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乞巧教案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双桥实小段影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二、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了解是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感受古诗的学习方法,基本能用。
三、教学准备
1、收集诗人林杰的资料。收集故事《牛郎织女》。
2、学生准备游戏用的针线(红丝线)。
3、教学课件。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2、准备生字抄写本。女生准备三颗针和三条红丝线。
3、写有故事的小黑板一块。
4、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1、播放故事《牛郎织女》
师: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听故事,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
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被故事感动了。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感动了很多人。在唐朝时期,更是感动了一位诗人——林杰(板书),他为此写了一首诗,叫——乞巧(课件出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了解诗人,读懂课题。
1、学生介绍诗人。
师:课前预习时,谁收集了诗人的资料,为我们介绍介绍
(生介绍)
师:真好!收集、查阅资料是帮助我们学习古诗、了解诗人的好方法。(板:查资料)
2、读好题目,指导书写“乞”、“巧”。
过度:谁来读一遍题目?
⑴抽生读题目。(师板书“乞巧”读音)
师:读好这个题目要注意什么?(正音:两个三声在一起,前一个要读成二声)
(2)看课件齐读两遍题目。
(3)指导书写。
师:注意观察“乞”,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不要写成了“气”)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板书,生书空)
师:写好“巧”字要注意什么呢?(生答)
(4)在生字本上练习写一写。
3、读懂题目。
师:来,好好读读诗的题目(生齐读)
知道“乞巧”什么意思吗?(抽生答)
你是怎么知道的?(书上有注释)
是呀!结合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古诗。(师板书:看注释)
(三)学习古诗
1、初读感悟。
师:《乞巧》会是怎样一首诗呢?孩子们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1)生自由读。
(2)抽读。师:谁来读一读,大家仔细听,他读准字音了吗?
(3)听录音范读,划节奏读。(抽生在小黑板上划节奏,其余的在自己书本上划)
(4)小老师教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我也想读,我读每句诗的前两节,你们接第三节。
(5)师生合作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6)生交流读诗感受。
(7)质疑问难。师:还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呢?(生质疑。。。)
师:问得好!读书学习时,就应该将自己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下面,就让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2、品读赏析诗句。
(1)品析第一句诗。(课件出示诗句1)
区别、理解“宵”和“霄”。
师:齐读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宵和霄读音相同)
师:是的。写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写好“霄”。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但部首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你们知道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
不知道字的意思,请谁帮忙呢?(查字典)师板书:查字典。
过渡:在字典的帮助下,理解了关键字词,你能说清楚这句诗的意思吗?
抽生说诗句意思。
齐读诗句。师:非常好!来,仰望碧霄,一起吟诵:七夕今宵看碧霄
(2)品析第二句诗。
师:看碧霄啊看碧霄,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① 结合插图理解诗句
师:文中哪句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看着画面,说说“渡”是?(过)
“河桥”就是鹊桥。我们能看到,喜鹊在银河上达成了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所以,这个场面就叫“鹊桥相会”(师板书)。
② 抽生说意思。师: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师:牛郎和织女被银河分隔在两地,只有七夕的夜晚才能“渡河桥”
来相聚。一年只能聚一次,相聚时他们的心情如何呢?(开心、快乐)让我们用这样的心情读读这两句。
④ 再读:今天又是七夕,仰望星空,让我们为牛郎织女祈福:牵牛织女渡河桥
(3)品析三、四句。
过渡:牛郎和织女的感人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每年的七夕节,天上(板书)是“牵牛织女渡河桥”,人间(板书)又是一个什么场面呢?
①读诗句,你能读懂吗?
(学生自由说)
②结合资料,理解意思。师:让我们看看课后资料袋怎么说的?
(学生读资料后再次回答)原来她们是在“乞取智巧”。
③认识织女,感受民间“乞巧节”。
师:古时候的少女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织女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请看——课件出示“织女介绍”。
师:少女们羡慕织女什么呢?(羡慕织女有一双巧手)
其实,古时候人们都喜欢过乞巧节。让我们来欣赏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过乞巧节的景象。⑤ 插播七夕盛况图片
师:多么热闹的乞巧节呀!文中哪句诗写出了人们过乞巧节的热闹场面?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想象乞巧节热闹的场面,再读(板书:想画面)
师:想象着画面,仿佛看到了古代女子乞取智巧的场景。古代的女子到底向天上的织女祈求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首《乞巧歌》
⑥ 读《乞巧歌》,感悟乞巧蕴含的意义。
师:女子们不光乞手巧,还乞——(健康、快乐、父母)
⑦ 游戏感受乞巧欢乐。
师: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女孩子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红丝线,带着心中的愿望,一起来穿针乞巧吧。要求:30秒钟穿完三根红丝线算“得桥”,穿不完算“输巧”。男生在旁边看着点,要注意安全。
生玩游戏。
师:那些同学“得巧”了?说说你穿红丝线时许什么愿了?(相机评价:孝顺的孩子;你很有爱心;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⑧ 读透诗意。
师:“得巧”的女生,你们穿了几条?(三条)诗中的少女们穿了多少条?(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很多很多)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线多?(尽:完)穿完了,得巧了,多开心呀!开心的读——
师:数不尽的红丝线穿完了,仿佛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了。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生:幸福)板书。
让我们幸福的读——
3、读背古诗
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诗,描绘的是七月七日这天夜晚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间少女乞取智巧的画面,表达了人们企盼幸福的美好情感。同学们,诗中的疑问都解决了吗?(解决了)
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1)抽生读,齐读,合作读。
(2)好记性的同学们,能背诵了吗?
(四)小结
1、出示星空图。师:孩子们,古代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故事后的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还有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用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方法去读,去悟。要知道,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只在课内,更在于利用好课外积累。
六、作业布置
1、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更多的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来读。
第二篇:《乞巧》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同学们真会学习)
3、板书课题,齐读。(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
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
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
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而传说天上的织女,不仅美丽、善良,而且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她在天上的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
PPT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云锦图吧。你能用上一些词语去赞美一下织女的云锦吗?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
小结:所以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对巧手,民间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带着虔诚乞巧的心情,那我们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二、知诗人:介绍作者。
过渡语:了解完古诗的背景,让我们走进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831—847)字智周,福建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章,通常我们把这种人又称为?
三、明诗意:
据说这首诗就是林杰六岁所写的,同学们觉得他厉不厉害啊?老师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也很厉害,通过预习就会读诗了,那么哪些同学想做小老师,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试试?
1、请3个学生来读,都读完后再请学生来评价。(你来试试。还有谁敢挑战,能不能读得比他更好一些?你读得这么好,能给大家提个醒,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2、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出示拼音PPT)来,跟我读。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来跟着节奏,一起读古诗(出示古诗PPT)好,非常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来好了。
3、我们知道,要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理解诗中的意思。那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A、看注释、、查资料、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B、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和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C、还可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过渡语: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好方法,那么我们先用第一种方法,要求:结合课本或资料书的注释,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你读懂了什么?(好,谁来告诉我,他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大家有没发现有两个字是同音的?“宵”和“霄”,你能组词的方式去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夜宵、元宵、通宵;云霄、碧霄、九霄云外)所以,宝盖头的宵指的是夜晚,那么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宵:夜晚。霄:云彩、天空)。
B、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碧霄图,碧霄指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在浩瀚无际的夜空,有一条银河,又叫天河,天河的两边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两颗星星遥遥相对。说到这里,同学们想到诗中的哪一句?(学生说)
C、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连起来说就是?我来读诗,同学们来连诗意,好吗?(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人们纷纷抬头看看浩瀚无际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会在这一天渡过银河来鹊桥相会。)
D、那么,谁能够一下子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一遍呢?
F、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们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二人相互喜欢,于是织女偷偷留在了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结婚之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很愤怒,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只要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道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分开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F、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不过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来读好吗?老师读一三句,同学们读二四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语:我们接着往下读,用上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先和你同桌讨论讨论,待会再汇报你懂了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吧
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所穿的红线都用了无数条。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F、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PPT出示):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
F、拓展: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你们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今年七月七日的你也过乞巧节,你会乞求什么呢?(学生说)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你也试着这样读吧!大家听从她的朗读中你能想象得出诗句的画面吗?
请个别读(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男女合作配乐读(这么美的古诗,如果配上美美的音乐一起读,那效果就更好了,好男生和女生合作读,女生一三句,男生二四句,好,乞巧,林杰,女生预备起)
机动:(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都陶醉了,能背诵下来吗?试一试。)
2、过渡语:你们真棒,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练习,一定会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下面我们比一比谁是背诗小能手。
先自己练习,然后互相背给同桌听。好,下面开始练习吧。
谁先来背,(PPT:出示默写内容提示,师提醒要背完整),那么没有内容提示,你还能背出来吗?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女生来试试,男生能不能背得像女生一样好呢?
五、拓展: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林杰写的乞巧,其实古时候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写了诗。
拓展一: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两首有关七夕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什么?(全班读)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秋夕
(唐)杜牧
红 烛 秋 光 冷 画 屏,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六、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古诗,还学会了吟诵一首新诗,同学还感受了课外的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去学习、去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乞巧
讲故事
乞心愿
第三篇:乞巧节
谈西和“乞巧”
摘要: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紧紧围绕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目标,深入挖掘伏羲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先后挖掘整理了仇池山歌、陇南影子腔、春倌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已成为西和的三张靓丽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加快“一湖九园”十大景区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先后完成了晚霞湖和隍城森林公园、观山植物园公路、晚霞湖游艇站、环湖景观带、仇池碑林等景观设施建设,晚霞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陇南十大重点景区。大力开发仇池奇石等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热线,形成集石窟艺术、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7.6万元,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旅游产业开发先进县。
关键词: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 乞巧节 乞巧之乡
一 西和概况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大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西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2008年6月,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和乞巧节作为一枝独秀的历史文化奇葩,被打造为西和县旅游文化品牌,倍受世人瞩目。
西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锑、铜、黄金等,县境东南部属全国铅锌矿第二矿带延伸,南部属全国第三大锑矿带。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中药材有半夏、淫羊藿、当归、党参等,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二 乞巧的历史渊源
甘肃西和,乞巧活动的发源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基本上同源同时。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同时,在“乞巧”游乐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容的情趣动人的民俗节日。
三 乞巧的基本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至七月初七,仇池儿女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这就是仇池山川欢腾的女儿节——乞巧节。
西和县乞巧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乞巧唱词类型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乞巧歌曲的曲调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类容丰富,数量很多。乞巧的音乐,舞蹈形式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4明间故事类
有牛郎和女织女的故事、巧娘娘传说、杨二郎传说。5 道具制品类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四 乞巧的主要特征
西和乞巧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下特征: 1 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明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 崇拜虔诚,仪式隆重
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同农耕文明信息相关
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 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子女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 乞巧唱词涉及子女的方方面面; 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五 乞巧节再变也抹不去文化痕迹
西和“乞巧节”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随后,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乞是乞求,巧是心灵手巧,“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7天8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
同事,在“乞巧”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人的民俗节日。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织女牗(当地称为巧娘娘牗)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该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据悉,在乞巧节活动中,北京伯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以“乞巧”为题材承制一部大型记录电影。该部影片将由日本新锐导演大象冢荣治操刀,制作团队来自中,日两国,剧组成员达40人,可谓是一支规模大,规格高,国际化的专业记录拍摄团队,影片制作完成后还将参国际影展。
另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和乞巧节,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产业的发展,由西和县政府投资,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在8月9日至16日(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在举办“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体验行活动中,“黑鸭子”女子组合,以及来自法国的女性学者和数名女大学生,在风景秀丽的晚霞湖畔体验“乞巧”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且承制的大型人文记录片《探寻西和乞巧》的拍摄工作,该记录片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通过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
继前一部纪录片《探寻西和乞巧》之后,《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又一部关于西和乞巧节的纪录片。“其实触动我们想成为这样一种文化记录者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接触了不少城市里的年轻人,问起关于乞巧节,几乎没有几人说得上,而来到西和当地,看到年轻人多出外打工,乞巧节的文化传承无疑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应该说,这一切促使我们拿起了镜头。”《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执行制片郭笑鲲说。
就像今年还唱乞巧的姑娘,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媳妇一样,从形式到唱词等方面,乞巧节都有了变化,但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抹去乞巧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痕迹。所以,明年,姑娘们依旧会唱响“七月初一天门开,请我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驾云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总之,西和“乞巧”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化特色;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西和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旅游市场,让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继续发扬专递。
参考文献:
[1] 甘肃恒信信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news/newslocal.asp?id=2691 [3] 山水旅游 http://www.xiexiebang.com/lns/xhx/ [5]苏君.学习考察陇南市旅游产业的体会[H],新华网,2008-3-15.
第四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方法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重点字词剖析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你们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2.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3.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好,注意读准了“乞”“霄”这两个生字。
4.教师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乞、霄(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读读? 5.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6.(课件出示:乞、气和霄、宵)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7.咱们来写写这几个吧。(课件出示:乞和霄的书写过程)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先书空。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咱们再读读这首诗,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2.谁能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3.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么停顿的。4.谁还能按照停顿的斜线来读读这首诗? 5.没有了斜线,你读时还能停顿吗? 6.你学明白了什么词语? 7.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8.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9.你觉得这夜空美吗?(课件出示:古诗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 10.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图)
11.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 12.你明白第一句古诗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13.(课件出示:第二句古诗)诗人林杰出来看到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14.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谁能说说? 15.(课件出示:织女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穿针引线? 1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 5.老师也想读读。(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老师配乐读诗。6.谁也想像老师这样配乐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优美的动听的乐曲声中再次背诵这首诗,表达对自己的情感吧。(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
第五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
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
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
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 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
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
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⑴“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⑵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⑶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 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 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 年的七月初七)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 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 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
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
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 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 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 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
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
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
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
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 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⑴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
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⑵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
很多呢?(穿尽)⑶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 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 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 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3、古人云: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
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
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 的古诗积累本中吧!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
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
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
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
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
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
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 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