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山那水散文
说起我的母校——绛帐高中,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如诗的青春岁月。好几年不曾回母校了,我常在梦里梦见它,梦见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绛帐高中座落在因东汉鸿儒马融曾设帐讲学而闻名古今的绛帐古镇的正北约三四里的古水村里,它南临渭水,北依土山。渭水的潺湲,土山的苍莽,为这个本来占地面积不大,条件也不够好的学校平添了几多生趣,也为学生们带来了几多欢乐。
学校大门朝南敞开,出门就是一条小河,因它只是渭河的一个分支,水势较小,当地人便把它叫“渭汇渠”。平时,河中水浅,虽不清澈,但能见底;倘在汛期,河床里满满的,浩浩荡荡,颇具气势。河上有小桥一座,宽约五米许,两边有铁栏杆。桥两头各植有两棵法国梧桐,粗细相当。这几棵法国梧桐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植,树干老粗,两人也合抱不住。树冠颇大,整个树如巨伞一般将小桥全罩在了下面。最好看的是树枝,树枝繁茂,纵横交错,有的枝柯如虬龙飞舞,有的枝梢似凤爪伸空,有的枝节象猿臂探水……真可谓千姿百态,穷形尽相。
小桥是学校的交通枢纽,当然也就是最热闹的地方了。在周内,这桥上常有小商贩摆摊卖货,其中有卖书刊的,有卖吃食的,有修皮鞋的,偶尔也有卖石膏像、卖笛、箫、二胡等管弦乐器的等等。只有这卖石膏像和乐器的地摊上人最多了。那些石膏像全是用橡胶模具灌了石膏汁倒出来的,惟妙惟肖,活泼逼真,形式多样,有维纳斯、思想者、孙悟空、观音菩萨及各种动物的造型等。我光顾的最多的要算书摊了。书摊上有旧书,也有新书,大体分为两类:学习资料和文学书籍。我便是文学类书籍的忠实顾客。每见桥上有卖书的摊点,我必定要去光顾的。倘若挑到好书,身上只要装钱,就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买下;若是一时囊中羞涩,就是举债也非要将它弄到手上不可。可以说,在高中时代,我的零用钱甚至伙食费大都花在买文学读物上了,尽管我的家境并不宽裕。也就是从那时起,文学之梦在我心中开始萌生,为了实现我的文学梦,我饕餮古今中外的名著,并开始学着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一直到现在。
在晚上,尤其是夏天的晚上,桥上的景色最是迷人。晚自习后,天气闷热、无心睡眠,同学们便三三两两地来到桥上纳凉。天外,明月皎皎、凉风习习。桥下,水声哗哗、波光鳞鳞。树荫里的知了吹奏着醉人的夜曲,桥栏旁的同学漫无边际地闲聊。那些羞涩的女孩们穿出平日里不敢穿的花裙三三两两的在桥上或河畔散步。毕业班的情侣们趁此良夜,在这样的晚上常常互牵了手,在河畔散步,说悄悄话,诉别离情。
学校后边是一座土山。学校一半儿建在山下,一半儿建在山腰。
这座土山可是同学们的好去处,春秋两季,去的最是频繁。常逢着假日或自由活动期间,同学们三五成群相邀登山畅游,好不快活。
春时一到,惠风和畅,草木泛青,山花烂漫。这个时节,同学们便去山上踏青。或是赏景散心,或是登高望远,或是采花扑蝶,或是拍照留影,或是放喉高歌,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疯就怎么疯,这里是属于青春少年的一片自由天地。到了秋天,山崖上的野枣就熟了。那些馋嘴的女孩儿,一个个穿戴的花花绿绿,不怕山高路陡,不嫌枣刺扎手,爬上山坡摘野枣子,将衣兜里装得鼓鼓的。有的一边摘一边吃,有的一边摘一边说笑,有的一边摘枣一边唱歌……她们如快乐的青春小鸟,歌笑婉转入云霞。我们男孩子才没有那份耐心去一颗颗地摘那小小的野枣子,我们虽然不摘,却也想一饱口福,于是,便厚着脸皮向女生讨要,倘若不给便将手直接伸向女生的口袋里去掏。枣子吃够之后,野枣大战便开始上演,男孩用枣子打女孩,女孩以枣子还击男孩,结果扔的满地都是,走路不小心能将人滑倒。土山是我的常去之处,心情高兴时去,情绪低落时也去,不分四季;一个人去,友人邀请也去,一切随我。我去山上除了游玩之外,主要是采风,寻找创作的灵感。每次从山上归来,我总会写好些东西。土山呀,它曾留下了我的脚印、欢笑、歌声、泪水……
这些年过去了,那山、那水我再没见,它们离我既远又近,似在梦里,犹在心中。
第二篇:环保话题作文:那山,那树,那水
环保话题作文:那山,那树,那水
这里记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来,这个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这个山村发生的故事也许是一个缩影,让世人由此去了解环保的重要吧!题记
山,一座巍峨的山。山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人,一群山里人。几辈人都居住在这大山里。
树,满山的树。青山抱着绿水,绿水映着青山。这就是山里人过日子的家园。
每天清晨,伴着初升的太阳,迎着小鸟的歌声,山里人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在山路上,走得最早的,是一个50多岁的人老村长。他不知道什么叫经济,只知道山里人要守住粮食。今天,林里的鸟儿唱得特别口向,老村长比以前走得快。他不知道山要变样了。
下午,村里的小青年王明带来了一伙山外的人,还开进了几辆卡车。听人说,那伙人是来做买卖的。做什么买卖,只有他们清楚。
傍晚,扛着锄头回家的老村长第一次听说山里的树能卖钱,大伙儿心动,老村长没主意了。卖,还是不卖,那一夜村长家的灯亮了一夜。
紧接着,有人开始探消息了。面对村民,面对这些以大山为依靠的人们,村长不知说什么好。他想到了因缺钱而病死的母亲,他想到了祖宗留给的大山,想到了村里的穷困。卖,还是不卖
第三天,有人开来了推土机,一伙拿着电锯自称是县伐木队的人来了。他们递给了村长一张单子,说是伐木合同。村长不识字,只知道在上面签个红圈圈,树木就能变钱了。
村长心里矛盾极了。他恨,恨一片片青山变成了荒山,自己守不住祖宗留下的树。他喜,从第一车木头运出山后,一笔笔钱涌进了山。村里人生活的确变了,楼房、摩托,王明还开了辆汽车
终于有一天,山变成了秃山,水再也不绿了。又是一个暴雨夜,村长被村民们叫醒,有人惊恐地说山洪来了,有人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走。可是,晚了,就在山洪涌来的那一刻,全村都被淹没了,连同那张合同,都随着洪水消逝了。
[简评]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三大主题之一。如何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小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因滥伐森林而造成的悲剧,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护森
林,刻不容缓;再穷也不能滥砍滥伐。结尾耐人寻味,引人深思,是一篇好习作。
相关链接:
关于环保的作文素材
2009年中考环保话题作文素材:环保与发展
第三篇:那山那水那树诗歌欣赏
——鸭池河记游
小序:鸭池河是原来贵州贵阳省城通往黔西北的咽喉要地,地势险要,1935年红军长征时曾经强攻过鸭池河,而后进入黔北重镇黔西(奢香夫人故里,百里杜鹃花园景区)。现鸭池河修了大型的水电站——东风电站。电站蓄水,高峡出平湖,百里乌江画廊,风光绮丽。水倒影着山,山缠绕着路,路曲径通幽。两岸绿树掩映,青瓦白屋,水果飘香。是游览的好圣地。)
下边的水,玉带般缠绕着山,夜夜奔流忙碌。
山间又缠绕着路,弯弯曲曲,山重水复,了无寻处。
突然,峰回路转,青瓦白墙,人家户户。
路下边是树,路上边还是树,桃子、李子,枇杷、樱桃,数不胜数。
这仙境把同行的姑娘迷住。
“蓬莱岛”里,一次次
误入“歧途”。
那清新的空气哟,醉我在林园深处。
到这,顿觉红尘堪误
筑一间茅屋,梅妻鹤子
余生安度。
看鸡鸭成群,蝴蝶飞舞,浮躁的心啊!,有万物归一的情愫。
山上边还有水,一股股
流泉飞瀑,晶莹如珠。
挂在树上的李子哟!
挤挤挨挨,搔手弄姿,耀人眼目。
嗯,垂涎三尺咯
长如水柱。
农家的女孩,温柔,动人楚楚。
洋溢着的笑,映衬着迷人的流苏。
“去吧 果园里,李子已熟,尽情的摘吧,那是土地慷慨的付出。”
门前是一幅美丽的画图,高壁千仞,余辉微镀。
留一张影吧!
让心灵与山水
亲密的接触。
走了,我不断的回眸,那山,那水,那人,那树,夜夜让我,执笔难书!
第四篇:那山 那水 那人 读边城有感
那山 那水 那人
——读《边城》有感
郁郁莽莽的林海,安安静静的小城,边城中讲述的故事就基于这片安静而平和的背景。沈从文先生说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那山,那水,那人,如此鲜活地演绎了一场关于爱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恶:善良而纯真的翠翠;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她爱的也爱她的傩送,为爱而放弃爱她的天保„„所有人都干净得像一潭清泉,袅袅婷婷地开出人性至美的花。翠翠的初恋本是那个年龄最纯洁的相伴相依,可结局却并不美好,天保为成全傩送和翠翠,死在了外出的途中。傩送的爱隐忍而低调,他在夜里唱歌,而翠翠却只以为自己做了一个美丽的梦。两个相爱的人,两颗善良的心,可终究敌不过命运。傩送远走他乡,归期未知。翠翠孤单地守在渡口,没有了爷爷,也就没有了家,没有了她爱的人也没有了爱她的人,没有了相伴相依,只有或许没有尽头的无边守候„„
“有爱的人生不一定是圆满的,这本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不禁叹息,固执地想给翠翠一个幸福的机会。于是在她的等待上续写,写她的失落,她的孤单,她的坚守,她最后的妥协„„顺着自己的心情写,却最终发现我给不了翠翠想要的幸福,我给了她一种平淡却安定的生活方式,没有起起落落,所有的一切都平淡如水,但平淡是真。她的爱情不必感天动地,但只要有一个归宿,便是一个幸福的理由。
或许在我内心深处,还是不怎么认可傩送的做法吧,他在磨坊与渡船的矛盾抉择中选择了离开,没留下一个承诺。而翠翠却花费着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等他。生命有怎样漫长的经历,而青春却短暂得仿佛只剩一朝一夕。那个傻傻等待归人的翠翠让人心生怜惜,那山那水也有了让人动容的气质。翠翠的爱情是至美的,作者本身所崇尚的质朴和善良在这个人物身上一展无余,又或者说,作者写的不只是翠翠,还有那个地方,那个时间,那些记忆里熟稔的乡音乡情。
人们在形容现代社会时喜欢用一个词——物欲横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当纯真和善良也被当成一种宣传的手段,内心的安定却是科技给不了的。
我怀念那山,那水,那人。
边城中静谧安详的小城,那种一见钟情便可相知相许,矢志不渝的爱情;和睦而友好的邻里;街边道旁的朗朗笑声„„边城的景色或许只留在了小说里吧。泛黄的纸,陈年的情,却历久弥香。在累的时候,还有一方桃花源在静候,也是读者的福了。
忘不了片中的爷爷在临死前彻夜编织草鞋的情景,或许是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爷爷在昏暗的屋里不停地编着,沉默着,仿佛手里的稻草是他唯一的工作。在天亮的时候,爷爷死了,翠翠哭着喊的一声爷爷让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生命其短暂,那些必须退场的人和事是不能承受的负荷,她们压在心上,一旦消逝,心就会空落起来,人就成了无根的草。能不能让我陪陪你?能不能让我看看你? 安定,原来只是一种感觉,我想起了那些一直陪伴着我的人的温柔脸庞,心应该是暖的,可实际上,在它笑的背后,有一条隐忍着的悲伤河流„„
边城还在的,边城还不远。只要,还未离开。
用全部的生命去守候,支撑那些爱我的人无可奈何的苍老。既然不能把岁月平分给他,那就让我把我们在一起的每一秒都当成永恒来过吧。
第五篇:山那面人家教案
建议一 采用自主阅读法,课堂讨论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 本文通俗易懂,语言极富地方色彩,小说记叙的内容和描写的场景画面都是学生较熟悉的,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阅读法,让学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自己来品味、感悟、表达。
2.第一课时,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脉络和大意。教师可简要介绍作者和他的写作风格,以及课文的时代背景;也可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周立波的资料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后在课堂进行介绍交流,比赛看谁的资料全面中肯。教师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全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层意。
3. 第二课时,重点赏析课文。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要引导学生从小说表现的乡俗民情、大量使用的地方方言以及引用的民歌民谣等方面仔细体会。
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教师可提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方言词语要做好记号,以备讨论时理解其含义,为分析作品特点打下基础。
4.课文通过描写山那面人家一对普通农民的婚礼,充分表现了湖南的民情风俗,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5.建议教师搜集有关民情风俗的资料,使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示例:
一、查一查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比一比
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
三、读一读
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三、议一议
教师设疑导航,学生思考讨论: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2.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4.作者善于运用湖南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课文中找出五个以上的方言词,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5.小说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说说小说中引用 “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7.小说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婚姻制度的议论?你知道中国婚姻制度的变迁吗? 8.小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你能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吗?
建议二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学习本文,可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揣摩小说富有个性、清新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进一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文章的景物描写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可以通过扩展阅读周立波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小说的基本风格,加深对周立波作品的整体把握。
3.这篇文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时代性,在今天的一些学生眼里,作品中一些人物的言行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滑稽的,教学中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4.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 示例:
一、了解背景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把握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并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2.说说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3.说说本文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三、品味比较
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周立波《禾场上》)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周立波《山乡巨变》)
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语句,再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
‚相偏了。‛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 ‚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
‚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王老五说。‚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办得办得。‛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邓部长问。‚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
‚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
‚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吗?‛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呢?哼,就请你不吃。‛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吃,土音Chia壁,土音Bia。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邓部长说。
3.小说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再读读《红楼梦》中描写笑声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住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三、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小说展现了湖南农村哪些乡俗民情,你能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吗?
2.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色彩。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结合时代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预习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1)作家作品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圣手,1946年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
(2)时代背景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歌颂了新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写“我”和姑娘们一起去参加山那面人家的婚礼。
第二部分(从“翻过山顶”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我”参加婚礼的经过。这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翻过山顶”至“并且这样欢喜呢?”)描写新房的布置、摆设和婚礼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层(从“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至“兽医堂客说”)写婚礼前人们对新旧婚姻制度的议论。
第三层(从“外边有人说”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婚礼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把新郎送回去以后”至结尾)写“我”参加完婚礼后回家去。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山那面人家》反映二十世纪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新生活,绘制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四、品味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本文体现了周立波小说的几大特点:时代特点突出、地方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围绕这三大特色讨论探究。
1.“时代特点”组
(1)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2)小说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
(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2.“地方色彩”组
(1)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2)说说小说中引用 “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的民风习俗,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更在人们的岁时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中表现出来。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
3.“人物形象”组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找出相关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二)各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总结。1.“时代特点” 社会氛围:
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
家居摆设:
人们把一盏玻璃罩子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里的陈设。床是旧床,帐子也不新;一个绣花的红缎子帐荫子也半新不旧。全部铺盖,只有两只枕头是新的。
堂屋上首放着扳桶、箩筐和晒簟,这些都是农业社里的东西。正当中的长方桌上,摆起两枝点亮的红烛。烛光里,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两只插了茶子花枝的瓷瓶。靠里边墙上挂一面五星红旗,贴一张毛主席肖像。经济生活:
他支给邹家五块钱现款,叫他们连茶饭,带红纸红烛,带一切花销,就用这一些,免得变成超支户。
婚礼仪式: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天我有两千工分了。”“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2.“地方色彩” 湖南方言:
不断纤(不停)、晓得(知道)、翡青(翠绿)、听壁脚(听私房话)、困(睡)、伢子(孩子)、汁子(乳汁)、脸模子(长相)、衣架子(身材)、堂客(妻子)、枯眉毛(皱眉头)、脑壳(头)„„
地方民谣:
“三岁伢子穿红鞋”增强小说的热闹、喜庆气氛;“旧式婚姻不自由”表现农民对农村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新式婚姻的渴望和向往。
民俗民风:
婚礼习俗:“哭嫁”、“送亲”、“婚礼”、“闹房”、“听壁脚”
居室文化:木格窗子上糊上了皮纸,当中贴着一个红纸剪的大字,四角是玲珑精巧的窗花,有鲤鱼、兰草,还有两只美丽的花瓶,花瓶旁边是两只壮猪。
3.“人物形象” 新娘卜翠莲:
当新娘子端坐在床边上时,很大方,一点儿也没有害羞的样子。她很熟练的从嫂子怀里接过侄儿,搔他的胳肢,逗他笑,还抱出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按一般常理来说,新娘子新到婆家都是羞涩的,但是这个新娘子却还能在众人面前给小侄儿把尿,留给人们落落大方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这里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新娘子其实也是紧张的,只是借小侄儿来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以缓解她自己的忐忑。不管怎么说,新娘子的形象还是自然得体的。这部分是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仪式开始了,大家要新娘子讲话,她虽说大方,也还是脸红了。本来机灵的她紧张极了,甚至讲错了话,把订婚说成了结婚,幸好大家只是善意地笑。最后,她掏出自己的劳动手册,表明自己不是来依靠人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语言和神态描写。至此,新娘子的淳朴能干,可爱大方的性格完全展现出来了,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新郎邹麦秋:
新郎邹麦秋着墨不多,前面大半篇内容都只是略略提及了他。但是新郎后面的“临阵逃跑”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原本模糊的新郎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身为婚礼主角的新郎,本应在婚礼中和大家喜庆,邹麦秋却是自己偷偷地溜出去看社里的红薯中烂了没有。这种憨直让人有点又爱又恨。这一情节让新郎热爱集体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
乡长:
“乡长是一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不笑的乡长其实是个极其可爱的人,虽然自己没笑,却仍然是幽默诙谐的。他给大家讲哭嫁风俗,虽然自己没笑,却惹得墙外的姑娘们都哄笑起来。同时,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个不笑而笑的人。一群姑娘:
从一开始踏上参加婚礼的路,那群姑娘就开始了笑。刚开始是嘻嘻哈哈的笑,后来索性笑疼了肚子蹲在了路旁。这些大方自然的笑闹,生动地体现了姑娘们天真活泼的性格。等到了新郎家的新房里,姑娘们又转为轻声地笑了。这里展示了姑娘们性格特征的另一面:羞涩。男客人落座后,她们又立刻一路笑声地哄出去了,带着天真的喜悦。本来以为她们已经离开,谁知道当乡长说起外乡有趣的哭嫁的风俗时,窗外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原来她们在练习听壁脚了!这一段则恰到好处地将姑娘们调皮狡黠的形象刻画出来。终于到了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了,姑娘们看着新娘子,咬着耳朵“低低地笑”;听新娘子讲话时,姑娘们又“吃吃地笑”,这些都是年轻姑娘们特有的举动,娇憨之态跃然纸上。最后,宾客都散去了,独留姑娘们在主人家笑闹,微风中还送来“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这贯穿全文的笑,将农村姑娘率真活泼、调皮朴实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周立波《禾场上》)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周立波《山乡巨变》)
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
‚相偏了。‛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
‚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
‚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王老五说。‚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办得办得。‛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邓部长问。‚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
‚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
‚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呢?‛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吗?哼,就请你不吃。‛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吃,土音Chia壁,土音Bia。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邓部长说。
六、总结课文
周立波的小说真正是益阳山乡风情和民俗的镜子,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益阳山乡的地理状貌,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以及其它益阳文化的鲜明特色。读周立波的小说,如果读者是益阳人,即使远在天涯,也会好像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丘陵起伏的家乡山水之间,进入了处处乡音盈耳,翠竹森森,茶子花盛开的美妙的益阳世界。
七、布置作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