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树与扶人美文
某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极力维持原来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
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表妹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但是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助。
某人彻底失望了,他百思不解,一个人徘徊街头,突然看见许多工人在扶正那被台风吹倒的行道树,工人总是先把树的叶锯去,使得重量减轻,再将树推正。
某人顿然领悟了,他放弃旧有的排场和死要面子的毛病,重新自小本生意做起,并以低姿态去拜望以前商界的老友,而每个人知道他的小生意时,都尽量给予方便,购买他的东西,并推介给其他的公司。
没有几年,他又在商场上站立了起来,而他始终记得锯树工人的一句话:“倒了的树,如果想维持原有的枝叶,怎么可能扶得动?”
第二篇:扶人一把美文
因为要去参加一个聚会,我提前了将近一个小时出门,想到楼下的私人发廊里去洗吹一下头发,把头发吹成飘飘的样子,正好配我那飘飘的一身衣裳。
发廊生意兴隆,却只有一个美发师。他让那小学徒先给我洗头,说,轮到你,恐怕得一个小时以后了。
我没有时间等待,于是问那小学徒会不会吹头发。他结结巴巴地说平时只看着师傅吹,自己从来没有实践过。说完,他就沉默不语了。
“那你想不想实践一下呢?”我问。“我怕给你搞坏了。”他低声地回答。
我没有时间了,不如就让他弄吧,不经过实践,他永远不会出道。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他听。“谢谢,谢谢。”他用自己无法控制的声音说。我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么一件小事竟让他如此感激。
他极小心地给我分头路,一次没分准,又分一次。渐渐地,他进入了状态,放开了手脚,梳子、吹风机在我头上一阵“狂轰滥炸”。末了,一幅意想不到的作品诞生了。我那飘飘的黑衣、飘飘的长裤、飘飘的头发,换来了周围人惊叹的呼声。
小学徒展现在众人的目光中,骄傲而幸福。
当我走出发廊的时候,我看见又一个女人的头发被摆弄在了他的手中。
就这样,以后我每当要吹头发时都去找他。慢慢地,他的技术愈趋娴熟,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老师傅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最后,他不得不另起炉灶,在200米远的地方自己租了间房,开起了发廊。
坐在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里,我再一次欣赏着他为我设计的发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没有收我的钱。
“以前我跟着师傅,没有经济决定权。现在我是老板了,我有权不收您的钱了。一直以来,我都万分感激您,如果当初不是您的信任,就永远不会有我的今天。请接受我最真挚的感谢吧。”他流畅地说着,平常那种结结巴巴的迟缓劲儿一下子都不见了。那是自信给了他正常人的语速。
我呆住了,也感动起来。这个不起眼的理发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扶人一把,给人以转机,有时可以从一件最小的最不经意的事情做起。
此时,我的心情无比舒畅起来。
第三篇:扶不扶老人 树不树正气
扶不扶老人 树不树正气
看到老人跌倒了,扶一把,本来天经地义、毫无疑问,却因为彭宇案及后面几起“做好事却被诬陷”的事件,在公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并持续发酵。
根据某网站的调查,在参与投票的1883人中,44%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搀扶老人,38%的网友选择了“不好说”,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名为“法号流氓”的网友说:“以前觉得自己一定会扶,因为过不了良心这关;现在肯定不会扶,因为过不了责任这关。”
许多人感叹现在道德滑坡和世风日下,笔者不这么认为。几起做好事却被诬陷的事件之所以在公众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恰恰说明道德的强大,说明公众心中的那杆“道德之秤”没有失准。至于高达44%的网友表示今后不会搀扶老人,这说明不了问题———人的善良之心不会泯灭,他们中的许多人届时该扶的还是会扶,他们只是在以此表达对黑白不分的现实的愤懑而已。
我们应该坚信道德有强大的自净功能。天津许云鹤案二审休庭后,当事人王老太走出法院时,受到群众的围堵谴责,一名妇女向她高喊“将来你要受到人民的谴责的”!王老太及其家人要打车回家时,出租车司机知道这件事后,因怕被“碰瓷”而选择了拒载,并且声言“不怕拒载被罚”。最后,王老太及其家人在一片谴责声中黯然离开。法院二审结果未定,道德审判早有定论。
“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而高达44%的“不扶”票,并非人心坏了,而是环境出了问题。
任何社会都有道德高尚的人和道德低下的人,连孔子都咒骂他的老朋友原壤“幼而不孙弟(小时候不知道友爱兄弟),长而无述焉(长大了没任何作为),老而不死,是为贼”!并且“以杖叩其胫(用拐杖敲他的小腿)”。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但这也正好检验我们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水平:看法律和政策能否给助老者公平的对待甚至褒奖;看公众是否能冷静、理性地看待,是否因个别不道德的行为而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
正如父母的任何“不是”都不能成为儿女不孝的理由一样,个别老人的不义之举也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善事的借口。人被狗咬一口很生气,却不能反咬狗一口。
第四篇:野树的秘密美文
春天来了,樱桃树结满了鲜艳的果实,树枝都被压弯了。红艳艳的果实吸引了穿梭在密林中的小鸟,它们从四面八方飞来,享受着樱桃的盛宴。很快,樱桃树上的红樱桃就被鸟们啄食一空。假花生树看着樱桃树,叹了口气,你辛辛苦苦结的果实,都被鸟吃光了,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多可惜啊。樱桃树笑笑,能让这些可爱的小鸟填饱肚皮,在春天里飞翔,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
盛夏刚过,山核桃树就迫不及待地开花结果了,它的果实毛茸茸的,一点也不好看,还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小鸟们飞来了,啄不动,又飞走了。一个迷路的山民,路过山核桃树下,又饿又累的他,看见山核桃树上挂满的果实,忍不住摘下一颗,敲开,尝尝,虽然有点苦涩,但味道还不错。他想,如果摘回去,炒熟了吃,味道一定更好。于是,他解下行囊,摘了满满一袋子,背回了家。假花生树又叹了口气,山核桃树啊,你的果实那么难看,还是免不了被人类采摘,注定一无所获。憨厚的山核桃树摇摇头笑了。
秋天的时候,假花生树也结满了一树的果实。假花生树盘算着,我可不能重蹈樱桃树和山核桃树的悲剧,让自己的果实被贪婪的动物和人类吞食了,得想个招,免遭采摘。思来想去,假花生树终于想出了致命的一招:让自己的果实有毒,这样,谁也不敢采摘它了。假花生树努力将自己体内的毒素全部凝聚到果实上。四处觅食的猴子,爬上假花生树,剥开了一颗假花生树的果实,一尝,又苦又涩又麻,吓得它赶紧扔掉了。人类看见猴子都不能吃,知道它有毒,也不敢采摘了。假花生树得意地笑了。
第二年初春,当冰雪融化,漫山遍野都冒出了新的嫩芽,全是樱桃树的小树苗。原来,小鸟们啄食了樱桃后,樱桃的种子被播散到大山的每一个角落,春天一来,这些种子全都发了芽。而在山民的村庄周围,山核桃的种子也开始抽芽了,人们在尝到了山核桃的美味后,发现它像圣果一样甘醇,于是,他们决定将山核桃的种子埋进土里,进行大规模栽培。只有假花生树的果实最后都落在了自己身边的地上,因为缺少阳光和土壤,几乎没有一颗种子发芽。假花生树孤独地看着自己的影子和脚下已经腐烂的种子,唉声叹气。
如果你的果实不能与他人分享,它很可能成为累赘,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腐烂掉;而如果你的果实能给别人带来福音,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那么,你的果子就会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遍地生根,成为这块土地上灿烂的风景。
这是野树的秘密,也是人生的智慧。
第五篇:人到弯腰树美文
村子前面有一颗弯腰树,像个佝偻的老人,树根紧咬在坝上,树身弯向大路,拦住了过往行人。
这是一棵老柳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当地的老乡把这棵树当成神灵,过年过节都要到树下烧香膜拜。
这是一条古老的官道,从唐朝就开始修筑,沿着长江南岸,自西向东,棉延数千公里。
古时候,这条官道是进京的官员、淘金的商旅必经之路。这棵奇怪的柳树,它长得如此粗壮,如此怪异,又如此“野蛮”地拦住人们的去路。到了这棵弯腰树下,骑马的下马,坐轿的下轿,行路的低头,概莫能外。
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人们都知道这棵弯腰树,都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哲理名言:“人到弯腰树,不得不低头。”
我一直在想,在弯腰树下,低头弯腰,这委屈吗?大雪压青松,青松的枝头并不是插直的,而弯成了一张小弓了,以便让积雪从头顶上滑落。青松因为懂得“低头”,得以完好存活,不像翠竹那样因一味刚强而被折断。青松低头,这是一种韧性,也是一种策略。
作家王蒙在五十年代末被下放劳动。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以死抵抗。1963年的一天,王蒙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为了避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暴,他举家离开北京,迁居到千里之外偏远的新疆。王蒙的这个行动,看起来似乎是退缩了,是向当时的“权威”低头了。但实际上,他在新疆16年,勤奋学习维吾尔语言,深入思考社会人生,身心也得到休养生息,收获颇多。文革一结束,王蒙便以独树一帜的文风,厚积“勃”发,成为新时期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有人问苏格拉底:“天地之间有多高?”
苏格拉底回答说:“三尺高。”
那人不理解,问:“人有五尺,天地之间怎么只有三尺,岂不把天捅个窟窿?”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的回答:“所以,人要想长久地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啊!”
多么睿智的苏格拉底!
当然,低头不是下跪,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避开风险,积聚能量,为人生赢得更好的发展。
人到弯腰树,不能不低头——从另外的一个角度看,向弯腰树低头,就是向自然低头,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