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创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创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的理论
与实践
摘 要 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具体实践,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党建创新要富有成效,必须以党建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前提,只有提高党建管理水平和工作实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提高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高效化,才能使党建工作思路上有创新,内容上有特色,机制上有突破,方法载体上有变革,提高党建工作生命力和竞争力。本文从内、外两个角度详细探讨了如何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校 学生党建工作 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是高等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是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发展和培养党员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西方多
元化的文化思潮侵袭以及高校内部不断深入的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种复杂因素,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党组织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了崭新局面。
一、加强内部建设
(一)思想教育。
1、学院党委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形成制度保障。
学生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先入党,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学院党委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提高学院思想教育水平和教育成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党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探讨实现党组织建设的创新问题,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为了充分调动学院思想政治队伍的教育积极性,使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院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指标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中,制定奖惩
制度,提高教育监督,以确保思想教育工作长期有效进行。
2、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阵地。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为我党培育优秀学生党员的光荣任务。辅导员对学生的理论教育渗透在学生在校四年时间中,在对学生的党政思想教育的同时规范学生的人格特征,指导大学生制定正确的发展道路,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深远。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相融和。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课堂内外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专业课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通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 果自觉做到政治上认同、情感上认同、理论上认同,对国内外最新动态政治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维护社会稳定。
3、主要途径。
党章学习小组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次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全面学习和实践,时间从新生入学开始到大一第二学期末结束,包括对专业党建教材的学习、国内国际形势政治学习、对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学习、学生党员发展的条件及程序的学习等等,形式多种多样,理论学习、专题讲座、视屏材料、知识竞赛、外出实践等等想结合。
提高形势政策课程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教育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认识面临的形势,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式政策教育课程是贯穿大学四年的思想教育课程,是党员入党前及入党后进行后续教育的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
定期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党建工作座谈会代表由学院党委领导、教师代表、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学生党支部委员、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群众代表组成,座谈会召开的地点一般要求有比较温馨、活跃的布置,为代表提供一个能让心情放松的氛围,座谈会上可以给定固定的主题,也可以只限定座谈的范围,让座谈人员可以畅所欲言,取得预期的效果。座谈会是党委了解学生党建工作、新思维的探讨、获得新举措局部实施效果等的良好途径。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
学生党支部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广大学生群众的核心,实践党的先进性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在实现党支部高质量建设的前提下,学院党支部建设应遵循树立典型,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学风建设优秀学生党支部建设、示范党支部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创新型党支部、和谐型党支部、服务型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在校区学生中的辐射带动力度。
(三)机构建设。
党建指导办公室是学院党委研究、指导、监督和协调学生党建工作的专门机构。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由学院辅导员任主任,党支部书记任科长、学生党员任科员组成的学
生党建工作指导办公室。指导办公室下设秘书处、组织发展科、宣传科、实践科、培训考核科和外事科等科组,具体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各项工作。
指导办公室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工作部门。主要围绕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为工作中心,努力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创建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开创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全心全意为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服务,充分发挥和突显党员的先锋模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党建指导办公室的管理下,学生日常党建事务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各部门权责明确,沟通顺畅,实现了党建事务规范化和高效化。
1、加强干部培养。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是学生党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中坚力量,是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力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成效直接体现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学风建设的必要途径,是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
在学生党建干部的培养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在党建干部的指导作用,从低年级开始重点培养,提高
党员干部选举条件,加强理论培训,提高干部的理论研究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广大学生干部提供成长成才的锻炼机会,创造对外交流平台,注重干部创新能力培养,使党建工作队伍成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掌舵者。另外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强对党建工作队伍的关心和帮助,加大制度保障力度,使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保障。
2、品牌活动的开展。党建品牌活动的开展是党建工作发展水平与党员实践能力的融合,是党建工作发展成熟的标志。大学生党员正处在人生最富创造潜力的时期,思维活跃、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打造党建品牌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党员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的主人翁精神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党员强化责任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在校区中掀起弘扬正气、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提高党员的审美情操和人文修养,促进党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到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党建品牌活动由党建指导办公室筹划和组织,面向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每项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开展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多种多样。
3、党建刊物的出版。
学院党建刊物是学院学生党支部及学生党员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包括理论动态、党建实务、党员教育、党建探索、党员风采、支部生活和学习体会等专栏,内容与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和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刊物意在促使广大学生积极学习、树立表彰优秀典型、传达学院党委的有关精神、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改进工作的新方法、交流支部建设及支部组织生活的经验等。
4、党建主页的建设。
建立学院学生党建主页。建立学生党建主页是学院全面提高党建工作影响力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党建主页是学院党委指导和监督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窗口,党建主页包括了学院的全部学生党建工作内容,有利于学院党委实时了解学生党建工作动态及发展状况,同时,党建主页也是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平台。
二、创造机会,与社会接轨,提高优秀党员的社会影响力
(一)利用党建刊物宣传。
以党建刊物为载体,提高学生党员的社会影响力。党建刊物每学期出版一期,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学院优秀党支部及优秀党员的风采,同时也展示了学生党员的积极的精神
风貌和思维特征。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单位定期免费寄送刊物,加强与校外单位的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宣传优秀的学生党员,更能提高学院学生党员的社会影响力。
(二)利用党建主页宣传。
党建主页为每一位学生党员建立了一个档案库,学生党员可以自行编辑和修改自己的在校表现,获得的成绩和成长历程,对于学生党员来说,这是一份网上动态简历,外网可以对这些党员的信息进行实时直接查询,为校外单位加深对学院学生党员的了解开拓了一个更加方便的途径,提升了学生党员信息的公开度。
(三)支部共建。
开展学生党支部与其它性质党支部之间的支部共建活动,是高校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途径,对于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机制和建设模式,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搭建学生党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新平台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学院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mba、企业管理工程硕士、校外辅导员等已经成为学院珍贵的人力资源。这部分学员原单位更是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加强学生党支部与外单位党支部的共建,能够更好地利用学院的这种优势资源来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接
触社会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相互激励,学生党支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党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激发,不但使得学生党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视野更开阔,学生党支部教育管理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而且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焕发支部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度。□
第二篇:高校信息化论文有关高校信息化的论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本站推荐)
高校信息化论文有关高校信息化的论文: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党员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原有的工作方法和平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不便,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例,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信息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组织中富有青春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党组织基层建设工作已成为了我们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当前,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脑等在高校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依托新技术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建创新工作,积极推进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已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大着力点。信息时代,掌握高校学生党建的主动权,建立学生党建管理信息化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党的力量不断增强,以往针对少量学生党员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这些不适应的产生大大影响了党建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亟待一种更加适应当前形势的更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更新及补充。
1.信息系统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及时效性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也亟需拓展。以往的教育以开会学习讨论为主,形式过于刻板;学习资料仅靠报刊杂志、复印资料,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且由于传播途径所限,这些学习资料信息滞后严重,失去了最有力的学习时机,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在信息化系统上传递资讯快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高效、灵活、便捷的采取多种教育模式,是青年人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渠道之一。重要讲话或宣传片的视频资料、学习材料的在线阅览及下载、重要的通知通告等板块都可以将以往平面式的学习方式变成立体的、多元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模式。
2.信息系统在学生党员的考察测评方式上具有便捷性
目前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其教育、管理及考察的工作量急剧上升,尤其对于新发展党员较为集中的2、3年级的党支部中,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党员的思想汇报的收录整理及保存工作、群众座谈会工作、民主评议工作等的工作量及工作范围比以往都有较大增
加,仅靠手工操作效率不高,在测评结果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工程中又容易出错。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人工操作变为自动化程序,实现了学生党员培养及考察信息的实时统计及更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3.信息系统在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及考察工作上具有实录性 积极分子数量的大幅增多,也给传统的教育、培养及考察模式带来很大挑战。有个别积极分子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上交思想汇报,有的班主任意见甚至由学生干部起草后班主任签字应付了事,有的《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中联系人若干次的谈话记录是一次性赶制等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监督系统可以按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每个积极分子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对积极分子本人的鞭策、对学生党员骨干的监督、对做党务工作教师有效管理的帮助。信息化系统可以在此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的优势,利用积极分子数据库模块实现对每一位积极分子培养历程的真实记录,为党员发展工作保驾护航。
4.信息系统在党员与积极分子的组织生活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丰富有效性
目前各个支部的党员数量较多,组织生活多集中在室内进行学习讨论,有时为丰富学习形式也会组织到烈士陵园、一大会址或嘉兴红船等地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室内的学习讨论形式单一,长此以往效果不佳,外出参观则费用不菲,行程中的安全性无法保障,且随着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日趋丰富,支
部党员有时出国出差或长期在外地做实验,无法参加校内的组织生活。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党员同志们可以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网上组织生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经济实惠、几乎不需要任何支出,外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共同参与,可谓一举多得。5.信息系统在党建工作的传递过程中具有持续性目前,大多高校都采用低年级建立党小组、中间年级以年级或系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到了高年级随着班级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各个党支部又划分成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学生党员从入校到毕业有的要经历3个甚至4个党支部,这对支部事务处理及党员培养的连续性造成很大影响,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借用信息系统中的“党务通”等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各个新支部的骨干进行岗前培训,而且对于以往最为棘手的党员流动后带来的培养考察资料交接的难点也可以在信息程序上得以轻松解决。
6.信息系统在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中具有保障性
每位党员的民主权益都应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民主权益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目前党内信息公开的途径一般只是采用张贴等手段,党员发展、转正等信息的公示影响面有限,有时受到条件限制,出差出国的学生党员增多或者遇到节假日等,公示的信息就更难传递到每个人。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特殊信息要求只在党员内部进行传达,这样的信息往往不便张贴,采用口口相传或电话等形式的传递就更为低效了。利用信息系统就大大增强了公示覆盖范围,不
受场地限制,只要打开信息系统页面就可以完全了解党务信息,更好地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二、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构思
鉴于大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性及其诸多的功能优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总支在以往工作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中构建了大学生党建信息系统。
1.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内容
本系统内容设置为三大板块,即信息交互板块、数据库板块及在线活动板块。信息交互板块的内容基本在网站的首页展示,是对党员及积极分子的教育及通告的窗口;数据库板块是用户登录后使用的内容,是对党员及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写实记录;在线活动板块实现了在网上过组织生活的功能,是党员进行组织学习的又一新载体和模式。
2.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
系统的管理分为三级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党支部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内的所有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统计及分析等处理;可以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实时更新并维护其正常使用。党支部管理员主要维护本支部的基本信息,如网上党支部活动的组织开展、支部风采展示、支部党员及积极分子录入信息的核实及确认等,但无权操作其他支部的信息。普通用户即为各个支部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普通用户可以以学年
为单位,填写每学年自己的个人情况,如学习成绩、取得的各种荣誉等,并将党组织对自己的一步步培养进行在线记录,如申请入党时间、读党校时间及成绩、发展、转正时间等,普通用户将个人信息录入完毕并检查无误后可由系统提请支部管理员审核,待审核批准后便成为个人培养的正式记录。普通用户中的党员还可以参加本支部组织的网上组织生活,可以在线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上传学习资料与同学们共享。
3.建立学生党员基本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党员及积极分子数量增多带来的一系列工作难点的有力解决方式。数据库内的信息条目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生源地等十几组数据内容,为减少手工输入的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需要得到学校学工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引入了学工部的学生信息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提供已有数据,其他所需数据再由用户自行输入。
三、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具体构架
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经过实践与探索,设计了新闻发布子系统、学生中心子系统、教师工作平台及实时交互平台四个模块。
1.新闻发布子系统
新闻发布子系统包括组织机构、通知快讯、组织生活、党校信息、公示、专题活动、党务通及资料下载等功能。“组织机构”主要是介
绍学院学生党总支下属各个学生党支部的具体情况及简介;“通知快讯”功能主要是针对党员及积极分子进行信息及新闻的及时发布;“组织生活”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特色的网上组织生活,支部内的党员不需要集中在一个室内进行学习讨论,可以在网上针对支部组织的学习内容进行在线交流,还可以上传自己准备的文字及图片等格式的学习资料与同学共享,支部管理员可以对党员的发言内容进行在线管理,并正确引导大家的学习讨论,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党校信息”是针对每学期一次的学院党校专门设立的模块,对党校的学习情况及信息进行跟踪发布;“公示”是对党员发展、转正等环节公示范围的扩大和补充,将公示内容放到网上是对党务公开的巨大推进;“专题活动”是一个预留模块,根据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不同热点及重点进行设置,如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科学发展观主题、建国六十周年主题等主题教育都可以利用此板块空间开设;“党务通”中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些特点及要求逐一进行讲解,帮助党员及积极分子熟悉并掌握,如“党员发展程序介绍”、“如何写入党申请书”、“如何写思想汇报”、“支部大会组织流程”等;“资料下载”是无纸化办公的工作需要,通过公共资源的网络共享,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一些通知、表格等内容挂在网上供学生们广泛使用。
2.学生中心子系统
学院所有在籍学生党员和提交入党申请书成为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都可以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进入学生中心,对自己的相关信
息进行记录和修改。学生中心的具体栏目设置包括:成长记录、学年情况、支部活动、支部管理及密码修改。“成长记录”包括该学生的思想汇报、学习及工作表现的成长历程和当前的状态,如申请入党日期,列为积极分子日期,党校学习起始日期及成绩,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入党日期及入党介绍人,中期考核日期、预备党员考察表及转正日期等,学生可以编辑已完成的阶段信息并提交,等待支部管理员的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将生成一条状态记录,以备系统管理员进行统计及管理;“学年情况”是由学生本人以学年为单位将自己的情况通过该界面进行填写及提交,并保存在列表中,用于自己及支部管理员查询。学生保存自己的学年情况后,在后台管理访问界面中就可以查询到相应的内容,成长记录和学年情况的统计为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支部可以根据积极分子的培养进度及其现实表现有针对性的甄选培养成熟的积极分子发展入党;“支部活动”功能是使每位党员登录后从该窗口进入组织活动界面进行实时在线交流;“支部管理”功能只对具有支部管理员身份的学生开放,用于创建组织活动,并对整个党支部的建设进行管理,支部管理员的指定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密码修改”可由该页面功能进行登录密码的修改。
3.教师工作平台模块
教师工作平台模块即为后台管理,是系统管理员对页面的整体调整及对学生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其中包括网页内容管理、支部管理、学生数据、查询统计及学年情况功能。“网页内容管理”包括了所有
页面内容的发布和修改的各种操作功能,对新闻发布子系统各个模块内容的充实和修订都是通过此模块完成操作;“支部管理”模块的功能设置不同于支部管理员权限中的支部管理工作,该功能用于实现支部的创建、删除、修改(编辑)以及支部活动情况的查询等重大调整,同时支部书记需要按时提交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意见等信息;“学生数据”提供给系统管理员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功能,如新生数据的导入、指定学生所属支部等功能;“查询统计”提供的功能包括递交申请的学生数据、积极分子学生数据、党校毕业学生数据、预备党员学生数据及正式党员学生数据等,该功能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将整个学生党总支的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的总体情况尽收眼底,数量再大、情况再复杂也可以进行准确统计及分析;“学年情况”用于查询学生一年的情况,这些信息由学生登陆后自行登记并上传,提供给教师查阅。
4.实时交互平台模块
实时交互平台模块即为网上组织活动模块,可以实时发言、可以上传发言稿还可以分享学习材料。组织活动由学生中的支部管理员创建,每位支部内党员在网上组织生活开放时间内登陆自己的ID,就可以与支部成员进行实时交互。同时信息系统的主页面将对活动情况进行同步更新,非本支部党员或积极分子可以在不登陆的情况下进行浏览,共同学习。
四、结束语
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开展党建和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现代的教育方法,为党建工作的高效化、教育工作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传统党建工作优秀经验与网络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力量的有力武器。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党建信息系统,无疑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水平和绩效。
第三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心得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心得
-----对学院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7年11月20日--23日,有幸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上海高校辅导员的专题培训。讲座为期四天,共有六场讲座。六场讲座可以划分为两大模块,一部分是关于十九大精神的解读,另一部分是关于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今天,我就培训中给我体会比较深刻的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涉及很多内容,主要有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文件的学习,基层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党建工作的着力点这三个方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主要结合其他高校优秀的党建工作案例,从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和服务党员的角度来谈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着力点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感受一下。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76558人,占学生总数的13.2%。其中:研究生党员48405人,占研究生总数的42.2%;本科生党员26916人,占本科生总数的7.7%;专科生党员1888人,占专科生总数的1.6%。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专科生发展党员几率很低,因此竞争更为激烈。那么对于学生党员怎么选举,怎么发展、怎么培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下面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逐一探讨:
一、党员发展层面
从发展党员来看,目前我们学校主要是根据成绩和平时在校表现,在校表现也只是主要看有没有担任班干部等等,并没有科学严格的标准。同时,即使选出来这些同学,他们的入党动机也并不明确,我们也没有去深入了解。当然这也是大部分高校发展党员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比如,上海交大学生工作党委每年开学前给新生邮寄的第一封信,对大学生入党进行指导,体现党组织对青年学子的召唤。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要求发展对象必须通过所在班级的民意测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探索了一套包括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宿管人员以及班级同学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华东理工大学从1987年开始坚持至今的入党公开答辩制度,我们学校也可以借鉴。答辩会主题是对入党申请人的党的知识、入党动机、思想理论修养、政治觉悟、现实表现进行公开考察和民主评议。答辩者汇报对党的认识过程和入党动机;接受答辩小组提问;接受与会者的提问;在此过程中由两名党员负责详细做好会议记录,答辩小组分析,综合形成书面材料,并提出是否通过答辩的评价意见。答辩通过者方可继续进行后续的发展工作。尚未通过者,则需继续考察培养,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答辩。这样就相对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入党情况。
二、党员教育层面
从党员教育来看,对党员的教育的应该实现机制化、全程化、一体化、分类化、日常化、微型化、品牌化。
教育机制化:华东理工建立“教育培训”、“定岗明责”、“述责答辩”和“满意度测评”制度,东华大学以“周五论坛”为载体实现教育的机制化。
教育全程化:党员的教育不是一时的,也不是局限于发展之前的教育,应该是贯穿于党员成长过程的始终。复旦大学自2005年起在学生党员大学生涯中实施“党员成长计划”,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党员导师制度”。通过制度化的落实来实现党员教育的全程化。
教育一体化:推行党员教育进课堂、进社区和进网络的多元化、多维化、一体化模式,形成点面互动、上下联动的格局。党校在党员教育进课堂工作中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上海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和校级党员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好党员教育主阵地,建设学校焦点讲坛、文治讲坛等平台引导广大党员加强理论学习。我们学校也可以加强与徐汇社区联合党建的建设,实现党员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格局。
教育分类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地区的学生,海外学生党员,应该成立专门小组,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解决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教育日常化:重视利用建党周年庆典、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国内外盛事等契机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形成了一大批党员教育品牌项目和实际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党委通过党建微信平台发起“有声党章30天”活动,广邀师生以接力朗诵的方式来熟读学习党章。
教育微型化:华师大机关党工委打造掌上“移动学习的平台”,为机关党工委的31个党支部的600余名党员同志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和渠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纷纷构建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干部、党支部书记微党课机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萤烛之光”党员小讲师团以“讲好党章的一个篇章、讲好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一个人物、讲好党史的一个故事”三个一为主题,每周四晚面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开展“萤烛之夜”微党课。
上海交大医学院创立“易爱医”、“党小服”微信公众号等,由支部书记带领党员进行思政微课堂、时政热点小知识、党建书籍读书会等,通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活动,满足学生党员学习需要。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行业属性和职业特征利用微平台创办有特色的党员教育活动,像大学生艺术季那样成为一种品牌。
除此以外,制定党员教育学分表和学分制度,来促进党员的终身学习。
三、党员管理层面
从党员管理工作来看,首先是要落实党建责任制。其次,柔性设置基层党组织。比如说:东华大学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到了校外培养基地上;上海大学在最活跃的细胞上建立党支部,将学生党支部建进了社区楼宇、社团和学科团队上;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专业社团党支部和其他多种类型的党支部。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成立“明德班”、“励志班”等精神符号类党支部。再次,建设党员管理信息平台。院级、系部的党务公开网等。最后,融入大党建管理格局。探索建立区-校党建联席会议与议事制度、区-校人才柔性使用和共享机制等。上海大学党委积极参与静安区、宝山区、嘉定区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大力推进区校、社校、企校党建联建工作,着力打造“社区党建三部曲”:“志愿服务暖社区”-“产学合作荣社区”-“艺术人文润社区”。同济大学与杨浦区联合打造了以高校党组织服务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立结构合理的党建工作队伍。
四、党员服务层面
从党员服务工作来讲,应该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常态化。应该尽快建立“党员之家”、“党员加油站”、“党员工作室”等。华东师范大学制定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工作方案》、《机关各部门加强与院系联系制度》等一系列文件,着力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机关作风问题。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利用文化艺术和体教资源服务市民和社会。同时,我们学校作为行业类学校,专业化优势明显。应该充分发掘利用学校的优势,发挥所长,尽力形成区—校—社会联动机制,为更多党员和社会服务。
第四篇: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实践研究
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实践研究
摘要:党员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利于优化学生党员志愿活动项目管理,铸就特色党建工作品牌。因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以学生党支部为中心,依托党员志愿服务载体开展品牌化建设探索,从实践总结来看,学生支部通过搞活动、建队伍、强服务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能够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
关键词:党员志愿服务;学生党建;品牌化建设
学生党支部将品牌化建设理念引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推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的有益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和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提高,党员志愿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发挥党员志愿服务功能,推动学生党建品牌化建设的可行性
发挥党员志愿服务功能,运用党员志愿服务的项目管理能够将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一方面,党员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的发展需要。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新时期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通过对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党员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可以提升党建工作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进而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另一方面,以“党员志愿服务”为活动载体能够打造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品牌。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党员志愿服务具有优化学生党员活动管理的优势,通过对学生党员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并综合运用,在整体上推进高校学生基层党建的品牌化效应。党员志愿服务的开展搭建了学生党员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从校园的课堂、宿舍、食堂、图书馆到校外的社区、城市、乡村等,这些校内外党员志愿服务基地为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形成常态化党员志愿服务,扩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加快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进程。
简而言之,党员志愿服务极大地拓展了党建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形成“党员志愿服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发展。
二、以党员志愿服务为载体,推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
为促进高校学生基层党建格局下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引入品牌化理念,以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为有力抓手,以开展“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重要载体,着力打造阵地、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探索出一条推动党建工作品牌化的新路子,并取得了积极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做法。
(一)成立志愿小组,进一步完善党支部建设
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以服务师生为天职,组建志愿服务队和志愿小组,优化组织设置,扩大服务覆盖。为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学生党支部专门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配合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根据学生党员的专业和特长下设各类志愿小组,使支部志愿服务更富专业性和实效性。支部明确党员志愿者分工,做到职责明确,目标措施具体,组织关系顺畅,服务功能健全,从而构建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服务体系,为创建支部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创新服务载体,进一步搭建党支部服务平台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注重知行结合,加强党员教育,积极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服务载体,建立了校内外党员志愿服务基地。以辅导员挂职第一书记为契机,与当地政府的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创建“大学生党员服务进农村”基地,即共驻共建。根据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着重引导大学生党员从生态建设、扶贫济困、健身娱乐、支边支教、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公益性事业,让大学生党员服务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农村,切实增强党员的服务意识。经过党员志愿者的努力,几年来开展了许多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并形成了“香育人工程”“冼夫人文化育人工程”“乡村希望工程”“精准扶贫工程”等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为地方带来了积极影响,也推动了学生党支部品牌化的发展。
(三)树牢服务意识,进一步健全党支部工作机制
学生党支部自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以来,引导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牢牢树立服务意识,逐步完善了以下三个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党员服务制度。规范了志愿服务内容与管理,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都有详细方案,落实具体责任人,活动全程都有记录,确保活动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其次,完善了支部党员共建制度。鼓励参与共建活动,勇于担当,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与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提供服务保障。最后,完善了支部党员考评制度。每年对支部志愿服务情况进行总结表彰,授予服务次数和时数最多的党员“党员服务之星”荣誉称号,以资鼓励。
三、引领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创新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
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生支部党建活动品牌建设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效,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搞活动
党员志愿服务在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品牌化建设,必须抓好活动载体。由于学生党员的主业是学习,所以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在量而在于质。
当前,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更要灵活运用活动载体持续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积极举办各类党员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大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着力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上下功夫,用大学生党员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活动来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志愿服务当先锋,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党员教育实践氛围。
为力求实效,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党支部应注意把握三个要求:一是党员服务要通过树立奉献意识、提高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来开展,具体可根据支部的特点、党员的特长、活动的特色来设计;二是要对党员志愿服务进行总结分析,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增强党员服务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形成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三是要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树典型,造榜样”打造党员志愿服务品牌,促进学生党支部工作品牌化的良好局面。
(二)建队伍
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既是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的组织保证,也是实现党员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包括党支部书记的选配和党员志愿者的管理,为学生党支部提供强而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组建和管理党员志愿者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建立党员志愿者信息库。对党员志愿者的资料进行审核、登记,并以专业、特长、兴趣为类别,根据学生党员的课表、年级和志愿等,在支部范围内组建数量充足、类别完整的服务分队,建立一个完备的党员志愿者信息库。二是有效推行党员服务证管理。为了让每一位党员能够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享受服务咨询、参与党内活动,学生党支部统一印发“党员服务证”,并做好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长的详细记录。三是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党支部书记应注重调动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对优秀的党员志愿者给予表彰,推广先进典型。
(三)强服务
党员志愿服务与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紧密联系、更有具体区别,但党员志愿服务更侧重“专业特色”和“技术要求”,体现了党员志愿服务不仅多样化而且更要专业化的特征。显然,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深化党员志愿者服务规律性认识,持续创建党员志愿服务品牌,从而推动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力地促进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作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者,学生党支部书记要通过积极开展结对服务、大力开展共驻共建服务、定期开展专场服务等方式,构建上下联动、统筹协调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格局,努力探索党员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树鑫,陈思.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8):29-30.[2]郭济汀.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4):45-47.[3]王成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6(11):110-112.编辑?M杨波
第五篇: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论文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将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新的时期,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性,并在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我们做好上述工作的重要途径代写论文。
规范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名词,指在生产活动中,用相对系统、科学、稳定的方式进行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目的的管理过程。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承担,它的规范管理是指政治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树立民主法制观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下,按照程序实施有序管理,最终实现科学育人的目的。
在高校中规范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办学水平、满足高层次人才成长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建设高度民主的法制社会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全社会成员的努力,而大学生今天是社会的一分子,将成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他们今天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培养的习惯对今后为人处事的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在大学教育里讲授现代的文明和历史,传授现代的理论和观念,对他们的行为却实施落后的管理,不顾他们的感受和思想,就无法实现师生深层次的交流沟通,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更高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另一方面,社会进步带来学生的思想的变化,学生维权意识增加,高校也是社会的一角,评奖评优、出国、入党等敏感问题学生高度关注,随意性强、落后、不规范的管理将刺激歪风邪气的产生,带来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引起学校的不稳定,发展下去会影响学校正常的秩序。因此,高等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辅导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管理。加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是实现高校和谐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大学里管理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是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辅导员工作应规范化,是实现大学生日常生活规范管理的中心内容。辅导员要做到规范管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法制和育人为本的观念
高校的学生管理具有两重性,既是对学生进行相对的约束和限制,提出一定的要求,通过适当的管理维持特定的秩序;也要通过管理,培养学生的某些良好习惯,树立一定的法制、道德、纪律观念,进而最终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更在于后者。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倡导依法行政,对学生的管理活动更应该在法制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首先是国家公民,《宪法》、《民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都应该得到保障。高校的辅导员也是大学教师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先进文化、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首先具备法制观念,带头遵法守法,在进行管理的同时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依法行使工作职权不感情用事,滥用职权,做出超出法定权限甚至违法的行为,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依照程序实施管理
规范管理的主旨是依法依规管理,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辅导员管理的规矩,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环境的方圆。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有很多过时的内容,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是高校规范管理的关键。学生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要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遵循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而且要充分征求听取被管理者的意见,在实现科学有序管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当然,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规章制度可以保证学生竞争的平等,保证管理过程的良性发展。失去了公平公正,就是保护投机取巧,保护不正当竞争,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竞争的积极性而维护少数人利益的做法,是对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致命损害。此外,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贴近学生生活,工作针对性更强,管理效果更加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清楚划分,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工作经验
高校学生规范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他的素质、修养、工作经验决定其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做出一些意外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管理虽然能够实现,但真正育人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广博的胸怀,注意虚心学习总结工作经验,能够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监考过程中,有同学想作弊,如果辅导员听之任之,同学实施作弊过程,最后就面临留校察看的严厉处罚,性质恶劣的还要勒令退学。虽然处理了这个同学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也严肃了纪律,规范了管理,但犯错误的同学再要挽回就非常困难,他也失去了人生进步的好多机会。而一个有经验的辅导员则会在他作弊的初期就采取果断的措施,对他实施警告、监督,事后再对他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从而起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管理的过程似乎相同,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可见工作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执行管理活动的是人,是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规范管理的实施者和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检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就能保证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合理性,实现管理育人的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既要明确管理规范化的指导思想,积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公平有序又要在管理工作中崇尚人文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功效的高度释放。因此,必须在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核心理念应放在规范化管理的首位。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以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思维、会思考的发展变化中的人为对象,以不断变化相互碰撞和互相激荡的思想观念为内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而且涉及人的生理、情感、爱好、家庭、环境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政治辅导员应当贴近大学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剖析他们的思想变化,疏导他们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以关心人、激励人、提升人、尊重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宗旨,尤其应当以关注人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彰显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理解大学生,关心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完善大学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伴随年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定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外界给予人文关怀,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碰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面对众多的思想包袱和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帮助他们又好又快地成长与发展。政治辅导员需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