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印象散文
光阴,荏苒了脸庞,从稚嫩到鬓白;岁月,刻痕了容颜,从轻狂到迷茫。人过中年,青春不在,逝者如斯,莫言沧桑。那些镌刻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的,唯有青春印象。题记
青春故事
17岁那年,还是一个大孩子的我,背景离乡,只身来到大山深处,当起了“娃娃王。”。趟过了一沟又一坎,翻过了一山又一粱,在那白云脚下,在那高山之顶,在那山林深处,便就是我的学校。学校缺水,我就去山脚下担,学校没电,我就以油为灯。白天,全心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山风为依,树林作伴,月光来陪,沸腾的青春掩灭了寒夜的孤寂。数着星星,盼来月亮,笑山花烂漫,哭秋月如雪。青春的梦想,就是找到走出大山的方向。
2年后,我走出了大山,来到完小,开始了青春的年少与轻狂。把酒当歌,慨当以慷,指点激昂,青春,在傲气中找寻梦想。走过春花,送走秋月,迎来冬雪,在连续送走3届毕业班后,一纸调文,我莫名其妙地又回到了原来的村小。挫折接踵而至,青春凄婉开来。历经了人生第一次挫折,我开始了对于青春的思考,是多了一些年少的狂傲!我想,我应该掩埋狂傲的青春,是时候安安静静地离开这所让我悲让我喜的学校了。忠县万板小学6年,我最年少的青春,历经了人生短暂的轮回,有棱有角的磨厉,因为年少轻狂,本就脆弱的心,伤得最疼最痛。
我离开了万板小学,来到了人生又一个驿站忠县曹家小学。人都说,青春是一首诗,隽永的字句里流露出理想的渴望;青春是一幅画,斑斓的色彩中描绘着未来的理想;青春是一支歌,律动的节拍间跳动着时代的音符。可我说,青春因为年少,所以轻狂,因为简单,所以快乐。经过一个暑假的整理,我很快忘记了万板的不快,把向往与快乐投入到新的学校。来到曹小,我无数次地告诫自己,要学会果敢与坚强,让磨厉的青春在梦想中闪光;要学会宽容与忍耐,让浮躁的青春在沉默中坚强;要学会交流与沟通,让自我的青春在处世中成长。26岁那年,我走上学校领导岗位,29岁那年,我辗转到了忠县洋渡小学,成为学校一校之长。那个秋天,我来到了长江之滨的洋渡小学,恰风华正茂,我立下了青春誓言,一定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谱写人生精彩,奏出华美乐章。我开始启动移民学校的全迁与新建,每天于工地与学校之间穿梭,创新学校管理,努力让洋小特色彰显,让学生个性张扬。2年多来,洋渡小学百废待兴,风生水起。可突如其来的一场变故,凋谢了青春,破碎了人生,开启了挫折之门。在迷迷茫茫中,我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来到了人生第6个驿站——忠县白庙小学。白庙的山,秀得醉眼;白庙的水,清得透明,带着失落,我忘却在这秀山秀水之间,心,也静了,人,也闲了。那船走浪惊的波澜壮阔,那穿山过海的远航汽笛,已随着那逝去的云彩,消逝在茫茫的心空。夜听雨打屋檐,梦醒蛙声惊魂,宁静的白小,宁静的心海,宁静的青春。在那迷茫的岁月里,我常独依白庙河边,望着日夜兼程的河水,千百次地问这永不停留的河水,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永不停息?我仔细地听,我听到了溪水的回答,我从雨中来,要到大海去,青青世界需要我,化着云一朵。是啊,不因挫折而悲,不以得意而喜,青春,就是要做永不沉沦的自我。我开始振作,历经千辛,排除万难,终于改变了白小校园,为白小的发展写上了我人生最为得意最为绚丽的一笔。然而,一年后,我调出了白小,来到了九亭小学,开始了扑溯迷离的人生。一年后,我33岁,又回到忠县白庙小学。望着那熟悉的山,看着那多情的河,想春花秋月,叹人去楼空,伤物是人非。那些时日,我不知道我当怎么做,我不知道当做些什么,时间总是不经意在校门口我一坐就半天的板凳上溜走,岁月总是痕刻在校外蒋家那方正的桌子上。那些无聊的时光,那些无奈的青春,让我窒息难奈。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来到忠县汝溪镇江社区,当上了“小巷总理”社区书记,我要在这个10平方公里见方的土地上,找回逝去的青春,挥动个中的精彩。我上下协调,走村窜户,四面化缘,八方来风,以出色的才华谱写了镇江社区崭新篇章,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青春,在闪光中谢幕!
青春感伤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河水泉源千年在,青春一去不复返”,“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青春,是人生最绚丽的金色华年。每个人都曾经为自己的青春喝采过,酣醉过,痛哭过,狂热过。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往事,每个人都有一段年少轻狂的青春过往。我的青春虽轻如尘埃,但随风而飘,依雨而逝,化作春泥,看护青绿。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翻云覆雨,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缠缠绵绵,但我还是为我的青春点赞。经历了挫折,但不沉伦;经历了风雨,但不凋零;经历了绚丽,但不肆意;经历了责任,但不韧性。青春,在逆境中灿烂,在顺境中闪光,在常境中敏感。青春是一首诗,凄婉唯美;青春是一首歌,悠扬婉转;青春是一壶酒,悠远绵长。青春,在平凡中闪光。
青春远影
千帆竞过,青春远影。站在青春的尽头,挥手向我们的青春告别,深情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切都成过往。青春不在,容颜未老,在时光的雕刻中,稚嫩的脸庞已是饱经风霜,天真的思维已变深遂沉稳,没有信誓旦旦,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豪言壮语,人生迎来了成熟而资深的季节。资深的季节是人生第二个青春,它是繁华过后的硕果,它是春华之后的秋实,虽没有花的绚烂,没有色的清香,但却有果的芬芳,有味的浓郁。对于资深季的男人,也可以如花似玉,也可以深沉唯美,在事业上,是技术权威,在工作上,是领导核心,在家庭中,是顶梁之柱,在生活中,是磨轴之心。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家人受苦;宁愿自己担当,也不让领导失望。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在形形色色的角色中,处之泰然,顷情付出。
当青春逝去,可料繁华要来,莫为逝去的青春如落花流水般悲怜;当资深来临,可知岁月苍桑,怎知繁华的过往如雨后彩虹般飘渺。不为逝去的青春所叹,不为飘渺的资深所概,淡泊于潮起潮落,惯看于秋月春风,相逢一笑为知已,相知皆在不言中。
第二篇:青春印象的散文
“青春”两个字眼于我来说已太遥远太奢华太感慨了!
前几天,二十多年前的一位江苏文友找到我们,激动地通了电话,并在昨天发来了他几份保存完好的文稿和信件。
看到自己的青春就在眼前,有点想流泪,真的好感谢这位有心的文友,因为自己未曾为青春留下一张纸、一个字。
青春,我们是在文字里度过的。
那时,我们把文学搞得如火如荼。那时,我们每个十七、八岁的样子,啃着高中的书本,玩起了校园文学社。当时学校还是支持的,给了办公室及办公用品。把桌椅摆好,贴几张形象画,要班主任从每班选出几个文学爱好者,文学社就简易地成立了。那个时候没有电脑,电灯到时就会关熄,我们点蜡烛熬夜审文、排版、篆刻和画画。条件有限,我们几个几乎从自己的伙食费里抠出钱来买纸张、邮票等。油印机和蜡纸等印刷工具是学校提供的,有了学校的这份支持,大伙也算是满足了。我们几个穷学生就这样如痴如醉地爱着、写着那些万变的文字。
一期一期的刊物有模有样地出来了,接下来不只筹稿,更想刊物的质量升华。自己的学校稿件有限,就写信向兄弟学校要,还觉得不够,慢慢地把橄榄枝抛向全省、乃至全国。学校放一次长假回来,信件可堆一小山。我们拆啊看啊回复啊,都忙得不亦乐乎。
社团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刊物也办得摆在省文联的办公桌上,县文联、市级报经常刊登我们的诗文,最为骄傲的,我们社长的组诗《庄严的世界》发表在全国性并由臧克家顾问的《诗歌报》上。当时全校师生沸腾了,那个激动的画面似乎就在昨日,三十多元的稿费全部买了喜糖。次年,社长荣获了江西省文联和江西省团委红钢赤印的“江西创造型学生”称号……
此刻,摆在眼前的纸上的青春似乎有点玩世不恭,用儿子的话说:老妈,你的字咋像鸡爪在刨食。正在晚餐的全家笑得差点喷饭,是啊,很恬静的一个女孩呢,当时太忙了吗?不不,缘于青春。
还是青春。
那时的青春在四溢,血液在狂飚。成天把青春泡在文字中,浸在诗歌里,把学业荒废,谁也拽不回。记得有一位良师好言相劝: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哲理的话语那时听不懂,也听不进,现在回想起这句话,大悟彻悟时,已是晚矣。
很牛的青春似乎不曾走远,伸手也能触到青春的尾巴。闻到枕边的呼噜里粗犷着的况味,我不得不回到现实。一一当年的社长就睡在我的身边,他还在做着他的社长梦么?我这个副社长又很戏剧地做了他的副家长。曾满腹诗语的他八九分在做着他的企业梦,我想。高考落榜,参军未果,考取的“鲁迅文学院”因要自费而家中一穷二白再次未能如愿,望着大作家王蒙的亲笔录取信,他痛哭了,一把火负气地烧掉了所有的文稿书籍,烧掉了与文学有关的东西,烧掉了他的文学梦。看到与他一同录取的、与我们一起写东西的文友现已成名成家,感慨里不免有点惋惜。
去年有次,我无聊地在百度上打出“江西XXX”,这个“X”是他的真名,做企业这么多年,我想测测他的名气,几分钟后,企业也倒是出来了,万分没想到的是,百度里出现江苏又一文友姜宏伟的《八十年代校园诗歌文学回忆录》,里面多次滚出了他和我的名字。满满的感慨,满满的激动,我们的诗歌居然影响在那个时代,当时女儿也激动着:爸妈,你们想办法去找找他们,现在信息太灵通了!
岁月如此折腾,岁月如此戏剧,尽管如此的如此,我们的青春还是值得去骄傲的。
因为,我们的青春很文学,像诗歌一样美!
所感,所记,所写!
第三篇:学者散文印象
夫子自道 秀才文章
———学者散文印象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自司文者将文学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体,就如同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骑兵马踏长城入主中原后将国人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一样,文学被人为地划分出了三六九等。明末清初始畏首缩脚步入社会为世人逐渐接受的小说,农民起义般摇身成为高居庙堂之上乘肥衣轻的新贵尊宠,上升为文学之“显学”,大有雄文一出天下呼,一章钦点走江湖的壮观场面;诗歌以其正统的皇亲贵胄出身,世代为文人雅士之“儒冠”,也前有八十年代十亿文人九亿诗,后有“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互翻卫生球眼珠,不时掀起波澜,如因与李唐皇族同姓而尊宠为国教的道教,于一朝一代万众瞩目扬显一时;戏剧作为以人物和事件为主干的文学样式,由于与媒体的联姻,由十字街头走进千家万户,牵动无数人含嗔隐悲、载沉载浮的目光。只有散文,四十年来如家道中落由小姐沦为侍奉缙绅的丫头,被冷落一旁,视为可有可无,人人可拈而为之一蹴而就的雕虫小技,文学的副产品,副刊中的副刊,在报角旮旯处对隅而泣。
其实,若从血根上寻起,世上最早诞生的文体是散文。与诗歌同,也有着高贵的血统。言为心声,正如我们今天用三四流的语言讲演,用五六流的散文谈话一样,昔者古人的思考、交流、对话就是中国散文的滥觞。先秦诸子援笔著述,用宏文抒其志远,中国最早的散文就诞生了。其起始就站在群山之巅,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其源头活水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秦汉以降,中国散文进入极盛期,秦汉风骨历为世人称道,单一部《史记》足可傲视百代余韵流长。魏晋六朝,散文在士的“啸”声中自由而高蹈,呈现生命元气的酣畅淋漓,另一方面也缠进偶四骈六的纤足中去,成为精雕细琢的艺品。至唐代而蔚为大观,如长江之水千曲百回之后蓄势而发,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一洗六朝秾丽脂粉之气。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技术时代有宋王朝的散文演变成一唱三叹的十字街头平民的浅吟低唱。明清美品则每况愈下,已无气象万千之辽阔恢宏,而成为美人头饰,案头清供,成为世人把玩欣赏的形而下之器,柔媚无骨的小摆设。新文化运动的狂风暴雨开启了中华散文的新纪元,在白话文取文言文而代之之后,白话散文成为与小说、诗歌并驾齐驱的比秀玉枝。诸大师的深耕细犁、广种薄收,使鲁迅的犀利老辣,周作人的平淡、厚实与苦涩,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丰富与悠闲,胡适之的渊博、典雅,梁实秋的幽默、清楚,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朱自清的朴素、腴厚,何其芳的妩媚、精致,使20世纪初再现先秦诸子的元气淋漓、多元多姿、血脉贲张、激荡充盈,造就了一个既可以与古代散文相媲美又可为后世典范的散文繁荣期,使“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之后,散文之脉在时光中不紧不迫地跳动着,当时光之辇行至九十年代初时,身材瘦削单薄、流了多年青汤鼻涕的“家中小妹”在疏忽中出落得亭亭玉立,光彩照人,顾盼生姿,逗引得整条街上邻家阿郎都侧目而视,心旌摇荡,成为热目的中心,毒视的焦点。中国现代散文可以说在整体上呈现了两头高(“五四”至二三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中间低的马鞍形状。
八十年代后散文的极大繁荣是散文文体的自身特质与当下社会的社会需求互动共振的结果。世界各民族的散文都发端于史传散文和哲理散文,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及文化性格的形成大体同步。在近代,则成为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先驱们用以引导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载体。散文的文化本体性,与历史哲学相绾结化合的思辩性,在审美变革中的先驱性与八十年代空前宽松的文化环境,国门乍开西方思潮蜂涌而至的“热眼向洋”,对中国文化劫后余生的深度反思,对五六十年代抒情散文一统天下的反拨相匹,促进了散文文体意识的全面复苏、觉醒。而市场化商业社会的扯天而来,报刊杂志千枝万枝梨花竞开的社会需求,转型期的特定时代背景,又给热衷于制造中心话语者一块纵横弛骋、纵情狂欢的阵地,进一步刺激了脸颊布满亢奋的红潮的联欢者。使沦为丑小鸭多年羞于见人的散文,一夜之间上升为充斥大报小刊的千字名淑贵媛,大有小藩蔚为大邦瞩为太太沙龙主客之势。
但扑天盖地嘈嘈切切杂谈而至的千字小姐们意满志得,左顾右盼之色仍掩饰不了知识准备不足所带来的题材的单一,胸襟的逼仄,文笔的稚嫩,如仓促之间用萝卜青菜速配而成的快餐,菜简味淡,乏善可陈,食之无味,用之即弃,如屑木投水,仅荡起细若游丝的牛毛波纹,旋即归于平静。无大快朵颐、心眼踯躅、余香满口和辗转反侧、梦寐思服之意。然而在这千枝万枝之中,却有一朵秀出群芳,喷吐异香,如宫廷大餐之别于千篇一律的盒饭,使食客们流连往返,默然称许。其操刀主厨者多为大学、科研院所的学者、教授。其已在各自专学领域内取得骄人成就,为一门学科或流派的权威诠释者,散文只是其著书立说授业解惑之余偶有所感的即兴之作。他们大都受过正统的学院式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章典籍中浸淫了几十载,拥有扎实的学业基础。补天的女娲,射日的后弈,怒触不周之山的共工,与日竞走北饮大泽的夸父等这些原始民族的气根蛰伏其血液中,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中华文化精神的凝聚者。他们中诸多横涉大洋,在欧风美雨中俯仰涵泳,直接接受了西方文化原著型的知识,从《尼伯龙根指环》、《圣经.旧约》中沐浴过西方文化光泽的照耀。如果说中国大陆在五十——七十年代一度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当代文化脱节造成两个巨大的断裂带,那么这些学人正是这段断裂带的修补者,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传人。他们在锤炼秦汉风骨,沐浴欧风美雨,与古今大贤大哲对话,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深耕细犁、辛勤耕耘、各领风骚的同时,也往来鸿儒,羽扇纶巾,行云流水般舒展自如地煮字蒸文,与这种文学上的极致文体做智力搏弈。他们借鉴、整合了二十世纪及其前溯的整个人类的智慧成果,在文化的丹炉中历炼,佐以历史的沉思、哲学的思辩、宗教的悲悯、人文的情怀,而至披沙沥金,炼蜜为丸,在世纪末向世人奉献出一道五光十色、历久弥香的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
这道美味珍馐被称为学者散文。
学者散文是学者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与散文这样一个特殊文体天作地合联姻衍生出来的绝色后裔。散文这种文体是一种“易学难工”的文体,是文学发达的极致。散文之散,看似宽泛,无论宇宙洪荒,韩潮苏海,举凡花鸟虫鱼,清风明月,一己之得,一时之绪,仰观相于天,俯察法于地,一沙一世界,半叶见人性,皆可入吾彀中,心与之游,陶然忘记,命笔为文。但散却极不易文,最能体现为文者的综合素养。一章短文,字里行间不经意便把作者的才情学识、品质个性、气质风范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同时,如走钢丝,其捉笔危险性极大。东施效颦、盲人摸象、削足适履者,提笔便露出思想的浅薄、感情的孱弱、知识的苍白。其又是最可经营的文体,尤为学问精深、中西横贯的学者所钟爱,与其作智力的角逐,以点化自然,融入思考,提升思想。其或庄或谐,或拙或朴,或如黄连芒刺,或如蜜汁柑贤,或俯仰放达,或玲珑剔透,或浩荡江海一泻千里,或如山间小溪清流潺,或发乎情止乎礼,或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言炎炎,小言澹澹,如高僧谈禅,伯乐相马,庖丁解牛,非身怀绝技游刃有余者不敢束襟一试。
学者散文,首先是一种夫子自道的散文。人世间非寒窗十载、问学十年、自成体系的白鹿洞主或岳麓掌门不敢自称夫子。其才高八斗,学识渊博,非一般花拳绣腿、皮相之学者可附其骥尾、望其项背。其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博大精深的国学底蕴,游心于物外,不为外物所羁的自由心镜,使其属文举重若轻,单指扛鼎,运斤成风。特殊的学术氛围环境又使其气定神闲,从容不迫,不急不躁地过滤思想,不温不火地舒展思绪,深文周纳地谋局布筹,字斟句酌地锤词炼句,充满“通”“识”之慧。思想的质量,决定了文章的质量。最能体现夫子才学者,莫如在几十载中西文化知识中小叩大鸣、舌灿莲花、咳唾珠玉的“真人”钱钟书。钱氏之智慧学识,在当代学人中尚无出其右者,无论其集八国文字,化几千部古章典籍,旨在打通古今中西文、史、哲之学的《管锥篇》,就其困居孤岛的涂鸦之作《围城》及《写在人生边上》,从遣词运句用典得心应手,谈笑风生间挥洒成章,鞭策切中肯綮,给人以惬意的美感,就让我们领略到一位学贯中西、融大千于鹅管的大师风采。单表方鸿渐之名典出《周易》之“渐”卦,示踟蹰不定犹豫不决之意,“鸿”喻水鸟之进退失据暗喻主人公之种种不可预测的人生际遇,而《易》之句“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的六项变项,揭示了“人之生世若遭抛掷”的人生命运和处境,则暗合《围城》之结局,其深文大意令我辈抚书叹为观止。《写在人生边上》作为问学之余的补白和眉批,更令我们领略到一位文化大师中外逢源、古今无隔、着手成春的风采。自道之言,是心有情而形于言,是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有机融合,又颇具真情实趣。其一改夫子坐拥书城,正襟危坐的导师面孔,而为谈笑风生、人淡如菊的和蔼长者。其行走在历史、文化、人生之间,或借物抒怀,或借题发挥,或隔山打牛,力透纸背,颇具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闪现其性情一面。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书趣文丛”,已出六集,颇受读者青睐。出版社眼光稳、准、“毒”,他们请了一大批学贯中西在其领域各领风骚的方家现身说法,谈古论今,谈人生,谈读书,将形而上的思想形而下地放归大化芸芸众生的谈笑风生中,性之所至,信笔成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记录了众多个体生命所思所感。邓云乡谈北京胡同,扬之水谈读二十四史心得及《诗经》名物,辛丰年谈音乐,金克木谈人生„„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先生在其《剑桥与海德堡》一书中,以其切身体会,从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这两所古色古香的大学集“言教、身教、心教”于一体的独特的教育体制和办学理念,如一位在历史、文化、教育中漫步的香客,悟出了这两所大学的精髓所在。舒芜先生在《串味读书》自序中语,集自己几十年学识对所读之书所“串味”之诵,“读着这个,想着那个,有时往往会有微末的会心,欣然一笑,倒也是一种愉悦,或许是专精研究时不太享受到的。觉得不应该独享时,便写一点出来,公诸同好,这往往不是书的正味儿,而是串味了,不是从书中来的,而是从书与书之间无书之处来的”。这瓮牖剩墨,犹如导演客串演员,交响乐中的过门独奏,往往令人感受到其人的另一面。刘小枫对人性深度的展现,周国平对尼采哲学的体认,梁治平对法律文化的解释,都令人爱不释卷。其或为热眼看洋,或反弹琵琶,或谈玄说地,深入浅出,明心见性,洋溢着生命的大愉悦。其出经入典,广征博引,如聆听法师说禅,高僧言诗,高屋建瓴,挥洒之间,花开花落,俪白风清,豁然开朗。
现代散文是现代语体的白话文,其“易学难工”的特性,使它区别于以情节为盾牌的小说,以意象音韵为支撑的诗歌,以对话行动为表现的戏剧。使学者反求诸己,凭借文学语言本身的特性,行文追求典雅,构思注意缜密,叙述旨达开合自如的天然律动。这就要求为文者须具备深厚的学识智慧和娴熟灵动的驾驭文字的功夫。而掌握了文史哲之“通”和中国人文智慧之“识”两件法宝的学者教授,恰是得心应手最合适的人选。其表现形态大致有二:一是追求典雅繷丽,句句用典字字留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流光溢彩,美仑美奂,不自觉间展现其精致的文化品质,深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架构。余光中最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余氏之文体现了他与生俱来的丰富的诗人气质和学者风采:左手诗,右手散文,兼及评论、翻译,可谓文坛通才、鬼才,其才、学、识,直追“五四”先贤,自成风格,独领风采。无论遣词造句,篇章结构,节奏气韵,起承转合,如“夏云多奇峰”,极尽跳荡跌宕之能事,思奇采丽,顾盼生姿,娇媚撩人,笔酣墨饱,铺张扬力,具有排山倒海之汉魏大赋的气势。熔学识、智慧、才情秀集于身,体现其学贯中西的背景和诗家性情,从其身上可看到中国现代散文徐志摩、何其芳、苏雪林的流风余韵。其二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此为文章至境,非有几十年文功及慧心高妙之人难臻此境。这构成了中国散文最重要的谱系。如溯源寻根,可划出这样一条线索,从章太炎、刘师培至周作人至俞平伯、废名至张中行、金克木。张中行大气晚成,是中国散文界仍健在的几大家之翘楚。这可能与其长期编辑教育课本及佛学刊物有关。其积学之厚,腹笥之富,直追乃师,文风也几近知堂老人,文自九十年代初风靡士林。张中老行文喜用纯白如水的语言娓娓道来,水到渠成,某些看似闲笔,细咂却是书中骨架,中有龙虎匿身。其文结构疏密有致,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舒卷开合自如,从中可看出文章简洁明快,闳约及婉转深厚的特质,使人惊讶仓颉造字的神奇功效,竟能如此简单而又极具穿透力。其引经据典精当,深入浅出,如春风化雨,化合力极强,而又飘逸妩媚、流动无碍同时不失诙谐风趣,显示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文字修养及几千年秦汉风骨唐风宋月濡化出的谦谦君子之风。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造归平淡,臻达质而实崎,矍而实腴的境地。张中老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记得我初嫁之时,中行老手书其旧作“客至酒盈缸,诗来月半窗,春风如有意,吹梦到吴江”为贺,字里行间暗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而中行老人极瘦高,面颊带光,如深山得道之老剑师,有云在空中水在瓶的妙致禅境。海外学人柳存仁教授文风也极硬朗,其文颇似六朝文士,感情明净温厚,理智清澈通达,气象冲和旷逸,文辞渊雅流美,表达上却意蕴宏阔,笔力遒劲。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修齐治平”的责任,追求“内圣外王”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而这些教授、学者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既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光大者。故其属文,始终站在较高的视角上,所思所想,所圈所点,均是关乎历史、哲学、人文等形而上之道。他们吐纳了源源流长几千载的中华文化成果,以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切体认,使其思想钙化、沉淀于骨骼之中,而附丽朗显于文字之上,作出独立的思考和解答。在作形而上思的同时,其又负重前行,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担当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身体力行,视己为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刘梦溪先生的文集《传统的误读》,是可以做为枕边书的一类。梦溪先生书中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切体察和诘问,充满了对中国文化清醒的深度认识。如其在书中对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地位的质疑,对“五四”文化的反省,对中国现代学术及其传统的梳理和阐释,以及与余英时、杜维明、陈方正等诸学人关于文化与社会的重建、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等问题的对谈,高屋建瓴,直达文化根柢,给人刮骨疗毒之感。而梦溪先生“铁肩担道义”,历时数载编辑了35卷册3000万言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自筹资金创办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汉学》两本高味学刊,从古今中外立体地对中国文化深研、探究、阐扬,十几年如一日,令海内外学界瞩目,遽然动容,肃然起敬。掀起当代中国散文第一个高峰的余秋雨先生,其文,特别是《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两书,使我们对学者散文有了更直观化的认识。余秋雨教授辞去院长之职,背负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沉重十字架,在中国多灾多难的大地上行走着,从塞北秋风到春雨江南,从西北敦煌到天涯海角的柳侯祠,再到南洋垒垒的无名丛冢,作历史的泼墨,生命悲凉的大写意,以自己的心灵去拥抱中国文化,将文化思考的智性和诗性的激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历史、文化、人生融为一体。他关注形而上的重大问题,关注人们习焉不察的危急,对其作冷静、清醒、激情、立体、多维、深度的思考,高标见世,内蕴厚重,境界宏开,笔尖流出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士人的心灵史,由小到大,由浅及深,由个体灵魂的张扬到整体精神的反思,充满沧桑之美,使鲁迅以降骨质松软思想贫血的散文重又燃烧、丰盈、厚重。余氏散文跨越了文学的、文艺的,走向了宏大的文化,赋予中华散文大文化的质地。其文约而旨远,极具杀伤力。穿黄色T恤衫,双手叉腰,歪着脑袋,一脸茫然和“审苦”地站在莎翁故居前的王小波,则给我们带来了另一种轻松中的无奈和沉重。他难能可贵地将智识和幽默的荒谬逻辑绾结为一体,开辟了一条深邃和佯谬结合起来的境界。他似一个古怪的精灵,嘲弄现实中一切愚昧、荒诞、无知和媚俗,让你会心微笑、低首偷笑、哑然失笑、抚掌大笑,最后是无言地苦笑。他文本后背中渗出的苦涩和寒气,让我们感到莫名地忧郁和伤感,只是这位自由的“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北大陈平原、钱理群、严家炎等教授,或埋首专学,关注社会,被称为“北大的良心”;或教研著书,编辑同仁刊物《学人》,率青年学子重走“五四”之路,以唤起他们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深度再认识。钱理群先生对周氏兄弟的研究,严家炎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乐黛云先生对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谢冕先生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都成就斐然。平原君的学术随笔集《学者的人间情怀》,呈现了一个学者对其职业道德、社会功能、操作技术以及精神追求的认真思考和反省。做为含英咀华、沉潜数载、精炼而成的“晶品”,反映了90年代中国学者的心路历程,真正体现了学者的现世关怀。最近,我的书桌上又多了几本学者的随笔集:朱学勤的《书斋里的革命》、秦晖的《问题与主义》、徐友渔的《自由的言说》、谢泳的《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王元化先生主编的学人文丛。如果说诸学人书中对中国乃至世界关于人类文明及前途的前瞻性的思考及阐述,其精粹博大的思想和优美、平民化的笔调相结合,追求“形而中”的表达,使理性、逻辑的学术,智性、激情的贴近民间。在篇幅上则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虚词漓藻,期于至当,充满力度,如刀与剑的搏击,雷与电的交战,尖锐激烈,充满振耳发聩的声音和撼天动地的力量,那么这种学在民间的努力则更令人瞩目尊敬。当然,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我们可以开列出长长的名字:季羡林、施蛰存、杨降、黄裳、宗璞、王蒙、汪晖、张承志、陈思和、、南帆以及较年轻的林贤治、伍立杨、祝勇等„„
对于散文,大陆散文大家柯灵这样表述:“寸牍片纸,却足以熔铸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性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
对于散文,香港学人董桥这样表述:“散文须学、须知、须情,合之乃得Alfred Nerth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对于散文,台岛的余光中这样理解,其“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为主。它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往往令读者心旷神怡,既羡且敬。面对这种散文,我们好象变成歌德的艾克尔曼,或是伶听约翰生博士的鲍斯威尔”。“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屑的甜味,釜型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象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杰出得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光”。
从钱钟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高居云端、俯看众生的上帝的影子,从张中行身上我们看到躬耕桃花源、悠然见南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陶潜的影子,从余光中身上我们看到了手持铁檀铜板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的影子,从刘梦溪陈平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和《观察》时期独立特行的自由主义者储安平的影子„„
这些,当是对学者散文的最佳诠释和概括。
第四篇:散文时间印象
1.生活总能沉淀一些东西,我们都要在过去的生活之上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昨日的种种总要善于记录。于是我终于鼓起勇气写下开年来的第一篇日志,送给我的2XX。
近一年来,很少写字,因为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有灵魂。一直被各种各种消极包围,仿佛城市里到处充满不安。
有时觉得生活甚为卑微,而后开始与其对峙。也许它不解我为何内心如此敏感。只是不愿太伪善,做不想做的。
2.遇见过很多人,她们都是生命里的光,偶尔在黑暗的尽头里会有怀念。长久以来的平静和遗忘,再次被回忆时,仿佛是什么防备被击碎,波澜起伏。
去年过年回家,家里有的老人已经不在,有童年的玩伴结婚生子,他们将会有另一种生活。
时间就是如此伟大。它创造出一切,也将会毁灭一切。以一种绵长而缓慢的形式,我们毫无知觉。
那么今天,我希望所有人都幸福。
3.送同学去外地的前几天。我们又聊到了高中的校园生活,格外兴奋。那些美好时光,虽多次提及,但却未有厌烦。日复一日,丝毫未减。
今年以来是工作两年来最为努力的一年,忙碌却充实。我从来没有如此清晰的看到自己未来的路。为了目标,可以没日没夜,不觉疲惫。因为心在路上。就像那些冲破芽苞的生命,在等待被重塑。
温暖柔软的四月,我醉在了这个初春里。
4.朋友评论我的日志说,生活的苦乐感触,不是每个人都精于捕捉并有心落成文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淡然而向上。
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必然触情的东西在里面,那是青春。但那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也让积极向上的东西溢于字间,成为主调。
喜欢用直白朴实的文字,纪念那些教会自己成长的人。我常对朋友们讲,对身边人要多去给予,多去爱。
5.现在的窗外已是静寂一片,城市也未散尽白日的喧嚣。有陌生的零星灯火。有匆忙回家的行人。有最后一班空荡的公交车飞驰在无人的街上。
一切都是这样地真实安静。像是幻象。但终会归于虚无。
因此,我的祝福,你的快乐。你我昨夜安静的等待和今日明亮的时光。也将会沉没于这黑夜里,成为过去。曾留恋什么,不曾留恋什么,都已不重要。
于是,我写下它。用文字记录过往。然后,将它遗忘。
第五篇:冬雪印象散文
又一场冬雪于旁晚降临了,虽然时隔不久,我却没有了那种对雨雪的反感。朦胧月下,依窗赏雪,凄清而静雅。独守着祥和温婉的月夜,狭隘的审视,它的美既陌生又凄凉,眼望着一地素白的薄雪,曼妙的舞姿下静静的融化,润泽素净的雅致里又平添了浪漫婉约的情思。
我曾拼命的渴求一种自然的气质,那是一种生命的豁达,一种真实的美丽,一种秀逸的洒脱,一种取舍的睿智,一种泰然的心境。我祈望面对一切时,淡然自得,从容处之;在喧嚣中,恪守着一份宁静;在纷扰中,静候着一念的执着,努力的淡化一切;可到头来还是无法停止那些庸人自扰的烦躁,心里那一抹浅浅的伤痛,不知是漂泊,还是归属,总觉得优柔又心疼……
窗外闪烁的灯盏灼痛了我忧郁的眼睑,我只有静静的感受这份孤寂的惬意,唯恐唐突的笔墨殇了信笺,摊开烦乱的心序,不知谁的等待落寞了谁的忧伤,谁的眼泪氤氲了谁的期望。
追溯到初始的梦魇,那个无法凌驾于轮回的梦正在悄然的苏醒,早已不知,沉默了多久,遗忘了多少,却还是在牵强的守候!
鉴于此,一怀愁绪,纷涌而至,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