再现法。文言文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懂和枯燥的,每次上文言文单元学生都死气沉沉的,于是我想了一个方法,比如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备好道具,让两学生分别出来扮演唐雎和秦王的角色,其他学生就观察看他们表演的人物形象到不到位,突出人物怎样的缺点,然后进行优缺点点评,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提高了。
(三)读讲写结合法。再精彩的课堂,学生成绩上不去,也不是一堂优质课。所以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时,除了朗读外,我还设计了这样一题: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吗?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围绕三峡的山和水,都踊跃发言,从而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见和做法。总之,语文教师要想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并且要学得轻松,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成绩。【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宋其蕤.《课堂教学美学论稿》[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3]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张鸿苓等.《语文教学方法论》[M].北师大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