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研究论文(定稿)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不够重视,应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鉴于此,教师要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理解能力的、难度适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原则
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结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第二,结合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水平和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并将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个阶梯,根据阶梯将学生分类,以向学生提出各种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独立发展;第三,结合学生的主观心理认识规律和客观的知识形成发展,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认识阶段的差异,依照认识论、实践论的原理对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促使学生的个体差异融合到教材弹性中.
二、激励式阶梯教学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激励式阶梯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去学习,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有些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有些较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找出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余内容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三、激励式阶梯教学的具体做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激励式阶梯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明确自己成绩的差异,根据学生目前的发展情况定好起跑线,因材施教,缩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最终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设置A、B、C三个小组,让学生根据双基考查成绩,选择报名哪个小组.教师再提出每个小组的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的标准和要求:A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相关要求,自主学习拓展性的知识内容,完成A、B组的习题并对其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帮助其他组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B组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的基本要求,并独立地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A组习题和部分B组习题.C组的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并达到相关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和A组习题.其次,新课导入对课堂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到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在最佳的状态下开展新课的讲解.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为C组的学生准备形象记忆性的内容,为B组的学生准备抽象理解性的内容,为A组的学生则准备知识扩展性的内容.例如,在讲“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时,对于C组的学生,将同类二次根式定义的具体实例引入,举出正反例,让学生反复理解;对于B组的学生,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定义,并举出几组非二次根式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于A组的学生,要加强难度,将定义拓展开来,让学生在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中探索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再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激励.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学目标也应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不同的阶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跨越升级的机会,引导学生向着更高一级的阶梯进步.对于成功跨越阶梯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表扬;而对于能力欠佳,暂时还无法升级的学生,以及一些退步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和他们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不能升级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思想教育.在激励式阶梯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地开展升级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调整,促进学生超越自我.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激励式阶梯教学,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模版)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 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第三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阶段总结成果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 阶段总结成果
一、研究的题目:《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
李洁
二、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一)目的:
1、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的弊端;通过与新课程标准的结合,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更加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
2、继续探索激励式阶梯的对象,形成经验材料(即激励式阶梯应围绕哪些因素进行),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探索各激励式阶梯要素的具体激励式阶梯办法,形成经验文章。
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对学生数学成绩等方面的跟踪记录与反思,使学生达到可持续发展.4、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使学生能够发挥潜能,持续发展.(二)意义:
1、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激励式阶梯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普遍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
2、考虑各层次学生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是在学生激励式阶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式阶梯备课、激励式阶梯授课、激励式阶梯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研究现状:
1、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一级达标高中)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四)关键词: 初中数学 激励式阶梯教学 持续发展
三、研究假设:
通过课堂教学的层次化,就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从少到多、形式从单一呆板到多向互动、生动,从被动发展到较主动和谐地发展。
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后,课堂教学质量就可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素质就可能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就会显示出它的魅力,学生的发展就更具有可能性。
四、概念界定
(一)、所谓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激励式阶梯教学目标、设计激励式阶梯教案、采取激励式阶梯施教、进行激励式阶梯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二)、持续发展,就是
五、研究方法及途径:
(一)学生激励式阶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C)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激励式阶梯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激励式阶梯备课。在学生激励式阶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三)激励式阶梯授课。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A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A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C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C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A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A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五)分类竞赛: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中等题和较难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竞赛标准,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A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
六、研究过程:
(一)、准备与启动阶段: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开学之前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认真学习,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以上工作,教师们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方向正确,内容准确,时间明确。
2、对课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找出研究前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研究力量,制定出研究计划,这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保证研究力量,我校课题组研究的科研成员共有7人,使科研带动教研有保证。
4、重视相关资料搜集,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是课题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课题资料便于教师查找、阅读和打印,我们一开始就要求课题资料微机化,保证了实验资料的完整性,可信性。
(二)研究阶段:为保证研究计划的顺利实施,我们确定了以下的研究形式:
1、自主探索,定期交流。
“自主研究,定期交流“,即课题组成员按照实施方案规定的内容、步骤和方法,根据各自确定的研究内容,自主地在所教班展开研究,定期于每周二下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周研究情况交流。这种活动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在探索研究中,灵活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又有助于研究教师间及时互通和反馈研究信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集体研究,共同进步 为了解决自主式研究中,研究力量的相对薄弱问题,我们设计了“集体研究,共同进步”这一活动形式,这是对第一种活动形式的补充。是在教师“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有课题组成员探讨展现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帮助研究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对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肯定和完善。
3、加强学习,取长补短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利用理论学习会,讨论会等时间,组织研究教师反复学习课题实验方案,使得研究教师对课题的各项工作与任务有了充分与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明了于心,这样,就避免了研究教师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迷失方向,大大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三)总结评定阶段:
我校课题的阶段总结应是一个学期一次。阶段总结的好处:一是提炼并展示、推广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使之能及时指导所有教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二是便于调整科研工作的进度。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使参研教师由“思考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2、课堂教学的优化表现。完善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关键,以活动为依托”实施激励式阶梯教学。
3、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得到一定的提高,课堂上的实施感到得心应手,使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也越来越浓厚,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持续发展,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成果交流有两种形式:一是上成果展示课。二是开展经验文章论文的交流。并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修改、丰富实验方案。
八、研究可能存在的限制:
1、激励式阶梯可能会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被分到了基础层学生的自尊心会不会受到伤害。
2、激励式阶梯评价方面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能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激励式阶梯,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测验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3、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A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第一章(重点)
一、《标准》的研究背景
1、《纲要》是制订标准的基本依据
2、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是《标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标准》的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2、数学的发展要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反映
3、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4、数学课程的内容要包括“过程”
5、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6、教师的角色要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
7、评价应关注学习过程,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8、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三、基本理念在《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理念是构成《标准》的支撑点,《标准》中每一项具体描述都是这些理念物化的结果。
第二章 一、五个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
1、改革迭起的美国数学课程标准
包括6条指导性原则和12条标准
2、以水平为标准的英国数学课程标准
3、十年一改的日本数学课程标准
4、现实的数学的荷兰数学课程标准
5、国小影响大的新加坡数学课程标准
二、国际数学的六个特点
1、面向全体
2、注重问题解决
3、注重数学应用
4、注重数学交流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
6、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国外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来贯穿内容
4、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5、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
6、教材注重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
第三章(重点)
第一节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1
符号感主要表现的四个方面
1、能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2、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3、能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4、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
第二节 数与代数的课程设计
一、代数式的课程设计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在代数式、代数式求值、代数式运算的学习中发展符号感
二、方程与不等式的课程设计特点
1、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经历探索方程(组)解的过程
3、掌握求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检验解的合理性
4、体会具体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三、函数的课程设计特点
1、函数思想的早期渗透
2、探索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3、对函数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
4、在具体函数学习中强调函数模型的思想
5、结合数值、解析式、图像探索具体函数的性质
6、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方程和不等式
四、有理数、实数的课程设计特点
1、关注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关注对大数、无理数等的估计
3、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以及对运算方法的选择
4、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
第三节 教学上的建议
数与代数课程教学的五点建议
1、注重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突出数、符号用来表示与交流的作用
2、鼓励学生的充分探索和交流
3、注重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算能力
4、重视对数与代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避免繁杂的运算
5、注重发挥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四章(重点)
第一节 几何课程的价值和目标
一、几何课程的三项教育价值
1、更好地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2、发展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形成创新意识
3、有利于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几何课程的目标
第二节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是
1、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2、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3、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能运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第三节 空间与图形课程的设计
一、图形的认识的课程设计
1、在现实情景中抽象出图形,经历建立模型的过程
2、经历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
3、增加视图与投影等有关空间的内容,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4、运用所学的图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二、图形与变换的课程设计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探索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征,认识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
2、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及基本图形的变换性质
3、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其丰富的文化价值
5、认识图形的相似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三、图形与坐标的课程设计
1、探索刻画物体或图形位置的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2、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四、图形与证明的课程的设计
1、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学习有关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2、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3、掌握证明的基本格式,养成说理有据的态度
4、体验证明素材的丰富多彩
五、教学上的四点建议
1、以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为背景,使学生体验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想象、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全面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发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空间与图形及教学的作用
第五章(重点)
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
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式
3、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二节 统计课程的设计
统计课程的设计
1、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包括三个方面)
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并在此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包括三个方面)
3、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节 概率课程的设计
概率课程的设计
1、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学习获得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
3、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第四节 教学上的建议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四点建议
1、突出统计与概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2、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强调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避免单纯的计算
4、强调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作用
第六章
第一节 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内涵
1、加强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2、加强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3、加强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的综合应用
二、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育价值和总体目标
1、教育价值
2、总的要求
第二节 课题学习
一、课题学习的特征与目标
1、特征
2、目标:共4个方面
二、课题学习的教学和评价建议
1、提供给学生充分实践、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2、提供适当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3、注重课题学习后的教学反思
4、对课题的学习评价以质的评估为主
第五篇:集贤县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
集贤县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工作勤勤恳恳,一直以“熟能生巧”来鞭策自己,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认为让学生练熟的知识,在一次次考试中,只要对问题的背景或数量关系稍作演变,有的学生就无所适从。许多实例也表明,大量单一的、重复的机械性练习,达到的不是“生巧”,而是“生厌”,它不仅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无所裨益,而且还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题海战术”的最大弊端。许多教师曾意识到此类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频频提醒学生解题学习要触类旁通,懂一题会解一片。但究竟如何对数学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深入挖掘,充分演变,教师自己也很困惑。本课题则立足于具体的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解题训练的实际,具体研究了数学问题是如何演变和如何深入的途径,注重于数学问题演变的技术手段(1、图形内部结构的变式探究
2、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式探究
3、对原题型的条件或结论的变式探究
4、原题数量关系的变式探究
5、因某一知识迁移的变式探究
6、增加试题层次的变式探究
7、转化设问方向的变式探究
8、纵横交错、信息互换的变式探究)。2010年12月上旬,省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研培部在成功的对“十一五”课题解题后,提出了“十二五”是本课题研究,下发了《开题报告》,它是以郭清波主任为首的一大批科研人员结合我省初中数学教育实际而提出的又一可操作性很强的科研项目,将会对我县乃至全省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新课程实施,对提高课题教学效率,对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和专业水平提升都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一)研究的意义
1.变式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改革传统数学课堂结构的需要.变式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新的问题生成,使师生在共同的知识背景下,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使参与双方在教与学的碰撞中,共度美好的生命历程,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下,学生缺乏亲历实践,认识肤浅,仅以承认教学内容的具体事实为目的,但凡遇到涉及问题本质或是用语言高度概括的问题就无法独立进行了.2.变式教学是实现数学教育价值和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应具备三大要素: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事例的变式教学,能够很好的把上述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即通过一题多变更加生动的突出问题本质,师生深入理解知识本源,同时又能从理论的层面来理解变式的根由,使教师素养及时提升.变化是事物的表面形式,不变才是事物的本质.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创造理想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在变化中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变式教学成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平台的中介桥梁;而数学理论是土壤,变式是手段,信息技术是工具,学科内容是载体,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可以使教师专业素养日趋完善.3.变式教学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针砭课堂教学时弊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与学的本质是交往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彼此分享思考,共同应对新问题的生成.对于变式教学而言,交往则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共建.通过某一变式专题的学习,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境的规律性变化,寻求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传统教学让位于师生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变式教学,使得数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一种认识活动,更是数学人与数学人的一种平等的精神对话和智慧交流.4.变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素养提高的需要.变式教学是教师迎接新挑战,强化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改变传统工作作风和发扬科研创新的需要,利于教师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跨越,利于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创新型教师的转型,利于教师
从知识单一化到学问综合型的转变,利于教师从教学风格传统向教学方式现代的转化,利于教师从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向关注全体与个体结合的模式转承.5.变式教学是发掘知识间联系和发展学生思维连续性的需要.变式教学遵从合情推理和演绎证明的的数学认知规律,通过类比联想、猜测证明等方式,使学生通过深入挖掘相同或相反概念、典型例习题的本涵特征和外延属性,获得认知同类或相反事物的通性通法,系统全面的认知数学之间的整体联系,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连续的发展状态,不断应用既有知识,在最近发展区建构新知识,实现知识层级递增,思维发展连续.6.变式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教强国战略的需要.变式教学是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之一,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了一个历程蓝本.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认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隐藏的本质要素,培养学生的钻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变式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认知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不断前行,使学生在基于自身的基础上找到发展创新的方法途径,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教强国战略的手段之一。
(二)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贯穿于教学实践,其中数学探究活动已成为贯穿整个初中数学课程始终的重要内容.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有效地组合和沟通,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感受与体验.数学变式的研究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多思的学习习惯,提高类比推理的思维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而“变式教学”和“变
式训练”,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能帮助学生打通关节,建构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使思维在所学知识中游刃有余、顺畅飞翔.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进行反思牞我们传统的教学确实存在着缺乏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现象.
三.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概念间界定
变式教学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即数学教材中具体的数学思维成果,含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典型问题、思维模式等)的变式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形式变式”、“内容变式”、“方法变式”等。变式是模仿与创新的中介,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通过变式方式进行技能与思维的训练叫做变式训练;采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叫做变式教学。变式教学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因此,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优化学生教学思维素质的问题。
2、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使学生贯通教学思想到问题。
3、通过变式教学,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真正达到“轻负高质”的问题。
(三)一般课堂模式
变式教学概念课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具体操作程序为:“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形成概念→变式深化→变式训练→总结升华”六个环节。应当指出,上述六个环节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删减。
1、问题情境
新知来源于问题,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应从概念的来源入手。根据概念的来源,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生活、生产、科研等实际,也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概念;一类是由已知概念得到的新概念。
在“问题情境”环节中,教师活动主要体现在:根据概念类型、设计概念引入变式,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如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题组等)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提问题要适当,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活动主要表现在:激发自主创新学习的情感,积极进行发现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从实践经验和原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旧知,发现新知、旧知间的联系。
2、探究新知
这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相互讨论、集体相互讨论、师生相互释疑等自主创新的方式。
在“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教师的主导性。当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当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新的潜力。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超越”,调动学生“选择不,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并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2)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又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学生活动体现在:(1)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展示学生寻找结论的过程,展示思维过程、探索过程的独特性、层次性和创造性。(2)个体自主探究。(3)小组相互探讨。(4)集体相互交流。
3、形成概念
这是在学生充分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抽象形成概念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对抽象概念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活动体现在:(1)学生积极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热情饱满,注意力集中,与老师和谐互动、双向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人人参与,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体会成就感。(3)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4、变式深化
在形成概念后,不应急于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而应对概念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辨析变式和等价深化变式,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在变式深化环节中,教师活动体现在:(1)设计概念辨析变式题组,引导学生讨论、探究。(2)设计概念等价深化变式,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可采用诱导、点拨、适度评价等方法。学生活动体现在:(1)积极调动原有知识,与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逐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系统。(2)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概念进行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和把握。
5、变式训练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交流中所反馈的信息,教师精心选编题目,并通过变式得到一组变式训练题组,让学生在解答、变式、探索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在变式训练环节中,教师活动表现在: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求变式、求异求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活动表现在:(1)自我探索。针对训练题目,在多方位探求解法的基础上,通过探索题目变式及对变式问题的解决,理解新概念。(2)公开表述。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将个人学习成果贡献给大家,同时分享集体学习的成果,从中体验成功的快感,形成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6、总结升华
在完成上述各环节后,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作适当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方法的认识得以升华。一是建立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纳入原有知识新系统,形成知识结构,实现内化过程中的再建构;二是对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反思,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创新学习的方式方法,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从而全面完成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四.研究对象
全县实验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方法:
⑴不同学校实验学生成绩对比分析法。⑵同校平行班成绩对比分析法。⑶个体调查法。
2、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4月
省总课题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县开动员大会并发放申请书,各校制订计划,召开开题会。(2)、研究与实验阶段:2011年5月——20012年8月
各校按总课题组要求,制定子课题,全面开展研究和实验活动。(3)、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9月——12月
对研究和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对课改进行验收,出版发表有关成果。
(4)、扩大实验,推广成果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六.成果形式(与省同步)预期研究成果的名称:
1、在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编出《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新题型》;
2、理论研究成果方面要出版著作《中考数学应用问题研究》;
3、完成《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的研究报告;
4、帮助各实验区完成《××××学校课题研究报告》及《初中数学变式教学集》整理。
在各级领导及广大实验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此项课题研究必将按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并积极推广实验和研究的科研成果,为全省数学教育的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是在其认识新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不断再建
构的过程,是在新水平上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延伸、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学生只有通过积极自觉的认知活动,来激活大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使其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同化与顺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建构。
2、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 “协作”“交流”强调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真正的数学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在学习目标方面,表现为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方面,表现为深层次的思维水平;
在学习情境方面,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对话,充分沟通,快乐合作。教师在活动中是调控者、促进者。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发展、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讨论、探索、假设、检验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八.课题组成员
组
长:王剑飞(集贤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副组长:徐国华(集贤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齐丽华(集贤县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主任)
姜重旭(集贤县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数学教研员)成员:全县十六所初中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
十六所初中学校全体实验教师
注:各校制定子课题可由第一部分的八个探究内容作参考。
初中生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
集贤县教师进修学校
二0一一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