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林,那楼随笔

时间:2019-05-15 16:3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那山,那林,那楼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那山,那林,那楼随笔》。

第一篇:那山,那林,那楼随笔

我的家乡在江西。

家乡最有名的当属龙虎山。龙虎山千姿百态,一座座山高低不同,形态不一,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骏马,有的像鱼,还有的像老人。山势或连绵不断,温柔似水,一眼望不到头;或临水而立,悬崖峭壁,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老家村子对面也有一座山,植物可多了,有松树、杉树、梧桐树等。去往山上有条窄窄的小路,两边布满荆棘,我常常循着小路上山,被荆棘划破了口子也毫不在乎。运气好的话,在山上还能看到野鸡,爸爸还打过一只呢!山上有许许多多的蘑菇,像一把把小伞,美丽极了!伴着风儿登上山顶,云雾就像被踩在脚底下似的,阳光一照,就如传说中的人间仙境。

老家的房前是一片橘子林,一棵挨着一棵。秋天,橘子树上结满了果实,像一个个娃娃,可爱极了!清晨,橘子上面沾染了露水,晶莹透亮。我常跟爷爷去摘橘子,爺爷教我摘的时候要看橘子的颜色来判断,黄得变成金色的,就可以摘了。我胡乱答应着,随便摘下一个剥开皮塞进嘴里,顿时果汁四溢,那味儿从舌尖,到舌根,到喉咙,直甜到胃里!我在林子里还追过小鸡,那鸡真敏捷,不管怎么追也追不到,真是太奇怪了。更可气的是,当我追不到停下来的时候,它也会停下来,回过头看着我,好像在说:“追不到吧,笨小孩。”于是,我和小鸡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逐大戏。

曾经那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穿过村里的土路去哪儿了?原来已经被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取代了。故乡的房子已焕然一新,村子里之前残破的泥土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有的楼房的外墙上镶着米黄色的马赛克瓷砖,极富现代感,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光芒。楼房里,天花板上吊着的不再是昏黄的白炽灯,而是明亮的水晶LED灯,一到夜晚就发出璀璨的光芒。屋里老旧的长条凳不见了,换上了带有时代气息的沙发。有的人家里还添置了书柜,让整个屋子都浸泡在浓浓的书香之中。

之前村口的水井已然成了“文物”,古井上方搭建起了一座古式凉亭,夏天的傍晚,人们常常在这里纳凉,说着一天的见闻。村子里原来臭烘烘的池塘,现在引来了清澈的抚河水,再加上周边栽上了杨柳,微风拂过,空气格外清新,几乎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身处颐和园的昆明湖畔。

这就是我的家乡,它是独一无二的,我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丽!

第二篇:那静-随笔作文

那静-随笔作文

天是蒙蒙亮的,心也是蒙蒙亮的。

在深邃的黑暗中穿行久了,对于很多事的发生反而更能拥有一种坦然。我知道今天的事与我无关。

前几日他们的“艳羡”,似乎让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不必去接受那累死人的特训。但不知怎的,今天的步子似乎是迈不开的,像灌了铅。进入教室,我看见你们在亮堂里嬉闹,手里拿着今日的“补品”,心里似有一点不知名的情绪,只是转瞬就被你们那熟悉的闹侵扰……

喧闹片刻后,你们准备出发了,但老师并未提及我。出于下意识的反应,我也迈开步子下去了。“也许还是能跑的”我还是怀着希望。

“你看,我把谁带来了?”

我被他推到了人群中……

“你去跑步吗?”

我摇了摇头。

“那你就回教室等着吧。”

自始至终,我不曾说过一句。耳旁是笑声,说话声……但此刻的心却是静的。风声,把他们的生机掩盖了。

回到教室,朝着同样不能参训的同桌笑了笑,开口说:“又只剩我们两个了!”

“那就学习呗!”他乐了。

坐下,翻书,开始背诵,声从口出,原本寂静的教室似乎有了生气。但读了一会儿,我就停下了,偌大的教室里我们的声音空荡回想,更让人觉得沉寂……

望向窗外,朦胧的光中,一抹抹黑色的枝条似要穿透玻璃斜插而来。风中的它们时而偏,时而立,在风声中上演着自己的独舞。这沉寂的静……我走了出去,外面只有偶亮的灯,光芒柔和却又不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角落,地上是一片霎白,与光的颜色截然不同。折回教室,课桌整齐排列,书本、书包死沉沉地卧在那里。静,静,还是静……

……

没多久,校园里传来了熟悉的喧闹。走出教室,他们向我挥手。我回过头,对着他说:“看,他们回来了!”

第三篇:那伤太美随笔

走到尽头了吗。曾经~~那么。泪,为谁而流 ~心,因何而伤!是不是真的可以去依赖一个人 将你的快乐 将你的信任 全部给他(她)他走了 你是否会倒下 你的世界是否会不存在 没完没了的故事总是待续~~心碎了无痕。

当一个人以为心中有真爱存在可以抹去所有不开心,或者用迁就这个词 可是你的真爱偏偏不堪一击偏偏就此画上句号~愁!前者,怕就怕一切都没开始就结束的爱情。后者,牵手容意放手难,美丽动人的花曾经为你而开,后来也为你而落~只是不该就这样一个字不留的离去。尽管结局不说都以猜到。爱情走了,友情也跟着淡了……尽管一千个不忍,却无力去消除心的距离,风吹散了你说的永远,从此不再有枷锁束缚你的足迹。你(我)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流浪的人,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的季节,身上总是长满了秋天的伤口。许多心事还来不及发表,也只好存放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孤寂是永远的表情,终生无法去更改……

爱过了 痛过了 人散了。心死了~~你是否怀疑有真爱的存在,孤单了 寂寞了 了解过体会过~才知道其中滋味。(除非遇到下一段恋情 所以别说无所喂 其实你真的很难割舍)风起 叶落 泪成了一种倾诉,是灵魂对你希望的温存 如何才能做到无情,舍去眼前这该死的爱,我想说~做到无情是一种境界,是绝忘和泪水换来的表情~是一般人不曾体会过的伤,因为心里以放不下任何事。爱情跟友情换成筹码放在天枰上,没有理由会倾向爱情那一边(这是废话)。虽然时间并没有告诉我们坚守是幸福,还是放弃是幸福,在这里我告诉你坚守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抉择,是一种考验,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希望。

到了最后 让离别成为永远 让往事成为过去 从此不在有枷锁束缚你 相信失去以前那个人 你会找个天使代替他 路是自己选----只是不该轻易决定每颗心都不是监狱,却都想关住所有悲伤。

每每想起这些,只想叹一句:

那伤,太美.

第四篇:那面那味随笔

那是一碗面,一碗有家的感觉的面,氤氲着浓浓的香味。

想起面,就想起了儿时的那段温柔的岁月。那时,父母忙于工作,每周末的晚饭我都是去奶奶家吃。狭小的窗户被斑驳的树影遮挡,望不到外面宝蓝色的星空,我一边擦掉额头上细密的汗珠,一边和奶奶挤在简陋的厨房里,看她为我煮面。

奶奶的手上已经布满皱纹,她把面放进锅里,打鸡蛋时特意用指尖在蛋壳里节俭地抹一遍,做好后再撒上一点点佐料,盛满一大碗端到木桌上。我高兴地捧着碗,呼噜呼噜地吃,嘴里塞满面条含糊地问:“奶奶,你怎么不吃?”

奶奶只是和蔼地笑笑,刹那间,她的面部线条变得柔软,皱纹也变得慈祥,像是把绵绵的时光熬成了一锅糖。我想,等自己长大了,也要给奶奶煮这样温热好吃的汤面。

后来,冬日冰雪弥漫的日子里,我在课间急匆匆地用开水烫一碗面,冰凉的指尖触碰到纸盒时,总觉得两分钟泡好的面不再那么诱人。忽然特别想回到小时候,我知道,那一切都静静地封存在时光里呢,奶奶为我煮的那碗面也存在于我心中。

还记得那个日光和煦的五月,我看了一场电影《麦兜我和我妈妈》,里面有个片段甚是喜欢。星空下,麥兜百无聊赖地躺在芬芳的草地上说:“大表伯,我闷得太阳穴一跳一跳的,这里怎么会有人吃面呢?不如换个地方吧。”大表伯答非所问:“我煮个面给你吃好不好?”

当麦兜狼吞虎咽地吃完那碗滚烫的面后,惊喜地说:“真好吃啊!这个面我以前也吃过,不过没这么好吃,为什么呢?”大表伯说:“来这里的人可能有心事,迷了路,很伤心,很烦或者很闷。如果这时可以吃到一碗热面,闻到一些很熟悉的气味,来到这里的人可能会想要回头。”看到这里,我不禁眯起眼睛,眼眶里似乎有了温热的泪。

大表伯把每一份善良和温存都煮进了面里,才有了那样简单美丽的温暖。仿佛要先用胃体会世间所有的爱意,才有力量和勇气丈量八千里路的云朵和月光。

现在,我的心中,还装着那碗氤氲着香味的面。我想,为爱的人煮一碗面,真的会把幸福熬成浓汤呢。

第五篇:山那面人家教案

 建议一 采用自主阅读法,课堂讨论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 本文通俗易懂,语言极富地方色彩,小说记叙的内容和描写的场景画面都是学生较熟悉的,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可采用自主阅读法,让学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自己来品味、感悟、表达。

2.第一课时,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脉络和大意。教师可简要介绍作者和他的写作风格,以及课文的时代背景;也可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周立波的资料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整理后在课堂进行介绍交流,比赛看谁的资料全面中肯。教师可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了解全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层意。

3. 第二课时,重点赏析课文。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要引导学生从小说表现的乡俗民情、大量使用的地方方言以及引用的民歌民谣等方面仔细体会。

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教师可提示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方言词语要做好记号,以备讨论时理解其含义,为分析作品特点打下基础。

4.课文通过描写山那面人家一对普通农民的婚礼,充分表现了湖南的民情风俗,教师可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5.建议教师搜集有关民情风俗的资料,使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示例:

一、查一查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比一比

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

三、读一读

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三、议一议

教师设疑导航,学生思考讨论: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2.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4.作者善于运用湖南方言,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课文中找出五个以上的方言词,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5.小说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说说小说中引用 “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7.小说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对婚姻制度的议论?你知道中国婚姻制度的变迁吗? 8.小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你能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吗?

 建议二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学习本文,可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揣摩小说富有个性、清新活泼,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进一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文章的景物描写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可以通过扩展阅读周立波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小说的基本风格,加深对周立波作品的整体把握。

3.这篇文章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时代性,在今天的一些学生眼里,作品中一些人物的言行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是滑稽的,教学中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4.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 示例:

一、了解背景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把握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并划分小说的结构层次。2.说说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3.说说本文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三、品味比较

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周立波《禾场上》)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周立波《山乡巨变》)

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语句,再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

‚相偏了。‛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 ‚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

‚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王老五说。‚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办得办得。‛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邓部长问。‚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

‚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

‚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吗?‛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呢?哼,就请你不吃。‛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吃,土音Chia壁,土音Bia。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邓部长说。

3.小说在姑娘们的笑声中开始,又在姑娘们的笑声中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再读读《红楼梦》中描写笑声的语段,说说它们在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着搂住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三、拓展延伸

1.学生讨论,小说展现了湖南农村哪些乡俗民情,你能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风民俗吗?

2.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

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

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介绍自己家乡的乡情乡俗,引发对湖湘文化、家乡文化的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叙乡俗、抒乡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 教学重点

1.着重把握小说语言中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色彩。2.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析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极具地方色彩的语言,结合时代特点理解人物形象。

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 课前预习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周立波及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课堂展示、介绍自己查阅的资料,比比看谁的资料更全面、精彩。2.教师适时总结归纳补充。(1)作家作品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著名作家。

周立波是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赵树理并称为“南周北赵”的描写农村生活的圣手,1946年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

(2)时代背景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充分的阅读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小说通过“我”参加一对青年婚礼的所见所闻所感,尽情地渲染了“歌声载道,喜气盈门”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新气象,刻画了人们新的精神面貌,歌颂了新的道德风尚,同时也批评了旧的思想风习。

2.根据情节的发展,划分小说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我想这话也似乎有理”)写“我”和姑娘们一起去参加山那面人家的婚礼。

第二部分(从“翻过山顶”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我”参加婚礼的经过。这部分又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翻过山顶”至“并且这样欢喜呢?”)描写新房的布置、摆设和婚礼前热闹欢乐的气氛。

第二层(从“新房里,坐在板凳上谈笑的人们中有乡长”至“兽医堂客说”)写婚礼前人们对新旧婚姻制度的议论。

第三层(从“外边有人说”至“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责备”)写婚礼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把新郎送回去以后”至结尾)写“我”参加完婚礼后回家去。3.简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山那面人家》反映二十世纪合作化时期的农村新生活,绘制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活气息浓郁的山乡风俗画,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

四、品味探究

(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本文体现了周立波小说的几大特点:时代特点突出、地方色彩浓郁、人物个性鲜明。请同学们分成三个组,分别围绕这三大特色讨论探究。

1.“时代特点”组

(1)根据查阅的资料,说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状况。(2)小说中哪些描写体现了这样的时代特征?

(3)小说描写了充满新生活情趣但也留有旧风俗痕迹的婚礼,歌颂了新人物、新时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新”在何处,哪些地方又留有旧风俗的痕迹。

2.“地方色彩”组

(1)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请你在文中找出几个这样的词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2)说说小说中引用 “三岁伢子穿红鞋,摇摇摆摆上学来,先生莫打我,回去吃口汁子又来”和“旧式婚姻不自由,女的哭来男的愁,哭得长江涨了水,愁得青山白了头”两段民谣的作用。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的民风习俗,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更在人们的岁时祭祀,婚丧嫁娶等民间礼俗中表现出来。说说文章展现了什么样的民风民俗。

3.“人物形象”组

(1)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找出相关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找出文章几次描写姑娘们笑声的语句,说说这些笑声表现了姑娘们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二)各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评总结。1.“时代特点” 社会氛围:

青春,康健,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她们劳动过的肥美的、翡青的田野,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

家居摆设:

人们把一盏玻璃罩子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照亮了房里的陈设。床是旧床,帐子也不新;一个绣花的红缎子帐荫子也半新不旧。全部铺盖,只有两只枕头是新的。

堂屋上首放着扳桶、箩筐和晒簟,这些都是农业社里的东西。正当中的长方桌上,摆起两枝点亮的红烛。烛光里,还可以清楚地看见两只插了茶子花枝的瓷瓶。靠里边墙上挂一面五星红旗,贴一张毛主席肖像。经济生活:

他支给邹家五块钱现款,叫他们连茶饭,带红纸红烛,带一切花销,就用这一些,免得变成超支户。

婚礼仪式:

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带领大家,向国旗和毛主席像行了一个礼,又念了县长的证书,略讲了几句,退到一边,和社长坐在一条高凳上。

她从新蓝制服口袋里掏出一本红封面的小册子,摊给大家看一看,“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天我有两千工分了。”“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

2.“地方色彩” 湖南方言:

不断纤(不停)、晓得(知道)、翡青(翠绿)、听壁脚(听私房话)、困(睡)、伢子(孩子)、汁子(乳汁)、脸模子(长相)、衣架子(身材)、堂客(妻子)、枯眉毛(皱眉头)、脑壳(头)„„

地方民谣:

“三岁伢子穿红鞋”增强小说的热闹、喜庆气氛;“旧式婚姻不自由”表现农民对农村过去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新式婚姻的渴望和向往。

民俗民风:

婚礼习俗:“哭嫁”、“送亲”、“婚礼”、“闹房”、“听壁脚”

居室文化:木格窗子上糊上了皮纸,当中贴着一个红纸剪的大字,四角是玲珑精巧的窗花,有鲤鱼、兰草,还有两只美丽的花瓶,花瓶旁边是两只壮猪。

3.“人物形象” 新娘卜翠莲:

当新娘子端坐在床边上时,很大方,一点儿也没有害羞的样子。她很熟练的从嫂子怀里接过侄儿,搔他的胳肢,逗他笑,还抱出去操了一泡尿,又抱了回来。按一般常理来说,新娘子新到婆家都是羞涩的,但是这个新娘子却还能在众人面前给小侄儿把尿,留给人们落落大方的印象。在笔者看来,这里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新娘子其实也是紧张的,只是借小侄儿来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以缓解她自己的忐忑。不管怎么说,新娘子的形象还是自然得体的。这部分是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仪式开始了,大家要新娘子讲话,她虽说大方,也还是脸红了。本来机灵的她紧张极了,甚至讲错了话,把订婚说成了结婚,幸好大家只是善意地笑。最后,她掏出自己的劳动手册,表明自己不是来依靠人的。这一部分主要是语言和神态描写。至此,新娘子的淳朴能干,可爱大方的性格完全展现出来了,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新郎邹麦秋:

新郎邹麦秋着墨不多,前面大半篇内容都只是略略提及了他。但是新郎后面的“临阵逃跑”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原本模糊的新郎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身为婚礼主角的新郎,本应在婚礼中和大家喜庆,邹麦秋却是自己偷偷地溜出去看社里的红薯中烂了没有。这种憨直让人有点又爱又恨。这一情节让新郎热爱集体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

乡长:

“乡长是一个一本正经的男子,听见人家讲笑话,他不笑,自己的话引得人笑了,他也不笑。”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不笑的乡长其实是个极其可爱的人,虽然自己没笑,却仍然是幽默诙谐的。他给大家讲哭嫁风俗,虽然自己没笑,却惹得墙外的姑娘们都哄笑起来。同时,从人们对他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平易近人,和群众打成一片,是个不笑而笑的人。一群姑娘:

从一开始踏上参加婚礼的路,那群姑娘就开始了笑。刚开始是嘻嘻哈哈的笑,后来索性笑疼了肚子蹲在了路旁。这些大方自然的笑闹,生动地体现了姑娘们天真活泼的性格。等到了新郎家的新房里,姑娘们又转为轻声地笑了。这里展示了姑娘们性格特征的另一面:羞涩。男客人落座后,她们又立刻一路笑声地哄出去了,带着天真的喜悦。本来以为她们已经离开,谁知道当乡长说起外乡有趣的哭嫁的风俗时,窗外突然爆发出了一阵姑娘们的笑声。原来她们在练习听壁脚了!这一段则恰到好处地将姑娘们调皮狡黠的形象刻画出来。终于到了婚礼仪式正式开始了,姑娘们看着新娘子,咬着耳朵“低低地笑”;听新娘子讲话时,姑娘们又“吃吃地笑”,这些都是年轻姑娘们特有的举动,娇憨之态跃然纸上。最后,宾客都散去了,独留姑娘们在主人家笑闹,微风中还送来“一阵阵欢快的、放纵的笑闹声”。这贯穿全文的笑,将农村姑娘率真活泼、调皮朴实的性格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五、拓展延伸

1.找出小说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再读一读《山乡巨变》、《禾场上》中两段写景的文字,体会周立波小说细致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物描写。

深夜凉如水。露水下在人的头发上,衣服上,手上和腿上,冰冷而潮润。各家都把凉床子搬进屋里去,关好门户,收拾睡了。田野里,在高低不一的、热热闹闹的蛙的合唱里,夹杂了几声落沙婆的幽远的、凄楚的啼声。(周立波《禾场上》)

节令是冬天,资江水落了。平静的河水清得发绿,清得可爱。一只横河划子装满了乘客,艄公左手挽桨,右手用篙子在水肚里一点,把船撑开,掉转船身,往对岸荡去。船头冲着河里的细浪,发出清脆的、激荡的声响,跟柔和的、节奏均匀的桨声相应和。无数木排和竹阀拥塞在江心,水流缓慢,排筏也好像没有动一样。南岸和北岸湾着千万艘木船,桅杆好像密密麻麻的、落了叶子的树林。水深船少的地方,几艘轻捷的渔船正在撒网。鸬鹚船在水上不停地划动,渔人用篙子把鸬鹚赶到水里去,停了一会,又敲着船舷,叫它们上来,缴纳咀壳衔着的俘获物,大鱼和小鱼。(周立波《山乡巨变》)

2.小说作者从湖南农民的口语中汲取“丰富的字汇,精妙的语句”来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读读《禾场上》的片段,试试用普通话的表达方式加以改写,比较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邓部长来了,请坐请坐。‛ ‚吃了夜饭吧,邓部长?‛

‚相偏了。‛县委派来领导高级合作化的工作组长邓部长一面坐在王家让出来的一截凉床子上,一面回答。他一转脸,看见王老二,就问他道:

‚晚季的禾苗如何,王二爹?‛

‚蛮好蛮好,两季都好,明年也好。‛六十九岁的王老二一连说了四个好,连明年的,也连带说了。

‚你们说,不办社,有这样吗?‛邓部长冷静地问,这回是向大家问的。

‚不办社,哪一家也没得力量插这样多的双季稻。‛王老五说。‚照你说的,社还是办得罗?‛邓部长笑笑问他,又摇摇蒲扇。‚办得办得。‛王老五连连地说。

‚如今这里要办高级社了,都晓得了吧?‛邓部长问。‚高级社又是么子名堂呢?‛脚猪子老倌王老二发问。‚这都不晓得,太没学问了。‛赖皮詹七插嘴说。

‚你晓得,你有学问,你讲。‛脚猪子老倌吸一口旱烟,瞪詹七一眼,星光里,詹七没看清他的发气的眼神,作古正经地说道:

‚高级社是,呃,‛他咳了一声,又停了一停,才说,‚高级社,就是高级社。‛

脚猪子老倌哈哈大笑,并且叫道:‚大家听听这个有学问的人。‛他的笑引得全禾场上的孩子们都笑起来,接着男女大小一齐都笑了。邓部长忍住了笑,给大家解释:

‚高级社是:取消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不劳呢?‛赖皮詹七又插进来问。

‚不劳吗?哼,就请你不吃。‛王老五道‚俗话说:‘有做有吃,无做傍壁。’‛(吃,土音Chia壁,土音Bia。傍壁有讨饭的意思。)

‚那也要看么子人,如果是鳏寡孤独,真正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家,政府和农业社,都会保障他们的生活的。‛邓部长说。

六、总结课文

周立波的小说真正是益阳山乡风情和民俗的镜子,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益阳山乡的地理状貌,自然生态,风俗人情以及其它益阳文化的鲜明特色。读周立波的小说,如果读者是益阳人,即使远在天涯,也会好像身临其境地回到了那丘陵起伏的家乡山水之间,进入了处处乡音盈耳,翠竹森森,茶子花盛开的美妙的益阳世界。

七、布置作业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婚礼仪式是各不相同的,请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看看我国有哪些富有特色的婚礼形式。

下载那山,那林,那楼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那山,那林,那楼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那人那山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反应邮政题材的电影故事片之一。 影片充满 着山乡风味,人物、故事虽然简单,但颇耐看,一个退了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 的儿子走......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电影的名字叫《那山那人那狗》,从开场我就一直被影片中的湘西风景所吸引,不自已地说了好多句好绿,好美。青山绿水,农舍人家,小桥流水,驿路山乡,穿过寂静的小巷,......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影评 《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一个简单,平淡,质朴,感人的故事。一个已退休的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

    小学作文:那山,那梦

    那山,那梦 那山总是忠诚地矗立在那儿,默默无言。他傲首挺胸,如一把剑,直插云霄,它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度,仿佛等待着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我想“唯有亲临此山中”才能感受到......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晓萌 观《那山那人那狗》有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画面虚假的电影,还有以揭露腐败,社会黑暗为己任的电影。我喜欢故事简单、画面唯美,色调鲜明,人性温......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1 在闲暇之余,我又从新看了刘烨早期演的电影《那山,那狗,那人》,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考大学失利的青年心不甘的回到了原来的小山......

    那一堂课

    那一堂课 ①二战期间,在战火连连的曼彻斯特长大就意味着时局艰难,钱永远不够花,人们普遍焦虑。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当铺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家也是这样。 ②父亲是个坚定又手巧......

    《那树》

    《那树》说课稿 尚田中学 邬爱恩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散文《那树》,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课。 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