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只有有心生活值得期待的杂文随笔
看看我们一家三口的阳台生活。
前面两张是昨天拍的,还没收拾好。不过也一样欢喜。
今天又稍稍改造了下,也给儿子买了一个小椅子。这阳台就更有生活的味道了。
最近在家,逐步把阳台打造成了一个舒适区,而春天,时光正好。周末,一家人在阳台上享受静谧的读书时光,慵懒而舒适。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去外面看百花开放,柳枝伸展;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窝在阳台读书、喝茶。只要有心,生活值得期待。
有钱,可以用有钱的方式营造生活氛围,没钱就用双手营造。
下面的脚凳,是两个破旧的小板凳拼成的;地上的垫子,是以前健身的时候买的垫子,很久不用,上面铺上玩试用时候得来的小坐垫。我平时窝在家里的时间多,做在这里,读书、写字、喝茶、发呆,生活很是美好。
昨天刚给儿子在宜家买的小椅子,他很喜欢,坚持要,说这样就可以和我们一起在阳台上阅读了。买来家就装上了,早上坐在这里阅读了一会,很开心。
老公的这个躺椅,是三四年前买给公公用的,后来公公过世,我一直嫌弃这个躺椅占地方,不实用,以前房子也小,要老公丢掉,他不舍得。没想到今天它也发挥了作用,不再是个被嫌弃的物件。
客厅的茶几,买了两个,一大一小。把客厅的沙发挪出一个放阳台后,客厅一个大的茶几就够了,这个就放在阳台,用来放水杯零食,很是好用。
下面这盆花,是刚买回来的栀子花,花苞很多,期待它开花的那一天,一定是满室馨香香。
其实花盆很丑,普通的红色塑料花盆。大家看看它的变形记。
外面的这个是公司拓展时候发的头巾,因为觉得图案、颜色都不错,没有扔。把它套在花盆上,效果很赞。
第二篇:有心流动的杂文随笔
01那是当然的啦
3月28日上午第三节课,执教者是陈林老师。
与陈林老师相遇是从“学习他”开始的。
“学习他!”这是已逝的杭师大杨小洪教授一直在叮嘱我的。
一直保留着陈林和小洪老师的对话,为了学习,也为了纪念。
我想,寻出下面的对话,陈林老师的心和我一样,会被揪出来。
那是2015年8月13日陈林老师与杨小洪教授关于“写作”的对话。
陈林:
人人都在思考世界的问题,人人都需要揭示世界和并能够获得对世界的解释。这种揭示和解释最好的途径应该是获得一种书写的能力。口头言语也有这样的功能,但口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境的表达,脱离了语境,口头言语也就失去了效应。而唯有书写,才会隔离了语境,书写的文字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解释,而不会依赖于语境。我想,这也是习作学习的动力之一吧。当然,这应该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自我实践和思考乃至书写的信念。
杨小洪:
书写是表达自己、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和超越自己的一种方式。书写,不是自我粉饰,而是要将意识与无意识融为一起,建立起我们向未知世界探索的前进基地。没有书写,生命便不断地消逝在无数的当下里,唯留下平庸与我们作伴。一个故事想要说两遍而跃升到完全不同的层次,只有写下来才有真正重构其背后理念的可能。书写,开辟了自我对话的空间。
“零秒思考”的力量,在于绕过了日常理性,直接调动了直觉。在我的课堂里,零秒思考被称为直觉写作。在经历课堂头脑风暴或情感挣扎之后,文不带点,或二十分钟,或半小时。写下,然后再去梳理、提炼和拓展。课堂前面的头脑风暴和情景挑战,就是直觉写作的认知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只能是胡话连篇。
陈林:是的。大量信息的涌入、碰撞和形成秩序。
杨小洪:应该是超量信息、超量情感波动,直觉写作,就是这些要素自组织的一个过程:通过笔尖这样一个狭小的时空之窗,让内在的翻涌呈现出心灵的秩序。只有在对话空间里,内在的灵性才会不断地受到外在机缘的激发和引领。
陈林:对,然后书写将灵性有顺序和条理地保存下来。瞧,您的书写就这么了得。
坐在电脑前,顺着陈林和小洪老师的聊语漫步。复读中,对“发现法作文”有了自己新的感悟。有了感觉,就锲而不舍地抓住,这是洞穿个体经验最佳的契机。
回想陈林老师的课堂,留给我的,是“语境表达”?还是“写作模式”?
此刻,不知自己的聚焦点:语境表达、写作模式,是否有偏差?
陈林老师执教的是《大系》2级(4)第七章第36单元:读有所思。他从激活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始,贯穿课堂始终。
第一步,读文:奇怪的事(日本:金子美玲)
我奇怪得不得了,从乌云里落下的雨,怎么会闪着银光?
我奇怪得不得了,吃的是绿色的桑叶,怎么会长成白色的蚕宝宝?
我奇怪得不得了,谁都没有碰过的葫芦花,怎么会自己“啪”地就开了花?
我奇怪得不得了,为什么问谁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第二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植物或动物让自己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
第三步,进入“名著发现”环节。选文是昆虫记——焦叶蜂,阅读中,教师引导把作者法布尔作为“学伴”,梳理“双贯图”,即,自己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的过程(如图)。
第四步,进入训练道场:写自己探索发现的小故事(片段练笔)。
上述四个环节,我发现两个不同的语境,一个是发现的语境,一个是论证的语境。发现的语境从学生的观察中来,陈林老师用读“奇怪的事”激活,目的是将意识与无意识融为一体,我们叫它“好奇心”。“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是本次作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陈林老师抓住这个目标,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断强化和激励,使“读有所思”有形有趣有实效。论证的语境从作者法布尔中来,是作者“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的过程”,这也正是学生曾经走过并需要一直走下去的“认知路线图”。陈林老师用梳理“双贯图”的方法,使“写作模式”在论证的语境中得以产生。这一“写作模式”是法布尔的,也是学生自己的,是师生在“名著发现”中共同完成的。看来,语境表达,是写作教学首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语境”是通向“发现”的桥,而已。
细细观课,从陈林老师创设的“语境”中不难发现,参与发现的孩子们获得一种满足,而且依循“认知路线图”能轻松进入写作道场。
到底,这个“认知路线图”是不是一种“写作模式”呢?
回看认知路线图。就写作而言,“思考+提问”、“实践+观察”,这些方法是“产生好奇心并进行探索”存在的缺席,也是孩子们成长的“缺席”。这样来看,陈林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海德格尔的观点有点相似:让存在的缺席里命名缺席的存在。
想起小洪老师曾写过的一篇叙事:
在与小外孙相处的日子里,深深地感受到不同教育理念的强烈冲突。一个孩子,4个月的时候,你是紧紧把他抱在怀里还是让他在床上自由翻滚?6个月的时候,你是任他爬在床的边沿探险,还是把他圈在床的中间与任何危险隔绝?紧抱在怀里的孩子,手脚总是无力地下垂,目光是散漫的;自由翻滚的孩子,手脚总是在运动,目光或在寻找、或在凝视。孩子不知道生命是否安全,但他们在翻滚和探索中自然会知道,会在一次次小小的事件中学会保护自己。女儿说,有一次夜半起来上洗手间,回来时发现孩子已经醒了,紧趴在床沿,一动也不动。生命在亲身的经历中会高效学习,第一手的体验远比他人的言语更深入骨髓。当正规的学校教育完全挤掉了孩子们探索空间的时候,教育就走到了其反面,诲人不倦就变成了废人不倦。
想问一问:我们的教育解放孩子们的天性了吗?
想到那首诗:
我奇怪得不得了,为什么问谁谁都笑着说,“那是当然的啦。”
02“你”恒为蝶
“写作模式”与育儿模式,其间有何其多的相似。
陈林老师用“诗”和“名著”设境,努力使“写作模式”存在的理性束缚,看起来若有若无。我想,关键是背后的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架构,并由此生发出相应的教育行为。
一直费解,陈林老师如海德格尔的“写作模式”,背后的支撑理念是什么?
读2015年8月17日陈林老师与杨小洪教授的聊语,我发现,陈林思考的是“人的自我”的问题。
陈林:
人的自我言语特性往往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导致人的一种“自力更生”(自我奋斗、孤军奋战)的唯意志倾向和一种“自恋情结”(自我保守、自我关涉)的保守主义倾向。在一个团队中,这两种倾向是要不得的。言语应当表现于三个功能:描述性功能、交往实践功能和自我表述功能。这三种功能分别对应于人的三个角色,文化(历史)的角色、社会的角色和个人的角色。也就是,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那么,个人理应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又产生了文化,因此,个人也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反过来,文化塑造社会特点,社会又会决定个人言语。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一种不太好的个人主义倾向的时候,一定要反思如何理解集体、社会和这个社会所代表的文化,让自己的言语更加符合真实、正确和真诚的有效性原则。
在学校中也应该如此。每一位老师作为一个个体,都有着以言行事的权利,但在以言行事的过称中,也要与学校整体达成一种理解。学校对于教师亦然。
这不是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性进步的问题。
杨小洪:
三种功能,各各凸显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先是无意识的演化,后是有意识的升华。无意识演化阶段,三种功能往往相互分离甚至冲突,而意识的升华,是人生自省自觉的阶段。人不可求之过苛,自然的演化不经历过,便不可能有自觉的升华。
陈林:
很多人错误的认为,人类走进现代化,凸显个人主体性是一种追求,以至于产生了言语的自我封闭,而忽视了人类的文化性和交往性。缩小到一个单位也是如此,现在人人追求自我个性,但却把所谓的个性当做了一种特立独行,这可能与一些专家解读有些关系,是的,意识的升华很重要,而意识的升华需要主体的实践经历。
杨小洪:
主体性恰恰需要在社会中凸显,主体是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回应。
本人从教卅载,起先视知识为教育之本,?故授课常求多求广求深。.年近五十方悟人心乃是知识之本,教育之道乃在拨旧知之陈腐,启后生之初悟。故每每将课堂,当作历练心灵的沙场。课内课外,不言则已,言必直指心灵,破迷障以发本真之慧。历岁经年,渐得其中玄妙,课堂也由之境界一新,生发出许多生动的成长故事,于人于己,启迪无穷。
正是在课堂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主体与社会密不可分。但不同的人,在对话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性:封闭的、开放的。用英文来说,就是exclusive?self?与?inclusive?self.从封闭的主体到开放的主体,需要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有了这样的对话,就会发现封闭式的个体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视野狭窄、理解僵化,难以与生活与世界对接。
在群体之中,又能随时回到本心。如去亦如来。如言亦如未语。此间兼有语言的三种功能,既有自然的演化,又不乏有意识的反思,个体与群体,各得其所。
陈林:
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思考过“他”和“你”的关系。是的,“他”恒为蛹,“你”恒为蝶。人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人与自然的人生,它让人理解了什么叫物性;一是人与他人的关系,它让人理解了什么叫人性。自然与他人都是”我“经验的世界,当我说”我“与”他“的时候,我与他是处于一种隔离的关系的。此时的我,便是”独自“的我,孤独的我,冷寂的我。第三部分便是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我想到了”你“,当我凝视你,也许我可以看到你眉毛的颜色,你的话语的色调,你的品德的色彩,但唯有我说出”我“与”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在爱你。
我们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自我的精神,如果能有这样一种”我“与”你“的情感,那么我们必定有爱。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天人合一,可以说自我融合;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说万物皆备于我。前者是一种自我消失,后者是一种自我为圣。但两者都将我独立于世界了。
所以,还是让我们融入世界吧,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吧!让”我“爱”你“吧。
——致关心我的老师和同事,也致我的同事们!
杨小洪:
补充陈老师的第三部分:三是人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它让人理解神性。从“知天命”到与“天命”无言对语的“耳顺”,再从“耳顺”到“从心所欲,不踰矩”,人在回归本心的途中领悟到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奥秘。“他”外在于“我”的世界,“他”与“我”不存在对话关系。“你”内在于我的世界,“我”与“你”是一种对话关系,“你”是我超越自我封闭走向世界的桥。通过你,我找到我与世界的交集。不断地把“他”变为你,我的世界就随着新的对话关系的建立而拓展。
从陈林老师的一节课,我想到人类生存的法则:生命法则、心灵法则、社会法则和文化法则。文化法则将我们置入一种“相遇”的关系中,将“我是”的观念变成一种“我在”的精神。
似乎明白了,陈林老师作文教学的追求是打通“我在”的精神通道,精神的、智力的、技能的三位一体,才是理想的作文教学。
理想的作文教学力求改变“一即一切”,缔造“一及一切”,置生命于相遇关系的文化生存法则。这样,心灵才能在和而不同的相遇关系中进化,并不断促进社会法则的发展。
这样说来,作文教学岂不可望不可及,非也,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从陈林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指导学生习作的主题不是“故事”,而是“相遇”,引导学生相遇自我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过程。
我们看看这个教学细节:
这时,只听表姐突然大叫了一声,我扭过头定睛一看:一只灰灰的,身上布满白色斑点的小型爬行动物正蹲在那儿一动不动,我吓得也连忙后退散三步。但我还是想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便让见多识广的老妈来看一看。只见她看了看,沉思了一会儿,说:“这可能是……是变色龙!”
读这段文字,陈林老师给孩子们的提示有两点:
1.讲一个故事。
2.写清楚好奇的“点”。
“讲一个故事”,这是“你”的恒在。“探索”的过程不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吗?生活在自己的故事中,也生活在“你”的故事中,这是叙事探究的姿态,也是探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四年级的孩子需要养成这样的生活方式。
第三篇:生活不只有苟且的杂文随笔
三月春风轻拂面,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得知小哥哥要回来,我就知道好日子不远了。不上班的清早,照惯例躺尸到10点,没有上午。
中午被带去吃火锅,中午没有变脸表演,可隔壁桌的人很吵,而我喝了不少番茄汤,很酸又很甜。
回到小哥哥朋友上班的医院,惊奇的发现透过她办公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在两栋灰色的大楼中间,那一抹蓝很显眼。
窗台上的多肉很听话,排着队晒阳阳。
办公桌旁的人体骨头模型成了我和小哥哥的玩具,端起模型的手,开玩笑说“我们。”把模型拍给二师兄被问到,“不害怕吗?”当然不怕啊,因为你在大理为我挑选明信片,我很开心啊。
花上一下午的时间来练习尤克里里,竟还有些模样,所以很自恋的录了个视频。
昨天淋了春雨,不能浪费,要融入血液,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这样就能长高了。所以,小哥哥,我说我腿疼不是你所谓的风湿造成的而是我要长个了。
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小哥哥,火锅,自恋的自己啊。
第四篇:只有梦里来去杂文随笔
我爱上了一个人,而且我知道这个人也正爱着我。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所面临的感情,不是疯狂地喜欢对方,就是一味地被对方喜欢,这种电影级般的“两情相悦”让我很不适应,因此变得比任何时候更害怕失去了。
我开始扭捏,迟疑,一边又努力地证明着自己的真心。一到放假,就迫不及待地带他去看我的母校,并和他说,我不是那种能动不动叫出“老公”的人,这是最直接表达对你喜欢的方式了。他点点头很肯定地回答我,我知道。说这话的时候他身上散发着少年一般温良的气息,让我更喜欢了。
元旦这天,天气非常好,没有一点雾霾,透彻的纯蓝色天空飘着几朵刚刚好的云朵,和十多年前的天空一模一样,这一切仿佛是被上天精心安排好的。我指着家门口的街道和他说,我以前经常在这里偶遇初中时期暗恋的学长。一会儿又指着高楼说,我以前不怕死地和男生们爬到顶楼看别人的学校放烟火。
街道安静极了,鲜少有车,因为放假连学生也比较少,偶尔迎面撞见两个女初中生,披着长长的头发,皮肤鲜嫩,一个带着黑框眼镜,一个不戴眼镜,两人活泼地讲着话走过来,擦肩的时候,我和黑框初中生对视了一眼,分明读出了对情侣的不太友好的打量。那一刹那,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四维空间里,在同一个空间看到了过去时间线的不同的我。
十九年前在这里念了小学,然后念了初中,长着刺地生长起来,叛逆的对全世界不太友善,开始看热血动漫,结交了往后会相伴十二年的朋友,不断干蠢事,喜欢上人生中第一个摩羯座,写的作文被打印出来在整个年级里传阅……那个自己,你还好吗?看到了吗,这个难相处的少女正慢慢地被牵你手的少年治愈。
走了一会儿,他指着一处和我说,来,站在这里,我给你拍照。“来”,“过来”,“没事,我来(解决)”,这些是他常和我说的字眼,每一个都赋予了力量,使人安心和舒心。
沿着国权路,我们从复旦小学、附中,一路走到复旦大学,他记录了很多照片,因为天气温暖,一些梧桐树上的叶子还没有掉落尽,他和我讲了有关梧桐的爱情故事,我望着零零散散的黄的绿的叶子,心中又是哀愁又是幸福。
在复旦门口,我说这学校百年前就建立了。他听错了,反问,什么,你一百年之前就看到这学校在了?我笑,将错就错地说,是啊,我来自过去,穿越了三生三世,才终于找到你。他反撩我,那我来自未来,在你两百岁死的时候因为舍不得你,所以穿越到现在,想和你再过一遍人生。
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深深地深深地触动到灵魂。
就算我是一个因为害怕失去而宁可选择保持距离的人,但这一次只想非常用力地去珍惜。
第五篇:只有你的杂文随笔
2012.12.21 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
此刻坐在寝室的床上敲字 播放器里放的是奶茶的《成全》
长沙冬天湿冷湿冷的 这样的天气注定与喜欢穿帆布鞋的我为敌
一个人走在街上 总会想有人在我左右 和我一起沿着路灯走回家
时间久了 发现自己慢慢变成了自己的另一半
爱情这事不能急 又不能怠慢 太着急会吓跑别人 若怠慢又会后悔不已
曾经为喜欢的人第一次站了几个小时的火车去一个陌生城市
曾经一次一次去包容去宠爱一个比自己年长却幼稚的人
曾经在凌晨的街头抱着喜欢的人 那么轻易的就相信他的一句 永远爱我但后知后觉才懂得 有些事情 有些人就像扣纽扣
若第一颗就扣错 之后也会一步步接着错下去 可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认
爱情带给你什么了 爱情只会带给你情绪的暂时波动
而真正教会你的是时间 教会你去放下 教会你什么才是真爱
至今 遇到那么多人 却遇不到彼此喜欢又彼此珍惜的人
爱情太难了 在一起有那么多要求 也许你认为不重要的条件可能就是对方选择不和你在一起的原因
好不容易在一起了 总会不觉衡量你爱我比较多一点 还是我爱你多一点
你越是过分的爱他 他就像暴君 你就是奴隶 你只能想尽办法用爱讨好他
爱一个人 一开始不能爱太多 不能爱到没有自己
你若把爱一下子倾囊而出 走到后面 你无法更爱了 对方便会觉得你不像以前那般
事实是 你早已爱到无法再爱 而对方却一直觉得你应该要更爱
如果我们彼此深爱 这就证明 你已不是你 我也不是我 因为我们为爱改变了自己
今晚在食堂吃饭的时候 一个餐店的老板和他老婆吵得不可开交 摔锅砸盆的场面让人看得很揪心
他们真的相爱么 我不禁问坐我对面的室友 室友说 说不定晚上就会在被子里抱得紧紧的话音刚落 整个食堂响起一阵凄惨的女声 我看了室友一眼说走吧
其实我没有答案 答案不在我们嘴里 在那对夫妻的心里
爱情不在别人的嘴里 而在你们的心里 若是爱一个人就坦然的把信任也交给他
同时因为我爱你 所以信任你 所以在你说爱我的时候我不会迟疑 我可能会停顿一下
然后不假思索的对你说 我更爱你。
在我看来 爱情从来没有绝对的限制条件
重要的是 我爱你的时候我是你的谁 是否会用你爱的方式去爱你
在一起别问多久也别说永远 心里默默拽紧你 一起过好当下 去争取想要的生活就够了
希望哪天
我会坚定的站在你面前对你说
这个宇宙 这个地球 这个世界 这座城市 我只想要你。
而你 什么都不用说 抱着我 紧紧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