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港北小学
高真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取智巧的意思。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如蜘蛛结网、贺牛生日和对月穿针等但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也就是说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首诗是流传很广的一首古诗。当然,本诗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所以特别适合小学生学习。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处于水平二阶段,学古诗还处在接受阶段,因此,以引为主,扶放结合。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乞、霄”两个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4、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讲给别人听。
四、说教学方法
本首古诗我主要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自己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五、说重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六、说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播放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
(意图:故事导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一位诗人,他就是唐朝诗人林杰,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乞巧》。板书:乞巧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看看这个“乞”字,几笔?中间加一横变成了什么字?(“气”)
对!如果你们在中间多写一横,老师就要“生气”了。所以说,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来,让我们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先读读资料袋,我相信你们会有所收获的。
乞巧会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乞巧
(意图: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乞”字的印象。也为了启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本领。)谁能来读一读呢?(指名读)
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
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
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呢?你们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宵”是晚上,“霄”是天空)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意图:符合三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要求)
读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哦!来,我们一起听听这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播放课件:乞巧诗朗诵 来我们一起跟着读一读。
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节奏,有没有韵味? 好,让我们一起有韵味的读一读。
(意图:让学生能够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味,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三)品读鉴赏
1、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下面请同学们默默的读一读,看看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可以和同桌交流,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会我们一起解决。指名回答。
同学们的疑问真多,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肯定也有读懂了的地方,那我来考一考大家了。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
指名回答(每年的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我们知道霄是天空,那么碧霄是指什么样的天空,你能想象一下吗?
出示课件:夜空图。
解决了这两个词的意思,我相信这句话对你们来说也不难了,你们能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同学们想一想,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诗人看着这浩瀚无边的星空想到了什么?(牛郎织女)指名回答。
学生一起读一读第二句。出示诗句。
同学们猜猜看,这句诗中渡(过)、河桥(鹊桥)是什么意思? 那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了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鹊桥相会)
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在银河的两边,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一年只能相聚一次,今天,终于盼到了他们相会的日子,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的呢?(开心、快乐)
也就说牛郎织女在天上喜重逢。
(意图:启发学生思考,明白诗意,体会诗中情感)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是啊,在这样一个月儿高挂的天空,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板书:人间 人间姑娘在乞巧呢?她们向谁乞巧?(织女)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出示课件: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把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人间的姑娘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对织女的心灵手巧羡慕得不得了。
想不想看看织女织的云锦?
现在总知道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了吧!她们希望也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当然了,乞巧,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可以乞取什么呢? 出示:乞巧歌
当然,如果是你们,你们会乞取些什么呢?(意图:联系生活,体会情感)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丝毫不亚于我们的春节。还记得我们过春节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景象吗?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人很多)再读读三、四行。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人们是如此的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古时候的人们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蜘蛛结网、贺牛生日和对月穿针。
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对月穿针)
是啊,对月穿针就是她们对织女诉说愿望的方式,她们穿了多少线你们知道吗?(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很多很多。)从这句诗的哪个字也可以看出穿的红线很多呢?(尽)尽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吗?(完)那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图: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无穷无尽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难怪诗人会这样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同学们你们也来一起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乞巧有关的古诗,还有很多古诗也是和节日有关的。老师这里就有几首。
课件出示:《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图:让学生会举一反三,体会古人的情感)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乞巧这首古诗,也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这首古诗背诵出来,并且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说板书设计:
乞
巧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天
上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人
间
第二篇:《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范文1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单元,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 1、认识“乞、巧、霄、渡”四个字,并注意“宵”与“霄”的区别。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使我的教法和学法也就更加明确了。
三、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本课我不打算按部就班的进行古诗文教学,力求通过朗读突出古诗的画面,以诗为介,穿越时空,展开想象,再现乞巧习俗,为传承传统文化,播下一颗萌芽。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一幅古代女子的对月穿针图并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联想,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这样就突破了第一个重难点;在突破第二个重难点时,我打算用启发式教学法,给出单个字的解释,使
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句诗整首诗的大意。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学法上,我打算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先做自我介绍,和学生做一个互动,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提问: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顺便也为学习《乞巧》这首古诗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重阳节),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登高、喝菊花酒)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古诗:《乞巧》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
(三)简介乞巧节,了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四)简介作者,初读课文
1、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课件出示古诗,并按照划分的节奏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领读。
(五)识字认字,练写巩固
1、课件出示“乞、巧、霄、渡”四个字,并讲解“乞”与“气”、“宵”与
“霄”的区别。
2、练习书写,师在旁指导。
(六)解释字词,了解大意
1、出示单个字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进而说出诗句的意思。比如:先出示(宵:夜,晚上),让学生说出“今宵”(今天晚上),霄:天空,学生便知道“碧霄”指碧蓝的天空,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引导学生说出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意思。
2、引导学生将每句诗的意思串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并总结本节课的中心思想。
(七)配乐朗诵,展开联想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乞巧节的盛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诵,反复品读。教师说出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朗诵出相应的诗句,从而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八)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要求填空,以达到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双赢的目的。
(九)作业布置
1、熟背《乞巧》,并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部微型教科书,清晰直观,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统一。
本课的板书简单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中心思想,达成了三维目标,再不多赘述。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
《乞巧》说课稿范文2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
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
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
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a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乞巧》说课稿范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⑴ 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1、活动导入:
⑴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⑴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⑵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⑶ 明诗意:
①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②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③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A、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B、(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C、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⑷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⑸ 反馈:
①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②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③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3、体验升华,诵诗句:
⑴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⑵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5、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⑴ 背诵古诗;
⑵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 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
《乞巧》说课稿范文4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此次课程我将一改前面的“填鸭式”教学,大胆加入创新元素,时尚元素,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新课标改革——快乐学习。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古人的视角再现当时的乞巧盛况,初步建立学习民间古诗和神话古诗的方法和态度,体现文化的传承有序。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帮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形式上的多样化,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刺激,情绪上的调动,让生活经验尚浅的学生进入古代神话的情境中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提疑解疑领悟诗的意思,从而滋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
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写生字“乞、霄、宵、渡”,根据偏旁不同识记“宵”与“霄”的字形和字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初步探究与传说、神话的有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民间故事和神话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流利读通古诗,准确读懂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五、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游戏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故事穿插法”、“提疑解疑法”“情境导入法”以及“多形式读演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调动,激趣入题
学习其实是一种游戏,如果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游戏来看待,他们更有
兴致,因此,我采用游戏来调动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先念出古诗的前句然后让学生说出古诗后面的句子。当然这些古诗都是有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再由此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有关节日的七夕节的古诗导出课题“乞巧”齐读课题。
(二)四读合作——读、问、解、诵层层推进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读出节奏。
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 的点评,利用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学习四个生字词。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
下齐读古诗。2.再次品读,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读懂诗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通过提疑解疑要求学生们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借助资料袋和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互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将诗歌分成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想象传说。
通过故事穿插法创设情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翻译。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第二板块乞取智巧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
“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一段“乞巧”节的视频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结合资料袋解决后两句诗的意思。
3.多形式读,快乐学习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时尚元素,紧跟时代脚步通过叠音读,吟诵,唱读,演读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读、听、看、思、学、演结合。在学习中领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对理解以及记忆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4.背诵诵古诗
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三)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最后,介绍诗人林杰为拓展,布置作业并结束教学。
七、说板书设计
这次板书要渗透简笔画比较难,特别是牛郎织女的人物绘画,我会通过卡纸结合粉笔尽量运用简笔画来做板书,这样学生才能更具体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更有兴趣去看老师的板书,通过图画能使学生在头脑
《乞巧》说课稿范文5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
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
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
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篇二: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说教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说重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方法:
这首诗的教学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意境互动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握古诗的
意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对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说教学流程:
一、本课的导入采取背诵旧诗引出新诗的方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自悟 同学们自由读,借助注解和资料自悟诗的意思,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三、品读鉴赏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真正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进而指导学生朗读,方式多样,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体验升华 通过人们乞取智巧而转到学生身上,他们有什么乞巧的吗?而引发学生为他人乞巧。升华感情。
《乞巧》说课稿范文6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本课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单元,主题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学习本组教材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积累生动的语言,感受古人丰富 的想像,从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所谓乞巧,就是向民间织女们在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 日子七夕节向天上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而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理解诗句意思是教学的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是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乞、霄”2个生字,会写“乞巧霄渡”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简单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课题《乞巧》,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 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 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习后,我用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 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出示诗第一行)读后,借助课件:夜空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碧霄”?。然后引出两颗织女牵牛星。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
这两行诗吗?然后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
2、我以问题“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引出三、四行。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这第三四行诗句的学习,我引导学生抓住“家家、穿尽、千万条”等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当时乞巧节的盛况。“
(这一环节,我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乞巧霄渡”四个生字。新 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 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 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天上 相会
乞巧
人间 乞巧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乞巧》说课稿范文7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我说课的是《29古诗两首——乞巧》。
一、说教材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人们乞巧,祈求的是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生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景。
依据新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项目,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读写“今宵、碧霄”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好习惯。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诵读古诗。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多数学生对这首诗并不陌生,甚至已能朗朗上口。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点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应适时适度的进行引导启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感悟诗境、体悟情感的目的。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联系生活、讲授、引导想像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 1 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一)激趣导课,整体感知
1.看图片猜神话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课件呈现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知作者,解诗题
(二)明确目标,自主合作
(三)展示交流,品味感悟
1.通诗文,品诗韵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古诗。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角色互换着读等多种方式读通诗文,品读诗韵。相机学习生字“霄”,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2.懂诗意,展想象
首先让学生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处理的:(古诗逐句逐句的学习分析最后整体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或告诉的道理)(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入诗境,悟诗情
(四)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
以上就是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说课进行指导和批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三篇:《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我说课的是《29古诗两首——乞巧》。
一、说教材
《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的开篇精读课文。这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故事。人们乞巧,祈求的是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用智慧创造生活,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愿景。
依据新课程标准、单元训练项目,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读写“今宵、碧霄”等词语。
2、背诵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好习惯。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诵读古诗。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多数学生对这首诗并不陌生,甚至已能朗朗上口。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点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应适时适度的进行引导启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感悟诗境、体悟情感的目的。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联系生活、讲授、引导想像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 1 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一)激趣导课,整体感知
1.看图片猜神话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运用课件呈现图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知作者,解诗题
(二)明确目标,自主合作
(三)展示交流,品味感悟
1.通诗文,品诗韵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古诗。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角色互换着读等多种方式读通诗文,品读诗韵。相机学习生字“霄”,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2.懂诗意,展想象
首先让学生在自读古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处理的:(古诗逐句逐句的学习分析最后整体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或告诉的道理)(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入诗境,悟诗情
(四)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
以上就是我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说课进行指导和批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四篇:乞巧的说课稿
篇一:《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200911014066 秦梦圆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
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
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
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篇二: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说教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说重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方法:
这首诗的教学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意境互动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把握古诗的
意境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对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
说教学流程:
一、本课的导入采取背诵旧诗引出新诗的方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自悟 同学们自由读,借助注解和资料自悟诗的意思,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三、品读鉴赏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真正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进而指导学生朗读,方式多样,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体验升华 通过人们乞取智巧而转到学生身上,他们有什么乞巧的吗?而引发学生为他人乞巧。升华感情。篇三:《乞巧》说课稿
《乞巧》说课稿
张旗小学:樊旻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单元,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
1、认识“乞、巧、霄、渡”四个字,并注意“宵”与“霄”的区别。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
?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使我的教法和学法也就更加明确了。
三、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本课我不打算按部就班的进行古诗文教学,力求通过朗读突出古诗的画面,以诗为介,穿越时空,展开想象,再现乞巧习俗,为传承传统文化,播下一颗萌芽。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一幅古代女子的对月穿针图并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联想,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这样就突破了第一个重难点;在突破第二个重难点时,我打算用启发式教学法,给出单个字的解释,使
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句诗整首诗的大意。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在学法上,我打算让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先做自我介绍,和学生做一个互动,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提问: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顺便也为学习《乞巧》这首古诗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重阳节),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登高、喝菊花酒„„)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古诗:《乞巧》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
(三)简介乞巧节,了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四)简介作者,初读课文
1、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课件出示古诗,并按照划分的节奏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领读。
(五)识字认字,练写巩固
1、课件出示“乞、巧、霄、渡”四个字,并讲解“乞”与“气”、“宵”与
“霄”的区别。
2、练习书写,师在旁指导。
(六)解释字词,了解大意
1、出示单个字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进而说出诗句的意思。比如:先出示(宵:夜,晚上),让学生说出“今宵”(今天晚上),霄:天空,学生便知道“碧霄”指碧蓝的天空,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引导学生说出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的意思。
2、引导学生将每句诗的意思串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并总结本节课的中心思想。
(七)配乐朗诵,展开联想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乞巧节的盛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诵,反复品读。教师说出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朗诵出相应的诗句,从而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八)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要求填空,以达到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双赢的目的。
(九)作业布置
1、熟背《乞巧》,并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课后搜集一些民间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部微型教科书,清晰直观,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统一。
本课的板书简单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中心思想,达成了三维目标,再不多赘述。
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
篇四:乞巧说课稿伶
《乞巧》说课稿
李伶燕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此次课程我将一改前面的“填鸭式”教学,大胆加入创新元素,时尚元素,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新课标改革——快乐学习。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前两句写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后两句描写的乞巧这一传统习俗,画面丰富,充满了想象空间。其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古人的视角再现当时的乞巧盛况,初步建立学习民间古诗和神话古诗的方法和态度,体现文化的传承有序。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应以帮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形式上的多样化,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刺激,情绪上的调动,让生活经验尚浅的学生进入古代神话的情境中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提疑解疑领悟诗的意思,从而滋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 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写生字“乞、霄、宵、渡”,根据偏旁不同识记“宵”与“霄”的字形和字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初步探究与传说、神话的有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民间故事和神话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流利读通古诗,准确读懂古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五、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游戏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故事穿插法”、“提疑解疑法”“情境导入法”以及“多形式读演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调动,激趣入题
学习其实是一种游戏,如果让学生把学习当作游戏来看待,他们更有
兴致,因此,我采用游戏来调动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先念出古诗的前句然后让学生说出古诗后面的句子。当然这些古诗都是有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再由此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有关节日的七夕节的古诗导出课题“乞巧”齐读课题。
(二)四读合作——读、问、解、诵层层推进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读出节奏。
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 的点评,利用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学习四个生字词。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
下齐读古诗。2.再次品读,读通读懂读出感情。
读懂诗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通过提疑解疑要求学生们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借助资料袋和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接下来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互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我将诗歌分成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想象传说。
通过故事穿插法创设情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由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翻译。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第二板块乞取智巧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
“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一段“乞巧”节的视频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结合资料袋解决后两句诗的意思。
3.多形式读,快乐学习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传统文化中加入时尚元素,紧跟时代脚步通过叠音读,吟诵,唱读,演读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读、听、看、思、学、演结合。在学习中领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对理解以及记忆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4.背诵诵古诗
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三)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最后,介绍诗人林杰为拓展,布置作业并结束教学。
七、说板书设计
这次板书要渗透简笔画比较难,特别是牛郎织女的人物绘画,我会通过卡纸结合粉笔尽量运用简笔画来做板书,这样学生才能更具体的理解诗歌的意思,更有兴趣去看老师的板书,通过图画能使学生在头脑
中形成画像,提高学生的记忆。篇五:乞巧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乞巧》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
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
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
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
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
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a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第五篇:乞巧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乞巧》说课稿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文章是《乞巧》,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围绕本单元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的一首古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乞巧的盛大场面来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诗想象丰富且内容较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写4个生字。2.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3.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及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2.准确、流利地背诵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展开想象的思维。
二、说教法学法
接下来,我将说一说关于这篇课文我所运用的教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学法。
都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且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准备采用“故事导入法”来导入课题,再运用“重点字词剖析法”“适时点拨法”以及“朗读法” 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现在,我将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故事导入,学习课题——初读古诗,把握节奏——再读古诗,自主探究——精读古诗,深入学习——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一)故事导入,学习课题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本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七夕节,再由七夕节拓展到乞巧节,由此也就导出了本课课题乞巧。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会直接板书课题“乞巧”,在板书的同时,我会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笔画笔顺(“乞” 下边为横折弯钩,“巧” 左边的工字最后一笔为一提),之后就是齐读课题。
为了加深对课题的理解,接着我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的资料袋,提取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初读古诗,把握节奏
在学生们借助资料袋了解到乞巧是在七夕的夜晚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向织女乞求灵巧与智慧之后,我就领导学生进入古诗初步的学习。在这里,我会先介绍一下有关诗人林杰的相关信息,之后就是初读阶段,由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找准节奏)。
接下来是检查读书情况,我会抽几位同学朗读古诗,并做出适当的点评,最后提出古诗的节奏,接着要求学生在正确把握节奏的情况下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自主探究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再次要求学生们自由朗读古诗,并要求学生试着理解诗中的一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学生将自己对本诗的一些领悟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并对仍不能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接下来,我会抽同学汇报小组探究的结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诗文内容的两大版块,即“天上相会”、“人间乞巧”。
(四)精读古诗,深入学习
之前已完成了对诗文大意的理解,接下来就是深入学习古诗。这里是本课的重点环节,首先我会让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形近字“宵——霄”,在解决“今宵”与“碧霄”的意思后,引导学生翻译“七夕今宵看碧霄”。
接下来进入第二句是诗的学习,同样,我会要求学生齐读本句。之后提出“河桥” “渡”,在解决“河桥”字义的理解以及生字“渡”的学习后,引导学生翻译“牵牛织女渡河桥”。在前两句诗意理清之后,就是对诗意的情感把握,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感悟牛郎把织女相见时的激动与喜悦,以及我们不忍心打扰如此难得的幸福时刻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朗读来检验他们对两句诗意境的把握。
解决了关于“天上相会”的诗句理解,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对“人间乞巧”两句诗的学习。首先,我会要求学生们齐读三、四两句。接着,我会抓住“家家”两字来引导学生了解乞巧的人很多,从而引出乞巧的方式,并由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来了解“望月穿针引巧”,也由此来帮助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的理解。而在学习“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我会追问“几万条,真的有这么多吗”“诗人这样写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再加上“家家”、“穿尽”来深入引导学生领悟“人间乞巧”所表达的意境及其思想感情(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最后就是对最后两句诗进行翻译。
(五)整体领悟,课后拓展
接下来就是对古诗的整体回归,先由学生们齐读古诗,再由同学自愿翻译整首诗的意思。在检验学生整体意思把握比较准确后,我再将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遍。
接着就是对古诗思想感情的领悟,同样先由学生自己说,之后我再将学生所说进行总结及补充。
之后就是背诵古诗,在这里我将以比赛的形式完成背诵。以正确、流利为背诵要求,先自由背诵,再抽学生背诵。
最后,以“收集其他有关牛郎织女或七夕的故事”为课后拓展,并结束教学。
四、说板书设计
29、乞 巧
天上相会 宵——霄
人间乞巧
最后,我将说说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采用了a结构式板书,因为《乞巧》一诗主要是围绕“天上相会”与“人间乞巧”两个方面来描写的,所以我的板书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板书。这样板书既抓住了文章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也使文章线索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乞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教学方法:
教法:导学法
学法,读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教师示范)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
“宵”“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3.指名读。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牛郎织女的传说,课件出示图片和故事)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民间乞巧的盛况)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不知穿了多少数不尽的丝线。)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乞巧歌)(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5.(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
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6.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