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论文(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1:1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论文》。

第一篇: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论文

一、目标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后,目标管理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概括起来目标管理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下列几点:首先,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的导向性。德鲁克认为,“每个职务都要向着整个企业的目标,才能有所成就。特别是,每个管理人员必须以整个企业的成功为工作中心。管理人员预期取得的成就必须与企业成就的目标相一致。他们的成果由他们对企业成就所做的贡献来衡量”。他进一步指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够做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的管理原则”。其次,德鲁克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再次,他着重强调目标的定位。德鲁克对此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分别确定每个领域内要衡量的指标以及这些指标衡量的标准。他分别从目标的具体性、预测性、均衡性、逻辑性阐述了目标定位原则。然后,目标管理重在“参与式管理”。美国管理学家乔治·S.奥迪奥恩指出,目标管理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组织的上级管理人员和下级管理人员共同确定组织的目标,根据对每一个人所预期的结果来规定他们的主要责任范围,并且利用这些指标来指导他们所管部门的活动和评价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最后,目标管理是以绩效为目的。在X-Y理论的基础上,行为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道格拉斯·M.麦克雷戈认为目标管理试图将管理的重点从寻找弱点转移到绩效分析上来,以区分人的能力和潜力。为了实现这目标,个体必须确定短期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从而可以自我衡量绩效。下属可以和监督人员共同讨论他们的自我评估结果,并确定新的目标和方案。麦克雷戈进一步提出目标管理中管理者的重要角色在于沟通,而不再是监督。但在目标管理普遍存在目标分解困难的问题,他没有进一步指出目标管理的适用范围。

目前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随着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的发展逐步成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受到管理界的重视,文章试图从心理契约的视角重新理解目标管理理论。

二、目标管理理论的心理契约视角

目标管理理论从人性假设、实践中总结而来,但是它的微观基础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从事脑力劳动的员工越来越多,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分解与测量越来越困难;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并且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目标趋于多元化,员工的需求越来越难把握,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沟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人性假设也面临更多挑战。

我们有必要从员工的心理对目标管理理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心理契约理论是理解目标管理理论的新基础。

学者们大多从心理契约的概念界定、结构维度、形成过程、违背及后果4个方面研究心理契约。等人证明了心理契约确实存在以及定义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的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它是以不完全契约为基础的长期交易关系中,存在于契约双方主观意识中且各自对双方所享有权利和所承担义务的一种未成文的、内含的心理感知或知觉。

人们能否有效地工作,能否会对组织及其目标萌生出忠诚心、责任感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列两个条件:其一,雇员对于组织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他们的期望,这两种期望互相匹配的程度如何;其二,双方实际上交换的东西的性质:是用钱来交换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用社交与安全需要的满足来交换努力工作与忠诚心;用自我实现的机会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来交换提高了的生产率、优良的工作质量和在为组织的目标服务中的创造性努力;或是这些以及别的一些东西的各种各样的组合。简而言之,心理契约的前提是要明白期望的匹配性与期望的性质。

在目标管理中,雇主与雇员的期望(目标、责任、权利等)常常出现偏差,这偏差可能造成心理契约破坏。等人认为组织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契约双方对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是造成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其一,当个体感到组织是故意违反对员工的承诺时,会导致心理契约破坏的产生;其二,有时组织代理人虽然清楚地知道组织破坏心理契约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无法预料或控制的经济或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组织没有能力兑现当初对员工的承诺,因而也会导致心理契约破坏的产生,如在经济危机时期,组织不得不采取限薪、裁员、重组和并购等措施来维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其三,当契约双方对于契约中承诺或责任的理解不一致时,也可能会产生心理契约破坏。员工在被雇佣前,由于与组织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而与组织代理人在雇佣协议的理解上可能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越大,心理契约破坏产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除了组织因素以外,员工自身的主观因素在心理契约破坏产生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造成心理契约破坏因素和心理契约的交换条件是目标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目标管理中,员工满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采用欺骗的一次博弈,所以员工的期望以及破坏这些期望实现的因素是目标管理研究重要而困难的内容。

从心理契约违背及后果角度研究中,由于在目标管理中员工自己设定分目标,设定目标的过程就是组织与员工的期望相一致的过程,所以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的破裂与违背,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心理契约对目标管理理论的启示

心理契约理论从前提条件以及心理契约违背两方面认识目标管理理论,开阔了研究者的视角,本文认为它对目标管理理论有如下启示:

(一)目标管理主要适合非脑力劳动的企业。在从事脑力劳动的行业中,目标分解相当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环境是随顾客需求而不断变动,顾客需求只能有限预见而难以支配,所以它是一个随机变量,脑力劳动者履行其承诺(目标)变得更加困难;其次,目标分解的参数难以确定与测量。如现代公司的研发部门,本身是一个风险部门,其产品的研发成功与否是不确定的,其中员工的创意也不能预料,他们的工作很难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然后层层分解来完成;而且影响研发的成功因素至今不清楚,无从谈及这些因素的量化;最后,员工对自身能力的估计不准确。大多员工对自己能力估计偏高,使得他们偏向于较高难度的目标,这与目标的激励程度有很大关系,高难度目标成功完成的奖励高,员工就会制定高难度目标,反之,也成立,所以分解的目标完成的难度较大。

(二)目标管理需实现全员沟通。先有目标然后再制定计划,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层层分解下来,它是由上级与其直接下级参与,并且在上一级目标范围内讨论而产生的,所以既体现了“参与式管理”的特征,又体现了目标由上而下细化的科学过程。目标管理应是连续循环的过程,而不是雇主与雇员一次性的心理博弈,所以企业必须着眼未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产出满意的产品。由于雇主与雇员双方信息缺乏,产生了心理契约破坏的三大主要原因,要解决信息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只有让双方充分的沟通,了解双方心理期望是否匹配以及期望的性质(情感或物质)。

(三)目标管理应考虑成本与收益。目标管理中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监督,而主要通过沟通产生激励,这也是目标管理最成功之处。在传统制造业等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行业中,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和控制,因为这些体力劳动者的成果容易量化,便于监督,于是经理分享工人创造的收益。而在现在企业,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他们工作难以量化和监督,经理的主要职责从监督转向激励,而激励主要通过沟通的方式,使雇主与雇员目标隔阂减小,完成企业总目标。所以目标管理要考虑企业的沟通成本与激励的收益,收益只能在事后得知,它预先为未知数,但沟通成本能控制,沟通的强度与目标实现的概率成正比,但与成本也称正比,所以沟通的强度与沟通的成本一定有个平衡点,企业可以找到这个平衡点来权衡是否采用目标管理。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浅谈写作指导新视角

——以一堂写作指导课谈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措施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认为,在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中既要抓住那些显而易见的资源和机会,更要发掘语文的人文风情,在潜移默化中求得领悟。

初中学生仍然怕写作,很多学生埋怨“不会写作文”,是真的“不会写”吗?

我常看到他们在网络上“激扬文字”,其速度、其思维广度令人咋舌,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素材缺乏,而是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对近在咫尺的“真情”熟视无睹,没有养成观察、体验、积累、反馈的习惯,当然就难于写作了。

为此,我设计了写作指导——“平淡生活见真情”这一课,试图引导学生开掘生活中的“真情”并对写作情感进行自我调整,懂得“真”的才是“善”的、“美”的,锤炼文字,从而深化主旨。而“教育无痕”是我在本课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要求的。

二、几点措施:

1.“教育无痕”第一式: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穿针引线”

本课是一堂写作指导课,对平常生活中的“真情”进行把握,要借助体验直观的语段来达到效果的,这既要求材料的“质”(真情感人),又要求材料的“量”(一定数量的“真情”语段),同时为增加视听效果,编辑了图表、声音材料,整堂课的容量较大,按常规的写作教学方法难以组织,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穿针引线”,才能把整堂课都盘活。我先从学生前期的写作训练:“以《父子情深》(或父女、母子、母女)为题写一篇情真意切的记叙文”谈起,把学生的写作内容汇总后用“三维饼图效果”呈现,一下子指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然后顺势引出写作指导目标:“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真情,使文章有真情实感”。

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我从网络和各类书籍上找到了分别表现父子、母子、父女情深的精彩片段,其中选择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选段与班内优秀学生习作《父子情》中相似的“父亲背影” 选段来比较体验真情,这个环节引起了学生们小小的波澜。在学生体会时,他们谈道“原来大文豪的作品也是很普通的生活感受,我们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教学过程表现手法更多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但它毕竟是一种操作技术,如果运用时缺乏“情感因素”,那么非但制约了语文课特有的师生之间亲密的感性交流,课堂效果也会压制在预设的“技术效应”中而得不偿失。所以我更强调把语文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从多媒体课件中释放出来,课堂上遵循“发现写作问题→比较体验→感悟启示→选段深入体会→推荐进一步体验→写作迁移”的序列,用多媒体课件画面、音响“穿针引线”,重视了教师自身引导语言的要言不烦,最大限度地适合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做到每一幅画面、每一篇文章、每一段导语、每一个提问都恰到好处。

2.“教育无痕”第二式:借师生全情投入产生“共鸣”

我觉得既然学生怕写作,那么就得给学生以榜样示范,为师者不妨来一试身手。课前我也写了几个片段:《我和母亲》、《我和女儿》。引导学生真情感悟,须“以小见大,抓住细节,描写精彩”,我选择给母亲买漂亮衣服、教一岁的女儿认字的典型事例,特意表现生活化的内容,还配以我和母亲及女儿的温馨生活照片,课堂效果极好,学生们一下子就被感动 1 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因为有精彩片段,我特意设置了各种朗读方式,有意识地在“朗读”技巧上做引导。学生优秀片段由原作者朗读,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欣喜之情;朱自清的《背影》片段是有名的播音员朗读的,淳厚深情;我又亲自示范读自己写的两个片段,亲切真实;而最精彩的是男女两位学生配的《围巾》、《散步》录音,女同学读出了委屈、骄傲,男同学由于模仿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形象,就有些拘谨,但也读出了几分味道。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在学生们心中却产生了惊鸿一瞥的美感。我想:这正是“教育无痕”的写照。

从作品体验到写作迁移,我尤其重视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品读、感知。写作迁移时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关于场合、氛围、焦点等的提示,进行具有“真情实感”的片段写作,如:饭桌旁、电灯下、电视机前、电话机旁等场合,这些生活中最温馨、最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有感而写,有话可谈。

3.“教育无痕”第三式:善于把握课堂亮点让灵光闪现

一堂好课应该是老师善于把握课堂上的亮点,灵活机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灵光闪现,收获更多的体验。

课前,我有意调查:班中多少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结果大多数的同学都自豪地举起手来。我说:“我很为你们自豪,你们的父母有你们这样孝顺的子女真幸福。”学生们很得意。我又说:“可我觉得你们未必了解、关心你们的父母,因为最近的写作训练反映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们在吃惊中听我反馈了“习作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后,接着我又指出:“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共有一位父亲(母亲)的奇怪现象呢?”学生们哑然失笑,一下子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有同学提出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那就一定要写自己的经历,从别人那儿听到、看到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是不行的。我先肯定了写作要忠于生活的看法,也委婉地指出可以对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只要不违背生活的真实,要合情合理。为加深印象,我特意举例:有的同学为了煽情,把父母写成过世了,那简直是“大逆不道”。全班轰笑。而我则适时指出:感人的未必是惊天动地的,但感人的一定是普通的!

三、教学后的体会:

“二期课改”目标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行为表现,才能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因此,总体来说,我觉得这堂课教学过程进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尽管运用多媒体技术,但不囿于这种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听、说、读、写的语文特质的培养,而且在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写作教学的整合中进行了深入探索,也体会了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教育无痕”的魅力,它建立在为师者豁达、宽广的思想境界上,建立在倾听、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更建立在为师者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和敏锐的感官体验上。

给空间,就是给发展。

也许今日看似波澜不惊的教育,可能是明天许多成功学子津津乐道的话题。“天空了无痕迹,鸟儿已经飞过”,我始终坚信:如果天空是湛蓝澄静的,它必然能勾起人们对小鸟的美好记忆。

第三篇:管理会计发展的新视角讨论论文

一、管理会计发展的认识误区

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管理会计更重要。我国近10年来,比起管理会计的研究,财务会计的问题则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入更困难。在会计教育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新的会计领域的探索中,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一般在财务会计领域研究其应用,极少从管理会计学科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领域的管理会计研究,完全有可能使管理会计具有新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使其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管理的效率。

3、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管理会计发展思路上,企图仿照财务会计的某些做法,如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进行准则式的规范。尽管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先例,但是这种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做法并不很成功,而且很有争议。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误把管理会计信息等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忽视其作为专用信息的特性以及其私人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

二、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是基于对管理会计发展定位的偏差而产生的后果。管理会计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特征是认识和再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1、方法灵活,具有可移植性。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是合理的,不拘一格一律拿来。它有许多方法是从管理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借用或者移植过来的,如战略管理会计就移植了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方法。

2、领域交叉,具有可拓展性。管理会计具有边缘学科的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管理会计新方法与新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实验。

3、立足于管理需要,具有求异性。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立足点是企业管理需要。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统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基于前两个特性,管理会计就很难规范。管理效率导向使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立足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重视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求统一、规范的信息加工程序,它也不受会计规范的约束,也很难进行规范。

4、非公共信息产品。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被视为公共信息产品,因此倍受政府的管制,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会计准则就是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管制的产物。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其披露的财务信息是作为公共产品而为投资者所消费的。尽管也有把部分管理会计信息纳入规范信息之列,如预测的盈余信息的披露,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专属于某一企业的专用信息,更多地反映企业核心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隐秘的会计信息。隐蔽性,源于管理会计信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经营决策信息,很多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如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成本管理的信息等。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若是强制企业披露出来,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会使企业处于很大的竞争劣势。

三、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再认识

1、发挥管理会计的可拓展优势。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不论从内容的涵盖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灵活性和可拓展特性。在方法的拓展上,管理会计可以不受太大约束地引入新的方法,如现代化西方管理会计就运用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从而拓展出战略管理会计。这和最初管理会计的形成植根于科学管理原理在会计领域的方法上的渗透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具有严格程序约束并受到计量属性、业务处理规范尤其是一定时期会计准则限制的财务会计,无法在方法上作出大胆的变革,只能在准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程序的选择和政策的变更。因为,会计准则对于特定业务的处理有着较为原则性的规定,企业无法回避它而采用自己认为以管理效率目标评价为更优秀的方法。即使某种业务方法已得到理论界或实务界的认可,但要转化为准则仍然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改进管理效率的时机。在内容的拓展上,管理会计以其灵活性而远胜于财务会计在内容上拓展的可能性,管理会计可以在新的领域发挥其规划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为此建立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或制度,会较少受到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干预,这绝对是企业管理当局自己可以安排的,并且是以

经济管理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动机主要是效率动机和利益动机。只要新管理会计的方法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管理当局就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2、用企业管理会计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核心竞争力可外化为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与市场网络等。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首先,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特色的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和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

因此,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现在战略管理会计日益发展起来,这正是企业着眼于战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所要提供的信息,应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的分析,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即时的市场对策等前瞻性、即时性的管理用的信息的需要。这些信息应该看作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必须的,而提供这些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这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无法企及的。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可以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特性决定了这一点。财务会计信息一般不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轨迹,而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已经把管理的重心由事后推向了事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理想地完成新的管理环境下的使命,它实际上具有特别的使命,向外部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被称为现代版的管理会计,以其新的方法,新的内容,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定位,在现代管理中大兴其道、再次证明了管理会计具有极强的活力、拓展能力和求异性,它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利器。

3、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自己需求的信息,内部管理需要是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动机。一个适当的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有利于企业塑造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如邯钢以责任会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符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并可以在今后有关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管理会计系统的级别,即运用更为复杂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此外,如集团公司的管理会计更能显示出其企业特色来,对于管理会计系统和有关制度的设计要求更复杂、更系统。个性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是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机构成,它应是管理会计在一定企业管理环境下优化的结果。而从财务会计来看,现代财务会计准则愈来愈把会计信息变成满足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以及调和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的工具,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管理盈余甚至是操纵和控制盈余的工具,从而成为公司经营者操持的利益工具,而不是着眼于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尽管为管理服务也被看作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次要的,只是被提出来而又很难达到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在一定的程度上,现代财务会计的管理服务导向被削弱了,或者可以说,在会计的演化分工中把这一职能更多地赋予了管理会计。因此,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会计的企业管理服务职能的具体而有力的体现。

4、广义上规范管理会计的题中之意。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其应用效果的检验尺度。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上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规范管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管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管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可以推知,一旦对企业管理会计程序做规范管制,企业便不再有动机去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坚持管理会计规范化好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安排上,应避免走财务会计准则式的狭义规范模式即财务会计管制,因为二者要规范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就存在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之分,只有基于这个认识,才能正确地对待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尽管管理会计狭义规范模式存在规范的难度和负面性,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仍可以和值得做一些具有规范意义的事情。如:(1)就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可以结构化的东西予以总结,以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理论语言——概念、方法和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学习(教育)和交流(研究)上,有较为一致的口径;(2)有关部门或专业团体可以提供指南和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总结和整理实务界的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供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发展;(3)介绍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供企业试行,并总结其中的问题;(4)进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资格授予和执业管理,发展管理会计职业认证。

5、管理会计的市场化和企业在管理会计上的投入。对管理会计广义的规范工作作为企业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改进管理效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能引导企业和市场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发,即通过管理会计市场化来推动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市场化是职业管理会计师和相关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团体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与成熟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信息产品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具有市场化的可能和潜力,而这能解释职业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的存在和市场定位。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日本企业首创适时制生产系统(JIT),都是企业研发管理会计方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上的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以及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在管理会计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投入,而不是通过某种狭义的规范化行为去遏制企业在管理会计创新上的潜能。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竞相采用较好的管理会计方法,设计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要成为有利可图的事,而对于职业管理会计师更是如此。因此,要推动管理会计事业的发展,就要在管理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和推行上进行投入,并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开发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开展工作。

第四篇: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党群关系的新视角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注意的党建问题

大兴安岭地委党校党建教研室卢晓明

内容提要: 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正确分析和把握当前党群关系的现状,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规律和方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党群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新的历史时期党群关系的新变化

党群关系指的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党与群众之间联系和连接的方式。在执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和过去相比确有很大不同。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党群关系问题。

从执政党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即“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执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标志,也使我们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表现为如何提高执政能力,用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防止权力对党的侵蚀。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市场经济多元化要求的关系。党既要具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又要具备协调利益、整合社会,进而巩固群众基础的本领。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任务和历史课题。更重要的,党在执政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防止权力延伸到市场经济资源的竞争中去,也就是如何反腐败的问题,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从人民群众的视角看,人民群众自身和利益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群众,既非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时的群众,也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群众。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都比过去大大增强了。更为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除工人、农民外,还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如何代表好社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也是影响今天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这一现象表现得越明显。执政党的功能就是进行利益协调,也就是进行利益结构的调整。

从干群关系的视角看,执政条件下的干群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在这方面,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如果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党的作风和腐败是两个范畴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的外部表现,而腐败的实质是权力的滥用。但在实践中,作风和腐败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滥用权力本身就是作风不正的表现。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执政党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

二、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有助于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以往在密切党群关系方面,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在如何继承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上想了很多办法,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表面上看,党群关系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所谓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公共权力,其运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因此,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体现在党的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1、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在党群关系中,至关紧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宗旨的发展、社会政治伦理的反映,又与党的社会工具性相吻合。正如邓小平所说:“(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从这一观点出发,“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在当前的条件下,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工具,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种理念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党的政策、治理模式符合人民利益;二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以自己的服务行为感召群众。

2、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社会整合机制

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需要整合。没有整合的社会只能是分裂的社会。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合。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或纠葛,使之成为大致统一体系的过程或结果。这种整合本质上就是沟通、协调,但不排斥异质性和多元状态,并不形成单一的支配关系。整合的目的或效果,就是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不同主体,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整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整合的具体手段、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社会整合可以由多种组织承担,在中国,最有效的整合力量就是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基本环节。而党的社会整合,与公共权力机关的整合有相交融合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3、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上述民主的整合方式实施的结果,必然造成群众政治参与的局面。政党本来就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群众参与的工具,为什么党还要提出扩大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长期处于权力中心,是领导核心,党本身成为权力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就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途径,可以通过群众参与在权力运作中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群众参与本身就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在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

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本身就具有民主特征。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原本是共产党的优势。在战争年代,恰恰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使共产党获得了政权。在执政的条件下,群众的适度政治参与,恰恰可以构成党执政的合法性,形成党的支持系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第一,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主要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有了重大进步,一是体

现在群众参与决策方面,出现了各种听证会、质询会等多种形式;二是体现在选举方面,党政干部任用机制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扩大了群众的参与度。但是,在上述两个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党组织引导与群众选择之间关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内部的竞争与整合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仍需进一步发展才能适应人民的需求。第二,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起点,也即政治参与的起点,是确认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构建多渠道沟通机制。没有这样的沟通机制,执政党的“最大危险”——脱离群众就会变成现实。第三,在党与群众之间,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使各种社会团体依法运作,成为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渠道。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制度的包容性问题,以制度化的方式化解社会冲突的能力问题。

4、改进党对主流媒体领导方式,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

党与群众的关系也依赖于文化的连接。主流媒体在社会的文化整合中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它可以造成强大的舆论,在反映民意方面起直接的作用,并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其重要,所以党历来坚持对主流媒体的领导。但是,党的领导方式应与时俱进。中国的主流媒体历来被赋有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职责,党的喉舌的功能充分体现出来了。然而,只有当主流媒体同时成为人民的喉舌时,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群众的心理认同,其导向和整合功能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转化成实际的效力。因此,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改善党对主流媒体的领导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党在社会中的引导功能。

5、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增强党的凝聚力

在谈到党在社会中的作用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另一问题,即党对社会的影响力怎样获得?一方面,执政地位给我们带来了有利的影响,这对于全党来说,对于有实际决策权的党组织说尤其如此,而另一方面,基层大量的党组织并不掌握行政权力,要形成对群众的影响力凝聚力,还需要有服务的精神,强化服务功能,才能在社会整合中获得民众的响应。

服务功能是指广义的服务。这里既指传统上所说的推动所在单位、社区、村庄的各项工作,做好一切于群众有益的事情,即群众看得见的狭义上的服务;也包括沟通、协调、引导群众的政治参与等等。既包括对权力资源的运用,即利用这种资源来服务于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包括党组织、党员个人在权力范围之外的服务行为。

6、形成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受群众欢迎的新作风

党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群众往往通过身边的领导者、党员来判断党的性质。这就需要党有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作风。这种新作风,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行为中表现比较鲜明。如务实、与时俱进、民主、亲民、勤政廉政等等。这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新的群众特点形成的新作风,需要全党从上到下身体力行,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巩固,在全党形成不以领导者个人的去留、个人注意力转变而转变的风气。

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得好,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护、调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如果党群关系不佳、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良,势必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党群关系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使党群干群关系越趋融洽,从而更加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办学理念论文

传承西迁精神 办人民满意教育

办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长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办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就是要回答学校的全部活动所涉及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共同解决了学校的终极问题:学校是什么?

首先,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校长的办学理念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1)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2)在此基础上,使学校的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

第二,树立办学理念是在办学趋同化的大潮中,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

第三,树立办学理念是校长的职业成长需要。作为校长,应该经常思考: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校长有了这种思考,就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而有了这样的自觉的校长,就可能办出一所好学校,校长个人也可能在办学实践中成长为教育家。

因此办学理念是中小学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由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

办学实践是校长办学理念产生的源泉,理性思考是办学理念丰富和提升的必然过程。校长在提炼办学理念时要进行理性思考的四个维度:(1)政策理论基础。办学理念应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2)继承传统与创新。以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这是办学的基本思路。(3)借鉴外校经验。各兄弟学校都有各自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借鉴兄弟学校的经验,将会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更高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4)体现时代精神。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把“传承西迁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着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锡伯族的西迁,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它与一般的民族迁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那是在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于伊犁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管辖新疆。然而统一后的西部边疆广褒土地出现了无兵防守的真空,统一面临得而复失,乾隆皇帝痛下决心,下令调迁英勇善战并懂得农业生产技术的锡伯军人前往屯垦戍边。

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了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前锡伯族家人生离死别的集会辞行;有了西行万里漫漫迁徙路上5000余人风餐露宿,扶老携幼,横穿漠北的艰苦卓绝和感天动地;有了前后一年多时间在这条路上出生的400多锡伯族婴儿以及这些婴儿们生生不息的后代;有了锡伯人历时六年徒手开凿百公里河道引来伊犁河水使伊犁河南岸的茫茫荒原变成万倾良田的察布查尔大渠的滚滚清波;还有了伊犁河畔锡伯族美丽女人素花为族人安全随抢婚的草原民族苏丹汗王西去的不归之路和大漠上传唱至今的《素花之歌》的悲凉和凄婉„„

先辈们的不朽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他们的英勇顽强,执着勇敢就是孩子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展现方式。

下载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论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目标管理理念新视角论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治理念论文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和法院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人民法院公正司法,提高司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治本之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

    法治理念论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实践执法为民思想,推动政法工作健康发......

    煤矿安全目标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煤矿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当前煤矿事故频频发生,对煤矿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本文结......

    《论语》新视角之企业文化

    《论语》新视角之企业文化摘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里面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并解决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如:在困境中应该怎么做,怎么交友......

    检察院法治理念论文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内容摘要】法治思想虽然产生于奴隶制末和封建制初,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治的内涵、外延不同。我国对法治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和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论文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前提就是必......

    高校创业理念论文

    近年来,迫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大学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但却面临着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的“双低”困境,这不得不使人对大学的创业教育产生诸多思考。接下来......

    学校管理的新视角——知识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唱主角的新时代。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来了新的重大的课题,学校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20世纪末,知识管理理论的兴起及运用为学校......