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突破路径论文
摘要:本次主要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师资队伍素质、管理职业化两个方面来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管理困境。以期在分析管理困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突破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突破思考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困境
1.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现如今,高职院校都存在教师整体数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同时还存在较低的录用门槛。研究表明,产生上述现象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人口基数相对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呈现一个扩招的趋势,在各高校中逐渐选择推进扩招政策,这样直接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呈现一个迅速激增的趋势。因为存在上述变化,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按照实际需要来完成教师人数的合理安排,也没有转变教学方式等,直接导致师生比例出现严重失调的情况。与此同时,如果想要高职院校师资比例失调问题得到快速缓解,高职院校就会按照实际需要尽可能的将招聘标准降低,满足学校快速发展所提出来的需要,达到完成师资队伍迅速壮大的目的。虽然师资比例失调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将招聘标准降低,就会导致事与愿违情况的出现。高职教育跟一般教育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其对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首先是需要教师具备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其次是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实践教学能力,如果只是选择降低录用标准来解决师资比例失调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以及水平,同时还会导致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阻碍。
2.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足够的职业化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缺少足够的职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中。因为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其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此外,传统的管理模式还禁锢着院校的发展,彻底转变还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这样一来直接导致落后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还在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施,其产生的效益很不明显[1]。(2)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理念。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具备怎样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占据的是主导地位,所以,整个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都会受到其影响。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受到束缚,导致其难以完善管理制度,难以完成规范建设以及确定优质的行动方针等。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得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对于学校未来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其观念还比较陈旧,甚至还有人认为学校发展动力是大量的资金投入。想要促使学校未来实现有效的长远发展,就要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就目前来说,分析高职院校管理者来源渠道实际情况得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公办学校聘用任职的,还有一部分是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存在员工任职的,所以其中大部分管理人员均没有接受系统化的管理经验教育以及知识教育等,因此很难满足新时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突破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更新管理方面的观念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是具备先进的管理观念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且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高校的管理人员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工作内容中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上述的基础上,除了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更新外,还要促使原有的人事观可以得到现代人才观的替代,同时还要发展以教师为根本的发展观。做好上述工作是促使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首要的措施。在学校发展中,高职院校管理人员需要对人才有一个充分的认识,积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开放式办学的模式,对于外部的、先进的新思想则要不断地学习以及引进。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有效制定,促使其实施可以从根本上适应外部出现的新变化。同时还应把专项资金投入份额加大,重点关注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方面的开发工作。使高职院校师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可以让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创新管理的模式
随着高职院校的逐渐发展,其在人事管理方面则因为自身性质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制度模式,特色制度以及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目前实际工作的需要,新环境、新要求对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根本上脱离落后管理模式,彻底破除束缚,争取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推行实施新型的管理模式,这样才可以使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缓解,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有利于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尊重人才、聚集人才的环境,同时完善相应的制度[2]。高职院校首要的工作就是平衡学术人员的权利以及行政人员的权利,即教师参与人力资源管理,鼓励教师参与,这样可以使教师对未来学习的发展以及管理的实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意见,贡献于学术研究。同时还要针对高职院校行政人员管理工作,完成“职员制”深入推进实施,按照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人,并且使用竞争以及考试等方式来完成选人,以便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其中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严格管理落选人员,从根本上破除落后干部管理制度。(2)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完成岗位聘任设置,可以以一个领导小组以及岗位设置的形式存在,促使其实现科学化以及合理化。
三、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需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找出解决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每一所学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措施。其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突破传统形式管理理念,促使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满足实际需要。其次是创新管理的模式。传统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必须得到突破,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凤环.高职院校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酒店管理专业《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2):20-23.[2]段学红,肖杨,陈荣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困境及解决方案[J].教育与职业,2009,18(36):122-123.
第二篇: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及对策
2012-02-10
提要: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呈现出来。然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缺陷,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瓶颈,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走向成功之路难于逾越的鸿沟。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薄。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决策者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与员工的交流,重视公司文化和凝聚力,培养员工对公司的责任和认同感。而目前我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一观念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以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人与事的关系为职责,谋求人与事相宜为目标,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强调使用而轻培育,将人视为成本,算人头账,而不算人力资本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战略的成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日益凸显其战略意义。而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并未重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未制定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规划,更未建立一种有效的人才需求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质,以适应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所形成的企业人员替补及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多数民营企业深切感受到高级管理人才
和技术人才的缺乏,但由于事先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深切体会到了“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只能是望人才而兴叹,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3、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现代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成功的民营企业主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是市场的开拓者,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一个企业的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民营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应变能力,致使大多数民营企业难以走出小生产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除了一些集团化发展的企业及一些从事高科技行业的人才素质较高之外,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其管理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或企业的创业元老,而他们当中大部分的学历偏低。一般来说,在民营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者缺乏现货企业管理的基本认识,不大懂得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企业,在管理方式上,大部分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尤其在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单纯学技术出身的,知识结构太单一,缺乏必要的相关管理知识。民营企业如何拓宽提高人才素质途径的渠道,如何通过科学配置,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才整体效应、实现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非常重要。
4、注重培训的形式和数量,忽视培训的内容和质量。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本身也认识到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培训,结果却是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兴趣不大,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管理及人员素质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没有与员工的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相联系。缺乏培训要求的调查,并且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方法不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都给培训工作带来了挑战。
二、克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陷的对策建议
1、重新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企业中的地位。民营企业的决策者要改变、更新观念,不要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相混淆。要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
长远发展上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行。应由企业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上,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良性机制;也可与其他企业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加速造就适应国际竞争的各层次经理人才和新技术人才。只有决策者真正意识到人才培养、开发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迅速走上正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聘用机制。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营企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所以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家族式的裙带作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首先,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知识就是生产力、知识就是效益、知识就是财富,努力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其次,要本着企业动态发展的原则,适时适量引进,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方案要对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状况心中有数,对企业近期、中期、远期的人才需求有着合理分析和科学预测,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要对各级各类人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评价。此外,企业还需要分层次、分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滚动开发计划。
3、建立学习型企业,促进人才资本自我优化。人才资本与其他资本不一样,在一个环境中可以增值,但在另外的环境中也可能贬值。增值的环境就是学习型企业,它帮助人才资本增值,使人才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通常在一个学习型企业中,能够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验证知识的宽松环境,提供员工友好交流的机会;建立一个内部信息网,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促进员工知识更新;大力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倡终身教育。为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推行“订单教育”,为人才资本积累、开发、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积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民营企业主要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为高级人才设计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提高、职务得到提升与人力资源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助其实现个人理想,并与企业目标相重合。
4、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一是要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企业里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氛围,激励员工奋发图强,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并留住人才。高层管理人员流动的五个根本原因是“个人发展”、“学习机会”、“工资福利”、“成就感”和“人际关系”。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民企的任务是既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持骨干队伍的相对稳定,也要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畅通,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和科学配置;二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后备队伍,通过传帮带、换岗、担任助理等形式及时把优秀的年轻员工补充到后备人才队伍中来,同时要扩大视野,把有潜力的员工也纳入进来,进行培养、考察;对员工实行终身教育。企业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岗位在职培训,让员工能够跟得上或领先于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民企应双管齐下,建立一套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推动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
三、结束语
民营企业的决策者只有转变观念,真正把人才当作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事业发展的合作伙伴,从心里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价值,赢得人才忠诚,实现管理行为和经营理念的创新;以人为核心,认知人性,尊重人性,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本质就是创造效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赢得人才、赢得市场,得到永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9.1.[2]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8.[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作者: 王平来源: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20期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素质、复合型的、开创型的人才也日益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动力,谁拥有人才,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而人才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
【引言】:建筑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行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也一直高举各行业榜首。文中通过分析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如何搞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组成复杂。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实践操作能力高但学历低的老工人,也有高学历但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引进的专家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价值目标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
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以工程项目。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有较高的流动性强。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建设者的身份,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化其组织管理机构来适应地域情况、规模大小等的变化。其生命周期仅限在这个项目,当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时候,机构有开始了新的调整。这些都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和布局分散性的特点。
有关的人力资源评价信息的收集困难。因为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除遍及国内,还涉及到国外。同时,许多的工程项目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我国目前信息传输比较发达,但是因为以上原因还是难以及时传递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使得信息的获得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对及时全面评价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人事管理没有按市场经济方式运行;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明显;人才使用管理上存在较多问题,激励机制不完善,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职工常年流动施工不能按时休假,夫妻常年两地分居的不人性化;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人才队伍素质有降低趋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还不到位等。
企业文化建设范围狭窄,内容陈旧,对员工的凝聚力微弱。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由传统的口号式宣传演变而来的文化氛围反而造成僵化、保守、形式主义的形象,不能吸引企业外部的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开发尚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重使用轻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满足证书而忽略培训效果考核,重经验轻潜力,影响企业新员工的士气及企业归属感,缺少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机制能保证人力资源的供应及开发,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来改进。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局限于人力资源部门,这样就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没能站到整个企业的高度,综合、系统地研究问题,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在意识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加强对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的重视,建立合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为施工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效益,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这之中的重中之重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制度与水平的高低。只有实行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例如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搜集和整理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然后进行合理分析,提出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为企业的人才选用,培用和成长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另外,施工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人才资源,企业对人力资源部员工进行培训或引进经验丰富的人事工作员工,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建设做好实质性的工作。
塑造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和技术是企业前进的轮子,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翅膀。这里强调了管理和技术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保留优秀员工及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起着很大的作用。目前,很多企业难以留住人才的原因就是没有好的企业文化。颓废的、消极的企业氛围,以及低俗的文化很难让优秀员工产生认同感,继而影响员工绩效。
高效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约束员工行为的同时,全方位地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目前大部分的施工企业中,激励手段主要是与薪酬挂钩。从目前来看,这种激励手段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日渐发展的当代,青年人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激励,还包括对精神上的追求,以及是否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施工企业在激励员工精神上的满足时,应加大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后,会更加注重社会、集体的认同感。因此,人力资源的激励方向应转向提高的员工的忠诚度和提高员工自身价值上来。让员工在参与企业管理的同时,体会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公,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在激励模式的探讨中,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经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减少员工离职率,将员工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更好的稳定人才队伍。
做好对员工的培训,合理规划员工职业规划。施工企业主要是不断创新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员工,加大对员工的指导性。加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提高两者的沟通并指出要加强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中心,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加强员工培训,既为自己建立了稳定的人才队伍,也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例如国内某大型路桥施工企业在企业里挑选出若干名外语基础好、有一定现场施工经验的年轻技术员到某名牌高校进行外语、国际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经过一年后,这批人员不但熟悉了国际工程惯例及相关国际工程管理知识,而且一次性全部通过WSK考试,企业也为自己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建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由此可见,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企业和员工实现了双赢的局面,有效地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总之,施工企业需要加大财政和物资的支持,改善企业间的人才竞争。当企业水平不够的时候,有可能会危及到企业的环境。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若想在建筑市场开拓市场,促进自身发展,不仅要提高财力、物力方面的竞争力,更要关注企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虽然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在这方面水平还存在不足,但通过加强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能做到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高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加入WTO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2002(4).[2]郝玉柱.《企业如何实施人本管理》.2002(3).[3]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2006.[4]罗湘云.《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浅议》.2006(5).
第四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而拥有知识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应为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完善激励制度;调整组织结构;重视员工培训;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六个
方面。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创新的价值不断升值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各国所拥有的知识优势。谁拥有的知识优势越多,谁就会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全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要素,可以说人才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为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都离不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地位,依靠的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美国经济之所以处于世界的首位,其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其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吸纳顶尖科技人才最多的国家,众多的富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力资源优势在企业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全球著名的微软公司自1975年创立以来,始终以超常速度发展。该公司成功的秘诀正是拥有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大批精通最新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科技人才。而我国深圳的华为和中兴两家生产通信设备的高科技企业,短短十几年就发展成全国本行业知名的大企业,这是和公司网罗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分不开的。从中可以看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第一资源。
我们再依据世界银行的计算财富方法来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该方法把形成社会财富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本(土地、水源、木材以及地下资源的价值);第二类是创造的价值(机器、工厂、基础设施、水利系统、公路和铁路等);第三类是人力资本(人们的生产能力所代表的价值);第四类是社会资本(它不是个人代表而是以集体形式出现的家庭和社区之类的人员和机构的生产价值)。其中第四类财富尚未统计。根据前三类财富的统计,越是发达的国家或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其人力资本所占的财富比重越高,而且在整个世界财富中,这些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所占的比重更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29个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已占财富的67,世界总财富的63、9是人力资本。据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财富在各类财富中占主导地位,哪一国拥有的知识量多,既该国的人力资源拥有量大,则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高。事实上,自然资本、创造的资本也离不开人力资本,离不开知识,因为只有包含越多的知识的自然资本和创造的资本,其价值才会越大。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无疑是未来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材料、高分子等产业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聚集着大批高、精、尖专业人才,对于这些人才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因为这些人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拥有专业资本
从事高技术工作的人,精通一种或几种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内都是专家,因此工作的自主性较高,不象传统上听命令或按规定程序操作的员工。这些人才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是他们不断学习和日积月累的实践结晶,因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具有排他性。
(二)流动性强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劳动为机器所统治,因此,工人一旦离开了机器,就一无所长,其市场价值也就一落千丈,就会沦为失业者,所以工人对机器、工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企业员工一般是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机构间灵活选择或自己创建公司,因此,他们的流动性强,对现有企业的依赖性相对较弱。
(三)注重能力的持续提高
从事智力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了保持其能力和价值,必须不断学习。因此从事智力工作的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所在单位是否提供给他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条件,他们注重的是自身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自我实现愿望强烈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理论,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往往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归宿感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事智力劳动的人比较容易实现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以,他们常常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或挑战性的工作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自我主张意识强烈,希望自己主张得到别人的认可,反感一切强加于人的观点和做法。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
源管理的基础性措施
(一)实行人本主义管理
传统的管理以管理财、物、技术为主,它无视人性和人的创造性,因而这种管理制度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激励制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类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按企业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配置,使他们学有所用,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向心力。其次,完善付酬机制。其主导原则是“按业绩付酬”。采用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办法。如采用技术入股的激励方式,可以刺激员工奋发努力。第三,重视精神激励制度。激发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仅仅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要重视精神激励。应该深入员工的内心世界,通过构建符合人性的精神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当然,我们所说的精神激励,不只是那种传统的给予表扬或荣誉的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企业员工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中的一员,由此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调整组织结构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现在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正在酝酿一个新的趋势,即学习型企业的诞生。知识和企业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学习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高度灵活的学习型企业的中心多元化,企业结构复杂化,内部各单位即相互独立,又错综相连成网络结构,打破过去垂直水平的企业管理模式。从企业总的组织结构来看,部门关系要从垂直或水平线性变为平面网络型再变为以知识资产为主体的矩阵型,管理层次上从多层次的金字塔变为以技术和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扁平型,同时具有了灵活发展与外界合作关系的扩展型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不仅重视发挥企业原有人类资源的作用,而且为企业发展的干中学留出灵活拓展的余地。
(四)重视员工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新员工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而且在职员工也需要不断接受培训,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保证企业及员工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对于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树立长远的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作出硬性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员工增长知识和技能。
(五)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
与知识经济相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有新的领导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人们在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等方面有着同等的机会,人们将普遍具有主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愿望,传统的靠上司管理、监督、控制下属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未来的管理将注重平等与尊重,领导者的角色由监督和控制转变为指导和激励。领导者不是单纯下达命令,而是要负起组织和指导学习的责任,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参加学习和施展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民主管理,并要不断进行学习。未来的领导就是集体领导,是集中员工智慧、统一员工行为的领导。
(六)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
员工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如果说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则要特别强调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由此提高企业广大员工的文化素质,发挥企业人才资源的作用,并且通过文化建设,形成企业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念与独特的组织文化,促使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企业集体效率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人类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小亮新世纪的角逐——寻找知识经济的制度结构[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黄亚钧知识经济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国人力资源和美国,日本人力资源不同的发展状况,总结出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局限以及中国管理者可以在人力资源的哪些方面向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学习。第一部分介绍了文章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简单分析了中外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第二部分指出在中国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美,日三国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同特点和状况。第四部分为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具体的分析得出中国人力资源在各个方面的局限并指出中国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方面向美国和日本学习。最后在第五部分得出结论。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总体缺乏创造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分布不合理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以及投资效率低下。因此,对比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建立人才的流动机制和有效科学的激励系统。
Ⅰ.Introduction
Ⅱ.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 in China
A.A special resource
B.The key factor to make good use of other resources
C.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for the corporations’ business success
Ⅲ.Current mode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ree countries
A.In China
1.Work values and group orientation in HRM
2.Employment patterns
a.Incentive by encouraging individual opinions and participation
b.Shifts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B.In America
1.Market accommodation du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resource
2.Institutionalization
3.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4.Labor relation
5.Salaries
C.In Japan
1.Emphasis on quality and training when hiring
2.Selecting excellent managerial talents from internal company
3.Lifetime employment
4.Seniority system
a.Debit and credit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b.The abundance of subsidies
(1)Salary
(2)Bonus
(3)Allowance
5.Co-operated labor relation
Ⅳ.Enlighten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A.Defects of human resource in China
1.Low general quality of the entire intellectuals with weak creative ability
2.Irrationality of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Irrationality of engaging in subjects.b.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talents.c.Irrationality of structure of talents’ age
3.Underdeveloped incentive structure
4.The low efficient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nlightenments Chinese can learn from America and Japan
1.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mode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Emphasis on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3.Reasonable flowing of talents
4.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ncentive structure
Ⅴ.Conclusion
Works Cited
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全新发展的一个阶段。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也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一、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在17世纪之前,这种管理思想给东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昌盛。但近代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迅速崛起,使管理学理论成长的落脚点一直停留在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之中。随着东西方之间经济的不断融合,东方的管理思想必然会在世纪之交的管理学理论中得到回归。
1、东方管理思想:基于文化与伦理的约束和激励
东方的管理思想是在中华管理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以及《周易》和佛学等众多学术流派。
这些思想包括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人性之善”、“修己安人”;以道家学派为代表的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墨家为代表的“兼爱”、“利人”;以法家为代表的“唯法为治”;以兵家为代表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以《周易》为代表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以佛家为代表的“以善为本”等。
东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通过文化和伦理引导人性,从而规范个体行为
东方对于人性假设在初期就有不同,但以人性本善为主流思想。以儒家为代表。儒家文化认为人生而性善,孟子在《告子上》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还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善性。并且认为人的善性可以通过教育、修养和德化保持,因此主张德治,强调教育的作用。人的管理是可以通过保持和发展这种善端而达到的,是可以通过人本身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制度和刺激而达到的。
置于文化、伦理基础上的东方人性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努力在管理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重整体,倡导群体的凝聚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道德,注意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以道德作为管理的基础,把人性和伦理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氛围、道德舆论、伦理规范的引导,达到规范个体行为的目的。
(2)强化道德观和责任感的约束与激励
东方管理思想在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下,其管理方法表现为“仁政”、“信民”和道德感化。更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强调心治,重视精神激励与精神塑造,主张通过教育来造就有理想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通过各个方面不断强化个体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培养。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舍生取义”等。
约束和激励更多的表现为正向性、侧重于“软管理”手段。
2、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与现实意义
近20年来,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加强,英美等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期,而日本等国家在东方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却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使得主流的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把重心转向东方“软管理”,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特别是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重视企业文化,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学习型组织被提出并应用。这些迹象都在不断证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主流的西方管理思想因过于强调“理性”和“效率”,在包容性、人本性、柔和性、服务性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东方管理思想正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内涵,东方的管理思想的回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东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创新在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人”是东方管理哲学的核心,包括两大层面:一是要求管理者为他人着想,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通过自身的道德威望感召和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管理绩效。就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另
一方面:“人为为人”。作为东方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激励与服务的综合体现,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与人互相联系,并且可以转化。对任何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一个从个人行为逐步向为他人服务转化的过程,即从“人为”向“为人”转变的过程,从而达到群体和谐。
随着柔性管理时代的到来,东方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和群体和谐思想必然是未来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二、强调科学与效率的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1、人性假设与科学管理
人性假设对于管理理论和方法有重要意义。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涉及和措施的采取,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和理解为基础,可是说没有对人性的理解就没有对人的管理,多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关于人性的各种看法,其中,泰勒、薛恩、波特、麦格雷戈等学者的人性假设最具有代表性。他们的观点构成了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转变。这些人性假设成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管理者采取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的人性理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实,为企业发展而提出,以效益为目标,其发展经历了“对工作与组织的研究→对人与组织的研究→对生产与营运过程的研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研究→对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知识管理的研究”的过程。
西方管理思想代表的当时时代的需要,侧重于方法意识和技术层面。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采用“任务管理”的方法,制定恰当的工作定额,这一定额是通过精确的“时间—动作”研究而确定的,这是一种制度化、标准化、定量化的科学式管理,热衷于追求管理的数字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即使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Y理论时期,或者以“文化人”假设为基础的超Y理论时期,这种制度化的、标准化的、定量化的方法论意识并未偏离,只是在此主流之外,西方开始重视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员工自我发展的价值、管理员工方法的差异性等作为辅线发展,而科学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主流,也是西方核心的管理方法。
2、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西方管理原创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发展发展的基础。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抛弃不了它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
西方管理思想对管理的理性分析格外重视,企业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随着管理思想的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越来越被重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人本理念兴起,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建立虚拟企业动态协作团队和知识联盟理念,建立知识型企业的理念,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等。
无疑,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即是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过程的产物。
三、东西方管理思想在碰撞中走向融合注重文化与伦理引导的东方管理思想和强调科学与效率的西方管理思想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向性,即:东方管理追求和谐,西方管理追求卓越。和谐和卓越是两者追求方向上的主次差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现实状况下,卓越和和谐的逐步统一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西方管理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在管理操作的过程中配置伦理价值观念和人际(人伦)关系;而中国当代的管理思想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伦理价值上建立操作行为体系,如何认清操作规范行为的重要性。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思潮影响的深入,文明的冲突、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化进程永恒的主体和旋律。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文化间的沟通对话与和谐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未来管理学发展的主要取向应以东方管理文化为核心,吸收西方管理文化的科科学成果,以丰富管理科学的理论宝库,从而促进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