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散文:走进女儿国
清晨,朗姆女神峰梳妆已毕,挺直了身姿朝着太阳即将升起的方向,准备迎接第一道霞光的到来。湖水如镜,碧玉一般镶嵌在天地之间,用柔情把天空的颜色揽入怀中,若非远山的阻隔,简直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湖水。不知道是有意的安排还是无意的疏忽,几条木船静静地泊在水面上,在身后投下淡淡的倒影,渲染着“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安宁。微风拂过,湖畔的柳枝轻轻地摆动起来,如同湖边微微泛起的涟漪,向着远山舒缓地传递。不知不觉中,朝霞悄悄地点亮了山的那一头,预示着一个重要时刻即将来临。
向宾馆前台借了一辆自行车,沿着湖边公路骑行。路上没有多少行人,只有自行车链条声和风声与我作伴,村子似乎还没有醒过来,随风摆动的五色经幡和几间木屋顶上升起的炊烟打破了山谷的安静,让画面变得有些鲜活起来。高原的清晨依然泛着凉意,骑不多久,耳廓已经发红,令我不得不停下骑行的步伐,将车停在湖边,独享一个人的宁静时光。
此时此刻,我正置身于美丽的泸沽湖畔,在经历了久久的等待之后,这个神秘的女儿国,第一次向我敞开了胸怀。
最初结识泸沽湖,是学生时代在《读者文摘》上读到的一篇文章——《走出女儿国》。在这篇文章里,杨二车娜姆以写实的笔法记述了她告别家乡走出大山、寻找新生活的艰难历程。时隔多年,文章大部分的内容已经淡忘,但其中的一些情节却印在脑海了,尤其是杨二车娜姆在疲惫不堪的长途跋涉后沿着悬崖爬行,最终被一个纳西妇女救起的那一节,把一个倔强女孩的形象深深地烙在我心中,也让我对泸沽湖这个名称有了瞬间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犹如夜空中划过的流萤,转瞬即逝。
2000年第一次到丽江旅游,在宾馆里听人说起,遥远的宁蒗县还有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氏族时代的遗风:走婚,或许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那时候,并未将摩梭人与杨二车娜姆笔下神秘的女儿国挂起钩来,又听说从丽江到泸沽湖道路崎岖,大多为傍山险路,汽车要走七个多小时,于是便将泸沽湖视为畏途。在此后的几年里,数次到达丽江,关于泸沽湖和摩梭人的故事听得越多,反倒愈发对这块土地抱有尊重感,如同面对一盒异常珍贵的礼物,越想打开它,却越不敢轻易地去触动这个盒子。不曾想,一次西昌之行,却在不经意间让我与女儿国撞了个满怀。
从西昌出发,经过盐源县城至泸沽湖畔,中间需翻越两座高山,全程也要七个小时。随着海拔的变化,途中的景观随之变化。西昌附近是荠麦青青的农田,进入山区后多是稀树坡地,石质疏松,可以见到泥石流运动过的痕迹,在某些地段我甚至亲眼目睹石块沿着山坳处滚落,溅起一路的烟尘。再往上行,视野为之开阔,白云在空中四处游荡,却把身影投落在高山草甸上。接近泸沽湖的一段路,渐渐呈现危岩深峡的美景,溪流蜿蜒,水流湍急,沿途几个小水电站掐住了河水的咽喉,让河水且行且驻。道路伴水而行,地势虽然艰险,路面却很好,略略减少了旅途的疲惫。
入住的宾馆就在泸沽湖畔,与湖水相距不远,步行十来分钟即可。乘着晚餐前的一段时间,信步到附近的村子里走走。村外沿路的房子显然是新建不久,虽然保持了木结构建筑的外形,体量却要高大于村中的老房子,看得出来,这是泸沽湖旅游开发的结果。既然是新建筑,便不再有吸引人的磁力,于是,沿着村道向村中走去。路边暗红色的土地刚刚才犁过,还没有种上作物,形成一条一条的平行线,一直延伸到山坡下的村舍边。正是黄昏时分,阳光愈发像金子般耀眼,照亮了山峰,也把村中的古老木屋染得金黄。迎面走来的老阿妈背着一大垛木柴拐进了一处院子,大门没关,我也探头探脑地跟了进去,院子里的人显然对我这样扛着相机的背包客已经熟视无睹了,依然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计,只是有礼貌地拒绝了我上楼探究摩梭女孩花房的企图。
绕着村中小路,不知不觉之中又回到了公路上,渡口就在眼前。临水远眺,太阳含羞躲进了云层的背影,只有收不住的裙带从四周射出,把云边染成霓霞。几条猪槽船静静地靠泊在岸边,在时光的流逝中,与远山一起渐渐成为剪影。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她的美在于自然,湖水、草地、山峰、岛屿、村庄和喇嘛庙都本色地矗立在那里,不加修饰,浑然天成。
泸沽湖的面积大约在五十多平方公里,环湖一周也就是六十几公里,乘车绕湖而行是极好的旅游方式,走走停停,移步易景。里格村边上的公路是这一带海拔最高的位置,这里的景观与其说是在湖边,不如说更象是在海边,令我这个海边长大的人颇感亲切。站在观景台上,湖水蔚蓝,与天相接,里格岛伸入湖中,犹如海湾中突出的巨大礁石,狭长的地峡把里格岛与岸边连接在一起,我唯恐随着水位的变化,地峡难免泯灭,里格岛忽而成岛,忽而成半岛。岛上的木构建筑完美地契合了地形,勾画出瀛洲一般的海上胜景。
在泸沽湖东南角,一大片草海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湿地,这里是泸沽湖中最浪漫的地方。每到春夏,水草繁盛,高可及人身,形成了天然的幔帐。摩梭青年男女相约泛舟其间,身旁触手可及的无尽蔓草,如同拨动了的心弦,如果此时女孩钟情于男孩,便会在此间为男孩系上亲手编织的腰带。
漫步于贯通草海的木栈桥上,不由得想起诗经中的句子: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风轻轻地吹过,蔓草寂寂,相依相偎,在这样的浪漫中,爱情随着水波轻轻地荡漾。
爱情是女儿国的主题,由于神秘的走婚制,泸沽湖的爱情变得与众不同。在这里,走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摩梭人和泸沽湖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婚。在当今父系社会的海洋中,残留的母系社会遗迹如同沧海一粟,孤悬于化外之地,成为外人猎奇的对象,电视剧《西游记》里女儿国王的多情与妩媚更是加剧了这一话题的娱乐性。
对于走婚,中国人其实并不陌生,类似的婚配制度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恐怕要远远超过占据中华文明史主体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翻开中国的史籍,一个个有名有为的人祖无一不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野种:伏羲的老妈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巨人的脚印,结果就怀孕生了中国人的人文始祖;神农氏母亲女登忎神龙而生炎帝,大概意思是说感应到神龙之气而生了个儿子;周人始祖弃的老娘姜嫄也是脚丫子蹭到了巨大的脚印而生了个大肉球,大肉球裂开蹦出一个大胖小子——这段记叙怎么看都跟哪咤出世差不多。这些个神马一样的故事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而成为中华正史的一部分,让人不由得不信。毕竟是神的时代,祖先们出生就不同凡响,要是放到现在的某一天,女儿放学回家说:“爸爸,昨天我踩到个大脚印怀孕了”,估计老爹的第一反应必定是气急败坏地要把那个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混小子揪出来,决计不会相信肚子里的孩子有个大脚印爸爸。
这就是时代变迁导致的观念差异了,如果阅读历史典籍,对于不知其父的婚育还可以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但要是这一现象发生在身边,必然造成观念的巨大冲击。马可波罗在其游记166章《建都州》中记叙建都州的奇异风俗:“此州有种风俗而涉及其妻女者,兹为君等述之。设有一外人或任何人奸其妻女,其姊妹或其家之其他妇女,居民不以为耻,反视与外人奸宿之妇女为可贵,以为如是其神道偶像将降福,所以居民情愿听其妇女与外人交。”外人来时,主人要善为款待,然后远辟荒野,任凭外人随心所欲,并在房门外悬其帽或其他标识,取请勿打扰之意,标识不取,家人不得回家,此种风俗全州流行。
初读这一段文字,无疑是触目惊心的,中国人长期淫浸于理教道学之中,妇女之礼当以节为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显然,马可波罗也是从男权社会出发去讲述当地的风俗,用父系社会的眼光去审视母系社会的伦理,其结论自然是惊世骇俗的。
晚餐在关于走婚的话题中度过。经营酒店的小伙子显然对于游客的心态了然于胸,一边端菜,一边熟练地介绍起走婚来。在柜台后同伴看来,这小子俨然是走婚王子。小伙子自己也承认,目前自己正在走婚中,还没有固定下来。
摩挲女孩13岁成年,母亲就要为她准备好一件花房,也就意味着可以走婚了。男孩如果看上心仪的女孩,可以悄悄地挠一挠女孩的手心,如果女孩也有意,则会同样挠一挠男孩的手心。当夜晚来临的时候,男孩来到女孩的花房下,用事先约定的暗号跟楼上的女孩打招呼,女孩听到自己情郎的信息,就会开窗让男孩爬进花房,反之则关窗以示拒绝。双方如果有了孩子,孩子归女方家庭,跟随母亲的姓,男子无须承担抚养责任。解除婚约也很容易,男子长时间不去女方花房,或女方不再让男子进入花房,都视为解除婚约。
摩梭人走婚的对象并不固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正是这一点,让摩梭走婚在外人看来有些随意,甚至带上了色情的意味。达祖村外的湖畔有一个巨大的广告牌:“女人的王国,男人的天堂”,无疑是从外人的思维来定义泸沽湖的,如此颇具莞式色彩的强烈暗示似乎也给这种印象做了一个注脚。
我尤其关心走婚是否会带来血缘的混乱,如果从血缘远近的角度分析,不知其父的婚配必然带来血缘的模糊,没有一定的规则,近亲繁殖恐怕无法避免。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元朝时摩梭人对于妇女与外人相交所采取的宽容乃至鼓励的态度,因为,这种血缘上的远距离可以防止近亲繁殖,从而繁衍出健康的后代,从这个意义上看,古代摩梭人的行为是非常自然的。餐厅的走婚王子对于生育健康问题显然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只是说现在的走婚与早期的走婚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如今,摩梭男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但不需要再偷偷摸摸地从窗子爬进去,还要热热闹闹地办一次满月酒,实际上宣示了自己是孩子的父亲。逢年过节,如果有经济能力,男子要携带些贺礼去女方家,而女方的母亲也会象对待女婿一样给予热情的款待。
如此看来,走婚似乎正在变成结婚之前的恋爱阶段,一旦孩子出生,摩梭人的小家庭其实与汉族家庭没有太大的区别,每到夜晚,夫妻团聚,父亲会抱着自己的孩子尽享天伦。等到黎明到来,再亲一亲梦中的妻子和孩子,悄然回到自己的母家,就象城市里的白领走出家门前往自己的办公室一般自然。
午后时分,高原的阳光依然肆无忌惮地宣泄在水面上,幸亏早上出来时在镇子里买了一顶宽沿军帽,否则一天的太阳浴一定会在皮肤上撬起无数的水泡。泸沽湖上风和日丽,蓝天无垠,任凭白云四处游弋,湖水清冽,视线可达水下十米,水鸟自由地滑翔,徒增许多灵秀之气,真有一种“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味道。
里务比岛与大落水村虽相距不远,但要划船上岛,倒也不是一件易事。划船的船工一女两男,其中一男一女都有四五十岁的光景,另外还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要是放在汉地,这样的组合必定是一个家庭,然而在泸沽湖,却是姐弟和母子。
船上的话题依然是走婚,男子说:“你们夫妻是没有血缘的陌生人住在一起,有血缘的最亲的人却不住在一起。走婚只讲爱情,有爱情就走在一起,没有了爱情可以不再走婚,婚姻与财富无关,分手也不涉及财产与孩子。”寥寥数语,让存在于我心底的、对于现代婚姻制度所持有的一丝道德优越感在瞬间坍塌了。诚然,母系社会的对偶婚进化到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解决了血缘混乱的问题,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在这个进程中,婚姻的外壳变得越来越重要,爱情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于是,婚姻变得功利,在利益的唆使下,没有爱情,婚姻一样可以存在,甚至婚姻本身就是谋取利益的手段。在婚姻的桎梏下,爱情越来越虚无,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让人看不清,从爱情到婚姻,人类究竟失去了什么?
其实,真正的爱情是无需婚姻的外壳的。为了爱,无惧千里、万里的阻隔,可以十年、二十年地等待,甚至为了爱人的幸福,可以放弃爱的权力,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回之于本源、发之于本心的爱情。
于是,我反倒对摩梭人的走婚珍重起来。在一块化外之地,依靠微薄的产出,这里的人们如同泸沽湖水一般清澈透明,这里的爱情如同朗姆女神峰一样纯洁无暇,在萋萋的草海中,走婚船缓缓地滑动,水中荡漾的是浓浓的郎情妾意。蓦然回首间,村中的小楼点亮了灯火,阿妹轻抹云鬓,等待情郎的到来,窗外的每一次声响,都会令她心跳面霞。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连我这样的外人都忍不住要为之喝彩,与之相比,城市里的霓虹喧嚣、流光溢彩是多么的不值一提,那种一掷千金的盛大婚宴显得如此庸俗难耐。
离开泸沽湖的时候,听到宁蒗一侧的泸沽湖机场即将通航,心中竟然泛起一阵莫名的忧伤。我仿佛看见,游客涌满了湖中的小岛,出售廉价旅游商品的商店充斥着小小的村落,女儿国的宁静被打破,走婚变得越来越符号化,成为这块土地旅游开发的幌子。
也许,走婚终将如同一片落叶,飘落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但我依然希望,在这一处仅剩的女儿国中,能为纯真的爱情留下一点空间。
第二篇:现代散文
(一)文道统一,以情育人
“文”即文章的语言文字形式,“道”除了思想内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语言,而是以学校教学科目形式出现的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在有关母语、民族通用语的教学中,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仅是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而且是在教学中同样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四个原则即文道统一原则、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首先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把握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特点:一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熏陶感染,逐步深入学生的心灵;二是具体形象,要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多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三是以情育人,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既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又培育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四是激思励志,要抓住文章或所教内容的精要之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一切积极因素,深入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特别是在散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内容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是文章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所以我们学习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后应该深入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其健全人格。
(二)优化导入,体验情感
薛晓嫘在《现行组织者与语文新课导入设计》这一篇文章中提到:先行组织者即“新课导入语”它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技能。”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就在于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具备能够同化新课学习的认知框架时,从外部影响学生,帮助其重新建立与新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框架,从而有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2]
散文教学的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主要在于导入的设计,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感情基调一致的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景之中,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求,让学生渐入佳境,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座学习的桥梁,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意境
散文,尤其是借景抒情的散文,往往都会营造一种意境,散文内涵的赏析,要借助于意境的体会。营造意境导入就是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把作者笔下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散文以意境取胜,生动传神、浓郁深邃的意境,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要素,所以教师的导入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境”,感知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神与形的和谐统一,在欣赏过程中渐渐走进审美艺术的殿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感情铺垫
散文教学渗透着审美情感和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散文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学习散文不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就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也不会理解作者的情感。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应该作一定的感情铺垫,用与作品一致的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准备状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碰撞,进行生命的对话。初中现代散文情感强烈,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只要用心去领会,是不难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思的。
3.介绍写作背景
在导入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散文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的情感受到时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事,同一物,同一景由于每个人的处境不同、个性不同等,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怀和感触。散文中的情体现着作者独特的个性,同时也带有时代社会的印记。所以在教一些时间跨度大、写作背景较复杂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时,不了解相关的背景材料是不行的。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涉及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除参照注解外,读懂这篇文章还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也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化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不少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散文的线索。散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学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所以需要学生先理清文章思路,抓住文中的“题眼”,再以“题眼”为支撑点架起整体结构的轮廓。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后,教师可以选取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地方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感
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优秀的散文有诗一般的语言。在学习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细细品味文中那些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才能体会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感受其中的魅力。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特色,偏重议论的散文,语言比较严谨、平实、准确;偏重记叙的散文,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偏重抒情的散文,语言细腻、富有感染力;偏重写景状物的散文,语言传神、具有绘画美和音乐美。除此之外,同一个作家用的语言在不同作品中也不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又洗练自然《绿》的语言则是精雕细刻,浓墨重彩、栩栩传神,把景色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散文语言运用的学习,可以丰富积累,增强语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这些散文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概念辨析》一文中介绍了几种阅读方法:浏览;略读;精读;阅读欣赏。对于不作要求的课文,学生可以采取浏览和略读两种方式,简单了解即可;对于教材的重点文章,就要去精读和阅读欣赏,尽可能达到背诵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提高语言的过程中加强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听说读写相互促进这一原则,“听、说、读、写是四种不同的语文能力,听是口头语言的理解,说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的理解,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3]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的语言文字就是听读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说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语文能力最简明、最科学的概括。坚持听说读写相互促进原则是因为这四种能力存在本质的联系。虽然一个人的成长往往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会读写,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而且一种能力常常可以迁移为另一种能力。在听说训练的时候要有意识的为说写训练提供营养,在说写训练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借鉴听读训练所提供的范例。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从听中学说,从读中学写,通过听读训练提供的范例,进行各种说写练习,给学生的语感积累创造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平时还可以让学生多摘录名言名句,或者好的文章;也可以诵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匆匆》等,隔段时间就办一个经典美文朗诵会,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朗诵、演讲、辩论比赛,通过这些比赛达到锻炼能力达到积累语感目的。
第三篇:走进李白散文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触摸那盛唐的尘土,在诗的世界里走进李白,走进那月色缠绕的低头思故乡;走进那影像叠重的对影成三人;走进那放浪江面的直挂云帆寄沧海的李白的心灵深处.叩响他的灵魂之门,感受他的心中丘壑!
在浮华与金钱交织的霓虹灯的世界里,尔虞我诈之风吹得我们迷茫在生命不名一钱的彷徨世界.然而,凝望盛唐之雨,掷地之音让我发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重量,生命的长存.他扬帆出海,他凝望烟云庐山,他荡舟湍流之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布之壮美把他的心凝接于瀑布自由迸裂的一刹那,镶嵌在心的最深处.流水不羁,任意东西,心的包袱得以解脱,发黑的葡萄才露出一点光泽,霜白的头发才摇曳黑的光辉.李白把生命的真正的意义定格在自由自在的秀丽山水画卷里,不让污浊的泥淖玷污高洁的灵魂.也许他在物质上很穷,然而精神之上他却超越了众人,寻得一方净土安放自己的心灵.在山与水的交映下,谛听两岸猿声啼不住,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放歌轻舟已过万重山.水的灵动,带走了心的疲劳;山的厚重,增加了生命的重量!
李白,你那洒脱的心灵让欣羡;你那不羁的仗剑天涯的豪情让人留念;你那大自然的放旷心胸让人追求!
漫漫人生路,昂首是春,低头是秋,时间的车轮悠悠.人生的仕途,为民为国,人的使命应崛起潜在于心的宝藏.他向往仕途,但又蔑视权贵,想追求自己心中的太平天地,然而命运总和他开玩笑.在那浑浊的官场,李白这支高洁之莲欲出淤泥而不染,又怎能办到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脊梁不能弯,处江湖之远也要昂扬阔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贬谪在李白的沉浮之船上显得那么分外招摇.失意之时,你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心灵平静的李白,行动浮躁的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徒以金樽之酒赶走失意之客,可乎哉?你成也金樽,败也金樽,金樽定格了你的心声!
第四篇:观女儿国有感
重温女儿国有感
邱雨13031233 电气十班
十几年后再次重看西游记,看到的画面和数年前一样,但看到的内容却已和数年前相去甚远,当年看西游记,觉得最精彩的时刻,莫过于师徒与妖精搏斗的情节,但如今重温西游记,却觉得最无聊的莫过于和妖精的打斗了。
说道女儿国,想必是所有男人都梦寐以求的地方吧,但我觉得并非如此,认为它好的原因,莫过于女人多,男人少,因此男子应颇受欢迎。但是,女儿国的出现正是古代男尊女卑社会的另一面,若说古代社会,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那么,在女儿国,也应反过来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即便的有男人受到优待,那也是在容貌博取女人喜爱的基础上的受宠,于唐玄奘不就是如此,而他的徒弟们不正是普通男人在女儿国的真实处境吗?这样的一个社会真的会是男人梦寐以求的天堂吗?
说道爱情,女儿国国王对唐僧的一片痴情,剧中已表现的淋漓尽致,初次见面,就已被迷得神魂颠倒,任凭高僧三次呼喊都无动于衷,这也证明了一个事实,无论男女,对于美的事物都会毫无抵抗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御花园一游更是让国王对唐僧的好感倍增,于是很快就派国师去提亲,在受到拒绝后,又假意观赏国宝,试图用自己的美貌和情意来打动唐玄奘,这也还是对唐僧考验最大的时刻,甚至于,是整个西游记中对唐僧考验最大的时刻。唐僧真的没有动心吗?女儿国国王不仅是美貌动人,而且识大体、明大义,这样的女人,又对你一片痴情,无论是哪个男人都会抵挡不住吧,唐僧是一代高僧,但也难免有着儿女情长,西天取经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考验自己的内心吗?看看自己是否已遁入佛门,是否已四大皆空。在那个晚上,当唐僧和女王第一次对视的时候,心就已经在怦怦乱跳了,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徐少华演的太好了,为了抑制自己的感情,他不得不强迫自己念经来驱散自己内心的情感,当女王继续以情动人的时候,他更是连看都不敢看一眼。女王虽是西凉女国的国王,但还是保存有男权社会中女人的普遍观念,认为纵使饱享荣华富贵,若从未享受人间欢乐,仍是有情愿未了,女人如此,男人又何尝不是,即便是来自大唐德高僧又如何,四大皆空,最难的莫过于情。当唐僧受不住女王的激将,再一次与女王对视时,良久之后,唐僧的那一声叹气似的阿弥陀佛,已然暴露了他的内心,心动是真的心动了,但又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深深的遗憾,遂而长叹阿弥陀佛。此时,女王问了一句话,让唐僧不知如何回答,女王问:你难道真的不喜欢我吗?唐僧听后,眼神飘忽不定,但随后又以自己的责任和与唐王的承诺为由,拒绝了女王,为了不让自己的心上人过于难过,又补充说来世若有缘分。是的,佛法讲究因果报应,相信前生来世,相信缘分,认同随缘。此时,女王继续说道:我不相信来世,只相信今生今世,你我的相遇,正是缘分!既然是缘分,佛法相信缘分,那就应听从缘分的造化,闻此,唐僧再不知如何作答。正在此刻,我正思考唐僧随后应怎样拒绝时,妖精出现了,然后唐僧被掳走了,我笑了,看来导演,或者吴承恩想必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吧。
最终,唐僧还是如愿得到了盖上宝印的官文,经受住了儿女情长的考验,朝着西天取经去了。即便如此,唐僧内心还是生出了情愫,而我认为所谓四大皆空,并非内心完全没有了爱情,佛法讲究放下,关键还在于你处理这种情感的方式,唐僧一定还爱着女王,只不过他没有选择将这种情感化为朝朝暮暮,而是化为了更大的爱,对这个社会,对广大苍生的爱,这也是一种爱情。
唐老师:
非常感谢您对我感想的评价。
虽然现在的一部分共产党员已完全舍去了当年老党员的一些令人敬佩和动容的精神,但是还是有部分共产党员,我相信还是有着一份社会责任感,有着一定的社会情怀。此次两会,也可以看到中央领导人改革的决心还是非常坚定的,非常期待这些制定的政策都能够很好的落实,国家可以变得更加的富强!
最后,祝老师工作生活一切顺利。
第五篇:西游记女儿国
《西游记》里有一个“女儿国”,记者昨日从郴州获悉,该市北湖区石盖塘镇小溪村坦水岭组也有一个“女儿国”。这个村民小组自1957年以来,全组只出生了一名男孩。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从1957年起,坦水岭组的女人就只生女儿了,只有一户人家1987年生了一个儿子。据了解,生儿子的那户人家,老婆是从外乡嫁过来的痴呆女人。奇
怪的是,这里的女子嫁到别处就能生儿子,但外面的女子嫁到坦水岭来,除了前面说的一个例外,生的都是女儿。现在,坦水岭的年轻女子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岭上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女多男少,很多农活都干不了,这里的人生活都不是很富裕。据说,曾经有三个男人倒插门上了坦水岭。但是,“嫁”到这里的男人都怪病缠身死了。坦水岭为什么只生女不生男呢?乡亲们分析可能跟山上的泉水有关,他们怀疑水质受到了污染。省内一生育专家分析认为,生男生女按照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说是由男方决定的。男方的生殖细胞有X精子和Y精子,X精子和Y精子和女性的卵母细胞相遇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像坦水岭这样,这么多年只生女孩的现象确属罕见,很可能与环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