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1:1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

第一篇: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导读法

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

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

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

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 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第二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背诵全词,把握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读词,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预习展示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展示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1作者及背景。

2积累生字词,朗读背诵。

3理解词意。

4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问题探究:

(1)体会词中“落”“白”的妙处?

(2)读下阕你会联想的曹操的哪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6拓展: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预习

反馈 碣石 萧瑟 幽燕

展示内容 见预习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

1、2第二展示任务:

3第三展示任务:

5第四展示任务:

4、6

展示总结 展示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向文章的难点进行挑战。

反馈检测 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第三篇:《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 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笔者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

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

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第四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上阙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阙抒情,情中有景。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三句从时间着笔,以精炼的语言巧妙地把历史故事引入诗篇,传神地描述了曹操这个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形象。毛主席泞立海边,从大雨、沧海、狂风,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 东临碣石”“ 观沧海”的史实,这是很自然的。不过,毛主席并非客观地复述史实,更不是一般地怀古,那强烈的政治倾向是蕴蓄在每一个字里的。历史上,曹操也算得是个有“ 雄才大略” 的人物。毛主席在词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他一定的地位,这是肯定他在农民起义斗争的推动下,顺应历史潮流,执行了一条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他北征鸟桓,扫荡了袁绍的余攀,巩固了东北的防务,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萧瑟秋风”是从《观沧海》里的“秋风萧瑟”一句转化来的。毛主席把当年曹操观海赋诗的情景同眼前所见、所思作了意味深长的对比,抚今追昔,心潮澎湃。

“萧瑟秋风”在这里并非实指,而只是借用。《观沧海》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曹操统一中国,和反击乌桓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的雄心。这首词也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无产阶级的苹命情怀,而且大自然背景,和“观沧海”是相同的。显然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革命情怀和曹操这个封建时代的政治人物的抱负,有着天渊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只是在“观海而情溢于海”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毛主席把“秋风萧瑟”化进自己的词里,着眼点并不在“秋”的节令本身,而是给古今对比找一个自然的联结点,找一个容易使人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件“往事”的媒介。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灵魂,,画龙点睛之笔。曹操诗中所反映的建安时代“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社会惨景,早已成为陈迹。而劳动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中国,“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一个“换” 字,一个感叹号,写尽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结、变化,抒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笔下有千钧之力。“换了人间”这四个字,气壮山河,感情豪迈而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既是对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深刻批判,更是对新社会的热情赞美。全词以这四个字作结,好比一首美妙的乐曲戛然而止,曲终而意不尽,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我们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毛泽东喜欢的是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悲伤,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

第五篇: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标:

1、导入: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灿烂的文化,它博大精深,语言凝练,韵味悠长。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凉州词》一诗,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出示学习目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

2、释题:

3、介绍作者: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4、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得是关于母亲河———黄河的古诗,关于黄河,你了解多少呢?(介绍黄河及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

二、检查其他方面的预习情况:

(1)字音:曲 :读qū 不读 qǔ

簸:bo

(2)哪些字形需要提醒大家:簸

(3)这首诗的重点词语有哪些?怎样解释?

(4)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5)哪位同学愿意读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重音)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一)1、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什么特点?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通过诗中哪些字词想象到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后两句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憧憬?你的根据是什么?(5分钟)课件师范读

听了范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 弯—— 蜿蜒曲折 弯曲悠长 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 长 ——河流漫长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黄河入海流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呀!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我们仿佛来到了黄河边了!师:再读读这一行,你重读了哪些词?就是说在这个画面中你特写了哪一笔? 九曲

师:想读得更好吗? 想象一下,“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怎么读? 评:好一个“九曲”,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万里沙

师:想象一下,你站在黄河边,向西望得到头吗? 向东呢? 再远一点呢? 是呀,自西向东绵延万里,怎么读?

评:真好!一个“万里”,你读出了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把这一句连起来读,重读“九曲 万里沙”

师:你想象得真好,把这种想象读进诗中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了

还有谁想读?

想象一下,黄河入海流,一眼望不到头,带着这种感觉再读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想象。

师: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课件)解说 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黄河多么源远流长啊!(范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来,齐读。

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黄河的远景图,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面。浪淘风簸自天涯

1、簸:浪大浪高—— 我们仿佛看到了: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一泻千里 再读这一句,想象画面: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浪大.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次,你读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

我们仿佛听到了:

奔腾咆哮 震耳欲聋 排山倒海

再读读“浪淘风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想象得很生动很形象,能把想象的画面(情景)读出来吗? 预设一

评:你的朗读把巨浪滔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了,真棒!

我们仿佛感受到了: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预设二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师: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师:好,读出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2、自天涯(涯:边)——长 我们仿佛联想到了: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

黄河是不是通到天上(古代就有黄河和银河相通的传说。)

黄河是不是通向牛朗织女的家。师:有谁对这个画面还有补充?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预设二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师: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师:好,读出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再读读这一行“浪淘风簸自天涯”你还想象到什么?

师: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天上来又流向天际。预设一

评:你读出了黄河巨浪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预设二 师:你“浪淘风簸”一词,读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你再想象巨浪滚滚,一泻千里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你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感到黄河的磅礴气势。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去亲临其境吧!(课件)解说:这是黄河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一段平缓的河流,穿越峡谷,劈开万仞山,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惊涛骇浪,巨浪滔天如千万匹骏马奔腾而来,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

来,我们一起读,九曲—— 完成自学指导:

总结:前两句描写了黄河(弯弯曲曲、黄沙滚滚、浪涛汹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要求读出:直上——浪大,浪高

牵牛织女家——静谧美好 师:想象得真丰富,如同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的感觉。能读出来吗? 评:朗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师:想象一下巨浪滚滚直上银河的感觉,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评: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

师: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 同学们,我们不妨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 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述)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 想想怎么读 谁来试试。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评: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还有谁想读? 评:“同到牵牛织女家”。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师:听你读“牵牛织女家” 读得很温和,很轻柔,我好像也感觉到牵牛织女家是那么安宁美好!师:来,我们一起读。完成板书:

(过渡)师: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寄托了作者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憧憬。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总结写法: 夸张 想象

师:还想读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吟诵全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练读)师:同学们,谁想吟诵(指名读)师:好,试着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评:同学们,他吟诵得怎样? 预设

师:谁能评一评,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呢? 师:说得好。谁还想评或者有好的建议。

师:你评得很好,你能给他不足的地方做个示范吗? 评:你读得抑扬顿挫,颇有古人吟诗的风范,还有谁想读? 评:你读得荡气回肠,令人回味。

师:谁来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还可以加上动作。师: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谁还想吟诵?

师:我们男女生合作读怎样? 请男生读一二行,女生读三四行。师:我们一起来读。

五、课外拓展

六、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刘禹锡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总结他的诗歌特点:

1、取境优美。

2、精炼含蓄。

3、韵律自然。

4、豪迈的气概,奋发有为的精神。

七、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默写这首诗。

3、积累刘禹锡的诗。

八、布置作业:

1、积累刘禹锡的诗。

2、积累有关黄河的诗词。

3、总结刘禹锡的诗歌特点。

九、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描写

黄河

弯弯曲曲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寄托

憧憬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夸张想象

下载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黄河的古诗,谁能来给大家背诵? 2、你知道了学习古诗的一方法吗? 3、今天,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另一首......

    李煜 浪淘沙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浪淘沙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

    《浪淘沙》教学反思

    《浪淘沙》教学反思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

    浪淘沙(范文模版)

    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课内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

    浪淘沙_百忧集行__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古诗诵读5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古诗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