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班级语文环境,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论文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
入了一泓活水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崭新的一块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去年初,有一位学生想退学。据了解,她家庭状况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就萌生了退学念头。我多次找她谈心,耐心劝导,同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幼学纪事》一课提前教学。著名演员于是之幼年在家庭困窘的艰苦环境里发愤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班每一个同学。接着我召开了“温馨的话儿献给你”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情真意切地劝导帮助那位同学。同时我安排几位成绩好的同学为那位同学补课。榜样的力量,同学的友情,终于使那位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
总之,只要精心设计,潜心研究.班级语文环境就会创设得氛围浓郁,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语文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第二篇: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论文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质——基础工具性,决定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是学生素质高低的表现。
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共存,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进行社会交际,同时在生活、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应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语文素质培养和训练。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靠读写听说训练去完成。
1.结合生活教读。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为生活服务的。在教读课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联系到校园内外、国内国际,缩千万里于三尺讲台,纳天下事于几方丈教室。途径有二:一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读。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为什么读书?”从而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是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尊老爱幼的事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纯洁的感情。
2.结合生活训练。训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来自生活。例如让学生写春天,就带学生到公园,到郊野,去观察春天里各种事物的情态。在作文训练中,还要提倡写生活、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新,写“放胆文”。教材上的练习题和训练材料,要挖掘与生活的联系。
3.教给实用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语文能力。课堂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查(字典)、自写(字、词、段意、中心)、自检(检查、修改作文);课外指导学生做知识卡片,写日记,摘抄读物上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
4.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语文含有人文因素。学习祖国语言,就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接受、认同、形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达到语文能力与心理品质共同提高。
二、积极开辟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义务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必须结合,积极开辟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语文课外活动,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按内容可分为:
①阅读活动。例如实用文体、科技读物、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读书报告会等。
②写作活动。例如课外作文,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读书笔记等。
③听说活动。例如讲故事、讲演比赛;听广播、听音乐后叙述内容,听新闻广播,抗干扰比赛等。
④书法活动。例如练习毛笔字书法和硬笔书法,举行书法比赛等。
⑤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游览名胜古迹、社会调查、访问英雄人物、搜集民间谚语、故事等。
按形式可分为:
①语文主题活动。例如“我爱家乡”说写主题会,名人名言荟萃等。
②语文智力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力、查字典比赛等。
③语文游戏活动。例如猜谜语、说笑话、对对联等。
④语文说、唱、演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等。
⑤语文作品展评活动。例如手抄报、读书笔记、书法等作品展评。
三、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1.架起各科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数学的法则定理,有些就是一个多重复句;理化的实验解说,就是一篇说明文;历史事件的记述就是记叙文;地理风光的描绘,就是生动优美的散文;政治观点的阐述。就是逻辑严密的论文。在进行各科学习的同时,也有意语文学习,把各科教学当做语文素质教育的另一场所。
2.在班级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在这里既能进行班级建设,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既能进行进行集体教育,又能进行语文训练。例如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或上台讲演;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学生轮流值日,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填写班务日志;写会议发言稿,当班会记录人;组织小记者活动,开展宣传报道;新老师上课写欢迎词;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使班级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3.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道时,边听边做记录,训练提纲擎领的技能,学习生动的语言和优美词语;组建校园电台,开展课余广播;让学生办板报,纠正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语文竞赛等。这样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把语文教育由课堂扩展到学校生活的天地。
四、在社会生活中接受语文素质教育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同志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是一个多面体,有许许多多的‘性’。至少有一个‘性’很有道理,即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沿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
中学语文教师要知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地运用云纹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的责任。例如所见所闻的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物资交流会、乡镇企业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大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响,小到对招牌、标语、广告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或有损国格用语的查找、分析认识,都可以达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迎接挑战
语文论文: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迎接挑战
我们就要迎来21世纪。面向21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对语文素质如何规范呢?根据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又能准确而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进行思想交流。换言之,就是要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都要发展。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认知功能。认知包括知识和能力,认知功能就是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功能。小学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目的主要是获得本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历史学科的认知功能,主要体现在获得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方面。而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有三方面:
(1)掌握语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获得语言能力;
(2)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能力;
(3)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
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项基本的认知功能,所以语文学科的认知功能具有再认知特点。一个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才能再认知。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不载负着一定文化、思想、感情的语文。这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不仅有物质外壳——语音,而且还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通过语文学习不仅能获得语言,还可以获得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人在社会实践中学习,都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儿童的成长也是在逐渐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掌握书面语言尤为重要。当儿童能识字、阅读以后,不仅会丰富知识,而且会促进内部言语的发展,会提高认识能力。通过识字、阅读还要培养学生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要做的事,用口头和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所以说,学好语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因而才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语文学科是学习知识、提高认识、表达思想的工具,是青少年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工具。正如叶圣陶指出的:“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由此说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工具,发挥语文学科的再认知功能,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叶圣陶提出“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一是“个个学生”,“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二是“善于使用”,不是一般地使用。就是说,要做到使语文的认知功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充分发挥作用。要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看,还很难找到一个班的全班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都实实在在地达标的,有不少小学生读书、读文章,抓不住重点。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读报纸,抓不住要闻。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认知功能发挥得还不够,距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语文素质目标相差甚远。从未来社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知识的更新率很高,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阅读时间的信息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对听、说、读、写提出较高要求。尤其是要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会作文,养成读书、作文的良好习惯,为培养高水平的读写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矗
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情意、审美功能
任何学科都有教育功能,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这是教学的共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特点体现在表情达意和审美功能上。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不属于各科的共性,而是由语文学科的个性决定的,是由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因为语言是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价值,所以语文有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上。往往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伟大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通过语文教学,在渗透思想情感、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大功能。所以语文也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成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工具学科。
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想、情意、审美功能,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思维的功能,但语文学科发展思维的功能具有突出意义,这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与思维相联系的,语言把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对立统一的。这里要区别思维和思想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概括地、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活动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思想则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内容。思想和思维是相伴活动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既是统一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语言和思维的职能不同,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的形式是词和句,语言的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规律是语法。思维是认识的工具,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内容就是思想,思维的规律是逻辑。语言体现思维,思维反映客观事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进行判断、推理、形成思想,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和思维、思想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是统一的。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语文,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发展思维的功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听人讲话或阅读中分不清主次,抓不住要点,不会概括段意,不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会编写读书提纲;在说话和作文中,往往语无伦次,条理不清,重复口罗嗦。这些不仅说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低,而且也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还有的学生读书时不会把文章中描写的情景、事件、事物、人物理解得具体形象;在说话、作文中,语言空洞、枯燥、呆板,缺乏具体情景的描写。这除了对事物、人物、景物缺乏具体观察认识外,也说明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还未充分有效地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在培养语文素质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敏捷性。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因为语文和思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既要防止出现只抓语言训练,不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要防止脱离语言专搞思维训练。要从语言训练出发,以发展思维能力为基础,使发展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
第四篇: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创设美好环境,促进幼儿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创设已渐渐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热点。我国幼教先驱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来自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艾米利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则对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出了要求,他们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
那么幼儿园环境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教育性:幼儿园的环境装饰不是为美化而美化,各项装饰都要围绕幼儿园总的教育任务来进行。各年龄班的装饰,要结合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和内容,要让每一块墙壁都变成一位“不说话的老师”,通过直观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告诉孩子应该学什么、做什么,分清美丑,体现教育性。
2.审美性:幼儿园环境装饰要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装饰要按照对称、均衡、和谐、变化与统一等规律,色彩要鲜明、协调、有主调。这样装饰才能给人以美感,才能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3.趣味性:幼儿园的环境装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充满童趣,即取材内容要结合幼儿生活,形式要生动活泼,形象也要夸张,可适当变形,“拟人化”的手法幼儿最喜欢。
4.参与性:幼儿园的环境装饰要吸取幼儿的意见,要同幼儿一道美化装饰。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仅在美化环境中培养幼儿初步创造美的意识,还使幼儿从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5.幼儿园的环境装饰要注意节约,尽量做到一物多用。可充分利用无污染的废旧材料,如挂历纸、画报纸、包装纸、各种纸盒、塑料瓶、布头及就地取材的自然物等,因材施艺。这样,可充分利用一切能用的材料,少花钱,多办事,既经济又实用。
幼儿园环境的优化创设,是教育与幼儿技能有机结合的体现。在园所环境建设中,室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如孩子们利用身边的玉米皮、高粱秆、各种树叶、种子、石块、泥块、各色羽毛等,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建筑物、图形等体现农村特色的作品;室外幼儿活动场地的安排规划,动、植物区的饲养,如看一看小白兔怎样吃草、种子怎样发芽长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与孩子们的参与设计、操作实践。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兴趣和能力,启发幼儿探索发现,引导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优化创设的园所环境也是进行美育,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优美活泼的园所环境都表现出了艺术、审美的集合,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处处给人美的享受,如各室创设各种专栏,通过小歌手、小画家、故事大王比赛、讲卫生好孩子评选,张贴在专栏内或奖励小红花等活动。能有效地熏陶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情感,让你愉快的接受教育。以此帮助幼儿明是非、知善恶、识丑美、以德为美、言行文明、举止大方;另一方面,优美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导向功能,使孩子们最终能够调节心理平衡,达到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使自己在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上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够真正把园所文化扩展到孩子们的一切活动场所。既要使幼儿园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唱歌”,也要使园所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规范、活泼,并能表现出深度、广度和力度,让他们产生一种激情,昭示人生哲理。还要精心设置景点,布置活动区,保持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富有诗情画意,真正达到花草树木也育人的境界。只有这样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健康正确的发展。
第五篇: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质——基础工具性,决定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是学生素质高低的表现。
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共存,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进行社会交际,同时在生活、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应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语文素质培养和训练。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靠读写听说训练去完成。
1.结合生活教读。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为生活服务的。在教读课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联系到校园内外、国内国际,缩千万里于三尺讲台,纳天下事于几方丈教室。途径有二:一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读。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为什么读书?”从而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是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尊老爱幼的事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纯洁的感情。
2.结合生活训练。训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来自生活。例如让学生写春天,就带学生到公园,到郊野,去观察春天里各种事物的情态。在作文训练中,还要提倡写生活、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新,写“放胆文”。教材上的练习题和训练材料,要挖掘与生活的联系。
3.教给实用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语文能力。课堂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查(字典)、自写(字、词、段意、中心)、自检(检查、修改作文);课外指导学生做知识卡片,写日记,摘抄读物上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
4.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语文含有人文因素。学习祖国语言,就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接受、认同、形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达到语文能力与心理品质共同提高。
二、积极开辟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义务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必须结合,积极开辟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语文课外活动,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按内容可分为:①阅读活动。例如实用文体、科技读物、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读书报告会等。②写作活动。例如课外作文,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读书笔记等。③听说活动。例如讲故事、讲演比赛;听广播、听音乐后叙述内容,听新闻广播,抗干扰比赛等。④书法活动。例如练习毛笔字书法和硬笔书法,举行书法比赛等。⑤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游览名胜古迹、社会调查、访问英雄人物、搜集民间谚语、故事等。按形式可分为:①语文主题活动。例如“我爱家乡”说写主题会,名人名言荟萃等。②语文智力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力、查字典比赛等。③语文游戏活动。例如猜谜语、说笑
话、对对联等。④语文说、唱、演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等。⑤语文作品展评活动。例如手抄报、读书笔记、书法等作品展评。
三、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1.架起各科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数学的法则定理,有些就是一个多重复句;理化的实验解说,就是一篇说明文;历史事件的记述就是记叙文;地理风光的描绘,就是生动优美的散文;政治观点的阐述。就是逻辑严密的论文。在进行各科学习的同时,也有意 语文学习,把各科教学当做语文素质教育的另一场所。
2.在班级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在这里既能进行班级建设,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既能进行进行集体教育,又能进行语文训练。例如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或上台讲演;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学生轮流值日,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填写班务日志;写会议发言稿,当班会记录人;组织小记者活动,开展宣传报道;新老师上课写欢迎词;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使班级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3.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道时,边听边做记录,训练提纲擎领的技能,学习生动的语言和优美词语;组建校园电台,开展课余广播;让学生办板报,纠正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语文竞赛等。这样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把语文教育由课堂扩展到学校生活的天地。
四、在社会生活中接受语文素质教育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同志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是一个多面体,有许许多多的„性‟。至少有一个„性‟很有道理,即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沿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
中学语文教师要知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地运用云纹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的责任。例如所见所闻的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物资交流会、乡镇企业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大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响,小到对招牌、标语、广告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或有损国格用语的查找、分析认识,都可以达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