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浪淘沙》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第二篇:《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 李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及他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
2、反复诵读,抓住倒叙、比喻等手法,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色。
3、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4、品味鉴赏词中语言,感知作者亡国后惨痛欲绝的情感。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读词兴趣,在诵读学习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对诗词的审美体验和感悟,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让学生朗读这首词,理解词中“潺潺、阑珊、罗衾、一饷”的意思。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相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最后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领会词中的意象,品读诗词的语言,掌握本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者亡国惨痛欲绝的情感,同时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涵咏、赏读、讨论、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音乐)
一、导语: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会唱吗?大家能不能齐背一下这首词?作者是谁?(学生回答,然后齐背李煜的《虞美人》。此时,调动起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板书:“浪淘沙令”)
二、出示目标:见多媒体幻灯片2
三、作者及背景: 师: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李煜? 生: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师:请看幻灯片3、4、5的作者简介及其成就: 李煜(937~978)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过渡:从至尊的帝王到阶下囚,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诗词中的欢愉与悲凉。)
四、整体感知:
1、找学生朗读全词(让其他同学仔细听重点词语的读音,诗词的语气、节奏和感情。)
2、看幻灯片6,解决文字障碍: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潺潺 阑珊 罗衾 一饷
3、师生共同探讨朗读者的情感表达。
师:这个同学读得好,读出了李煜的悲情。谁还能再读一读呢 生:我会读得更好。(曹尊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满怀沉郁的感情读了一遍,全班同学大加赞赏,鼓掌)
(衔接过渡:请大家重读这首词,回答问题。看幻灯片7,要求:①感性的表现:字音、节奏、语气、语速②理性的把握: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理解词的作者,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③留心涉及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者语句)
五、新知探究:(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讨论,十五分钟后把每个问题都用书面形式作答)师生研讨过程:(学生热烈讨论,老师巡回观察,并不时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点拨、启发)
1、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梦的句子,说一说他梦到了什么?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全体同学回答:“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学生很快找出写梦的句子)老师启发:第一题中“他梦到了什么”,展开联想,抒情主人公可以回忆过去,可以幻想回国后的生活。
老师提示: 通过写梦中的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现实中诗人的什么 生:通过写梦中的欢愉,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现实中词人的痛苦哀愁。
(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师:通过写梦中的欢愉,运用反衬的手法(今昔对比),表达了现实中词人的凄苦哀愁。
(见幻灯片8)
2、师:请你用词的上片中的一个字概括一下作者梦醒后的感受,并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体现的。
生:“独”字。
师:这个字是在上片吗?
老师启发:搞清楚上片中哪个句子是写的梦醒后的感受,然后再从这个句子中去找。生:“ 寒”字。
老师点拨:感受可以从肌肤到内心。
生:感受到身体的寒冷,更感受到心里的悲凉。通过“细雨潺潺、残春、罗衾”体现出来的。
(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师:寒,身体的寒冷,更是内心的悲凉。
通过“潺潺细雨、残春、不耐寒的罗衾”体现出来的。(见幻灯片9)(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
3、师: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双层含义?其中“流水”“落花”是诗词中特有的意象,在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意象请你写出来。
生:一是自然界中流水一去不复返,花的凋落,春的逝去。二是人生的年华逝去,国家的灭亡。
(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师:一是水流、花落、春归自然规律;二是自身面临的厄运,国家的灭亡。师:“流水”“落花”是诗词中特有的意象。
流水多表示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
落花多隐含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见幻灯片10、11)
师:在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生: 鸿雁、明月。生:砧声、笛声、柳。
师:流水、落花、孤舟、月明、笛声„„(见幻灯片12)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逐渐总结。
4、师: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生: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祖国的痛苦以及被囚禁的哀愁。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形象。生:还有对故国的思念。
生:还有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留恋。(学生积极发言,抢着补充,老师把学生的要点加以总结)师: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凄苦哀愁的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幻灯片13)
教师小结:词的上片从倒叙写起,先写梦醒所闻所见所感,再写梦中所见。运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反衬的手法,更显得囚徒生活得哀愁与悲凉。词的下片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独自莫凭阑”,怕引起伤感,别易见难,形成鲜明对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生动的比喻把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师生共同总结幻灯片14的感情脉络图表)师生共读:学生在理解全词的基础上再读,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短时间内能够基本背诵。
六、拓展训练:
李煜——亡国君,词中帝。
结合李煜的身世经历及成就,来完成“李煜,我想对你说”的口头表达训练。(每个同学积极思考,三分钟后找出几个同学即时发言)李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张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蒋华利: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刘瑜:玩物要有“度”,人生没有退路。李婷婷:苦难酿出了传奇。
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16 李煜,我想对你说: 北宋的庭院飘荡着的是你那无奈的叹息,已干枯的残花不会因为一滴眼泪而重新滋润,早已龟裂的心灵也不会因为一时悔恨而重新鲜活,然而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怎能不震颤那囚禁你的牢房。
七、达标检测(学生当堂巩固,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答结果)
1、结合本词回答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叙述方式:倒叙
修辞方法:对比、比喻
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反衬、白描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见幻灯片17)
2、鉴赏李煜《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 这也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⑴.词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意境术语:淡雅高远、和谐静谧、高远辽阔、庄重严肃、幽静、低回、悲凉、凄惨、萧条、凄凉、豪放、沉郁、悲壮苍凉)
意象:山寒、芦深、孤舟、月明、笛声。营造了南国清秋的凄寒的意境。(见幻灯片18)
⑵.结合李煜的身世,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以及对江南生活的留恋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见幻灯片18)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默写这首词。
2、结合李煜的经历或遭遇,确立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老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节课下来,师生共同感受着李煜的悲情,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套路。并且要学生知道赏析诗词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背诵环节。在基本把握诗歌鉴赏的套路的基础上,强调了学生课堂动笔,避免了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现象。因为有时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形成文字就东拉西扯没有条理,按点得分就难了,所以动笔梳理的过程就尤为重要。这样确实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但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学生对套路熟记于心却不会灵活运用、静不下心来去读诗歌、对诗歌内容不求甚解等。
备注: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二上学期的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重点讲读的一首诗词。
第三篇: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 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 ,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 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 再次 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 937-978 , 字重光, 是末位帝王, 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 , 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 975年,在他 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 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 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 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 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 拓展了词的艺 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 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 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点拨拓展
1、雨——烘托悲凉的心境: “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凄切,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落花——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四、自学指导(二
(悲凉的心境深重而无解,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表明了这一番感受 是在梦醒之后产生的。
再读诗歌: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这样的表述有什么 特殊之处呢? 明确: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 这是梦中事。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到了真实人生 的凄凉境况中来。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 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而 梦里梦外的虚与实对比更清晰地揭示了现实境况的凄凉和悲惨。
五、合作释疑
(尽管留恋梦里那一刹那间的快乐, 但现实终归是现实, 无法再回归, 那么如 何来排遣内心的悲伤呢?“独自莫凭阑”。
对于这个“莫”字,有两种解释, P57 第 3题。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
“莫凭阑”,是因为作者有凭阑的经历,知道凭阑之后会让自己感到伤心, 所以才劝自己不要再去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 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但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 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 明写到黄昏, 作“暮”字比较自然, 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 “江山” 在望, 别易会难, 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 却又说“无限江山”, 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 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 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 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 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 似乎更顺理成章, 更深刻, 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最后,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复杂的感情推向高潮,落红逐水流,春 光已逝去, 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 而今在 “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让人回味。
六、总结
1、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与现实。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2、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 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李煜 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 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 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 感慨遂深 ,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七、当堂检测 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梦醒 梦中 倒叙、虚实结合 莫
寒——亡国被囚 莫凭阑 暮
流水落花 悲伤、无奈
九、教学反思
第四篇:浪淘沙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句以 “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能会去到银河,能去到牛织女的家吧!
三、巩固练习
1.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的有感情。3.谈一谈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四、总结梳理
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五、布置作业 作业题目: 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
课后习题 《浪淘沙》习题
一、基础题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淘()曲()簸()涯()银()织()2.比一比,再组词
沙()浪()淘()崖()织()砂()狼()涛()涯()帜()3.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 浪淘风簸: 天涯: 全句的意思: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 牵牛: 全句意思:
二、综合题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代诗人。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还写过著名的诗句()“至今广为传唱。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题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táo
qū bǒ
yá
yín
zhī 2.
泥沙
风浪
淘沙
悬崖
织布 沙砾
狼群
浪涛
天涯
旗帜 3.(1)九曲: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全句的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2)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全句意思: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二、综合题
1.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三、提高题
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2.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第五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上阙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阙抒情,情中有景。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三句从时间着笔,以精炼的语言巧妙地把历史故事引入诗篇,传神地描述了曹操这个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形象。毛主席泞立海边,从大雨、沧海、狂风,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 东临碣石”“ 观沧海”的史实,这是很自然的。不过,毛主席并非客观地复述史实,更不是一般地怀古,那强烈的政治倾向是蕴蓄在每一个字里的。历史上,曹操也算得是个有“ 雄才大略” 的人物。毛主席在词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他一定的地位,这是肯定他在农民起义斗争的推动下,顺应历史潮流,执行了一条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他北征鸟桓,扫荡了袁绍的余攀,巩固了东北的防务,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萧瑟秋风”是从《观沧海》里的“秋风萧瑟”一句转化来的。毛主席把当年曹操观海赋诗的情景同眼前所见、所思作了意味深长的对比,抚今追昔,心潮澎湃。
“萧瑟秋风”在这里并非实指,而只是借用。《观沧海》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曹操统一中国,和反击乌桓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的雄心。这首词也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无产阶级的苹命情怀,而且大自然背景,和“观沧海”是相同的。显然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革命情怀和曹操这个封建时代的政治人物的抱负,有着天渊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只是在“观海而情溢于海”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毛主席把“秋风萧瑟”化进自己的词里,着眼点并不在“秋”的节令本身,而是给古今对比找一个自然的联结点,找一个容易使人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件“往事”的媒介。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灵魂,,画龙点睛之笔。曹操诗中所反映的建安时代“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社会惨景,早已成为陈迹。而劳动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中国,“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一个“换” 字,一个感叹号,写尽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结、变化,抒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笔下有千钧之力。“换了人间”这四个字,气壮山河,感情豪迈而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既是对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深刻批判,更是对新社会的热情赞美。全词以这四个字作结,好比一首美妙的乐曲戛然而止,曲终而意不尽,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我们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毛泽东喜欢的是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悲伤,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