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 MBTI 人格类型 团队建设 职业辅导
【论文摘要】 首先从MBTI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MBTI评估与其他人格评估的差异,指出MBTI评估的优势。接着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前者包括MBTI的信度、效度、常模资料,国内的修订情况,以及MBTI与其他量表的相关关系分析;后者包括MBTI在组织发展与团队建设中的应用,在职业辅导、师生互动、家庭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
MBTI的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它以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为基础,由美国的Briggs和Myers母女共同研制开发。从1942年到现在,MBTI经过Myers-Briggs家族半个多世纪的改良,已经发展到最新的M版,该版本引入了项目反应理论(IRT),利用θ分数反映类型偏好的清晰度,与先前版本相比,其评估技术有较大的提升。在国外,MBTI因其独到的理论根基,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极强的实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团队建设、生涯设计、教育学习以及个体与家庭治疗等领域,而目前国内对于MBTI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以介绍。MBTI的理论基础
1.1维度及其解释
MBTI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类型理论。该理论最早体现在《心理类型》一书中,它旨在揭示、描述和解释个体行为表现的差异。在此书中,Jung阐述了通过临床观察和心理分析得出的个体行为差异的三个维度:(1)精神能量指向:外向(Extraversion)-内向(iNtroversion);(2)信息获取方式:感觉(Sensing)-直觉(Intuition);(3)决策方式: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Briggs和Myers母女俩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新维度——(4)生活态度取向:判断(Judging)-知觉(Perceiving),从而用四个维度描述个体的行为差异。其中,“外向E—内向I”代表着心理能量(Energy)的不同指向;“感觉S-直觉N”、“思考T-情感F”分别表示人们通过感知(Perception)活动获取信息和经过判断(Judgment)权衡做出决定时不同的用脑偏好;“判断J-感知P”是就人们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而言,它表明个体是以一种有计划(确定)的还是随意(即兴)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是信息获取维度和决策维度的综合效应在个人生活方式中的体现。以上每个人格维度都有两种不同的功能表现形式,经组合可得到16(24)种人格类型。Jung把感知和判断列为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前者帮助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后者则使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做出决定,它们在大脑活动中的作用受到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精力来源的节制,从而对人的外部行为和态度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格被视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从而,MBTI测量的人格类型是个体内部的自然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体的外显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解释。
1.2 MBTI人格评估的规则
MBTI的得分代表了个体对自身人格类型的清楚程度,并非是占有某种人格特征的完全程度或者表现强度;MBTI提供的人格类型描述没有好坏之分,测评的有效性取决于施测中规范、有序地执行每一个环节,这离不开测评师的专业指导。在施测过程中,测评师要确保被试始终处于轻松自如的状态下,既没有现实工作生活的压力,也要避免受测评师的诱导,确保被试展现真实的自我。经过反复测评,最终将确定个体人格类型为16种中的某一种。每一种人格类型中不同维度的地位不同,有主次之分。其中主要维度(Dominant)是个体最常用到,得到最多发展且在潜意识中被控制的;最次要维度(Inferior)是个体最少用到的,几乎不被发展的甚至根本不起控制作用的;次要维度(Auxiliary)与第三维度(Tertiary)介于两者之间[1]。
决定人格类型的维度主次具有一定的推理规则[1]。主要维度在感知(S/N)和决策(T/F)两维度中任居其一,如果最主要维度是属于感知维度,那么其次的维度就属于决策维度。主次维度都分别与心理能量指向维度中的两种功能表现形式分别组合对应,如外向的直觉与内向的情感分别作为主次维度。次要的维度对主要的维度是一种补充,如S/N对T/F的补充,即个体既获知信息又有所决断。第三维度是对次要维度的补充,如N对S的补充,T对F的补充,无内外向之分。最次要的维度是对主要维度的反向补充,如外向的感觉对内向的直觉。由此可见,每一人格类型都包含有前三个维度的六种不同表现方式,只是其地位与作用不同而已。许多人格类型之间虽然只差一个字母,但由于主次维度不同,人格表现的差异很大。下面以类型组合ESTJ为例说明如何判断人格类型中维度的主次。ESTJ中E表示精神能量指向外部,S表示利用感觉的方式获取信息,T表示通过理性分析对信息作出判断,J表示生活方式为计划型。中间两个字母其一为主要维度,另一为次要维度,并且如果它们在生活方式维度中表现出来为显性,否则为隐性。最后一个字母告知中间两个字母哪个为显性,哪个为隐性:如果最后一个字母为P(随意、即兴的生活方式),则感知维度(S/N)为显性,决策维度(T/F)为隐性,如果最后一个字母为J(有计划的生活方式),则刚好相反。隐性与内向相合,显性与外向相合为主要维度。因此在ESTJ中外向的思考为主要维度,次要维度为内向的感觉,第三维度为直觉,最次要维度为内向的情感。
1.3 与其他人格评估的区别
MBTI评估与特质评估有较大的差别。采用16PF、MMPI、NEO-PI进行的特质评估基本上雷同于西医的“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处理方式,由于不能将获得的人格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难以实现对人格系统的有效把握。MBTI人格评估则具有系统性,能将主要的人格维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得到反映个体人格全貌的类型描述。另外,特质评估假定特质普遍存在,评估时对每种特质都进行测量,预期得分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分数显示的是个体在各个特质水平上的表现程度,解释关注的是处于极端的分数,并假设行为与潜在的特质相关,假设个体之间最主要的区分是特质表现水平的差异,每种特质都是独特的无关联的,很高或很低的得分都是负性的。相比之下,MBTI评估假定人格维度的存在具有独特性、倾向性,评估时通过不同的维度表现将个体分类,预期得分为双峰分布,分数显示的是个体对自身人格类型的清楚程度,解释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的行为表现,并假设行为是潜在类型偏好的表达,假设个体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偏向,且类型之间存在动态转化,每种类型维度之间密切联系相互补充,没有负性的结果[1]。
此外,MBTI评估采用多维度的人格属性与两极化的人格表现来界定人格类型,由此建立起来的人格模型具有变易、简易、不易的特性:对于复杂多变的人格现象,能采用少数几个具有根本性的人格维度通过二分法的分类变化加以模拟、描述,使得对人格客体的认识既全面深刻又具有跨情景的应变性,避免了过于繁杂地提炼人格维度和静态机械的描述方式。与传统的对个体差异的笼统分类评估法(如气质类型分类;A、B型人格分类;Holland职业兴趣类型分类;中国传统人格的仁、义、礼、智、信分类)相比,MBTI评估表现得精细、灵活,能对行为作进一步的解释。MBTI评估思路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原因在于其理论的奠基者Jung本身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影响,我国学者申荷永对相关资料有详细论述。目前,我国学者姜祖桐先生提出了具有本土化色彩的人格理论——周易人格,其人格模型的建构思路与MBTI基本一致,同样是先提炼出主要人格维度,并用二分法分解维度,组合不同的维度表现方式得到多个人格类型。在周易人格理论中,姜先生通过人性分析提炼出了六个维度,每个维度也各有两极,这样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得到64(26)种人格类型,合于周易64卦[2]。MBTI的理论研究
2.1 信度、效度、常模资料
从文献上看,MBTI信度、效度都很高。M版测试的分半信度在0.89~0.94之间,a系数达到0.88~0.94,重测信度在0.91~0.94。MBTI手册上列出了该量表与16PF,CPI,NEO等量表的相关研究结果[1]。相关研究显示,成人样本(N=2859)在E/I,T/F两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而S/N,J/P两维度为0.92;在其另一项研究中(N=258),间隔四周以后进行重测,66%的被试四个字母完全相同,91%的被试三到四个字母相同[1]。关于MBTI的效度问题,有许多研究报告支持人格类型假设,另外其广泛应用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说明其效度是理想的。
内奥米·斯隆克指出,在特质论中,常模是一种参照标准,但是在MBTI类型理论中,原来意义上的常模就不适合了,在MBTI量表中,没有关于常模的报告和说明,代替常模的是各种人格类型出现的频率,及其在16种人格类型中出现的百分比[1]。在一个明确的样本中,通过对基础人群的对照来对类型的频率做出相应的判断。通过比较会发现特定群体相对于基础群体在某些人格类型的选择上出现过多或不足,而这一现象可以通过自我选择比值(Self-Selection Ratio)显示出来[1]。将测量的目标群体(或个体)与其所处的基础人群作比较,当比值远大于1.00时,表明相对于基础群体,特定群体中某种类型偏好的人显著过多,当比值小于1.00时,则意味着某种类型偏好明显不足。当比值在1.00附近时,其类型偏好与基础人群基本吻合。SSR在统计学上使用了x2检验进行评估,例如,在一项关于课余休闲活动的研究报告中,对16种类型的报告是:INFJ类型的人在书写这一项中SSR为2.64(p<0.01);同样类型的人在观看体育比赛中SSR为0.45(p <0.05),相反,ISTJ类型的人在书写这一项中SSR为0.52(p <0.01),而在观看体育比赛中为1.21(p <0.01)。通过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INFJ和ISTJ的人休闲活动大不一样,前者更爱书写,后者更爱看体育比赛[1]。
2.2 MBTI在国内的修订
自1994年以来,以我国学者苗丹民为首的学术团队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合作,翻译MBTI—G量表,先后取样2000多名被试做修订工作,并探讨中文版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相关技术指标,为其在中国的应用提供操作性技术[3]。其方法是由心理学专家和语言学家分别译出初稿,分析各条目与相应人格维度的匹配程度,形成试测卷,经修订得到外向-内向(E/I)、感觉-直觉(S/N)、思考-情感(T/F)、判断-知觉(J/P)4维度、8因子的定稿。实测得到的结果是:相隔8周后重测367名大学生,结果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意义(p<0.001),证明信度高;先以英文原版测291名医学生,30天后再用修订版测,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证明内容效度好;320名大学生与EPQ和16PF对照测定的结果有高度相关,表明其关联效度好。用主成分分析448名大学生的4项因子,经斜交旋转20次迭代,累积解释方差为22.9%;4维度最大负荷值分别占主因素93.75%、80.76%、72.72%和84.00%。以上资料表明MBTI中文修订版的测评结果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其后,蔡华俭等人对MBTI的M版本进行了修订,此研究首次将最新版本翻译成中文,以258名大学生作为试测样本,结果表明,大多数项目具有较高的鉴别力,量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结构效度极佳[5]。
2.3 与其他量表的相关关系分析
MBTI与其他量表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MBTI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构效度或相容效度,研究表明基于心理类型理论建立起来的人格量表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广泛的实用性。我国学者苗丹民等使用MBTI-G量表中文修订版与EPQ、16PF、MMPI-
2、A-Type、PM和PHI人格量表进行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结果表明MBTI的外向-内向维度与EPQ和16PF中内向人格因素间有0.7水平的相关;直觉型个体主要表现为高恃强性、幻想性、独立性,而感觉型个体表现出新环境中高适应能力;思考-情感维度与专业成就因子相关最高;知觉型个体较孤僻,判断型个体社会化程度高、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强[3,6]。Furnham(2003)等人研究了“大五”人格量表NEO-PI-R与MBTI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NEO-PI-R的外向性(Extroversion)维度与MBTI的外向-内向(E/I)维度高相关,开放性(Openness)维度与感觉-直觉(S/N)维度高相关,宜人性(Agreeableness)维度与思考-情感(T/F)维度高相关,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维度与判断-知觉(J/P)维度高相关[7]。Higgs(2001)的一项研究表明,情绪智力(EI)与MBTI的直觉(Intuition)维度存在高度关联[8]。Hilmar(1996)等人研究了Holland的职业类型理论、Schein的职业锚理论与MBTI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MBTI与前者联系紧密,即不同人格类型的人其职业类型偏好不同,而MBTI与后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9]。MBTI的实践应用
3.1 组织中的MBTI人格类型分布
Sample综述前人的研究发现,16种人格类型中有四种在典型组织中占统治地位,分别是ISTJ、ESTJ、INTJ、ENTJ,这四种人格类型在组织中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基础人群[10]:Reynierse(1993)调查了1952名低、中、高层企业管理者,他发现这些人与一般人群相比在外向、思考、判断这三个功能上表现突出,在信息获取方式上低层管理者更倾向于感觉,随着管理层级的升高,逐渐向直觉过度,高层管理者中以直觉方式获取信息者占多数。Gardner(1996)等人发现,管理者MBTI人格类型中成对的功能性偏好ST居第一位,其次是NT,他们认为这是因为管理工作需要通过感觉获知客观且细节化的信息,并通过思考作出理性判断,而ST组合的人格类型与这一过程最为相符。另外还发现NF与SF类型在关注质性(quality)与人性的环境中表现突出。Folger(2003)等人分析了大学学者的MBTI人格类型,结果表明思考这一功能在57%的学者的人格类型中居于第三(Tertiary)甚至最次(Inferior)的维度位置,其余43%的学者则相反,这意味着逻辑性在富有创造力的个体身上处于无意识状态,这有利于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11]。
罗正学等人用修订后的中文版MBTI人格类型量表对军校男、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S、T、J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N、F、P因子得分,在E、I因子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大学生S、P因子的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其他因子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男、女大学生的人格类型中S、T、J因子所占百分比均远高于N、F、P因子;男、女军校大学生16种人格类型的分布基本相似,以ESTJ、ISTJ、ENTJ、ISFJ四种类型居多[12]。苗丹民的研究表明,中国军队初级指挥员以ESFJ、ISTJ人格类型为主[3]。杨慧芳采用MBTI-M对255名企业管理者的人格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ESTJ型和ISTJ是企业管理者的典型人格类型,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位、管理领域、企业性质等变量对管理者的典型人格类型没有显著影响[13]。唐军的研究表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者最适合的MBTI类型是ESFJ,比较适合的类型是ISFJ、ESTJ、ESFP[14]。敖小兰使用MBTI修订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共745名领导干部进行测试,得出我国领导干部的人格类型以ESFJ居多,其次为ESTJ,并且更多地偏向S、F和J[15]。
3.2 MBTI在组织发展与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组织发展与团队建设包括诸多课题,比如组织变革;组织成员的沟通与冲突应对;问题解决与决策;团队成员的配合协调及其对整体绩效的影响等等。要认清并解决这些问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个体差异的认识把握。Sample总结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无论是对组织发展的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都十分关注个体差异。以往的研究使用了各式各样的量表获取关于个体的人格信息,其中MBT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之一,原因在于,基于心理类型理论的MBTI抓住了个体行为差异背后隐藏的稳定的、连续的、一贯的支配因素,如个体获知信息的方式、作出判断的方式,这直接影响到团体成员的行为方式和关系协调,从而影响团队绩效。
MBTI人格类型影响人员的管理策略与管理效率。Slocum(1978)认为尽管管理咨询者使用相似的管理变革策略,但不同MBTI类型者有着不同的策略偏好,其中ST人格类型的人偏好行为管理策略,NT型倾向于调查反馈,NF型偏爱团体策略,而SF型习惯采用交易分析技术[16]。不少研究试图分离出与高效管理相联系的人格类型,Hamilton(1988)在一项关于军队组织发展的研究中发现,N型高层管理者比S型效率高,T/F这一信息判断维度的两个功能与管理效率关系不甚密切。以后的相关研究都不断证实八类人格功能中只有N(直觉)一项是组织管理胜任力的有效预测因子[17]。
MBTI人格类型影响组织成员的沟通与问题解决。研究组织成员的沟通与冲突应对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为了有效沟通,交流的双方必须同时使用相同的沟通方式,这经常需要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对各自的沟通方式作出相应调整。为此,Yeakley发展出了一种叫CAI(Communication Adjustment Index)的沟通分析技术,通过观察不同MBTI人格类型的一对个体在交流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确定人格类型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人格类型相似或接近的双方更容易实现轻松、高效的交流,沟通过程和谐而热烈,容易产生共鸣,而不同人格类型的双方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彼此适应,而这一过程一般比较艰难[18]。根据Killman(1975)等人的研究,不同功能组合的人格类型是问题解决和决策偏好的反映指针。其中,ST型偏好非个人的、现实的和常规型组织问题的解决,NF型偏好个人化、理想化的问题解决,NT型偏向于长线的策略性规划,而SF型更关注处理眼下的人际关系 [19]。
组织成员的MBTI人格类型分布特征影响整体绩效。MBTI在组织中最为广泛的用途就是用于团队分析,其中Hirsh的两本著作(1985,1992)“Using the MBTI in Organizations”、“The MBTI Team Building program”对于推动MBTI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Reynolds以不同的MBTI人格类型组合为自变量,以团队目标达成、成员满意度、角色意识清晰度、团队凝聚力以及绩效为因变量,考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团队成员人格类型的多样化与各个因变量的高得分有高相关;另一方面,人格类型相似的团队成员之间有着较高的人际舒适度,人际和谐与积极支持得分[10]。
3.3 MBTI在职业心理研究与职业指导中的应用
MBTI人格类型是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之一。Tuel(1998)等人研究发现,不同MBTI人格类型的个体对同一职业的效能预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个体在高自我效能预期的职业选择上表现出与其MBTI人格类型相吻合的维度特征[20],这也证明了MBTI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Healy(1998)利用回归分析发现来访者的MBTI得分与其职业障碍表现有明显的相关,这在男性中表现特别突出,事后独立分析也表明MBTI人格类型与职业认知风格不一致是造成职业选择困难的原因之一[21]。MBTI在职业探索、生涯规划等一系列职业指导中应用相当广泛。通过MBTI人格类型测查,可以获知来访者认知风格、精力指向、生活方式等诸多信息,并综合得出对方适合的职业类型。前面关于MBTI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此量表的内容结构与Holland职业兴趣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等相关职业咨询的量表相当吻合,另外它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把握了认知风格这一极为稳定且与职业性向有高度关联的核心内容,并且测查题项相对较少,比较精练,所以使用效率高,实用性强,因此在职业咨询领域很受欢迎。
3.4 MBTI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Mills的一项关于天才学生与其教师的教学互动关系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得益于彼此一致的人格类型。并且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教师倾向于以直觉的方式获取信息并通过理性思考作出判断,师生均倾向于一致的认知方式,偏好并擅长于对抽象的概念性信息的处理,重视逻辑分析和客观性,表现出观念上的开放性和灵活性[22]。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与学生相应特征的匹配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和学生学习成就感,也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另外,MBTI也广泛应用于一切形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当中,尤其以家庭治疗为甚。家庭治疗的核心是夫妻关系问题,治疗关键在于找出双方在认知风格、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让双方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设法体谅对方[23]。在婚姻咨询中一般通过MBTI人格类型测查,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其适合的伴侣特征。另外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不同人格类型影响治疗效果,需要咨询师及时把握来访者的人格类型,并对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治疗风格做出相应的调整[23]。总结
综上所述,MBTI是一个理论根基扎实,实用性强的人格量表,它与传统人格类型量表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广泛使用于不同领域。然而,个人的行为表现却注定逃不脱后天因素的影响,受文化传统、教养习惯、利益目标、行动时的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因此,尽管在理论上人格类型可以对行为表现作出某种解释,但是从行为表现出发推测人格类型,或者从人格类型出发推测行为表现的努力却不得不面对太多不确定因素。换言之,就个体而言,外显的行为、态度与其人格类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承认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态度,它告诉我们任何单一的逻辑都不足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类型或者根据人格类型推论行为表现。基于这一点,MBTI在测量人格类型时,采用了被测者自我报告、问卷选答、他人报告与测评师辅导下的类型探索相结合的全方位评估模式,其评估并非简单地依赖于问卷结果。事实上,MBTI的每一位测评师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认证,确保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都具备过硬的素质,有能力掌握整个评估过程,真正帮助人们发现自我。调查表明,没有测评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测评师的误导下,结果更糟。因此,MBTI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资格要求,严格执行规范的施测程序,通过全方位的评估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并作出准确的解释。另外,MBTI在我国理论界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十分有限,如MBTI人格类型对团队建设和组织变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以人格类型理论指导个人和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 内奥米·斯隆克著.李剑锋译.人格测评.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3~47
[2] 姜祖桐.周易与人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71~98
[3] 苗丹民,皇甫恩.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效度分析.心理学报,2000,32(3): 324~3
31[4] 罗正学,苗丹民等.MBTI-G人格类型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心理科学, 2001,24(3): 361~36
2[5] 蔡华俭,朱臻雯,杨治良.心理类型量表MBTI的修订初步.应用心理学, 2001, 7(2):33~37
[6] 苗丹民,皇甫恩等.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 21(11): 1304~1306
[7] Furnham A, Moutafi J, Crump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vised NEO-Personality Inventory and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3, 31(6): 577
[8] Higgs M.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1,16(7): 509~53
4[9] Hilmar N.Relationships between Holland’s vocational typology, Schein’s career anchors and Myers-Briggs’ type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6,69(3): 263~276
[10] Sample J.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OD:Implication for Practice from Research.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04,22(1): 69~76
[11] Folger W A, Kanitz H E, Knudsen A E.Analysis of MBTI type pattern in college scholars.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3,37(4): 598
[12] 罗正学,苗丹民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类型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 541~
542[13] 杨慧芳、赵曙明.企业管理者人格类型研究.心理科学,2004,27(4): 983~985
[14] 唐军.人力资源管理者的MBTI类型研究.人口与经济,2002年10月(增刊):48~52
[15] 敖小兰.中国领导干部人格类型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 731~734
[16] Slocum J.Does cognitive styles affect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change agents? 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1978,14(3): 199~210
[17] Hamilton E.The facili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 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s predicting change agents’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988,24(6): 37~59
[18] Yeakley F R.Communication style preferences and adjustments as an approach for studying effects of similarity in psychological type.Research in Psychological Type, 1983,24(5): 30~48
[19] Kilmann R H, Thomas K W.Interpersonal conflict-handling behavior as reflections of Jungian personality dimensions.Psychological Reports, 1975,37(6): 971~980
[20] Tuel B D, Betz N E.Relationship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the Personal Styles Scales.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31(3): 150~164
[21] Healy C, Woodward G A.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and career obstacles.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8, 31(2): 74~86
[22] Mills C J.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achers of gifted students: Teacher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styles of students.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2003,47(4): 272
[23] Lee W, Tracy T.The utility of the Myers-Briggs perspective in couples counseling: A clinical framework.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1995,23(4): 367
第二篇: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论周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如果与实际相脱离,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周易》被冠为群圣之首,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就在于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原理,奇特的思维模式及在实际中及其广泛的应用价值。
《易》起于占筮,而理、数象占是《周易》的四大要素。占筮又是象、数、理的综合应用。因而《周易》占筮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象数体系。蕴藏着令人难解的巨大信息库,提取出可以预测未来,展示现在,追索过去。因此可以说“占筮”是处于超时空高层次理论。当然这里所说的“占筮”是一种基于《易》中深奥的宇宙原理及河洛之学基础上的知识体系,而并非指某一占筮高手或江湖术士的“占卜”而言。
有些人困于易占中一些奥妙不能用现代科学去解释,认为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就是“迷信”,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因为现代科学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分析、证实、推理”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与《周易》的整体观方法是有区别的。如果按照分析实证的方法而不是用周易的整体方法去研究易经及其象数理论,就可以得出无法解释的结论,但这不能说明易占本身的错误。
《周易》占筮几千年而不衰,这种深远的文化现象,证明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为古代军事、政治及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时至二十一世纪今日,其天人合一、阴阳动变的思维模式,又成为国际上一些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西方的科学家不仅把它用于自然、科学、经营、管理等领域中去,而且将它作为探讨解决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预料《周易》中世界宇宙模式将成为打开人体科学及生命科学奥妙的有力工具。
建国后由于“左”的思想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各类周易书籍被禁锢不见天日,这样一来《周易》就与封建迷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不敢跨越的一道鸿沟。改革开放后《周易》虽然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但也是阻力重重,不断有人在各种报刊上批判、嘲讽、攻击。这就人为的给挖掘、研究、整理周易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制造出了极大的思想障碍。谁也不敢轻易涉足,又怕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虽然有部分专家学者顶着压力出版了《周易》专著,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是高谈阔论。理论上的研究和说明,真正涉及实践应用却少之又少。在二十一世纪今天科学高度发达、人类高度文明的社会里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再次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而《周易》又是我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瑰宝”我们却不能大张旗鼓、名正
言顺的去服务于经济、社会,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民族的悲哀。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讲述:“当前要特别注意反对那些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思想。”
江主席的讲话,就充分的肯定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我们深感欣慰。在二十一世纪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为了向世界传播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及东方文明,文化交流尤为重要。《周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重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周易》的热潮。然而在我国仍有部分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相互论战:“《周易》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特别是:理、象数两派相互指责,这就给后来研易者造成一种困惑:《周易》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要给一部几年争议颇多的古典著作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应本着“古为今用”除其糟粕、吸其精化,以辩证的思维来研究周易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古往今来在研究《周易》的专家学者就分为:义理派、象数派。义理派着重于理论的研究,象数派着重于实践应用。两者水火不相容,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本人认为:理论是一种学说与方法的基础依据,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也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成果。实践是理论的结晶,没有实践检验,理论纵然百分之百的正确,也只能纸上谈兵、束之高阁。理论为根据,实践为果实,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本人生活在基层,直接面对的实践应用,因此我认为实践应重于理论。近些年来国家一在强调科研院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尽快的成为实践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不是充分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吗?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目前在我国《周易》的实践应用仍被一些人不予认可,其中包括部分地方官员。尽管实践应用在当前社会仍遭成重重阻力,但以它神奇的超前预测功能及顽强的生命力,在政治、军事、天气、经济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令世人折服而久盛不衰。这就给人们重新思考给这部古典名著的价值定位提出了问题,推翻戴在它头上种种不合理的帽子,还它朴素的唯物的本来面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势在必行。
二十一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是总的趋势,我国更是抓住了这难得的大好时机,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力,虽然我国企业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壮大及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优胜劣
汰的自然法则也尤显突出;企业的发展总体是成绩显著,但也不能不承认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不做市场调查,盲目的一哄而上,导致某一种产品过剩及滞销,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的是企业的经营者及管理者素质低下,产品质量不过关而导致亏损倒闭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杜绝或减少企业在经营中的经济损失。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在古老的《周易》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人在二十余年潜心研究特别在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每个人先天命局不一样,富贵贫贱存在差距很大,每个人根据自己命理格局高低来决定所从事的事业,在有利的时间,有利的地点,有利的环境发展,成功率较大,反之失败者具多。在对六十余家企业预测中防止被诈骗的十二家,挽回经济损失高达六百余万元,产品与命局不符的三十余家,减少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为企业指点有利的方位销售产品十余家,经济效益六百余万元。当然预测也不是万能,命局再富,天时地利再好,坐在家里等,天上也不会掉馅饼,只有先天命运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上建功立业,锦上添花。
自十二世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以来,刑事犯罪如:凶杀、贩毒、抢窃、贪污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五花八门犯罪活动,呈逐年递增趋势。尽管党和政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打击力度,但是总有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党纪国法,继续干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这就给建立和谐社会带来不利因素。本人在研究《周易》对人的先天命局是否存有犯罪的信息标志有一定的突破,有的人一出生下地就有犯罪标志,有的人是后天偶发性的犯罪,犯罪的大小也可以在先天命局中查找出来。近十余年也为二十余位已经跨入犯罪边缘的人预测指点,挽回了社会影响及家庭悲剧,利国利民。预防犯罪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研究周易一些专家学者仁人志士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为建立和谐社会,振兴中华贡献出一份力量。
第三篇: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点的应用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增强其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与信心。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教学法教学没能如期完成其教学任务。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较快而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方面却相应地滞后,即学科的“理论”与“应用”失衡,两者没能得到同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走上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路。一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便不难明白其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原因。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改革初期,教学法课程刚刚恢复的时候,这门课程被叫做“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或“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课。那时的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即引导学生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学习掌握几种常用文体的特征,分析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过程、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由于教育界长期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先天不足、所以那时的理论显得十分薄弱甚至苍白,相比之下在“应用”方面却十分重视,教学中练就语文教学的“三招两式”,毕业后便能分解教材、编写教案并按部就班地开始教学。也许那时很少理论约束,毕业生在初上讲台开始语文教学时顾虑很少。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1978和1979年在筹建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编写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过程中,从事教学法教学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同行们的共同苦恼是;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太薄弱!中学语文教学法不能停留在“怎样教语文”的教学描述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地加强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广泛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汲取国外语文教育理论,以丰富这门学科,当时这已成为语文教学法教师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学语文教学法基础理论落后由来已久。建国前最早的一部教学法教材,是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但那是一部小学语文教学法。1929年王森然先生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才是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法。
三、四十年代以阮真和蒋伯潜先生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或专著有过几部。遗憾的是建国之后,这些语文教育理论没能得到继承。中学语文教学法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以前,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时开时停,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专门教材,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文革十年则完全被取消。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历史原因。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30年间,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中学语文教学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变动中。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中;没有一套语文教材完成一个使用周期;没有一套教学大纲能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权威性文件;语文教师总是处于“年年新教材,岁岁新老师”的被动状态。做为反映语文科教学规律与总结其施教方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根本无法跟上中学语文教学千变万化的形势,所以许多院校不得不停开这门课程。这是这门学科基础理论薄弱的现实原因。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边缘性学科。纵观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当时国外先进的教育学、分科教学法与心理学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正确引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客观原因。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进步。仅就教材建设而言,就有50部左右之多。相对改革开放前30年无一部教材的历史,这一进步是惊人的。这一学科的进步不只在于数量,其理论基础构架也初具规模。纵观50部左右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能对语文教学做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诸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相当的理论阐释。诸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的探讨;对读、写、听、说能力结构与教学心理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活动中智力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的论述;以及关于语文学习的考核、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语文教学现代化、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工作等等;近些年来关于语文教育史的研究、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应当说,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仅跟上了十几年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有些方面的理论研究亦能超前指导语文教学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已跨越“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阶段,而开始跃进到“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新的高度。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教材教法”、“教学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学习心理研究、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研究、语文教育史、教育见习实习等更广泛的内容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这一名称无法涵盖的,尽管人们对教学法中的“法”做了外延扩大的解释,认为“法”可指“法则”、“原理”,也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了。显然,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理论研究上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客观要求。于是发展学科教育学的问题引起了语文教学法工作者的普遍注意。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当前关于语文教育学的提法尚有不同意见,但从已经出版的《语文教育学》专著来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效果方面看。都有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此外,由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法学科又逐步孕育了自己学科的分支,诸如关于阅读学、文章学、板书学、语文教育风格流派学的研究。这里不打算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在展开说明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十几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同时,却又突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先前理论贫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之后,在理论研究有了相当深入发展之后,做为本学科不可分割的另一部分——“应用”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给高师中文系学生指出一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的目标,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语文教学法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失去了平衡。二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学科用了极大的努力研究探索基础理论,并在十多年时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满足教学需要,这一成就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基础理论薄弱,若想充分得到发展,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说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决不意味着这一学科的理论建设已经取得了完全令人满意的发展。随着对读、写、听、说诸项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对智力、非智力等思维科学的移植与消化;随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深入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工作者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各项成果,依然是阶段性的。我们说教学法研究失去了平衡,是从学科整体建设角度说的。即本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的关系失去了均衡。或者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发展变化的历史发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的同时,却忽略了本学科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方面,在培养训练学生掌握与形成语文教学技能方面,远远落后于学科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如果说“文革”结束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空白是突出的问题,今天与日渐雄厚的理论研究相比,教学法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对学生语文教育技能训练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空白——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有脱离实际的危险!之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如下:首先,从学科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比较来说,其实践应用的职业技能训练明显薄弱。以教材中阅读教学部分为例,理论比十几年前的“教材教法”时期,明显地系统了、深化了。论述了什么是阅读与阅读教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结构、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的历史变迁等等,均属于理论研究。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则属于实践应用范畴,其间介绍了教学导语、背景介绍以及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教学,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起“教材教法”时期,该部分除了几种新课型的介绍外,几乎没什么变动。所不同的是,先前“教材教法”时期的教学,更多一些实践应用的训练。那时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清楚明白的说明,并处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一招一式的训练。当时也许由于理论的匮乏,实践应用的训练却抓得比较紧、比较实。那时的教学重点显然不在理论认识上而在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上,毕业后,学生可以比较踏实地走上讲台。一篇文章的教学从哪里入手,基础知识教学的“三招两式”都已初步掌握,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一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运用。如今教学法课,用了大部分时间研究阅读教学的理论,而在对提高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相比之下,理论认识加深加厚了,应用能力训练没能落到实处。比如对“六步教学法”、“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问题教学法”等有影响的教学模式,虽然简单描述了它们的教学过程。但究竟如何开展教学却不甚明了,缺乏可操作的训练,结果也只能做为常识死记硬背。其次,从教学效果看。“教材分析”时期尽管理论水平低下,但由于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在实习期间凭课堂上训练的“三招两式”。教学中并不感到有太大的压力。毕业后亦能初步适应教学。尽管由于理论水平的低下常常影响其后来的发展。但应付当时的教学还是可以的。现在,不少高师中文系毕业生,尽管其语文教育的理论水平比先前大有提高,但由于教学技能训练不足,不仅实习期间遇到的困难大,毕业之后常常眼高手低,由于如今竞争激烈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一时很难适应语文教学。不能有效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不能灵活地组织教学,把握教学过程,在培养读与听说语文能力方面更是一筹莫展。教学基本功方面也与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以致毕业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适应教学。当然,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与中学语文教学不能接轨,不能由教学法一门学科承担责任,究其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但以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为己任的教学法学科毕竟是难辞其咎。单就学生不能比较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不能正常地处理语文教材、不能顺利地施教方面来看,教学法课应负有训练不到的责任。十几年来,放松、忽视语文教学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实践应用的研究,是导致今天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学法需要雄厚的理论建设,同时也需要扎扎实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再次,从语文教学法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科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纲的反复修订,诞生了第一部正式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也几经修改,产生了相对稳定的正式教材;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许多教法形成了固定模式,甚至自成体系成为可供借鉴、研究的风格流派。由于教育观、人才观、语文观的不断更新。使许多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急需从各方面加紧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现行教学法教材却不能很好地给他们以帮助,或者说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并不是从教学法著作中去获得对语文教学变革的理论认识与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而各类语文教育刊物或直接的教学经验传播却能更多地唤起语文教师对新鲜的语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方法与课型的注意、推广与模仿。相比之下,中学语文教学法则往往被视为僵化的脱离实践的条条框框。中学语文教学法对广大语文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学法学科的各项研究成果没能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它只能做为教材限于课堂使用而不能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至少可以说明它与教育实践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三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法全力以赴地加强理论研究没有错。问题是教学法如何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是把语文教学法变成纯理论学科,还是坚持理论与应用同步发展,使这门学科成为名符其实的应用理论学科。当前,教学法界有观点认为:语文教育学应当分为若干层次,包括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法;或主张把语文教育学变成一个包括诸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需要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来完成其教学目标。从发展观点看,语文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如果办一个语文教育系或研究院,开设十几门课程恐怕没什么不可以。这里,我们是研究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学科结构、教学方向和教学效果,即在规定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其日益丰富的语文教育理论和迫在眉睫的实践应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矛盾。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客观依据。无论教学法学科在理论上有多么高深的发展,也不论其学科结构有多大变化的可能,但就其应用理论学科的性质而言,这一学科必须坚持从两方面发展自己。即在理论上不断地继承、吸收、创新;在实践上,永远植根于中学语文教学,对未来的语文教师担负起职业技能训练的任务。它应当责无旁贷地坚持培养学生分解教材的能力;运用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基本方式方法;具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智力的手段;组织课外语文活动的技能;有过硬的语文教学基本功;会使用基本的电化教具;养成落落大方的教态„„。现行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比起理论阐述来显得单薄,缺乏可操作性,构不成独立的训练体系,多是过程的简单叙述、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的粗线条介绍。虽已有个别属于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教材面世,也还是个大体轮廓,周密的理论应用体系仍处于积极孕育阶段。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方面没能同步发展,其危险在于继续发展下去,会使这门学科走上纯理论研究的歧途而脱离其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原始目标,因而使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从重实践轻理论的“教材分析”的极端走向它的反面,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的另一个极端。我们希望这一学科能沿着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向,在理论指导下,“返朴归真”,重新重视实践应用的研究。从而使这门学科真正变成在充实的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扎实训练,培养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应用理论学科。当前,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应用研究,似乎已经成为教学法界的新的共识。近一时期,教学法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研究;开始了语文教学基本功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看来为取得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与理论的均衡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加强教学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和势在必行。
第四篇: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谈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点的应用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增强其从事语文教学的能力与信心。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等 师范院校中文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这门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教学法教学没能如期完成其教学任务。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发展 较快而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方面却相应地滞后,即学科的“理论”与“应用”失衡,两者没能 得到同步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走上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路。
一
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便不难明白其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应用的原因。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改革初期,教学法课程刚刚恢复的时候,这门课程被叫做“中学语 文教材教法”或“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课。那时的教学目的比较单一,即引导学生熟悉中学语文教材,学习掌 握几种常用文体的特征,分析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熟悉教学过程、掌握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由于教育界长 期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先天不足、所以那时的理论显得十分薄弱甚至苍白,相 比之下在“应用”方面却十分重视,教学中练就语文教学的“三招两式”,毕业后便能分解教材、编写教案并 按部就班地开始教学。也许那时很少理论约束,毕业生在初上讲台开始语文教学时顾虑很少。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从实践应用起步的。1978和1979年在筹建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和编写12院校《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过程中,从事教学法教学与 语文教育研究的同行们的共同苦恼是;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太薄弱!中学语文教学法不能停留在“怎样教语文 ”的教学描述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地加强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广泛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汲 取国外语文教育理论,以丰富这门学科,当时这已成为语文教学法教师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中学语文教学法基础理论落后由来已久。建国前最早的一部教学法教材,是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 语教学法》,但那是一部小学语文教学法。1929年王森然先生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才是第一部中学语文教 学法。
三、四十年代以阮真和蒋伯潜先生为代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或专著有过几部。遗憾的是建国之后,这些语文教育理论没能得到继承。中学语文教学法从建国以后到1978年以前,一直是一门不受重视的课程,时 开时停,没有教学大纲、没有专门教材,大多数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文革十年则完全被取消。这就是中学语文 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历史原因。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30年间,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中学语文教 学也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变动中。中学语文科的性质、目的、任务,一直处于争论状态中;没有一套语文教材 完成一个使用周期;没有一套教学大纲能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权威性文件;语文教师总是处于“年年新教材,岁岁新老师”的被动状态。做为反映语文科教学规律与总结其施教方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根本无 法跟上中学语文教学千变万化的形势,所以许多院校不得不停开这门课程。这是这门学科基础理论薄弱的现实 原因。中学语文教学法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边缘性学科。纵观建国后至文化大革 命结束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当时国外先进的教育学、分科教学法与心理学 教育理论也不可能正确引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薄弱的客观原因。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进步。仅就教材建设而言,就有50 部左右之多。相对改革开放前30年无一部教材的历史,这一进步是惊人的。这一学科的进步不只在于数量,其 理论基础构架也初具规模。纵观50部左右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诸多的论述不仅摆脱了“教材教法”时期只能 对语文教学做现象描述的稚嫩,而且对诸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相当的理论阐释。诸如:对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的探讨;对读、写、听、说能力结构与教学心理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活动中智力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 作用的论述;以及关于语文学习的考核、课外语文活动的组织、语文教学现代化、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工作 等等;近些年来关于语文教育史的研究、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应当说,教学法的理论研 究不仅跟上了十几年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有些方面的理论研究亦能超前指导语文教学了。中学语文教学法已 跨越“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分析)”、“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阶段,而开始跃进到“语文教育学”研究的 新的高度。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教材教法”、“教学法”研究的重点是语 文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而与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学习心理研究、语文教育中 的德育智育美育的研究、语文教育史、教育见习实习等更广泛的内容则是中学语文教学法这一名称无法涵盖的,尽管人们对教学法中的“法”做了外延扩大的解释,认为“法”可指“法则”、“原理”,也已经显得捉襟 见肘不能自圆其说了。显然,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理论研究上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客观要求。于是发展学科教育学 的问题引起了语文教学法工作者的普遍注意。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 性的进展。尽管当前关于语文教育学的提法尚有不同意见,但从已经出版的《语文教育学》专著来看,无论从 内容上还是从效果方面看。都有了相当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此外,由于对中学语文教育研究的逐步深入,语文 教学法学科又逐步孕育了自己学科的分支,诸如关于阅读学、文章学、板书学、语文教育风格流派学的研究。这里不打算展望学科发展的未来。在展开说明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十几年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日新月异发 展变化的同时,却又突出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先前理论贫乏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 之后,在理论研究有了相当深入发展之后,做为本学科不可分割的另一部分——“应用”方面,是否也得到了 同步的发展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应用理论”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法,在“给高师中文系学生指出一条从 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的目标,却被严重地忽视了。语文教学法研究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研究失去了平衡。
二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法学科用了极大的努力研究探索基础理论,并在十多年时间内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以满 足教学需要,这一成就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基础理论薄弱,若想充分得到发展,几乎都是 不可能的。我们说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决不意味着这一学科的理论建设已经取得了完 全令人满意的发展。随着对读、写、听、说诸项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随着对智力、非智力等思维科学的移植 与消化;随着大语文教育观的深入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工作者已经清晰地意识到,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各项成 果,依然是阶段性的。我们说教学法研究失去了平衡,是从学科整体建设角度说的。即本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应 用实践研究的关系失去了均衡。或者说,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发展变化的历史发现: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 了重大突破的同时,却忽略了本学科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方面,在培养训练学生掌握与形成语文教学技能方面,远远落后于学科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如果说“文革”结束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研 究空白是突出的问题,今天与日渐雄厚的理论研究相比,教学法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对学生语文教育技能训 练方面的研究也出现了空白——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有脱离实际的危险!之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如下:
首先,从学科自身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比较来说,其实践应用的职业技能训练明显薄弱。以教材中阅读 教学部分为例,理论比十几年前的“教材教法”时期,明显地系统了、深化了。论述了什么是阅读与阅读教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能力的结构、阅读教学的过程、阅读教学过程的历史变迁等等,均属于理论研究。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则属于实践应用范畴,其间介绍了教学导语、背景介绍以及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教学,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的语文教学模式。比起“教材教法”时期,该部分除了几 种新课型的介绍外,几乎没什么变动。所不同的是,先前“教材教法”时期的教学,更多一些实践应用的训练。那时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清楚明白的说明,并处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一招一式的训 练。当时也许由于理论的匮乏,实践应用的训练却抓得比较紧、比较实。那时的教学重点显然不在理论认识上 而在训练学生掌握语文教学技能上,毕业后,学生可以比较踏实地走上讲台。一篇文章的教学从哪里入手,基 础知识教学的“三招两式”都已初步掌握,甚至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一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供选择运用。如今教学法课,用了大部分时间研究阅读教学的理论,而在对提高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却蜻 蜓点水一带而过。相比之下,理论认识加深加厚了,应用能力训练没能落到实处。比如对“六步教学法”、“ 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问题教学法”等有影响的教学模式,虽然简单描述了它们的教学过程。但究竟如何 开展教学却不甚明了,缺乏可操作的训练,结果也只能做为常识死记硬背。
其次,从教学效果看。“教材分析”时期尽管理论水平低下,但由于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在实习期间 凭课堂上训练的“三招两式”。教学中并不感到有太大的压力。毕业后亦能初步适应教学。尽管由于理论水平的低下常常影响其后来的发展。但应付当时的教学还是可以的。现在,不少高师中文系毕业生,尽管其语文教 育的理论水平比先前大有提高,但由于教学技能训练不足,不仅实习期间遇到的困难大,毕业之后常常眼高手 低,由于如今竞争激烈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一时很难适应语文教学。不能有效地 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不能灵活地组织教学,把握教学过程,在培养读与听说语文能力方面更是一筹莫 展。教学基本功方面也与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以致毕业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适应教学。当然,师范院校中文 系毕业生与中学语文教学不能接轨,不能由教学法一门学科承担责任,究其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但以培养合 格的中学语文教师为己任的教学法学科毕竟是难辞其咎。单就学生不能比较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不 能正常地处理语文教材、不能顺利地施教方面来看,教学法课应负有训练不到的责任。十几年来,放松、忽视 语文教学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实践应用的研究,是导致今天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学法需要雄厚的理论建设,同时也需要扎扎实实的职业技能训练。
再次,从语文教学法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科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性的进展。大纲的反复修订,诞生了第一部正式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也几经修改,产生了相对稳定的正式 教材;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空前繁荣,许多教法形成了固定模式,甚至自成体系成为可供借鉴、研究的风格流 派。由于教育观、人才观、语文观的不断更新。使许多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急需从各方面 加紧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现行教学法教材却不能很好地给他们以帮助,或者 说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并不是从教学法著作中去获得对语文教学变革的理论认识与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而各类语 文教育刊物或直接的教学经验传播却能更多地唤起语文教师对新鲜的语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方法与课型的 注意、推广与模仿。相比之下,中学语文教学法则往往被视为僵化的脱离实践的条条框框。中学语文教学法对 广大语文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学法学科的各项研究成果没能被广大语文教师认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如果它只能做为教材限于课堂使用而不能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至少可以说明它与教育实践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 的。
三
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法全力以赴地加强理论研究没有错。问题是教学法如何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的关系,是把语文教学法变成纯理论学科,还是坚持理论与应用同步发展,使这门学科成为名符其实的应用理 论学科。当前,教学法界有观点认为:语文教育学应当分为若干层次,包括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 学法;或主张把语文教育学变成一个包括诸多分支学科的学科群,需要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来完成其教学目标。从发展观点看,语文教育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如果办一个语文 教育系或研究院,开设十几门课程恐怕没什么不可以。这里,我们是研究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学科结构、教学方向和教学效果,即在规定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其日益丰富的语文教育理 论和迫在眉睫的实践应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矛盾。
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给我们的思考提供了不容置疑的 客观依据。无论教学法学科在理论上有多么高深的发展,也不论其学科结构有多大变化的可能,但就其应用理 论学科的性质而言,这一学科必须坚持从两方面发展自己。即在理论上不断地继承、吸收、创新;在实践上,永远植根于中学语文教学,对未来的语文教师担负起职业技能训练的任务。它应当责无旁贷地坚持培养学生分 解教材的能力;运用基本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掌握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基本方式方法;具有在语文教学 活动中开发智力的手段;组织课外语文活动的技能;有过硬的语文教学基本功;会使用基本的电化教具;养成 落落大方的教态„„。现行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上述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比起理论阐述来显得单薄,缺乏 可操作性,构不成独立的训练体系,多是过程的简单叙述、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的粗线条介绍。虽已有个别属 于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教材面世,也还是个大体轮廓,周密的理论应用体系仍处于积极孕育阶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方面没能同步发展,其危险在于继 续发展下去,会使这门学科走上纯理论研究的歧途而脱离其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的原始目标,因而使中学 语文教学法学科从重实践轻理论的“教材分析”的极端走向它的反面,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的另一个极端。我 们希望这一学科能沿着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向,在理论指导下,“返朴归真”,重新重视实践应用的研 究。从而使这门学科真正变成在充实的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扎实训练,培养出合格的 中学语文教师的应用理论学科。
当前,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应用研究,似乎已经成为教学法界的新的共识。近一时期,教学法界的有 识之士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学语文教材分析的研究;开始了语文教学基本功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研究。看 来为取得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应用与理论的均衡发展,中学语文教学法学科加强教学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已经刻 不容缓和势在必行。
第五篇:高校声乐教学应用与实践论文
高校声乐教学是高等教育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据极大的分量。声乐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都非常强劲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声乐为了不与时代脱轨,就必须抛弃传统旧观念的教学方式,对高校声乐进行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
一、高校声乐的教学现状
(一)声乐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其实用性极强,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平时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实的声乐人才型学生,除此之外,高校声乐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实现生活中,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缺乏专业水平,根本无法满足声乐教学水准,对学生学习并无实质的作用,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就目前来讲,我国教育事业不断飞速发展,但是部分高校声乐教学依旧存在传统的灌输式老旧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效率低下。导致课堂出现教师教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仿佛教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培训,所以搭建活跃热闹积极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三)欠缺基本理论教学。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由于教师忽略了基本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太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薄弱,对专业知识吸收缓慢,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学方式,应当引起重视,无论哪门课程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尤为重要,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对后续的教学知识进行吸收,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就是这个道理。
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声乐应用与实践
(一)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准及教学水平。由于我国受传统教学影响深远,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极为强劲的束缚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在创新教育形势下,高校应当创新教育理念,建立不仅同教育发展形式相符而且具有价值的良性理念。并且将这一理念实施到教育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最优化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创新声乐教学的关键性重点,高校理应定期组织声乐教师进行培训,时刻将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维持在国际前端,并且促进声乐教师对新型教育的学习,保证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也能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创新教学的进程。此外,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某一门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人格魅力四射时,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往往高的不行,反之就差的不行。故此对于声乐教师的个人魅力提升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平时课程中多与学生交流,以身作则,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对教学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地位,改善课堂氛围。由于传统声乐教学方式的欠缺,极度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质量差。所以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在实际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合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和身体条件大不相同,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需要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力。相比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创新的灵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课堂尺度,尊重学生的地位,课堂上尽量以学生主体,鼓励学生多交流,提升师生之间的默契度。声乐是一门实用性艺术科学,课堂上可以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对声乐作品进行赏析、评价,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建立声乐基础,还可以激发兴趣爱好,从而更好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三)创新课程体系及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声乐能力。声乐作为一项实践性与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艺术学科,这些特性决定了声乐课程必须遵守科学合理、创新性、特色型等原则。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声乐设为80%,艺术设为20%,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声乐艺术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导,传授与课程内容相近的理论知识,作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平日授课中还需要借助艺术指导来培养自主学习声乐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为了与时俱进就必须改变传统声乐教学,创新教学课程以及内容,循序渐进改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适用性综合型声乐人才,这便是创新视角下高校声乐的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志东.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探讨[J].黄河之声,2017(12):39.[2]黄春媛.传统文化在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性研究——以跨界演唱教学改革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7(6):84-87.[3]朱燕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7(6):238.[4]吴静寅.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思考——评《声乐教育学》[J].高教探索,2017(11):后插1-后插2.[5]曹鹏.刍议高校现代声乐教学的新模式[J].音乐创作,2017(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