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的教案设计

时间:2019-05-15 11: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乞巧》的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乞巧》的教案设计》。

第一篇:《乞巧》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同学们真会学习)

3、板书课题,齐读。(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

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

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

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而传说天上的织女,不仅美丽、善良,而且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她在天上的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

PPT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云锦图吧。你能用上一些词语去赞美一下织女的云锦吗?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

小结:所以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对巧手,民间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带着虔诚乞巧的心情,那我们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二、知诗人:介绍作者。

过渡语:了解完古诗的背景,让我们走进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831—847)字智周,福建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章,通常我们把这种人又称为?

三、明诗意:

据说这首诗就是林杰六岁所写的,同学们觉得他厉不厉害啊?老师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也很厉害,通过预习就会读诗了,那么哪些同学想做小老师,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试试?

1、请3个学生来读,都读完后再请学生来评价。(你来试试。还有谁敢挑战,能不能读得比他更好一些?你读得这么好,能给大家提个醒,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2、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出示拼音PPT)来,跟我读。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来跟着节奏,一起读古诗(出示古诗PPT)好,非常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来好了。

3、我们知道,要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理解诗中的意思。那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A、看注释、、查资料、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B、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和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C、还可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过渡语: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好方法,那么我们先用第一种方法,要求:结合课本或资料书的注释,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你读懂了什么?(好,谁来告诉我,他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大家有没发现有两个字是同音的?“宵”和“霄”,你能组词的方式去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夜宵、元宵、通宵;云霄、碧霄、九霄云外)所以,宝盖头的宵指的是夜晚,那么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宵:夜晚。霄:云彩、天空)。

B、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碧霄图,碧霄指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在浩瀚无际的夜空,有一条银河,又叫天河,天河的两边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两颗星星遥遥相对。说到这里,同学们想到诗中的哪一句?(学生说)

C、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连起来说就是?我来读诗,同学们来连诗意,好吗?(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人们纷纷抬头看看浩瀚无际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会在这一天渡过银河来鹊桥相会。)

D、那么,谁能够一下子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一遍呢?

F、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们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二人相互喜欢,于是织女偷偷留在了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结婚之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很愤怒,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只要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道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分开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F、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不过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来读好吗?老师读一三句,同学们读二四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语:我们接着往下读,用上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先和你同桌讨论讨论,待会再汇报你懂了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吧

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所穿的红线都用了无数条。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F、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PPT出示):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

F、拓展: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你们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今年七月七日的你也过乞巧节,你会乞求什么呢?(学生说)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你也试着这样读吧!大家听从她的朗读中你能想象得出诗句的画面吗?

请个别读(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男女合作配乐读(这么美的古诗,如果配上美美的音乐一起读,那效果就更好了,好男生和女生合作读,女生一三句,男生二四句,好,乞巧,林杰,女生预备起)

机动:(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都陶醉了,能背诵下来吗?试一试。)

2、过渡语:你们真棒,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练习,一定会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下面我们比一比谁是背诗小能手。

先自己练习,然后互相背给同桌听。好,下面开始练习吧。

谁先来背,(PPT:出示默写内容提示,师提醒要背完整),那么没有内容提示,你还能背出来吗?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女生来试试,男生能不能背得像女生一样好呢?

五、拓展: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林杰写的乞巧,其实古时候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写了诗。

拓展一: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两首有关七夕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什么?(全班读)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秋夕

(唐)杜牧

红 烛 秋 光 冷 画 屏,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六、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古诗,还学会了吟诵一首新诗,同学还感受了课外的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去学习、去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乞巧

讲故事

乞心愿

第二篇: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双桥实小段影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了解是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感受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能用。

三、教学准备

1、收集诗人林杰的资料。收集故事《牛郎织女》。

2、学生准备游戏用的针线(红丝线)。

3、教学课件。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2、准备生字抄写本。女生准备三颗针和三条红丝线。

3、写有故事的小黑板一块。

4、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播放故事《牛郎织女》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听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

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被故事感动了。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感动了很多人。在唐朝时期,更是感动了一位诗人——林杰(板书),他为此写了一首诗,叫——乞巧(课件出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了解诗人,读懂课题。

1、学生介绍诗人。

师:课前预习时,谁收集了诗人的资料,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介绍)

师:真好!收集、查阅资料是帮助我们学习古诗、了解诗人的好方法。(板:查资料)

2、读好题目,指导书写“乞”、“巧”。

过度:谁来读一遍题目?

⑴抽生读题目。(师板书“乞巧”读音)

师:读好这个题目要注意什么?(正音:两个三声在一起,前一个要读成二声)

(2)看课件齐读两遍题目。

(3)指导书写。

师:注意观察“乞”,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不要写成了“气”)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板书,生书空)

师:写好“巧”字要注意什么呢?(生答)

(4)在生字本上练习写一写。

3、读懂题目。

师:来,好好读读诗的题目(生齐读)

知道“乞巧”什么意思吗?(抽生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有注释)

是呀!结合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诗。(师板书:看注释)

(三)学习古诗

1、初读感悟。

师:《乞巧》会是怎样一首诗呢?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1)生自由读。

(2)抽读。师:谁来读一读,大家仔细听,他读准字音了吗?

(3)听录音范读,划节奏读。(抽生在小黑板上划节奏,其余的在自己书本上划)

(4)小老师教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我也想读,我读每句诗的前两节,你们接第三节。

(5)师生合作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6)生交流读诗感受。

(7)质疑问难。师:还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呢?(生质疑。。。)

师:问得好!读书学习时,就应该将自己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下面,就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2、品读赏析诗句。

(1)品析第一句诗。(课件出示诗句1)

区别、理解“宵”和“霄”。

师:齐读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宵和霄读音相同)

师:是的。写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写好“霄”。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但部首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你们知道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

不知道字的意思,请谁帮忙呢?(查字典)师板书:查字典。

过渡:在字典的帮助下,理解了关键字词,你能说清楚这句诗的意思吗?

抽生说诗句意思。

齐读诗句。师:非常好!来,仰望碧霄,一起吟诵:七夕今宵看碧霄

(2)品析第二句诗。

师:看碧霄啊看碧霄,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① 结合插图理解诗句

师:文中哪句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看着画面,说说“渡”是?(过)

“河桥”就是鹊桥。我们能看到,喜鹊在银河上达成了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所以,这个场面就叫“鹊桥相会”(师板书)。

② 抽生说意思。师: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师:牛郎和织女被银河分隔在两地,只有七夕的夜晚才能“渡河桥”

来相聚。一年只能聚一次,相聚时他们的心情如何呢?(开心、快乐)让我们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④ 再读:今天又是七夕,仰望星空,让我们为牛郎织女祈福:牵牛织女渡河桥

(3)品析三、四句。

过渡:牛郎和织女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每年的七夕节,天上(板书)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人间(板书)又是一个什么场面呢?

①读诗句,你能读懂吗?

(学生自由说)

②结合资料,理解意思。师:让我们看看课后资料袋怎么说的?

(学生读资料后再次回答)原来她们是在“乞取智巧”。

③认识织女,感受民间“乞巧节”。

师:古时候的少女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织女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请看——课件出示“织女介绍”。

师:少女们羡慕织女什么呢?(羡慕织女有一双巧手)

其实,古时候人们都喜欢过乞巧节。让我们来欣赏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乞巧节的景象。⑤ 插播七夕盛况图片

师:多么热闹的乞巧节呀!文中哪句诗写出了人们过乞巧节的热闹场面?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想象乞巧节热闹的场面,再读(板书:想画面)

师:想象着画面,仿佛看到了古代女子乞取智巧的场景。古代的女子到底向天上的织女祈求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首《乞巧歌》

⑥ 读《乞巧歌》,感悟乞巧蕴含的意义。

师:女子们不光乞手巧,还乞——(健康、快乐、父母)

⑦ 游戏感受乞巧欢乐。

师: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女孩子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红丝线,带着心中的愿望,一起来穿针乞巧吧。要求:30秒钟穿完三根红丝线算“得桥”,穿不完算“输巧”。男生在旁边看着点,要注意安全。

生玩游戏。

师:那些同学“得巧”了?说说你穿红丝线时许什么愿了?(相机评价:孝顺的孩子;你很有爱心;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⑧ 读透诗意。

师:“得巧”的女生,你们穿了几条?(三条)诗中的少女们穿了多少条?(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很多很多)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线多?(尽:完)穿完了,得巧了,多开心呀!开心的读——

师:数不尽的红丝线穿完了,仿佛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了。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生:幸福)板书。

让我们幸福的读——

3、读背古诗

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诗,描绘的是七月七日这天夜晚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间少女乞取智巧的画面,表达了人们企盼幸福的美好情感。同学们,诗中的疑问都解决了吗?(解决了)

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1)抽生读,齐读,合作读。

(2)好记性的同学们,能背诵了吗?

(四)小结

1、出示星空图。师:孩子们,古代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故事后的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还有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用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悟。要知道,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只在课内,更在于利用好课外积累。

六、作业布置

1、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来读。

第三篇:乞巧 教案

古诗两首

《乞巧》教学设计 【唐】林杰

教学内容:《乞巧》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诗句意思;

(2)通过教学,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重点:翻译诗句,了解乞巧节。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发散思维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老师念出诗句,你们回答是什么节日,好吗? 生:好。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生:中秋节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重阳节

(播放课件: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师:今天我们讲学习一首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乞巧》(板书课题:乞巧)

二、(播放课件)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作者简介 2.背景简介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并她结为夫妻,牛郎很纳闷,但他还是疑惑地过去了。事情和老牛交代的一样,他遇上了织女,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当他们有两个孩子时,织女被抓走了。老牛对牛郎说:“等我死后,你把我的牛皮剥下来,披在身上,就可以去追织女了。”老牛交代完事情就死了。牛郎披着牛皮追织女,在刚要追上的时候,王母拿下簪子划了一条天河,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着,以泪洗面,王母感动,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见面的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七月。可是,尽管他们能见面,却是一个在银河的此岸,一个在银河的彼岸,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望着对方以泪洗面。他们的举动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的喜鹊从四面八方飞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就在鹊桥上相会。从此,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变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也是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又叫乞巧节。3.简介乞巧节(播放课件)

资料袋1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或“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用五彩线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4.播放古诗朗读音频

(1)要求:认真听,给诗歌划节奏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初读古诗,正字正音 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

霄:天空;碧霄:深蓝色的天空(3)研读读课文(播放课件)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诗句: 乞:祈福、乞求、祈祷。

乞巧: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有名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宵:晚上;今宵:今天晚上。

霄:天空;碧霄:深蓝色的天空。尽:完。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

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在这天晚上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户户有女儿的人家都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乞取智巧,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5)我会捕捉信息

“家家”、“穿尽”、“几万条”分别说明了什么” ?

“家家”:乞巧的人多。“穿尽”:穿完。

“几万条”: 虚指,比喻用的丝线很多,数不清。

(6)师: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古人乞巧的情景呢?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乞巧吧!(拍手乞巧)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福禄寿和安康。5.诗句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很清楚,再读古诗思考: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美好愿望?

愿天下女子都像织女一样手巧,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6.教学反馈:

(1)我会根据诗歌的意思,回答出诗句 师:今夜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仰望那深蓝的天空,生:七夕今宵看碧霄,师:因为牛郎织女将在那天晚上在鹊桥上相会。生:牵牛织女度河桥。

师:家家户户有女儿的人家都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乞取智巧,生:家家乞巧望秋月,师:也不知道穿完了多少丝线。生:穿尽红丝几万条。(2)背诵古诗 7.七夕节的来历

师: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乞巧节的神话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一下乞巧节的起源呢?(播放课件)

资料袋2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少女节或七姐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起源于汉朝,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这农历的七月初七或七月初六夜妇女们在庭院想织女星乞取智巧,故称为“乞巧”。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称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和安康,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o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8.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播放课件:我会填)(1)七夕指的是农历(),是传说中()和()在()相会的日子。(2)七夕也叫“乞巧”节,是指人间女子向()乞取()的意思。这天晚上,女子通常对着(),用五彩线穿针。

(3)民间习俗,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黄昏,()星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期渐消、秋凉乍起之时,妇女们纷纷纺线开始为家人做()。(4)《乞巧》这首诗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表达了人们追求()的心愿。

9.乞巧节不但是我国民间欢庆的传统节日,还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播放课件)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播放课件:我来考考你!)你知道的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那天民间都有些什么文化活动呢? 传统节日 时间 文化活动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吃饺子、放鞭炮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吃元宵(汤圆)龙抬头日 农历二月初二 剃胎头、剪头发 清明节 阳历 4月5日前后 扫墓、祭祀祖先 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 纪念皇帝(皇帝的诞辰)

(古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魏”的说法,晋以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水、郊外春游的节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和花朝节一样,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盛行,到上巳节时,放假一周,这个节日在广西很浓重。)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姑姑节 农历六月初六 晒红绿、吃茯苓糕 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 对月穿针、乞取智巧 鬼节 农历七月十三 祭祀祖先、烧包(钱纸)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吃月饼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插茱萸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 磨豆腐 „„

11.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讲了千百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同情怜惜,有人赞美。(播放课件:课外拓展)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和见同?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搜集其它中国的传统节日。板书设计: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度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四篇: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大木小学

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只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了人世,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乞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3、师:下面我们先来听一听电脑老师的朗读,(古诗朗读,学生听。)

4、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自由地把古诗读4次,前两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后两次,把古诗读连贯,通顺。注意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味道。(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6、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是哪两个字?(课件:宵—霄)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借助组词理解(元宵的宵指:夜晚,云霄的霄指:天空)理解了字的意思,相信我们再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古诗)

7、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师: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课件:“碧霄“的画面,指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2、师: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课件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指生说看懂了什么)

3、师:是啊,女郎织女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农历的七月初七这天在鹊桥相聚。(板书:天上

鹊桥相会)人们为了纪念他们这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定为七夕节,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4、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每到七夕这天,青年男女们纷纷携手来到了户外,抬头仰望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再读)假如是你也是人群中的一个,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体会,多种形式读)

5、师: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织女不仅有美丽的容貌,而且心灵手巧。你对织女有哪些了解?(指名说)(课件出示织女的资料: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间的姑娘和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羡慕得不得了。)

6、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这寄寓了人们的团圆之梦。织女的手巧也让无数的人间少女折服。这一天,少女们都要举行一个仪式,期盼着自己像织女一样手巧。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诗的三、四行。想想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学生读)(指名说)

7、师: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都会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看看乞巧的方式有哪些?(指名说)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生:用五彩线穿九孔针)(板书:人间

对月穿针)

8、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诗的三、四行,边读边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她们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生:她们希望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师:是啊,月光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画面:

月光下,两个姐妹穿着红丝,在乞求父母

月光下,一位农村的少女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一位年轻的母亲穿着红丝,在乞求

。月光下,在乞求。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再读这两行。(生读)

四、熟读成诵

1、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了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也被姑娘少女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师配乐朗诵)齐读。

2、师: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了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会背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求呢?

3、师:古时候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老师这里有一段我们现代人是过乞巧节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欣赏)

4、师: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配乐)

5、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 鹊桥相会

人间 对月穿针

第五篇:《乞巧》参考资料

《乞巧》参考资料

一、关于教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关于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关于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关于古诗《乞巧》的读: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另外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五、关于《乞巧》诗意:

对于《乞巧》诗意理解的教学,我也考虑了很多。

1、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寻找一些诗作的赏析资料和相关文章,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我也发了一些资料:《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节的习俗、古诗和相关资源的网站和书籍名称,为学生理解诗意作了较多的铺垫。

2、课中,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今宵”和“碧霄”,借助课后资料袋和注释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理解诗意,这样学生对古诗意思就有了个大体的理解。

3、品读鉴赏过程由浅入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看看学生自己能读懂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逐句理解,相机引导,知道彻底读懂。

4、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教参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在这首诗的教学我还采取读中想、读中画、读中品的办法来理解诗意。如“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画什么实际就是读诗意理解的再现,回头再与读结合起来,从而降低诗意理解的难度。

六、关于《乞巧》教法:

在教学设计前的设计理念里,我明确地写出了这首诗的教学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这是我选择古诗教学参加这次教学比武的一个尝试。意境互动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握古诗的意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我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选用的是经典名曲《阳关三叠》。家家乞巧宏大的场面,因为场面大而热烈,因为场面大而深沉,更何况是在夜晚,因而一段宁静致远、深沉空旷的丝竹之曲,怎能不激发起学生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下载《乞巧》的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乞巧》的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中子小学 张燕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

    古诗乞巧

    29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 一、教材简说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

    《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范文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大......

    《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港北小学 高真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

    乞巧节

    谈西和“乞巧” 摘要: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紧紧围绕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目......

    《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课堂实录 一、导课: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背诗,老师考考你们。谁会背《清明》?(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写清明节)谁来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背诵......

    七夕乞巧【说明文】

    知民俗形式,承传统文化(12分) 七夕乞巧【◆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

    《乞巧》课堂实录(大全)

    《乞巧》课堂实录 淮北市黎苑小学黄婉莹 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