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浪淘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二,读通读顺.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板书:簸bǒ)谁来读 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预设: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
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谁还想读
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哪个字音不正确
师:你想再读读吗
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
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评:你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 来,我们一起读.三,读懂诗意.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
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
预设一:万里沙
为什么理解沙多 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 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预设二:浪淘风簸
谁知道 形容浪怎样 为什么浪大 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预设三:自天涯
“自”什么意思,谁知道 “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 也有“ 来自”.你选择哪一个 “自天涯”的意思呢 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3,这些字义理解了,谁能说出诗意呢 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整首诗.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好像来自天涯.我想沿着黄河巨浪,直上银河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四,品读想象.(过渡)诗人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他浮想联翩写下这千古佳作.(课件师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别急同学们,自己再细细地读诗,想想你眼前会浮现哪些画面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在这些字词下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们,诗人用短短四行描绘出生动的画面,你最欣赏其中哪一行诗所描绘的画面呢 你想象到什么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预设:
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 弯—— 蜿蜒曲折 弯曲悠长 像巨龙盘旋
万里沙沙多 长 ——河流漫长 自西向东绵延万里 黄河入海流
师:你想象得真丰富呀!我们似乎身临其境了.我们仿佛来到了黄河边了!
师:再读读这一行,你还想象到什么 这个画面,有谁想补充吗
九曲
师:想读得更好吗 想象一下,“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怎么读
评:好一个“九曲”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万里沙
师:想象一下,你站在黄河边,向西望得到头吗 向东呢 再远一点呢 是呀,自西向东绵延万里,怎么读
评:真好一个“万里”你读出了黄河蜿蜒漫长的画面了
九曲 万里沙
师:你想象得真好,把这种想象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评:真好!你读出了黄河曲折悠长的画面了 还有谁想读
评:你想象一下,黄河入海流,一眼望不到头,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想象.师: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课件)解说 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它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黄河多么源远流长啊!(范读)九曲黄河万里沙,来,齐读.过渡:同学们,欣赏了黄河的远景图,你还欣赏黄河的哪一幅画面
浪淘风簸自天涯
要求:簸浪大浪高——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巨浪滔天 一泻千里
(听)奔腾咆哮 震耳欲聋 排山倒海(感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自天涯长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预设 想象简单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浪大.师:能读出这种画面吗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次,你读出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师:有谁对这个画面还有补充
再读读“浪淘风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
师:你想象得很生动很形象,能把想象的画面(情景)读出来吗
预设一
评:你的朗读把巨浪滔天的画面展现出来了,真棒!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到黄河的涛声震耳欲聋.预设二
师:你能把浪读得再大一点吗
评:这一遍老师从你读的“浪淘风簸”中似乎看到黄河一浪高过一浪.师: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师:好,读出了巨浪排山倒海的气势 还有谁能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师:再读读这一行“浪淘风簸自天涯”你还想象到什么
师:就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天上来又流向天际.预设一
评:你读出了黄河巨浪一泻千里 气吞山河的雄伟气魄.预设二
师:你“浪淘风簸”一词读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画面,你再想象巨浪滚滚一泻千里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你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感到黄河的磅礴气势.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去亲临其境吧!(课件)解说:这是黄河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一段平缓的河流,穿越峡谷 劈开万刃山 波涛滚滚向东流 惊涛骇浪巨浪滔天如千万匹骏马奔腾 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来,我们一起读,九曲——(过渡):我们欣赏了黄河远景和咆哮图,你再读读三四行诗句,你还想象到什么画面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要求:直上——浪大,浪高 牵牛织女家——静谧美好
师:想象得真丰富,如同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的感觉.能读出来吗
评:朗读得真有感情.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师:想象一下巨浪滚滚直上银河,能读出这种气势吗
评:你读出了黄河直上云霄的非凡气魄.师:诗人想乘着巨浪扶摇直上去寻访牵牛织女家,谁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
请你简单地讲述一下(生述)
师:谢谢你为我们讲述.同学们,我们不妨也随诗人的脚步到牵牛织女家去,想象一下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述)
师:男耕女织,互敬互爱多么温馨甜蜜呀!轻声地读,别让我们打扰他们,谁想读
师:刚才我们想象到牛郎织女的家是那么宁静温馨,想想怎么读 谁来试试 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评:你柔柔的声音把我们带进牛郎织女温馨甜蜜的家.还有谁想读
评:“同到牵牛织女家”读得好,你为什么读得这么轻柔
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画面!
师:听你读“牵牛织女家” 读得很温和,很轻柔,我好像也感觉到牵牛织女家是那么安宁美好!师:来,我们一起读.五,赏读背诵
(过渡)师: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师:还想读吗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吟诵全诗,体会古诗的韵味.(练读)
师:同学们,谁想吟诵(指名读)
师:好,试着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老师给你配上音乐.评:同学们,他吟诵得怎样
预设
师:谁能评一评 你觉得哪里可以读得更好呢
师:说得好.谁还想评或者有好的建议
师:你评得很好,你能给他不足的地方做个示范吗
评:你读得抑扬顿挫,颇有古人吟诗的风范,还有谁想读
评:你读得荡气回肠,令人回味.师:谁来像古人那样吟诵古诗,还可以加上动作.师:古人云:好诗不厌百回读.谁还想吟诵
师:我们男女生合作读怎样 请男生读一二行,女生读三四行.师:我们一起来读.六,课外拓展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民族的摇篮,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吟诵.同学们,用刚才的感觉自己试着读一读这些描写黄河的诗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2,黄河远上白云间jiàn,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留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将进酒》
谁来为大家朗读 我们一起来读.七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板书设计:
浪 淘 沙
qū(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第二篇:《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
古诗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一
《浪淘沙》
古诗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第三篇: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浪淘沙,词牌名。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②幽燕(yān):古地名,即今华北平原一带。这里战国时属燕国,唐以前为幽州。
③谁边:何处,哪里。
④魏武挥鞭: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统一北方,亲率大军北征乌桓族,凯旋时路过北戴河附近。魏武,指曹操。挥鞭,即跃马扬鞭,指代出征。
⑤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路过碣石山时写下组诗《观沧海》(《步出夏门行》之一)。下文的“萧瑟(xiāo sè)秋风今又是”也由曹诗中“秋风萧瑟”引出。碣石,山名。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册我们曾经学习过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还记得吗?齐背一遍。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歌颂战地秋色,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板书),请打开课本240页。“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了解写作背景:1954年夏,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浪淘沙北戴河》。
展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请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节奏。
2.齐读课文,赋以情感。
3.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停顿。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点读、范读课文,予以评价。
5.再齐读课文,融入情感。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诗词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白色的浪花波浪连天,秦皇岛外的打鱼船,在一片汪洋里都已看不见,也不知漂去了哪边?
往事已有一千多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扬鞭,东巡至碣石山留下了《观沧海》的诗篇。秋风萧瑟到了今天,人间却换了新颜。
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品读上阕,描写了北戴河什么样的景象?怎样描写的?
①探讨上阕“落”“白”用词的精妙,体会描写景物的视角和层次。
诗歌一开头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大雨落幽燕”一个“落”字,是速度与力量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大雨滂沱的壮美感。继之以“白浪滔天”,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推波助澜,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将“打鱼船”这样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里,进一步烘托渲染了“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
②“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背景故事:毛主席很喜欢游泳。一次到北戴河,下海游出很远,跟随的人累得轮番上船休息,可毛主席就是不肯上船。后来,到了快望不到岸边的海域,遇上一位驾船捕蟹的老渔民,工作人员再次请毛主席上船,毛主席马上痛快地上了渔船,不待擦干身体,就和老渔民聊起天来。他当时只穿着泳裤,老渔民一下子没有认出来,两人就从鱼鳖虾蟹、吃喝穿戴、锅台灶头、老婆孩子、新旧社会,直聊到互助组闹不团结等等。
道出了毛主席同老渔民交谈的美好回忆,也寄托着领袖对海上渔船安危的牵挂和关怀。
2.品读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抒发的情感?
诗言志。
③下阕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魏武帝曹操?
因“东临碣石”。
背景故事:毛主席又一次到北戴河,在海里畅游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在沙滩上散步,边走边吟起了曹操的《观沧海》。主席身边陪同的保健医生徐涛问:这是谁的诗?主席告诉他是曹操的。徐涛很惊讶,说曹操只是个白脸奸臣,会做出那么好的诗?毛主席就耐心地解释: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了北方,为创建魏国打下了基础,同时大胆改革,革除东汉弊政,使当时受到很大破坏的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建安12年(公元207年),52岁的曹操时任东汉大将军,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奉命率大军北征乌桓,9月胜利班师。途经北戴河附近的碣石山,他立马观海,慷慨赋诗《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澹澹(dàn):水波摇荡。竦峙(sǒnɡzhì):高耸挺立]
曹操的《观沧海》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叱吒风云的豪情,流露出包容天地的帝王气象,表现了他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
毛主席比较欣赏魏武帝的文韬武略,甚至胜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沁园春雪》里,毛主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主席欣赏曹操“魏武挥鞭”的武略,更欣赏他“东临碣石有遗篇”的文韬,他因景生情,因地怀古,即以建功立业的帝王自比,体现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雄才大略。
④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通过描写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毛主席的领袖风范及光辉思想,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⑤词的写作时间是一九五四年夏,为什么又写“萧瑟秋风今又是”?
这“萧瑟秋风”并非实指,夏天何来“秋风”?它仅指面对高山大海,人不能不萌生的一份悠悠情怀,但情怀依旧,江山已改,不同代的人拥有不同的“人间”,“换了人间”已是历史事实,意在歌颂今非昔比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五、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同《沁园春雪》比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描写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毛主席的领袖风范及光辉思想,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请欣赏电视剧《解放》片尾曲《浪淘沙北戴河》,激发我们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背诵全词。
六、达标训练:
1.默写这首词。(注意写正确下边的字)
淘 滔 幽燕yān 打鱼船 碣jié石 萧瑟xiāo sè
2.这首词和《沁园春雪》都出自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接近,从表现内容上看,两词上阕都是,下阕都是 ;两词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词和《沁园春 雪》都有点睛之笔,请分别写出点睛的诗句。
4.词的上阕写雨中所见,寓情于景,作者寄寓的感情是什么?
5.词中的“萧瑟秋风”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秋风萧瑟”。曹操登临碣石实在秋季,毛泽东到北戴河是在夏季,怎么会“今又是”呢?
七、布置作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请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下载、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李煜的《浪淘沙》,并同毛泽东的《浪淘沙》比较,看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 白浪 换了人间
(景)(情)
第四篇: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教学重难点
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艺术效果。教学方法 三学一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秋风中的西楼。一个帝皇,一个亡国的帝皇,在漫天萧瑟的梧 桐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唱《虞美人》 ,也正是透过这忧郁、悲怆的词句,我们首 次看到了李煜那张孤寂的脸。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李煜的另一首词, 再次 走入他的悲情世界。
二、作者简介
李煜(公元 937-978 , 字重光, 是末位帝王, 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24岁即位南唐国君 , 当时南唐形势已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 975年,在他 39岁时,南唐被灭,李煜被俘虏、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 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李煜的词现存约 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此时 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他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 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 拓展了词的艺 术境界,开拓了词的抒情深度。
二、目标展示
1、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三、自学指导(一
(齐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这首词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词中的一个字 来表现,即找出词眼。
为什么而“寒”?为了体现这种寒,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 明确:
1、原因: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罗衾不耐五更寒——身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这些原因归根究底是作为亡国之君而产生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2、意象: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 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
点拨拓展
1、雨——烘托悲凉的心境: “细雨梦回鸡塞远”,“寒蝉凄切,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 “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2、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间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落花——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四、自学指导(二
(悲凉的心境深重而无解,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表明了这一番感受 是在梦醒之后产生的。
再读诗歌:作者先点景,再点观景的人,最后点出做梦,这样的表述有什么 特殊之处呢? 明确:
五更时分,门帘外,细雨滴落,这是梦后事;忘却自己的身份,一晌贪欢, 这是梦中事。潺潺细雨、阑珊春意、阵阵寒意惊醒了词人,使他回到了真实人生 的凄凉境况中来。作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梦的短,写现实之长;以梦的欢, 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而 梦里梦外的虚与实对比更清晰地揭示了现实境况的凄凉和悲惨。
五、合作释疑
(尽管留恋梦里那一刹那间的快乐, 但现实终归是现实, 无法再回归, 那么如 何来排遣内心的悲伤呢?“独自莫凭阑”。
对于这个“莫”字,有两种解释, P57 第 3题。明确: 两种理解都通。
“莫凭阑”,是因为作者有凭阑的经历,知道凭阑之后会让自己感到伤心, 所以才劝自己不要再去凭阑。表达了词人对亡国的深深悔恨和对故国难回的深沉 悲哀以及现实的无限凄凉之情。
但理解为“暮凭阑”更好。理由如下:第一, 这首词从时间顺序来看是由黎 明写到黄昏, 作“暮”字比较自然, 而且与下文“无限江山”相连贯, “江山” 在望, 别易会难, 正是凭阑时所见所感;如果说不要凭阑, 却又说“无限江山”, 上下文就有点不接气了。第二,从声调音节来看,一句词用“独”、“莫”两 个入声字,显得十分急促,听起来不美;不如连用 “自”、“暮”两个去声字, 反而显得心情格外沉重。第三, 这凭阑所见到的“无限江山”并不属于自己所有, 这才有了下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叹。这样理解, 似乎更顺理成章, 更深刻, 更显得悲怨凄凉, 也显然比“不要凭阑”更有意境。
最后,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复杂的感情推向高潮,落红逐水流,春 光已逝去, 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 而今在 “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让人回味。
六、总结
1、艺术特色 1对比
欢乐与痛苦,天上与人间,梦境与现实。2倒叙
先写梦醒,再写梦境。
2、李后主因有赤子之心,所以情真意切,表达出亡国之苦,真挚动人。且能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 传达出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 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李煜 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 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 国维说:“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 , 感慨遂深 , 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七、当堂检测 背诵本词。
八、板书设计
梦醒 梦中 倒叙、虚实结合 莫
寒——亡国被囚 莫凭阑 暮
流水落花 悲伤、无奈
九、教学反思
第五篇:《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 李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及他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
2、反复诵读,抓住倒叙、比喻等手法,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色。
3、抓住诗词的意象,领会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征。
4、品味鉴赏词中语言,感知作者亡国后惨痛欲绝的情感。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读词兴趣,在诵读学习中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对诗词的审美体验和感悟,珍惜美好的事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让学生朗读这首词,理解词中“潺潺、阑珊、罗衾、一饷”的意思。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互相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最后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领会词中的意象,品读诗词的语言,掌握本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者亡国惨痛欲绝的情感,同时在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涵咏、赏读、讨论、点拨、讲析相结合。教学过程:
(上课前,播放《虞美人》的音乐)
一、导语: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叫什么?会唱吗?大家能不能齐背一下这首词?作者是谁?(学生回答,然后齐背李煜的《虞美人》。此时,调动起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煜的诗词,走进他的悲情世界。(板书:“浪淘沙令”)
二、出示目标:见多媒体幻灯片2
三、作者及背景: 师: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李煜? 生:南唐后主,亡国之君。
师:请看幻灯片3、4、5的作者简介及其成就: 李煜(937~978)五代词人。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 李璟第六子。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38岁时,宋师长驱渡江,迫围金陵,明年城陷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为宋所灭。他在政治上是庸驽无能的皇帝,却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法、善绘画、精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的造诣,词的成就尤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 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过渡:从至尊的帝王到阶下囚,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诗词中的欢愉与悲凉。)
四、整体感知:
1、找学生朗读全词(让其他同学仔细听重点词语的读音,诗词的语气、节奏和感情。)
2、看幻灯片6,解决文字障碍: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潺潺 阑珊 罗衾 一饷
3、师生共同探讨朗读者的情感表达。
师:这个同学读得好,读出了李煜的悲情。谁还能再读一读呢 生:我会读得更好。(曹尊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满怀沉郁的感情读了一遍,全班同学大加赞赏,鼓掌)
(衔接过渡:请大家重读这首词,回答问题。看幻灯片7,要求:①感性的表现:字音、节奏、语气、语速②理性的把握: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理解词的作者,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③留心涉及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者语句)
五、新知探究:(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讨论,十五分钟后把每个问题都用书面形式作答)师生研讨过程:(学生热烈讨论,老师巡回观察,并不时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点拨、启发)
1、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梦的句子,说一说他梦到了什么?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全体同学回答:“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学生很快找出写梦的句子)老师启发:第一题中“他梦到了什么”,展开联想,抒情主人公可以回忆过去,可以幻想回国后的生活。
老师提示: 通过写梦中的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现实中诗人的什么 生:通过写梦中的欢愉,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现实中词人的痛苦哀愁。
(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师:通过写梦中的欢愉,运用反衬的手法(今昔对比),表达了现实中词人的凄苦哀愁。
(见幻灯片8)
2、师:请你用词的上片中的一个字概括一下作者梦醒后的感受,并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体现的。
生:“独”字。
师:这个字是在上片吗?
老师启发:搞清楚上片中哪个句子是写的梦醒后的感受,然后再从这个句子中去找。生:“ 寒”字。
老师点拨:感受可以从肌肤到内心。
生:感受到身体的寒冷,更感受到心里的悲凉。通过“细雨潺潺、残春、罗衾”体现出来的。
(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师:寒,身体的寒冷,更是内心的悲凉。
通过“潺潺细雨、残春、不耐寒的罗衾”体现出来的。(见幻灯片9)(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
3、师: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双层含义?其中“流水”“落花”是诗词中特有的意象,在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意象请你写出来。
生:一是自然界中流水一去不复返,花的凋落,春的逝去。二是人生的年华逝去,国家的灭亡。
(把学生的书面回答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并由学生打出应得的分数)师:一是水流、花落、春归自然规律;二是自身面临的厄运,国家的灭亡。师:“流水”“落花”是诗词中特有的意象。
流水多表示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无尽哀伤与愁怨。
落花多隐含好景不长、青春易逝、人生苦短、好事难再的深沉喟叹和哀愁。(见幻灯片10、11)
师:在古诗词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生: 鸿雁、明月。生:砧声、笛声、柳。
师:流水、落花、孤舟、月明、笛声„„(见幻灯片12)在以后的诗词学习中逐渐总结。
4、师: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生: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祖国的痛苦以及被囚禁的哀愁。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形象。生:还有对故国的思念。
生:还有对过去生活的一种留恋。(学生积极发言,抢着补充,老师把学生的要点加以总结)师: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凄苦哀愁的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幻灯片13)
教师小结:词的上片从倒叙写起,先写梦醒所闻所见所感,再写梦中所见。运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反衬的手法,更显得囚徒生活得哀愁与悲凉。词的下片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独自莫凭阑”,怕引起伤感,别易见难,形成鲜明对比。“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生动的比喻把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师生共同总结幻灯片14的感情脉络图表)师生共读:学生在理解全词的基础上再读,把握了诗词的情感,短时间内能够基本背诵。
六、拓展训练:
李煜——亡国君,词中帝。
结合李煜的身世经历及成就,来完成“李煜,我想对你说”的口头表达训练。(每个同学积极思考,三分钟后找出几个同学即时发言)李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张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蒋华利: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刘瑜:玩物要有“度”,人生没有退路。李婷婷:苦难酿出了传奇。
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16 李煜,我想对你说: 北宋的庭院飘荡着的是你那无奈的叹息,已干枯的残花不会因为一滴眼泪而重新滋润,早已龟裂的心灵也不会因为一时悔恨而重新鲜活,然而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怎能不震颤那囚禁你的牢房。
七、达标检测(学生当堂巩固,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答结果)
1、结合本词回答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叙述方式:倒叙
修辞方法:对比、比喻
描写方法:虚实结合、反衬、白描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见幻灯片17)
2、鉴赏李煜《望江南》回答下列问题。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 这也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⑴.词人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意境术语:淡雅高远、和谐静谧、高远辽阔、庄重严肃、幽静、低回、悲凉、凄惨、萧条、凄凉、豪放、沉郁、悲壮苍凉)
意象:山寒、芦深、孤舟、月明、笛声。营造了南国清秋的凄寒的意境。(见幻灯片18)
⑵.结合李煜的身世,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以及对江南生活的留恋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见幻灯片18)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默写这首词。
2、结合李煜的经历或遭遇,确立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九、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老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节课下来,师生共同感受着李煜的悲情,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套路。并且要学生知道赏析诗词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背诵环节。在基本把握诗歌鉴赏的套路的基础上,强调了学生课堂动笔,避免了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现象。因为有时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形成文字就东拉西扯没有条理,按点得分就难了,所以动笔梳理的过程就尤为重要。这样确实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但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学生对套路熟记于心却不会灵活运用、静不下心来去读诗歌、对诗歌内容不求甚解等。
备注: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二上学期的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重点讲读的一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