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时间:2019-05-13 00:3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第一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北戴河位于河北省东北渤海海滨秦皇岛市西南15-20公里,西东长约10公里,是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2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七届四中全会,解决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这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北戴河海滨狂风大作,洪波万丈,银山千峰。毛主席来到海岸上,极目幽燕、缅怀魏武,兴致倍增要下海游泳。就在这次游泳中毛主席孕育并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起句横空出世,不仅写其宏伟壮观而且写出了地域的广阔和海浪的汹涌,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落”描绘的是一种不急不慢的动态情景,“幽燕”点明写作之地点,指古代幽州和燕国的地域,即今河北一带。“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头两句写大雨洒遍了河北平原,由于大风造成巨浪翻滚,水天一色呈现雪白浪潮,绘出巨浪把天淹没了的浩大海景,一幅白浪掀天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上阙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阙抒情,情中有景。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三句从时间着笔,以精炼的语言巧妙地把历史故事引入诗篇,传神地描述了曹操这个封建社会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形象。毛主席泞立海边,从大雨、沧海、狂风,联想到历史人物曹操“ 东临碣石”“ 观沧海”的史实,这是很自然的。不过,毛主席并非客观地复述史实,更不是一般地怀古,那强烈的政治倾向是蕴蓄在每一个字里的。历史上,曹操也算得是个有“ 雄才大略” 的人物。毛主席在词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给他一定的地位,这是肯定他在农民起义斗争的推动下,顺应历史潮流,执行了一条法家的思想政治路线。他北征鸟桓,扫荡了袁绍的余攀,巩固了东北的防务,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萧瑟秋风”是从《观沧海》里的“秋风萧瑟”一句转化来的。毛主席把当年曹操观海赋诗的情景同眼前所见、所思作了意味深长的对比,抚今追昔,心潮澎湃。

“萧瑟秋风”在这里并非实指,而只是借用。《观沧海》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曹操统一中国,和反击乌桓奴隶主贵族军事集团的雄心。这首词也是见景生情,抒发了无产阶级的苹命情怀,而且大自然背景,和“观沧海”是相同的。显然无产阶级伟大领袖的革命情怀和曹操这个封建时代的政治人物的抱负,有着天渊之别,不可相提并论。只是在“观海而情溢于海”这一点上有相同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毛主席把“秋风萧瑟”化进自己的词里,着眼点并不在“秋”的节令本身,而是给古今对比找一个自然的联结点,找一个容易使人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件“往事”的媒介。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换了人间”是全词的灵魂,,画龙点睛之笔。曹操诗中所反映的建安时代“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社会惨景,早已成为陈迹。而劳动人民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中国,“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一个“换” 字,一个感叹号,写尽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结、变化,抒发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象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革命豪情,笔下有千钧之力。“换了人间”这四个字,气壮山河,感情豪迈而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既是对几千年来旧社会的深刻批判,更是对新社会的热情赞美。全词以这四个字作结,好比一首美妙的乐曲戛然而止,曲终而意不尽,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我们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据说,毛泽东写《浪淘沙·北戴河》与李煜的《浪淘沙》和曹操的《观沧海》有关。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充满亡国君主的伤感,毛泽东不喜欢。毛泽东喜欢的是曹操在北戴河碣石山写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的诗,赞美江山,催人奋进,但也只是抒发了一统中国的雄心壮志。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高瞻远瞩,怀古颂今,气魄宏伟,豪迈奔放,特别是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序颠倒,保留了李煜的“人间”,变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可是,这一颠倒,这一保留,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是李煜的亡国悲伤,也不是曹操的一统志向,而是已经建立了新中国这一客观现实。

第二篇:浪淘沙·北戴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背诵全词,把握词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朗读、合作交流、教师指导。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读词,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预习展示目标 1积累生字词,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展示重点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导学提纲 导学提纲内容 教法学法

1作者及背景。

2积累生字词,朗读背诵。

3理解词意。

4整体感知:

词的上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问题探究:

(1)体会词中“落”“白”的妙处?

(2)读下阕你会联想的曹操的哪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赏析文章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6拓展: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预习

反馈 碣石 萧瑟 幽燕

展示内容 见预习提纲

第一展示任务:

1、2第二展示任务:

3第三展示任务:

5第四展示任务:

4、6

展示总结 展示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向文章的难点进行挑战。

反馈检测 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第三篇:《浪淘沙·北戴河》的解释

1954年四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戴河海滨,不过这次来北戴河是路过。

1954年7月26日,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戴河海滨,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道,在这里开始暑期办公和休息。毛泽东这次在北戴河海滨期间,写下了令北戴河四海扬名的不朽诗篇《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关于这首诗的的缘由,毛泽东在 1962年曾说因为南唐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所以特地用《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这首雄壮浑厚的词,即反映了毛泽东的气概,也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和当时的心情。

一切都过去了,一种新的美已经诞生。这就是本篇主旨。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上阕写北戴河观海之风景,但景中蕴积着诗人深幽绵绵的情思。•诗人在这旷邈的美景中既写出了目前的景致,也透发出英雄独立的慨然及阵阵怀古之幽思。

一起句就点明写作之地点,“幽燕”,这两个字不仅读起来好听,•写起来好看,而且有厚重的中华历史感,以及汉语诗歌特有的美感。•这地名本身就获得了充分的诗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大雨”与“幽燕”之间的一个“落”字,用得极好,给人有稳当大气之感,犹如亲自见到子诗人当时写诗的形貌神情,一个自然景观中落雨的“落”字,却在此得了诗人的精神,•这精神也一下子就贯注到读者心中,让读者也产生了与诗人同样大气磅礴的感受。紧接着“白浪滔天”更添磅礴之气,其中这“白”字用得极妙,极活,生出画面的丰富层次。•而白浪滔天的大海,雨中的渔船,都隐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它们去了哪里了呀?•诗人在此发出茫茫博大的询问。意不在询问,•意在借浩大无涯的风景引出下阕的怀古情怀。我们咏哦到此,•内心也不由荡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旷世之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及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之叹。毛主席也隐隐流出一种流逝的慨叹,与古人之叹交相浑融,•为自然过片酿好了充分的情绪。

下阕一开始,一笔带到千年往事之中,•那时或许是另一个凉风送爽的夏秋之季,曹操慷慨当歌跃马挥鞭率军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以观沧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动,他深感幸甚,以歌言志,写下旷代名篇《观沧海》。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然后,诗人并不费力,仅借眼前凉风轻轻往面前一带,•镜头又切入目前了。是的,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笔者以为这是毛诗中上上名篇,它融描写、感慨、抒情于一体,•古往今来浑然天成,令读者体会起来回味无穷,意境深远不易测。

【鉴赏】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辣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明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轧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式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人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突出风雨中的海天莫辩、浩茫混沌、旷荡无崖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

邃的宇宙感。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使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陆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东汉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战”(曹操《葛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历史上举一反三一定的进步作用。他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雄才大略和进取精神,同时也反应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赢武的性格特征。“遗篇”指曹操的《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乃该诗首

句,引入词中,化“我”为“他”。

第四篇:浪淘沙 北戴河 教学设计

《浪淘沙•北戴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3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人博大豪放的情怀

2品读意象,理解词中壮阔雄浑的意境

教学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导读法

3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播放“北戴河风光”,介绍毛主席游此并留词经过,激发学生兴趣。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词?词牌?词题?

2、你所知道的词牌有哪些?

3、词有哪两大流派?代表人分别是?

三、鉴赏诗歌:

采用四步曲,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鉴赏诗歌: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由学生交流,补充作者情况,教师明确,并补充背景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二)朗读诗歌

初知大意

1、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字词质疑:

(1)标拼音:

幽燕

碣石

萧瑟

(2)释词义:

幽燕

碣石

魏武

都不见

萧瑟秋风

人间

(3)感知词的大意

(三)赏析诗句

领悟意境 探究思考:

1、通过诵读,你感知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上、下阕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上阕写景,望中所见,说的是空间;下阕抒怀,心中所想,咏的是时间。

2、上阕写景,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整幅画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大雨”、“ 幽燕”、“白浪”“打渔船”。整幅画面雄浑壮阔,很有气势。

3、在写景上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明确: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4、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说明理由。

明确:学生可自由回答,见仁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落”和“滔”用得好。“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下阕先写了什么?词人这样写的目的是?

明确: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

毛主席这时面对大海,想到了这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往事,•想到了曹操——又一个“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主席的眼前除大海之外,有大雨、•有凉风、有涛声,还有幻觉中曹操的雄姿,古战场、•古将士及古代的诗篇„„而这一切全凝结在:“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二行之中。

6、你是怎样理解“换了人间”?

明确:今天又逢萧瑟秋风,那吹送了上千年的代代秋风,但一切都变了呀,•一种新的美已经出现。新中国已诞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第五篇:《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

古诗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一

《浪淘沙》

古诗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下载《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浪淘沙·北戴河》教案修订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浪淘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教案 李煜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2、理解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

    《浪淘沙令》教案

    浪淘沙令 李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及他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 2、反复诵读,抓住倒叙、比喻等手法,理解李煜词的抒情特色。 3、抓住诗词的意象......

    《浪淘沙》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

    浪淘沙(范文模版)

    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课内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

    浪淘沙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