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管理信息化与管理队伍建设初探论文
第一,良好的专业素质。研究生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工作,而且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各种新兴学科、跨专业学科层出不穷,各种学科之间的贯通与融合也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因而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管理的这一片业务的熟悉,而且还要对所属单位其他的相关专业具有较好的熟悉程度,要了解各个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特点、相互关系,只有对这些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熟悉程度,才能具有全局观念,切实搞好教育资源配置;同时,现代化信息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者还要熟悉各个培养环节中相关的法规、政策、条例,只有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与特点了然于胸,处理专业问题才会从容自如,准确细致。
第二,良好的信息素质。鼓励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IT认证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管理人员中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目标的一个前提。但信息管理专业化不仅仅要求管理者能一般性地掌握电脑操作技术,更要求管理者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网上选课、网上办公,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化。管理者应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学的需求使管理工作准确、快捷、及时。以电子文档代替传统的纸质文档,并加快信息整理分析能力不仅是作为一种技术被采用而是应该成为一种新时期的管理模式。
第三,良好的创新素质。创新,这是党的17大以来定下的国家发展战略,在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其最为关键也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各种级别、各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承担着国家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因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具有创新素质的导师,要求具有创新性的一系列培养政策,而且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管理人才。没有创新的精神,就不可能为处在管理过程中的研究生们提供洋溢着创新氛围的培养环境,而没有能够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培养环境,创新性的火花往往容易被闭塞僵化的培养模式或管理风格所窒息。这是一环套着一环的,不容我们轻视。
信息化时代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也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贯穿在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始终。我国目前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处在重要的转型阶段,从过去的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生产模式向技术先进型经济生产模式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学位论文应达到的水平给出了质量界定,这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衡定的基本标准。研究生教育过程和学位工作过程是研究生教育和学位管理实施过程。高等学校研究生管理工作者作为培养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培养工作的执行者,在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学校制定的方针、政策、法规首先要通过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行为得以履行,由他们按照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任务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落实措施、计划,组织、动员、监督导师和研究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可以说一个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学术水平的高低,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反之,一个学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也一定会影响到这个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水平与科学创新能力。因此,在现代化研究生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研究生管理者的主体素质,建设一支既有较为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又有熟练的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生管理队伍,乃是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成功的一个重要的保障条件。
第二篇:浅谈基层税务信息化队伍建设与管理
浅谈基层税务信息化队伍建设与管理
贺鸿儒
是谁在21世纪独领风骚?又是谁在21世纪牵引着世界前进的步伐?毋庸臵疑——信息技术。与此同时,我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愈加辉煌的税收事业,面对新兴的税务信息化工作,笔者在享受技术革新带来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在为基层税务信息化工作推进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所面临的各种制约而困扰。
一、税务信息化队伍建设现状
以**县国税局为例,目前信息中心只有1.5人(一名同志兼顾两个科室工作),信息技术人员空缺(含在信息中心工作的技术型人员和其他部门工作的技术型人员);信息中心服务对象是县局机关、基层征收单位以及加入防伪税控的纳税人。
从2001年至2011年10年时间,**县信息中心先后有四名同志在此工作,由最初的三名同志逐渐减少为目前的1.5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的2名同志一个接一个地来,一个接一个地去。
就**市国税局而言,目前,全市现有在岗干部职工1329人,下设信息中心13 个,全市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员共3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 人;2011年全市国税肩负的税收
任务是52.5亿元。
目前,基层信息化管理及技术人员的现状是:
(一)绝对数量少,分布不均匀;
(二)基础起点低,可塑性差;
(三)在信息中心工作时间较长(有达10年之久)、较短,两极分化;
(四)接受专业培训少,对应知应会知识积累不多,在强电、弱电、防雷方面还有盲点;
(五)人才培养思路不够活跃,造成人力资源的再次“流失”。
(六)十年来,全市信息岗位的人都是潜水员,鲜有进步。
(七)平常人机对话多,人与人之间沟通少。由此可见,人才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基层税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税务信息化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矛盾
多年来,各级税务部门基本上都组建了信息中心,有一支自己的技术队伍,这些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税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但是,实践发现,现有的技术队伍与税收事业的发展还不同步。(一)信息处理量增长与基层技术人员匮乏的矛盾愈加凸显。随着征管服务、行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公开和透明,税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已涉及税收征收管理、执法检查、公文流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设备管理和多媒体系统等覆盖全面的综合信息体系。县(市、区)级的税务机关是这些应用系统的基层使用端,而信息中心要负责网络设备、视频投影、排队叫号系统以及用于政务公开及纳税人资料公布的触摸屏设备
等公用设施的操作及维护,各个系统客户端的安装维护,工作用机的维修与养护,各个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系统问题排查,而现实是,大部分县局信息中心人员配备不到位,且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迟缓的矛盾日益显现。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新知识的挑战,特别是肩负税务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枢纽的信息中心人员,许多从事技术维护的人员并不是专业出身,只是经过短期的速成培训就投入到技术维护工作中,这些人员一般都是通过自身积累来提高技术水平,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性的专业学习,在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下显得力不从心;加之近几年,税收信息化技术队伍鲜有新鲜血液注入。
(三)技术环节与业务环节交流不足和衔接不力的矛盾随处可见。当前,税务部门正按照国家关于行政部门的构想,逐步走向集约化和专业化,将许多税收业务操作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转化成可执行的应用系统,是税务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理念。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人员既要有过硬的计算机理论和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相关的业务规定和操作流程。同样,业务部门的同志也要对整个应用系统的基本框架和常见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知其所以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对各种应用系统的理解不深,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切中要害。在税务信息化的普
及过程中,业务人员知识面薄弱,技术环节与业务环节交流不足和衔接不力,难以形成清晰的、贯穿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工作开展。
(四)信息工作被重视与信息技术被忽视的矛盾如影同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作用愈来愈大,往往在工作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使得税务部门对其信息中心有很强的依赖性,习惯于任何工作都需要信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就连最起码的杀毒也要信息中心人员亲自动手,造成技术人员疲于应对,首尾难顾,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停留、观望,缺乏主动了解和动手实践的热情。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促长消极情绪。
(五)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设备,轻软件应用,重系统推广,轻信息应用推广的倾向。对硬件配臵要求高,对软件和技术的重视淡然处之,不能充分认识到技术队伍的重要性。试想,没有人才怎么搞信息化建设?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三、税收信息化队伍建设与管理
税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存在的矛盾,严重制约了税务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人才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加强税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要以行业需要为前提,以现有水平为背景,要敢于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从最基础、最需要做起。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提高对“信息管税”思路的认识和理解。要克服“信息管税”必须单纯依托信息化软件的错误认识,克服软件万能的认识误区,树立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信息管税意识,突出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收管理体系的信息管税模式。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注意到信息化条件下对税务人员核心能力要求的变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摆正心态,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努力做信息化建设的促进派。
(二)建立人才库,注重人力知识资本储备
鉴于信息部门的专业性和当前基层一线技术人员匮乏的现状,市级信息部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枢和结点,应该加强纵横联系,充分发挥信息部门的核心作用,注重人才以及人力知识资本的储备,以应对未来的需要。
1、建立本系统内现有的信息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分散在业务部门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人才库,以他们目前工作分工及特长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收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各种业务应用软件的功能缺陷,准确地反映系统需求。
2、各县局从自己现有的人员中选择热爱信息化事业,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具备可塑性的人作为自己的后备人才储蓄库,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紧要关头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
3、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资本升级增值活动。组织全员学习(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鼓励实效性学习,做
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力出精品人才。
4、建立完善的税收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制度,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知识分类培训,最大程度地帮助信息技术人员获取前沿科学知识、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队伍素质,确保税收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5、以人为本,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具有实际操作技能,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型人才,使我国税务公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构建业务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快速推广业务软件的应用
税收信息化建设重在应用。没有税收管理方面的需求,税收信息化就是无源之水,失去了依托和存在的价值,只有业务需要发展,税收信息化才能向前发展,脱离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和超越税收管理水平来开展税收信息化都是不现实的。目前,我们基层税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既懂税收业务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还很匮乏,工作中还存在两张皮,因此做好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良性互动,构建业务与技术交流平台尤为重要。
1、从基层中选择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电脑基础的一线人员,作为分局的管理员处理本单位简单的故障排查和上报工作;
2、县局每月有针对性地安排各分局、所兼职管理员进行短期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业务与技术结合,实施业务管理创新,以业务需求带应用,实施业务驱动,管理推动;
4、要切实增强应用观念,把信息系统真正用起来,努力实现数据信息的增值应用,尽最大努力提高税收队伍整体的操作能力,力求做到所有在职人员都能熟练掌握业务软件的操作,并能灵活运用Word、Excel等工具软件服务于税收工作,从而实现构建现代化税收队伍的目标。
(四)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管理
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在谈到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时,他说:“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目前,在我们系统内部,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论干什么工作,都应以人的成长为先。一是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要创造机会,给每个人以合适的岗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树立岗位楷模,举荐岗位人才;二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外流,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尊重人才,支持人才,把营造任鸟飞的“天空”,开掘凭鱼跃的“阔海”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责任,创造良好的机制,激发出个人的潜能,在促进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个人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个人的发展得到最大实现,努力让能“飞”的“飞”
高,让能“跑”的“跑”快;三是实行动态开放的人才管理模式,使人才实行柔性合理流动,我们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向其他岗位输送人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进有出单位才有活力,只进不出,工作没有生气,只出不进,人才会断层,工作会贻误;四是说行一致,重视贵在行动,十年来全市信息岗位的人鲜有进步;五是将现有人才进行归口,现阶段国税部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紧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还很严重,与胡锦涛总书记“以人为本”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大相径庭,要想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应该把人才归口,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用好人才,用活人才;六是要树立“快乐工作“的理念,要让大家感受到工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样有助于形成团结友爱、努力进取的团队精神,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也有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
税收信息化,任重而道远,我相信税收信息化队伍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壮大。
第三篇: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多也就加大了校方的管理难度。随着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帮助老师们更快更迅速的了解到了当前学生们的基本进行从而有助于接下来进行更为切合实际的教学布置。而对当前所存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无疑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已经普遍运用在教育行业的各个层面当中,包括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小学教育中也逐渐得到了普及运用。受教育人数的逐渐增多使得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越发困难,尤其是在小学中,学生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并未成型,因此约束力极其有限,而信息化管理的融入和使用毫无疑问在小学教育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可正是因为相应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久,因此在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信息化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们的教育质量。
一、当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
在中国古代的私塾,往往一个老师在台上讲课,而台下只有十几个学生听讲,因为在那个时候读书学习是一件并不普及的事情。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逐渐发展壮大,九年制义务教学在当前已经被推广的非常普及,在小学中的学生正在逐渐增多。但很多学校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去进行教授和管理,这样就会直接导致管理效率下降甚至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对于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的不熟悉,再加上一些学校的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外来的先进教学和管理技术,这样只能让整个学校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而最终走向衰败。因此,一些学校存在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到位问题是非常严重且亟待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帮助推广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运用并最终提升有效的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
除了对信息化管理的不够重视之外,一些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过于单一也是当前的一大弊病。在西方信息化管理几乎以及普及运用到了每一所正规的小学中,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学校中的管理系统也在不断更新,直至今日信息化管理系统所能产生的功能已经完全不再局限于一些信息的收集和查询了。但是在国内也许在多年以前引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却没有不断的升级和完善,使得当前系统的功能太过单一,完全跟不上管理需求。同时对于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也是非常显著的。除了拥有一定的教育经验之外,对于相应计算机基础技术也要有良好的掌握能力,并且对相应的系统各个功能使用都足够熟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真正功用并起到辅助管理的最终效果,但很明显在很多小学中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还远远没有做到这样的程度。
二、如何强化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
1.加强宣传,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多进行一些相关讲座,将国内外的先进成功案例进行集体分享和讲解,这样人们就能更为全面的去认知和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功用了。同时从领导层进行思想的开导和讲解,然后在让各个年级组以及各个科目的老师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自上而下,这样信息化管理的相关推广工作才能更有有效的执行下去。信息化管理作为最近一些年才逐渐兴起的技术让人接受并使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是需要时间的,但至少思想上有所了解并真正接受了,才能在接下来的推广和执行过程中实施得更为顺利。并且对于中国不断增多的人口和入学人数,信息化管理也确实在诸多实际学校管理案例中产生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只有让教职员工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所能起到的作用才能更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执行,并最终保证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预期。
2.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团队的成员素养进行培训和提升
除了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之外,对于引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一定要进行全面的完善和升级。除了一些基本的学生信息录入和查询之外,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测评等功能也要进行发展完善。这些都是能够通过国内的一些软件公司就能够达到的基本系统需求。而正是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更好的帮助学校更好的管理到众多的学生,并有效的保证对大多数学生都能采取足够的关注和更为适应性的教学指导。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应工作人员,则需要设置专职并且招聘专业性的人才,在教育以及信息管理方面都有足够的经验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对于辅助管理的教职员工虽然要求专业要求没有那么高,但也一定要时常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辅助完成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及时的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发挥出相应的管理效果才能更好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中往往并不会教授学生们一些太过深奥的学术知识,因此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个人习惯和能力素养的培训,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学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使得管理难度也在逐渐增大,要想要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习能力依靠信息化管理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因此不断的完善信息化管理内容,让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才能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肖君、王腊梅、黄河俊.教育信息化云服务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3:18-21.[2]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03:5-10.[3]周红春.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7:14-16.
第四篇:流程管理与信息化
流程管理与信息化
流程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层次矛盾:
无论有多少失败的案例,信息化仍然是企业必须重视的管理平台,高昂的成本和低下的管理效率困扰着企业负责人,内外环境的变化都对信息化提出急迫的需求,问题的关键不是需不需要信息化,而是在信息化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深层次矛盾成为需要寻找解决方案的方向,完善流程管理与急迫的信息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众多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制约了信息化的步伐。
汪牧青这样分析流程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引发了大家就这一深层次展开对话。为什么IT人员更关心流程管理,因为这个群体更容易理解流程的概念,经常讲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围绕流程管理应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流程、二是流程优化、三是流程管理。流程是指企业运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输入输出、信息源、工作作业等因素;流程优化要围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几个目标来实现;流程管理就是要用一套规范的体系去为企业建立流程,和决定流程的改变,决定用什么样的流程去管控企业,在需要调整流程时,需要一个管理部门去决定。
流程和流程管理并不是信息化进行之后才提出来,现在之所以比以前更受重视,原因就是信息化进程揭示出企业在流程管理上存在问题,影响了信息化进程。大家开始重视流程管理了,在国外更全面提出企业流程再造(BPR),将期望寄托在全面的流程改造来适应激烈的竞争。但将BPR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信息化同样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因为BPR把优化放在第一位,理想化地要求用最高标准来要求需要信息化的企业,不现实的目标导致企业管理出现无法适应的混乱。实际上不可能追求完全优化,做不到的,这是流程管理与信息化所表现出的第一个矛盾。
一些企业比较重视流程管理,开展了细致的工作,也进行了流程优化,但在购买商品化软件时,矛盾又出来了,出现选型方面的困惑。许多商品化的软件支持的流程并不够灵活,难于支持企业的流程,到底让软件来适应流程,还是流程来适应软件,互相适应的过程太长,对企业和软件公司都是沉重的负担。矛盾突出表现在急于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时又发现商品化的软件缺乏个性的支持,但是信息化的压力又特别大,整个外部环境推动着大家进行信息化,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企业有一种被洪水冲走了的感觉,站到海边,一个浪来了就被冲走了,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去启动ERP、CRM、SCM等项目了。
魏治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流程优化和ERP的矛盾还存在执行力的问题,IT部门作为应用部门的平级部门很难推动流程优化或调整。IT部门或者不了解流程,或是没有权利让其他部门按调整的流程去走。现在搞流程管理还有想得大而全,大而全的流程观念期望将企业各方面的流程都梳理清楚,但整理的同时变化可能就发生了,启动中的项目便出现需求不断变化的现象,软件公司经常抱怨企业的流程变化太快,跟不上。
流程变化的确给许多企业带来困惑,零售业尤其突出,在扩张过程中公司架构变化非常大。华润万佳的李剑辉这样介绍他们的情况,公司在流程这一块比较重视,公司做系统是先定好流程,IT部门自己做概要设计,功能设计之后的部分都包给第三方。但零售这一块流程本身很复杂和混乱,公司也在不停的发展,不多在扩展、收购,华东、华北、华南,市场不一样流程也不一样。2002年想用一套系统把三块市场统一起来,做了半年,行不通,每个地方趋势不一样,流
程不一样,很头痛。应该是由于可行的方法没找到,我们的困惑就是管是一定要管的,该怎么管、但谁来管、管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感觉比较大的困惑。
基础工作不可忘,流程管理是关键
流程管理方面的安排在信息化过程的早期并没有现在这样受重视,许多企业曾经把上ERP与信息化相提并论,并且期望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其实我们很清楚企业的效率是在其作业流程得到优化,信息更加畅通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许多企业都在信息化方面吃尽苦头,总结这些经验来看,流程管理方面的基础工作做的不好是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许多企业都比较重视流程管理了,广东亿龙集团的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已经将流程管理放在优先处理的位置。柏林原介绍说,现在我们设立了信息中心和企业管理中心,目前也在做流程管理,刚刚开始。从现在做的过程和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人都不会做。我们现在考虑的先不急着选型、上线,而是先把管理的趋势、走向搞清楚。我们的流程管理做得并不规范,并没有正式建立流程管理运作部门,企业部门很多,作为民企来讲,各部门人员素质不统一,做流程有时会给他们太大压力。从现在的反馈来看七成左右基本配合,一成的人根本不想做,还有两三成不是说不想做,是根本就不会做。
在听了大家介绍做流程管理的体会之后,为企业提供流程管理咨询的专家吴华男就流程管理谈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她说,刚刚提了一个问题说流程管理究竟谁来做,华为的做法非常值得参考,他们最优秀的地方是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流程管理,管理工程部对公司所有运作的流程作分析,认为已经做好了的流程才着手IT化。在最早的时候IBM给华为做过整个的流程管理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不断在优化的,这些年也在不断调整,因为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和管理,流程也就变而不乱了。很多公司认为上了一个IT系统就已经是流程化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许多公司的流程管理和IT系统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际上如果想做某一个流程的IT化时,首先要问管理流程是什么?在好的企业里就有专门的部门在考虑流程管理,提出需求后,如果大家认为是可行的就会有一个项目组,项目组里会包括电脑和IT人员,大家一起来确定这个项目可不可以继续优化,如果不可以的话这个项目就结束。
大家的一致认识是,要做IT系统,前期宁愿多花一点时间去分析流程,描述出来,然后再去做优化,然后再去做IT。可能这样做在前期会花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但是比你三个月做完了但最后不好用会更好。
牵一发而动全身,专业技术不可轻视
许多企业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流程管理,把流程管理做为信息化的基础来抓,因为IT技术人员比较容易理解流程,掌握画流程图也比较快,而且因为信息化的推动,流程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便落到了信息部门的头上,实际上流程管理所涉及的部门甚至比引进ERP系统更多,而且需要从业务上进行协调,远非IT部门所能独力完成。
为了推动信息化,IT部门勉为其难地承担了确定流程的任务,但流程更多需要业务部门才能确定,结果IT部门并不能插手过多,实际上只是把画流程的任务分配给业务部门,然后告诉他们怎么画,这种没有统一指导的做法基本上来讲是无胜算可言的,由于各部门的素质不一样,所以交上来流程图五花八门。
吴华男为大家说明了编制流程图的基本原理,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如果没有人,这个流程是流不起来的,通常情况下是需要把人的工作和机的动作联在一起才叫一个流程管理,比如采购流程,一定会去画角色是谁,是谁在做,做到哪一
个动作之后需要进到IT系统里面去。
画流程如果局限于让部门把内部作业流程画出来,结果是不会理想的,任何一个公司的管理不是从部门看的,而是从公司整个管理来看的。画流程也不是从部门来画的,而且从整个流程来画的。画流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部门拉到后面去,使部门在这个公司里面隐形。要把流程推到前面来,告诉所有的人做事情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做的。所谓的流程管理中最精粹的东西就是把部门放到后面去,把流程拉到前面来。以往很多人写文件都是按部门来写东西,到了大家接头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流程管理的思想一定要先从公司总的构架来看,公司是由哪几块业务来组成的,每块业务是怎么来完成的,每块业务里又分多少个活动才能把它做完,每一个活动是怎么完成的,牵涉到多少个部门,是这样来看的。不是去强调部门而是强调整体。
首先要理解,流程管理的第一个目标是从客户的角度看,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第二个是降低成本;第三个是时间周期,缩短时间。通常就是关注这几个目的,每一个流程分解之后或多或少会有其中的一两个。比如付款,对于一个付款流程别人会关注时间周期,怎么样把时间周期缩短。第二个会关注最后的有效性问题,怎么样才能正确,别把款送错了。流程必须保障这两个东西,这个动作需不需要,那个动作需不需要。
做流程管理和画流程都是有方法论的,最基本的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第二个确定流程的时候要识别流程,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客户生命周期,还有产品生命周期。客户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够运作,是因为一定有客户,没有客户一定运作不起来。为了把企业做起来,首先的推动点是在客户那里。首先从客户角度来看,为什么客户会买产品呢?一定是他知道产品的信息;企业怎么让客户知道自己呢?就需要通过营销流程来实现,通过营销客户才会知道公司和产品。第二个动作是,促使客户下决心买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愿意才会买;怎么让他愿意呢?就需要依靠销售流程来实现。第三个到订单,客户购买了企业便启动订单过程来与客户建立供应关系。订单有了,就必须安排采购、组织生产,企业内部的流程也就启动了。最后交付给客户时,就会有付款流程。
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流程,先从这个角度把企业大的核心流程定下来,核心流程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主要过程,但一个组织里面只有这一部分流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些支持性的,比如人力资源、行政后勤等等。所谓支持性流程和核心流程之间并不存在哪个重要的问题,只是说如果没有核心流程就不可能给客户创造价值,没有支持性的流程核心的流程就运作不起来。所以我们先把它分成核心几大块,再分成其他支持性的流程几大块,然后再把核心流程里的东西分解。
关键的流程是从客户点开始的,也就是流程的输入,每个流程一定有一个起始的事情才会启动,没有起始的事情是不会有流程的。每一个流程也一定有输出,没有输出这个流程是不会存在的。把一个一个小的流程用各种方法画出来,清楚表达起始事件是什么,输出是什么,中间有哪些输出等等。最后要分析这些流程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可不可以优化来降低成本,让客户更满意,使时间周期更短。
如果是已经有IT系统的公司,流程图中一定要把属于IT的工作标出来。比如银行的流程管理系统,有很多动作是和IT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在流程图里就用特别的图形表示出来,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动作是要在电脑中操作的。包括电脑产生的输出是怎样的,一看就知道哪些是人的动作,哪些是系统的动作。
马德良非常赞同,他说:吴总说得非常好,部门不重要,流程最重要。IT的人过于强调IT,他站不到公司的战略层上来。
活动点评:
华南CIO发展联盟的活动越来越贴合到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通过调查在了解大家关注的方向,大家经常在探讨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企业战略等方面问题,这些方面的话题其实已经超过企业信息化的问题,说明CIO的知识结构、管理视野都在发生变化,联盟也需要不断优化活动的流程,实质性地解决找到CIO知识结构的调整方向,以适应到职业的需要,将信息化的专业话题与个人成长相结合,为CIO带来更多价值。
第五篇: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迸教育较快、较好地发展。教育发展及其面临的形势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教育管理也需要适时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对已有的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迫切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以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从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出发,对这一问题作一简单探讨,力图提出一些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措施。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面临形势的需要。当前高校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从大的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都既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又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高校展开了大学生录取竞争,要面对这种挑战,必须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同时,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而实现好和完成好这些重大战略任务,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持,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教育管理,而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形势,迫切需要高校进行教育管理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高校教脊管理越
来越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发展的需要。
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显着成效,但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却没有跟上,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这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提出了现实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校本化管理、研究性管理、开放式管理等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解决这些重要的难题。同时,高等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特别是当前出现了一场以有效学校、开放学校、优质学校、跃进学校、成功学校、丰富性学校、学习型学校、多元智能学校等为特征的“学校重建”运动,这些都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挑战。所以,为使高校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进行教育管理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解决以往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高校教育管理的弊端,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念比较落后,表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就是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经验和管理方式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宁可保守一些不出问题也不愿意大胆进行教育管理创新,使得教育管理停留在“管”的层面上,不注重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也不注重发挥高校工会等各方面的智慧和作用,民主化程度不够高。二是高校教育管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即使已经形成的一些制度也没有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修订完善,很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层次上,这就使得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现实管理依据和标准,管理的计划性和程序性不够强,有的管理处于应付和混乱状态。三是高校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优化配置,不注重加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有的高校把教育管理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的位置,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教育管理队伍,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是特别高,而且对于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不够,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效
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措施
引入IS09000质量体系,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标准化。通常情况下,IS09000质量体系被误解为一套经济生产体系,只适用于加工制造业。事实上,IS09000质量体系涉及到40个行业,而教育被列为第37类,并且细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把IS09000质量体系引入高校教育管理完全是一种可能,对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把IS09000质量体系引入教育管理,首先要对这一体系能够有正确的认识,深刻把握IS09000质量体系的科学内涵、具体内容和实施办法,找到把IS09000质量体系与高校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契合点,并且以IS09000质量体系中的标准为参照来制定高校教育管理的各项目标要求。其次,按照IS09000质量体系把教育归为服务业的要求,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改变“教育管理是一种管理”的理念,确立起“教育管理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在对教职工和学生实行管理时,强化服务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使高校的教育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和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树立起高校教育管理的新形象。最后,高校需要根据IS09000质量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标准,使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并且在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根据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正、充实和完善既有标准,使之更加符合IS09000质量体系和高校教育管理的需要。这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高校教育管理,建立起高校教育管理平台,使高校能够及时发布有关教育管理的政策规定,被管理对象能够及时与高校沟通,发表对现行高校教育管理政策的看法及对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见建议,从而能够加强教育管理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方便高校进行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首先,高校在制
定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时需要认识到建立高校教育管理平台的重要性,并把教育管理平台建设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和财力人力支持,以确保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高校需要明确教育管理平台建设的内容,根据教育管理的需要,重点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门户网站、操作人员管理系统、用户使用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发布系统、教育管理双方交流沟通系统、教育管理平台维护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以建立起方便、快捷、易于操作和使用的高校教育管理平台。最后,高校需要加强教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使之不但具备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带动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也能够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好地适应计算机发展形势下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充分发挥工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高校工会是高校教职工利益的代表,高校工会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作用发挥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教育管理民主化程度的高低。另一方面,高校工会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作用发挥得好,能够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加符合高校教职工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从而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有关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和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高校工会参与高校的教育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工会应参与高校教育管理各项政策措施的制定。高校在制定有关教育管理措施政策时,需要征求高校工会的意见,以使制定出来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高校及其教职工实际,从而能够更好地实施。二是高校工会需要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政策措施执行落实情况的监督。
高校在执行落实教育管理政策措施时,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管理者会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这些都会损害高校教职工的利益。高校工会作为高校教职工利益的代表,需要通过加强监督,保证高校各项教育管理政策的顺利实施。三是高校工会需要发挥好高校与高校教职工之间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及时把高校的各项教育管理政策向教职工作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为
高校教育管理政策的顺利执行营造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把教职工的利益诉求反映给高校教育管理有关部门,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更符合高校教职工需求。这样,必将大大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