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夜间的计时器》教案

时间:2019-05-15 11:5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科学《夜间的计时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科学《夜间的计时器》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夜间的计时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经历“制定方案——动手制作——不断改进”的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

2、经历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发现科学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修正。

3、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对计时工具的探究实践活动,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粗细不同的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张白纸、一个橡皮泥、一个蜡烛闹钟、一盒火柴、计时表、沙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来说,用蜡烛做一个能够计时的工具,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想到,但是制作起来又不是很难的活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但是发现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在“蜡烛钟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吗”“怎样让你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还有哪些因素干扰我们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前后课衔接,引出问题。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计时?

2、出示蜡烛。

用蜡烛来做一个蜡烛钟,照明计时两不误,一举两得。今天我们就用蜡烛做一个夜间的计时器。(板书:夜间的计时器———蜡烛钟)

(二)设计方案。

1、设计计时5分钟蜡烛钟。

(1)讨论:先说说怎样用蜡烛做一个能计时的蜡烛钟。

(2)任务:做一个以一分钟为单位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2、讨论并思考:(出示讨论内容)

要求:蜡烛钟计时尽量准确。

①怎样用一根蜡烛制作一个可以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画出预计做成的蜡烛钟草图。

④讨论并及时记录在设计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设计:

哪个小组上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案,请其他小组认真,看他们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要求蜡烛钟设计草图,并讲清设计思路,再介绍选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设计:

听完汇报小组的介绍后,其他学生参与质疑,重点就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选材加以关注。在汇报小组和师生的讨论辩析中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

5、教师关键性问题:

①有小组可能会采用观察蜡烛烧5分钟后长度,再取另一根标上长度。教师则及时引导:要是让这一蜡烛可以计时一个小时或更长呢?这种方案明显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据推理方法,先观察某一段时间内蜡烛燃烧的长度,再推算出10分钟或更长的长度?

②一根蜡烛就标一个长度,如果刚好让10分钟可以,要是让计时7分钟或7分30秒?怎么办?

③每一小组根据这几点反思整改自己组设计方案重新作一份设计草图,并领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制作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请同学们学生按照讨论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制作蜡烛钟,活动时间为7分钟,(出示沙漏)老师用计时7分钟的沙漏计时,现在开始。

分组制作蜡烛钟。

(四)展示、评议蜡烛钟。

1、哪一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组的得意之做———蜡烛钟?(要说清自己的制作过程,阐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五)测试蜡烛钟计时是否准确。

1、第一次计时比赛。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蜡烛钟到底准不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计时比赛。计时时间为一分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同时划着火柴后共同倒数3个数,然后点燃我们的蜡烛钟,如果你们认为烧到一分钟了就想办法把它熄灭,然后迅速举起组牌示意,老师在这里用秒表计时。听清楚了吗?(计时比赛)

(2)公布比赛成绩。

①关键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你们蜡烛钟计时不准确?

②学生交流人为因素、材料影响、环境因素。

2、两分钟修正蜡烛钟。

3、第二次计时比赛。

4、根据比赛成绩分析修正以后的计时情况,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六)拓展延伸:制作蜡烛闹钟。

我们发现了很多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经过我们的改进误差缩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的祖先象你们今天这样,在经过了千百年来不断的改进中,才有了今天计时准确的钟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学可以再仔细做做,可以换种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个水钟,用沙子做一个沙漏还可以用点燃的香(盘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烟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师分享一下,可以吗?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我们让普通的一根蜡烛成为了一个可以计时的计时器,你们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师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们能在今天的蜡烛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能报时的蜡烛闹钟吗?想想怎么做?(看教学时间而定:如时间够展开谈,如时间不够,作为课后延伸活动)

(出示蜡烛闹钟)老师这里有一个做好的蜡烛闹钟,相信你们一定能作一个比我更好的。下课。

五、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教学中的教师引领作用和点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一)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

辐合型思维是当认知主体面临一个认知问题的时候,通常注重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的具体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这一定位。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创设了实现学生辐合型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有结构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测试蜡烛钟比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测试——再分析数据—再发现问题”等教学设计。最终实现了:当学生面临影响蜡烛钟准确的因素的的认知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各种相关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响蜡烛钟准确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最终得到解决影响蜡烛钟的计时准确的方法(即:刻度要准;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观察要认真;及时点燃和及时熄灭等)。

(二)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本解课可分为五大版块:设计方案;制作;验证活动;查找影响因素;修正活动。其中在讨论设计方案和验证活动后的查找影响因素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怎么知道蜡烛一分钟烧多长;刻度怎么标;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关键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茫然中在教师引领下一步步的迈上科学的阶梯。又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蜡烛钟的准确度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干扰因素中,学生只是在蜡烛刻度上和计量准确上找原因,总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转,“除了材料因素,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活动不用说都可想而知当时的课堂场景。

(三)取舍之间的课堂。

科学课的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差异等都会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制作蜡烛钟作为取舍之间的教学环节。其实制作蜡烛闹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活动,用简短有限的时间来实现对它的设计和制作,我想不会在孩子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记。莫不如在教学的尾声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吊起学生们足够的胃口,让他们在课后的大量时间淋漓尽致发挥想象力完成这个活动。我想这样的“舍”是为了“得”到学生更宽泛的思维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夜间行车教案

夜间驾驶理论教案

一、教学科目:夜间行驶

二、教学目的:行驶中根据各种照明情况和道路情况正确使用灯光

三、教学要求:掌握夜间灯光的使用、路面的识别与判断、会车、跟车、超车、让超车、通过交叉路口、通过坡道、通过人行横道、转弯的安全驾驶方法及车辆故障时的处置方法

四、教学学时;

五、教学内容:

1、夜间灯光的使用;

2、夜间路面的识别与判断;

3、夜间跟车、超车、让超车时的安全驾驶;

4、夜间会车时的安全驾驶;

5、夜间通过交叉路口时的安全驾驶;

6、夜间通过坡道、人行横道时的安全驾驶;

7、夜间转弯、发生故障时的安全驾驶

六、教学重点难点:车辆灯光的正确使用方法,道路的识别与判断方法

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八、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幕、多媒体教学软件

九、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夜间因临时停车没有按规定开启车灯而造成交通事故的案例,教练员可配合所准备的事故现场示意图进行讲解

2、讲授新课

(1)夜间行车的特点 1)视野变窄、视距变短

2)道路感知能力,车速判断能力下降 3)暗适成现象; 4)易造成炫目

(2)车辆灯光的正确使用方法

1)起步前的检查及车辆灯光标志; 2)夜间行车使用远光灯或者近光灯; 3)夜间会车时的灯光使用; 4)夜间超车时的灯光使用;

5)夜间使用危险报警闪光灯、雾灯(3)道路的识别和判断 1)灯光照射由近变远; 2)灯光照射由适变近; 3)灯光照射离开路面;

4)灯光照射由路中移到路测

5)灯光照射由路测移到路测路中(4)教练员教学指导

1)教练员配合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演示,讲解

2)教练员可针对某种灯光的具体使用或灯光照射的某种具体变化情况,线组织学员讨论,再做总结

3)教练员应结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及驾驶证考试的评分标准进行讲解,教练员配合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演示、讲解

4)应向学员强调夜间驾驶的风险

3、总结练习

教练员可从理论考试题库中选择典型试题组织练习

雨天安全驾驶

教学科目:雨天安全驾驶 教学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雨天行驶的危害性,掌握雨天行车的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雨天道路条件下灯光和刮水器的正确使用,路面选择和速度的控制方法,跟车、会车、制动和停车的安全驾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不同雨量及时正确使用雨刮器,在视线受阻时及时观察和车速控制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教学工具:实车操作训练(含模拟器)教学内容:

1、雨天行车的交通特点 1)视线模糊

雨天光线比较暗,能见度低,下雨时风窗玻璃挂满水珠,导致驾驶员视线模糊,尤其是暴雨天气,刮水器快速运动,也难以刮尽雨水,从而影响驾驶员对交通情况的观察。下雨时,需关闭车窗,车厢内外温差加大,在风窗玻璃内常常形成一层水雾,也会车当驾驶员的视线。2)路面湿滑

特别是刚开始下雨时,雨水与路面灰尘混合,轮胎与路面的附着系数更小,制动距离长,容易产生跑偏和侧滑。大雨中或者大雨之后,路面上会有积水,路面变得湿滑,轮胎和路面间会形成一层水膜,易发生“水滑”,此时,切忌急踩制动踏板或猛打方向盘。

2、雨天灯光、刮水器的正确使用

雨天驾驶,要充分利用刮水器、空调和车辆灯光等设备,增强驾驶员的视线。根据雨量大小选择刮水器档位;利用空调除雾;使用近光灯看清路面。

3、雨天行驶路面选择、速度控制

雨天路面湿滑,行车时降低车速,扩大行车间距,避免太靠近路侧行驶。

4、雨天跟车、会车、制动和停车的安全驾驶

雨天应尽量扩大跟车距离,避免紧急制动(充分利用发动机牵制)减速。会车时应降低车速,避免急打转向盘;遇行人或骑自行车时,提早减速,避免积水溅人。停车时,选择无积水区域安全地点停车,开启示廊灯和闪光灯。

5、场地模拟雨雾天驾驶及评判标准 1)技术要求

要求考生驾驶车辆遇雨(雾)天气应减速行驶。雨天视雨量大小选择雨刮器档位,雾天视情开启雾灯、示廊灯、前照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场地设置应在设定路段加装上部喷淋装置,每隔3-4米加装一排喷淋头。

大中型车考试可将模拟雨(雾)天和模拟湿滑路设置在一起。2)评判标准

雨天未开启或正确使用雨刮器 不合格 雾天未开启雾灯、示廊灯、前照灯、危险报警闪光灯 不合格

冰雪道路安全驾驶

教学内容:雪天道路安全驾驶 教学学时;教学目的:了解体会车辆在冰雪路面上由于车辆附着力下降而产生的侧滑现象,正确掌握车辆控制能力和修正方向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冰雪道路条件下行驶路面选择和速度控制方法,跟车、会车、制动、停车的安全驾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控制使用适当的车速降低危险,修正车辆偏移的实际与方向控制。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教学工具:实车操作训练 教学内容:

1、冰雪道路行车的交通特点 1)轮胎附着力低,制动距离长

冰雪天路面,轮胎与路面的附着能力很低,制动距离延长,尤其在紧急制动时容易出现车辆侧滑。2)积雪反光,影响视力

雪后天晴,虽然驾驶员视野很开阔,但是积雪对光线的反射作用,容易造成驾驶人目眩。3)行人等占道,风险增加

下雪时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被冰雪覆盖,而机动车道因车辆行驶的缘故,不易形成积雪,行人或非机动车人常常借用机动车道,加上路面很滑,行人和骑自行车人身体易失去平衡而摔倒,增加冰雪天行车风险。

2、雪天行驶路面选择、速度控制

积雪覆盖的道路、沟壑、坑洼被积雪掩盖,道路轮廊难以辨别时,可根据道路两侧树木、电线杆等参照物来判断行车路线,控制车速,低速行驶。

在弯道、坡道及河谷等危险路段,更应注意行车路线的选择,情况可疑时应立即停车察看,确认安全后继续行驶。

3、雪天跟车、会车、制动和停车的安全行驶

冰雪路上超车、会车时,选择较安全路段靠右慢行,适当增大两车的横向间距,且应与路边保持足够距离,必要时停车让行。

冰雪路上跟车行驶,应与前车保持足够间距,遇前车制动减速时,及时采用间歇制动辅以手制动减速,切忌紧急制动和急拉手刹。

尽量利用发动机牵制减速停车,避免在坡道上停车。

4、场地模拟湿滑路驾驶考试及评判标准 1)技术要求

要求考生驾驶车辆进入湿滑路前减速行驶,进入湿滑路后,使用低速档匀速行驶,平稳控制车辆方向通过湿滑路,模拟湿滑路场地技术要求及划线。

2)评判标准

未能使用低速档平稳通过 不合格 进入湿滑路前,未减速 不合格 通过时急加速,急刹车 不合格

山区道路安全驾驶

教学内容:山区道路安全驾驶 教学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在山区道路行驶时的危险性,掌握山区道路安全驾驶的要领和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山区道路跟车、超车、会车、停车、坡道和弯道行驶的安全驾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山路转弯,下坡路和长坡的速度控制。掌握山路换挡操作时机。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练习教学法

教学工具:实车操作训练 教学内容:

1、山区道路交通特点 1)坡长且陡,路窄弯急

山区道路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弯道多且险峻,路况复杂,或盘山绕行,或临崖靠涧,交通风险随之增加。2)转弯时车辆容易占道或冲下山崖

山区道路行车,转弯过度,易发生占道行驶;若转弯不足又会导致车辆冲下山崖。3)气候多变,险情频繁

山区道路气候与道路所处的维度,海拔高度以及地形有关,从山底到山顶,会经历截然不同的季节变换,山底骄阳似火,山顶冰雪覆盖。另外,随着行车海拔高度上升,空气稀薄,冷却水易沸腾,发动机燃烧不正常,还会频繁出现的道路、桥涵冲毁,塌方等险情,影响安全行车。4)易发生制动器热衰

连续下长坡,频繁使用制动,制动器片会因温度升而降低或丧失制动能力

2、山区道路安全驾驶

1)跟车安全驾驶 山区道路跟车行驶时,应适当增大与前车的安全间距,在视线不清或道路条件差的路段,更加加大跟车间距,以防前车停车后溜引发事故。

2)超车安全驾驶 超车时,要选择开阔的缓坡路段,开启转向灯并鸣喇叭,在确认前车让超时超越,不要盲目超车。3)会车安全驾驶 会车时,要选择安全路段减速或停车交会,对向来车占道时,应减速靠右行驶,以防刮碰事故。4)让行安全驾驶 山区道路驾驶,在路段狭窄处,要做到下坡车让上坡车先行;空车让重车先行。

5)通过弯道安全驾驶 山区弯道行车应尽量靠右行驶,不占用对方车道。提前观察,做到“减速、鸣号、靠右行”。6)山区道路坡道的安全驾驶 行驶至上坡路段驶进坡道顶端影响安全视距路段时,要减速慢行并鸣喇叭示意。上坡行驶时,要提前观察路况,坡道长度,在坡底提前减档,加速冲坡。在车速下降前减档,使车辆保持足够动力。下坡行驶时,视坡度和坡长挂合适的低档位,充分利用发动机的牵制控制车速,减少行车制动器的使用。严禁空挡滑行,因为下坡时,车辆惯性会使车速越来越快,连续使用行车制动器会导致制动器升温,产生热衰退。

7)山区道路安全停车 山区道路应尽量避免停车,确需停车时,应选择平缓开阔路段,下坡停车要提前踩;上坡停车,增大与前车间距。有路缘石路段,为避免后溜,上坡停车,将转向盘向左打;下坡停车,向右打,车轮要塞三角木或石块。场地模拟连续急弯山区路驾驶考试及评判标准 1)技术要求

要求考生驾驶车辆行驶至弯道前减速,靠右行驶,鸣喇叭后驶入弯道,行车时不得占用对方车道,模拟连续急弯山区路场地技术要求及划线。2)评判标准

进入弯道前未减速至通过弯道所需的速度 不合格 弯道内占用对方车道 不合格 转弯过程中方向控制不稳,车轮扎弯道中心线或道路边缘线 不合格 进入弯道前未鸣喇叭 扣十分

第三篇: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教案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第一单元

电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D、关与电的科学家

(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等„)

3、知道安全用的重要性,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1)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在户外,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 • 在家里与学校,哪些地方存在触电的危险?(2)我懂得怎样安全用电? • 讨论:怎样安全用电。• 全班交流。

三、总结。

板书设计: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1、调查家中的电器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教学后记: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一跟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

2、学会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学会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

5、学会检查电路装置,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

教学重点: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画一个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根导线、1个电池、1个小灯泡、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电的很多知识,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

二、探究过程。

1、让小灯泡发光。

(1)观察材料。

• 仔细观察电线、干电池、灯泡,我们有什么发现? • 说说电线的特点; • 说说干电池的特点; • 说说小灯泡的特点。(2)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用这些材料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3)把发光灯泡的连接装置画在科学文件夹上。(4)说出电在小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 猜一猜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在小组里指着说说电的流动路线。• 在记录本上画出电流在灯泡里的流动路线。

2、出示四种电路连接图,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 说出判断的理由。• 分别试着连一连。

• 在科学文件夹里,分别画出这四种电路图。• 为什么不亮的原因,区别短路与断路。

3、交流

• 今天我们学会了几种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 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总结。板书设计:

1.2

点亮我们的小灯泡

1、让小灯泡发光

2、哪个小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教学后记:

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教学目标:

1、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特点;

2、学会用电池盒、小灯座使小灯泡发亮;

3、学会用简单的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

4、经历让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并且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能使用灯座让小电灯亮起来。教学难点: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小灯座、电池盒;

活动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一个、电线4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并且电流在小灯泡里怎样流的。

(1)请一学生到前面来,用1根导线、1个电池,点亮小灯泡。(2)发现问题:一个人操作很难。(3)有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手解放出来。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的?

二、探究过程: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1)观察材料。

观察电池盒的结构特点。• 观察小灯座的结构特点。(2)连接电路。

• 在电池盒两端的弹簧夹上接电线并把电池安装到电池盒里。•

把小灯泡连接在小灯座上。

• 用电池盒与小灯座组建一个电路。并且说说电是怎样流的?(3)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不能更简单的方法表示电路。• 把简单的电路图画在科学文件夹上。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提供材料:小灯泡2个、小灯座2个、电池盒、干电池个一个、电线4根。

小组讨论:我们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事呢?可以开展哪些研究?? •

要让两个灯泡亮起来怎么研究? •

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开展研究活动。

三、小结。

四、拓展研究。

在能不能使10个小灯泡同时发亮?为什么?

板书设计:

1.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1、学习使用灯座的小电灯

2、点亮更多的灯泡

教学后记:

1.4 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2.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2-3个小灯泡、电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灯泡、没有剥皮的电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准备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科学文件夹。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出示一个不能使灯泡发光的有故障的电路,提出问题: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探究内容: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2)分析思考:是不是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讨论交流:全班有多少种分析和猜想。

2、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好。

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灯泡是否能亮。(2)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指导学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可以用。(3)制定检测计划。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边检查有故障的电路,边做记录。

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5)讨论交流。

A.四人小组合作,把自己小组的检测办法告诉大家,边说边演示。B.进行集体的评价。

3、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4、注意安全: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三、总结

四、课堂作业。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4 电路出故障了

1、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2、做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目标:

1.5 导体与绝缘体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及实验盒、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调羹、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18种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 “电流放大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

4、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体,哪些物体可以让电流通过?

二、讨论研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

师生共同研讨检测“一元硬币”的研究计划。突出:①在检测之前先预测;②需检测两次;③注意检测的顺序。

(针对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以讨论的形式落实研究计划,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三、开始探究活动,注重思维参与

1、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预测这些物体是会不会导电?

2、找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的区别。

3、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

(通过检测25种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的25种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四、汇报探究结果、发现提出问题

1、汇报交流哪些物体能使电珠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电珠发亮,在分类中感知导体和绝缘体。

2、对螺丝刀、插头等进行判断,知道“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电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3、交流发现材料的一些规律。

4、提出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相互启发解决。

(这是一个学生汇报收获、问题和感受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心得、互相评价的过程。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交流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

五、拓展探究内容,引导用电安全

指导探究人体、水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认识人体和水是导体的意义有三—一是这两种物体都是非金属,避免孩子误认为导体都是金属;

二、学生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与这两种物体关系密切;三是这两种物体与学生“心理距离“很近,孩子对它们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1.5 导体与绝缘体

1、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教师电气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后记:

1.6 我来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描述手电筒开关特点的活动过程。

2、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3、经历一个设计装置红绿灯的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开关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给小电灯做一个开关。教学准备:

小组每人一只手电筒和干电池。每个小组灯泡一枚、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各一个,电线若干、回形针1枚、其他导体、绝缘体若干。每组电路装置1个、开关1个、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干电池2个、电线若干。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怎样点亮小灯泡了,点亮小灯泡的电路是怎样的?

二、探究过程 

1、观察手电筒

(1)观察手电筒的组成材料,讨论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比一比它和小灯泡的电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4)游戏:用手电筒相互发信号。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1)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上,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来控制小电灯的亮和灭?

(2)再利用回形针,将一头翘起,一头固定,做一个按压式开关。(3)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全班交流。

3、红灯、绿灯和黄灯

(1)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和开关。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2)在控制红绿灯装置的电路中,再增加一个连接有黄灯的电路,使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时候,中间亮起一盏黄灯。

4、小组讨论制作。

三、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自己做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2.延伸活动,向学生介绍遥控式开关、真空式开关和漏电保护开关。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6 我来做个小开关

1、观察手电筒

2、给我们的小电灯做一个开关

3、红灯、绿灯和黄灯

教学后记:

1.7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教学目标:

1、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接线盒子的过程;

2、学会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3、初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学重点:学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教学难点:做一块电路游戏板。教学准备:

每组:电路检测器一个、4个连接点的黑箱子一个; 游戏用:四跟导线;

演示用:6接口的黑箱子一个。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一猜,左边的哪个电线头与右边的哪个电线头是同一根电线?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研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盒子上面有4个接线头,里面有电线连接着,不打开盒子盖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连通的吗?(1)计划

• 说说打算如何去检验?怎样检验不对遗漏连接点的检验? • 想想大概需要检测多少对连接头? • 检测要求: A、组装检测器;

B、试试检测器是不是灵; C、把检测结果记录在表中。(2)推测盒子里的连接方法。• 运用检测器检测。

• 我们能根据检测记录,推测4接线头盒子里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吗?请讨论一下,把推测结果画在纸上。

• 交流汇报。请将推测的图话在黑板上,并说说推测的依据。• 统计全班一共推测出几种连接方法。

• 想一想,根据这些推测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吗?

2、研究的延续。(1)测试

4个接线头的盒子我们会测了,那么6个接线头的呢,需要检测接线头几对?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在白纸上。(2)推测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怎么连通的,会推测盒子里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吗?试试。

3、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1)小组讨论。

(2)合作完成电路游戏板。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1.7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2、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教学后记:

1.8 我们选择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两节电池、1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2、经历1节电池、2个小灯泡采取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的活动过程;

3、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科学文件夹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4、经历给模型房间亲自安装电灯,并让其亮起来的活动过程。教学重点:了解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个房间的电路。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两节电池、两个灯泡、若干电线。

每组已设计好的纸盒房间,最好是两个房间。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小开关各2个,长电线4根、短电线6根、胶带纸1卷、小剪刀1把、白纸若干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知道有关电的很多知识,会动手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研究有关电路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1)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比一比:用最快的速度,把2节电池、2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连接起来,让灯泡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连接。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2)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比一比:用把1节电池、2个小灯座、2个小灯泡、几根电线,让灯泡亮起来,能有几种连接方法?

• 在这两种连接方法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 在串联、并联电路中,比划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2、分组讨论,总结。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8 我们选择了什么

1、串联

2、并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想自己动手设计房间里的电路吗?这节课我们来设计一下,看谁想的方法最好?

二、探究过程

1、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1)出示一个纸盒做的模型房间,用我们学过的电路知识,象电工那样为这个纸盒房间设计照明电路。

(2)小组讨论:怎样设计?

• 要解决哪几个实际问题?

• 采用怎样的电路安装?

(3)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

• 评说别人的设计方案。• 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4)讨论交流后,把我们组想好的设计方案用简单的电路图画下来。

2、安装我们房间的照明电路。

(1)提出安装的要求:各组安装要注意按一定顺序进行,安装每一个线路看看电是否经过了用电器,特别要注意断路现象。

(2)安装完毕后仔细检查一遍照明电路的连接,在通电。

(3)每组作品展示,比一比哪组的小屋组装的电灯最亮。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设计一个房间的照明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2.1 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2.2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1、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能以报告会的形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进行花的专题观察活动中能形成自觉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体验,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浓厚兴趣。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教学重点:设计有关花的专题研究方案。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能涵盖“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等概念的花若干。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校园里有许多花开了,我们能作哪些研究呢?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板书设计:

2.2 各种各样的花

1、花的专题观察。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教学后记:

2.3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说出大致的探究思路。能在前两课用多种方法观察花的基础上,进一步经历按一定顺序观察,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物体进行专题观察的过程。

2、有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着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花的授粉条件。

3、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教学难点:了解花的果实和种子。教学准备:

1、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等供分组探究用(无油菜花的也可用白菜花、萝卜花等)。

2、显微镜2台。

3、有关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4、初春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园里种上几株南瓜(或丝瓜等),让科技小组或有兴趣的同学做做人工授粉的对比实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大自然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可是学校科技组的同学在南瓜棚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是南瓜的雌花,有的结了瓜,有的却结不成瓜。苹果、桃子、玉米、油菜等植物也有开了花不结果或少结果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根据原有经验提出自己的解释。

这许多解释哪些是正确的呢?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油菜花很小,雄蕊和雌蕊更难观察,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看清楚呢?用什么方法才能通过观察雄蕊和雌蕊作出正确的解释呢?(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师生共同归纳研究方法。·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的小组可以自行到讲台左侧的实验台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其他还有什么要研究的吗?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有的花会结果,有的花不会结果?(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研讨。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浏览课文: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油菜的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观察油菜的果实。做一个游戏:分组按成长的顺序把实物排列在纸上,并指出哪一部分是刚刚受精后的果实雏型。

(2)小心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角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再数数一株油菜可能长多少个角果荚,算一算一株油菜的种子有多少?

(3)说说为什么豌豆荚里有的豌豆很饱满,有的却只有很小的一粒?

3、思考:

(1)果农为了防止果树不结果,往往采用什么措施?为什么?(2)科技组的同学课外要做一个南瓜雌花授粉和不授粉的对比实验,怎样才能成功?(选未开花的雌南瓜花两朵,分别用纸袋包扎好,不给于授粉的机会。待花开时,给其中一朵进行人工授粉,另一朵不进行人工授粉,两朵花继续分别用纸袋包扎好,看哪一朵花能结果?)

三、作业:我来做一朵“油菜花”,玩玩“蜜蜂授粉”的游戏。

板书设计:

2.3花、果实和种子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后记:

2.4豌豆荚里的豌豆

教学目标:

1、用解剖等方法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经历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2、在对各种果实和种子的观察研究、统计活动中能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课后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3、能用多种感官对多种果实进行观察、比较,知道果实里都有种子,不同的果实果皮的软硬、厚薄等不同,不同的果实种子的数量也不同。

4、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和种子的异同。教学难点:了解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的油菜和豌豆的花、果实及种子若干,苹果、板栗、圆椒、花生等果实若干。

2、小组和个人使用的“()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表。

3、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油菜花和豌豆花,认识它们吗?能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二、探究过程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提出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先比较花的外部,再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豌豆花的内部构造,与课文中的油菜花构造图进行比较,描述它们的异同。

·按照顺序比较两种植物的果实,再轻轻打开荚壳比较内部的种子,寻找构造上的相似之处。

·能全面描述比较后的发现。得出结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油菜与豌豆的果实虽然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有荚,荚里的种子有顺序地排列。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其他的果实和种子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呢?

·苹果的果实不能掰开,怎么观察呢?确定观察的方法:咬、解剖。·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比较活动。·描述所观察到的果实与种子的特点:

(1)果实的共同点是什么?

(2)种子外面包着的东西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3)种子的数量相同吗?

·种子外面的壳的软硬厚薄与种子的数量有关系吗?为什么?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

·不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不同,那么相同植物的果实种子数量相同吗? ·猜想:豌豆荚里有几粒豌豆? • 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确定用统计豌豆荚内种子数量的方法。提供统计记录表,讨论该如何填写。

·个人、小组统计记录。

·说说个人的统计图表与小组的统计图表有什么变化? ·全班设计合作完成“全班()个豌豆荚里的种子数”统计图表(可以让学生蘸红色印泥表示种子数,会非常有趣)。

·根据统计图表,说说应该怎样来描述豌豆荚里的种子数量? ·人的身高、树叶的长度也会有这样的规律吗?

·为什么豌豆荚里的种子数会有这样的分布规律,与自然界有关系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4豌豆荚里的豌豆

1、比较油菜与豌豆的花、果实、种子。

2、观察比较更多的果实与种子。

3、豌豆荚里的种子数。教学后记: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的过程;经历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2、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3、在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教学难点: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教学准备:

1、选择一些常见的植物果实和种子:油菜、栗子、蒲公英、苍耳等。

2、在校园里寻找一块适于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草地或泥地,落差也尽量选择与栗子树接近。(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植物进行代替栗子树。)

3、蒲公英飞行距离的测量记录纸(表格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一株油菜大约能产生多少粒种子?

2、模拟实验:用纸剪一棵植物的模型,顶端放上油菜种子,下铺一块厚的绒布,让种子散落在附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讨论:种子成熟后,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观察油菜的果实。

•请你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推测? •汇报验证推测的方法。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观察栗子树的图片,认识栗子的果实。

•栗子成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落下来,你估计会掉到什么地方? •你能想出一个在我们课堂上进行验证的方法吗? •到校园里分组进行测量。

测量提示:负责抛落栗子的同学不能将栗子往下扔,而让栗子自由垂直落下。测量的起点应该是栗子的垂直落点。

•汇报测量结果:跳得最远的是多少距离?在测量过程中你还有什么 新的发现?怎样的栗子跳、滚得最远? •得出结论。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分类整理成册。

板书设计:

2.5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2、测量栗子跳动与滚动的距离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4、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教学后记:

2.6 萌发的种子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 激发研究兴趣

•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后记:

2.7

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在观察基础上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2、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

3、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特点。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教学准备:

寻找几种常见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繁殖活动,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动物的繁殖活动。

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到池塘边收集一些青蛙的卵,把青蛙的卵连同从池塘取来的水草放在透明的饲养槽内,放于凉爽但不会太冷、阳光不会直接照到的地方。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植物们忙着发芽生长,动物们也开始了它们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我们平时看到的动物活动,哪些是动物在进行繁殖后代的活动?(2)认识产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3)讨论: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活动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2、观察动物的卵

(1)观察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7(2)观察各种各样鸟类的卵: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部: • 画一个鸡蛋;

•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小孔有什么用?(4)观察鸡蛋的内部

• 在蛋的侧面敲开一个洞观察:认识蛋黄、胚、壳 • 观察两头敲开的鸡蛋 • 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

• 观察纵切开的熟鸡蛋:认识蛋白、蛋黄、气室,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

联想:蛋的这几个部分相当于种子的哪个部分?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3)发放青蛙卵,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7

动物的卵

1、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2、观察动物的卵

3、观察青蛙卵的孵化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食物 3.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

(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 „„

(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

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板书设计:

3.1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按组进行汇报交流(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学生操作;汇报。(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学生操作;汇报。(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后记:

3.3 教学目标:

吃什么还吃什么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

(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

(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

(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学生配制; •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

三、课外延伸

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

教学后记: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

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

(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揭示题目。

47(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

(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

(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置于火上烤。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

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

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教学准备:

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

(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

学生讨论,小组尝试。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

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

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第四篇: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案

1.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

3、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

4、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时间图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3、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教学难点

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

2、画图象的方法。★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教师活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明确实验的各项任务及实验仪器。

(二)进行新课

1、对“打点计时器的认识”的学习

教师活动:教师布置学生对照仪器看说明书,引导学生注意其重点部分

学生活动:观察打点计时器并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明确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引导学生思考:纸带上的点与小车的位移和时间是如何对应的,怎样将纸带上的点变成相关的数据。

学生活动:动手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几条纸带,讨论怎样获取数据,并用列表格的形式把数据列出。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活动:思考23页的思考与谈论:怎样根据纸带上的点迹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如果纸带上的点迹分布不均,那么,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运动的速度较大还是较小?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2、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根据前面所学的瞬时速度的理论,引导学生怎样计算实际运动中物体的瞬时速度。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活动:讨论怎样获取数据,怎样根据自己的纸带计算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并采用列表法有条理的列出。

3、用图象表示速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出速度—时间图象,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学生活动:根据前面计算的瞬时速度,画出速度—时间图象,同组各成员之间再次比较运动的区别,感受不同的运动规律。体会交流“拟合”的意义。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三)课堂总结、点评

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构造(如图)

实验原理:(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过4—6V低压交流电时,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2)电火花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打在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把纸带跟物体连在一起,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2、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

(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

(2)根据v=△x/△t,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

3、粗略计算瞬时速度。

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如图1.4-1,vE≈vDG,或vE=vDF。

说明: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公式v=△x/△t来求解,但须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太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4、v-t图象与其画法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用v-t图象来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

5、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及纸带、刻度尺、电源、导线等。

6、注意事项

(1)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10V以下的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要使用220V交流电源。

(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行调节或更换器材。(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用手拉纸带。(4)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

(四)实例探究 ☆打点计时器及应用

[例1]一同学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点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的原因是()

A.接在直流电源上

B.电源电压不稳 C.电源频率不稳

D.打点针压得过紧 解析:A.接在直流电源上不会打点。A错。

B.打点与电压是否稳定无关,点痕重轻与电压有关。B错。C.频率不同打的点仍为圆点。故C错。

D.打点针压得过紧。针和纸接触时间长,打出一些短线。D正确。答案:D ☆打点计时器直接测量的量

[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

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A.时间间隔

B.位移

C.加速度

D.平均速度

解析:从打下的纸带上数一下点的个数就知道时间,因为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故A选项正确。

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就知道了物体的位移。故B选项正确。从纸带上不能直接得到加速度、平均速度,只可以间接计算。故C、D选项错误。答案:AB [例3] 用接在50 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下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记数点,分别标明0、l、2、3、4„„,量得0与 1两点间距离x1=30m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2=48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

m/s。

解析:0~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x10.030.3m/s T0.1

★课余作业

1、思考P24“说一说”栏目中提出的问题,2、完成P26“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3、阅读教材P26“科学漫步”《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数器》短文,思考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问题与练习”(P26)参考答案

1、电磁打点计时器误差较大。

因为电磁打点时振针与复写纸对纸带的摩擦力较大,而电火花相对阻力较小,另外,电磁打点时容易出现振针压的过紧、过松、复写纸不好用都不易把点打清晰,所以电火花计时器误差较小。

2、解:(1)纸带左端与重物相连。

(2)取离A点最近的两个点,求其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就可代替A点的瞬时速度。因为在A的附近取的点越近,用平均速度代替A点的速度就越精确,而离A最近的只能是BC两点,所以如此。

3、对甲:物体开始有初速度,方向为正,在运动过程中是大小不变,方向也不变化的,所以甲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变,运动方向也不变。

对乙:物体开始初速度为0,向正向运动,到达一定值后大小方向不变,一段时间后速度开始变小,方向不变,直到减为零,而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方向没变。

4、两相邻点距离与纸带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距离越大。两相邻点的时间都是1s,纸带快慢不影响。★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资料袋:

高速摄影与频闪摄影

人们称摄影为瞬间艺术,但只有当高速摄影出现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瞬间摄影。普通闪光灯持续发光时间可达到1/20000 s,这对于拍摄体育运动等素材是够用了。然而子弹飞行时的速度少说也有数百米每秒,要想抓拍子弹运动的瞬间,曝光时间要用百万分之一秒的数量级。后来人们开始使用激光光源以达到在更短时间中发出更强烈的照明,才能清楚地将它的影像凝固在底片上。

高速摄影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在汽车的快速碰撞试验的研究中,人们先把碰撞的过程拍摄成电影,然后以很慢的速度放映,以便观察在碰撞期间车身如何变形,从而发现薄弱的那位。又如,某些昆虫具有令人惊叹的飞行技巧,如在急速飞行过程中急剧减速、悬空停住、以不超过其身长的半径转弯等。借助高速摄影技术,可以对它们运动过程中的振翅情况进行研究。

高速摄影甚至在绘画艺术中也发挥了作用。以前谁也没有清楚地见过奔马的四只蹄子到底是如何摆动的,以至于画家们一直凭借主观感觉去画奔马。借助高速摄影技术,人们对此才有了正确的认识。

闪光频闪摄影是借助于电子闪光灯的连续闪光,在一张底片上记录运动物体的连续运动过程的摄影技术。频闪摄影的关键器材是电子频闪灯。当电子频闪灯充足电后,就可以像连发手枪一样,一次紧接一次地频繁闪光。闪光频率越高,底片曝光次数越多,在照片上出现的影像也越多。高频电子频闪灯的闪光频率(每秒钟的闪光次数)可达上百次。用电子频闪灯拍摄频闪照片应选择一个黑色的背景,被摄者距离背景尽可能远些,以避免频闪光照亮背景,或在画面中出现影子,从而影响主体的效果。如果主体距离背景比较近,最好使闪光灯与被摄物体形成侧光和侧逆光的照射角度,被摄物体也最好有明显的轮廓线条,从而防止影像与背景的色调混杂。相机与被摄者的距离要近一些,这是因为设定频闪后,闪光指数会下降很多。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1-1 教学目标:●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下载四年级科学《夜间的计时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科学《夜间的计时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听听声音》 行知校区 姚树萍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学会倾听声音,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

    四年级科学环保渗透教案

    保护生态环境 一. 教学目的: 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得危害意识`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教案

    第一单元 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年级科学复习教案1

    四年级科学复习教案1 教学目标: 1、梳理、归纳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 2、熟记书中知识点,并能理解和运用。 3、复习动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动员 1、对一学期的学习非常重要......

    四年级科学计划与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董店中心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