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化解策略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化解策略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化解策略论文》。

第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化解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就业协议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导向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注重行政管理的设计理念及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缺陷日益显露,不仅严重阻碍学生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而且导致随意违约毁约、虚假签约现象的泛滥。为此,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彻底矫正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以便进一步完善就业协议制度,进而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推向深入。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功能缺陷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以下简称就业协议)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签订的书面协议,它承载着确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上报就业计划、用人单位申报进人指标、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和国家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诸多功能。就业协议的这种功能定位在特定时期对维护国家就业计划的严肃性,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保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就业协议的现有功能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越来越充分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为此,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及时矫正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以便进一步完善就业协议制度,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危害

(一)就业协议承载过多的行政管理功能,严重阻碍学生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分配制度,当时用人单位没有用工自主权,毕业生也没有择业自由权,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派遣证。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和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特征的新型毕业生就业体制。就业协议正是这种新旧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协议注重行政管理的设计理念和运作模式已成为阻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羁绊。尽管教育部门逐步对就业协议制度进行了一些“去行政化”的调整,但成效并不明显,原先固化在就业协议中的诸多管理功能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如毕业生就业计划报批、报到证发放、户籍迁移等管理事项至今仍被牢牢地捆绑、嵌入到就业协议的订立和履行过程之中,而且有关部门及高校始终扮演着决定性角色,这足以表明就业协议“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管理功能已经明显掩盖了作为确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功能”。就业协议这种管理功能的固化,完全模糊和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行为的法律界限,其实质就是试图以命令和服从为特征的管理行为来支配甚至取代以平等协商为特征的协议行为,势必导致行政管理权力的过度扩张和相对人权利的极度萎缩,严重干扰和阻碍学生就业自主权、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配置市场化、就业行为自主化、劳动关系契约化的理念格格不入,也与就业管理规范化、法制化的目标相去甚远。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就业协议须经学校审核同意方有效力,限制了毕业生就业权利的实现,违反了法律关于保护劳动者基本权利的精神,其本质是一种以部门规章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违宪行为。

(二)就业协议约束功能的弱化,导致随意违约、毁约现象严重

目前,就业协议的主体大都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当事人,就业协议因之被称为“三方协议”。在就业协议签订过程中,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基于平等主体地位自主协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高校则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充当审查协议内容、鉴证协议成立的角色,并非平等主体。因而严格地讲,这种“三方协议”是在“私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填加了公力干预的内容,高校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就业协议中来,毫无接受协议约束的主观意图和行为基础,其承担的推荐毕业生并督促其依约报到等相关职责,充其量是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各高校向用人单位承担一定保证或担保的一种实践操作,这与法律意义上的担保人的责任不可相提并论,以至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爽约后,高校承担违约责任者甚少”,或根本就没有承担过责任,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使得高校作为就业协议的主体非但起不到敦促和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恪守协议的作用,反而会大大破坏和损伤协议的约束功能,降低和弱化协议的拘束力,甚至极有可能会放纵和助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违约失信行为。另外,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就业协议是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格式文本,其内容除了含有各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及其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外,还设定一个空白备注栏,任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就服务期、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特别约定。在实践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无法从容地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往往采取退而求其次的策略,被动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非常简单、模糊的条文内容,其结果必然使就业协议的约束力大打折扣。由于就业协议约束功能的严重弱化,势必造成违约、毁约的现象日趋严重。据调查,近年来有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以每年5—10%的速度持续攀升,部分重点大学的违约率更是接近半数0。另据不完全统计,有的地区就业协议的解除率甚至高达70%。

(三)就业协议统计功能的异化,导致虚假签约现象严重

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是规定:“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的数量。”教育部2003年4月25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又强调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建立高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6月3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谈到,这种将事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重大事务与学生就业直接挂钩的政策导向,确实起到了促进多数高校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和对接市场办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就业率的积极作用。但过度放大和扩张毕业生就业率的功能的做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例如一些高校设法采取不正当手段给就业率“注水”,热衷于就业协议所反映出来的“虚假”就业率。他们或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诱惑学生虚假签约,或用不签就业协议就不发毕业证书的方法威胁学生虚假签约,更有甚者,有的高校干脆专门组织人员替毕业生和“接收单位”签署虚假就业协议,学生不明就里地“被就业”。所有这些虚假签约的危害性极大,既破坏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真实性,又损害了政府和高校的形象和信誉。这与原本通过就业协议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便于高校掌握本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掌握全国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而促进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初衷是相悖的。尽管虚假签约固然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诚信缺失有关,但就业协议统计导向功能的严重扭曲和异化所导致的虚假签约现象严重泛滥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就业协议功能缺陷的化解策略

(一)改革毕业生就业管理方式,逐步淡化直至完全剥离依附于就业协议上的行政管理功能

现代行政法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公共机构,既不同于民法上的私法人,也不同于公法上的机关法人和公法社团,而是公务法人。所谓公务法人,“是按照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建立的,能够作为公权力主体行使权力和义务的组织,它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主体”。作为公务法人的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实施就业管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政府促进、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供需见面、进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与之相适应,高校要不断更新观念,从计划分配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尽快完成角色和职能转变,弱化行政手段,强化服务功能。当前尤其要注重改革毕业生就业管理方式,把行政管理功能从就业协议的功能范围中逐步剥离出去,建立面向市场、彰显服务、注重指导的就业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使毕业生真正成为就业的主体,确保毕业生择业自主权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实现。具体而言,对就业协议具有的高校上报就业计划和签发报到证、用人单位上报用人计划的依据之功能,从近期看,应与用人单位性质、毕业生就业形式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取舍,不宜“一刀切”。若毕业生到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就业的,这种功能可以暂时保留;若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这种功能无实际意义,应当取消。就就业形式而言,若毕业生实行的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这种功能自无存在之必要,也应当取消。从长远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统一、开放、有序的全国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依附于就业协议上的管理功能应当彻底取消。

当然,即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市场化改革趋于完全成熟,并不意味着彻底排斥政府、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管理职责及相应行为,关键是要实现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变“协议管理”为“职责管理”,即政府、高校应有的管理职责根本没有必要通过就业协议来体现,而是完全可以凭借各自特有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加以落实,如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大量的就业供需信息和与用人单位接洽商谈的机会,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和指导等。

(二)重新界定就业协议的主体和内容,强化就业协议在约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方面的功能

约束功能是任何协议(合同)所具有的一项基本功能和本质特征,因而就业协议的约束功能不仅要继续保留,而且必须加以强化。问题是在就业协议中究竟要约束哪些主体的行为,确定协议主体何种性质的权利义务关系,值得探究。笔者认为,就业协议应当约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就业行为并确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从法学的角度看,就业协议就是一种合同,而合同的基本理念是“基于意思自主的自我决定与自我拘束”,其本质是“实行自决(Selbstbestimmung)而不是他决(Fremd—bestimmung)”。这就意味着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任何一个人都享有以自己的意思与他人协商形成私人法律关系的自由。因而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理应拥有自主订立就业协议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毕业生享有自主择业权,单位享有自主用人权,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新形势下,就业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自主决策和自愿行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进行非法干涉和限制。只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当事人通过自由协商,并就有关事项达成一致,同时不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那么双方签订的就业协议就应当有效。因此将高校从就业协议的主体中剔除出去,实现“三方主体”到“双方主体”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有助于就业协议主体定位的理性回归,强化其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约束功能,有效遏止违约、毁约现象的滋生和泛滥,而且也是推动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和劳动制度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于目前省级以上教育部门印制的就业协议格式文本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劳动权利义务规定较少或没有规定的现状,应当考虑由国家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印制更为规范、标准的就业协议示范文本。该范本应将服务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等列为必备性条款,尤其要通过范本将强制性劳动基准和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纳入到就业协议之中,这对强化就业协议的约束力,防范和解决日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突出保护毕业生这一相对弱势方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新毕业生就业统计和考核模式,优化就业协议的统计导向功能

科学、真实的就业统计,既是国家准确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效制订相关就业政策和措施、客观考评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合理确定招生规模、科学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有效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在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尚未立即生效,其能否得到实际履行往往要等到大学生毕业离校到用人单位报到工作时才能知晓,这样从就业协议的签订到正式生效履行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在这期间内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的主客观因素而影响就业协议的生效和履行。因而从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考虑,理应以就业协议正式生效、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工作作为就业统计的起点较为妥当,而就业协议的签订情况仅仅具有参考价值而已。然而,现行将就业协议的签订作为毕业生就业统计主要依据的做法,必然使就业统计的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办学主要依据的政策导向下,一些高校虚假签约现象比较严重,进一步干扰和破坏了毕业生就业统计的真实性。

为扭转这种状况,必须改革毕业生就业统计的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一方面,要降低和缩小“协议签约率”在考核毕业生就业状况中的功用和适用范围,提升和加大“协议履约率”在考核毕业生就业状况中的地位和权重,甚至考虑用“履约统计”完全取代“签约统计”,这对充分发挥就业统计在推动高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从源头上防治虚假就业现象,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一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科学地考核高校的办学状况和水平,不仅要增加对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和就业维权等与学生就业有关事项的考核内容,而且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统筹考核的力度,彻底改变过分倚重就业率这一单项指标的倾向。当前尤其要注重改变将高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人、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简单挂钩的做法,全面推进高校办学实力的增强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这是彻底解决毕业生虚假签约和就业统计严重失真问题的治本之策。

第二篇: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

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在信贷资金供需配置、信贷资金投向及结构、农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方面存在着严重失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农村金融组织供给不足、资金来源单

一、信息不对称、有效抵押品稀缺、外部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和信用环境不断恶化。其化解途径在于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功能缺陷;根源;化解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7)12-0054-03

一、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1、信贷资金供需配置失衡

首先,信贷供给比例不断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5、2006年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贷款余额178197.78亿元,农业贷款为9843.11亿元,占5.52%,乡镇企业贷款8069.22亿元,占4.53%。2005年我国贷款余额为194690.4亿元,农业贷款为11529.93亿元,占5.92%,乡镇企业贷款7901.76亿元,占4.09%;2006年,我国贷款余额为335434.1亿元,农业贷款为13208.19亿元,占5.52%,乡镇企业贷款8069.22亿元,占2.76%。总体看,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之和逐年下降,尤其是乡镇企业贷款2006年已下降到2.76%。其次,信贷需求满足率低。银监局调查报告显示,近年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不含政策性银行)对约481.5万户自然人发放了贷款,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1.06%,55.71%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其贷款需求未得到满足。最后,与国民经济贡献比,信贷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从农业和乡镇企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看,2004、2005、2006年农业和乡镇企业分别用10.49%、10.05%、8.62%的贷款创造了45%、48%、50%左右的GDP,充分表明了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

2、信贷资金投向结构及期限结构失衡

当前农村信贷供给大部分以小额贷款为主(5000元以下),大额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资金支持多局限于传统小农生产,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发展等规模资金需求;贷款期限以短期或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比重过小。授信额度小、贷款期限过短,使得中长期项目所需资金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影响了对结构调整项目的支持力度。

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

发达国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一般为3:7,我国此比例约为1:9,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凋,导致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业。受企业发债条件、改制及上市成本限制,乡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利用债券市场、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渠道不畅通。我国目前一千多家上市公司中,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只有近五十家。已经上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盈利能力普遍低,净资产收益率往往达不到再融资的条件,上市后所募集的资金也多转入非农领域。

二、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

1、农村金融组织供给不足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农村邮政储蓄所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当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但真正为农村提供资金的金融组织却非常有限。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1998年被确定为专事粮棉统销统购的机构,业务结构基本不对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是唯一遍及中国县乡的金融机构,2006年底改革前,只提供储蓄、汇兑等基本金融服务,不提供贷款业务,现在也只是在部分省市尝试小额信贷;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很少面向农户;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受史上政策调整、吸储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及未形成金融网络所限,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难以得到保障;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担的农业保险任务因缺乏政策补贴支持和出现亏损,不得不收缩范围,从而减少了农民受灾后的资金供给。

2、农村金融组织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依靠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农户储蓄存款占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85%-95%。由于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了金融机构储源减少,增量不足。农户储蓄存款增长额占全国储蓄存款增长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1.85%下降到2004年的20.96%。笔者认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原因有三:其一,受利率低、存取成本高及金融机构向农户吸储积极性不高影响,导致通过扩大农户储蓄存款额来扩充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途径不畅;其二,邮政储蓄存款影响当地可贷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无任何风险,且有人民银行利息收入,吸储积极性高,分流了大量农村储蓄资源,尽管从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力图促进邮政储蓄资金直接和间接地回流农村领域,但是,两年多的实践并没有带来政府意图的实现;其三,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贷资金融通,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存贷款仍然是储蓄――投资转化的主渠道,农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购买其他类型金融产品实现财富增值的渠道不多,问接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储备。另外,大多数农信社只开展了债券分销、现券买卖业务,不能作为独立法人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造成拓展信贷资金来源有限。

3、信息不对称与有效抵押品稀缺引致信贷缺口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真正建立比较正规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生活消费开支与生产经营支出往往未真正分开,不能及时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反映企业资金状况的真实信息,从而使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的贷款特别慎重。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为保障自身安全,只能要求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足值的抵押品,以求得实质性的风险保障。而抵押品是否足值、是否有效,依赖于法律框架和抵押品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当前银行普遍接受的抵押品仅限于二级市场比较发达、价格比较稳定、可控性较强的土地、房产,但是,从农户及乡镇企业经营特点看,往往缺少足值的不动产作为抵押品,导致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的困难。

4、农村金融机构外部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是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良性循环的有效保证,它能够在损失实际发生后及时给予补偿,减少风险的积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农村金融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风险予以合理补偿。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有限,大量支农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业务得不到贴息和补偿,相应的农业保险制度、担保制度也不健全,农村金融机构被迫承担着部分支农的重任,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不可避免地传递给了农村金融机构。

5、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不断恶化

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以较低的资本金来运营大量的负债,没有社会信用的支持就寸步难行,而信用缺失是当前农户和乡镇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集中表现为: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对信用债务漠然置之,想方设法赖债不还;乡镇企业借改制之机,人为逃废债务,严重侵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法律体系不够健全,金融债权难以保全;缺乏农户和农村企业信用信息的征信系统,获取贷方有效信息难。这些问题造成农村金融信用环境日益恶化,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6、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融资渠道不畅

根据1993年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我国企业发行债券,必须在发行债券前一申报发行计划,由人民银行省级分行与同级计委审核。然后报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计委,由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计委综合平衡后提出企业债券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而后下达执行。国家实际上对企业债券市场采取了以额度控制为特征的计划管制及行政管理,只允许企业债券融资在信贷计划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在这种“额度”加“审批”发行方式下,企业债券的发债主体明显向中央直属的大型企业和一些行业性垄断企业倾斜,农村企业难以利用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也较晚,受改制及上市条件、上市成本限制,乡镇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利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渠道不畅通。

三、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化解途径

1、调整涉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

第一,强化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的主体地位。一是将其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剥离给农业发展银行,在剥离之后可以转为代理业务;二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继续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具有特色的业务;三是加快解决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提高信用社自身融资的能力。第二,拓展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把业务拓展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交通、能源、环保等)、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益事业等项目的融资上。还可考虑把财政性支农资金和国家农业扶贫资金委托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和管理。第三,发挥农业银行商业性信贷资金的优势。对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要作出适当调整,在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企业化等的发展和经营提供贷款业务,基层农业银行耍回归支农领域,明确其支农职责,重点支持依托农业的龙头企业、基地、农贸市场和农村工业化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第四,完善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宣传和推广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多渠道回流农村,并从制度安排、风险防范、人员配置等多方面保证其健康发展。第五,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可以考虑把农业保险作为公共金融产品供给,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2、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首先,扶植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加速其上市步伐,解决资本金瓶颈问题,建立区域小额资本市场,为尚达不到上市资格的企业融通资金开创渠道,允许优秀的农村企业独立发行企业债券,增强其直接融资能力;其次,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为农民和乡镇企业购买金融产品实现财富增值提供多种选择;再次,掌握农村金融实际需求,提供农户和乡镇企业供给和需求相对应的信贷结构和信贷期限,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合理把握信贷投人和回收时机,避免产生不良资产;最后,推荐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拓展信贷资金来源。

3、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鼓励建立专业涉农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商业性和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点解决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同时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支农贷款的风险。发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民应对风险市场的能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合作、多方投资入股、各金融机构联合以及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农村保险与再保险体系,使农业、农村和农民在遭受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经营。二是积极探索农村融资和信贷担保抵押新途径。探索试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融资方式,如允许农民将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用作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融资,把土地使用权租赁和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或作为投资资产与其他投资者进行合作。引导和鼓励现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业务向农村延伸,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4、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重视搜集农户和乡镇企业信誉、道德品质等软信息,建立农户和乡镇企业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加强信用乡、信用村和信用户、信用企业评定工作,为增加信用贷款创造条件,加快社会信用信息方面的立法,建立覆盖全国农村的征信体系和网络化的征信数据库,以及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严格的信用监督奖惩制度,实行长期综合治理。

责任编辑:孙立冰

第三篇: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

附件5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样本)

甲方:(单位/公司)乙方:(高校毕业生)为明确见习毕业生与见习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

一、见习期限及工作安排

1.乙方自 2014年 10 月 1 日起至 2015 年 3 月 31 日到甲方指定岗位见习。

2.甲方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安排乙方见习活动包括必要的培训。

二、见习岗位

3.甲方安排乙方到甲方的 部门,从事 工作。见习期间,甲方可以根据需要和乙方的具体情况对乙方见习岗位进行调整。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甲方在乙方到岗前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 为 元;每月 25 日前向乙方提供 500 元的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基本生活补助及最低工资标准 1070 元;为乙方见习期间的食宿 提供便利;尊重乙方休息权;保障乙方在见习岗位的安全。5.乙方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甲方安排的内容参加见习,按时完成见习期间甲方交付的任务和工作;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保守甲方商业秘密,见习时间之外的安全责任由乙方负责。

6.见习毕业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见习基地可提前终止见习协议:⑴已落实工作单位或被见习单位选中正式招用的;⑵由于患病等原因不宜继续从事就业见习的;⑶连续无故缺勤3天或累计缺勤5天以上的;⑷不遵守见习纪律且教育无效的;⑸见习毕业生主观过失给见习基地造成一定损失的;⑹见习毕业生因其他原因提出终止见习协议的。

四、违约责任

7.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的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即为违约,守约方有权终止本协议。

8.甲方未能及时足额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致使乙方受损的,应予赔偿。

9.乙方违反甲方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10.甲方未能按时足额向乙方支付基本生活补助,乙方有权追偿。

五、争议解决途径

11.甲、乙双方因执行本协议发生的任何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裁决。

六、其他规定 12.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补充约定或协商解决。13.本协议正本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另一份交乙方组织单位存查,经甲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甲方公章和乙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年 月 日乙方(签名):年 月 3

第四篇: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样本)

附件5

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协议(样本)

甲方:(单位/公司)

乙方:(高校毕业生)

为明确见习毕业生与见习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协议。

一、见习期限及工作安排

1.乙方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到甲方指定岗位见习。

2.甲方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安排乙方见习活动包括必要的培训。

二、见习岗位

3.甲方安排乙方到甲方的部门,从事工作。见习期间,甲方可以根据需要和乙方的具体情况对乙方见习岗位进行调整。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4.甲方在乙方到岗前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 为元;每月日前向乙方提供元的基本生活补助;为乙方见习期间的食宿提供便利;尊重乙方休息权;保障乙方在见习岗位 1的安全。

5.乙方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甲方安排的内容参加见习,按时完成见习期间甲方交付的任务和工作;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保守甲方商业秘密,见习时间之外的安全责任由乙方负责。

6.见习毕业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见习基地可提前终止见习协议:⑴已落实工作单位或被见习单位选中正式招用的;⑵由于患病等原因不宜继续从事就业见习的;⑶连续无故缺勤3天或累计缺勤5天以上的;⑷不遵守见习纪律且教育无效的;⑸见习毕业生主观过失给见习基地造成一定损失的;⑹见习毕业生因其他原因提出终止见习协议的。

四、违约责任

7.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规定的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即为违约,守约方有权终止本协议。

8.甲方未能及时足额为乙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致使乙方受损的,应予赔偿。

9.乙方违反甲方管理制度(包括保密制度),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10.甲方未能按时足额向乙方支付基本生活补助,乙方有权追偿。

五、争议解决途径

11.甲、乙双方因执行本协议发生的任何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提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裁决。

六、其他规定

12.本协议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补充约定或协商解决。

13.本协议正本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为凭,另一份交乙方组织单位存查,经甲方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甲方公章和乙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

年月

乙方(签名):年月3日日

第五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异同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异同

···········

提纲

1、概括性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2、具体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3、具体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

大学毕业生在正式工作之前,都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一般签订就业协议在先,签订劳动合同在后。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

就业协议,又称三方协议,它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但不容质疑的的是它具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就业协议具有:(一)唯一性。每位毕业学生只有一份(一式三份)就业协议书;

(二)时效有限性。就业协议书在毕业生报到用人单位后,其法律效力即告终止;

(三)签订主体的特殊性。签订主体是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培养学校以见证人的身份出现。

·········

就业协议不同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一旦签订后,虽然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法律效力终于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报到之时。它是用人单位调取毕业生档案的的凭证,而不是确定劳动关系的凭证,因此,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应尽快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它是一种双方达成的书面式民事合同,是预约合同,它的效力不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而是约定双方当事人在毕业生报到后要缔结劳动合同。

·········

只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它们的异同,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应当享有的权益,下面我想对它们的共同之处与区别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

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就确立劳动关系这一点来说,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相通的,可以这样认为,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们的相同表现在以下方面:

·········

1、订立的原则相同。两者都应遵循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合法原则(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的规定。

2、法律依据一致。由于就业协议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协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录用、接收之后,要有试用期、最低劳动年限的规定,这与劳动合同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就业协议应当遵循《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等有关规定,发生争议纠纷,应依法解决。

···········

而不同之处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

1适用主体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署,明确三者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一般称“三方协议”。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无欺诈、胁迫等手段,经双方签字盖章,合同即生效。

·········

2合同的作用和性质不同: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属于建立劳动关系的“预约”;而劳动合同是约定毕业生上岗后,从事何种工作、享受何种待遇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法例依据,属于建立了劳动关系。···········

3合同的有效期不同:对于就业协议的有效期是自签订日期起到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中止;而劳动合同的有效期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协商约定。············

4纠纷处理机关不同:对于就业协议的纠纷纠纷处理机关不确定;而对于劳动合同的纠纷由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处理

············

5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有关劳动从事方面的规章。而就业协议因目前无《就业法》,也无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规,因此只能适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民法》等有关规定。

··············

6内容不同。劳动合同的内容比较详细,其中必备条款有: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约定条款有:试用期、培训、保护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其他事项等。而就业协议的条款就比较简单,主要是毕业生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情况,愿意在规定期限内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如实向毕业生介绍本单位情况,同意录用该毕业生等,另外还有一些简单条款。

··········

7适用的人员不同。就业协议适用的人群相对单一,只适用于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等。而劳动合同可以适用于各类人员。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一经录用都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8、签订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落实用人单位后签订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在学生离校前。劳动合同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订立的。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有事先约定,可在就业协议的约定条款中注明,附后补充,日后订立劳动合同时对此内容应予认可。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化解策略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功能缺陷及化解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违约金设上限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变脸

    本周,新版《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陆续发至本市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这份由市教委编制的新协议相比2004版出现多处变化,许多提法更合乎规范,而最大的变化是毕业生与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各种注意事项

    详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各种注意事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有什么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法律关系

    提纲: 1、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含义 2、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联系 3、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4、 案例分析 5、 注意事项与维权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异同......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范文合集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 提纲 1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概念 2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区别 3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纠纷 4在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合......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纠纷解决机制探讨 作者:邵长超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5期 【摘要】高校毕业生毕业时,找到工作后应当同用人单位、学校......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流程相关说明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流程相关说明非师范类:http:/// 一、注册 二、登陆 三、完善并生成个人简历 四、签约: (一)、毕业生与省外单位签约: 1、签约流程: (1)如果省外用人单......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就业证明填写须知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填写须知 一 .就业协议书填写要求: 1. 组织机构代码为自己实习公司的; 2. 年,工作岗位不能填写为实习; 3. 就业协议需要盖用人单位公章和主管部门公章(如工......

    详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各种注意事项

    详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各种注意事项 2015-09-27喜欢就点☞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有什么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