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乞巧》课堂实录(大全)
《乞巧》课堂实录
淮北市黎苑小学
黄婉莹
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这一习俗唐宋最盛。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祈求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划分:一课时 课前交流:
与学生做游戏,猜猜人物,活跃气氛,引出古诗人物。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故事感情。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题。
师:牛郎织女,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织女的贤惠善良,心灵手巧也一直为人民所称诵。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唐代诗人林杰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
2、指导写课题。
师:来,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看,“乞”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多像一个人诚心祈愿双膝跪地的样子呀!(生会意微笑。)
师:再看这个“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用生字组词。齐读诗题。
3、理解题意
师:诗题乞巧指的是什么呢,读读注释就知道了。
(上课伊始,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自然而然引出古诗,与课前交流相互呼应。生字教学尤有特点,“乞”字的教法别具一格,生动形象。)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乞巧节,又叫七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古人会有哪些活动过节呢?打开书本第122面,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通顺流利了为止。生练读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字正腔圆!谁还想读? 另外一生读。
师:很好,通顺流利!
2、师生合作,读出韵味。
师:古诗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读诗。
师:好,有点味道了,我们再读一次,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句,注意节奏和味道。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读诗,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品析前两行诗句,感悟悠悠鹊桥情(1)、咬文嚼字,想象画面
a理解字义。师:同学们已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细心地孩子会发现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却不同。生:霄和宵!师:今宵是指—— 生:今天晚上!
师:那“宵”就是—— 生:夜里!
师:那雨字头的霄是指—— 生:天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查的资料!
师:真是个好办法!在学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字我们还能怎么办? 生:查字典!生:问老师!生:„„
师: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b读出语感。师:初秋的夜晚,凉风徐徐,繁星闪闪,沐浴在凉风中,仰望浩瀚无际的青天,你有什么感觉?带着感觉读词。生:今宵——碧霄——
c师:同学们,这个美好的“霄”字还是个生字呢!让我们细细地写一写吧!写字指导,练习两遍,再次读词。(2)、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诗句中,自由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呢!生:我仿佛看到了两个孩子抱住了妈妈!生:我仿佛听到一家人的说话声!板书:天上相会
师:牛郎织女在哪里相会? 生:在天上!生:在鹊桥上!师:这是怎样的桥啊!成千上万的喜鹊首尾相衔,在那波涛滚滚的银行上,搭成一座相思之桥,一座亲情之桥,一座爱情之桥,多么有情有义的喜鹊啊,读——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喜鹊搭桥,这又是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一年一度终得团聚,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导朗读,读出喜鹊的情意,读出故事的感人。(3)、指导看图,想象说话
师:在喜鹊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牛郎对织女说:我们都很想你,你过得好吗? 生:织女说:你们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孩子们说:妈妈,我们想你!我们不舍得你走!我要天天都见到你!提炼出高兴不舍难过。课件出示画面,(4)、感受真情
熟读成诵
指图背诵前两句,吟诵出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图片。(5)、升华情感
拓展积累
忠贞不渝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作了两颗闪亮的星。领读“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2、品析后两行诗句,体会浓浓人间意(1)、借助资料,想象情境
师:七夕节的夜晚,人们仰望星空,寄托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自由读后两句,联系课后资料袋,同位互相交流。课件出示资料袋。(2)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a引导理解乞巧,板书:人间乞巧 b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感受人间乞巧人多。C指导感情朗读:
师:在小河边,在家门口,在山坡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热闹非凡,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夜深了,姑娘们仍在穿针引线,纵然穿尽红丝几万条,也难以表达诚心哪,引诵——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感情朗诵全诗,整体感悟诗情画意。
(前两句展示了一幅鹊桥相会图,教学设计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情境,感受牛郎织女的忠贞,在想象情境的同时积淀情感,而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乞巧的画面,体验自然和谐的氛围。教案把祈愿作为教学重点,紧扣 “乞”,着力创设情境、氛围,有目标、有层次、多角度地引导读悟诗句、展示口语交流、感情吟诵诗句,加深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感悟“乞巧”的意思和内涵,而后落实拓展。在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对古诗的感悟,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感情升华
拓展积累
1、由乞巧手铺开想象 师:人们不光乞求一双巧手,在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生 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向织女乞求吗?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心愿加入乞巧的人群吧!(配乐)
2、升华情感,师:《乞巧》是一首千年传诵的诗,是一段千年流传的情,百听不厌,让我们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为所有人祈愿祝福—— 生齐背古诗
3、拓展积累,师:千百年来,泱泱中华,传下了多少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啊!积累下你喜欢的诗句吧!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
杜牧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唐 赵璜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唐 白居易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 白居易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唐 崔颢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 秦少游
(课文描写了七夕乞巧的情景,教案适当拓展,展示优美诗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作业
给小伙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霄 渡
第二篇:《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课堂实录
一、导课: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背诗,老师考考你们。谁会背《清明》?(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写清明节)谁来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背诵)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重阳节)
师:这两首诗都是写我国传统节日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乞巧》。师板书课题并讲解字的写法。齐读课题。
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遍。(强调坐姿,字体安排。)师:同学们写得不错,可见平时下功夫。
二、解题:
师:乞巧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你是通过看注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很好。这首诗的作者是林杰,对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就可以学习古诗内容。(师板书:查找资料)师:你们平常学习古诗还有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诗也是这样,反复诵读就是一个好办法。(师板书:反复诵读)
三、初读: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畅。学生自由读。
(出示古诗)指生读古诗。
师:古诗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指一生读诗。师范读古诗前两句。再指一生读前两句。
师生合作读。师读前两句,学生读后两句。师读一、三句,学生读二、四句。交换再来一遍。老师读题目,学生读整首诗。
四、品读:
1、学习前两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师:在这首诗中,有个字读音相同,字形也差不多,是哪个字?(宵、霄)有什么相似?从字义上有什么区别?(宵:是晚上的意思。用“宵”组词。“霄”云的意思。)
(出示课件:元宵、宵夜
九霄云外、云霄。)自由读。
师:部首不同,字义也就不同。(再出示古诗的第一句)指生读古诗。师: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指生回答。
师:“碧霄”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这么美丽的夜晚,齐读第一句—— 在这样的夜晚,想起一个故事,齐读第二句——
师:人们仰望天空,不禁想起那个美丽的故事?师配乐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你再看碧霄,再读这句诗,你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指学生再读。
读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什么?他们多长时间相聚一次?(一年)谁能读出她们的幸福。(指生读)
让他们幸福地相会,谁来读?(一生读)齐读。
师:牛郎和织女的情感牵动人们的心灵,所以人们每每仰望天空,就会想起这个美丽的故事。(师板书:故事)因此在人间人们会有这样的活动。
2、学习后两句
(课件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师:通过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
师:想象画面再读这句诗。生读。
师:所以想象画面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师板书:想象画面)生读资料袋,看人们是怎样望秋月、穿红线? 交流。(师板书:习俗)
师:谁不想拥有织女这样的巧手呢?所以大家都来乞巧。大家出来了,他们在月下穿下红丝,夜深了他们还在穿着红丝,学生接读: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他们穿尽了多少红丝?几万条说明了什么?(生回答)他们仅仅是在乞巧么?
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歌》 学生齐读。
师:这仅仅是在乞巧么?让我们走进乞巧,你想乞巧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带上你的愿望,一起读后两句诗。——
这么多的红丝,每一根红线都代表这么多的愿望,穿也穿不尽——
五、延伸: 1.(出示全诗)
学生齐读,试着背诵,背出节奏,背出韵味。
师:林杰用简短的字展现了唐朝人们乞巧的节日,现在也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2.师出示各地乞巧节日的图画。
3.师:在古代,诗人是这样描写(出示《七夕》杜甫、杨朴的《七夕》),现代诗人郭沫若也这样写道:出示《天上的街市》。
4.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乞巧》,知道了一个故事,了解了一种习俗,感受了一种文化。(师板书:文化)
运用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学习下一首古诗。板书:
乞巧
故事
查找资料习俗
反复诵读 文化
想象画面
第三篇: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教学设计 大同街小学
任婷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织女是天上的神仙,织的一手好锦缎,织的花儿红似火、白似雪,织的动物栩栩如生。有一天,织女下凡来到人间,遇到了忠厚老实的牛郎,并与他结为夫妇,但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并用银河将他们分开,从此他们天各一方,他们的忠贞感动了喜鹊,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就自发搭成鹊桥让他们相会。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古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的,请同学们一起和我书写课题“乞巧”,板书“乞巧”。(注意写“乞”字要与“气”字区分,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学生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乞、巧两个字都读三声,当两个三声连在一起,第一个三声要变调,变成二声。请一位同学再读课题。师:你们想不想了解乞巧的意思呢?打开书124页,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1:乞巧节是古人喜欢的一个节日。生2: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生3:乞巧是乞取智巧的意思。
生4: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在晚上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先穿好叫得巧,后穿好叫输巧。还有的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得巧还是输巧。师:从这一段话中你们就读懂了这么多,相信你们学完这首古诗会收获更多,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林杰这首《乞巧》。
3、师:请同学们自读课题
第四篇:乞巧节
谈西和“乞巧”
摘要:西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紧紧围绕打造陇上文化名城的目标,深入挖掘伏羲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先后挖掘整理了仇池山歌、陇南影子腔、春倌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乞巧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多民族相处融洽,共同开发陇南,悠久的历史和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陇南社会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性的地域特色。陇南文化,既是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又是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独特的风俗民情,特别是乡村民俗,深受史学界的关注和游人的青睐。在宕昌县境内岷江两岸的官鹅乡和新城子乡,生活着由古宕昌羌与吐善长期融合而成的藏族同胞,有着独特的风俗,融宗教信仰与娱乐为一体的“陆意定资格”和“朝山神”活动,场面壮观,锣鼓喧天,歌舞不断,体现出他们抗拒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文县境内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铁楼乡的白马藏族同胞,是古代白马氐人的一裔,他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其独特的婚礼仪式和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古老宗教活动“池歌昼”,场面庄重,每年五月端阳的“采花节”,充满了生活情趣。在陇南各县,无论是田间地头,或是山林深处,赶集途中,到处都能听到高亢嘹亮的“洮岷花儿”,不少地方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广大群众的“两当号子”,舞姿别致的武都“高山戏”,文县的“玉垒花灯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异彩纷呈,尽显民族风采。宕昌沙湾、官亭等地群众自酿的“咂杆酒”,历史悠久,口感醇厚绵长,是待客的佳酿。山区群众惊险激烈的狩猎活动,及“见者有份”的古朴遗风,都能使旅游者感到陇南乡村人民的热情纯朴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已成为西和的三张靓丽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加快“一湖九园”十大景区建设,努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先后完成了晚霞湖和隍城森林公园、观山植物园公路、晚霞湖游艇站、环湖景观带、仇池碑林等景观设施建设,晚霞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陇南十大重点景区。大力开发仇池奇石等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旅游热线,形成集石窟艺术、自然风光、人文古迹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37.6万元,文化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旅游产业开发先进县。
关键词: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 乞巧节 乞巧之乡
一 西和概况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是大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是西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因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2008年6月,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西和乞巧节作为一枝独秀的历史文化奇葩,被打造为西和县旅游文化品牌,倍受世人瞩目。
西和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锑、铜、黄金等,县境东南部属全国铅锌矿第二矿带延伸,南部属全国第三大锑矿带。农作物以小麦、马铃薯、玉米、荞麦为主,中药材有半夏、淫羊藿、当归、党参等,2004年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二 乞巧的历史渊源
甘肃西和,乞巧活动的发源地,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基本上同源同时。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乞巧中的“巧娘娘”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观世音菩萨驻世妙国,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更为这片美丽的土地抹上了极为神秘的色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同时,在“乞巧”游乐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容的情趣动人的民俗节日。
三 乞巧的基本内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至七月初七,仇池儿女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这就是仇池山川欢腾的女儿节——乞巧节。
西和县乞巧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乞巧唱词类型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乞巧歌曲的曲调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类容丰富,数量很多。乞巧的音乐,舞蹈形式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4明间故事类
有牛郎和女织女的故事、巧娘娘传说、杨二郎传说。5 道具制品类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四 乞巧的主要特征
西和乞巧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下特征: 1 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明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 崇拜虔诚,仪式隆重
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同农耕文明信息相关
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 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子女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 乞巧唱词涉及子女的方方面面; 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五 乞巧节再变也抹不去文化痕迹
西和“乞巧节”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程式之完整,在国内绝无仅有,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化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随后,西和县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乞是乞求,巧是心灵手巧,“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7天8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怀着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怀着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理,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丰富锤炼,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唱不完的“乞巧歌”。
同事,在“乞巧”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动人的民俗节日。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织女牗(当地称为巧娘娘牗)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该节也被称为“女儿节”。
据悉,在乞巧节活动中,北京伯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以“乞巧”为题材承制一部大型记录电影。该部影片将由日本新锐导演大象冢荣治操刀,制作团队来自中,日两国,剧组成员达40人,可谓是一支规模大,规格高,国际化的专业记录拍摄团队,影片制作完成后还将参国际影展。
另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和乞巧节,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产业的发展,由西和县政府投资,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在8月9日至16日(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在举办“寻找失落的女儿节”体验行活动中,“黑鸭子”女子组合,以及来自法国的女性学者和数名女大学生,在风景秀丽的晚霞湖畔体验“乞巧”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且承制的大型人文记录片《探寻西和乞巧》的拍摄工作,该记录片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通过央视十套《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
继前一部纪录片《探寻西和乞巧》之后,《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是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拍摄的又一部关于西和乞巧节的纪录片。“其实触动我们想成为这样一种文化记录者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接触了不少城市里的年轻人,问起关于乞巧节,几乎没有几人说得上,而来到西和当地,看到年轻人多出外打工,乞巧节的文化传承无疑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应该说,这一切促使我们拿起了镜头。”《寻找失落的女儿节》执行制片郭笑鲲说。
就像今年还唱乞巧的姑娘,明年后年就变成了媳妇一样,从形式到唱词等方面,乞巧节都有了变化,但怎样的改变都无法抹去乞巧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痕迹。所以,明年,姑娘们依旧会唱响“七月初一天门开,请我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驾云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总之,西和“乞巧”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文化鲜明的边缘性和多元化特色;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西和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要充分发挥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打造旅游市场,让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继续发扬专递。
参考文献:
[1] 甘肃恒信信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news/newslocal.asp?id=2691 [3] 山水旅游 http://www.xiexiebang.com/lns/xhx/ [5]苏君.学习考察陇南市旅游产业的体会[H],新华网,2008-3-15.
第五篇:乞巧教案
《乞巧》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重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方法
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重点字词剖析法: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你们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2.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3.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好,注意读准了“乞”“霄”这两个生字。
4.教师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乞、霄(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读读? 5.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6.(课件出示:乞、气和霄、宵)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7.咱们来写写这几个吧。(课件出示:乞和霄的书写过程)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先书空。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咱们再读读这首诗,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2.谁能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3.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么停顿的。4.谁还能按照停顿的斜线来读读这首诗? 5.没有了斜线,你读时还能停顿吗? 6.你学明白了什么词语? 7.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8.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9.你觉得这夜空美吗?(课件出示:古诗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 10.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图)
11.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 12.你明白第一句古诗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13.(课件出示:第二句古诗)诗人林杰出来看到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14.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谁能说说? 15.(课件出示:织女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穿针引线? 16.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 5.老师也想读读。(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老师配乐读诗。6.谁也想像老师这样配乐读读这首诗?(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优美的动听的乐曲声中再次背诵这首诗,表达对自己的情感吧。(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