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雨,砸在心上,很疼全诗
小雨,砸在心上,很疼
诗/平安
淅淅沥沥
不停地滴落
一滴一滴
打穿我的爱情
认识你的那天
也是下着这样的小雨
也是这样淅淅沥沥
不停地滴落
每一滴都是一把
丘比特的箭
箭箭串起我俩的爱
我俩的情
这爱这情
幻化做你的水晶心
那么剔透
那么玲珑
让我甘心情愿地
在你的水晶心上安营
结婚的时候
还是下着这样的小雨
淅淅沥沥
那么温柔
温柔得像我婚纱
朦朦胧胧
你说:我们长相厮守
我说:我们携手前行
如今,淅淅沥沥的小雨
送你去远行
你的水晶玲珑心
碎成了小雨
小雨,砸在我心上
很疼很疼
长相厮守
只是说在嘴上的它很短很短
短得就像雨滴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会把它风干
风干成杨贵妃的坟茔
【作者简介】平安,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发表了500多万字的作品,擅长小说电视剧诗歌散文等创作。平时,培养孩子写作,已经有700多孩子作品见于报端。
第二篇:天街小雨全诗
我睁大了双眼
仰望天街的星宿
不知哪一颗是妳
只记得惊鸿一瞥里
妳如烟花般美丽
待我回眸再看妳
天街正下着蒙蒙细雨
一树桃红,一树柳绿
一个执伞的女子在观雨
绯红的脸颊如妳
聘婷的身姿如妳
银铃般的笑声如妳
我轻声的向她招手
希望她就是妳
而她仿佛忘记
仿佛未曾记起
抑或她真的不是妳
花丛里的莞尔一笑
消失在烟波里
潇潇细雨打湿了记忆
缤纷的桃花凋落成泥
一片绯红又梨花带雨
仓促的花事隐匿在夜色里
我悄悄折叠这粉红的回忆
任无边的夜色将我吞噬
徒留熠熠生辉的妳
扮靓这寂寞的夜空
而我却只能仰视
时不时的还要擦拭
擦拭飘落在我脸上的雨滴
但愿那不是妳吻别的泪花在飞
第三篇:很全的劝学诗
很全的劝学诗
[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东晋]陶渊明《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韩愈《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北宋]汪洙《神童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北宋]《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古人早诗云:“曾记童年骑竹马,转眼便是白头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宋]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诗。”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读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禾冕》:好亲灯火研经史”、“莫负青春取自惭”。[明]文嘉《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文嘉《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今日复明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明]佚名《昨日歌》: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清]钱泳《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潘际云《厂桥》:“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
[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东晋]陶渊明《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韩愈《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北宋]汪洙《神童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北宋]《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古人早诗云:“曾记童年骑竹马,转眼便是白头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宋]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诗。”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读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代]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刘过《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明]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诗:“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宋应星《怜愚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杨继盛《言志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于谦《禾冕》:好亲灯火研经史”、“莫负青春取自惭”。
第四篇:《落花》全诗
【诗句】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出处】唐·李商隐《落花》。
【意思】诗句从空间、时间上描写了落花乱飞的情状:飘拂纷飞的落花连接曲陌,延绵不断,无尽无休地送走了斜晖。两句诗对落花本身的描绘显得很客观,但对“斜晖”的点染却透露出作者 的内心不平静。诗人以落花喻自己,如同与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告别。诗的画面沉重黯淡,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
【全诗】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会昌六年(846),作者正闲居永乐(今山西永 济)。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 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以落花寓慨 身世,流露出幽恨怨愤之情。
首联起笔叙事:酒宴散去,客人终 于离去。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我 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里,看落花满 地,随风乱飞。诗人赋闲无事,落寞无 成,心境颓然,恰逢朋友来聚,宽慰心 怀。岂知欢聚后留下的寂寞与悲凉比 往日更深几层!前一句叙事,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写景抒情铺一高台,尤其一个“竟”字,含万端感触。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李玉溪之‘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格响调,起句之极有力、最得势者。”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描写诗人站在小园里所见之景:花影迷离,模糊了 曲折的小径,连着远处西边凄凉的落晖。此联表面写景,实则兼叙事与抒 情。客人远去,诗人伫立远望,驻足时间之长,目送距离之远,对朋友留恋 之深,对自己身世伤感之重,尽在这两句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伤感与失落之情延伸到远处。
颈联直抒胸臆:我柔肠寸断,不忍心扫去这满地落红,这可是我望眼 欲穿盼来的呀,他们还是匆匆离我而去!此联既是写落花,也写客人离 去;诗人既伤落花也悲己,语意丰富,意境哀怨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此两 句最具柔情,给人以柔弱怜悯之意。
尾联:我惜春爱花,一片痴情,但春花却随着春天毫不留恋归去,只留 下我泪沾衣裳湿。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 与失落。我满怀爱花惜花之情,得来的却是沾湿了满袖的眼泪。其凄凉 无奈之情如清代曲复《唐诗成法》卷五所言:“结句如腊月二十三夜听唱 ‘你若无心我便休’,令人心死。”
全诗看似咏落花,怀友人,实则诗人咏物伤己,以花喻己,表漂泊无依 且无奈之情。皆因诗人素怀壮志,却屡遭挫折,于是悲苦失望之际,借花 感慨无限的人生际遇。《落花》一诗手法巧妙,即事抒怀,触景伤情,以花 喻人,且想象丰富,全诗笼罩着伤春惜花悼花之愁绪,情思如痴,委婉动 人,尽显李商隐缠绵哀怨诗风。
第五篇:更上一层楼全诗
登鹳雀楼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的更上一层楼更是经典句子,同学们,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更上一层楼全诗,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