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会变魔术的中班学习故事
观察背景:最近我班创设了一个特殊兴趣区“玩泥吧”。创设此区域的目的是想通过泥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以及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初次接触陶土的孩子们,会怎么玩呢?
注意:今天当我们拿出陶土给小朋友认识的时候,他们就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陶土,我们没有作任何的要求,只是将老师制作的碗和盘子的模型呈现在区域里,至于孩子们怎么玩“泥巴”,全凭他们自由发挥。朱瑾怡从袋子里取出陶土,先是用手捏了捏,发现它是软软的,就轻轻掰下了一小块,在手里搓了搓,搓了一个小圆形,对旁边的杭徐磊说:“看,我搓的圆子。”杭徐磊拿出自己的作品:“我做的面条。”朱瑾怡拿着“圆子”看了看说:“我也会做面条。”随即将手里的“圆子”用力地搓呀搓呀,不一会儿,“面条”制作好了,她得意地拿着“面条”给杭徐磊看;“哈哈,我会变魔术。”
识别:有了玩橡皮泥的基础,孩子们对于陶土一点儿也不“怯场”。他们用陶土做出了“圆子、面条、花儿、蜗牛、小蛇”……但是对老师投放进去的碗和盘子选择了漠视,没有一个人去尝试捏碗或盘子。捏碗和盘子相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孩子之前没有捏碗和盘子的经验,这说明小班的幼儿在动手操作方面,还是多以讲解示范为主,适当地鼓励孩子自己去想象和创造。
回应:3-6岁幼儿肌肉群正处于很幼嫩时期,这时候他们最需要、最适合的就是大量手眼结合的活动,而我们可以从陶泥开始,泥巴就随着手部基本动作:捏、团、搓、拉、压,使它变化成圆的、长条的、扁平的等各种形状,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塑造自己想象中的物象,从中尝到“想”与“做”统一的乐趣,获得触觉刺激和陶泥可塑性特点的认知。通过观察孩子们今天的表现,我们认识到了,在下次的游戏中,会适当地讲解示范成品制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孩子们有“法”可依,有“例”可寻。同时也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
第二篇:我会变魔术案例
我会变魔术
——汉语拼音的情趣化教学
情趣化教学就如一杯加糖的咖啡,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兴趣,使他们学会争着来“喝”这杯原本“苦涩的咖啡”。汉语拼音的这一部分教学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却又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拼音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符号,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中应该感受到轻松、愉快,在教学中,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产生兴趣,当学生处在情趣化教学中,汉语拼音的学习就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出现思维异常活跃、情感特别丰富、识记创新能力极强的特殊状态,也就会让他们的身心驶上“一条高速公路”,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
记得在教学“y、w”这两个声母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刘谦变魔术吗?”(孩子们一听刘谦的大名,各个都表现的异常兴奋,因为刘谦的魔术太神奇了,让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对他的精湛的表演佩服得五体投地。)
孩子们大声回答:“喜欢。”
师:“那么好,今天老师也来给同学们变魔术,我会把黑板上的这两个声母用手指变出来,你们信吗?”(有的说信,有的说不信,总之无论是信还是不信的都是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充满期待地看着我,这让我更加有信心教会他们学好这两个字母了。)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看老师开始变了。(我边说便用手指配合,做出各种声母形状,学生情趣高涨,有个学生既然惊奇地叫起来说:“老师真棒,会像刘谦一样变魔术,我也要学变魔术。”)
师:“好,你也来变一变。”
只见这位学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变出了“w”,这时又有两位学生一起合作又用手指变成了“y”。(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一堂别开生面而富有情趣的拼音教学就这样开始了。)
师:“用手指变魔术有趣吗?”生高兴地回答:“有趣。” 师:“那么好,现在老师提高难度,谁还会用小纸条给同学们变这两个字母魔术?”(孩子们用准备好的小纸条又变出了这两个字母,学习兴趣极为高涨。)
师:“你们真了不起,开动脑筋,用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出了这么多的拼音字母魔术,其实这些拼音字母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师再给你们变一个魔术看。”接着我又在黑板上把“y”画成了一个大树杈,把“w”画成了小孩的刘海。
生:(边看边笑边说开了)一个树杈yyy;乌黑头发www。听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创编的字母儿歌,我不由得为之一怔,为孩子们这一出色的表现而感到自豪和欣喜,因为孩子们创编的字母儿歌多么形象贴切呀!最后,我又给同学们留了一项有趣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也在父母面前露一手,可以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变一变拼音字母魔术,看谁变得又多又巧妙。一堂有趣的拼音教学就这样在悦耳的铃声中结束了,孩子们的脸上各个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相信明天的汇报课会上得更加精彩,因为明天的课堂上一定会彰显出更多的奇思妙想。
反思:当上完这节课后,洋溢在孩子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首先我感受到本节课以变魔术的方法引入的情趣化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变魔术的这种方法可以激活呆板的拼音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可以使汉语拼音的学习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对所学的汉语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会了拼音。其次,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教学图,我们不要拘泥于书上这些离孩子生活较远的表音表形图,而应该注重从生活中重新提取素材,把枯燥的拼音字母还原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因为对于学龄初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只有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影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创编出那么有趣的儿歌。最后所留的一项有趣的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因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属于认知的范畴,而更应该拓展到情感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领悟方法的过程,体验学习快乐的过程。新课程中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拼音教学》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也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会把拼音与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牵手,让我们在拼音学习这一理性的面包上涂抹上感性和快乐的奶酪。
第三篇:中班科学教案 眼睛变魔术
中班科学教案:眼睛变魔术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评析:教师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常见的事物现象、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使其用一双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寻找,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点评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活动中教师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准确把握孩子们探究的方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孩子们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文档仅供参考
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探索操作游戏材料时,个别幼儿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会更有利于幼儿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第四篇:中班科学教案 黄豆宝宝变魔术
中班科学教案:黄豆宝宝变魔术
活动名称:科学活动:黄豆宝宝变魔术
活动目标:
1、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 插好 的黄山豆腐干和卤汁豆腐干),一块毛巾。
2、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腐、素鸡、百叶、油豆腐、豆腐干实物各一盆。
4、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师:(教师头戴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大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大家。
(2)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大,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④师:小结 :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大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3、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大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腐、百叶、素鸡、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腐干、卤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腐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活动反思: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引导宝宝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宝宝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宝宝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宝宝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文档仅供参考
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可能宝宝太兴奋了,所以有个别的太“活跃”了,发出了尖锐的叫声,纪律有些松懈了,不过整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宝宝现在也知道了以后要多吃豆制品,这样对身体有益!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第五篇:中班美术:会变魔术的手
中班美术:《会变魔术的手》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借用手的不同造型大胆进行拓印想象,创作意愿画。
2、通过想象,在手的造型上进行添画,创造出不同形态的物体。
3、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快乐、变化的快乐。
活动重点:借用手的不同造型大胆进行拓印想象。
二、活动准备: 1、8K白纸。
2、记号笔人手一支;油画棒若干。
3、手影课件。
4、PPT范例画。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手影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活动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神奇的表演,你们看过后告诉老师,这是用什么表演的?幼儿看视频后回答问题。
2、幼儿和老师一起表演手影游戏。我们也来表演一下手影游戏好吗?
(二)欣赏范例,师幼共同讨论绘画方法。
1、今天还有一些小朋友没有看到这么神奇的表演,我们把它画下来,给他们看好吗?
2、我带来了几幅有趣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里有什么? 教师:怎样在纸上画出手掌的形象呢?
3、教师示范:来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一只手拿水彩笔,另只手张开五指平放在纸上,用水彩笔沿手的边缘描画。作画时,放在纸上的手在画完之前不能移动,水彩笔不要太用力,这样就画出了手掌的形象。
4、教师:我除了把手这样放,还可以怎样放?(可以换个方向画一画,教师摆放不同的手形)。
5、添画和涂色教师:看看老师的小手像什么?
教师:变只小鸡好不好。拿水彩笔把首尾相连,添画眼睛、嘴巴、鸡冠、翅膀、脚,小鸡就变身成功啦。然后用油画棒给小鸡穿上漂亮的衣服。
教师小结:看图片,可以在手掌的里面添画,还可以在手掌的外面添画。(启发幼儿进行创造)教师:请小朋友先用水彩笔给手掌变身,可以和老师画的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再用油画棒给动物的身体涂上颜色,为小动物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我们一起来施魔法把小手变变变吧。
(三)教师指导幼儿合理布局,自由创作。
1、小朋友真棒!画出各种不同的手的造型,想一想,这些手的造型像什么呢?看不出来可以将纸转一下再看一下像什么?他们也想和我们小朋友打招呼,可是没有眼睛看不见我们,我们帮他们先画上眼睛好吗?
2、小朋友变得真好,变出了这么多东西,他们说想变得漂亮一点,怎么办呢?
(四)、结束分享作品,交流感受。教师:小魔术师们真了不起,变出了小鸡,小鱼,我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小手” 变成了什么? 教师:小手这么有趣,希望你们以后要爱护小手,让小手变得更加的健康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