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的眼泪百姓故事
继父朝深山老林走去,他是去寻牛的,牛已经两天没有回家了,它是家里的一笔巨款。走到山腰,继父一边走一边向山林里喊,耕牛和主人是心有灵犀的,可是这回,牛却没有回应父亲。
在林子深处,继父找到了牛。牛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看到继父,表情欢腾起来。平日里高大威猛的牛,此刻,跪躺在草地上。继父发现有些异样。跨步靠近牛,牛挣扎着想要起来,可身躯却很拙笨、沉重。牛最终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走路的样子像刚刚学步的孩子。
继父猛然明白,牛老了。毕竟这头牛跟随继父已经有7年之久了,那份感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释清楚的。继父紧跟在牛身后,牛那宽厚的脊背长满了因耕地而留下的老茧,而今天这结实的脊背成了它快些回家的累赘。
终于在傍晚时分,牛和继父到家了。继父做出一个沉痛的决定,要把牛卖给牛贩子,然后送入屠宰场,成为一堆牛肉,继父从中可以赚到一笔为数不小的钱。
第二天,牛贩子来到牛面前。牛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但它无法对自己的主人言语,只有一脸的悲哀,那轮廓分明的脸上,眼睛依旧瞪得圆溜溜,只是失去了光泽,红彤彤地布满血丝,鼻子被一根粗粗的尼龙绳死死地拴着。
一番讨价还价后,牛贩子抓起拴牛的尼龙绳,用鞭子狠狠地抽打着牛,牛浑身的细黑绒毛马上直立了起来。牛“哞”的一声,抖抖庞大的身躯,无奈地迈开离家的脚步,毕竟皮鞭抽打的疼痛比离家的脚步还要痛些。
牛贩子吆喝着,抽打着,在离家两里地的田埂边,牛终于腿一软,倒下来了。皮鞭不断地抽打在了牛的脊背上,“哞……”牛被抽打得不断惨叫着,鼻孔被勒出了血滴,顺着嘴角流下。
家里的母亲像发疯似的抱起前些日子割来的一把鲜草,冲了出去:“牛跟了你一辈子,你怎么舍得!”母亲大声埋怨继父。
牛看着飞步赶来的母亲,继续努力挣扎,想要露出往日的威严。母亲拍了拍牛的脊背:“吃些吧,吃饱了不会那么痛。”母亲把青草递到牛眼前,不断往牛嘴里送。
继父也慌忙赶来,他却不敢去看牛那双渴望生存的眼睛。继父害怕与牛对视。继父拉着母亲的胳膊,不知道是对牛说,还是对母亲说:“我不用牛换钱,明年我拿什么去买壮牛耕地啊?”
牛转过头,双眼死死地看着继父,它突然理解了这个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主人,知道了他的难处。牛知道自己最后的价值,知道自己最终的使命。牛明白自己就算有再大的力量也有消散的一天,曾经无数次翻过的土地终究会遗弃自己。
继父轻轻地抚摸了牛的脸颊:“走吧……”牛一跃而起,重新迈开脚步,它得到了主人最后的命令,一个永别的命令,一个悲壮的命令。继父挪开手,双手却沾满了泪水,是牛的泪水,顺着眼角落下和主人永别的泪水。
第二年,继父买了一头成年的壮牛,继父待壮牛比待任何孩子都要好。
第二篇:牛铃之声百姓故事[范文模版]
农夫崔益钧和老伴儿李三顺带着牛去看兽医。那头老黄牛已经毛色斑驳,浑身褶皱,两侧牛角内弯,都快顶到脸了。老太太说,牛角已经剪过好几次了。
兽医给牛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牛顶多还能活一年。对这个判决,崔益钧并不意外,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他有点儿难过地应道:“假的。”从此以后他更离不开这头陪伴他很久的老黄牛了。
两位老人一直生活在韩国山区。崔益钧老人8岁那年,因为针灸不当,左脚坏死,落下残疾。他生性勤劳,几十年来,赶着这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风雨无阻地在田里劳作不息。他和妻子把9个儿女抚养成人,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儿女们也很有出息,先后在首尔成家立业。
儿女们离开之后,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了,但老人始终离不开乡村,他每天都要给老黄牛架上牛车,然后晃晃悠悠地走到田里。老人很固执,他种田拒绝用农药和机器,宁可跪着拔草,爬着用镰刀收割。
他从不买饲料,一直是自己割草喂牛。孩子们都说老爸爱牛胜过爱他们,因为孩子们小时候每天都要去割草喂牛,如果谁偷懒少割了,或者割的草不够嫩,父亲发现后就会很生气地训斥他们。崔益钧者人每年除了要给孩子过生日外,还会给牛过生日。那天,全家人都要割最嫩的青草喂牛,而且还要举行仪式,感谢牛的功劳。
孩子们大了,经常给父亲按摩、捶背,可崔益钧老人却经常给老黄牛按摩。老太太抱怨丈夫对牛比对自己都好,但老人一直一意孤行。他每天都要抚摸牛头,老黄牛生病时,为了方便照看它,他甚至搬到牛圈与牛一起睡。看到有人打农药,他会马上给牛戴上笼头,怕牛吃到毒草……村里的人都说,他养牛为了干活,还是干活为了养牛,已然不得而知。
一次,老黄牛病了,老人便爬上稻田边的小坡,割来蒲公英喂牛。老太太急了,那些蒲公英是她留着当药用的。
一晃好多年过去,老人身体越来越差,老伴儿和孩子们都劝他把牛卖掉,安心养老就好。老人不得不牵着黄牛去牛市,牛贩毫不留情地说,这牛白送都未必有人要。但老人却倔犟地开了个天价——500万韩元(合人民币3万元左右)。结果当然是没人买,老人又高兴地把牛牵回了家,这正合他的心意。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家,他没有舍不得,但是一天没看到牛,他就魂不守舍。他说,离开牛一天他就会生病。孩子们只好让老两口继续住在乡下。
当然,他待牛好,牛也是知道的。他喜欢看着牛依依不舍的眼神,更喜欢牛从来不拒绝他的行为。每次他上街,老牛都会叫几声为他送行,这个叫声包含了不舍与留恋,是让他一路平安,快些回来;而当他回来后,老牛似乎也知道,也会叫几声,表示对他的欢迎。每当牛“哞哞”叫时,老人就会为之一振。老牛已经不只是牛了,也是他的忠实伴侣。
春去秋来40载,老伴儿常说,如果没有这头牛,崔益钧老人早就没了。而对于这头牛而言又何尝不是——耕牛的寿命一般只有15年,而崔益钧悉心照料的这头黄牛整整活了40年!
一位叫李忠烈的导演从2005年开始拍摄78岁的崔益钧和他的老牛,纪录片的投资者本计划拍摄一年,直到老牛过世。没想到老牛在崔益钧老人的悉心照料下竟然活了3年。拍到后来,投资者跑了,摄影师跑了,录音师跑了……3年后,到了老牛离开世界的那一幕,李忠烈一个人扛着摄像机、背着录音机,孤军奋战。
老黄牛走得非常安详。李导给片子取名《牛铃之声》,老人和牛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此片后来荣获釜山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成为韩国最卖座的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牛铃之声》前,作为一个对生活无望的纪录片导演,李忠烈曾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5年的跟拍之后,他感慨万千:“老爷爷和牛像药一样治愈了我的自杀倾向。”
一头牛在老人的精心爱护下,多活了20多年。而老人一看到牛的眼神,就放不下,舍不得。
最后的日子,那头牛走起来已经一步三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崔益钧老人依然固执地架上牛车,去往田里。可是到了地里,牛往往只是在田埂边吃草,老人则坚持劳作。老爷子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坚持走下去,就是坚持活下去。也许正因此,这头牛才创遣了生命的奇迹。
第三篇:百姓的眼泪
百姓的眼泪--李林森先进事迹采访手记
2011-09-22 09:53
来源:新华网
作者:任硌、叶建平、张严平
(时代先锋)百姓的眼泪 李林森先进事迹采访手记
新华网成都9月22日电(记者 任硌、叶建平、张严平)在达州采访李林森先进事迹的那段日子里,每一个与他交往过的人,在我们面前总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每到动情之处,他们总是难以按捺内心的伤痛,泪水夺眶而出。
他们为什么要哭?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对于许多基层老百姓来说,组织部长应该离他们很远,但他们的泪水却一次次告诉我们:他们很近,他们是朋友,他们是亲人,他们心贴着心。
在梨树乡荆竹坝村,我们见到了39岁的残疾人李代菊,我们采访的第一个老百姓。谈到李林森,她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他是个好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全靠他帮我们挺过难关。我一直把他当成我的娘家人。每次他来,都让儿子管他喊舅舅!”
1995年,李代菊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右臂,一家四口生活全靠丈夫在外打工。2008年,这个贫困家庭正为孩子几百元学费发愁时,李林森出现了。“当时,我们还住在山上,从村委到我们家要走40多分钟。他听说我们家困难,特地过来给了我们500元,并反复叮嘱我们,别让孩子辍学,有困难和他说。”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代菊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去年,我们家被洪水冲了,修房子他还买了3吨水泥。我搬进新家,想请他吃一顿我做的肘子,没想到他就 ”
在李代菊家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原来,听说我们要采访李林森的先进事迹,荆竹坝村许多村民都自发地赶来。年逾七旬的陈一山见到我们特别激动,拉着我们去看他的新房子。那是一幢两层楼高的新房,门口一块“高山移民扶贫工程”的牌子格外醒目。
陈一山过去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生产生活条件艰苦。2009年10月,李林森在下乡调研中,专程跋涉两个多小时,翻山越岭前往他家里座谈。“他问我,想不想搬到山下去?我担心住到山下没田没地,生活无着落。没想到,他马上组织乡干部开会,把我纳入了 高山移民扶贫工程 项目。房子解决了,还吃上了低保。”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女孩熊静在李林森资助下,考上了大学,如今在深圳工作;李春秀等80多户村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不用每天走两公里去挑水;秦家沟社有了索桥,难产妇女因夜间过不了河死亡的惨剧再不可能发生
采访时,我们发现,越偏远的山区,越穷苦的百姓,有关李林森的故事就越丰富、越感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穷苦百姓,他们是李林森最牵挂的人。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重点围绕着李林森担任组织部长时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
“四评村官”,那是他推进基层党建的一大创举。我们沿着崎岖山路前行,约摸1个多小时,来到了往川坝村。村里的老百姓正在村里的平坝上聊天,一派安逸祥和。
谈到李林森,老百姓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但一提到“四评村官”,他们都笑了,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 “很好,自己选,自己评,这样才能选对人!”
49岁的往川坝村村民冉启国,一直在煤矿上打工。在他心中,似乎每次换届选举都离他很远。去年10月,他突然接到村干部的电话,要他去投票。“前任村支书说得凶,但一直没有帮我们把实际困难给解决好。这次,我把票投给了潘毅。他是我们村的,知根知底。当过大学生 村官,知识多、见得多,社会上跑得有些经验,相信他能解决好问题。”
潘毅果然没有辜负1400多名村民的寄托。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硬化了联户路,新修了社道路和石拱桥,解决了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项目都是在李部长的协调下争取来的。没有他的帮助,我也不可能兑现 公平竞评 时的承诺。”潘毅说。
采访中,我们告诉乡亲们,“四评村官”就是李林森创造的,许多乡亲们哭了。他们知道,没有“四评村官”,他们可能选不出潘毅;没有潘毅,他们可能还要生活在那个交通差、饮水难、产业弱的小村子里。
幸福来之不易,热泪诉说恩情。
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帮助老百姓致富,也是李林森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蜂桶乡,我们见到了38岁的村民胡发章。2007年一次偶遇,让他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当时我刚从新疆打工回来,路上遇到李林森。他让我带头种木瓜,还帮我找来了技术人员。”胡发章说。如今,让水坝村有180多户种起了木瓜。
“今年2月,我还打电话给他,请他来看木瓜花,开得多灿烂,他说过段时间一定来;可木瓜熟了,他却走了 ”说到这时,胡发章的妻子不停地掉泪。
百姓为李林森落泪,更多的是因为他惊人的担当。
2009年7月,李林森被医院确诊为肝癌晚期。一切来得那么突然。不对外说出病情,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让父母受痛苦。生病的消息在6个人间戛然而止。
李林森拿出仅有的5万元积蓄,又向亲友借了20万元,在妻子和妹夫的陪同下,悄悄来到北京301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面对组织、同事和家人的问候,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只是做了一个胆管搭桥手术。采访中,我们发现,他忘我工作,真的让身边的人都相信了。
但这两年,对于万源市委组织部办公室原主任蒲智慧来说,却很残忍。她总是过得“提心吊胆”,因为她是知情人之一,她不知道面前的这座大山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崩塌。“我常常在想,等到他走的那天,那些他曾经帮助的人,肯定会哭得死去活来。”
这是我们在采访中获取的一个细节:去年底,一名组工干部听说李林森身体不好,前去看望他。到他家才几分钟,组织部就来了一个电话,说有急件要及时处理。李林森听了,精神突然一下就来了,立即起身换拖鞋准备到办公室。
李林森母亲很生气,问儿子:“你还要不要命?”但平时非常听母亲话的李林森显得倔强,执意要去办公室。母亲平时非常疼爱他,从没骂过他。那天母亲急哭了,流着眼泪骂了他一句:“犟牛!”
李林森把工作当命。早在5月他病重之时,我们曾去重庆的大坪医院看他,看到的是一个让人揪心的画面:一名面容枯黄,骨瘦如柴的男子躺在病床上打着电话:
“大竹镇、靠重庆城口县的紫溪乡等23个边远高山乡镇,是我们这次乡镇党委换届的重中之重,请你们一定要盯紧点儿!”
“达州市7月中旬开党代会,我们万源推的党代表,得抓紧再复查一遍。”
妻子向琪的话让我们震惊:“癌症会让他走,但是如果不让他工作,他可能会走得更快。”
再犟的牛,也有休息的时候。
他走了。8月3日,达州市上万名干部群众冒着大雨,自发赶到达州殡仪馆,向李林森挥泪告别。当天,达州下起了暴雨,仿佛打穿了雨伞,干部群众全身被淋湿,大家的脸上雨水伴着泪水。
他常说,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但他要笑着离开。对工作和百姓,他已没有太多遗憾;对妻儿和父母,那无限的牵挂和愧疚也已凝成眼角的最后一滴泪水。
李林森为什么喜欢和老百姓在一起?因为他把百姓当命。在他心中,当农民的汗味、家禽的臭味和大山的清香都是一样时,他就和老百姓心贴着心了。
采访结束了,我们也找到了答案:李林森,老百姓的组织部长!
第四篇:香港脚百姓故事
大三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对手,中文系登台演讲能跟我有一拼的唯独只有阿进一人,阿进团支部书记,而且两次演讲都跟我并列第一。辅导员说:“将来留校或者分配工作,演讲比赛成绩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那时候虽然读大学了,人还是比较天真,所以把辅导员的话听得很认真,阿进无形中就成了我的竞争对手,但是他有一定的政治资本(团支书),我很想收拾一下他可惜找不到机会。
学校大学生集体宿舍落成以后,总务处安排两人一间寝室,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跟阿进住一间寝室,原因很简单,就是阿进是香港脚,奇臭无比,闻着恶心,也不能让阿进一个人一间寝室,辅导员陈老师就找我谈话说:“你们俩住一间寝室最合适,水平相当,爱好相同,你又是学生会主席,总不能因为一些小事给学校造成麻烦吧?”
我对臭味更加敏感,闻了香港脚的臭味我吃不下睡不着,当然不想答应,可是架不住辅导员陈老师的思想工作,而且我觉得这也给我一个收拾他的机会,就勉强答应了。
阿进一搬进来,我就跟他约法三章:第一,晚上睡觉前必须用柠檬酸洗手液洗脚,驱除臭气,鞋袜晚上睡觉时放置在窗外;第二,每天早上往自己的鞋子里倒一些白酒,把学校附近山上的黄金叶摘几片夹在脚趾缝里,以减少臭味;第三,我如果忍不住拿你的香港脚开一个玩笑不允许发火。
阿进态度诚恳说:“你说的三条我保证做到,只是我本来就是山里的人,那里满山遍野都是黄金叶,我怎么不知道黄金叶有如此功效?”
我说:“你才读了几本书?生活知识丰富着呢,你哪能什么都知道?”阿进便不再言语,两个人在一个寝室住着很长一段时间也还相安无事。
有一天下午自习,既没有导师又没有辅导员,同学们各自找一些书看着,许是闲来无事,阿文凑过来问我:“大刘,你跟阿进住了一段时间,他的臭气没把你熏晕啊?”
我说:“阿进那是与时俱进,人还在山里脚已经进了香港,属于走在时代最前面的人,向他学习还来不及,哪里就能晕菜?”于是大家都笑了,并且阿进的外号——香港脚就在这一次玩笑中正式诞生了。阿进因为我有言在先,虽然极为不满,但终究没有生气。
不久,阿进物色了外语系一个女孩梅思思,那个女孩文静漂亮,因为想在外语系获得演讲名次,就让阿进帮着写演讲稿,再翻译成英语,一来二去就跟阿进挂上了。
那天,我正在寝室鼓捣一大推化学药品,梅思思突然进来了问我:“大哥,阿进在吗?”
我不经意地说:“你找香港脚呀?不知他臭到哪里去了。”梅思思也不回话扭头走了,晚上阿进回来就冲我发火:“大刘,你也太不够哥们了吧?怎么能当着女孩说我是香港脚?你不就是嫉妒我演讲稿比你写的好?太小心眼了吧!我忍你很久了,不要当我乡下人好欺负,我还跟你说,这件事我跟你没完!”
第二天辅导员陈老师就找我谈话:“团结同学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我跟说吗?我听说你给同学取外号,挑拨离间人家女朋友关系,这性质是很严重的!”
我说:“陈老师,你这有些小题大作吧?人家都不跟他同住一间寝室,我给您解决了难题,怎么能说我不团结同学呢?他自己有一双香港脚,同学们喜欢这么叫他,他自己也答应,怎么能说这个外号我给他取的呢?另外那个女孩来问我时我也是一时没留意随口一说,根本就没有有意为之,况且我正在为他研究洗脚的药水,估计以后他的香港脚就能得到彻底治疗。”
陈老师终于被我说服了,问我:“你研究的是什么药物?”
我说:“硫酸铜加高锰酸钾食盐纯碱溶液,把臭脚在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涂抹达克宁,再在脚趾缝里夹上黄金叶一次就能治愈香港脚。”
陈老师问:“真有这么神吗?我也是香港脚,久治不愈,其痒难耐,如果有效我一定好好感谢你!”
我说:“感谢那倒不必,为人做一点好事罢了。”
后来,阿进终于治好了他的香港脚,对于他那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深感惭愧,对我说:“大刘,以后没人会再叫我香港脚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说:“阿进,你说反了吧?你现在是成是败呀?”
阿进一想,哈哈笑了,毕业以后我们谁都没有留校,不过阿进在社会上混得很好,如今已经是副处长了,每当说起那一段生活感慨不已。
第五篇:伤疤百姓故事
教室黑板边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有巴掌那么大,学校让后勤人员给补上。市级文明学校评估小组马上要到我校检查验收,学校又叫师傅用白色涂料把所有的教室粉刷一次。在雪白墙壁的映衬下,原先墙上的破洞却有点显眼,像一个伤疤。让师傅再粉刷一次,还是那个效果,只好不了了之。
就在大家紧张地准备迎检工作时,我们班墙壁破洞的位置上不知被谁用刀子给刮了,粉刷上去的涂料不见了,露出黑黑的一面。我很生气,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这种随意破坏公物的现象不马上制止,不正之风的势头就会上升。我不动声色,明察暗访了几天,却没有丝毫线索,就在事情陷入僵局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让我揪出了“作恶”者。
那天,我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处让学生用“像”来说一句话。学生说了几句话后,我又指着墙上的破洞,让学生说在雪白的墙壁上这个破洞像什么,我想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思想教育。
有的说像眼睛,有的说像一朵花,有的说像癞皮狗身上的伤疤,还有的说像一粒老鼠屎掉进锅里……
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也丰富多彩,多数人的意思是说雪白的墙壁上出现个破洞是不好看的,我要的目的已经达到,就在我想对大家表扬一下时,一位同学又抢着回答了一句。
“老师,它像李小鸣手上的伤疤。”
全班哄堂大笑,我心里也咯噔了一下,抬头望了一眼李小鸣同学,发现他脸色苍白,看人的眼神有些躲闪。
下课了,我把李小鸣请到办公室。他把手藏到背后,嘴里结结巴巴地说:“老、老师,墙壁上的破洞不是我刮的。”听了他的话,我心里更有底了。我轻轻的拉过他的手,然后卷起他的袖子,我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整条手臂伤痕累累,已经暗淡下去疤痕盖着新的伤疤,有的伤疤上还渗出血水,那些覆在上面的疤不知被谁揭掉。拉着他的手我心痛得掉下了眼泪,连忙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是爸爸打的,爸爸要求我每次考试都要上90分,差一分就要打一下,上一次考试我只考了78分,爸爸就用鞭子打了我12下,说这样我才能长记性。我又问他墙上的破洞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讨厌伤疤,每次爸爸打我后,结了疤,我都会想办法把它揭掉,我不想让同学笑话我。我看到教室粉刷后的破洞像一个伤疤,就想用小刀把它刮掉,没想到却变成那个样子,其实我是想让我们的教室更好看一点。
我愤怒了,一边打电话给他的爸爸,让他马上来学校一趟,一边想办法安慰他,说老师知道他从来就是个好学生,老师不会怪他的。
他的爸爸诚惶诚恐地来到学校,我先劈头盖脸地把他训了一顿,然后才从教室的破洞说到孩子身上的伤疤,暗示孩子再这样下去心理可能要出问题,接着又向他讲了如何教育孩子。整个谈话足足用了两个钟头。最后,他的爸爸感激涕零地向我保证,今后再也不打孩子了。
星期六,我自己花钱请来了泥瓦工,把整面墙壁翻新了一遍,墙上再也见不到那个疤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