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希豪森奇游记》读后感
昨天,妈妈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世界童话名着故事。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明希豪森奇游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明希豪森的冒险家。有一天,他骑着马来到了俄国。这里正下着鹅毛大雪,周围一个小村庄都没有。只有一根小柱子,明希豪森随手将冻僵的马栓在了柱子上,然后倒在雪地上睡着了。过了一夜,他醒来了,发现自己在一个小镇里。他很奇怪,“我的马呢?”明希豪森惊奇地问。突然他听见了马嘶声,明希豪森抬头一看,“我的马挂在钟楼房顶的十字架上了!”明希豪森惊讶地叫了起来。他想:一定是昨天晚上大雪把镇子盖住了,只露出半节十字架,到了白天,雪化了,他降到了地面,而马却还挂在十字架上。他举起枪,瞄准缰绳打了一枪。马飞快地跑回了他的身边。不久后,他买了一辆雪橇。一天傍晚,他驾着雪橇在雪地上跑。突然,马惊叫起来。他回头一看,只见月光下有一只可怕的狼,正张着血盆大口追赶着雪橇。明希豪森吓得把眼睛闭了起来,他的马发疯似的跑。但是,狼没有注意明希豪森,狼从他的头上跳了过去,只追着那可怜的马。一分钟后,马的下半节身子就消失在狼的嘴里。马的前半节身子还在奔跑。狼又把前半节身子也吃了下去。明希豪森用鞭子抽打那只狼,很快狼就回到了马的位置。他驾着狼,滑到了大家面前,给大家观看明希豪森这个骑着狼的英雄。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明希豪森的想象力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古怪和离奇的事情。妈妈说写童话故事就需要想象力。如果我多写,也就能写出这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和妈妈的话,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想象力是我写作的好朋友。
第二篇:钱希明先进事迹
钱希明先进事迹
钱希明同志自2010年6月进入我院工作。
率领心胸外科全体成员,联合心内科等相关科室成立了心脏中心。坚持以团队医疗的管理模式进行日常诊疗活动,科室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多项手术技术居于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佛罗里达袖状修补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在浅低温或常温下体外循环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右胸非腔镜下小切口换瓣及成形术;在国内率先开展成人室缺外科封堵;在省内率先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在国内率先提出建立心脏病人管理数据库的理念;先进技术开展取得了优异得成绩----四十余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手术零死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量以10%---15%的水平逐年增加,手术疑难程度大幅度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临床工作服务理念,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岗位,踏踏实实做好医疗服务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在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作为学科带头人,创造各种国内外学习的机会,为科室年轻医生培养尽心尽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廉洁,短短一年时间里,各方面都得到业界较高的肯定及病人极好的口碑。
第三篇:梁锥希森新村简介
梁锥希森新村简介
梁锥希森新村位于乐陵市黄夹镇驻地北1公里处,是由希森集团总裁梁希森先生捐资兴建的。整个新村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是一花园式建筑群。新村主要有中心花园、别墅区、老年公寓区、大会议厅、宾馆和实验小学等几个重要部分组成,是希森先生自2001年2月至2002年1月投资4200万元仿照北京玫瑰园的一些特点建成的。
目前,全村有220亩耕地,420人,86户。40岁以上的家庭均有上下两层的280平方的居室一套;年轻人结婚则分配给三室两厅的140平方的居室一套;为适应老年人生活的需要,特为老年人修建了带有土炕的单门独院的居室结构。村内的实验小学,有4个教学班,全部配有空调、电脑等各种先进的生活、教学设施,可容纳本村及周边村庄的120名学生就学。
该村党支部有张洪霞、梁全兴、梁广路三人组成,其中,张洪霞任支部书记,梁全兴任党支部成员、村委会主任,梁广路任党支部成员。
拥有希森三和集团,该集团占地2000亩,是一家集鲁西黄牛养殖繁育、屠宰加工、生物制品、蚯蚓养殖加工、饲料、肥料加工、再生资源利用、生态养殖、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四篇:《奇猫》读后感
《奇猫》读后感
三(1)
今天,我读了奇猫这个笑话。
南宋时候临安城北门的西巷子里,有一个卖肉的老头儿,名叫孙
三。他自称养了一只绝世无双的猫,只要他一出去就对妻子说:“不能让人偷去猫,如果被偷去,就等于要了我的老命。”这样说来说去,人们都知道孙三有一只奇猫。
一天,孙三的奇猫拽断了绳,跑了出去,只见他全身红红的,像火炭似的闪闪发亮,人们十分惊奇,过了一会儿,他的妻子来了,把奇猫抱了回去。孙三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把妻子打骂了一顿,引来了许多人。不久这消息就传到了皇宫内太监们的耳内。有一个太监想把这个奇猫献给皇上取得皇上的欢心,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孙三,孙三怎么都不答应,最后以三十万成交,并订下了取奇猫的吉日。太监取猫时,孙三还骂妻子。太监得到奇猫后,不到一个月,奇猫就变成了一只白猫。太监找孙三算账,哪有他的踪影,早就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智慧可以让无钱之物变值钱。”“另外,做什么事情要经过认真的调查,不要轻易的相信大家的话,人云亦云,最后上当受骗。”
第五篇:关于希森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希森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近日,市委办公室组织工作人员,赴梁锥希森新村、希森三和集团和希森中联集团,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希森模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希森模式”的叫响来自于梁锥村的成功改造、希森三和集团循环生态农业的成功运行和希森中联集团高科技马铃薯产业的成功开发。梁锥希森新村建造了整齐划
一、宽敞明亮的联排小楼,还兴建了敬老院、公园、图书馆、村民娱乐休闲场所等,为村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条件。为了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他们还先后建起了希森三和集团、希森中联集团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技术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一)集约土地资源配置,综合开发实现工农和谐发展。通过旧村改造、集约住房用地、进行土地置换,他们不仅建起了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清洁卫生、环境优美、物业完善、生活舒适的新型农村社区,而且利用改造旧村置换出的土地,兴建了集鲁西黄牛良种繁育、肉牛育肥屠宰、生物制品、再生资源利用、蚯蚓养殖加工、有机肥料加工等为一体的希森三和集团,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梁锥希森新村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红,村民进入三和集团上班,成为产业工人,年人均收入达11000元。2006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牛肉产品获得“绿色产品”称号,企业先后获得“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发挥物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生态农业。他们利用我市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物产丰富,畜牧养殖业发达及鲁西黄牛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循环生态农业,实现了富民强市。希森集团在梁锥新村建起了集肉牛养殖、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希森三和集团,公司组织农民利用玉米秸秆饲养鲁西黄牛,达到一定的标准后(400公斤)收购进行育肥,屠宰分割,牛肉经过加工推向超市、宾馆和居民餐桌。牛粪和屠宰加工废弃物则用来制沼气,沼气用来发电,供应农户做饭、照明、取暖,沼气渣则用来养蘑菇,蘑菇的培养基用来养蚯蚓,蚯蚓用来做保健品和中药,蚯蚓粪则用来做饲料和活性复合肥,饲料用来喂养鸡、鸭、猪、鱼,肥料返回到田间,又培育出环保蔬菜和农作物,再拿农作物秸秆来饲养鲁西黄牛。培育了一条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整条产业链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实现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多环节增值。公司还利用高新技术从牛血中提取牛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从牛内脏中提取出了胸腺肽、肝素钠、胰酶等产品,拉长了公司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饲养加工1头牛,可产生了3头牛的效益,由过去1头牛获利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元。按公司设计年生产加工15万头的能力计算,每年可创造效益9亿元。当地农民流传着一句话:家里养上几头牛,发家治富不用愁。
(三)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科学运作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的强势支撑。他们以富民强农,打造天下第一薯为己任,投资建设了集马铃薯育种与种薯繁育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马铃薯是世界上除小麦、玉米、水稻之外的第四大农作物,既可当食物,又可当蔬菜,还是将来重要的能源替代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国传统的马铃薯产量低、质量差,农民收入少,这主要是由于种薯质量差和种植技术落后造成的。2005年11月起,梁希森在看到温家宝总理关于“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批示后,倾力建设了集马铃薯育种与种薯繁育、新品种研发、销售与进出口业务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希森中联马铃薯产业集团。中联集团建立了世界最大的优质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高标准组培车间、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480个无土栽培温(网)棚。在内蒙古4个县建立了60万亩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科学院合作,组建了孙慧生教授为组长的16人马铃薯专家队伍,运用高新科技开发马铃薯脱毒育种技术,实现了马铃薯种薯生产的高技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闯出了一条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子。据企业介绍,预计到2008年,将形成年繁育脱毒苗7000余万株、微型薯2.5亿粒的能力,满足全国70%的马铃薯种薯需求,每年直接为农民增收860亿。
“希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和谐发展、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希森模式”的实地调查以及与集团工作人员的座谈,我们发现,“希森模式”虽然改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了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了一个富民强农的朝阳产业,但是其在运作方式、生产配套、人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是运作资金限制。“希森模式”投
资大、见效慢,在运作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企业买车筹资现象,难以在全市推广。在对梁锥村的改造过程中,梁希森投入4000多万元拆旧建新,以近乎免费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新房,而后又先后投资4.4亿元和3.2亿元建设了希森三和集团和希森中联集团,这种运作方式前期投入巨大,后期资金回笼慢,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强势的政府支持,很难完成。
二
是生产配套不足。畜产品基地建设落后,满足不了希森三和集团肉牛原料需求。希森三和集团年屠宰能力15万头,目前我市存栏尚不足其屠宰能力的一半,希森三和集团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开工不足,导致整条产业链无法正常运转,经济效益较低。
三是员工素质制约。村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角色的变化,管理层缺乏现代企业理念,市场竞争意识不够。高新技术的应用,是希森三和集团循环生态农业成功的关键。当地村民习惯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现代化工厂企业生产的相关技术技能,还难以适应由农民到产业工人这一角色的转变,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中,当地村民还处于肉牛饲养、屠宰分割基础阶段。管理层的管理理念还处于家庭作坊阶段,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依靠工业反哺农业。2006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6:53.2:30.2,“二三一”产业次序更加稳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可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充分利用好国家一系列的支农、补农政策,积极争取投资项目,通过各种渠道最大程度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扶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逐步成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积极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一体化建设,推进农产品由原料销售向加工增值转变。
(二)全力扩大养殖基地,完善农业龙头企业的上游产业链。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小,农产品、畜牧产品的产量、质量,决定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在全市建设产量上规模、质量上水平、经营上档次的现代化种植、养殖基地,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配套、经济高效的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定单农业制度,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解决制约涉农企业的发展瓶颈,实现工农互动、良性循环、科学发展。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对我市部分规模小、位置偏、基础设施差的村庄,鼓励村民到主要公路沿线盖房居住生活,逐步进行整体搬迁,与中心城镇和并,引入民资进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打造城市卫星镇。这样做既可以解决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还有利于整合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科学改造旧村庄,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管理流动机制,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开发。希森集团通过对旧村的改造,节约了上百亩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建起了肉牛养殖育肥有限公司、鲁西牛业有限公司、再生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生物饲料有限公司、蚯蚓养殖加工有限公司等一系列的企业,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和产出率。工业化进程没有占用村集体的农用耕地,实现了农业和工业的和谐发展。借鉴“希森模式”,针对我市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生产能力差的状况,可以把旧村搬迁整理置换的土地和旧有农田进行统一开发,依托希森三和、鸿通、乐鑫、飞达等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化农场、养殖基地,实现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农民以土地入股,到农场做工,农场根据经营情况并保底支付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工资。
(五)加大农业技术的利用转化力度,依靠先进科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我市确定了“发展精品工业、建设名牌大市”的发展思路。目前,全市知名品牌已达23件,其中国家级7件,省级16件,总量居德州各县市区第一位。我们不仅要发展精品工业,也要发展精品农业。在希森集团调研我们经常听到这两句话:打造天下第一牛、打造天下第一薯。1头牛经过希森三和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循环,通过资源重复利用和节能增效就产生了3头牛的价值,所以必须依靠尖端技术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依靠品牌的力量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蓄养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
(六)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全面胜利的必由通道之一。成立农民培训学校,加大职业技术、岗位技能、高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工作能力。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化农业的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